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来人才需求发展浅析对教育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要面对全球化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也要面对全球化。我国高新技术和复合型人才短缺。经济发展
的现行在于教育,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没
有处理好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教育改革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对市场经济培养人才。开创创新教育,培
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给予学生的应该是学会学
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丰富
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人才教育改革创新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卓有远见地为现代教育指明了方向。随着知识几何级数
增长时代的到来,我们看到社会召唤的是创新人才,教育从来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特别是“全教会”充分肯定了创新教育思想,不仅为我国的现代教育做出了理论上的定位,也为教育工作指明了教育实践的方向。
从文明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类历史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三大阶段。信息文明时期,出现了生产力理论的一场革命,人类将走向知识社会,教育自身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从以前对计划经济培养人才,到现在对市场经济培养人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没有贫穷的国家,只有无知的国家。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和知识创新水平。
一、未来需要创新性人才
入世后,我国最紧缺的人才:一是农业、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领域的专业人事;二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三是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和能够参与解决国际争端的专门谈判人才;四是了解国际惯例、符合需要的外语人才;五是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据统计,我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3至1/4;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7.5%,中专以下的人员总量占一半以上,高级人才仅占5.5%。美国在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其总量的80%,而我国在企业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还不到全国总数的40%。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复合型人才整体性短缺。
二、中国教育的过去和现状
在我国,教育曾有过良好的历史传统,“书中自有黄金屋”是我国劳动人民对教育功能和作用最朴素的概括,几乎和现代流行的“知识就是财富”的口号有异曲同工之妙。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知识分子人生道路选择的重大转折,是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一次觉醒。然而在将近一百年过程中,中国的教育始终走不出一个误区:教育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知识的容器。从50年代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90年代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老师把精力用到抓高分数和升学率上,家长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社会舆论更是把很高的赞誉给予“学业”成功者,造成人才培养的“高分低能”。
“十年寒窗”,“金傍提名”,这是中国教育制度的写照。“十年寒窗”说明过程是痛苦的,“金傍提名”说明结果是幸福的。这不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可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创新,不可能把学习溶入社会。当中国小孩在“四则运算”中无味地练习着时,美国小孩正利用“四则运算”完成一项项社会调查。当中国青少年在奥赛题海中苦苦奋斗时,美国青少年正从修理文化中获取他们的乐趣。当微软公司产品一代代问世时,我们还在说: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在我国的国土上从来未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三、学校教育改革探索
1、教育要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创新能力发展,特别是开展素质教育
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把特定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这就是教学。但是教什么学生最有用,这才是教学的真正内涵。未来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发展的生命线。江泽民总书记在讲创新时说:“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大批有实用知识和技能的管理人才和劳动力。人类的优势在于全面性和综合性,应试教育的致命弱点是逆人类的优势而动。不重视个性和创造性,使人类的专业知识越来越狭窄,势必造成人类素质的全面降低。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又具体体现在灵感和直觉、发散思维上,而对受教育者创造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新潮流,新时代呼唤素质教育。
牛顿从苹果落地研究出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从“电可以产生磁”研究出“磁也可以产生电”,这些都是创造力的表现。教育过程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处理、吸收知识的能力,同时必须对创造力进行挖掘、训练、和强化,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和创造力。
现行中学教学内容,理科类实验求同的多,都是一些模仿性实验。存异少,如:实验的设计、实验和改装、实验应用方面比较少。文科类学习都是理解观点的多,提出观点的少。家庭作业都是本本知识多,结合实际、应用社会的少。因此要适应创造性人才的竞争,我们的教育改革必须使教育变成学习,实现教育过程的民
主。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步骤方面使学生能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重视学业的兴趣和需要。
教育过程要平等和尊敬地对待学生,正确认识和尊重学生的差异,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见解,要为学生表现和证明自我创造广泛的机会。“骏马能历险,
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现代教育
应该切实转变观念,研究学生、认识学生、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
2、教育要培养学习习惯,教会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用;授人以渔,终身受益无穷。“授人以渔”应当成为学校真正发挥其应有社会职能的基础原则。教育过程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熟悉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并养成独立判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不断更新自已知识的进取性格倾向。
未来社会充满新知识、新领域。而学校教育是阶段性的,再好的课程设置,所能给人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不可能给人以维持一生实践的精神食粮。人的素质就是在这样持续的学习中不断得到优化的,基础教育要注重对学习兴趣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
学校乃养贤育材之所,掌握丰富知识并不一定能成为人才,还应把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现代学校教育应把人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人的发展指社会发展中的每个人在体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实质是人的各种潜在能力的开发,人的潜在能力来源于人的基本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6年提出教育要教人“学会生存”。人生就是一种选择,要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下健康成长。社会是复杂的,要教育学生择善而从。经济全球化带来人才竞争的全球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主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应使学生明确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态度、人生的价值。
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了要教人“学会共同生活”。人生的最大识误区是:自我中心论。要教育学生“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交往少了,人机对话多了。要成就一项事业,靠个把人、少数人是不行的,需要一支队伍,一个组织,一个群体的作用在上升。因此要培养人的情感素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要教人“学会认知”。不但要让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而且要让学生认识自已,帮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对待社会。要知道各种战争背后都有文化冲突背景,要让学生认识西方文明,更要认识大中华文明,学校要占领文化市场。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1998年在华盛顿世界经济学年会上说:“科技革命将带来一些新的挑战,它使那些不能获取这些知识或者不能为适应这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