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传导通路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薄束核 楔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
深部感觉传导路损伤:
1、病人闭目站立 时,表现倾斜, 摇晃并易摔倒
2、精细触觉和 震动觉消失
2.非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肌肉、肌腱 关节、骨膜
周围突
第一级神经元 中枢突 脊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 胸核
中间内侧核
脊髓小脑后束 经小脑下脚
组成脊髓小脑前束 经小脑上脚
旧小脑 皮质
后 角 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侧束 固有核 粗略触觉纤维不交叉或经白质
前连合交叉组成脊髓丘脑前束
在脑干内 组成脊髓丘系
第三级神经元
丘脑腹 后外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上升2节段 后根
脊神经节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囊后肢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交叉
舌下神经核 疑核
上、下、内直肌 下斜肌、上睑提肌 上斜肌
咀嚼肌
外直肌
睑裂以上表情肌 睑裂以下表情肌 舌肌 咽喉肌
副神经核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核上瘫、核下瘫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损伤部位
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细胞锥体束
临床体征 瘫痪范围 瘫痪特点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常较广泛 痉挛性瘫痪
少部分纤维不交叉 组成皮质脊髓前束 在脊髓内逐节交叉
脊髓 前角 运动 细胞
脊神经 躯干、四肢的 骨骼肌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前角运动细胞
中央前回中上部、中 央旁小叶前部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大脑脚底中3/5
锥体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侧束与躯干、四肢肌定位关系 内侧部:支配上半身纤维 外侧部:支配下半身纤维

简述神经传导通路的概念

简述神经传导通路的概念

简述神经传导通路的概念
神经传导通路是指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路径和机制。

在神经系统中,神经元通过神经突触传递信息,神经传导通路就是指这种信息传递的路径和过程。

神经传导通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电化学传导和化学传导。

电化学传导是指神经元通过电信号传递信息,包括神经元内的电信号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突触传递的电信号。

化学传导是指神经元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包括神经递质在神经突触之间的传递以及神经递质在神经元内部的传递。

神经传导通路在神经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决定了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神经功能的调节。

- 1 -。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
运动(下行)传导通路:大脑皮质发出指令→中间神经元梭组成 的运动(下行)传导通路→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做出相应反 应
3
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痛觉、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 听觉传导通路
4
Part 1
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精细触 觉传导通路
5
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
III.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
内囊后肢
视觉中枢(大脑距状沟上、下的皮质)
11
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所产生的不同症状:
• 一侧视神经损伤: • 患眼全盲
• 视交叉中部的交叉纤维 损伤:
• 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 一侧视束、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或视觉中枢皮质 损伤:
• 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性 偏盲
Ps 视野:眼球固定向前平视看到的空间。 由于眼球屈光装置对光线的折射,鼻侧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颞侧半视网膜,颞侧 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鼻侧半。
14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系 锥体外系
15
Part 1
锥体系
16
锥体系
• 上运动神经元:
• 下运动神经元:
• 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皮质 • 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灰质的神经细 中的椎体细胞,其轴突组成锥体束。 胞。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17
1.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锥体细胞形成锥体束 ↓ 内囊后肢
痛觉、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7
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 觉传导通路(浅感觉)
躯干、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
↓ I.脊神经节
脊髓
↓ 上升1~2个脊髓节段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

上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后的临床表现比较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损害部位 瘫痪范围 瘫痪特点
肌萎缩 肌张力 腱反射 浅反射 病理反射 肌纤维颤动
皮质运动区 锥体系 常较广泛 全肌群瘫 痉挛性瘫(硬瘫) 早期无 晚期废用性
增高 折刀状 亢进 消失 有 无
周围神经(脑或脊髓) 较局限 单肌 几块肌
迟缓性瘫(软瘫) 明显 早期即有萎缩
减低 消失 消失 无 有
二、锥体外系
定义: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 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的总称。 主要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 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结构: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 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 黑质、脑桥核、前庭神经核、小 脑、网状结构及其纤维联系。
(一)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传入神经元
刺激
感受器
中枢
• 感觉传导通路
效应器 (反应)
传出神经元
中枢
运动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 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 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 四、听觉传导通路 •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 六、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
颞侧半视野 颞侧半视网膜
第一个交叉: 视野投射交叉
第二个交叉: 视交叉
视交叉中, 颞侧半纤维不交叉 同侧视束
鼻侧半纤维交叉 对侧视束,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视区
感受器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双极细胞 第1级神经元
节细胞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 鼻侧纤维交叉
第2级神经元 颞侧不交叉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经内囊后肢

神经内科传导通路

神经内科传导通路

传导通路分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和下行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

一、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1、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深部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周围突→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中枢突→后根的内侧部→薄束和楔束→第二级神经元(薄束和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前回。

三元二换一交叉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躯干下部和下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深部感受器→周围突→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中枢突→脊髓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角的胸核→同侧外侧索→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旧小脑皮质腰骶膨大节段第V→VII层外侧部→部分交叉→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上脚→旧小脑皮质。

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的第二级神经元在颈膨大第VI→VII层和延髓的楔束副核→楔小脑束(相当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吻侧束(相当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下脚→旧小脑皮质。

2.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后根外侧部(痛、温觉)→第二级神经元(脊髓第IIVV 层后角固有核)→斜越1-2脊髓节段或交叉前上升1-2节段→交叉→脊髓丘脑侧束→丘脑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内囊枕部→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后根内侧部(粗略触觉)→交叉到对侧脊髓丘脑前束→在延髓中部与侧束相融合形成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侧束的纤维排列由外向内:骶、腰、胸、颈。

头面部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口鼻腔粘膜的浅部感受器→周围突三叉神经的感觉支→第一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节)→中枢突→三叉神经感觉根→升支(触压觉)和降支(痛温触觉)→第二级神经元(脑桥三叉神经脊束感觉主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交叉到对侧→形成三叉丘系→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内侧核)→内囊→中央后回的中下1/3部。

角膜反射:角膜受到的刺激→三叉神经的眼神经→脑桥三叉神经主核→发出纤维到双侧面神经核→颧支→眼轮匝肌收缩→双眼同时闭合。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课件PPT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课件PPT
副交感神经传导通路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信息通过副交感 神经纤维传向效应器,引起内脏器官 和皮肤的血管舒张、心跳减慢等反应 。
03
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连接的部位,通过电 化学信号传递信息。
神经递质是突触传递的关键物质,它能够将一个神经元的电化学信号转化为另一个 神经元的化学信号,从而完成信息的传递。
控制躯体运动,由脊髓前角细 胞和脑干运动神经元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
控制躯体运动,由大脑皮层运 动区神经元组成。
锥体系
控制躯体运动,由大脑皮层、 脑干和脊髓组成。
锥体外系
控制躯体运动的协调和平衡, 由小脑、基底节和脊髓组成。
自主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交感神经传导通路
交感神经兴奋时,信息通过交感神经 纤维传向效应器,引起内脏器官和皮 肤的血管收缩、心跳加快等反应。
神经系统的学习与记忆
神经系统具有学习与记忆的能力, 这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突
触强度的改变来实现的。
学习是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 反应能力,通过反复的刺激和强 化,神经系统能够逐渐适应和学
习新的任务。
记忆是指神经系统对过去经验的 存储和回忆,记忆的存储与神经 元之间的连接和突触强度的改变
有关。
04
基于神经元网络模型,构建人工神经 网络,实现模式识别、图像处理、自 然语言处理等功能。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神经系统的疾病与治疗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
脑血管疾病
如脑梗塞、脑出血等,由脑血 管病变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脊髓疾病
如脊髓炎、脊髓压迫症等,影 响脊髓传导功能。
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学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学 神经传导通路
感受器接受相应刺激。 感受器接受相应刺激。 级位于脊神经节, 经3级神经元传递,第1级位于脊神经节,第2级位于脊髓后角的缘核和固 级神经元传递, 传递 级位于脊神经节 级位于脊髓后角的缘核和固 有核( 级位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有核(Ⅰ、Ⅳ~Ⅵ),第3级位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Ⅵ),第 级位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最后到达中央后回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整合分析产生相应感觉。 最后到达中央后回上 、中央旁小叶后部,整合分析产生相应感觉。 级神经元中枢突在脊髓背外侧束上升 个节段后终于第 级神经元。 第1级神经元中枢突在脊髓背外侧束上升 级神经元中枢突在脊髓背外侧束上升1~2个节段后终于第 级神经元。 个节段后终于第2级神经元 由第2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交叉(白质前连合),故交叉前通路的损伤, 由第 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交叉(白质前连合),故交叉前通路的损伤, 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交叉 ),故交叉前通路的损伤 症状在同侧的相应节段,交叉后的损伤则在对侧, 症状在同侧的相应节段,交叉后的损伤则在对侧,其中脊髓以上平面损伤 表现为对侧的全部,脊髓平面的损伤则表现为损伤平面下 表现为对侧的全部,脊髓平面的损伤则表现为损伤平面下1~2节段下的对 节段下的对 侧。
运动传导通路
上、下运动神经元和最后公路 运动传导通路
– 躯体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系 锥体外系 – 内脏运动传导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效 应 器 ∣ 骨 骼 肌
大 脑 皮 质
脑干内 脑神经运动核 脊髓前角 传出神经元
最后公路
锥体系
锥体系
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胞体位于脑干的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胞体位于脑干的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锥体束及其来源(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 锥体束及其来源(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联系(单突触和多突触) 下运动神经元的联系(单突触和多突触)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路一、本体觉传导通路模型:1.意识性本体觉(1)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由3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至本体觉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入脊髓后索上升,其中,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纤维在后索的内侧部排列形成薄束,来自躯干上部和上肢的纤维在后索的外侧部排列形成楔束。

(在第五胸节以下的后索中,薄束占据了全部位置而无楔束)。

上行至延髓终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起第2级神经元,其轴突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左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

交叉后的纤维形成内侧丘系。

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由腹后外侧核起始为第3级神经元,其轴突经内囊后肢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3、2、1区)和中央前回。

(2)头面部的本体觉:传导路径尚不十分清楚。

2.非意识性本体觉:为传至小脑皮质的本体感觉。

由两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本体觉感受器,中枢突进入脊髓,止于胸核和腰、骶膨大第V-VII层外侧部(第2级神经元)。

由胸核发出的第2级纤维在同侧外侧索组成脊髓小脑后束,向上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由腰骶膨大第V-VII层外侧部发出的第2级纤维组成对侧和同侧的脊髓小脑前束,上经小脑上脚进入旧小脑皮质。

二、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模型1.躯干、四肢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终止于第2级神经元;第2级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第I、IV、V层,它们发出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上行1-2个节段,然后交叉在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内上行,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由丘脑腹后外侧核起始为第3级神经元,其轴突组成丘脑上辐射,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3、2、1区)。

2.头面部的痛、温度和触觉传导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至头面部感受器,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入脑桥,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增高
减低
亢进
消失
减弱或消失
消失
亢进
减弱或消失
有(+)
无(-)
早期无,晚期为废用 早期即有萎缩
性萎缩
(二)锥体外系
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 的传导路径。主要机能:调节肌张力、协 调肌群活动、维持和调整身体姿势、进行 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等。
主要由三条: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2、黑质-纹状体环路 3、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皮质脊髓前束 中有一部分纤维始 终不交叉而止于同 侧脊髓前角细胞, 支配躯干肌,故前 角内侧运动细胞受 双侧皮质脊髓束支 配,所以,躯干肌 是受两侧大脑皮质 支配。
皮质脊髓束 损伤:
对侧前角运 动细胞瘫痪
对侧上、下 肢瘫痪
中央前回下部的皮质 Ⅰ
后内 肢囊
束体锥
脑干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皮质纹状体纤维
额、顶叶
新纹状体

大脑 皮质
4、6区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体
皮 质 | 纹 状 体 系 图
2、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大脑 皮质
额、枕、颞叶 皮质脑桥纤维 脑桥核
小脑皮质
4、6区
腹前核 腹外侧核
结合臂
齿状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红核
交叉
红核脊髓束 交叉
诊断:脊髓半截综合症。 请请你用所学解剖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受损的部位是哪里? (2)左、右的症状为什么会有不同,损伤了哪一些传 导束会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
参考答案
(1)受损的部位是胸8或胸9脊髓节段右侧半。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
06
神经传导通路的研究方法
生物学方法
利用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功能。
物理学方法
应用计算物理学、量子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理论,研究神经系统的物理性质和功能。
数学方法
应用数学理论和计算机模拟等手段,研究神经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模拟。
01
02
03
神经传导通路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对神经传导通路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脑科学的本质和规律。
神经肌肉接头
由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元
轴突-胞体传导
轴突-树突传导
末梢神经-效应器传导
运动神经传导通路的传导方式
损伤类型
包括神经断裂、神经卡压、神经炎等。
治疗方式
包括手术修复、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具体的治疗方案需根据损伤类型和程度制定。
运动神经传导通路的损伤与治疗
将神经冲动整合后上传至大脑皮质。
快速传导
刺激作用于外周感受器后,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以电信号形式迅速上传至大脑皮质。
慢速传导
刺激作用于外周感受器后,通过初级感觉神经元以神经递质形式传递至大脑皮质。
感觉神经传导通路的传导方式
感觉神经传导通路损伤可导致感觉障碍,如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减退或丧失等。
损伤表现
效应器是指接受神经信号并作出相应反应的组织或器官,如肌肉、腺体等。
神经传导通路的组成
传入神经纤维
传出神经纤维
效应器
神经中枢
神经元与神经传导
02
胞体
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负责合成和储存神经递质、线粒体等重要成分。
突起
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负责接收信号并向胞体传递,轴突负责将信号从胞体传到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递质的释放与摄取
神经递质的释放
神经元通过胞吐方式将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中释放到突触间隙。
神经递质的摄取
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吞方式被突触前神经元摄取回收,以供再次使 用。
神经元电生理活动与信号传导
静息电位
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 存在一定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
动作电位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两侧 的电位差发生变化,产生动作电位 。
04
神经传导通路的生理机制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突触传递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通过 突触完成。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 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 合,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化学性突触
化学性突触是常见的突触类型, 通过释放化学递质如乙酰胆碱、 谷氨酸、多巴胺等进行信息传递 。
电突触
电突触是通过电流直接传递信息 ,其传递速度较化学性突触更快 。
Na⁺通道与动作电位爆发
动作电位的爆发主要是由于Na⁺通 道的开放,Na⁺内流引起膜电位的 超极化。
K⁺通道与动作电位恢复
动作电位后,K⁺通道开放,K⁺外流 使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状态。
05
神经传导通路的研究方法
电生理学方法
脑电记录
通过记录脑电活动的变化来研究神经传导通路的 活动。
神经元电生理
对单个神经元进行电生理记录,研究神经元的放 电活动。
突触病变
突触是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突触病变可影响神经信号的 传递,从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异常。
神经传导通路与药物的作用机制
调节神经递质
药物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摄取,从而影响神经传 导通路的信号传递过程。
调节受体活性
药物可以调节神经细胞膜上受体的数量和活性,影响神经递质与 受体的结合,进而影响神经传导通路的信号传递。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

第二级神经元
躯干四 周围突变
中枢突
肢皮肤 经脊神经
经后根
脊神经节
脊髓第Ⅰ、Ⅳ~Ⅶ层
(后角边缘核、后角固有核等)
X、对侧侧索
第三级神经元
和前索上行
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回中、上部
脊髓丘脑束
经内囊后肢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丘脑腹后外侧核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内,属小型和中型 假单极细胞体。其纤维较细,周围突构成脊神经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在薄束核和楔束核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丘脑腹后外侧核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由两级神元组成
肌骨骼 周围突
中枢突
肌腱
关节 经脊神经 经后根
脊神经节
同侧侧索上行 旧小脑
脊髓小脑后束 胸核
骨骼肌 周围突 中枢突 肌腱 关节 经脊神经 经后根
脊神经节
同侧侧索和 对侧侧索上行
第二级神经元
螺旋器
蜗神经
螺旋神经节
蜗神经核
第三级神经元 第四级神经元
大部分交叉至对侧
经下丘臂
听辐射

斜方体、外侧丘系

内囊后肢 回
下丘 内侧膝状体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蜗螺旋神经节,其周 围突分布于内耳的螺旋器(Corti器);中枢突组 成蜗神经,终止于蜗神经核。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蜗神经核,由此核发 出的纤维大部分左右交叉横穿脑桥形成斜方体, 交叉后的斜方体纤维和小部分不交叉的蜗神经核 纤维,在上橄榄核的外侧上行,称外侧丘系。外 侧丘系的纤维大部分止于下丘,小部分止于内侧 膝状体。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在嗅球,由嗅球发出纤维构 成嗅束,行向后,终嗅三角。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嗅三角,由嗅三角发出纤 维构成外侧嗅纹,终于海马钩、梨状前区、杏仁 周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交叉,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
视交叉 视束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外侧膝状体来自双极细胞视辐射
内囊后肢
节细胞
距状沟周 围的枕叶 皮质
视神经
视野
视野是指眼球固定向前平视 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 物象:交叉投射
颞侧(外)半视野:
鼻侧半视网膜
鼻侧(内)半视野: 颞侧半视网膜
41
42
43
视觉传导通路损伤 视野缺损表现
脑神经运动核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动神经元有抑制作用 下运动神经元对肌肉有营养作用
骨胳肌
1、 皮质脊髓束 ①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大脑脚底、脑桥基底部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脊神经
内囊后肢
锥体细胞 锥体交叉 延髓锥体
70%-90%交叉到对侧
②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损伤 视神经 视交叉
症状 患侧视野全盲 中央部损伤双眼颞侧半视野偏盲, 一侧视交叉外侧部不交叉纤维损伤, 患侧鼻侧半视野偏盲
视束 视辐射 内囊
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瞳孔对光反射途径:
•直接对光反射
•间接对光反射 视网膜 → 视神经 → 视交叉 → 两侧视束 → 上丘臂 →顶盖前区→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睫状神经节
内脏运动传导通路(见内脏神经系统)
运动传导通路
(一)锥体系 上运动神经元 :胞体位于大脑皮质内,大脑皮质躯 体运动中枢----脑干内躯体运动核和脊髓灰质前角的 神经元或神经元链. 下运动神经元 —— 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脑干内 躯体运动神经元和脊髓灰质前角神经元---骨胳肌
皮质核束
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 锥体细胞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躯干肌、四肢肌
2、皮质核束 ① 皮质核束 锥体细胞 (中央前回下部)内囊膝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上部 疑核 副神经脊髓核 面神经核下部 舌下神经核
脑神经
眼外肌 咀嚼肌 面上部表情肌(额肌、眼轮匝肌) 咽喉肌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对侧面下部表情肌(眼裂以下) 对侧舌肌
-15-
脊髓横断面
脊髓白质三个索 下行运动上感觉 薄楔在后深感觉 外侧前索是混合 皮质脊髓管运动 脊髓丘脑浅感觉
脊神经节 丘脑中央辐射
薄束
楔束
薄束核
楔束核
内囊后肢
内弓状纤维 内侧丘系 交叉 内侧丘系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丘脑腹后外侧核
深部感觉传导路损伤: 1、病人闭目难立征,2、精细触觉消失。 胸髓第4 节以上后索病变 内侧部:可侵犯薄束,下半身深部感觉障碍 外侧部:可侵犯楔束,上半身深部感觉障碍
思考:右手示指触摸盲文时,精细触觉如何传入大脑 皮质?请说出具体路线。
感 受 器
•躯干、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由两级神经元组成) ①
肌肉、肌腱 关节、骨膜 周围突 经脊神经 脊神经节 中枢突 经后根
② 胸 核
同侧脊髓小脑后束
经小脑下脚 部分交叉至对侧 组成脊髓小脑前束 经小脑上脚 旧小脑皮 质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脊髓丘系
请思 说考 出: 具针 体刺 路右 线手 。示 指 , 痛 觉 如 何 传 入 大 浅感觉,传三级 终于后回起于皮 脑 皮 首为节内假单极 次在脊髓后角里 质 三级藏在腹后核 纤维投向感觉区 ?
脊髓丘脑侧束的纤维排列由外向内:骶、腰、胸、颈。
硬脊膜内肿瘤
髓内肿瘤:下行性麻痹---首先 身体对侧上半部痛温觉障碍, 继续进展,痛温觉障碍由上 而下进行
脑干的内部结构
脑神经核 灰质 非脑神经核 脊髓丘系 内侧丘系 外侧丘系 三叉丘系 锥体束
脑干内构
白质
网状结构
一、重点 (一)躯干、四肢本体感觉,痛、温觉传导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 及纤维束的位置、交叉水平、皮质投射区
(二)视觉传导通路与瞳孔对光反射通路的组成,各部损伤后的不同表 现
(三)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概念;锥体系的组成;皮质核束与皮质脊髓束 支配的特点。核上瘫与核下瘫损伤部位的差异与表现的不同 二、难点
丘脑腹后 内侧核
中央后回下部
丘脑腹后内侧核 头面部皮肤 三叉神经节 丘脑中央辐射
三叉神经感觉根
内囊后肢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中央后回下部
交叉
三叉丘系
躯干四肢浅、深感觉传导路对比总结
四肢深感 觉 走行部位 脊髓 脑干 内囊
四肢浅感觉 脊髓 脑干 内囊 完全交叉
头面浅感觉
脑干 内囊
交叉方式 交叉部位 延髓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主要表现
临床表现 肌张力 深反射 浅反射 肌萎缩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增高 亢进 减弱或消失 不明显
降低 (—) (—) 明显
病理反射
瘫痪类型

(—)
痉挛性(硬瘫) 弛缓性(软瘫)
(二)锥体外系
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一切传导路径,
其结构十分复杂,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红核、 黑质、前庭神经核、小脑等。
板层 Ⅸ— 前角运动神经元 前角内侧核:躯干肌 前角外侧核:四肢肌 α-运动神经元:支配跨关节的梭外肌纤维→关节运动 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调节肌张力 Renshaw细胞:接受α-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支并发分支 与其形成负反馈环路
板层 Ⅹ— 中央灰质:接受某些后根纤维
α-运动神经元 γ-运动神经元
髓外肿瘤:上行性麻痹---痛温 觉障碍发展顺序刚好相反
2、头面部痛温触压觉传导通路

感 头面部的 觉 器 皮肤、粘膜 触压觉纤维至
周围突 经三叉神 经各分支
三 叉 神经节
中枢突
经三叉神经感 觉根进入脑桥
② 三叉神经 脑桥核 三叉神经 脊束核 ③
在延髓和脑桥内交叉 组成三叉丘系上升
痛温度觉纤维 组成三叉 神经脊束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脊髓
脑干
(三)视觉传导通路
神经节细胞层:由多极的节细
胞组成,其树突主要与双极细胞联系
双极细胞层:为视细胞与神
经节细胞之间的联络神经细胞
视细胞层:光感受细胞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视交叉 视束

双极细胞

节细胞
视神经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间脑后丘脑)
内囊后肢
距状沟两侧 (大脑)
• 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
大脑皮质


前庭神经节
前庭神经
前庭神经核
双侧 内侧纵束
动眼、滑车、展神经核 副神经脊髓核、上端颈髓前角细胞
前庭脊髓束
脊髓前角 小脑
兴奋躯干四肢伸肌 参与平衡调节
小脑下脚
脑干网状结构、迷走神经背核、疑核
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躯体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系: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 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 动的一切传导路径
→ 动眼神经 →
→节后纤维
→ 瞳孔括约肌
不同部位损伤瞳孔对光反射表现
患侧眼
直接对光反 间接对光反 射 射 视神经 损伤 丧失 (—) 存在 (+)
健康侧眼
直接对光 间接对光反 反射 射 存在 (+) 丧失 (—)
动眼神经 损伤
丧失 ( —)
丧失 (—)
存在 (+)
存在 ( +)
(四)听觉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与瞳孔对光反射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不同表现
-11-
板层 Ⅴ 接受本体感觉传入纤维 板层Ⅵ 调节运动 中间内侧核——与内脏感觉有关 中间外侧核——与内脏运动有关 板层 Ⅶ 胸核(背核 clarke柱)—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骶副交感核—在S2-4节段相当于板层Ⅶ,内脏运动 板层 Ⅷ — 中间神经元,影响γ与α运动神经元 I—VI层组成脊髓后角,VII占据灰质中间带,VIII位于前角, IX位于前角的最腹端,X是围绕中央管的一个区域。
感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传导路—位置觉、运动觉、震颤觉、皮肤精细触觉 • 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由3级神经元组成,传向大脑) ② ① 肌、腱 对侧内侧丘系 中枢突 周围突 薄束核 脊神经节 关节、 薄束(T5以下)楔束核 脊神经 皮肤 (脊髓灰质) 楔束(T4以上) ③ 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脑干各部 背侧丘脑腹 后外侧核 中央旁小叶后部

周围突 中枢突
② 蜗神经核
内耳的螺旋器
经双侧 外侧丘系
蜗神经节

两侧下丘
蜗神经
下丘臂

两侧内侧膝状体 (后丘脑)
听辐射
内囊后肢
大脑皮质颞横回的听区
一 侧 听 觉 传 导 路 损 伤 , 会 不 会 导 致 全 聋 ?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内耳半规管的 壶腹嵴和椭圆 囊斑、球囊斑 ①
周围突 中枢突
腰骶膨大节 段第V-VII层 外侧部
本体感觉 脊髓胸核 脊髓小脑后束 延髓 小脑下脚
本体感觉
腰骶膨大节段
第V-VII层外侧部
脊髓小脑前束
延髓
小脑上脚 旧小脑皮质
旧小脑皮质
(二)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1、躯干、四肢

周围突 经脊神经 中枢突
感 受 器
躯干、四 肢的皮肤
脊神经节
② 后 角 固有核
上升1—2个节段经白质前连合 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束
③ 在脑干内 组成脊髓丘系 丘 脑 腹 后外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躯干四肢的皮肤 脊神经 脊神经节 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后角固有核 上升2节段 脊髓丘 脑侧束 交叉 脊髓丘 脑前束 内囊后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