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品鉴,深入解读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有效策略
教学篇誗高效课堂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有效策略罗熙(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清源学区,甘肃定西)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要逐步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最高表现是鉴赏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才能从所阅读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熏陶以及艺术享受,不断提高审美情趣,用优秀的文化净化心灵,不断深化精神和思想境界。
在新课改大背景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成为语文教师极为关注的命题之一。
在日常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阅读教学实践,就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探索和实践有效措施。
一、初中阅读教学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而对学生审美感知鉴赏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程式化的阅读模式更为强调的是传授基础知识,而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充分发挥出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成为空谈。
二是语文阅读教学注重德育的灌输,对学生审美理解能力有所忽视。
在德育课程这一理念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为了完成德育目标,对学生审美理解鉴赏能力的培养却远远不够。
如教学《背影》这一课时,教师在导入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与学生讨论父爱,用了半节课的时间把语文课上成了德育课,但是却缺乏引导学生对这一经典文本中的情感进行深入分析以及鉴赏解读。
三是只重视学习环节,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有所欠缺。
当前的阅读教学注重知识体系的传授,因此其审美能力培养也渗透于该知识体系中,无形中教师也形成了惯性思维,将学习环节与审美体验环节分开,导致教师按部就班带领学生解读课文,训练方式固化,整个教学设计看似在传授基本知识,但重点却落在了对基本内容的梳理上,未能带领学生深入地鉴赏文本,也难以引发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更别说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审美鉴赏能力培养不足的原因在于:一是受到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功利性较强,一味追求分数,导致学生审美鉴赏的期待受到遏制;二是程式化的影响了自身的学习乐趣。
细细读,欣赏啊!——以“评点批注”为载体实现阅读教学“文本细
D O I : 1 0 . 1 6 6 5 7 / j . c n k i . i s s n 1 6 7 3 — 9 1 3 2 . 2 0 1 8 . 0 2 . 0 8 6
语文教材 中的文章 , 几乎篇篇都是大家手笔 , 蕴藏着文学 精华 , 意味深远 , 需要教师引领学生 “ 细细地读 、 慢慢地 品” , 浸 润其 中, 才能达到心灵共振 的境界 。
2 0 1 8年 1月 第 2期
LE ARNI NG W EE KL Y
学周 刊
l 阅读写作
J a n . 2 V 0 O 1 I . 8 2
细细 读 , 欣赏啊 !
— —
以“ 评 点批 注” 为 载 体 实 现 阅读 教 学 “ 文 本 细读 ” 的 实 践
郑 圆圆 , 楼海红
( 二) “ 浮 云伴 月 两相 悦 ” —— “ 入 乎 其 内” 和“ 出乎其 外 ” 的
辩 证 统 一
、
静而思之 : 寻 找 行 之 有效 的 阅 读法
高中语 文阅读教学 中的“ 文本 细读” , 即教师 先对 文本进 行全方位 的细读 , 得出 自己的细读体验 , 然后结合各层面对文 本 的理解感知来启发学生从更多层次或角度接近文本 、 切入文 本, 引导学生通 过“ 评点批 注” 的形式对 字 、 词、 句、 篇 深入玩 味, 感受作品深层的审美韵 味 , 激起 内心的情感体验 。
一
读行为 的备课必然 导致 教师懒于思考 、 难 出窠 臼 , 长此 以往 , 迷失 了教师的主体精神 。 因此 , 在复苏细读意识 这一思考过程 中, 教 师要有 “ 活在文本 ” 的意识 。 这就意味着教师需 要丢开教 参、 教材分析 、 他人 言说 , 先独立进行对文本 的分析 、 理解、 思 考, 获取个人解读经验 , 再加上整理评判他人对文本 的种种见 解和观点 , 才有可能更充分地汲取外部媒介 的“ 营养” , 使 之内 化为 自己的教学素质和教学 资源 。 这就是“ 文本细读 ” 的前提 。
新课程背景下文本解读的四种意识
入 选高 中教 材 的文 本都 是文 体鲜 明 、文质 兼美 、 情 韵 丰富 、内 涵深远 的经 典文 本 ,这类 文学 文本 皆有 着 或具 体鲜 明 、或委 婉含 蓄 的文学 形象 .这 些 源 自现 实 的形 象 ,经过 作者 淘 漉 、加 工 、雕 琢 ,而成 为具 有 隐 性 特质 的艺 术形 象 。破解 其 隐性 的 内涵 和意 蕴是 阅 读 和 审美 的最 大障碍 。不少 教师 因为 能力 不 足和 对 认 知 规律 的忽 视 ,往 往绕 开抽 丝剥 茧 ,拨 云见 日的过 程 ,在解 读 文 本 时 ,选 择 两 种极 端 的做 法 ,一 种 是 叶 圣 陶先生 列举 的 “有 的 国文 教 师 以为教 国文 就是 把 文章 一句 一句 讲 明 ,而讲 明就 是把 纸面 的文 句 翻译 成 口头 的语 言 ”的做 法 ,另 一类 是 架 空 文本 ,直 奔 主 旨的做法 。
二 、作 者 意识 :揣摩 作者 立 意 .走 近 文本原 脉 阅读 者在 解读 文本 时 ,最 常 出现 的问题 就是 以 为只 要 读懂 了 内容 ,就 读懂 了文 本 ;了解 了形 式 ,就 洞察 了主题 。然 而 ,文本 尤其 是 文学文 本 的某种 封 闭性 ,最 终导 致 了文本 解 读流 于表 面 。孙绍 振教 授 在《文 学 文本 解 读学 》中提 出 :文学 文 本 是 一种 立 体 结 构 ,“第 一层 次 ,亦 即表层 的意象 群落 ,它是显 性 的 ;意象 不是 孤立 的而 是 群落 的有 机组合 ,其间有 隐 约相 连 的情 志脉 络 。这是 文本 的第 二层 次 。亦 即意 脉 。”在 小说 中 ,曲折 的情 节背 后 ,人物 的喜 怒悲 欢 、 作者 的情 感起 伏 即是 文本 的意 脉 所在 。诗 歌 中 ,或 明媚 或萧 瑟 。或 密集 或疏 落 的意象 是第 一层 次 ,意象 群而叠之 ,构成的意境 ,进而传达 出的文化意蕴 、诗 情境 界 、内心观 照就 是 诗作 的意 脉 。若 要 缕清 这意 脉 ,对作 者创 作过 程 和创 作意 图 的 了解 ,就 成 了解 读 文 本 的重 要 参照 。卡 西尔 曾说 :“从 某 种 程度 上 说 ,
教师论文:文本解读需要过好“三关”
教师论文:文本解读需要过好“三关”一、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要想正确地进行文本解读,首先要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解读一种语言现象。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这是语言学研究的最根本的问题。
文本的秘妙恰恰表现为语言形式和内容的高度融合上。
这就为我们找到了做文本解读的第一个立足点:语言内容和形式的协同发展。
(一)语言内容的解读透过文章内容走向言语形式,并注重文章内容与言语形式的照应,这已经成为很多老师的共识,但是部分老师往往忽略最基本的内容解读。
内容是形式的基础,我们解读文本时,必须先静下心来对文本内容进行细致解读。
1.读懂内容。
老师们在解读文本时,通常会在语言内容上下功夫,并且在课堂中引领学生读懂文本内容,并让学生习得一种能力,那就是:不论是听或是看,能一下子抓住对方表达的主要内容,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
2.品鉴好坏。
其实,真正有效的文本解读,还需要老师再进一步,能引领学生品鉴文本的好坏。
品鉴这个文本,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二)语言形式的解读“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
”歌德这段关于语言形式的表述,老师们已经耳熟能详,更多地老师开始关注到文本中语言形式的秘妙。
1.文从字顺。
教师可以从文本遣词造句、构段成篇及表情达意方面的方法、特点进行解读,看看作者是如何文从字顺地安排材料。
教材中的选文是经编者再三斟酌后才入选或改变的,一般情况下都符合“文从字顺”的要求。
这只是完成了语言形式解读的第一步。
2.得体到位。
教材中选文的存在价值还承载了一个重要的任务,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到: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语气。
这就要求老师在解读不同文体的文本时,要关注这一类文本在语言表达上是否做到得体到位。
二、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要想深入地开展文本解读,还要从文学的角度,从文本的共性和个性两个维度来解读一篇文章。
因为,我们作为一个读者,对任何一个文本的阅读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它是共性与个性矛盾的展开。
巧用课文插图 加深文本理解——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
F ocus on Subj+cg学科专辑/"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使用探析”专辑23◎I!用#文插图'(文)理解——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郭"峰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插入了许多的图片,这些插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画面精美、图文关系和谐,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研读插图、解析图文关系,充分利用插图组织教学,能够较好地增进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彰显语文课堂趣味。
—、图文对照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插图是课文文本内容的忠实反映和重要补充,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的形象性与直观性特点,巧妙运用图文对照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含义、梳理文本结构,进而为学生深入文本学习打下基础。
如《盘古开天地》一课描写到:“,天和地分开,片,像个大鸡蛋。
”三宙混沌一片,这到底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眼光转向课文左上方的插图,一个如大鸡蛋般的球体在天地间旋转,天地,没有分界,分不清上下左右,也辨不出东西南北。
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学生很快便会明白,“混沌*原来是天地未开辟厳团的状态。
教材还以连环画的形式分别在文本上方插入了“盘古沉睡*“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为万物”四幅图画,生动地展现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稍—梳理文本内容就会发现,这四幅图画分别对应着课文的(第1描写了天地未分、宇宙混沌—片!盘古在“鸡蛋”中沉睡的情景!是故事的开头,对应着“盘古沉睡*图;第2自然段描写了盘古醒来后用斧头劈开天地,天和地初步形成,对应着第二幅图“开天地”;第3〜4述了盘古像柱子一样撑在天地之间,天地最终成形,对应着第三幅图"顶天立地*;第5述了盘古累倒后身体化为万物,最则盛赞了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是故事的结局,对应着最后一幅图“化为万物”。
抓住这四幅图画对文本进行梳理、归整,学生便能够很快地厘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二、借图观察统编教材中每一张插图都是教材编写者精挑细选的,蕴含着丰富的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能够补足文字描写之所不及$引导学生开展有目的的观察活动,能够有效地解读出插图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进而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如《精卫填海》一课作为统编教材的第三篇文言文,学生如何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精卫鸟的形象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在教学时,通过观察插图来深入文本,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法$精卫鸟具有什么样的外形特点+全文并没有具体描述,但教材右上角插入了一张图。
高中语文文本解读的有效方法
高中语文文本解读的有效方法
田立君
【期刊名称】《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年(卷),期】2022()11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对综合性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但要掌握字词、成语等基础知识,还需要掌握语文文本解读方法。
高中生不但需要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同时要学习议论文、说明文以及传记的阅
读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本解读教学环节,重点分析高中语文文本
解读的有效方法,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文本阅读现状,提出语文文本解读的有
效方法。
【总页数】2页(P83-84)
【作者】田立君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有效品鉴,深入解读——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有效途径刍议
2.从“知人论世”到“循着文本的层次突围”——对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解读方法的反思和建议
3.深
入文本有效解读——浅谈小学语文文本深入解读的方法4.有效品鉴深入解读——高中语文文本解读的三种方法5.多角度解读文本促学生深度学习——例谈文本解读促高中语文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品鉴文本语言 提高阅读效率
21 0 2年 3月
宁 波 大 学 学 报
Hale Waihona Puke ( 育 科 学 版) 教
Vb _ 4 No2 l3 .
M a. 2 2 r Ol
J OURNAL NGBO OFNI UNI RS T ( vE I Y EDUCAT ONALS E I CI NCEEDI I T oN )
字更是 将一 个天 真可爱 、活 泼调皮 的 “ ”的形象跃 我
然纸上 。文 本 中有 太多 作者 们精心 提炼 的动 词 ,它 们
二、提高阅读效率的对策
( )品鉴关键动词 ,鲜 活人物形 象 一 成功 的文学作 品往往 通过鲜 活的人 物形象来 表达
收稿 日期 : 2 1—0 1 0 11— O
18 2 ( )品鉴修饰词语 ,辅助情 感表达 二
宁波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
2 l O2
点地 “ 开放 ”着一些 “ 小花 ”。粗粗看来 它们似乎 可有 可无 ,但 仔细品读 ,就会 发现其 实它们好 似 “ 墙角的小
一
词 ,学生就能想象到老王 当时骨瘦如柴 、身体僵直 、
弱不禁风的样子 。这样步履维艰 的老王还给作者送去香 油和鸡蛋 ,人物 的善 良就不言而喻 了。
琦君在 《 春酒 》 中回忆 当年 自己对母亲酿造 的八宝
酒 的情有独钟 ,通过文章 “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 ,早 已偷
正因为 以上诸多原因 , 致使 阅读教学不 能很好 地深
的理解 ,即作 品 “ 了什 么” ,却忽 视品味文 本语 言形 写 式 ……教 学中缺少 了醇香 的语 文味 。【 把文本理解 作 0 】“ 为阅读教学 的唯一任务 ,把作者 的思想作 为理解 的唯一 答案 ……违背 了阅读教学 的基本规律 。”[ 2 】 2 .教学方式不理想 。 “ 只把文本作为 阅读 教学的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摘要: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忽视了对文本细读的指导,学生对文本只处于浅层次理解状态,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文本细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进入文本,投入文本的精神世界,在细读中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一、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文本细读的重要意义1、文本细读可以促进深度教学的达成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文本细读教学,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细读促进学生进入深度理解文本的状态,让学生能够理解与解读文本中出现的一些情境、问题及知识逻辑关系,能够综合文本信息提炼出文本的主题意旨。
通过深度阅读,可以使学生吸纳新知识,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思辨性。
但是要实现这些目标,其关键点还在于对文本实施细读。
学生在细读过程中不仅能够全面了解故事情节,深入体会文字蕴含的情感,还能够真正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用文字营造的情感氛围,去理解与体验细微之处。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教材进行处理,根据不同内容的文本选择不同的突破口,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2、文本细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文本情感的流露是通过文字来实现的,但是如果只凭粗浅的阅读是难以产生深入体验的,只有细读才能品其味,才能赏其美,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审美能力。
假若不进行细读,就不会发现隐含于文本背后的思想情感。
语文教学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任务。
阅读教学中实现细读,就是让学生能够发现美,鉴赏美,获取美的体验,学会用文字表现美,用行动塑造美。
在细读中学生也能学会文学鉴赏的方法,让学生喜欢阅读,阅读得法,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让学生通过阅读将叙事性的文字转换为画面,这种审美过程必然需要细读的介入。
在此,要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审美品位需要提高,只有教师的审美素养提高了,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殿堂,获取审美体验。
3、文本细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细读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部分学生在阅读中只注重对情节的了解,忽视了对阅读的品味,因而读过文章之后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更谈不上对于主题的提炼。
正确处理三组关系 有效解读文本
正确处理三组关系有效解读文本作者:邵静霞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21年第12期摘要:文本解读能力是考量教师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指导学生在文本解读普适性规律的基础上,抓住每一篇文本的个性特征,做到有效解读。
从文本内容与形式、文本语篇与语段、文本共性与个性三组关系入手,具体探讨解读文本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解读文本;内容与形式;有效方法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有效解读文本,形成自我独立的阅读经验。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展开对话、认识自我的过程。
其中,读者不断发现、理解文本中体现的问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积累丰富的经验,滋养自己的精神,从而提升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比较注重课堂活动,轻视文本解读;比较注重阅读技巧,忽视阅读感知;比较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解读能力的培养。
故此,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具体学情探讨个性化解读文本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语言建构和思维提升。
何为文本有效解读?即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结合文本特点,深入把握和个性化解读文本,进而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编者彼此之间形成对话和思维的碰撞。
同时,作者与读者、时间与空间等之间产生强烈的差距,有效地进行文本解读,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整体思维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宏观,构建整体的语篇知识,巧抓文本特点,品味语段,从而有效解读文本。
一、正确处理文本内容与形式,读懂文本经典文本的内容和语言形式达到了高度融合,在表达意蕴上往往存在隐性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做到让语言内容和形式同步发展,读懂文本的意蕴。
首先,从文本内容入手,读懂文本。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文本语言内容,引导学生不断地从旧知唤起新知,从而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
同时,教师需要在文本的语言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品鉴文本,从而真正有效解读文本。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实践探索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实践探索摘要:在新时期,新课标深入推进,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改变常规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设计鉴赏教育教学体系,引领学生展开古诗词鉴赏学习,深入、系统化感受古诗词艺术美感以及文化内涵,助推学生语文素养进一步发展。
基于此,本文就以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研究新课标下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进程逐渐加快,对语文教学提出更高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在“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核心板块当中,提出需要从“构思、语言、意蕴、情感”等多个层面赏析作品,获取良好审美体验,明确美学价值。
语文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重要部分,需要基于新课标要求,组织展开古诗词鉴赏教育教学,让学生深入体会与感受古诗词作品美学以及文学价值,助推传统文化长远发展和传承,让学生在深度、全面解析古诗词文本过程中,提升自身审美体验。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内涵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最精粹的文化形式,其融高超艺术以及饱满情感、精美语言以及充足想象于一体,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最主要内容之一。
古诗词鉴赏教学就是在引领学生阅读优秀作品过程中,品位作者语言,感受其思想内涵以及艺术魅力,促进审美与想象力发展,增强审美境界。
具体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在品位、咀嚼、创新、感悟等层面下功夫,助推学生整体感知与了解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想象美、抒情美以及内涵美等,帮助学生产生良好情感共鸣[1]。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策略(一)品鉴诗词题目,深刻解读诗词内容古诗词当中题目是十分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画龙点睛的功能作用,其以简单的语句针对全诗核心思想、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很多时候,学生在没有接触古诗词内容时期,借助题目就可掌握文本内容,在论证与猜想时期解读与掌握古诗词。
组织展开古诗词鉴赏时期,教师需要明确掌握题目的价值,引领学生积极主动从题目剖析层面出发,借助科学合理想象、猜想,预测诗词内容[2]。
整本书阅读之跳读、精读策略初探——以“《西游记》之‘三调芭蕉扇’”为例
教学探究助理编辑薛蓉E-mail:***************整本书阅读之跳读、精读策略初探——以“《西游记》之‘三调芭蕉扇’”为例■司马丽莉摘要针对当下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困惑,教师可以从“适应学情,灵活调整”“主动取舍,高效跳读”“细品经典,三步精读”“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四个方面指导学生掌握跳读和精读的方法,高效扎实地实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跳读精读精读,是以掌握阅读方法、发展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知识为目的的读书方法;跳读,是指不依次序,跳跃章节读书的读书方法。
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实践,以“《西游记》之‘三调芭蕉扇’”为例,对跳读和精读两种方法进行了研究探讨,提炼出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
一、适应学情,灵活调整《西游记》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本古典小说。
虽然在以往的生活中,学生对这本书的故事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大部头”的篇章和生涩的文言语句,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
所以,结合实际情况,笔者将导读顺序做了调整,尝试先进行“跳读”指导。
从精彩的故事——“三调芭蕉扇”入手,契合学生的兴趣点;从“跳读”入手,跳过学生读不懂和不感兴趣的部分,符合由浅入深、由熟悉到陌生的认知规律。
这样的调整,更顺理成章。
二、主动取舍,高效跳读“跳读”的读书方法是要在阅读时能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
跳读的目的是为了更高效、更迅速地提炼故事情节,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如下设计:师:①芭蕉扇是什么?②为什么要调芭蕉扇?③为什么要调三次?④如何三调芭蕉扇?请大家迅速浏览一遍第五十九、六十、六十一回,边看边加以梳理情节脉络。
教师在指导学生跳读时,可以提醒学生边读边画,画出时间、地点的变化,以及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教师指导学生有些内容可以忽略不看,如情节雷同处、简写处、不大感兴趣处、古诗词引用处等。
跳读之后,进一步梳理情节脉络,在此基础上能基本复述出故事情节。
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策略
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策略作者:殷凌云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24年第03期【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递世界多元文化的有效工具。
在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丰富学生的多元文化体验,帮助学生厘清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会用不断发展的眼光学习、理解和鉴赏中西方优秀文化,在涵养文化品格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在拓宽国际视野的基础上增进国际理解,在语言实践和运用中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在小学英语课程内容中,语言是文化的有效载体。
农村小学生受地域条件和语言学习资源的限制,其文化意识的获得大多来自教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知识的传授。
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缺乏对基于单元主题的文化内涵的深入发掘,在语言阅读的深层体验中不能深刻感知、理解、品鉴和欣赏中西方优秀文化,导致无法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体验观察中具备家国情怀,积极树立文化自信、拓宽国际视野。
本文以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课例实践为例,阐述在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解读文本,渗透文化意识小学阶段是学生跨文化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跨文化理解教育实施的重要阶段。
教师在小学英语课堂实践中,应深入解读、分析文本语篇,基于单元主题,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发现其中的跨文化元素,引领学生在深层阅读中思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意识渗透中培育学生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对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师需要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人文历史、自然天文等方面关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而不同,引导学生在语篇阅读中感知文化元素、学习文化精华、丰富文化知识、积累经验。
例如,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8 At Christmas Story time板块,该课讲述了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教材中只是重点讲述了圣诞节人们的节日活动和节日物品等方面的知识。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都是古人爱书的真实写照,他们读起书来可以手不释卷、废寝忘 食,可见先贤们对读书的重视。三国时期,诸葛亮能运筹帷幄,决 胜千里,安邦治国,就源自他年轻时从书中汲取的知识;一代伟人 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是跟 他博览群书、学贯古今分不开的。
作家黑塞有关读书的随笔,充满睿智的思考,又温暖感人。本文 是翻译家杨武能先生从中节译而出,发表在1990年第4期的《读 书》杂志上。
《上图书馆》节选自《王佐良全集》第十卷。该卷所收文 章大多是王佐良先生1980年以后写的,少数带学术研究性质,如 《白体诗里的想象世界》,多数则是阐释性的,也有综述、序言、 书评、剧评,以及讨论会上的发言纲要等。
议论文论点应该做到: ①正确、鲜明。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 一目了然。 ②新颖。有自己的看法,不要总重复别人的观点。 ③深刻。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有现实意义。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亟须解决 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范文1]
青春,永不褪色
江苏一考生
2.《上图书馆》主要记述了作者在图书馆读书的经历,请仔
细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时间
地点
图书馆特点
收获
中学时期
武昌文华图书科学校 宽敞、舒服, 的“公书林”图书馆 环境优雅
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养 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
大学时期 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理解复杂文本的技巧分享
理解复杂文本的技巧分享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文本,比如学术论文、法律条文、专业报告等等。
理解这些复杂文本对于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和提升自身能力都至关重要。
但面对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深奥的概念,很多人会感到头疼和无从下手。
那么,有没有一些实用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文本呢?下面我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些个人总结的经验。
首先,做好阅读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关键的。
在开始阅读之前,先了解一下文本的背景信息,比如作者、写作目的、所属领域等。
这就像是在旅行前先查看地图,能让我们对接下来的“阅读之旅”有个大致的方向。
如果是学术论文,可以查看一下相关的研究综述;如果是法律条文,可以了解一下相关的法律体系和政策背景。
阅读的时候,要学会抓住关键信息。
复杂文本往往包含大量的细节和数据,但并不是所有的都同等重要。
标题、副标题、段落的开头和结尾通常会包含核心观点。
同时,注意文中的关键词、概念和定义,它们是理解文本的基石。
可以用铅笔或者记号笔把这些关键部分标记出来,方便后续回顾和总结。
主动提问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技巧。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个证据是如何支持论点的?”“文中有没有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自我对话,可以让我们的思维保持活跃,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
合理运用推理和联想能力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文本。
当遇到不熟悉的概念或者例子时,尝试联系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类比和推理。
比如,如果文中提到了一个新的经济模型,可以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济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模型的原理和应用。
不要忽视图表、数据和示例。
很多复杂文本会通过图表、数据和具体的示例来解释抽象的概念。
仔细研究这些图表和示例,能够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在一篇关于气候变化的文章中,通过查看温度变化的图表和具体地区受到的影响示例,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阅读教学中学习“支架”的多维度搭建
阅读教学中学习“支架”的多维度搭建作者:张宁来源:《阅读(教学研究)》2018年第09期【摘要】支架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和运用。
本文旨在探讨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通过深入解读文本,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效率,真正落实“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目标,使核心素养在阅读教学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文本解读; ;核心素养; ;学习“支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课程的首要核心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大量课堂案例证明,阅读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与教师对文本缺少深入的解读有密切关系,而许多成功的阅读教学都来源于教师正确、深入、独到的文本解读。
因此,语文教师应善于品读出文本的特点,品味出文本的意蕴,领会出文本的匠心独运,富有创造性地智慧解读文本,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关注学情,解读文本,搭建学习目标“支架”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学习目标是指南针,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和明确目标。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可以确定本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从而自主、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
教师必须在上课之前,向学生展示学习的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内容有哪些,学习中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和效果,并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
明确、集中、适切的学习目标的制定,离不开教师对学情的关注,以及对文本的深入有效解读。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讲读课文,是一篇典型的“文诗兼美” 的“文包诗”课文。
这类课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小学生较难理解的古诗或“词”或古文名句巧妙地包含在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中,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使得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让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
我心中的“草原”——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文本解析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4 . 1我心中的“草原”鸡西市教育学院厉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要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打好基础。
核心素养的价值,正在于它试图超越所谓的客观知识与抽象能力,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思考人与知识的关系,人与实践的关系[1]。
在语言教育与思维的关系上,林崇德教授指出:今天能否把语文改革、语文教学搞好,关键的问题是在于能否把培养思维能力即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出发点[2]。
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传授学习方法、提升思维能力、增强实践本领至关重要。
《草原》是老舍先生于1961年创作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
通过完成基本的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让学生感受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体会蒙汉情谊,了解写景时抒发心情的好处,理解想象对于阅读、习作的重要性,并进行相关的练习。
教师要围绕学习任务设置情境,通过学法指导,帮助学生迁移运用,提升思维能力和水平,为学生核心知识与技能的内化赋能。
如果把整篇文章看成是蒙汉情意的赞歌,那么老舍先生的春秋笔法却如四两拨千斤般举重若轻,挥洒自如。
从踏上翠色欲滴的草原,似不经意间写开去,景中有物、景中有序、景中有叙、景中有情,清新优美、结构精妙、主旨鲜明、意蕴隽永,让人过目难忘。
一、景中有物,物尽其用开篇最亮眼的就是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的对象,概括地说,凡环绕人的但不是对人的描写都可以说是景物的描写,具体可以分成三类:风景描写、风物描写、风俗描写。
如果用画作来形容,本文很明显是一幅风景画。
跟随作者的笔端,草原风光图、迎客图、欢聚图、惜别图,如一幅幅长卷,景色、人情交相辉映,尽收眼底。
初到草原,欣喜和欢愉跃然纸上。
随着作者的视线,美景依次展现,一碧千里的绿野、羊群、骏马和大牛。
作者笔墨精道,重点描摹了羊群和小丘。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景象写得具体可感,把羊群比喻成白色的大花,把四面的小丘比喻成中国画,既形象生动,又让学生通过感受中国画的意蕴体会到草原辽阔、翠色流入天际的奇丽场景。
深度学习让阅读教学进入新境界
深度学习让阅读教学进入新境界作者:顾立新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47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然而,新课程改革经历了近20年的探索与实践,不少教师虽然在阅读教学中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改变学生机械识记、被动接受、重复训练的局面,但看似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表面热热闹闹,学生的学习却依然停留在浅层学习状态。
因此,笔者认为,深度学习当是目前阅读教学应有的取向。
深度学习是一种学生思维真正参与的过程,它强调学生对文本言语形式的深度热爱,强调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度理解,强调学生对学用语言策略的深度融合。
真“情”促读,对文本深度热爱情感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动力。
众所周知,只有文本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三者充分交融,方能彰显出阅读教学的无限魅力。
然而很多教师习惯于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学生的“情”,导致学生对“情”的领悟是被动的、外在的,学生的学习是浅层次的,其情感体验没有真正被激活。
深度教学需要的“情”更多的应该反映在师生对文本之情的唤醒与激活,呼唤教师引导学生去探寻知识的自身妹力,来获得审美体验。
对阅读教学而言,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言语形式魅力,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深度热爱。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借樟树外形的蓬勃之美和内在的香气能拒虫的品性之美,来赞美宋庆龄同志崇高的品格和恒久不变的革命情怀。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教师要把握文体,理清文脉,找准切入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更要透过语言文字去揣摩、体悟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内涵,并结合时代背景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抓住文情,主动融入。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具体的语言文字,对文本的语言特色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自主体悟。
首先,引导学生品读樟树的外形美,从“莲蓬勃勃”一词人手,感受樟树极其旺盛的生命力,抓住“粗壮”“伸向四面八方”“远远的”“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关键词语,体悟樟树的蓬勃之美。
小学语文跨媒介阅读教学实践
小学语文跨媒介阅读教学实践作者:黄凌知来源:《天津教育·下》2023年第11期小学语文跨媒介阅读教学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筛选辨别和表达运用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以及建构学生在数字时代的全新思维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创设媒介资源条件,营造生动的阅读情境,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同时,整合课外跨媒介阅读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空间,形成多样化的过程性学习成果,有效实现信息整合。
小学语文跨媒介阅读教学指的是基于小学生阅读特点,根据阅读教学需要,以教师为主导,有机链接教材中的“阅读链接”“资料袋”等板块内容,将各类跨媒介“文本”,如文字、图像、音视频等进行整合重组;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开放性更强的媒介平台,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学会运用语文素养解决现实问题,其实质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筛选辨别和表达运用的语文综合能力,建构学生在数字时代的全新思维模式。
一、创设媒介资源条件,营造生动阅读情境跨媒介的升级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平台,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拉近了学生认识社会的距离。
图片类的视觉“文本”促使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音乐类的听觉“文本”引导学生沉浸于歌词和音乐营造的氛围来抒发“听后感”;动态影像类视听“文本”可以准确地“还原”或模拟现实世界,有机地与纸质文本结构脉络结合起来。
因此,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平台获取跨媒介信息,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阅读情境,在解读、利用、组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对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产生深刻体会。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第六册《火烧云》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课前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收集了不同的晚霞照片以及火烧云的动态变化视频。
课上,教师利用“天空中的火烧云是鲜艳无比、光亮耀眼的,请大家欣赏”进行教学导入,展示多张晚霞照片,如“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阅读情境,让学生自觉接受美的陶冶,提升审美能力。
基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古诗词教学
基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古诗词教学作者:李美丽来源:《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01期摘要: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维度下解读古诗文本,能够有效、准确地把握文本的语言魅力,表情达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意文本解读与教学的生成,从而在教材解读,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体现语文核心素养观。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语言建构与运用2016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年,核心素养被提高到教育的本质目标,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被肢解,被割裂。
过分强化字词、句子、段、篇,而忽略了语文表情达意的实质。
古诗文教学也过多关注作者情感,语句赏析,忽视了诗歌教学的美感。
本文基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增强诗歌教学的语文味道,回归语文本质。
“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设计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语文学科培养思维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文审美是针对语言作品审美。
语言在表达美感普遍性上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是诗歌养育了中华民族。
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情感的重要抒发方式,凝聚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思维。
特别是部编版语文教材,更是加大了古诗词教学的比例,由原来的90首古诗,增加到130首。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改变古诗文常规的教法,在教学设计课堂实施等环节,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立足点,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诵读吟咏,培育语言素养古诗词是汉语最美的展现方式,它注重音节、韵律,讲究节奏、平仄。
所以,读起来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音韵美。
在古诗教学中,我喜欢带着孩子们进行反复吟诵。
学生一开始觉得新奇,好玩,等到慢慢掌握了吟诵技巧和方法,就会喜欢上吟诵。
在教《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时,因为篇幅较长,学生背诵起来有难度。
论单元教学理念下的目标落实——以《安塞腰鼓》为例
专论平台论单元教学理念下的目标落实□王晓娟摘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注重整体规划,注重课型区分度,重视语文核心素养。
本文结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塞腰鼓》的教学案例,谈一谈基于单元教学理念,如何扎扎实实地落实教学目标、实实在在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继而彰显语文课应有的魅力。
关键词:单元目标;语文素养;落实策略——以《安塞腰鼓》为例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注重整体规划,“内容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注重课型区分度,重视语文核心素养。
但是很多教师对统编教材的特点尚不能把握到位,在教学设计中缺少整体意识,不能从单元学习目标出发、关注文本特质及其在单元中的地位,依据学情、着眼于核心素养,进行有价值、有实效的教学设计。
本文将结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塞腰鼓》的教学案例,谈一谈基于单元教学理念,如何扎扎实实地落实教学目标、实实在在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继而彰显语文课应有的魅力。
一、立足单元目标,关注文本特质,确定教学内容一篇课文到底该教什么,也就是教学内容如何确定,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肖培东老师对教材的“九问”,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备课思路。
如“这是什么类型的文章(文体特征)?”“这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写作背景)?”“这是写什么的文章(内容、主旨)?”“这是怎样写出来的文章(手法、语言)?”“为什么放在这个单元、这个位置(单元目标、编者意图)?”“最能体现文章特色的重要语段或句子是哪几个(教学聚焦)?”等。
明确了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确定教学内容。
《安塞腰鼓》位于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文化,四篇课文三种文体,即小说、诗歌、散文。
根据教材的单元提示表述,可以明确本单元共同性的教学目标是:挖掘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理解体会作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实施共同性教学策略的同时,还要抓住文本的特质。
《安塞腰鼓》是一篇经典的散文,值得关注的点很多,如火烈的安塞腰鼓、火烈的高原人们、火烈的豪放情感,但与单元其他几篇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诗一样火烈优美的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品鉴,深入解读文本》
摘要:众所周知,语文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学科,对于其教育模
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现今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关键点在于缺乏
对语文文本的解读方面能力不足,使得学生不能更好的品鉴出文本的深意,从而
影响到了课堂效率。
基于此,本文将对语文文本解读教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究,并巧妙的通过文本解读教学将理想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从而使学生在学习
文本解读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自身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
主义新人。
关键词:语文文本;解读教学;渗透;理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36(2019)08-
211-01
在语文教学中,好的语文老师总是能在讲课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做
到良好的互动交流,之所以会出现此类情况,主要是因为老师们具有扎实的学术
功底以及对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与用心体悟。
为此,我们需要对学生也进行文本解
读的培养,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同时,教师应该选取具有教
育意义的文本探学生们去解读,这样在加深文本解读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
生的理想教育,使学生在提高自身学习兴趣,自身情感表达的同时,能够提高其
的思想品德素养,争取做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优秀品质和
人格魅力的人。
1、细读文本的重要性
1.1消除隐患,以备随时补充
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全才,语文教师也不例外。
每一篇课文中都可能会存在自
己知识面以外或难以确定的知识点,即便只是一个不太有把握的读音。
如果我们
没有通过细读,就只会将这些隐患带进课堂,只会造成对学生的误导以及教师威
信的丧失。
相反,若能通过细读文本的方式提前消除错误隐患,便会避免不应有
的尴尬与失误,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1.2把握亮点,改善教学环节
实际上在细读文本、熟读文本的同时也能做到熟能生巧,有助于教师进一步
领会教参与网络资源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把握更多的教学亮点,因而可以更为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案撰写。
虽然小学语文课堂一般不太适合对教学内容进行大面
积地扩展、发挥,但适当的扩展、发挥还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
教学效果。
而且,通过细读文本也可以产生更多的灵感,唤起教师对于文本的热爱,而这种热爱对于学生而言,其影响无疑也是潜移默化的。
毕竟,教师授课如
果只限于对内容的了解,只纠缠于内容的疏通,学生的收获也将会大为减少。
2、教学文本解读的常见路径
2.1咀嚼文本
咀嚼文本,要求停留在字词句上的单位时间足够长,边读边想象,在脑海里生成
自己解读的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文本应当咀嚼之处一般包括:细节描写、
矛盾之处、重点字词和一些不经意之处。
比如,《赵普》中的一处细节描写“普颜
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表现出了赵普面对太祖的暴怒依然勇敢、镇定的凛然气概。
如果再带领学生想一想赵普为何能如此勇敢沉着,学生就能解读出赵普“以天下事
为己任”的那一份担当,以及“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那一份坦然。
又如,《桃花源记》中“便邀还家”一句中的“便”字,细细咀嚼就能发现,“便”字表现了桃花源是一个
纯净、诚信的社会,这里没有欺骗,没有邪恶,互信互敬,因此,桃花源中人才会不加防
范地邀家做客。
如此,学生就能解读出陶渊明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形态。
2.2契合体式
体式,即文体样式。
文章的体式决定着阅读目的、教学目标和解读方法。
诗歌
教学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意境来体味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的表达技巧。
如马
致远的经典小令《天净沙?秋思》,通过“枯藤”“老树”“昏鸦”三组意象勾勒出萧瑟凄
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泊在外的孤寂。
带领学生学习这首小令时就要遵循诗词解读
的方法,指引学生品读意象,想象意境,体味情感。
小说教学需要带领学生分析人物
形象,透过形象认识主题。
如,在组织《孔乙己》教学时,就需要通过人物描写和故
事情节,分析出孔乙己的迂腐等特点,并且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形成的原因,便会理解
小说的主题: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2.3追本溯源
深入理解文本,需要对文本进行追本溯源。
其一,需要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
写
作背景可谓作者生成文本的环境,影响着文本的情感表达与态度倾向。
因此,文本
解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以学习《陋室铭》为例,如果教师引导学生
利用“无案牍之劳形”一句了解刘禹锡是在被贬之后搬到陋室3,写下此篇铭文,那么
当学生读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时,很容易感受到刘禹
锡的豁达乐观、安贫乐道的情怀。
其二,需要认识作者的写作意图。
写作意图是作
者写作的终极指向,因此,作者的用词造句都会或隐或现地包含作者的情感指向。
其三,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
作者的生平经历尤其是一些重大事件,影响着作者的
生命路线。
无论是苏轼的“黄州被贬”还是鲁迅的“弃医从文”,对作者的思想都产生
较大影响。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一定要积极的开展文本解读教学,遵循源于文本、指
向课标、依托教材、基于学生的原则,使得学生能够走进文本深处,享受阅读世界,陶冶其情操,丰富其情感,在对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教学的同时,还要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课本中挖掘出理想的教育素材,学生通过解读
文本,就可以增强自身德育渗透,提高其的思想道德素质。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文本的解读应该做到细细的品鉴,并依托文本寻找相关的文
献材料,弥补文中的不尽之意,丰富课堂知识的信息量。
合适的文本解读有两个
特征:一是阅读取向常态,也就是像拥有较高阅读能力的人那样正常的去读一个作品,二则是找到与阅读文章相契合的方法来读。
符合这两种特征就可以给语文教
学带来活水,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
同时,文本的解读也会向学生渗透理想豆
得儿教育理念,从而使学生拥有自身的崇高理想,提高其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文本细读教学实践思考[J].刘传田.小学教学参考.2017(10)
[2]精读揣摩,细读品味——小学语文阅读文本细读教学策略[J].刘颖.课程教育研究.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