《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研究》读书笔记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
《艺术与视知觉》这本书是阿恩海姆的代表作之一,为我们揭示了艺术与视知觉之间的密切关系。
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阿恩海姆分析了视知觉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视知觉规律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
在这本书中,阿恩海姆强调了视知觉在艺术中的核心地位。
他认为,视觉感知是人们理解艺术和感知世界的基础。
通过视知觉,我们能够捕捉到艺术作品中的形状、色彩、线条和空间等元素,并对其进行感知和解读。
同时,视知觉也能够帮助我们感知和表达运动、节奏和动态等元素,这些都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分析视知觉与艺术的关系时,阿恩海姆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观点。
例如,他认为艺术作品中的形式并不是简单的几何图形,而是具有情感和表现力的元素。
通过对形式的感知和理解,我们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此外,阿恩海姆还强调了艺术作品中的节奏和动态等元素对于表达情感的重要性。
除了分析视知觉与艺术的关系,这本书还介绍了许多艺术家如何运用视知觉规律来创作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例如,梵高通过独特的线条和色彩运用,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毕加索则通过独特的立体主义手法,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探索了新的艺术形式。
这些例子让我们了解到艺术家如何运用视知觉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的来说,《艺术与视知觉》这本书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具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了解视知觉在艺术中的重要性以及艺术家如何运用视知觉规律来创作出独特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艺术的魅力。
这本书也让我们认识到视觉感知是人类与世界之间最基本的联系之一,是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影视美学读书笔记
影视美学读书笔记【篇一:影视美学_重点】一、电影心理学1、雨果.学系主任。
在1916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2、电影心理学代表人物,闵斯特保,阿恩海姆的主要观点闵斯特保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从视觉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肯成为真正的艺术,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闵斯特保认为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并不存在于胶片之上,甚至不是存在银幕之上,而是存在于观众心里之中,由于观众的众多心里功能,使得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比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场面更加丰富。
阿恩海姆详细的分析了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特点,尤其是紧紧抓住电影形象与现实形象之间的根本差别,进一步论述了如何运用这些差别来创造形式上同样具有意义的形象。
3、阿恩海姆成就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他在电影的童年时期就呼吁这门新兴艺术的重要地位,并且从心里学的角度分析论证了电影艺术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和艺术创造方式,为最终在艺术殿堂离确立电影艺术的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理论贡献和历史贡献。
2、阿恩海姆分析阐述了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大师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以及美国煮面电影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做出了比较全面的理论总结,具有学术价值。
3、他对电影视觉画面的研究尤其是对表现手段的研究十分精辟,具有理论概括与知道实践的双重意义,他对电影技巧的分类研究更是有后来的电影语法理论奠定了基础。
4、“力的结构”说的核心思想与意义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揭示了艺术表现的奥秘,而在过去的理论中,往往只是把知觉事物的表现性归因于联想和移情。
在阿姆海恩看来,表现性的基础就是“力的结构”,表现性是知觉式样固有的特征,人能从其中领会或感受到表现性,在于“力的结构”不仅对物质世界并且对精神世界均有普遍意义。
5、阿姆海恩的理论分析与影视观众对画面构图的视觉反应的意义影视画面的构图平衡可以给观众带来视觉愉悦,这一方面是由于观众的视知觉总是在通过简化与张力来追求内在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构图平衡也标志着影视画面传达的意义清楚鲜明,便于观众理解和领悟,所以达到了内部与外部张力的统一和谐。
浅析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浅析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阿恩海姆是20世纪初德国的一位哲学家,他是现代“美术思潮”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艺术“张力”理论成为了许多艺术家们进行艺术创作时的指导理念。
阿恩海姆认为,艺术作品的“张力”是由其内部结构所固有的,也是由观众在审美过
程中产生的。
这种“张力”可以让观众得到艺术作品的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艺术作品的
“张力”也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一种沟通和交流方式。
在阿恩海姆看来,艺术作品的“张力”来自于两个方面:形式和内容。
形式上,艺术
作品要有一定的组织和结构,要有明确的线条和色彩搭配,构成具有秩序感和美感的画面。
内容上,艺术作品必须有一定程度的思想性、表现性、感染性和创新性,让观众产生共鸣
和思考,从而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联系。
阿恩海姆还提出了一种艺术作品的“部分整体辩证法”,即艺术作品的每一个部分都
是整体的一部分,艺术家需要合理地组合这些部分,构成整体的艺术品。
只有这样才能创
造出具有张力的艺术作品,让观众对作品的视觉和思想产生共鸣,感受到艺术品的力量和
生命力。
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让艺术家注重作品构图的组织和内部结构,以达到张
力的效果。
同时,也让观众更加关注艺术品内在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从而对艺术作品有更
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这种理念不仅在绘画艺术中得到应用,也是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
形式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总之,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是一种新的、更全面的艺术理解和表现方式,
让艺术家和观众之间产生深刻的沟通和交流,使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拥有不同的张力和生命力。
阿恩海姆的艺术美学思想述评
阿恩海姆的艺术美学思想述评阿恩海姆的艺术美学思想述评阿恩海姆的艺术美学思想述评格式塔⼼理学美学是在格式塔⼼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个美学流派。
这⼀流派最主要的代表⼈物,就是当代著名的美籍德裔美学家阿道夫.阿恩海姆。
格式塔⼼理学⼜称完形⼼理学。
格式塔是德⽂Gestalt ⼀词的⾳译,原意为“形态”或“构形”。
格式塔⼼理学将⼼理现象视为有机整体,认为整体虽由各个部分组成,但它并不等于部分之和⽽是⼤于部分之和,并且认为,整体先于部分并且决定部分的性质。
这就是奥地利⼼理学家冯.爱伦费尔斯提出的所谓“格式塔质”的概念,由于这⼀概念的提出,⽽使冯.爱伦费尔德成为这⼀⼼理学流派的理论先驱⼈物.随之⽽起的这⼀⼼理学流派的创始⼈和代表⼈物则是德国⼼理学家韦特默,柯勒和考夫卡(完形理论的提出者).他们的理论⼤都牵涉到了艺术和美学问题.但以完形⼼理学为基础系统深⼊地研究美学和艺术问题并做出重⼤理论贡献的,还是阿恩海姆.阿恩海姆⼀⽣著作宏富,关于美学⽅⾯的著作主要有:《艺术与视知觉》(1954)、《作为艺术的电影》(1956)、《视觉思维》(1961)、《朝着艺术的⼼理学》(1960)、《表现性的优先地位》等。
其中《艺术与视知觉》⼀书被公认为格式塔⼼理学美学的代表作。
1、美学思想的⼼理学原则阿恩海姆采⽤⼼理学实验的⽅法集中研究了视知觉问题,他认为知觉,尤其是视知觉,对于艺术有根本的意义。
阿恩海姆从完形⼼理学出发,反对元素主义的审美联想观。
他认为,审美知觉并不像元素主义认为的那样是初级的、零碎的、⽆意义的,⽽是本⾝就显⽰出⼀种整体性,⼀种统⼀的结构,情感和意义就渗透于这种整体性和统⼀结构之中,⽽知觉结构是审美经验的基础。
阿恩海姆的知觉概念是建⽴在⼀种⼒的式样(或⼒的结构)的基础上的,知觉结构是⼀种特殊的“⼒的结构”,也就是⼀种对于⼒的感受结构。
艺术建⽴在知觉的基础之上,⽽知觉⼜是对于⼒的结构和式样的感知,由此得出的必然性结论便是:⼒的结构和式样对于艺术具有巨⼤的意义。
《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研究》读书笔记
《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研究》读书笔记作者简介:1904年7月15日出生于德国柏林1923年进入柏林大学学习1928年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关于视觉表现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1928~1933年担任德国《世界舞台》杂志文化版编辑。
1932年《作为艺术的电影》出版1933~1938年在意大利罗马担任国际电影学会的助理编辑。
1936年《无线电:声音的艺术》出版。
1939~1940年在因果伦敦任英国广播公司海外部翻译。
1940年移居美国。
1941年第一次获得洛克菲勒研究基金会自助,在哥伦比亚大学无线电研究所从事“肥皂剧”研究。
1942~1943年在纽约获得古根海姆基金会奖金,从事研究工作。
1943~1968年在纽约萨拉姆.劳伦斯学院从事艺术心理学教学工作。
同时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新校社会研究的讲师和访问教授。
1946年加入美国国籍。
1951年第二次获洛克菲勒研究基金,从事艺术与视知觉的研究。
1954年《艺术与视知觉:创造性眼光的心理学》出版。
1959~1960年获得美国富布莱特奖金,任日本东京Ocha-nomizu大学访问教授。
1962年《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美术的起源》出版。
1966年《走向艺术心理学》出版。
1966~1968年获美国教育部研究员基金。
1968~1974年任哈佛大学艺术与环境研究系艺术心理学教授。
1969年《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出版。
1971年《熵与艺术:关于无序和有序》出版。
1974~1984年密西根大学(安亚伯市)文学、科学和艺术学院访问教授。
1976年获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协会杰出贡献奖。
加入美国艺术和科学协会。
获美国罗德岛州设计学校名誉博士。
1977年《建筑形式动力学》出版。
1978~1979年任美国研究院罗马常驻代表。
1981年获美国Bates学院名誉博士。
1984年获美国马奎特大学名誉博士。
获堪萨斯城艺术研究所、萨拉姆.劳伦学院马萨诸塞州艺术学院名誉教授。
1986年《阳光的寓言:心理学、艺术只一瞥》、《艺术心理学新论》出版。
艺术与视知觉第九章读后感
艺术与视知觉第九章读后感
摘要:
1.引言:简要介绍《艺术与视知觉》第九章的内容和作者鲁道夫·阿恩海姆;
2.主体:分析第九章的主要观点和理论,如视觉艺术与视觉心理关系、视觉图式细分的发展阶段等;
3.读后感:谈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对艺术与视知觉的认识和理解;
4.结论:总结文章要点,强调艺术与视知觉的重要性,以及阅读此书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正文:
【引言】
《艺术与视知觉》第九章继续探讨了艺术与视觉心理之间的关系。
作者鲁道夫·阿恩海姆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心理学规律,阐述了视觉艺术的各种原理。
虽然理论性强,但读来仍感到收获颇丰。
【主体】
在第九章中,作者强调了视觉艺术并非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表达。
视觉具有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视觉图式细分的发展阶段,以及知觉的动力特性等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使得形状、颜色、空间和运动等要素都可以作为媒介在艺术作品中呈现。
【读后感】
在阅读这一章节的过程中,我对艺术与视知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虽然理论知识较为抽象,但在努力理解的过程中,我对视觉艺术的认识逐渐清晰。
我意识到,艺术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共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艺术创作和欣赏有了全新的理解。
【结论】
总之,《艺术与视知觉》第九章为我们揭示了艺术与视觉心理之间的奥秘。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阅读此书,让我深刻认识到艺术与视知觉的重要性。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共7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一)本书采用一种不受羁绊的写作风格来系统地陈述艺术与视知觉。
书中力图将那些潜在的原则清晰地陈述出来,阐述了视觉所具有的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视觉图式细分的发展阶段、知觉的动力特性及其他各种适用于所有视觉现象的基本原则,以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形状、颜色、空间和运动等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媒介呈现在艺术作品中。
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2007),原籍德国,1946年定居美国。
曾先后就任于纽约社会研究院和劳伦斯学院,1968年后担任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教授,1974年退休后担任密西根大学艺术史系访问教授,1976年获“全美艺术教育协会突出贡献奖”.主要着作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电影作为艺术》、《艺术心理学新论》、《熵与艺术》等。
阿恩海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心理学家和美学家之一,他对艺术心理学、美学、美育、建筑及煤介等都做出了富有创见的贡献,是欧洲学术传统的继承者,其研究成果涉及20世纪思想领域的诸多方面。
阿恩海姆很注重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从构图、笔墨、色彩三个方面体现了艺术品中的形式美。
俗语中往往蕴含着真理,生活中人们看到一个美的事物时,常用“带劲”一词来形容,这里的“劲”我想就是阿恩海姆在其着作中不厌其烦阐述的“张力”吧。
按阿氏给的概念:“张力”不同于我们在生活中感知的物理性运动。
,它是一种不动之动。
“任何物体物体的视觉形象,只要它显示出类似楔形轨迹、倾斜的方向、模糊的或明暗相间的表面等知觉特征,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正在运动的印象”.雕塑艺术从展示方式来看,是一种静态艺术,“它只宜选择那些具有概括性的瞬间的表情与形体运动”来传达情感,但古今中外优秀的雕塑作品确实具有一种动感,能够寓动于静,破静为动,“由于形象本身就是死的、虚构的,如果在其中不能看到灵魂的运动和肉体的运动,他的僵死性就会成倍增加”.(达。
阿恩海姆格式塔美学
阿恩海姆的格式塔美学主要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强调艺术作品的整体性和完形性。
他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力的结构”,这种结构是由审美对象的形状、颜色、光线以及矛盾冲突所构成的力的图式。
这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并非真实存在的物理力及由此引起的运动,而是人们在知觉某种特定的形象时所感知到的力。
在阿恩海姆看来,审美体验是一种对力的体验,这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是表现性的基础、艺术的生命和审美体验的前提。
这种结构骨架就是由审美对象的形状、颜色、光线以及矛盾冲突所构成的力的图式。
阿恩海姆还认为审美体验中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在本质上是生理力的心理对应物,“大脑在对知觉刺激进行组织时激起的生理活动的心理对应物”,具体来说就是,知觉对象对主体形成一种极强的刺激,主体的大脑皮层对外部刺激进行完形的组织工作,这就是生理力与外部作用力的斗争过程,最后将对象改造成某种知觉式样。
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新论
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新论
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新论
宁海林
【期刊名称】《船山学刊》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芙学一般被把握为一种"视知觉形式完形理论",把视知觉完形形式的生成归于视知觉的完形倾向之下.实际上,在阿恩海姆文本中有一个"完形"形式的生成机制在起作用,也就是任何视知觉形式的达成,都是在其自主作用下进行的;那么所有创造出来的形式,也都呈现为动力式样.同时,在视知觉形式动力作用下,意义、表现等在形式创造中所必须具备的东西也都得以产生.因此,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更多地将格式塔发展为形式的形成和建构的动力机制,从而使我们对之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
【总页数】3页(221-223)
【关键词】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视觉动力
【作者】宁海林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
【相关文献】
1.康德美学的诠释学解读:伽达默尔美学思想渊源新论 [J], 陈通造
2.欧洲中世纪美学的集大成者--圣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新论[J], 郭玉生; 曾耀农
3.吴宓艺术美学思想新论 [J], 徐江。
鲁道夫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研究
鲁道夫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研究鲁道夫阿恩海姆,一位充满影响力的艺术心理学家和美学家,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深入分析,创作出独具特色的美学理论。
本文将详细探讨鲁道夫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以期为当代美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鲁道夫阿恩海姆,生于德国,后移居美国。
他曾就读于柏林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并在哥伦比亚大学长期任教。
阿恩海姆对美学的研究深受其哲学背景的影响,他主张通过科学方法来探究艺术作品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情感表达:阿恩海姆认为,艺术作品的本质在于情感表达。
他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指出,“艺术的目的就是通过外在的形式把内在的意象活动展现出来。
”这种内在的意象活动,指的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体验,以及观众在欣赏作品时所感受到的情感共鸣。
形式美学:阿恩海姆的形式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艺术作品的形式和风格的研究上。
他认为,形式是艺术作品的根本,形式不仅关乎作品的外部表现,还决定着作品的内在意义。
同时,阿恩海姆强调艺术风格的重要性,他认为风格是艺术家独特个性的体现,是区分不同艺术家的重要标志。
艺术心理学:在艺术心理学方面,阿恩海姆的贡献不言而喻。
他主张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艺术研究,从而深入探究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阿恩海姆认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意象塑造是至关重要的。
他还提出了“同构”理论,即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和经验投射到作品之中,从而使作品具有更为丰富的意义。
在情感表达方面,阿恩海姆认为情感是艺术作品的灵魂。
他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指出,“一件艺术作品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它能否引发观众的情感体验。
”这种情感体验既包括观众对作品所表现情感的共鸣,也包括对作品形式和风格的审美感受。
在形式美学方面,阿恩海姆认为形式是艺术作品的根本。
他强调,“一件艺术作品的形式,远比其内容更为重要。
”形式不仅关乎作品的外部表现,还决定着作品的内在意义。
同时,阿恩海姆还认为,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反映了不同的艺术家个性,也影响着观众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00037《美学》笔记
00037《美学》笔记1.绪论1.美学的学科属性1.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的发展历史1.美学发展经过: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个阶段。
2.审美意识审美意识(识记):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3.美学思想1.美学思想(识记):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重点)(领会):1.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4.美学学科1.美学创立的标志(识记):1.有专门、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有独立、区别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美学之父:鲍姆加通。
1750 年出版《美学》。
创立感性学(即美学),对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存在某些负面作用。
2.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应用)1.我们认为,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2.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有如下理由: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2.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领会)(1)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立的研究,它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
2.美学的研究对象(重点)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识记)1.美学是一种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1.代表人物:柏拉图。
2.代表思想:他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
阿恩海姆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研究
阿恩海姆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阿恩海姆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研究》一文旨在深入剖析阿恩海姆的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揭示其核心观点及其对审美体验的独特见解。
阿恩海姆作为20世纪杰出的心理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理论在审美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阿恩海姆的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进行系统性梳理,通过对其理论背景、主要观点、实践应用等方面的阐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对阿恩海姆的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回顾,分析其在心理学和美学领域的发展脉络。
重点阐述阿恩海姆的审美直觉理论,包括直觉的概念、特征及其在审美体验中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阿恩海姆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审美直觉的生成机制和心理过程。
本文还将关注阿恩海姆审美直觉理论在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等实践领域的应用,并评估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阿恩海姆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审美直觉的心理机制,为理解审美体验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也期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动审美心理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阿恩海姆的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他主张审美体验并非仅仅是对外在形式的主观反应,而是一种基于人的内在心理结构与外在世界之间互动的动态过程。
他强调,审美直觉并非单纯的感觉或情感反应,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它涉及到大脑对视觉信息的主动组织、解析和整合。
在阿恩海姆看来,审美直觉的核心在于“力”的动态平衡。
他认为,艺术作品中的形式元素(如线条、色彩、形状等)会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力”,这种力在观者的内心激发出相应的情感反应。
而审美直觉就是观者通过直觉的方式,感知到这种力的动态平衡,并进而体验到艺术的美感。
阿恩海姆还强调审美直觉中的“整体性”原则。
他认为,艺术作品中的各个元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观者在欣赏作品时,需要通过直觉的方式把握这种整体性,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价值。
阿恩海姆的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强调审美体验的认知性、动态性和整体性,为我们理解艺术审美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
【推荐下载】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新论
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新论广大朋友们,关于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新论是由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被认为是现代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美学流派之一。
虽然在阿恩海姆以前,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已经开始把格式塔心理学的许多基本原理运用于艺术研究,但使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大放异彩的却是阿恩海姆,他被公认为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无论从中国,还是国外来看,可以说阿恩海姆对视知觉形式的研究,已经成了美学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资源。
一、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研究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介绍、评述,主要是把他当作格式塔心理学的形式理论在艺术领域的阐释者来对待的,而没有注意到其美学思想已经将视觉完形形式理论动力化了,因此,对其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主要原因是国内的一般学者对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研究大都建立在《艺术与视知觉》(1954)和《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1969)这两部著作上。
在对《艺术与视知觉》(1954)的理解上,大多数学者主要关注视知觉的完形倾向,而没有对视知觉形式动力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般对《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这部著作也只是关注视觉与思维的问题,而没有从视知觉形式动力之于视觉思维的重要意义这个角度来审视。
尽管国内有的学者对阿恩海姆张力理论给予了充分关注,但没有发现他在1974年再版的《艺术与视知觉》中已用动力代替了张力的核心概念的情况。
因此,国内学者一般在论述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时,大都谈的是他的张力论,而不是动力论。
美国天普大学教授Ian Verstegen在Arnheim, Gestalt and Art 一书中,对知觉动力理论在绘画、哑剧、音乐以及诗歌等艺术门类中的具体体现进行了探讨,但没有从视知觉形式的形成和建构的动力机制这个角度对阿恩海姆艺术理论进行研究。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对规范的管控何以可能,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弗雷德里克威尔(Frederick L.Will)是20世纪美国规范哲学理论领域的佼佼者,规范管控(the governance of norms)理论是其规范问题研究中最成熟的理论。
阿恩海姆和他的美学思想
主要著作有《艺术与视知觉》(1954、《视觉思维》(1969、《走向艺术心理学》(1972等。
阿恩海姆的美学思想是以完形心理学为基础的。
他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完形心理美学”。
他将完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知觉场”概念和“同形论”引入审美心理研究领域,认为知觉过程实际上是大脑皮层生理力场按照韦特默组织原理(邻近性、相似性、封闭性、方向性,将视觉刺激力转化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即生理力样式的过程。
人们从艺术形式中知觉到的张力式样,绝非等同于对象的实在结构,而是对象的刺激力与大脑皮层生理力的对立统一。
由此断言艺术作品是以主体的知觉行为为基础的。
他反对用“联想”和“移情”来解释艺术形式的表现性,提出艺术形式之所以能表现一定的情绪因素,取决于知觉式样本身以及大脑视觉区域对这些式样的反应。
据此,阿恩海姆对艺术作品的“表现”作出新的解释:传统观点认为艺术作品表现了超出其中所含个别具体事物表象的某些东西是对的,但这“表现”既包括了由“理性从艺术形式中间接地推断出来的东西”,又不包括“不表现内在精神活动的表象和行为”,所以太笼统,也太狭窄。
表现不在于象征。
而象征的意义应当通过构图形式特征直接传达于视觉。
所以,“表现性就在于结构之中”,所有的艺术都是象征的。
他强调接受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的主动性,认为作品的物理样式并没有被观赏者的神经系统原原本本地复制出来,而是在他的神经系统中唤起一种与它的力结构相同的力的样式。
所以欣赏者总是处于一种激动的参与状态,而这种参与状态,才是真正的艺术经验。
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视觉动力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一般被把握为一种“视知觉形式完形理论”,把视知觉完形形式的生成归于视知觉的完形倾向之下。
实际上,在阿恩海姆文本中有一个“完形”形式的生成机制在起作用,也就是任何视知觉形式的达成,都是在其自主作用下进行的;那么所有创造出来的形式,也都呈现为动力式样。
同时,在视知觉形式动力作用下,意义、表现等在形式创造中所必须具备的东西也都得以产生。
从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角度浅谈马远的山水画风格
从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角度浅谈马远的山水画风格摘要:马远的山水画皆取材于现实,并融入自己的精神世界,画面虚实相生,充满着诗情画意,山水画在其笔下呈现出或缥缈、或空灵、或萧肃的意境美。
马远的绘画风格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许都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从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角度通过马远风格的心理学成因,山水构图与“张力”,线条与“张力”,笔墨与“简化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马远;山水画中国传统绘画注重画家的内心思想及精神世界,追求意境的表达,强调“天人合一”。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认为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人的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着一种对应的关系,当这几种“力”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引起审美经验,这就是所说“异质同构”。
根据阿恩海姆心理学美学强调的“异质同构”和“完形”理论,画家的风格都是在外部环境和内在心理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
马远的山水画风格是在南宋安居南方一隅,画家饱览不同于北宋壮丽山河的江南秀丽风光的外部影响;以及其受祖辈师承影响的同时又不断发展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的内在双重影响下形成的。
这些因素构成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所说的物理场和心理场整体。
本文对马远山水画风格形成的心理学因素从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且简析艺术与视知觉视角下的马远山水画作品。
一.马远山水画构图中的“张力”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原则,即“张力”。
他认为“张力,是视觉元素所固有的内在力量,它是主动运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成分。
”[1]这里的运动不是从物理事物那里观察到的运动,而是一种“不动之动”,是视觉活动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中国画非常讲究构图,南朝谢赫的六法中的“经营位置”就是说的构图,马远独特的“一角”构图就是很具张力表现的构图,提炼出自然中最美的最具代表性的一角进行刻画,是画面更加简洁,主题更加突出,又不失画面的整体性。
浅谈关于阿恩海姆美育思想中知觉促动的理解
浅谈关于阿恩海姆美育思想中知觉促动的理解作者:孟雨滢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3期摘要:阿恩海姆十分注重美育思想,尤其是知觉促动。
知觉促动可以帮助学生在特定场景中体验外界和主动掌握知识,而感官刺激则被动地给学生浅薄的感受。
与建构主义比较,在教育上阿恩海姆美育思想与其有相同点,认同给学生建立一个情景,对促进学生学习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美育思想;知觉促动;感官刺激;建构主义阿恩海姆作为一名美学家,他对于艺术的理解是艺术具有多样的作用,艺术不仅是专门的学科,也是培养人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段,因此阿恩海姆对艺术教育这个方面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他认为只有当艺术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看见世界,那么美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才有真正的意义。
而在艺术教育理论中,阿恩海姆特别关注知觉促动的问题,因此我将会举例浅谈自己对此的理解。
知觉促动与感官刺激是人感受外界事物的两种基本方式,同样也是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知识的不同方式。
知觉是反映客观事物整体形象和表面联系的心理过程。
就如音乐是靠听知觉去促动创作、去感觉和欣赏一样;而美术则是主要是凭借视知觉而达到促动的目的。
从小学到高中美术的学习阶段中,一节普通的美术课堂,教师有可能带学生到特定的美术教室上课,而教室里装饰的或许古典,或许现代,也可能是卡通风格的,以此来配合美术课中不同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
这样的作用能让学生置身到某种场景当中,亲身的去感受、把握和阐释,令他们有身临其境的体会,用自己内心的感受代替别人强加给他们的说法和观点,对学生体会美术的内涵有着深远的意义。
例如当我们学习风景素描,老师有可能带我们到学校操场、公园或者风景区等地方,先让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环境、再谈谈亲身体验置身当中的感觉,然后进行素描创作,这个过程并不是单纯地在教室里由老师用口讲述风景环境、学生凭空幻想绘画,因为单纯的语言刺激绝不会比在特定条件下亲体验会给学生的感受来得更深刻。
但是现在大多数的美术课堂,学生学习画动物、人物,都按照同一种模式去画,脸型和鼻子、眼睛相同的位置比例,一样的笑容角度,人物显得毫无生气、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XX年《对美术教学的意见》读后感
XX年《对美术教学的意见》读后感《意见》探讨的第二个部分是形成直觉能力的内隐要素即“视觉思维”的问题。
可以说,没有内隐的视觉思维的作用与培养也就不可能产生与提高外显的直觉能力;反过来说,直觉能力的高低、强弱也反映了视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强弱,而这两者发生、联系的“过程”又几乎是同时的。
所以阿恩海姆在书中反复强调,一切视觉文化活动(包括美术教学)的“思维主要的就是视觉思维”。
按他的意思,感知,尤其是视知觉,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
这种本领不是指人们在观看外物时高级的理性作用参与到了低级的感觉之中,而是说视知觉本身并非低级,它本身已经具备了思维能力,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他看来,人们看到一种形象(不管是知觉形象,还是内心意象),就有了抽象活动;而当人们思考一个问题时,都有某种具体形象或意象作为出发点或基础。
他还通过大量事实证明,许多创造性思维,都是通过或包括有视觉思维的作用或因素的,只不过这种视觉思维是通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象。
这种意象有点儿象是印象派绘画中或是现代抽象派绘画中看到的形象或形式,是一种“视觉闪现”或“视觉暗示”,它着力于物象的整体性或结构性,而不是物象确定的轮廓与细节。
这种特殊的形象或意象或思维,对于创造力或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彳艮有用的,因为只有它才有可能使人们的感性与理性、知觉与思维的活动过程达到一种同步与同构的统一。
艾斯纳曾对他的这种理论高度评价道:阿恩海姆给了我们一种对艺术和思维的基本看法,它将艺术活动中一一观察与创作一一置于教育过程的核心;眼睛是心灵的部分,感觉本身就是一种认识过程,感觉器官作为认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是起这个作用的;他的关于视觉思维能力的深奥看法,有助于我们理解视觉艺术的观察和创作是促进智力发展的基本要素。
阿恩海姆的电影美学思想
阿恩海姆的电影美学思想
史风华
【期刊名称】《学术研究》
【年(卷),期】2005(000)010
【摘要】阿恩海姆的电影美学思想是其视觉理论的一部分.阿恩海姆运用格式塔理论,深刻论述了无声电影的美学本质的独特性,突出研究的是电影的本体论问题,对电影心理学也有独到的贡献.但从整个电影发展的大视野来看,阿恩海姆的电影理论对有声影片的否定还是过于武断.
【总页数】3页(P114-116)
【作者】史风华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106.35
【相关文献】
1.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新论 [J], 宁海林
2.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四重背景 [J], 史风华
3.试论阿恩海姆美学思想观照下的电影影像的构图表现力研究 [J], 赵洵
4.庄子美学思想视域中王家卫电影的主体性探究(三)——人生困境:庄子美学思想和王家卫电影主体性的本质显现 [J], 柳广文;邵丽媛
5.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结构与谱系的图式解析 [J], 张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阿恩海姆的艺术教育思想
阿恩海姆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也就是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美学和艺术现象。
格式塔是一种类似模式,或现象一样的东西,视错觉,学习上的一种顿悟现象都是格式塔现象。
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称阿恩海姆是“理解艺术的心理学家和关心教育的学者。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脑功能定位说认为,左脑侧重抽象思维,主要以线性方式输入信息。
右脑侧重形象思维主要以非线性方式输入信息。
“非线性思维”可以理解为和常规线性思维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很可能会不按逻辑思维、线性思维的方式走,有某种直觉的含义,是一种无须经过大量资料、信息分析的综合系统。
一些教育者断定,获得稳固的和有用知识的唯一途径是理智的途径,理智得到训练和运用的唯一领域是文字和数学语言的领域。
直觉则是视觉和表演艺术、诗歌或音乐所专有的。
所以在制定教学课表时,教授‘稳固’知识的课程被放到了突出位置,但却给予艺术不应有的待遇。
但是阿恩海姆认为“直觉归属于右半脑,正如理智属于左脑,都占有一席之地,都同样受到尊敬”。
并提出“开发右脑”的建议。
直觉是“认识之基本和不可或缺的两方面之一”。
《意见》第二部分讲的是直觉的内隐要素——视觉思维,发展直觉就是发展视觉思维,一切视觉文化活动(包括美术教学)的思维主要的就是视觉思维。
视知觉本身并不低级,并不是被动机械地接收外界信息,它本身就具备了思维、认识和理解能力。
阿恩海姆在另外两部著作《视觉思维》与《艺术视知觉》中,通过大量事实论证,认为任何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通过“意象”来进行的。
这些意象不是像照相机一样简单机械地复制。
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了新的发现:视知觉的过程同样是主动的、有目的的选择过程。
阿恩海姆指出:美术教育是培养视觉思维的最佳途径,考虑到更好的发展思维,美术教育理应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课程。
他说:“包含意象的视觉艺术乃是视觉思维的故土。
”只有在视觉艺术中才会包含极为丰富的视觉意象,只有美术教育才能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视觉思维的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研究》读书笔记作者简介:1904年7月15日出生于德国柏林1923年进入柏林大学学习1928年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关于视觉表现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1928~1933年担任德国《世界舞台》杂志文化版编辑。
1932年《作为艺术的电影》出版1933~1938年在意大利罗马担任国际电影学会的助理编辑。
1936年《无线电:声音的艺术》出版。
1939~1940年在因果伦敦任英国广播公司海外部翻译。
1940年移居美国。
1941年第一次获得洛克菲勒研究基金会自助,在哥伦比亚大学无线电研究所从事“肥皂剧”研究。
1942~1943年在纽约获得古根海姆基金会奖金,从事研究工作。
1943~1968年在纽约萨拉姆.劳伦斯学院从事艺术心理学教学工作。
同时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新校社会研究的讲师和访问教授。
1946年加入美国国籍。
1951年第二次获洛克菲勒研究基金,从事艺术与视知觉的研究。
1954年《艺术与视知觉:创造性眼光的心理学》出版。
1959~1960年获得美国富布莱特奖金,任日本东京Ocha-nomizu大学访问教授。
1962年《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美术的起源》出版。
1966年《走向艺术心理学》出版。
1966~1968年获美国教育部研究员基金。
1968~1974年任哈佛大学艺术与环境研究系艺术心理学教授。
1969年《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出版。
1971年《熵与艺术:关于无序和有序》出版。
1974~1984年密西根大学(安亚伯市)文学、科学和艺术学院访问教授。
1976年获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协会杰出贡献奖。
加入美国艺术和科学协会。
获美国罗德岛州设计学校名誉博士。
1977年《建筑形式动力学》出版。
1978~1979年任美国研究院罗马常驻代表。
1981年获美国Bates学院名誉博士。
1984年获美国马奎特大学名誉博士。
获堪萨斯城艺术研究所、萨拉姆.劳伦学院马萨诸塞州艺术学院名誉教授。
1986年《阳光的寓言:心理学、艺术只一瞥》、《艺术心理学新论》出版。
1988年《中心的力量:视觉艺术研究》出版。
1991年《对艺术的拯救》出版。
1995年获密西根大学、奥尔登堡大学名誉博士。
《撕裂与结构》出版。
1996年《电影批判论文集》出版。
获意大利巴勒莫大学名誉博士。
其中,1959~1960年,1979~1980年两次出任美国美学协会主席。
1957年、1965年、1971年三次出任美国心理学协会心理学和艺术部主席。
本书主要是对阿恩海姆博大精深的思想做一个美学方面的疏理,比较全面而深入地对其美学思想的背景、理论、特征及地位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述评和研究!本书主要有十二个章节,第一章节主要是介绍阿恩海姆的生平,他一生中三个阶段,分别是从出生于德国,中途的流亡生涯和最后在美国定居的一些经历过程。
第二章节主要主要介绍了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及整体特征,阿恩海姆的整个美学思想的形成过程跟他整个出生时代和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他整个求学生涯中所遇到的导师和帮助过他的一些伟人都是极其重要的。
作为一个艺术心理学教授,他首先是一个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是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首要背景,格式塔心理学对阿恩海姆的影响是终生的-从学术到生活。
他早年对电影艺术和无线电艺术的研究都是对格式塔理论很好的应用。
同时,哲学就是啊恩海姆美学思想的第二重背景。
啊恩海姆终生为之献身的格式塔心理学也正具有这样一种统一性、概念性以及整体性特征,这与他的犹太家庭的影响应该有一些关系。
(综上所述,啊恩海姆美学思想的背景是多重的:格式塔心理学的、哲学的、科学的、宗教的。
当然,社会的发展及现代艺术发展的需要是决定性的因素,了解了这些,对于我们深入研究理解他的美学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有着决定性意义)。
第三章节就是主要讲述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基础———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该学派既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苛勒和考夫卡。
20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学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美国转移,但是格式塔心理学却出现于德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当时德国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相对比较晚,但是自1871年德国统一后,德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到20世纪初,德国已经赶上并超过英、法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跃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强国;德国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也都是强调统一,强调主观能动性。
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也都受到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倾向于整体研究,心理学自然也不能例外。
格式塔心理学的诞生主要有三个背景(哲学背景,心理学背景和科学背景)(诞生,基础定律和原理还有就是认识论基础)从第四章到第十章分别介绍了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何以可能、电影艺术论、无线电、电视及演讲艺术论、视觉美学伦、阿恩海姆的艺术论、熵与艺术、美育论。
阿恩海姆把美学应用到各个领域和角落。
最后两章节主要讲述了阿恩海姆的美学思想的贡献和局限性。
贡献:科学和人文的统一阿恩海姆的非语言决定论阿恩海姆对形象思维问题的贡献阿恩海姆对美术心理学的贡献局限性:在1954年出版的一部重要若作《艺术与视知觉创造性眼睛的心理学》中,阿恩海姆谈到,自己的研究工作从具体的试验实例到原则均来自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心理学的优点,在阿恩海姆看来主要是与艺术关系密切,格式塔心理学所关注的问题在艺术家看来是并不新奇的东西。
阿恩海姆认为。
事实上,郡种类似于艺术家对现实的观看的视觉过程,越来越使科学家们认识到,对自然界的大多数现象的描述,仅仅通过对其局部进行个别分析的方法是无法完成的。
对于大多数艺术家来说,'整体不能通过各部分相加的和来达到·的思想,并不算什么新奇的东西了。
多少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就能通过邵些排除了复杂的组织和相互作用的简单推理,而达到对现实作出极其有价值的分析。
然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假如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或统一结构,就永远也不能创造和欣赏艺术品。
在这部若作中,阿恩海姆讨论感觉、知觉以及与平衡、形状、形式、发展、空间、光、色、运动、张力和表现等相关的概念。
在1966年出版嘿艺术心理学论新论乡之后,阿恩海姆的理论随着嘿视觉思维一审美直觉心理学勘的出版又达到了一个顶点。
在星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力中,阿恩海姆从感觉到知觉再到概念,而后到认识,最终到思想,都逐级作了讨论。
此外,阿恩海姆对象征、想象、灵感以及创造性也作了相应的论述。
在此,阿恩海姆是想重新肂立知觉和思维的有机整体,从而显示出知觉和概念.从根本上说是视觉的而不是文字的,并认为视觉通过对客体或境况的意象,力求捕捉普遍性,由此形成最高概念化的基础。
在1977年,阿恩海姆出版了《建筑形式的动力学力。
在这部万作中,阿恩海姆对建筑的表现性视觉本质作了崭新的探讨,并利用早期自己对视知觉的研究成果,对在心理学历史中能够发现的艺术与知觉之间的联系作了最为有力的论述。
1986年,年过八旬的阿恩海姆又出版了C艺术心理学新论)这部被视为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总结式的若作。
虽然作者宣称只是集中讨论自己感兴趣的特殊疑难方面的问题,但是在总体上看仍然体现着阿恩海姆一贯的原则和理论精神。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部着作是对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总评定,并对一些具体的要点作了很多的补充,仍然坚持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原则,他强调。
老派的艺术教员只以指出作品的主题为己任,他的新派后继者则向儿童提这种问题一幅画里有多少个圆形、多少个红斑点。
等等。
这两者的做法都只不过是鼓励儿童去观察,使作品活动起来可是另一回事。
为达到这样的目的,人们必须对承载了方向、关系和表现的视觉力的形状和颜色等等因素,具有系统的又是直觉的意识,式塔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一样,提倡在完全清晰的被限制的范围以内对艺术作品作出详尽的描述与解释。
格式塔心理学的成就表明,这是进行艺术史研究的一种相当有力的手段。
不过同时这种手段的重用也存在着一J8潜在的危险,即将对个体或单独现象的解释扩展到艺术史中的更大的群体、运动和时期。
对于艺术史来说,荣格心理分析学比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要小一些。
荣格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情结,一个独立的心理部分,它导向一个从无意识等级中抽出的独立心理生活。
就我们在前面所论,荣格在所有的独立的心理活动根源中,建立了原型现象,即原始的意象。
他认为人类最复杂的社会经验必定会在脑的结构中国下某些心理学痕迹,因此原型处于不活跃状态,直到我负某些心理事件·它们以二种被预定的方式在起作用。
我们祖先的无数类型经验给我们留下二种无意识的原始意象的贮存,艺术家对这些意象进行扩充、修改和调整。
荣格本人曾经研究过镓毕加索二类的个别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个别本质。
他认为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有·部分是出自艺术家有意识的创造,而有二些则是自发的,是在竹者实际实施以前就已经完全形成了。
而在心理学领域格式塔对艺术理论的贡献超越了其他心理学家。
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局限性阿恩海姆美学的理论基础是格式塔心理学,而格式塔心理岧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就导致了阿恩海姆美学具有先天睁一些局限。
尽管格式塔心理学是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的,但是词多格式塔试验缺乏对变量的适当控制,致使非数量化的实证资利大量涌现,而这些实证资料是不适于作统计分析的。
固然,格式塔的许多研究是探索性的和预期的,对某一领域内的新课题进行定性分析也确实便于操作,但是,定量分析更能使研究结果具有说服力。
阿恩海姆是格式塔理论的追随者,尽管在论述时他注意了艺术的实际,但仍不可避免地有一些问题既不可被证实,也不可被证伪,缺乏科学的精确性和说服力。
如。
力场。
和。
异质同构。
就有这样的问题。
格式塔理论的同型论假设,是从总纲的意义上而言的。
在论及整个理论体系的各个具体组成部分时,却明显缺乏生理学的假设。
事实上,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即使遭到格式塔拒斥的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也都十分强调这一点,但是格式塔理论恰恰忽略了这一点,这就使它的许多假设不能深究。
由于阿恩海姆本身也是个艺术家,他精通雕刻和建筑,对电影理论也颇有研究,因而他的理论比较符合艺术的实际。
但是,他也受康德的主观先验论和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影响至深,试图用某种先验的形式来解释身与心、人与对象、情感与形式之间的同形同构关系。
其理论带有浓厚的思辨性质,并没有得到心理学试验的充分支持。
他的。
表现力基于力的结构外的主要结论也不能被精确的试验所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