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类药物过敏和交叉过敏的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磺胺类药物过敏和交叉过敏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分析磺胺类药物过敏以及交叉过敏情况,探讨药学干预方法与效果。方法:本研究中收集我院门诊及住院部自2012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应用磺胺类药物并出现
过敏、交叉过敏反应的病例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回顾分析。针对磺胺类药物过敏以
及交叉过敏反应实施针对性药学干预。对比药学干预措施实施前、后药物过敏以及交叉过敏
情况差异。结果:实施药学干预措施前,因磺胺类药物交叉过敏问题所产生用药失误发生率
为36.00%(9/25),实施后下降为8.00%(2/25),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磺胺类药物过敏以及交叉过敏是临床药学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应用药学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
过敏、交叉过敏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磺胺;药物过敏;交叉过敏
药物过敏是临床用药治疗中常见不良反应之一。当患者已经对某类药物产生过敏反应,
后续使用药物在化学结构上与已证实过敏药物相类似,进而所致过敏反应时为交叉过敏[1]。
药物过敏以及交叉过敏均是当前临床实践中常见的药学问题。掌握相关知识点能够使用药更
为科学合理,避免出现用药失误的问题[2-3]。为分析磺胺类药物过敏以及交叉过敏情况,探
讨药学干预方法与效果,本研究中收集我院门诊及住院部自2012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应用磺胺类药物并出现过敏、交叉过敏反应的病例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回顾分析,将
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收集我院门诊及住院部自2012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应用磺胺类药物并出
现过敏、交叉过敏反应的病例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回顾分析。病例来源方面:31例
女性患者,19例为男性患者,患者年龄范围为18~70周岁,平均年龄为(32.5±2.6)岁。25
例为药学干预实施前收治,25例为药学干预实施后收治。
1.2 方法
药学干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专项负责药师在HIS药库管理系统中药品字典维护项下进行药物过敏以及交叉过敏的提示,如在为已证实有甲苯磺丁脲药物过敏反应的患者
开具布美他尼或呋塞米等其他药物时,系统自动弹出警示信息,提示可能存在交叉过敏的风险;②局域网网络内发布相关院内药物警戒,制定有关磺胺类药物过敏情况以及交叉过敏情
况调查表,定期展开院内宣教活动;③出院患者带药医嘱单中应当增加“皮试”结果记录栏,
以免患者出院后用药期间出现交叉过敏反应;④药剂科科室应当与护理部进行密切协作,构
建对磺胺类药物过敏以及交叉过敏反应的拦截网,即在医生录入医嘱时由系统自动实现与患
者既往药物过敏史的匹配,若符合过敏或交叉过敏反应范畴,则无法保存医嘱,同时系统做
出警告;⑤增设临床用药咨询系统,与医嘱系统以及HIS系统契合,实时拦截有关磺胺类药
物过敏以及交叉过敏禁用问题的医嘱内容。
1.3 观察指标
对比药学干预措施实施前、后药物过敏以及交叉过敏情况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相关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方法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用X2方法检验,在P<0.05时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50例磺胺类药物过敏、交叉过敏患者中,2例用药为塞来昔布,2例用药为柳氮磺
吡啶,3例用药为格列硅酮,2例用药为格列吡嗪,31例用药为呋塞米,4例用药为布美他尼,6例用药为氢氯噻嗪。
实施药学干预措施前,因磺胺类药物交叉过敏问题所产生用药失误发生率为36.00%
(9/25),实施后下降为8.00%(2/25),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磺胺类药物以往多指氨苯磺胺衍生物,但近年来多将含有SO2NH2结构的药物系列均纳
入磺胺类药物范畴。根据药理作用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磺胺类抗菌药物以及磺胺类非抗菌药
物两种类型。有报道数据显示:普通人群中磺胺类药物过敏比例在3.0%左右[4]。目前临床
包括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利尿剂药物以及磺酰脲降糖类药物均属于常用磺胺类药物。有报道
中显示:对于临床已确诊为磺胺类药物过敏症患者是否可以继续应用其他同类磺胺药物进行
治疗,用药后是否可能导致交叉过敏,上述问题在目前临床中尚未形成共识。部分药师可能
根据药物说明书提示存在磺胺类药物交叉过敏的可能性,建议更换其他药物治疗。但有关如
何预防交叉过敏的问题目前临床较少展开研究。本研究中应用针对性药学干预措施对磺胺类
药物过敏、交叉过敏患者进行干预,显示药学干预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因磺胺类药物交
叉过敏问题所产生用药失误发生率,提高用药安全性水平。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结果所得临床结论为:磺胺类药物过敏以及交叉过敏是临床药学实践
中的常见问题,应用药学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过敏、交叉过敏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 周乐兴.医护人员对磺胺过敏者慎用药物知晓度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3,10(7):438-439,443.
[2] 郭力文.磺胺过敏者静点利复星引起过敏性休克2例[J].中国医药导报,2010,7(5):124.
[3] 都静.磺胺过敏史患者静滴血栓通、血塞通致严重皮疹2例[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9):492-492.
[4] 马艳玲,侯向东,李春英等.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致过敏性休克1例[J].新医学,2010,41(10):663,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