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式语法与句法构式
一、构式语法的界定
构式语法并不是指某种单一的语法理论,它代表了一种语法研究理念,表现为一种语法理论模型。它不仅指国内介绍较多的Goldberg(1995,2003,2006)还包括Kay&Fillmore(1999)为代表的构式语法构式语法不但是国际认知语言学学术会议的重要议题,还有自己独立的学术会议。国际语言学界普遍认为构式语法显然是格语法演化而来的。格语法(Case Grammar)是Fillmorcone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提出的句法语义研究模式,对于语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构式贯穿了语言的各个层面,打破了传统的模块式语法观。转换生成语法采用的模块式语法观是一种“词汇加规则的模式”,即把语言知识分为语音、句法、语义各个不同的模块,不同的模块之间靠连接规则沟通。
Fillmore等人认为,这一模式只能解释语言中常规的现象,但不能解释语言中的习语。例如kick the bucket ,模块式语法观无法解释kick,the,bucket 这三个单词是如何根据语音、句法、语义组合而成这个习语的形式和意义。Fillmore等人并不认为习语指示语法的附属品,而是希望能通过研究习语,从新的角度揭示语言的运作机制。Langacker所代表的认知语法认为构式是 a structured inventory of conventional linguistic units(Langacker 1987:57)。构式是有结构的习惯性语言表达单位库,而习惯性语言表达单位就是构式,语法就是由大小不同的构式组成的。Goldberg明确地概括了构式语法理论的三个特征:在构式语法中,词库和句法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语义和语用之间也不存在严格的分界线;构式语法是生成性的而非转换性的。
二、“构式—语块”理论假设
构式语法提出了一种新的语法理论,对于语言研究有着特定的贡献,对汉语句式研究也有启示陆俭明(2004)将构式语法理论的贡献分为五个方面:1这种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一些先前不好解释或想不到去解释的语法现象。汉语里面不能说“饭吃人”,只能说“人吃饭”。因为汉语里面只有施事—动作—受事的格式,没有受事—动作—施事的格式。但是却有“这锅饭吃了十个人”受事—动作—施事这样的说法。汉语中“NP+V+着+NP”是个对义构式,其中第二个NP既可以是受事(台上摆着鲜花)也可以是施事(台上坐着主席团)2有助于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影响句子意思的因素,去进一步探索句子意思的组成。3有助于我们说明各种不同句式产生的原因与理据—由于各个句式本身能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所以为了表达的细腻,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就不断创造新的表达格式,来满足表达的需要。4可以避免将句式的语法意义误归到句中某个虚词头上,例如误将SVOV得R表示的肯定语法意义归到得的身上,如“小张吃饭吃的饱极了。”5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开拓“构式”研究的新领域,有助于我们把汉语研究引向深入。
构式语法理论的提出,可以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一些汉语句式的问题。
1.十个人吃了一锅饭
2.一锅饭吃了十个人
3.十个人坐一条板凳
4.一条板凳坐十个人
5.一天写了50个字
6.50个字写了一天
7.一天走了五个村
8.五个村走了一天
按照传统的观念上述语义关系可以分析为
a施事—动作—受事
b受事—动作—施事
c施事—动作—处所(存在处所)
d处所(存在处所)—动作—施事
e时间—动作—受事
f 受事—动作—时间
g时间—动作—处所
h处所—动作—时间
上述各例都是一种表示容纳性的数量结构对应式,它们都可以统一地概括为容纳量—容纳方式—被容纳量
在“认知—言语过程”假设的基础上,陆俭明提出“构式—语块理论”假设。构式内部语义配置的每一部分语义,都以一个语块的形式来负载。村子啊构式就由三个语块构成:
存在处所—存在方式—存在物
把字句构式就由四个语块构成:
致事—役事—致使方式—致使结果
NP 把+NP V C
张三把玻璃踢碎了
容纳量构式由三个语块构成
容纳量—容纳方式—被容纳量
NPq V了/能V/V不了 NPq
十个人吃了/能吃/吃不了一锅饭
一锅饭吃了/能吃/吃不了十个人
陆俭明强调,对于汉语里的一些特殊句式可以用“构式—语块”语法理论来分析和处理。
三、构式语法与汉语句式
(一)双谓词构式
(1)双谓词构式即通常所谓的连动式,形式上由(S)+VP1+VP2构成。按照认知范畴,任何构式都是一种句法范畴,具有范畴的一系列特征,典型的连动式描摹了客观层面上的先后关系,即连用的动词或动词结构表达了时间轴上具有先后关系的几个动作或事件。这种连动式的两个动词都可以放到“先……后……”、“……完了……”、“……之后……”这类表示时间先后的语义框架中理解。(2)逻辑层面与非典型连动式描摹了逻辑层面上“现象+意义”的先后意义,按
照V2的特征可以分为三种:
a“表示”类:鼓掌表示欢迎向群众挥手致意
b“想/要”类:叫着想挣开要死的人抓着绳子要往下跳
c 肯否联接类:坐着不动拉住伯父不松手。
(二)双及物构式
双及物构式即传统句式研究中的双宾语句,形式上表现为(S)+VP+NP1+NP2。双及物构式及其隐喻引申类型主要有现场给予类、瞬时抛物类、远程给予类、传达信息类、允诺指派类。现场给予类都不能变换成“A给RVP”式
9.他交给老师一份作业。→*他给老师交了一份作业。
10.老王卖给我一套旧书。→*老王给我卖了一套旧书。
11.小刘递给我一块橡皮。→*小刘给我递了一块橡皮。
瞬时抛物类,它在句法特点上与上一类接近,往往不必事先规定目的物。
12.他扔给我一个纸团儿。→?他给我扔了一个纸团儿。
13.柱子拽给媳妇一个包袱。→?柱子给媳妇拽了一个包袱。
远程给予类它们由于语义上涉及远距离间接交予,目标性有所弱化,句法上可以加上前置的“给”短语。
14.爸爸寄给我一封信。→爸爸给我寄了一封信。
15.我汇给家里两百块钱。→我给家里汇了两百块钱。
传达信息类,它们虽然一般也具有现场性和目标性,但由于给予物不是具体的物体,所以人们一般不把这种给予看得很实,下面的句子一般不说。
16.侦查员报告团长一件事情。→ *侦查员给团长报告一件事情。/*侦查员报告一件事情给团长。
17.老师回答我一个问题→ *老师给我回答一个问题/*老师回答一个问题给我。
允诺指派类,其交予的现实要在不远的未来实现,反映在句法上,可以观察到它们变换为结果目标式要受一定的限制。
18.老王答应我两张电影票。→*老王答应两张电影票给我。
19.老师准我两天假。→*老师准了两天假给我。
命名类它们的给予物是一个名称,但动词的本身没有明确的给予意义,给予意义是由句式带来的,所以动词不能以任何形式与“给”相伴:
20.爸爸叫它小王。→*爸爸给他叫小王/*爸爸叫给他小王/*爸爸叫小王给他。
以上的几种引申方式都是由第一类呈放射状引申出来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一是从现场给予到非现场给予的隐喻,二是从物质空间到话语空间的隐喻。这两种方式的共同作用导致以上的引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