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普惠金融扶贫开发模式的思考
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金融服务的普及和深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
普惠金融,作为一种包容性更强的金融发展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使所有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都能享受到便捷、可负担的金融服务。
在中国,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相对滞后,普及金融服务的任务尤为紧迫。
本文旨在从普惠金融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推进中国农村金融的普惠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文章首先界定了普惠金融和中国农村金融的基本概念,明确了研究范围和重点。
接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了解了当前研究的前沿和动态,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研究发现,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着服务覆盖面窄、金融产品单金融服务质量不高、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不足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文章从政策环境、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监管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具体而言,包括优化政策环境、推动金融机构下沉服务、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加强金融风险防控等。
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农村金融的普惠化进程,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文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推动中国农村金融事业的繁荣与进步。
二、普惠金融理论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普惠金融,亦被称为“包容性金融”,其核心在于确保金融服务的普遍性、可负担性和可持续性,从而满足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和农村地区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
自2005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概念以来,这一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农村金融服务的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
农村金融服务的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开始得到更多关注。
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贫成为改善农民经济状况、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讨论农村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金融扶贫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农村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农村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是指金融机构向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首先,农村金融服务要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包括农业生产、农村企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等方面。
其次,农村金融服务应该覆盖到每一个农户,无论是大农户还是小农户都能享受到公平的金融服务。
最后,农村金融服务必须具备可持续性,不仅要提供一次性的帮助,更要长期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扶贫的重要性金融扶贫是指通过金融工具和服务,帮助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的增收和脱贫。
金融扶贫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金融扶贫可以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发展农业生产、农村产业和农村企业,增加收入。
其次,金融扶贫可以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普惠化,改善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金融扶贫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乡村振兴。
三、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立的网点少,覆盖面不广。
许多农民需要长途跋涉才能到最近的银行办理业务。
其次,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
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资金难、借款难等问题。
再次,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力度相对较弱,缺乏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四、加强金融扶贫工作要加强金融扶贫工作,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扶贫金融政策和机制。
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激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农村金融服务和金融扶贫工作。
同时,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确保扶贫资金真正用于关键环节和贫困地区。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金融教育力度,提高其金融管理能力和风险意识。
五、发展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发展金融科技是实现农村金融普惠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农商银行的普惠金融发展实践与思考——以郑州农商银行为例
Investment/财投资·银行农商银行的普惠金融发展实践与思考——以郑州农商银行为例文/娄 恬2015年,首个国家普惠金融发展规划《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印发,标志着我国逐步建立起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匹配的普惠金融服务机制。
当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以金融的普惠性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优化资源配置,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而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农商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性一、发展普惠金融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方针的政治要求发展普惠金融是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战略的政治责任,是坚持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农商银行推进战略转型、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农商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具有天然优势农商银行(农村信用社)作为根植都市、服务县域的地方性银行,因其网点分布多且广,具备支农、支小、支微的天然优势,相较于其他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农商银行体量小,组织架构相对简单,在制度流程设计与产品创新方面更加灵活,能够充分满足小微客户的融资需求。
三、发展普惠金融是农商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经济形势下行压力,银行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逐渐下沉业务中心,抢占县域、农村市场,农商银行一家独大的优势不复存在,对此,农商银行发挥自身点多面广的地缘优势发展普惠金融,调优客户及业务结构,提升抢占市场、服务客户的能力,对于提高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农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郑州农商银行普惠金融发展实践2019年,郑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农商银行”)在原郑州市市郊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郑州市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基础上以新设合并方式挂牌成立,成立3年多来,郑州农商银行坚守支农、支小、支微的市场定位,通过整合队伍、优化流程、创新产品、提升服务等措施,在积极践行普慧金融的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农村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农村中传统金融服务与相关产品成本、门槛过高,难以实现产品普及,但也进一步证实了在农村地区普及普惠金融正确性。
因此,应将农村普惠金融推广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方式。
而在实际进行乡村振兴中,为充分发挥普惠金融作用,需要加强对普惠金融了解,明确其特征以及面临的問题,并对有关问题解决策略进行思考,了解乡村振兴中农村普惠金融作用,以此助力“三农”问题解决。
关键词:农村;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面临问题;应对策略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农村地区金融能力提升成为满足农村经济多样化需求的重要保障。
这就使得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维持相互促进状态,农村普惠金融也成了推动金融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经济方式,对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但在实际展开农村普惠金融工作中,应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在掌握普惠金融特征前提下,发挥其助力作用。
同时为确保普惠金融有关工作开展顺利性,还应明确普惠金融推行期间面临的问题,并从多个方面思考应对问题的有效措施,以此为农村地区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提供更多金融资源,并为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支持。
一、普惠金融理论(一)普惠金融概述普惠金融主要提供客户资产管理、融资租赁、交易和项目融资等多元化金融服务。
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普惠公司在计算机和打印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客户群体,普惠金融基于普惠公司对客户需求的深刻了解,为其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更好地管理资产、提高购买力、降低总体拥有成本、加速现金流和转型创新等方面提供支持。
除此之外,普惠金融还提供企业级软件解决方案以及专业的咨询和IT服务,帮助客户在数字化转型领域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普惠金融作为普惠公司的金融服务子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并帮助其实现更高的商业价值和发展潜力。
(二)普惠金融理论一方面,金融排斥理论。
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金融管理制度逐渐放松,很多金融机构为降低经营成本,减少一定运营支出,开始从中小城市、乡镇或社区覆盖服务营业网点,也会从该方面入手精简营业网点,这两种现象同时出现,就会引发金融排斥现象,进而产生金融排斥理论,该理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特定社会阶层。
普惠金融的发展与扶贫工作
普惠金融的发展与扶贫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却仍然受到了困扰,由此,政府和社会开始重视扶贫工作,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
其中,普惠金融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扶贫手段,在扶贫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普惠金融的概念、普惠金融与扶贫工作的关系、普惠金融的优缺点及普惠金融的未来进行论述。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普惠金融又称为微金融,是指面向农村和城市贫困人群及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
这些服务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储蓄、汇款、保险以及其他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是为低收入者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商业形式,其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借贷等方式,帮助农牧民、小商贩等人群获得融资,改善生计,提高生活质量。
二、普惠金融与扶贫工作的关系普惠金融与扶贫工作的关系密不可分。
普惠金融可以为贫困人群和小微企业提供很多便利,如小额贷款、储蓄、汇款、保险等金融服务,这些服务可以改善贫困人群和小微企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而扶贫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发展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经济,将他们从贫困线上拯救出来。
普惠金融的实行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使他们通过各种资金交流方式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
可以说,普惠金融是现代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普惠金融的优缺点1、普惠金融的优点普惠金融的发展,为缓解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贫困情况,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助力。
普惠金融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效地帮助到贫困人群。
普惠金融不仅为贫困人群提供小额贷款,还能提供储蓄、保险等服务,帮助贫困人群尽快走出贫困。
(2)普惠金融建立了一个可持续的财政模型。
风险更加控制可以让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并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3)普惠金融是一种平等,普惠金融不会产生负担,并且不区分贫富,即使是小微企业也可以得到金融机构的服务。
(4)普惠金融对扶贫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普及金融服务能够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国外普惠金融运营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普惠金融运营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2005年,联合国系统在国际小额信贷年期间提出了“普惠金融体系”新概念,其宗旨是实现“千年发展目标”(MDG),主张要为所有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个人和企业提供普遍的金融服务,特别强调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发展。
一、国外成功普惠型金融运营模式(一)亚洲模式孟加拉是近代小额信贷的发源地,其小额信贷的基本框架属于典型模式。
孟加拉小额信贷机构的成功典范是格莱珉银行,属于非政府组织,其贷款对象是最为贫困的农户,特别是贫困妇女,基本运行框架是采用无抵押、无担保、小组联保、分批贷放、分期偿还的方式。
印度小额信贷运作基本上采用了格莱珉模式,其授信方式主要有:一是自助连锁方式。
通过建立自助小组来实现,自助小组一般由15~20人组成,组员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时,依靠小组内部融资方式来解决。
小组成员依据小组规模决定每月储蓄额,一般每人每月20~100卢比。
银行根据小组的储蓄情况对其进行信用评级而给予授信。
二是连带责任方式。
通过建立联合负债小组来实现,联合负债小组一般由4~5人组成,每人都对组员的银行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在印度,能够办理小额信贷的机构有银行、政府机关、非政府组织、专业的小额信贷机构等。
小额信贷机构的筹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银行拆借(最主要的筹资方式);二是资产证券化;三是吸收股本金;四是接受社会捐赠。
马来西亚小额信贷的特点是依靠财政支持,信贷的对象也是最贫困的人群,政府向小额信贷项目提供大量的无息贷款。
马来西亚参照格莱珉模式实施扶贫项目,即贷款对象仅限于国家贫困线标准80%以下的最贫困人口。
印度尼西亚采用正规金融机构作为小额信贷运作主体,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BRI)是该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主要职责是提供农村金融服务,被称之为农村信贷部的零售机构。
1984年,BRI的农村信贷部开办了单个贷款品种,其小额信贷贷款对象是农村收入较低人群中有还款能力的人,要求借款人提供足以覆盖贷款价值的抵押物,如地契、房屋所有权、摩托车和其他财产,贷款利率也提高到足以覆盖成本的高度。
普惠金融工作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普惠金融工作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当前,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各项工作不断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延缓甚至阻碍了工作推进。
一是认知程度和思想观念有待提升。
社会各界对普惠金融的认识不够清晰,对商业金融、贴息式的扶贫金融与普惠金融的边界还不明晰,对普惠金融要坚持的原则、实现的目标、实现的路径及方式方法还未形成较为完善的认知。
所以,希望能够省县两级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手段,进行大量的普惠金融知识宣传和普惠金融政策讲解,完善普惠金融配套的体制机制,更新思想观念,提升社会各界的金融素养,为普惠金融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是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重视程度不够。
某些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上,如农行,推出的产品,不是专用于普惠授信,中行、农行、邮储银行没有把普惠金融当做一项长期的专项工作对待,进度缓慢,在工作方法和产品设计方面,没有完全为了实现普惠金融的目的而设置。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工行、建行以及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澳洲联邦村镇银行,没有参与普惠金融工作,意愿不强,积极性不足。
邮储银行没有对县支行放开普惠金融授权,导致县级机构无法创新开展普惠金融工作。
在要求金融机构报送创新改革工作时,辖内金融机构没有创新权限,无一家上报。
在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过程中承办银行推则动,不推则不动,不能把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放在一定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往往以上级行没有批准费用为由,没有按照服务站建设质量和标准去进行,拖慢了服务站建设的进度。
因此,希望省级层面,督促各金融机构从思想层面提高对普惠金融的认识,充分重视普惠金融工作对县域经济发展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关键作用,从根本上把普惠金融工作当做重点和长期开展的重要工作对待,健全体制机制,做好普惠金融工作。
三是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人员配给不足。
当前仅有农商行设置了普惠金融部,其他8家银行均未专门设立普惠金融部门,没有配备专职专岗人员做普惠金融工作,在推进工作中,工作量大人员少的困难成为常态,如农行,做农贷业务的仅有3人,中原银行信贷人员仅有5人,难以有效支撑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速度和社会需求。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农村普惠金融的重要性农村普惠金融是指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旨在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灵活、实惠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农村普惠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农村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而普惠金融的实施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开展农业生产、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村普惠金融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普惠金融服务,可以让农村居民感受到国家政策的红利,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减少贫困人口,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普惠金融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激发农村居民的创业创新活力,带动当地产业升级,促进乡村振兴。
农村普惠金融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实施的意义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实施的意义在于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的金融包容性和融入感。
农村普惠金融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广泛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群体和地区的金融需求,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普惠金融还可以帮助提升农民的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促进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农村普惠金融的实施也可以促进金融资源的配置,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
2. 正文2.1 缺乏金融服务渠道农村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缺乏金融服务渠道。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较弱,很多农村地区缺乏金融服务机构的覆盖。
许多农村村民需要到县城或者更远的地方才能找到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耗费时间和成本较高。
这导致了许多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不便利性,使得农村居民难以获得及时的金融支持。
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思考
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思考
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视和推动,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1. 提供金融支持。
金融机构可以提供有利的利率、优惠的贷款政策等,为农民和乡村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帮助他们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生产效率。
2. 推广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可以积极开展普惠金融业务,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灵活的金融服务,如移动银行、微信支付等。
同时,金融机构也可以推广信用卡和保险等金融产品,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和个人财富管理能力。
3. 发挥金融扶贫。
金融机构可以发挥金融扶贫的作用,为贫困地区提供贷款和其他金融支持,增强当地人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乡村振兴。
4. 引导现代农业发展。
金融机构可以引导现代农业发展,通过聚集资金和为现代农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帮助农村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品质和效益。
总之,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金融机构应该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在帮助农村人民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
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普恵金融的缘起与内涵1. 普惠金融的缘起。
金融的本质职能在于服务实体经济,金融通过对资源的跨期、跨区域、跨行业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了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对于盈利能力强、信用良好的优质客户,其交易成本低,违约风险小,易于受到银行的青睐,该类客户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城镇地区,金融资源的供给自然会向这些区域集聚;而那些缺乏有效抵押物、违约风险高的客户则易于被银行拒绝,从而失去平等受益金融服务所带来改善经济状况的机会,这类人群主要为分布于偏远地区的贫困农民,若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必然导致农村资金非农化,造成这些地区金融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和普遍的金融排斥。
20世纪早期的实践主要是以“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的方式来开展,并且更多的是以慈善性质或无偿捐助方式来实现对贫困群体的资助,注重援助的社会福利性而忽视了其盈利性和财务可持续性,结果导致大量的小额信贷机构因为资金的枯竭而倒闭。
同时世界许多国家还出现了所谓的援助性贫困陷阱,援助性信贷善意的初衷并未能结出改善贫困的丰硕果实。
于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认为这种不计成本的援助性金融并不是解决低收人者贷款难的最佳途径,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帮助穷人的首要前提是其可持续发展,一旦失去该前提援助的意义有限,也就是金融机构在帮助穷人的同时应注重其盈利性,两者都不能偏废。
于是,“普惠金融” 这种包容性的金融服务理念应运而生。
普惠金融的内涵。
普惠金融,译自英文“In-clusive Finance",最早由联合国于2005年在宣传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提出,其基本含义为:能够以可负担的成本,有效、全方位地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金融服务(姜丽明等,2014)。
普惠金融提倡为全社会成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强调金融机构自身的盈利水平和财务可持续性,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平等性。
金融作为现代社会最核心的经济要素,是一种稀缺性资源,社会个体对金融资源的占有程度很大程度决定了其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改善经济状况的可能性,因此,金融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应通过设计一套正义的制度来保障,这关乎整个社会公平的实现气但是现实经济生活中金融资源的配置倾向于富有者,那些有融资需求却缺乏足够抵押的低收入者不能获得正规金融服务,结果必然会加剧贫富分化。
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江苏实践与思考
一、发展普惠金融的重大意义(一)发展普惠金融是践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居于基础性的突出位置,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必须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普惠金融旨在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同时又明确了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金融工作中的直接体现。
通过发展普惠金融,立足机会平等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提供丰富、完善的金融服务,可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发展普惠金融是深化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
这为发展普惠金融推动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出台了《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提出完善普惠金融发展和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的具体政策措施,综合运用差别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江苏实践与思考王海龙摘要:近年来,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立足地区实际,采取加强政策引导激励、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扩大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加强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等多项举措,全面高效推进普惠金融工作,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和金融知识普及率明显提高。
本文探讨了发展普惠金融的重大意义,总结了江苏省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践与成效,剖析了当前普惠金融发展的问题与困难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 金融服务 金融科技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1246(2020)12 - 0010 - 08创设扶贫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
经济欠发达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
经济欠发达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由于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导致金融服务覆盖面有限,普惠金融依然面临着挑战。
普惠金融是指为社会经济中的低收入人群、小微企业和农村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模式,旨在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减少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普及率较低。
许多农村地区甚至没有银行网点,居民难以获得金融服务。
这就需要加大对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电子支付、移动银行等金融科技的应用,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普惠金融的产品和服务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传统金融机构更倾向于服务于大型企业和富裕客户,对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缺乏定制化的金融产品。
需要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推出适应不同群体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小额信贷、风险共担机制、微型金融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融资需求。
普惠金融的监管和风险管控机制亟待加强。
在一些地区,因为金融监管不严、风险意识不足,普惠金融机构容易出现违规经营、风险堆积等问题。
加强对普惠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强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是促进普惠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
普惠金融的普及与人才培养密不可分。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人才流失和培养机制不健全,金融领域的人才相对匮乏。
需要加大对普惠金融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普惠金融事业,推动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
面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普惠金融取得实质性进展。
政府应该加大对普惠金融事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有针对性的普惠金融扶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金融业务的投入和支持。
金融机构要积极拓展普惠金融市场。
通过加大金融科技应用和创新产品推出,吸纳更多低收入人群和企业参与到金融服务中来,实现金融普惠的目标。
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深化金融改革,提升服务水平。
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
同时,应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和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
2. 加强监管力度,防范金融风险。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隐患。
3.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普惠金融业务。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信用体系,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
4. 推进金融科技应用,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率。
金融机构应积极推进金融科技应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同时,应加强对金融科技的监管力度,保障金融安全和稳定。
5.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经验。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应加强与国际先进机构的交流合作,借鉴国际经验,提升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金融机构、监管部门、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深化改革、加强监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金融科技应用和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推动我国普惠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于运用“普惠金融服务站”推动普惠型业务发展的思考——基于铅山农商银行的实践总结
关于运用“普惠金融服务站”推动普惠型业务发展的思考——基于铅山农商银行的实践总结☐ 江西铅山农村商业银行 陈 萍 乐 锋农商银行的竞争优势在于贴近“三农”,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线上服务的多元化及老百姓运用金融产品习惯的改变,农商银行的业务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有效应对值得银行深思。
互联网金融虽然改变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但金融服务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传统金融机构在通过改变传统服务模式守住市场的同时,也可有效运用新的经营理念抢占新的市场。
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是依托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由银行网点包干负责,按照“服务站+”模式,因地制宜建立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平台,目的是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让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在家门口办理各项金融业务,包括助农取款、代收代缴、结算业务、账户管理等其他业务。
“普惠金融服务站”打通了农村客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极大提升了客户的服务体验。
一、“普惠金融服务站”的成效和总结“普惠金融服务站”由“村村通”站点发展而来。
2019年,铅山农商银行加大“普惠金融服务站”工程的建设力度,在进一步支持乡村普惠金融、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推动国家战略扶贫、分流柜面业务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工作成效(1)履责——金融服务不间断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铅山县加大了防控力度,每个乡镇进出口都设置了防控关卡,针对疫情期间“封村”“闭户”的情况,“普惠金融服务站”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当地百姓“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到基本的金融服务。
据统计,2020年2月至今,铅山农商银行共计发生业务42 261笔,在保障金融服务不间断、金融效能不改变的同时,延伸了农村客户服务营销的触角;在共同防控疫情,委托“普惠金融服务站”站点宣传防疫知识的同时,收集村内外出务工人员信息,提前为疫情解控后的客户营销打下基础。
(2)扩面——促进贷款投放铅山农商银行一直致力于将“普惠金融服务站”打造成覆盖全县乡镇,为客户提供全面基础金融服务的综合式金融服务平台。
普惠金融对金融扶贫的作用探析
普惠金融对金融扶贫的作用探析一、普惠金融对金融扶贫的意义普惠金融是指将金融服务延伸到全社会范围内,包括那些传统金融服务无法覆盖到的群体,尤其是那些低收入人群。
金融扶贫则是通过金融手段来解决贫困问题,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金融包容性和金融获得感。
普惠金融对金融扶贫的作用首先在于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包容性,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的便利。
普惠金融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居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务,提高他们的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
通过普惠金融,可以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普惠金融的主要模式在金融扶贫中,普惠金融有着多种不同的模式。
最为常见的模式包括微融资、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
微融资就是指向低收入群体提供小额贷款,帮助他们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收入。
移动支付则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来进行支付、转账、结算等金融活动,提高了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电子商务则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来进行商业活动,为贫困地区居民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这些模式都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实施将会有效地促进金融扶贫工作的开展。
三、普惠金融的具体作用四、普惠金融在国内外的实践与启示在国内外,普惠金融已经成为了金融扶贫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政府加大对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金融扶贫工作开展。
通过建设信用社、农村合作社等金融机构,推出小额信贷产品、农村金融产品等,为贫困地区居民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通过推动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普惠金融模式的发展,提高了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普及性。
这些举措都为金融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国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通过普惠金融来推动金融扶贫工作。
孟加拉国的格拉米恩银行就是一个著名的普惠金融机构,通过向贫困地区居民提供小额贷款等服务,帮助他们开展生产经营,脱贫致富。
一些非洲国家也通过移动支付等普惠金融模式来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促进经济发展。
国内外的实践都给我们一些启示:普惠金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金融扶贫手段,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居民脱贫致富。
商业银行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商业银行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若干思考与建议祁 斌摘要: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成效显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金融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但在支持力度和优惠力度等方面还有潜力可挖。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既是商业银行助力“六稳”“六保”的重要举措,也是商业银行需要践行的社会责任。
本文基于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的探索与实践,探讨了商业银行如何加快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就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1246(2020)10 - 0009 - 06一、夯实展业基础,确保机制建设到位商业银行要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高度认识发展普惠金融的重大意义,从加快自身战略转型的角度认识发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性,深刻理解普惠金融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
全面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将发展普惠金融作为“一把手工程”,压实责任,推动各分支机构一把手高度重视、亲抓亲管,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
(一)绩效考核在绩效考核方面,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无还本续贷业务占比等普惠金融战略发展要求在分支机构绩效考核体系中予以完整体现。
同时,将普惠金融考核要求层层传导,层层压实。
分支机构绩效考核中普惠金融考核权重不宜过低,同时在全行实行普惠金融考核“一票否决制”,充分激发业务发展活力。
此外,优化一线营销人员的劳动组合。
基层网点的业务事项繁杂,而普惠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又千差万别,因此对于叙做主体(客户经理)的要求很高,但由于人员流动等各种原因,从业队伍的主体往往是经验不够丰富的青年员工。
因此,要细化客户经理的专业序列,实施分层管理,提高普惠金融服务队伍的产能。
(二)组织架构一是完善“五专机制”建设。
建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运营模式,在全辖各二级机构均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
在市级分行层面,对于普惠金融规模较大、符合条件的分支机构,尝试设置普惠金融事业部。
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几点思考与建议摘要:普惠金融是商业银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的工作任务,也是实现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必然途径。
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完善激励机制,优化绩效考核以及尽职免责机制,使用金融科技手段,提供完善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业务。
关键词:激励机制;绩效考核;金融科技;风险防控1小微企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1.1 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于小微企业的作用,我们常说“56789”,即小微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技术创新,8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占企业总数90%以上。
1.2 小微企业与“六稳”关系尤其是在当前环境下,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六稳”第一稳就是“稳就业”,“六保”第一保也是“保就业”,小微企业对就业贡献最大。
商业银行一定要大力支持小微企业,保住市场主体。
1.3 国家对于商业银行的最新要求5月22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要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要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要求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速要高于40%。
2商业银行业务转型要发展普惠金融。
2.1 传统业务模式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各家商业银行契合于短缺经济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时代背景,在向商业银行转轨的过程中寻找新定位、谋定新战略,在优势比较中选择了大项目和大客户来发展。
但是,近几年在互联网和高科技发展的推动之下,经济金融格局也不断改变,新的市场业态加速呈现,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正在被蚕食或者消失。
2.2业务转型发展未来20-30年来看,国民经济不可能长期高速发展,大项目会越来越少,这些被忽视的长尾客群也就是商业银行未来几年发展的重要客群,现在不抓住他们,商业银行未来就又失去了这片蓝海,错失战略机遇,将会一直在红海里进行肉搏战。
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就必须做小企业、小行业,不做,商业银行就没有未来。
《关于如何做好普惠金融服务发展的思考六篇》
《关于如何做好普惠金融服务发展的思考六篇》【篇一】摘要。
近年来,金融机构注重加强和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但随着经济发展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尤其是融资服务需求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亟需做出进一步改进和创新。
本文通过对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的调查分析,找出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困境,得出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普惠金融小微企业研究近年来,云南省保山市结合地方金融业发展实际,针对小微企业融资困境,通过加快普惠金融发展步伐,构建全方位的普惠金融体系,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和便利性,有效满足了不同层级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改善了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促进了小微企业发展。
一、保山市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基本情况(一)构建和形成普惠金融服务机制引导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实际,建立了专门的综合服务、统计核算、资源配置、考核评价机制,结合小微企业信贷融资困境,对小微企业信贷管理制度进行了动态调整,有效满足了不同层次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如:工行制定了《普惠金融业务相关工作机制》、农行制定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审查审批指引》、中行印发了《普惠金融(小微企业)、涉农、扶贫授信业务责任认定尽职免职操作指引》、建行制定了《普惠金融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尽职免责管理办法》、邮储银行先后印发了《20__年小企业重点产品与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小企业授信业务贷后管理操作流程》、富滇银行印发《微型企业培育工程贷款管理办法》《深化普惠金融实施方案》等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
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促进和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在商业可持续和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围绕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积极拓展小微企业客户资源,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效提高了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服务覆盖率、申请贷款获得率。
如:农发行在加大信贷支农的基础上,突出支持重点,对小微企业从事粮食、茶叶、甘蔗、蔬菜等农副产品种植,加工,流通以及畜禽养殖所需的流动资金积极给予支持,做好农业小企业贷款业务;建行坚持“以小为主,以微为重”的客户定位,重点拓展单户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客户,逐步降低户均贷款余额,提高小企业信贷覆盖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普惠金融扶贫开发模式的思考
本文阐述了普惠金融扶贫的重要性,分析了普惠金融扶贫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提出推进普惠金融扶贫的对策措施:有效增加资金供给,刺激普惠金融的需求,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标签:金融;普惠金融;扶贫开发
贫困是全球范围的普遍现象,反贫困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纵使许多国家的政府为扶贫工作做了许多努力,但是贫困仍然存在,只不过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所呈现的状况有所不同。
在中国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问题的绝对贫困阶段转为使人民享有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权利的相对扶贫阶段。
这个阶段用什么办法扶贫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因素——金融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采用金融方法脱贫是一个不错的选择,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完善金融服务机制”的目标部署。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首次提出发展普惠金融,所以从普惠金融视角去脱贫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普惠金融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
普惠金融是能够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特别是农户、贫困人群及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农村脱贫有着重要作用。
1、金融贫困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纳克斯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陷入持续贫困的原因在于资本形成不足和资本的缺乏,即为金融贫困。
在中国农村,金融服务长期处于严重边缘化的状态,金融贫困非常普遍。
随着商业金融机构的网点收缩,不但农村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社独家支撑,形成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而且,信用社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把贷款投放到经济发达的城镇和非农项目上,农村邮政储蓄金融机构也成了“吸存机器”,如此一来,将原本稀缺的农村资金流失到城市,形成农村资金的“虹吸现象”,也加剧了农村资金的体外循环。
2、采用市场化的扶贫,提高扶贫的效用
普惠金融扶贫是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参与扶贫开发过程,是通过贷款将成本以较低的资金流转到贫困者手中。
首先,在扶贫工作中,这种“给钱”方式最为直接,可以让帮扶对象直接感受到扶贫的力度和被关注的温暖。
其次,帮扶对象可以将从金融机构的贷款资金或者无息援助等方式获得的资金,和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到生产过程,创造价值,最终获得一定的收益,当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资本运营的过程,扶贫对象借助资金通过劳动过程后,使得贷款资金经过一
定循环后,让扶贫对象在比较短的周期里看到成果,贷款机构也获得一定的收益。
3、普惠金融的扶贫机制具有可持续性
以前的财政扶贫具有一次性、短期性特征,而普惠金融扶贫可以形成长效机制。
因为一种金融政策或者金融扶贫贷款产品确定后,一般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才能被更新或改变,会产生一个长期效应,所以,普惠金融机制是持续长效机制。
由此而产生的普惠金融扶贫机制也必然具有持续长效的特征。
如果扶贫对象能按照相关政策及时还款,必然在金融机构与扶贫对象之间建立起一个长期的信用合作关系,有利于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普惠金融扶贫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1、从供给角度看,普惠金融扶贫开发供给不足
主要体现在:一是金融机构单一。
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由于没有扶贫的任务和动力,尽在个别地区进行试点,浅尝辄止,作为主力的信用合作社也存在信贷资金向大客户集中的现象,抓大放小的趋势比较明显。
从河北省数据来看,2014年末农户贷款余额比2011年增长14.6%,但获得贷款的农户数却减少16.8%。
近年来,新兴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金融互助组尚未成熟,二是普惠金融创新动力不足。
受现有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影响,基层各金融机构业务自主权非常小,例如,基层县域银行要扩大担保抵押物范围需经上级银行甚至总行的同意,势必会影响金融机构介入扶贫开发的积极性。
2、从需求来看,普惠金融扶贫需求不明确
一是农民的金融意识比较薄弱。
农民由于较低的文化程度,没有意识到金融权是一种人权,是每个人都有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并非只是富人的专利,所以,现实中弱势群体往往被排斥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之外。
二是缺乏信贷资金承载主体。
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恶化,传统种养规模小,效益差,无法形成规模化种养的比较优势,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部分贫困地区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很少,不能起到脱贫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
受这些因素影响,贫困户大部分没有扩大生产的意愿与能力,形成的有效需求不足,扶贫贴息贷款政策由于缺乏承贷主体而无法发挥扶贫作用。
3、普惠金融的生态环境欠佳
一是信用体系仍未健全。
贫困地区范围内,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等为代表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农民、农户和涉农中小企业的诚信和契约意识仍然比较淡薄,逃废、躲避银行债务时有发生,使得金融债权维护难度很大,必然会影响金融机构加入扶贫开发的积极性。
二是农村抵押担保体系不健全。
贫困地区“贷款难”关键在于“担保难”。
贷款可抵押担保物范围偏窄,土地承包经权、农房、宅基地等不动产法律不允许直接作为抵押物,土地上的种养物及农产品等动产,法律上虽未禁止,但是担保创新明显滞后,再加之财政出资建立的融资担
保机构数量少,担保额度小,农村产权流转市场发育不成熟。
三是金融扶贫风险大。
金融风险是扶贫过程中遇到普遍现象。
金融扶贫中项目选对皆大欢喜,一旦风险出现,大部分贷款没有保障,例如,在“征信+信贷”模式中,经常采用联保方式,当风险出现时,由于产业的同质性,容易形成群体失信,而少量的担保基金根本不能弥补信贷损失。
三、推进普惠金融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
1、有效增加资金供给
一是增加金融机构的服务网点。
增加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网络银行、移动手机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补充扶贫基金的供给缺口;注重与政策性银行的合作,利用政策性银行贷款成本低、期限长的特点,弥补贫困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为后续产业扶贫奠定基础。
二是开发新型金融产品。
2014年12月,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可以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除开展联保贷款业务外,还要积极开发多种类型的农业保险产品,适当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的比率、范围,并以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保险机构开展、扩大农业保险范围,从而有效分担涉农信贷风险;开发农产品期货市场,以平抑农产品价格波动产生的风险。
三是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重点需要建立县、乡级的土地产权交易所和扩大交易品种。
通过产权流转可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促进生产要素快速流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同时起到脱贫的作用。
2、刺激普惠金融的需求
一是强化农民普惠金融意识。
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的金融意识比较薄弱,应该积极组织农民参与“金融工程”或者接受金融志愿者的服务,让农民意识到接受普惠金融服务是一种权利,同时服务中的契约意识一定不可或缺。
二是完善扶贫项目的金融制度。
项目脱贫是扶贫开发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产业发展和项目开发过程中,无可厚非的需要借助金融资本工具。
尽管中国目前平均每年引导大约500亿的贷款投入到扶贫开发项目,和整个中国扶贫事业而言,只是杯水车薪,扶贫项目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许多扶贫项目都因金融短缺而被推迟和搁置。
所以,需要推进以项目(产业)为导向的金融扶贫制度安排。
以开发性金融引领商业性金融流入贫困地区,同时建立政策性金融瞄准民生项目扶贫的机制,来扭转贫困地区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状态。
3、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优化信用环境。
市场经济的精髓是契约精神,契约的基础需要诚信。
金融扶贫开发信用完善中首先要继续推进诚信农户、诚信村的建设,建立建设社会信用系统首先应该建立贫困地区的农户信用数据库,对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此了解金融服务对象的信誉状况。
二是建立农村抵押担保体系。
探索设立政府财政专项基金,由政府、信用社、农户签订担保基金协议,担保基金贷款主要用于涉农产业。
同时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
三是完善金融风险制度。
建立评价考评机制,对金融机构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做出评价
总结;建立金融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定期发布制度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定期地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进行信息的反馈,加强机构间相互联系,扬长补短,及时分享最优风险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