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草案

合集下载

淮安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

淮安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

淮安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 2009年09月24日14:49:24根据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组委会的统一安排,市政府于昨天上午举行中心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

受市长高雪坤委托,副市长刘友超详细通报了近年来淮安中心城市建设情况。

进入“十一五”,淮安处于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中心城市建设确立了大目标、大思路,进入了大投入、大发展的新阶段。

淮安市以开放的视野,开创了城市发展的新局面。

淮安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淮安建成能够辐射周边地区2000万人口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确立了“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的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五大建设,促进中心城市实现“四个转变”,即城市建设由量的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由交通节点型城市向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转变,由粗犷式经营向集团式、资本化转变,由点、轴式发展向区域协调、协力共建转变。

在先后获得省文明城、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称号,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按新标准通过验收和公示后,全面启动了全国文明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生态城市和健康城市新“四城”创建。

淮安新一轮城市总规编制成果已于今年9月1日通过省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论证。

总规将淮安纳入到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发展战略中去,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旅游城市,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淮安市以经典的规划,塑造了富有魅力的城市特色。

为强化对重大项目实施的科学规划决策,淮安市建立了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规划决策机制。

投入近1亿元,按照经典规划要求,突出大家规划、名家设计,以人口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和投资集聚发展为导向,修编完成《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淮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淮安工业园规划,以及富士康科技园、盐化工业园和冶金工业园等规划,同时还修编完成26个乡镇总体规划、198个“三类村庄”、4796个农民集中居住点、3200个村庄平面布局规划,基本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7.31•【字号】苏政复[2011]50号•【施行日期】2011.07.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苏政复〔2011〕50号)淮安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呈报审批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的请示》(淮政发〔2009〕209号)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你市上报的《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

二、淮安市城市规划区包括市区行政辖区(3171平方公里),以及涟水县陈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地区和空港部分地区(共约15平方公里),总面积约3186平方公里。

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进一步提高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区域辐射带动力。

三、进一步优化市域空间结构。

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合理分布人口、产业和各类设施,优化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有重点地培育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优化镇村居民点布局,加强对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规划管理,协调推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四、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至2012年,城市规划人口规模145万人,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在174平方公里以内;至2020年,城市规划人口规模170万人,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在204平方公里以内;至2030年,城市规划人口规模220万人,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在264平方公里以内。

五、科学引导城市布局。

中心城区按照“三轴四带多组团”的空间结构,近期完善高速公路环内的城市建设,中远期向京沪高速公路以东、徐宿淮盐高速公路以南有序拓展。

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的重点和时序进度,科学组织开展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促进城市紧凑布局、集约发展。

淮安市总体城市设计(2017-2035)

淮安市总体城市设计(2017-2035)

《淮安市总体城市设计(2017-2035)》成果草案为了进一步梳理并保护淮安城市空间的特色资源,彰显城市独特韵味,传承地方历史文化,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为了更好地诠释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发展愿景及目标,并有效地引导、控制和管理城市空间的开发建设,特编制《淮安市总体城市设计》(下面简称本规划)。

一、规划范围淮安市域:为淮安市行政辖区范围,包含淮安市区和涟水、盱眙、金湖三县,面积为10030 平方公里,是本规划的研究范围。

淮安市城市集中建设区:包括淮安高速公路环线以内以及南马厂、季桥局部地区的集中建设区域,苏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淮安工业园区集中建设区域,洪泽集中建设区域以及淮安空港经济区集中建设区域,面积为477平方公里。

包括淮阴、清江浦、淮安、洪泽四个市辖区。

范围与《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划定的城市集中建设区范围一致,是本规划的具体设计与控导范围。

二、规划目标本规划主要任务是确立淮安城市集中建设区长远发展的空间特色定位与总体结构,并针对该顶层空间结构制定系统性控制要求,以指导具体的规划管理和建设。

希望通过长期持续的建设与控制,塑造空间形态、提升城市环境、凸显城市特色、激发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并最终实现城市空间形态与特色方面的总体目标。

三、规划原则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规范与标准,并衔接相关规划;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保护自然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优化城市形态,节约集约用地,创造宜居公共空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和管理需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四、城市空间特色定位通过公众意见征询、部门访谈、专家咨询,结合淮安自身空间资源禀赋,并考虑到与周边城市的错位发展,确定淮安城市空间特色主题:“湖风河韵生态城、伟人故里运河都”。

五、规划布局1、市域空间的风貌总体结构结合市域山、水、城格局以及特色资源分布情况,提出“两廊、八区、十九个节点”的市域空间风貌总体结构。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城乡规划规定的通知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城乡规划规定的通知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城乡规划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淮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2.25•【字号】淮政规[2012]3号•【施行日期】2013.02.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城乡规划规定的通知(淮政规〔2012〕3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现将《淮安市城乡规划规定》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执行。

淮安市人民政府2012年12月25日淮安市城乡规划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修改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规定。

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规定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市、县、镇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本规定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乡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第三条本市城乡规划应当立足苏北重要中心城市、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以“历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态水城、工业新城”为城市特色目标,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口、产业、资源、功能的集聚发展和能源的节约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并符合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的需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城乡规划工作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工作的领导,根据城乡规划工作的需要,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并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1.《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简要说明

1.《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简要说明

1.《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简要说明《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简要说明⼀、前⾔2011年7⽉江苏省政府批准的《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在指导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全⾯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

党的⼗⼋⼤以来,随着国家和省域层⾯⼀系列重⼤战略、上位规划的颁布出台,使得淮安城市发展环境开始出现四个⽅⾯的重⼤变化:⼀是多重重⼤战略聚焦淮安及周边区域。

如⼀带⼀路、长江经济带、淮河⽣态经济带、江淮⽣态⼤⾛廊等,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对淮安建设成为“苏北重要中⼼城市”和江苏省特⾊增长极的战略要求以及全省“1+3”功能区战略布局,明显提升了淮安中⼼城市发展定位,确定了淮安⽣态优先、特⾊发展的战略路径。

⼆是城市铁路、⽔运、航空等综合交通地位进⼀步提升。

尤其是⾼铁⽅⾯结合国家铁路⽹规划,未来可北达京津、南抵沪宁,实现宁淮1⼩时同城⽣活圈,融⼊上海2⼩时经济活动圈。

三是随着“两区⼀县”⾏政区划调整获批以及国家级⾼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淮安“纳湖⼊城,淮洪⼀体”战略构想急需结合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临重⼤调整。

四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多规合⼀”和⼟地使⽤制度改⾰三⼤试点获批,将有⼒的促进淮安城市发展和治理⽅式转型。

以上⼀系列新情况、新变化,使得淮安城市发展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

同时,也使得现⾏城市总体规划已不能更好地指导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规划建设,亟需对现⾏城市总体规划进⾏修编。

因此,本次总体规划修编以全⾯落实淮安三项改⾰试点要求(多规合⼀、⼟地使⽤制度、新型城镇化)以及中央和江苏两个城市⼯作会议精神为前提,确定规划理念和⽅法,体现中央关于⽣态、集约、宜居等城市发展⽅式转型的战略意图;⽴⾜于建设强富美⾼新淮安、区域中⼼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等战略要求,结合淮安当前发展的迫切需求和现实问题,为淮安进⼊新常态阶段以后的长远发展谋篇布局,为淮安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繁荣之城、安康之城、宜居之城、⽂明之城”建设提供具体抓⼿。

淮安市总规纲要课件

淮安市总规纲要课件

开展城市规划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公众对城市规划的认识 和参与度,增强市民的规划 意识。
资金
加强资金监管
建立奖惩机制
设立城市规划实施专项资金,确保资金投 入充足,为规划实施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支持,同时引导 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格 局。
可持续性原则
总体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 的可持续性,合理利用资源,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城市长 期稳定发展。
可操作性原则
总体规划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为城市实际建设和发展提 供指导和支持。
城市总体规划目标
01
02
03
04
05
确定城市发展 性质和发展…
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战 略定位,制定符合城市特 点的发展目标。
环境卫生设施项目
包括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 厕等项目的建设。
基础设施投资估算
投资总额
根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对各项基础设施项 目的投资进行估算,得出总的投资额。
分年度投资计划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财政状况,制定基础设施建 设的分年度投资计划,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资金来源
对各项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来源进行规划,包括 政府投入、社会资本投入、银行贷款等。
产业空间布局
产业集聚区 淮安市应建设多个产业集聚区,实现产业集聚、 资源共享和生态共建,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率和质 量。 创新平台 淮安市应建立多个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 业升级,提高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交通物流 淮安市应加强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捷 高效的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和交易成本。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注重高质量与高效率, 确保项目建成后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第一章总则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09年-2030年,其中:近期:2009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30年。

规划区淮安规划区范围包括淮安市辖区,面积为3171平方公里,以及涟水县陈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空港部分地区,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规划区总面积约为3186平方公里。

规划层次本规划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指淮安市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4区和涟水、洪泽、盱眙、金湖4县,面积为10072平方公里。

2、规划区,指市辖区、涟水县陈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空港部分地区,面积为3186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指西、北至高速公路环、南至苏北灌溉总渠以南102省道、东至京沪高速公路以东235省道。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二节市域人口和城市化水平预测市域总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530万人,中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560万人,远期2030年市域总人口为585万人。

市域城市化水平近期2015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53%,城镇人口为280万人;中期2020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60%,城镇人口为335万人;远期2030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70%,城镇人口为410万人。

第三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空间结构市域形成“一主四副多点网络化”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推动“多节点—网络化”空间结构的形成。

1、一主:即淮安中心城市,通过聚合区域高端职能,辐射带动市域发展。

2、四副:即涟水县城、洪泽县城、盱眙县城和金湖县城四个市域次中心城市。

3、多点:即其他城镇。

4、网络化: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为骨架,以市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节点,构建开放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等级规模结构市域城镇形成四级等级规模结构。

1、市域中心城市:即淮安中心城市,规划城市人口220万人。

2、市域次中心城市:包括涟水县城、洪泽县城、盱眙县城和金湖县城等4座,规划城市人口20—30万人。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

2011年7月31日,省政府正式批复了《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苏政复〔2011〕50号文)。

现将规划成果方案的主要内容摘要如下:第一章总则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09年-2030年,其中:近期:2009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30年。

规划区淮安规划区范围包括淮安市辖区,面积为3171平方公里,以及涟水县陈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空港部分地区,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规划区总面积约为3186平方公里。

规划层次本规划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指淮安市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4区和涟水、洪泽、盱眙、金湖4县,面积为10072平方公里。

2、规划区,指市辖区、涟水县陈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空港部分地区,面积为3186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指西、北至高速公路环、南至苏北灌溉总渠以南102省道、东至京沪高速公路以东235省道。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二节市域人口和城市化水平预测市域总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530万人,中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560万人,远期2030年市域总人口为585万人。

市域城市化水平近期2015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53%,城镇人口为280万人;中期2020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60%,城镇人口为335万人;远期2030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70%,城镇人口为410万人。

第三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空间结构市域形成“一主四副多点网络化”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推动“多节点—网络化”空间结构的形成。

1、一主:即淮安中心城市,通过聚合区域高端职能,辐射带动市域发展。

2、四副:即涟水县城、洪泽县城、盱眙县城和金湖县城四个市域次中心城市。

3、多点:即其他城镇。

4、网络化: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为骨架,以市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节点,构建开放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等级规模结构市域城镇形成四级等级规模结构。

1.《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简要说明

1.《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简要说明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简要说明一、前言2011年7月江苏省政府批准的《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在指导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和省域层面一系列重大战略、上位规划的颁布出台,使得淮安城市发展环境开始出现四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多重重大战略聚焦淮安及周边区域。

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江淮生态大走廊等,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对淮安建设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和江苏省特色增长极的战略要求以及全省“1+3”功能区战略布局,明显提升了淮安中心城市发展定位,确定了淮安生态优先、特色发展的战略路径。

二是城市铁路、水运、航空等综合交通地位进一步提升。

尤其是高铁方面结合国家铁路网规划,未来可北达京津、南抵沪宁,实现宁淮1小时同城生活圈,融入上海2小时经济活动圈。

三是随着“两区一县”行政区划调整获批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淮安“纳湖入城,淮洪一体”战略构想急需结合产业空间布局优化面临重大调整。

四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多规合一”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三大试点获批,将有力的促进淮安城市发展和治理方式转型。

以上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使得淮安城市发展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

同时,也使得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已不能更好地指导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规划建设,亟需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因此,本次总体规划修编以全面落实淮安三项改革试点要求(多规合一、土地使用制度、新型城镇化)以及中央和江苏两个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前提,确定规划理念和方法,体现中央关于生态、集约、宜居等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意图;立足于建设强富美高新淮安、区域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等战略要求,结合淮安当前发展的迫切需求和现实问题,为淮安进入新常态阶段以后的长远发展谋篇布局,为淮安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繁荣之城、安康之城、宜居之城、文明之城”建设提供具体抓手。

淮安城南规划方案

淮安城南规划方案

淮安城南规划方案淮安是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城市,位于长江下游,俗称“江淮之阙”。

为了进一步发展城市,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品质,淮安市政府制定了城南规划方案。

本文将围绕该规划方案,介绍其内容和目标。

一、背景介绍淮安城南地区是淮安的重要城市门户和形象窗口,也是城市发展的战略重点。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城南地区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因此,淮安市政府决定制定城南规划方案,以解决现有问题,推动城市发展。

二、规划目标1. 优化交通布局:通过改造道路、增设公交站点、建设交通枢纽等方式,提高城南地区的交通便捷度和通行效率,缓解拥堵问题。

2. 改善环境质量:采取生态治理、绿化整治等措施,提升城南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3. 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提升:通过建设商业中心、文化广场等项目,吸引投资和人才,提升城南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形象。

4. 保障城市功能需求:科学规划城南地区的公共设施、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等,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三、具体实施方案1. 交通规划:(1) 扩建主干道:规划新建一条宽度适中、通行能力强的主干道,以分流周边道路交通压力。

(2) 建设公交枢纽:在城南地区设立公交枢纽,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

(3) 引进新交通工具:鼓励引进新能源车辆,并提供充电设施,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2. 环境治理:(1) 开展生态修复:加大河道整治和湿地保护力度,改善水环境,提高空气质量。

(2) 绿化提升:加强绿化建设,增加城南地区的绿地面积,并植被合理布局,打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3) 加强垃圾分类处理: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加强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减少环境污染。

3. 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提升:(1) 建设商业中心:规划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商业中心,集合各类商超、品牌专卖店等,满足居民的购物需求。

(2) 打造文化广场:建设文化广场,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和展览,提升城南地区的文化氛围和艺术品位。

淮安市总体及高教新区规划

淮安市总体及高教新区规划

淮安市总体及⾼教新区规划淮安市总体及⾼教新区规划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分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区规划及中⼼城区规划三个层次。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8—2030年,分近期、中期、远期规划。

规划近期⾄2015年,中期⾄2020年,规划远期⾄2030年。

⼀、城市总体发展⽬标⼤⼒提⾼淮安⼯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平,进⼀步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将淮安建设成为长江三⾓洲北部地区重要的中⼼城市和具有绿⽔⽣态特⾊的宜居城市。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规划范围:淮安市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4区和涟⽔、洪泽、盱眙、⾦湖4县,⾯积为10072平⽅公⾥。

2、⼈⼝规模及城市化⽔平:近期到2015年市域总⼈⼝为565万⼈,城市化⽔平为53%;中期到2020年市域总⼈⼝为580万⼈,城市化⽔平为60%;远期到2030年市域总⼈⼝为600 万⼈,城市化⽔平为70%。

3、市域空间结构:形成“⼀主、四副、多点、⽹络化”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主,即淮安中⼼城市;四副,即涟⽔县城、洪泽县城、盱眙县城和⾦湖县城四个市域次中⼼城市;多点,即其他城镇;⽹络化,即以⾼速公路、⼀级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为⾻架,以市县域中⼼城市和重点镇为节点,构建开放的⽹络化空间格局。

4、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形成1座市域中⼼城市——4座市域次中⼼城市——15座重点镇——36座⼀般镇的四级等级规模结构。

5、市域交通发展:构筑公路、铁路、航空、⽔运、管道综合协调发展的⼀体化交通⽹络,促进淮安发展成为长江三⾓洲北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三、规划区规划1、规划范围:市辖四区、涟⽔县陈师镇在宁连⾼速公路以西的部分,⾯积为3213平⽅公⾥。

2、空间发展策略:(1)极化中⼼城市,强化区域服务职能,提升区域辐射和带动能⼒。

(2)拓展“⼀轴两翼”,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轴,通过整合各区发展动⼒,打造具有区域竞争⼒的淮安中⼼城市,中⼼城市向北发展空港新区,带动涟⽔县城的发展;向南发展盐化⼯业区,带动洪泽县城的发展。

淮安市总规纲要共45页

淮安市总规纲要共45页
运河文化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中心 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服务基地
具有绿水生态特色的宜居城市
2.2 城市性质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旅游城市,长三角北部地区 重要的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2.3 城市发展战略பைடு நூலகம்
1、以城市竞合为主导的区域发展战略。
2、依托外来资本和本地产业创新的双轮驱动产业发展战略。 3、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和县城,积极培育小城市的城镇发展战略。 4、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前提,以宜居城市为目标的资源环 境保护战略。 5、通过生态商务新区等战略性地区的建设,促进三城融合、五 区联动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6、以运河之都为文化主线的城市特色发展战略。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饮料制造业 食品制造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0.0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区位商 职能规模(万人)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9-2030)
规划纲要主要内容汇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淮安市规划局
2019年12月27日
汇报提纲
一、现状概况 二、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四、规划区空间发展 五、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六、综合交通规划 七、建设时序与远景构想
一、现状概况
1.1 现状概况
1、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包括淮安在内的苏北地区凭借着优越的基础资源条件,正成为承接 长三角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是长三角新一轮产业增长的战 略重点地区。
淮安现状招商引 资,主要来自浙 江沿海地区、上 海、苏南城市

淮安总体规划文本

淮安总体规划文本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概况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第二节城镇体系布局规划第三节重点市镇规划设想第四章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第一节城市性质第二节城市规模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发展方向第二节总体布局原则第三节布局结构第六章用地布局规划第一节公共设施用地第二节居住用地第三节工业用地第四节仓储用地第五节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第六节对外交通用地第七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附表附表1: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附表2: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第一章总则一、区位分析淮安市位于长三角经济带与淮海经济带的交汇处,连接了长三角与华北、华中三大经济区域;在江苏省中部,处于陇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是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城市群中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位于苏北腹地,其范围为东经118度12分~119度36分,北纬32度43分~34度06分。

淮安市域的南面是江苏省经济较发达的沿江地区,有苏锡常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有近水楼台得到苏南、上海、浙江辐射发展势头良好的扬州、南通、泰州等苏中城市;北面是正在加快发展的东陇海发展轴,有徐州都市圈、海港城市连云港以及新沂、邳州等新兴城市;东面沿海地区虽然是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低谷,但建设海上苏东、发展海港经济和海洋产业将大有收获,南通、连云港分别兼有长江和陇海线之利,盐城已有森达、悦达、江动等知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景看好。

而淮安则恰恰处在这三条发展轴带的边缘,虽然在省城镇体系中的“三圈五轴”有一条新宜城镇聚合轴穿越淮安市,毕竟这条轴线经过的地域基础较为薄弱,是一条待发展的产业-城镇轴线。

二、规划说明淮安市的现状表明淮安城镇化水平与市域经济水平基本协调,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双重落后的特点。

城镇体系表现出中心城市的能级较低、城镇体系发育不全、城镇功能趋同、城市化水平较低且地域分布不均等特征。

因此,淮安城镇体系面临着结构调整的任务,调整的目标是形成以淮安为核心、县城为骨干、重点城镇为纽带、城乡协调发展的总格局,通过增强中心城市实力,壮大各级城镇的集聚规模,形成大小城镇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结构合理的城镇新体系。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淮安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苏政复[2011]87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淮安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苏政复[2011]87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淮安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正文:----------------------------------------------------------------------------------------------------------------------------------------------------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淮安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苏政复〔2011〕87号)淮安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请审查淮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市区乡镇规划的请示》(淮政发〔2010〕55号)、《关于报请审查涟水等6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其乡镇规划的请示》(淮政发〔2011〕154号)悉。

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淮安市淮阴区、楚州区和涟水县、洪泽县、盱眙县、金湖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淮安市清浦区所辖和平镇、武墩镇、盐河镇、黄码乡、城南乡、清安街道;淮安市清河区所辖钵池乡、徐杨乡、柳树湾街道、水渡口街道;淮安市淮阴区所辖王营镇、赵集镇、韩桥乡、吴城镇、南陈集镇、古寨乡、徐溜镇、五里镇、丁集镇、袁集乡、码头镇、新渡乡、王兴镇、棉花庄镇、老张集乡、刘老庄乡、凌桥乡、三树镇、渔沟镇、吴集镇、西宋集镇、江苏淮阴经济开发区;淮安市楚州区所辖平桥镇、上河镇、建淮乡、马甸镇、朱桥镇、溪河镇、施河镇、车桥镇、泾口镇、流均镇、博里镇、仇桥镇、复兴镇、苏嘴镇、茭陵乡、宋集乡、钦工镇、顺河镇、季桥镇、城东乡、席桥镇、三堡乡、林集镇、南闸镇、范集镇、淮城镇、白马湖农场、南马厂乡;涟水县所辖涟城镇、高沟镇、唐集镇、保滩镇、大东镇、五港镇、梁岔镇、石湖镇、朱码镇、岔庙镇、东胡集镇、南集镇、义兴镇、成集镇、红窑镇、陈师镇、前进镇、徐集乡、黄营乡;洪泽县所辖岔河镇、黄集镇、三河镇、共和镇、蒋坝镇、西顺河镇、老子山镇、东双沟镇、万集镇、仁和镇、高良涧镇;盱眙县所辖盱城镇、马坝镇、官滩镇、旧铺镇、桂五镇、管镇镇、河桥镇、鲍集镇、黄花塘镇、明祖陵镇、铁佛镇、淮河镇、仇集镇、观音寺镇、维桥乡、穆店乡、王店乡、古桑乡、兴隆乡、三河农场;金湖县所辖黎城镇、戴楼镇、金南镇、闵桥镇、塔集镇、银集镇、前锋镇、吕良镇、金北镇、陈桥镇、涂沟镇、复兴圩农场(复兴管理区)、复兴圩农场(湖羊管理区)、宝应湖农场、武警农场、泗湾湖农场、运西农场、六普农场、粮棉原种场、滩涂开发公司共130个镇(乡、街道、开发区、农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中共淮安市委批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全市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情况的调查报告的通知

中共淮安市委批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全市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情况的调查报告的通知

中共淮安市委批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全市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情况的调查报告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淮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9.20•【字号】淮发[2011]31号•【施行日期】2011.09.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中共淮安市委批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全市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情况的调查报告的通知(淮发〔2011〕31号)各县(区)委,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委办局党组(党委),市各直属单位党委,部省属驻淮单位党组(党委),市各重点企业党委:现将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全市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情况的调查报告》转发给你们,希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淮安市委2011年9月20日关于全市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情况的调查报告(市人大常委会调查组)近期,市、县(区)两级人大常委会联合组成调查组,就《城乡规划法》在我市贯彻执行情况专题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主要工作及成效《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1日实施以来,市、县(区)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实施。

充分发挥规划先导作用,城乡规划体系日趋完善,规划设计水平明显提高,规划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对加快市中心城区及全市城乡建设步伐,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加强宣传培训,强化规划的法律意识。

《城乡规划法》颁布施行后,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各级干部进行系统学习,并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电台和网络等2各类新闻媒体,通过会议、电视讲话、现场咨询、公众问答等方式广泛进行宣传。

如洪泽县在全县开展了《城乡规划法》进机关、进社区、进课堂、进集镇、进中心村、进建筑工地等“六进”宣传活动;盱眙县将《城乡规划法》纳入全国普法宣教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全社会关心规划、参与规划、遵守规划的良好氛围正逐步形成。

(二)注重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日臻完善。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淮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淮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淮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8.25•【字号】苏政复〔2023〕27号•【施行日期】2023.08.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淮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苏政复〔2023〕27号淮安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审批淮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淮政呈〔2023〕41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淮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淮安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着力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江淮现代产业高地、大运河人文魅力名城。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淮安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97.3500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96.0050万亩(含易地代保任务3.000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411.101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599倍。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和淮河生态经济带交汇点作用,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绿色转型发展,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

构建等级合理、协调有序的城镇体系,加强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极核引领、组团协同、多点支撑”的城镇结构。

推进北部平原、中部湖群、南部低山丘陵的生态保护修复,协同构筑江淮湖群生态绿心。

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淮安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的意见

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淮安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的意见

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淮安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淮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12.09•【字号】淮政办发[2009]172号•【施行日期】2009.12.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淮安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的意见(淮政办发〔2009〕17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简称“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现就我市“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方法和程序提出以下意见。

一、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

“十二五”规划是政府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搞好“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发展形势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新挑战,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保持我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原则(一)总体要求编制“十二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第十一届七次全会以及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准确把握我市发展的优势和特色,突出体现主体功能区规划理念,建立完善体制机制,着重解决关系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明确“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指导“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主要原则编制“十二五”规划要坚持以下原则:1.立足实际与面向未来相结合。

“十二五”规划要以淮安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制定既符合实际又高瞻远瞩,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发展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草案( 2008—2030)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2030)分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区规划及中心城区规划三个层次。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8—2030 年,分近期、中期、远期规划。

规划近期至2015 年,中期至2020 年,规划远期至2030 年。

一、城市总体发展目标
大力提高淮安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将淮安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具有绿水生态特色的宜居城市。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规划范围:淮安市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4 区和涟水、洪泽、盱眙、金湖4 县,面积为10072平方公里。

2、人口规模及城市化水平:近期到2015 年市域总人口为565 万人,城市化水平为53%;中期到2020 年市域总人口为580万人,城市化水平为60%;远期到2030 年市域总人口为600 万人,城市化水平为70%。

3、市域空间结构:形成“一主、四副、多点、网络化”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主,即淮安中心城市;四副,即涟水县城、洪泽县城、盱眙县城和金湖县城四个市域次中心城市;多点,即其他城镇;网络化,即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为骨架,以市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节点,构建开放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4、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形成1 座市域中心城市——4 座市域次中心城市——15 座重点镇——36 座一般镇的四级等级规模结构。

5、市域交通发展:构筑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综合协调发展的一体化交通网络,促进淮安发展成为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三、规划区规划
1、规划范围:市辖四区、涟水县陈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的部分,面积为3213 平方公里。

2、空间发展策略:
1)极化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职能,提升区域辐射和带动能力
2)拓展“一轴两翼”,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一轴,通过整合各区发展动力,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淮安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向北发展空港新区,带动涟水县城的发展;向南发展盐化工业区,带动洪泽县城的发展。

形成涟水——淮安——洪泽的规划区城镇空间发展主轴。

两翼,即由京沪高速以东、徐宿淮盐高速公路以南的城镇乡村构成的东部发展翼,和由宁连高速公路以北、以西的城镇乡村构成的西部发展翼。

东部发展翼重点发展车桥镇,强化培育钦工、范集等重点镇的综合功能和朱桥、平桥等镇的特色职能。

西部发展翼重点发展徐溜镇,强化培育渔沟、南陈集等重点镇的综合功能,和码头、赵集等镇的特色职能。

通过增强小城镇的设施服务能力,带动其各自周边乡村地区整体协调发展。

3、交通结构:通过建设完善“五横五纵”的骨架公路,形成与空间结构相适应的“放射+联接”式网络结构。

五横,即327省道、325省道、吴城—码头公路、328省道、102省道(宁连一级路);五纵,即205 国道、236 省道—北京路—郯金线、237省道、234 省道、235省道。

4、生态结构:规划区形成“五横三纵两湖多点”的生态结构。

四、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1、规划范围:淮安市中心城区,西、北至高速公路环、南至苏北灌溉总渠以南102 省道、东至京沪高速公路以东235 省道。

2、城市性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旅游城市,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3、城市规模:近期到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50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80 平方公里;中期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80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16平方公里;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40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83 平方公里。

4、城市发展方向:近期,城市全面完善高速公路环内的城市建设;中、远期,城市跨京沪高速公路向东发展,跨淮盐高速公路向南延伸。

5、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三轴、四带、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三轴,
即东部新兴产业发展轴、中部城市服务功能轴和西部特色产业发展轴;四带,分别为盐河现代物流产业带、古黄河生态功能带、里运河文化景观带和苏北灌溉总渠田园风光带;多组团:分别为中心组团、淮阴组团、清浦组团、经济开发区组团、楚州组团、黄码组团和南部组团。

6、综合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规划:在新长铁路的基础上,通过建设宿淮铁路、淮连铁路、淮扬镇城际铁路和宁淮城际铁路,形成衔接新沂、连云港、盐城、扬州、南京和宿迁的铁路运输网络。

(2)公路客运与货运枢纽:公路客运总站位于铁路南站东侧,其余分别在淮阴区、楚州区、清浦区、经济开发区设置分站;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及物流中心),设货运北站、南站、东北淮阴站、东南楚州站、开发区站共五站
(3)公路:对原205国道、102 省道(宁连一级公路)、235省道、236省道、237 省道、325 省道、328省道等进行局部改道调整。

(4)航道与港口:京杭大运河航道提升为二级航道,盐河提升为三级航道、苏北灌溉总渠为三级航道。

中心城区共淮安新港、淮安南港、淮阴东港和淮阴西港四个港口。

(5)道路等级:中心城区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道(含结构性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四个等级。

(6)公共交通规划:规划4条快速公共交通(BRT线路;规划3条轨道线路; 在里运河沿线规划水上公共交通系统。

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古城整体格局和风貌的保护:包括河湖水系、古城格局、空间形态和传统风貌的保护。

(2)历史地段的保护:包括河下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和上坂街-驸马巷历史文化街区等2处历史文化街区,老西门大街历史地段、双刀刘巷历史地段、太清观街历史地段、县东街历史地段等5 处历史地段;东岳庙历史建筑群。

(3)文物古迹的保护: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地下文物、历史建筑和古树名木。

(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8、中心城区旧区更新规划:
(1)旧区范围:结合淮安的城市空间发展特征和现状建筑质量状况,确定旧区由3 个地区构成:北京路以东,盐河以南,翔宇大道和承德路以西,解放路以北围合的地区;楚州古城区;京杭大运河以东、南苑路以南、里运河以西和南巽路以北围合的地区。

(2)旧区更新目标:正确处理新区与旧区、生产与生活、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科学、合理地安排城市各项建设,严格控制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逐步将旧区内过分拥挤的人口向其他组团、片区疏散,使旧区成为生态环境良好、交通顺畅方便、居住条件大为改善的现代化城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