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
碳中和”背景下中国的发展历程
“碳中和”背景下中国的发展历程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碳中和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形式,目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和会议采用。
一、碳中和概念的由来《新牛津英语字典》公布二零零六年的年度字汇为「carbonneutral」,意思为「碳中和」。
在二零零七年版的《新牛津英语字典》中,「carbon neutral」这个字正式编列到字典当中。
「碳中和」这个词是通过指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
获选《新牛津英语字典》的二零零六年年度字汇,主要原因在于它已经从最初由环保人士倡导的一项概念,逐渐获得越来越多民众支持。
2007年10月欧洲摇滚音乐爱好者举办了一次环保音乐节,他们在活动中推行了折椅环保方法。
从而使"碳中和"这一词让更多的人所熟知。
碳中和(carbon neutral,or carbon neutrality),是指中立的(即零)总碳量释放,透过排放多少碳就作多少抵销措施,来达到平衡。
“碳中和”(carbon-neutral)概念始于1997年,由来自英国伦敦的未来森林公司(后更名为碳中和公司)首度提出,指家庭或个人以环保为目的,通过购买经过认证的碳信用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公司亦为这些用户提供植树造林等减碳服务。
随着“碳中和”概念的推广,广义上的“碳中和”则指通过植树造林、生物固碳、节能环保等方式抵消一段时间内国家或企业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使之实现相对“净零排放”,根据所遵循的国际计算标准将碳足迹降至零。
1999年,苏·霍尔(Sue Hall)在俄勒冈州创立了名为“碳中和网络”的非营利组织,旨在呼吁企业通过“碳中和”的方式实现潜在的成本节约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并与美国环境保护署、自然保护协会等共同开发“碳中和认证”和“气候降温”品牌。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历程与思考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历程与思考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就是有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随着自然资源部门的成立,国土空间规划已成为一项关键任务,也是解决土地资源使用、城乡发展等方面的矛盾的有效手段。
要想实现国家的高速以及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分析与思考,提出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规划体系。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历程;思考引言因为时代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也出现新的问题。
早期这项工作的开展缺乏经验,没有可参考的依据,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力度不足,导致用地分类、区域划分、顶层设计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使得目前的规划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性。
所以新时期要在总结国土空间规划历程的基础上,了解时代发展对此的影响,并思考新时期进行规划的可行策略。
1国土空间规划概述空间规划主要是按照空间所需的功能需求,对相关土地资源进行协调利用的工作,需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下实现良好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对于所有的国土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的工作。
在新时代背景下,这项工作成为调控地区发展、平衡经济发展、优化资源利用等的有效手段。
这项工作从建国初就开始进行,但因为不同时代的背景和发展形势不同,过去的规划已不适应现在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需要实时调整。
一般在进行规划时,国家更多的是考虑当前时代的发展,对于未来发展的思考空间有限,所以很地区的空间规划都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发展变化很大,面积不断扩大,对于布局以及土地利用也出现新的要求,需要有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2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历程我国进行国土规划是在建国初就开始进行,对自然资源、地理特征进行调查和统计,从而为第一次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而当前社会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以资源浪费问题,因此需要拓展新的规划思路。
上世纪后期国家为此专门提出了《国土规划编制办法》,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支持,并为当前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关于环境保护的3000字论文
关于环境保护的3000字论文篇一:关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一篇题目姓名专业学号福建工程学院土木系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1、前言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
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
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1]目标。
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
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
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2、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四号)2.1(小四)2.1.1 (五号)2.1.22.22.2.12.2.2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
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
百年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调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 根本大计。”[6]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
严管、损害赔偿、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基。古今中外,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
2013 年 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 兴衰演替。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我国的楼兰
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古城就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而衰落。坚持生态兴
(四)生态保护和恢复成就巨大
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过程 中,水土流失、河流干涸、森林面积减少、资源 消耗过大、生物多样性面临挑战等生态环境问题 日益突出。1956 年,我国建立第一个国家自然 保护区,1978 年决定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 建设工程,1981 年开启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之 后逐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 生态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 设。通过构建严密科学的制度体系和实施严格有 效的治理,我国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 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人 工林面积由改革开放初期的 3.3 亿亩扩大到现在 的 11.8 亿亩,居世界首位。退耕还林工程累计造 林近 5 亿亩。2020 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 2.2 亿 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 175 亿立方米。新中国成 立之初,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 8.6%,1978 年为 12.7%,2020 年达到 23.04%。2000 年到 2017 年, 我国贡献了全球 1/4 的绿色增量,在一定程度上 减缓了全球森林资源大幅下降的趋势。[12] 全国已 经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74 个,各类陆域自然 保护地面积已达 170 多万平方公里。[13] 我国已初 步建立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和 自然保护区并存,其他保护形式为补充的湿地保 护体系。根据 2013 年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 我国湿地总面积 5360 万公顷,纳入保护体系的 湿 地 面 积 2324 万 公 顷, 湿 地 保 护 率 达 43.5%。 与 2003 年相比,湿地保护率提高 13.0 个百分点。 2017 年,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12584 万公 顷,比 2000 年增加 4488 万公顷。[14] 全国荒漠化 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五年监测期“双减少”, 自 2004 年以来已经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 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中国防沙治沙的成果为 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经验,为全球实现土 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杰出贡献。[15] 加强生物多 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就,滇金丝猴种群及总体数 量已由 1996 年的 13 个种群 1000 到 1500 只,增
2021继续教育多选
多选题1.纵观人类历史,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经历了()。
正确答案(A.B.C.E.)• A.美国自然保护运动• B.环境保护运动• C.可持续发展理念• D.绿色发展理念• E.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解析:从整个人类的历史来看的话,最开始是美国提出自然保护运动,然后提出环境保护运动,然后1972年召开世界环境保护大会,1992年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然后到了2012年,我们国家在党的报告里边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存在这么一个发展的历程。
2.创新结果的不可预期性是因为()。
正确答案(A.C.D.)• A.市场不确定性• B.创新风险• C.战略不确定性• D.技术不确定性解析:创新结果的不可预期性是因为市场不确定性,战略不确定性, 技术不确定性。
3.属于扩大内需五项新举措的是()。
✘正确答案(A.B.C.D.E.)• A.推动消费回升• B.扩大有效投资• C.推进新型城镇化• D.落实区域发展战略• E.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解析:推动消费回升;扩大有效投资;推进新型城镇化;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保障能源安全;支持湖北发展。
4.如何营造适合协调的氛围? 正确答案(A.C.)• A.必要的物质条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辅助• B.正式场合往往比非正式场合更加有利于沟通与协• C.尊重他人、充分考虑他人的感情• D.非语言沟通在营造特殊氛围的过程中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解析:必要的物质条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辅助,尊重他人、充分考虑他人的感情营造适合协调的氛围。
5.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提高政务服务的决策质量()。
正确答案(A.B.C.D.)• A.审批数据信息• B.获取公众的有关信息• C.提升决策的针对性• D.走势分析• E.储存能力增强解析:A.审批数据信息,B.获取公众的有关信息,C.提升决策的针对性,D.走势分析6.团结互助的基本要求是?✔答案正确• A.加强协作• B.顾全大局• C.平等尊重• D.互相学习• E.攀比心理解析:团结互助的基本要求包括A.加强协作,B.顾全大局,C.平等尊重,D.互相学习7.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的优势和条件有哪五项?✔答案正确• A.制度优势显著• B.市场空间广阔• C.治理效能提升• D.发展韧性强劲• E.社会大局稳定解析:我们当前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的制度优势是显着的,我们的治理效能是提升的,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的丰富,市场空间的广阔,发展韧性的强劲,社会大局的稳定,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
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与探索全
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与探索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环境保护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然而,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本文将介绍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并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环境保护的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污染防治工作。
在当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环境监测网络,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推广环保技术等。
在80年代,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大了对环境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并推出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
同时,我国也加强了对环境领域的科研和技术创新,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90年代,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并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
同时,政府还大力推动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投资环保产业,推动环保科技创新,提升环境保护工作的水平。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推出了一系列重拳措施,严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同时,政府还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并加强了对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的监测和治理。
在未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存在。
政府需要加大对环境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鼓励企业进行环保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愈发突出。
政府需要加大对城市环境的整治力度,提升城市环境治理水平,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再者,气候变化也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政府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合作,加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和应对能力。
此外,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
政府需要加大对公众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与探索全
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与探索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和探索全。
首先,回顾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那个时期,我国的环境状况相当糟糕,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开始实施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举措。
首先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各地也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部门,专门负责监督和管理环境保护工作。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增加了环境监测设施,加强了环境治理和治理力度。
然而,在环境保护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难题。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也在不断增加,给环境保护带来了新的压力。
另一方面,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环保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这些问题,我国积极探索了一系列新的环境保护方案。
其中之一是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为了实现绿色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如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鼓励节能减排等。
同时,我国还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和责任,推动企业向绿色发展转型,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另外,我国还注重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建设。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为了加强环境监测,我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包括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等。
与此同时,我国还加强了环境治理能力建设,加强了环境监管,推动了环境治理的进展。
除此之外,我国还积极推进国际环境合作和交流。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积极参与制定环境保护国际标准和规范,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交流与合作。
我国也主动参与了一些环保国际组织和倡议,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时代的中国大气污染治理之路——历程回顾、成效评估与路径展望
第2期(总第376期)2023年2月商㊀业㊀经㊀济㊀与㊀管㊀理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No.2(General No.376)Feb.2023收稿日期:2022-10-1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十四五 时期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实现机制与政策体系研究 (21BGL003)作者简介:刘华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高质量发展㊁经济数据量化分析研究;邵明吉,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绿色发展研究;郭立祥,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绿色发展研究㊂致㊀㊀谢:感谢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孙东旭对本文数据采集㊁处理给予的技术支持㊂文责自负㊂新时代的中国大气污染治理之路历程回顾㊁成效评估与路径展望刘华军1,2,邵明吉1,2,郭立祥3(1.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财经大学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4;3.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89)摘㊀要:大气污染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㊂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的十年间,中国政府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坚决向大气污染宣战,成功探索出一条 政府主导㊁部门联动㊁企业尽责㊁公众参与 的中国特色大气污染治理之路㊂新时代十年,从 大气国十条 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再到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中国的大气污染治理不断走向深入㊂新时代十年,中国的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大幅降低,空气质量达标率不断提高,区域性污染问题基本解决,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空气质量等级正逐步向高水平收敛㊂ 十四五 及未来更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大气污染治理进入降碳㊁减污㊁扩绿㊁增长协同推进的新阶段,亟须加快构建协同推进体制机制为新时期的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推动中国大气污染治理之路行稳致远㊂关键词:新时代;党的二十大;大气污染;治理成效中图分类号:F062.2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02154(2023)02006614DOI:10.14134/33-1336/f.2023.02.005China s Path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 the New Era :Process Review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and Approach OutlookLIU Huajun 1,2,SHAO Mingji 1,2,GUO Lixiang 3(1.School of Economic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250014,China ;2.Center for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250014,China ;3.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China )Abstract ︰Air pollution not only seriously threatens public health,but also leads to serious impact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During the ten years from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the Chinese government adhered to the ruling concept of taking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resolutely declared war on air pollution,and successfully explored a road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government-led,department-linked,corporate responsibility,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decade of the new era,from the "Ten Principles of the Atmospheric State"to the three-year action plan to win the Blue Sky Defense War,and then to continue to deepen and fight the Blue Sky Defense War,China s air pollution control contin-ues to deepen.In the past decade of the new era,China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air pollution control.The concentration ofmajor air pollutants h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the rate of air quality compliance has continuously increased,regional pollution problems have been basically solved,the number of days of heavy pollution h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and air quality levels are gradually converging towards higher levels.In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and for a longer period in the future,China s air pollution control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coordinated promotion of carbon reduction,pollution reduction,green expansion,and growth.Itis urgent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ordinated promo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to provide a more soli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 the new era,and to promote the stable and long-term path of China s air pollution control.Key words ︰new era;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air pollution;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一、引㊀言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㊂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㊁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㊂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中国取得了巨大经济发展成就,同时也引发了较为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Evans 和Smith,2005;Bur-nett 等,2018)[1-2]㊂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频繁爆发的雾霾天气,中国坚决向大气污染宣战,坚持铁腕治霾,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 大气国十条 )颁布实施,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再到 十四五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国的大气污染治理不断走向深入,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中国成功探索出了一条 政府主导㊁部门联动㊁企业尽责㊁公众参与 的大气污染治理之路,中国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明显增强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㊁科学治污㊁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㊁碧水㊁净土保卫战㊂回顾总结新时代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实践历程,真实立体展示新时代中国大气污染的治理成效,对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任务,在总结大气污染治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新时期大气污染治理路径,对于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㊂就学术研究而言,中国的大气污染状况为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成因和治理提供了研究样本,其中大气污染治理历程㊁成效和路径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李珒和包晓斌,2021;李倩等,2022;张中祥和曹欢,2022;张瑜等,2022)[3-6]㊂关于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历程,王文兴等(2019)[7]回顾了70年来中国大气污染的防治进程,描述了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认为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的过程中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大气污染防治理论和管理模式,构建了科学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体系㊂燕丽等(2021)[8]从理念形成㊁实践探索㊁机制完善等多个方面,回顾了中国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的发展历程,并从统一标准体系建设㊁环境监管模式创新㊁科技支撑等5个维度,系统梳理了区域联防联控措施的发展过程㊂关于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效,随着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大气污染 天地空 一体化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大气污染数据的时效性㊁连续性和可得性均得到快速提升,对量化分析和实证考察中国大气污染的治理成效提供了底层的数据支持㊂大量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大气污染的治理效果开展了实证研究(刘华军,2021;Zhang 等,2019)[9-10],其中,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郝吉明院士课题组㊁贺克斌院士课题组㊁地球系统科学系张强教授课题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发表的‘2013 2017年间中国PM2.5空气质量改善的驱动力“(Zhang 等,2019)[10]最具有代表性㊂该项研究科学评估了2013 2017年间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定量考察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项政策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研究发现,通过‘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中国空气质量水平大幅提高,减排是近年来空气质量改善的主导因素㊂关于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推进路径,薛文博等(2021)[11]从PM2.5等多项污染物协同控制的视角,提出了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总体思路㊂王灿等(2020)[12]在碳达峰目标下,从损失评估㊁高精度排放清单及模拟等方面提出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协同控制的实现路径㊂王慧等(2022)[13]认为降碳存在显著的减污效应,需要地区内部的源头治理㊁过程控制㊁末端阻碍突破以及环境政策动态调整,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㊂贺克斌等76㊀第2期㊀刘华军,邵明吉,郭立祥:新时代的中国大气污染治理之路 历程回顾㊁成效评估与路径展望86商㊀业㊀经㊀济㊀与㊀管㊀理2023年(2019)[14]揭示了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和相互作用,并从产业协同㊁部门协同和城市协同等三个维度探讨了空气质量改善和温室气体减排的路径㊂已有研究为认识中国的大气污染治理历程提供了有益参考,但系统梳理新时代十年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和成就的研究尚不多见㊂新时代的十年是中国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十年,正如党的二十大所指出的,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㊁新中国史㊁改革开放史㊁社会主义发展史㊁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㊂因此,回望新时代十年中国大气污染治理走过的历程和成就,不仅有助于提醒我们不忘大气污染治理之初心,而且有助于增强并坚定新征程上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之信心㊂为此,本文聚焦新时代十年中国大气污染治理之路,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按照 大气国十条 ㊁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个阶段,总结回顾新时代十年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实践历程,探寻中国大气污染治理进程中形成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实践创新与管理模式㊂第二,遵循 让事实说话,让数据说话 的原则,采用客观翔实的数据和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基于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和六种分项污染物(SO2㊁NO2㊁CO㊁O3㊁PM2.5㊁PM10)两个层面,从事实描述㊁分布动态和转移概率三个维度,综合运用描述统计㊁随机Kernel密度估计㊁Markov链等量化分析方法,对新时代十年中国大气污染的治理成效开展定量评估,真实立体全景展示新时代十年中国大气污染的治理成效,同时通过定量分析识别新时期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㊂第三,为便于统筹制定完善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政策,巩固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气污染的治理成效,本文立足党的二十大对大气污染治理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对 十四五 及未来更长一段时期内持续深入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提供路径支持和对策建议㊂二㊁新时代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历程回顾(一)新时代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现实背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之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大气污染问题,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张庆丰和克鲁克斯,2012)[15]㊂从全球角度看,中国的空气质量排名始终处于落后位置㊂根据‘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在全球133个国家中,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空气质量排名居全球倒数第二位,仅强于孟加拉国㊂从中国角度看,2013年以来,中国频繁出现区域性严重雾霾污染天气㊂根据‘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3年全国城市的大气污染非常严重,在第一批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中,只有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标,仅占4.1%,而这74个城市全年的平均雾霾天数为35.9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㊂从大气污染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影响来看,大气污染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㊂长期暴露于恶劣的空气环境中,不仅会对呼吸系统㊁心血管健康构成重大风险,导致死亡风险增加(Danesh等,2021;Fan等,2020)[16-17],甚至会对认知能力产生严重负面影响(Zhang等,2018)[18]㊂从大气污染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来看,大气污染对交通(刘华军和雷名雨,2019)[19]㊁农业生产特别是设施农业(Dong和Wang,2023)[20]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陈诗一和陈登科,2018)[21]等均会形成不利影响,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㊂面对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问题,中国政府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全面打响了史无前例的大气污染攻坚战㊂(二)新时代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实践历程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问题,就大气污染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科学论断,深刻回答了我国大气污染治理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持续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的顶层设计㊁法律制度保障和支撑体系建设,多举并行不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㊂从 大气国十条 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再到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新时代十年中国的大气污染治理不断走向深入,人民群众对蓝天的获得感㊁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㊂1.2013 2017年: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㊂2013年9月, 大气国十条 的出台,明确了我国大气污染的治理目标,要求实施总量控制与质量改善相统一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强调联防联控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大气污染治理机制,确定了区域联防联控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地位;突出地方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目标的责任,并作出了严格的考核和问责规定,确保各项任务措施真正落地㊂ 大气国十条 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由以总量减排为目标向以效益改善为目标转变,由局部地区治理向跨区域联防联控转变㊂在 大气国十条 实施期间,我国先后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㊂上述两部法律的有机衔接,为我国治理大气污染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推动大气污染治理沿着法制化㊁制度化轨道不断推进㊂根据Zhang 等(2019)[10]的研究,通过 大气国十条 实施,中国PM2.5从2013年的61.8μg /m 3降至2017年的42.0μg /m 3;工业行业提标改造㊁燃煤锅炉整治㊁落后产能淘汰以及民用燃料清洁化是对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显著的主要政策,分别使全国PM2.5浓度下降了6.6μg /m 3㊁4.4μg /m 3㊁2.8μg /m 3和2.2μg /m 3㊂大气国十条 实施期间,尽管我国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2017年全国338个城市中尚有64%的城市PM2.5年均浓度不达标,以PM2.5防控为重点的大气污染治理依然任重道远㊂图1㊀新时代十年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实践历程2.2018 2020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㊂为期5年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结束后,中国继续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接续开启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㊂2018年6月,国务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在总结 大气国十条 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系统的大气污染治理总体思路,明确到2020年的城市空气质量目标,要求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㊁长三角地区㊁汾渭平原等区域为重点,以产业结构升级㊁能源结构优化㊁运输结构㊁用地结构调整和区域联防联控等为主攻方向,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颁布实施,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向纵深推进提供了坚实基础㊂经过三年努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达到40%以上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钢铁㊁水泥行业减污降碳并进㊂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SO 2㊁CO 两项污染物实现全部城市达标,NO 2达标城市超过98%,AQI㊁PM2.5㊁PM10达标率持续提升且均超50%,O 3污染状况较 大气国十条 阶段有所扭转,城市达标率稳步上升㊂ 十三五 约束性指标均全面超额完成,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㊂3.2021年至今: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协同推进降碳㊁减污㊁扩绿㊁增长㊂2020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顺利收官,中国没有停下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步伐㊂一方面,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㊁根源性㊁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㊂另一方面,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 碳达峰 ㊁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 的庄严承诺,实现 双碳 目标任务艰巨㊂基于上述背景,2021年12月,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指出巩固拓展 十三五 时期污染防治攻坚成果,继续打好一批标志性战役,推进PM2.5污染防治的同时,加强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促进氮氧96㊀第2期㊀刘华军,邵明吉,郭立祥:新时代的中国大气污染治理之路 历程回顾㊁成效评估与路径展望07商㊀业㊀经㊀济㊀与㊀管㊀理2023年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持续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和减污扩容协同发力,并制定了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的主要目标㊂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 协同推进降碳㊁减污㊁扩绿㊁增长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㊁碧水㊁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㊂党的二十大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擘画了蓝图,为新时期的大气污染治理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意味着在 大气国十条 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之后,中国的大气污染治理进入了崭新阶段㊂三㊁新时代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效评估(一)研究方法与样本数据1.研究方法㊂为了对新时代中国大气污染的治理成效开展多维度定量评估,本文采用了描述统计㊁随机Kernel密度估计㊁Markov链等多种量化分析方法㊂其中,以描述统计方法展示新时代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成效的基本事实,采用随机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分析方法揭示中国大气污染的演进趋势㊂①2.数据来源与处理㊂2012年2月,原环境保护部出台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 2012),从2013年起实施新标准对我国重点城市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到2015年,我国基本实现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监测㊂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中,逐小时更新中国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和6种分项污染物(SO2㊁NO2㊁CO㊁O3㊁PM2.5㊁PM10)数据㊂利用Python网络爬虫技术,我们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抓取了2013 2022年中国空气质量指数及六种分项污染物的逐小时数据,并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计算日报和年报数据㊂其中,AQI㊁SO2㊁NO2㊁CO㊁PM2.5㊁PM10日报数据为24小时内的算术平均;O3日报数据为日最大8小时浓度均值;AQI㊁SO2㊁NO2㊁PM2.5㊁PM10的年报数据为日报数据的平均值; O3的年报数据为日报数据的90百分位数浓度;CO年报数据为日报数据的95百分位数浓度㊂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采用了AQI和六种分项污染物数据,原因在于AQI是根据六种分项污染物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进行赋权后测算的空气质量指数,而六种分项污染物则是大气污染物实际的浓度,因此,采用AQI这种指数化的方式可以考察空气质量的总体表现及其演变趋势,而采用六种分项污染物实际浓度数据则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AQI指数背后底层分项污染物的特征和表现㊂考虑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变动和部分城市的数据缺失情况,本文选取335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新时代以来我国大气污染的治理成效进行定量评估㊂需要指出的是,2013年我国开始实施 大气国十条 ,并逐步完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㊂但2013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只提供了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数据,即便是中国的74个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数据最早也只能获取到2013年10月㊂综合考虑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为2015 2022年㊂此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逐渐从属地治理向区域协同治理转变,形成了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㊁长三角等多个区域为重点,持续开展区域性大气污染治理工作㊂同时,2018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强调,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㊁长三角地区㊁汾渭平原等区域为重点,强化区域联防联控㊂因此,本文在对新时代中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成效开展定量评估时,主要考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㊁长三角地区㊁汾渭平原三个区域㊂(二)新时代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成效的事实特征1.基于演变趋势的大气污染特征分析㊂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持续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目不断增加(见图2)㊂从总体趋势看,中国空气质量指数(AQI)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这意味着中国环境空气质量不断优化㊂具体而言,全国的AQI均值由2015年的76.77下降到2022年的53.56,累计降低30.24%,年均下降5.01个百分点㊂在变动趋势上,中国的空气质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周期变化,即秋冬季(图2深色背景)的大气污染严重,而春夏季①随机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分析方法具体可参见刘华军和孙亚男(2023)[22],此处不作过多赘述㊂的大气污染较轻微㊂在不同年度周期中,秋冬季空气质量随时间推移逐渐改善,说明我国持续开展的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秋冬季污染状况较春夏季仍然严重,大气环境形势依旧严峻,必须以更大的力度㊁更实的措施针对秋冬季大气污染进行综合治理㊂从六种分项污染物看,除O 3外其他大气污染物均呈现下降态势,其中,SO 2浓度下降幅度最大,由2015年的25.56μg /m 3下降到2022年8.89μg /m 3,年均下降14.01个百分点;其次是CO㊁PM2.5和PM10,分别由2015年的2.05mg /m 3㊁49.89μg /m 3㊁87.44μg /m 3下降到2022年的1.10mg /m 3㊁30.09μg /m 3㊁56.31μg /m 3,实现了年均8.53%㊁6.97%㊁6.09%的下降,NO 2浓度的下降幅度最小,由2015年的29.62μg /m 3下降到2022年的21.21μg /m 3,年均下降4.65%㊂O 3浓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由2015年的135.44μg /m 3先上升到2018年的150.97μg /m 3,后下降到2021年的138.04μg /m 3,最后上升到2023年的147.05%㊂虽然2018 2021年O 3的浓度在持续下降,但2022年O 3污染状况有所恶化,并且O 3浓度始终高于2015年的考察期初水平,这意味着O 3污染水平维持高位运行,遏制和减少O 3污染是后续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内容㊂从周期性看,六项污染物同样存在季节性周期变化,并且除O 3外,其余污染物与AQI 呈现出相同的周期性变化,即秋冬季污染严重,春夏季污染较轻,而O 3则相反,呈现出秋冬季污染较轻而春夏季严重的季节性规律㊂图2㊀中国AQI 及六种分项污染物演变趋势:2015 2022年注:根据生态环境部规定,秋冬季为每年的10月1日至次年的3月31日,折线图中深色背景为秋冬季,下同㊂饼图代表33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或污染物达标的比例㊂2.基于达标率的大气污染特征分析㊂从AQI 达标城市比例看,2022年AQI 达标城市比例相较于2015年有所增加,2022年在全部335个城市中有18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标,占全部城市的54.63%,比2015年的17㊀第2期㊀刘华军,邵明吉,郭立祥:新时代的中国大气污染治理之路 历程回顾㊁成效评估与路径展望112个达标城市多了71个,提高了33.43个百分点㊂从分项污染物的达标情况来看,①考察期内除了O 3,其他五种分项大气污染物的达标城市比例均有大幅提高(见图2)㊂具体而言,O 3的达标率在2015 2018年出现下降现象,此后逐渐好转,达标城市数量不断增加,2021年全国282个城市O 3达标,占全部城市的84.18%,但2022年有所反弹,仅有234个城市达标,O 3达标率在六项污染物中最低,仅占全部城市的68.85%㊂PM10的城市达标率在2015 2022年呈现升高的趋势,仅在2021年有所下降,较2020年下降了2.09%,但2022年达标率有所提高,257个城市达标,占全部城市的76.72%,达到了样本期的最高值㊂样本考察期内,SO 2㊁NO 2㊁CO 的城市达标率整体维持在80%以上,截至2022年,三种污染物实现了全国335个城市全部达标㊂PM2.5的城市达标率在2015 2022年持续提高,由2015年的76个达标城市持续上升到2022年的236个,达标率由22.69%提高到70.45%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始终以PM2.5为重点,取得积极成效,PM2.5的城市达标城市数量由2015年的76个持续上升到2022年的236个,达标率由22.69%提高到70.45%㊂中国在 十三五 期间坚持大气污染治理方向稳定不变,锚定空气质量改善目标,防治方式不断创新㊁力度不断加大,空气质量水平得到快速提高,雾霾天气不断减少㊂ 十四五 期间,大气污染治理需要主攻重点,突出PM2.5和O 3两大重点污染因子,秋冬季控制PM2.5污染水平,春夏季遏制O 3污染势头,确保PM2.5浓度和O 3浓度实现双降,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㊂3.基于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特征分析㊂中国的大气污染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刘海猛,2018)[23],这也是开展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的必要性所在(刘华军等,2021)[9]㊂2015年,中国城市的AQI 主要介于70到100之间,少数城市的AQI 超过了120;2022年,中国335个城市的AQI 基本低于70,这表明新时代以来中国的空气质量保持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㊂特别是污染程度严重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㊁长三角地区以及汾渭平原等三个地区的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性改善(见图3),②其AQI 分别由2015年的117.91㊁78.22㊁91.17下降到2022年的74.72㊁53.57㊁79.65,实现了6.31%㊁5.27%㊁1.91%的年均下降㊂其中,长三角地区的空气质量水平最高,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最为显著㊂从周期性看,三大区域的秋冬季的污染程度较春夏季更为严重,但随时间的延伸而逐渐缓解,2022年的秋冬季较2015年已有大幅改善㊂从分项污染物达标情况看,2022年三大区域的达标城市比例不断扩大,其中,三大区域的SO 2㊁CO㊁NO 2均已达标;除O 3外的五种分项污染物达标城市数均有所增加,但三大地区的O 3达标城市比例均出现下降现象;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的PM2.5和PM10达标情况不容乐观,京津冀地区仅有北京的PM2.5达标,北京㊁天津㊁廊坊和长治的PM10达标,而汾渭平原仅有吕梁市的PM2.5达标㊂从三大区域城市达标天数看,相比于2015年,2022年三大区域城市的AQI 和六项污染物的达标天数大多有所改善,全年达标天图3㊀三大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演变趋势:2015 2022年27商㊀业㊀经㊀济㊀与㊀管㊀理2023年①②生态环保部:‘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https:// /hjzl /zghjzkgb /lnzghjzkgb /,2017年6月5日㊂根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长三角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汾渭平原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确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包含北京,天津,河北省石家庄㊁唐山㊁邯郸㊁邢台㊁保定㊁沧州㊁廊坊㊁衡水,山西省太原㊁阳泉㊁长治㊁晋城,山东省济南㊁淄博㊁济宁㊁德州㊁聊城㊁滨州㊁菏泽,河南省郑州㊁开封㊁安阳㊁鹤壁㊁新乡㊁焦作㊁濮阳;长三角地区包含上海,江苏省㊁浙江省㊁安徽省;汾渭平原包含山西省晋中㊁运城㊁临汾㊁吕梁,河南省洛阳㊁三门峡,陕西省西安㊁铜川㊁宝鸡㊁咸阳㊁渭南㊂。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全)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全)最新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全)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自人类出现以后,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生物是在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而存在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物,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一. 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探索历程从全球视野看,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宝贵的觉醒.奋起的飞跃三个阶段.(一) 第一阶段:沉痛的代价.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随着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传统工业化在创造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排放各种污染物,人类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从 _ 世纪 30 年代开始,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八大公害.(二) 第二阶段:宝贵的觉醒.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人类环境意识开始觉醒.在环境觉醒历史进程中,出现过著名的 3 本书.第一本书是>,作者蕾切尔卡逊是一位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这本书揭露了为追求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因而也有人把它叫做>.其代表性语言是, 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 .第二本书是>,是 _72 年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会聚在罗马提出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的代表性观点是, 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 .第三本书是>,是 _72 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经济学家芭芭拉沃德和生物学家勒内杜博斯撰写的.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 不进行环境保护,人们将从摇篮直接到坟墓 .(三) 第三阶段:奋起的飞跃.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和宝贵的觉醒之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对发展不断进行深刻反思.以四次世界性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变,期间发生了 4 次历史性飞跃.1. 第一次飞跃是 _72 年 6 月 5 日至 _ 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世界各国开始共同研究解决环境问题.会议通过了>,确立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原则.环境宣言原文引用了毛泽东主席的话: 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会议开幕日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同呼吸.共奋斗 .2. 第二次飞跃是 _92 年 6 月 3 日至 _ 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第一次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进行认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环境保护事业在全世界范围启动了历史性转变.由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倡导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成为国际环境与发展合作的基本原则.3. 第三次飞跃是 _ 年 8 月 26 日至 9 月 4 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会议提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必须同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相协调.4. 第四次飞跃是 _ 年 6 月 _ 日至 _ 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会议发起可持续发展目标讨论进程,提出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正式通过>这一成果文件.纵观世界环境保护的历史,就是一部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史.每一次重大环境事件的发生,都会推动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重新调整.这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绝路逢生型.以德国为代表.从 _ 世纪 70 年代开始,德国国家战略从经济发展优先逐步调整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通过实施一系列环境法律,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告别唯经济发展时代,严重的环境污染得到治理.到_ 世纪 90 年代,德国的环境质量得到很大改善,河流变清了,空气污染减轻了.二是奋起直追型.以日本为代表.二战后随着工业发展,日本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日本一开始寄希望于在不妨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保护环境,结果没有摆脱公害事件爆发的厄运.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日本就有 4 件.从 _70 年开始,日本确立环境优先原则,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环境法律和标准,经过几十年努力,基本解决了工业污染问题.三是跨越发展型.以新加坡为代表.新加坡在工业化初期就开始实行城市功能分区,将工业区与居住区分离,避免市区环境污染.经过加快建设完善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保持了清洁和优美的环境,成为举世闻名的花园式城市 .国际社会为解决环境问题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全球环境问题少数有所缓解.总体仍在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气候变化.水资源危机.化学品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基本解决传统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承接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等因素,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加剧,治理难度进一步加大.发达国家环境保护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和汲取.发达国家曾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我国不能重蹈覆辙,必须努力避免,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基本经验在于:一是建立以高违法成本为理念的环境法律体系,环境责任终身追究,严格执法.二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从经济发展中找出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三是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强化环境经济政策激励,推动环境成本内部化.四是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推进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二. 国际环发事业的积极影响与我国环保的主动实践我国推进环境保护的鲜明做法,就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既参与国际环发领域的合作与治理,又根据国内新形势新任务及时出台加强环境保护的战略举措. _72 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 _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_ 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和 _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为我国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外部条件.我国环境保护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 第一阶段:从 _ 世纪 70 年代初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_72 年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时,我国正处于左倾社会主义思潮当中,当时的观点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 社会主义没有污染 , 说社会主义有污染是对社会主义的污蔑 ,我国不准备派代表参加.周恩来总理首先看到了污染的严重性,他强调不能将环境问题看成是小事,不要认为不要紧,不要再等了.在周总理的指示下,我国派出代表团参加了人类环境会议.会议后不久, _73 年 8 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 32 字环保工作方针.(二)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_92 年.这一时期,我国环境保护逐渐步入正轨. _83 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 _84 年 5 月,国务院作出>,环境保护开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_88 年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地方政府也陆续成立环境保护机构. _89 年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 8 项环境管理制度.同时,以 _79 年颁布试行. _89 年正式实施的>为代表的环境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为开展环境治理奠定了法治基础.(三) 第三阶段:从 _92 年到 _ 年.里约环发大会两个月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发布>,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 _94 年 3 月,我国政府率先制定实施>. _96 年,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发布>,大力推进一控双达标 (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业污染源达标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工作,全面开展三河 (淮河.海河.辽河). 三湖 (太湖.滇池.巢湖)水污染防治, 两控区 (酸雨污染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大气污染防治.一市(北京市). 一海 (渤海)(简称 332_ 工程)的污染防治.启动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护天然林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四) 第四阶段:从 _ 年到 _ 年.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探索环境保护新路等新思想新举措. _ 年. _ 年和 _ 年国务院先后召开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决策部署.把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完善环境法制和经济政策,强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提高环境执法监管能力,积极开展国际环境交流与合作.(五) 第五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求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论断和战略抉择,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昭示着要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拓展和升华.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在 _ 年 2 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 27 次理事会上,被正式写入决定案文.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它既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升华,又是对未来持续发展的美好向往和憧憬.生态文明不是不要发展,不搞工业文明,放弃对物质生活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在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工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为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指导理念和实践取向,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主要目的是解决环境问题,最大制约因素是环境问题,薄弱环节和突破口是环境保护,成效最先体现也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取得的任何成效.任何突破,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直接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三. 我国环境保护取得的主要成效近年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在建设生态文明.探索环保新路的引领下,各地各部门辛勤努力工作,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我国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一) 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通过强化目标责任考核,狠抓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 _ 年的 52 %提高到 _ 年的 85 %,燃煤电厂脱硫机组比例由 _ %提高到90 %. 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 _.29 %和 _.45 %. _ 年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上年减少 3._ %.4.52 %. 2.62 %和 2.77 %.(二) 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全面推进规划环评,完成环渤海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严格建设项目环评,采取区域限批 . 行业限批等措施, _ 年以来,我部拒批 332 个.总投资 1.1 万亿元涉及两高一资 .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制定实施环境经济政策,初步建立起包括绿色信贷.保险.贸易.电价.证券.税收等在内的环境政策框架体系.现行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达 _74 项.(三) 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 _ 年发布新修订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共 74 个城市 496 个监测点位已按新标准开展监测,并于 _ 年 1 月 1 日开始实时发布数据.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组织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编制>,积极落实>.中央财政增设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 ___ 年累计下达资金 75 亿元,支持重点防控区综合防治.强力推进历史遗留铬渣治理,全国堆存长达数十年甚至半个世纪的 670 万吨铬渣基本处置完毕.(四) 深化污染防治.国务院先后批复>.>.深入推进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建立重点流域跨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全国七大水系好于Ⅲ类水质比例由 _ 年的 41 %提高到 _ 年的 64 %;劣Ⅴ类水质比例由 27 %下降到_.3 %.开展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截至 _ 年底,中央财政安排 35 亿元,支持云南洱海.山东南四湖等 27 个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和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新机制,有效保障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的环境质量.(五) 加强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国务院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截至 _ 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63 个,已有 _ 个省(区.市)开展生态省建设, 1_0 多个县(市.区)开展生态县建设, 53 个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 _ 年以来,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 _5 亿元,实施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措施,支持 2.6 万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57_ 多万农村人口受益.当前和今后,我们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以 PM2.5 为主的大气污染治理;第二是以水污染治理为主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第三是农村盐田整治和土壤污染治理的行动和计划.环境保护的难点就是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的环境保护新路.这个新路就是要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需要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和创新精神.我们将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敢于担当,攻坚克难,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早日实现环保人天蓝水净地绿的梦想,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光添彩.。
2024年粤教新版必修2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82
2024年粤教新版必修2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82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英国上个世纪60年代陷入困境的时候曾申请加入当时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强硬拒绝,英国到1967年,仍然缺席欧共体。
一直到1973年双方重启谈判,才终于成功加入欧共体。
不过即使是在英国经济形势极其严峻的当时,英国国会仍仅以微弱优势通过最终决议。
材料反映了A. 英国脱欧是历史的必然B. 英国历史传统与社会潮流的制衡C. 法国是英国融入欧盟的最大阻力D. 欧共体代表少数欧洲大国的利益2、阅读下表;据表可知。
A.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B. 经济危机影响加剧C. 产品价格相对稳定D. 社会矛盾渐趋缓和3、下图是1934年美国某刊物登载的-幅漫画;漫画中:罗斯福正驾驶着他的国家之船向着朝阳灿烂的“经济复苏”前进,“恶意批判者”们仍站在“经济衰退"的乌云下发牢骚。
此漫画意在。
A. 表明民众支持罗斯福“新政”B. 说明美国已经摆脱经济危机C. 消除美国经济集团间的矛盾D. 肯定罗斯福政府的经济举措4、1894年中国民营资本总额是710万元,到了1913年则达到1.62亿元,翻了22倍。
1895年中国的铁路总里程是467公里,到1911年达到9292公里,增长了19.89倍。
1895年中国轮船吨位只有32708吨,到1911年增加到90169吨,增长了2.76倍。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 政府对民营资本的政策相对宽松B. 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5、宋代开国之初便定下了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同时,法律规定财产继承实行“兄弟均分”原则。
据此可知,宋代A. 小农经济易于破产B. 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C. 世家大族力量壮大D. 土地所有权变动频繁6、宋太祖时,梁周翰监绫锦院,“杖锦工过差,为其所诉宋太祖召翰责之曰:“尔岂不知人之肤血与己无异,何乃遽为酷罚!”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A. 宋代纺织业技术工人地位相对低下B. 以民为本是宋太祖的执政理念C. 当时部分官营手工业工匠处境悲惨D. 客观上揭露了宋朝统治的黑暗7、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刊登了本省55名厂长;经理联名写给省委、省政府的一封公开信(见下图)这封公开信很快轰动全国。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历程与思考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历程与思考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推进,国家对于国土的利用效率问题再一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趋势引导下,国土空间的合理开发问题越来越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本文针对我国国土空间的规划历程和相关思考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和讨论,希望能够对于相关研究学者和规划人员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引发更多的思考,从而在整体上为促进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新理念构建起到深远的铺垫作用。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历程引言: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能够集中提升我国能源和土地的利用率,同时也能够为完善我国重大战略的深入落实起到深远的影响作用。
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实际效果,相关规划管理人员应当进一步优化自身的工作思路,通过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空间规划管理模式和相关应用途径作为自身的工作参考,同时结合我国规划历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和优化,最终不仅能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新体系,同时也为了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深远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历程探究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研究中将以黑龙江到云南一条从东北向西南方向的直线划归中国的空间规划版图,其中一部分由人口密集的东南部分区域构成,另外一部分则由人口稀疏的西北部分地区构成。
虽然整体的路线划分和两侧地区变化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产生差异,但是整体的地理经济分布特征却始终呈现出统一的特点。
这样的国土空间划分过程不仅与我国20世纪的人类活动和整体发展趋势呈现出高度的统一,也是我国近百年来中国地理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1]这条国土空间规划路线的有效开展不仅带动了我国相关学者对于国内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的聚集和非均衡性规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挖掘和了解,同时也为后续的相关国土规划和发展战略设计起到了深远的指导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强我国国土空间相关信息的有效分析和整理,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开展大规模的自然资源科学调查活动和综合性考察工作,不仅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结合我国的实际国土国情进行了相应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研究,同时也在另一个方面统一了国内科学界与管理部门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有效公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21.10.08•【文号】•【施行日期】2021.10.08•【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自然生态保护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10月8日)目录前言第一章发展背景第一节发展历程第二节发展基础第三节机遇挑战第四节重大意义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主要原则第三节战略定位第四节发展目标第五节战略布局第三章加强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建设第一节筑牢“中华水塔”第二节保护重要水源补给地第三节加强重点区域荒漠化治理第四节降低人为活动过度影响第四章加强中游水土保持第一节大力实施林草保护第二节增强水土保持能力第三节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第五章推进下游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第一节保护修复黄河三角洲湿地第二节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第三节推进滩区生态综合整治第六章加强全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一节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第二节科学配置全流域水资源第三节加大农业和工业节水力度第四节加快形成节水型生活方式第七章全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第一节科学调控水沙关系第二节有效提升防洪能力第三节强化灾害应对体系和能力建设第八章强化环境污染系统治理第一节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第二节加大工业污染协同治理力度第三节统筹推进城乡生活污染治理第四节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第九章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第二节进一步做优做强农牧业第三节建设全国重要能源基地第四节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第十章构建区域城乡发展新格局第一节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沿黄城市群第二节因地制宜推进县城发展第三节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第十一章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第一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第二节构建便捷智能绿色安全综合交通网络第三节强化跨区域大通道建设第十二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第一节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第二节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第三节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第四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第十三章补齐民生短板和弱项第一节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第二节加快教育医疗事业发展第三节增强基本民生保障能力第四节提升特殊类型地区发展能力第十四章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第一节完善黄河流域管理体系第二节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第三节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第四节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第五节健全区域间开放合作机制第十五章推进规划实施第一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第二节强化法治保障第三节增强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第四节完善规划政策体系第五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前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贺兰山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新形势下中国生态环保工作的发展对策
新形势下中国生态环保工作的发展对策摘要:在新形势下,随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目前的生态环保问题成了一个国家关注的焦点,由此发展环保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
对此,我们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积极地探讨。
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形势下对当前我国生态环保工作的发展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对策,为推动我国环保工作的有效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新形势;生态环保工作;发展对策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与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承受力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群众普遍关心和环境质量改善进展迟缓之间的矛盾;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既能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性,又能确保人类的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能推动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所以,近年来,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也越来越多[1]。
因此,对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生态保护工作的内容在新形势下,我国的生态环保工作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加强环境管理,积极预防污染;二、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三、加强环境监测,保护珍稀动植物。
环境问题主要指的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环境被污染的问题。
比如,工业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噪音和辐射等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的污染物[2]。
那么,当我们在对其展开预防时,就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介入,对其进行合理的管控和预防。
现如今,我国现在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城市建设和工业建筑的同时,生态环保的预防工作也在进行。
大型的水利工程、市政工程、码头等,都会对周边环境产生破坏,而且会对江水和海水造成污染,所以我们要重点预防。
保护自然环境,顾名思义,是指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形成的各种关系进行的保护。
从广义上来说,一切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有关的自然环境都属于这一范围。
狭义上来说,主要指原生态天然的环境。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浅析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浅析发布时间:2021-04-20T04:00:26.663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0年23期作者:张奕[导读] 土地资源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资源。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550000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逐步意识到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生态空间的保护与修复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首要任务。
国土资源是生态空间的物质载体,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应当与国土空间规划紧密结合。
本文对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的背景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当前生态环境治理的发展历程、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提出了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策略,旨在统筹好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创造环境治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多赢局面。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环境治理一、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的必要性土地资源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不断加快的城镇化建设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迈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革,国家经济发展路线开始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我国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也面临着新的转变。
以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往往以地区经济发展为重心,对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要求以不触犯红线为主。
在当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必须要和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牢牢捆绑在一起,这不仅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升土地使用效率,也有利于遏制自然环境恶化、保持生态系统稳定。
二、我国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的发展历程我国生态空间保护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起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完善阶段,第三个阶段就是当前所处的改革阶段。
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与探索全
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与探索全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与探索全文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与探索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从而开始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一、建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环境保护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979年,中国第一部环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
此后,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逐渐健全起来,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
二、推行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为了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我国积极推行环境保护技术创新。
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我国不断升级和优化火电、钢铁等工业领域的排放标准,推广低排放和清洁能源。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我国加大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率。
此外,我国还大力发展环境监测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等,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为了确保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我国加强了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
环保部门成立了专业的环境执法队伍,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我国积极推行环境效益评估制度,对企事业单位进行环境评价,确保其环境保护工作符合法规要求。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战略,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保护方面,我国加强了天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推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确保国家生态安全。
在生态修复方面,我国大力实施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项目,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五、积极参与全球环保合作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保合作,承担国际环保责任。
我国参与了多个国际环保组织,共同制定了一系列国际环保规范和标准。
此外,我国还与多个国家签署了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共同促进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丰富多样,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环境保护仍面临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以实现生态环境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中国esg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现状
中国ESG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现状(1)发展历程早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机构提出希望金融机构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纳入决策过程。
200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提出ESG投资概念,提倡在投资中关注环境、社会、治理问题。
2006年,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PRI)》发布,对ESG概念发展和领域设定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同年,高盛集团发布ESG研究报告,将“环境、社会、治理”概念整合到一起,标志ESG概念正式形成。
此后,国际组织、投资机构等市场主体不断深化ESG概念,并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ESG理念。
国内ESG 发展较晚,但ESG中“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等核心理念与我国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2018年6月起,A股正式被纳入明晟(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明晟(MSCI)全球指数。
为此,明晟(MSCI)公司需对所有纳入的中国上市公司进行ESG研究和评级,不符合标准的公司将会被剔除。
此举推动了国内各大机构与上市公司对ESG的研究探索,相关政策与监管文件亦陆续推出。
新冠疫情爆发后,ESG的重要性再次提升,ESG资产管理规模呈现加快扩张态势。
据中证指数公司统计,截至2020 年全球融入ESG理念的投资规模已将近40万亿美元,占全球整个资产管理规模30%左右。
彭博预测,到2025年全球ESG资产管理规模有望超过53万亿美元,占预计总资产管理规模(140.5万亿美元)的三分之一以上。
根据明晟(MSCI)在2021年发布的《全球机构投资者调查》显示,73%的受访者表示计划在2021年底增加ESG投资;79%的受访者表示有时或经常使用气候相关数据来管理风险;关于未来3-5年的投资趋势,62%的受访者提及ESG。
该调查表明ESG投资将成未来投资领域重要趋势。
(2)发展现状1.ESG评级尚未形成统一标准ESG评级机构有多种,有商业机构、非政府机构(如环保组织)等。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5章环境与国家安全第41讲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
意义
内容
保护生
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可以为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和自然群落提供有
物多样
性
效保护,保障它们正常生存、繁衍和进化,并能维护地区生态平衡
自然保护区内的多种生态系统可持续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具有涵
提供生 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功能,可以 保障人类的生存及生活质量
态服务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可以通过河流或大气等传递到保护区
第41讲 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十五章
地理
新课程 •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标准 •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结合实例,考查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地的概念、分类、特点及 新考向 其对国家安全的意义,理解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意义,提高保护生物
多样性的意识 预测
外的其他区域,对周围地区或更广区域的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影响
意义
内容
其他 方面
自然保护区也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和物种生态特性、开展科学实 验、进行环境监测的重要基地,是开展生态旅游、公众环保宣传教 育的良好场所
[考题示例]
(2021·河北卷)青藏高原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某学校地理兴
趣小组通过对该地区域相关研究成果的“关键词”(下表)分析发现:随着国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能力形成点1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整合构建]
1.自然保护区概况
项目
内容
保护对象
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 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
未经改造或
保护
轻微改造的 生态系统
禁止人类A活动干扰与破坏,使其继续保持自然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文共计6508字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
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
自人类出现以后,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就紧密联系在一起。
生物是在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而存在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物,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
一、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探索历程
从全球视野看,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宝贵的觉醒、奋起的飞跃”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沉痛的代价。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
随着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传统工业化在创造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排放各种污染物,人类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八大公害。
(二)第二阶段:宝贵的觉醒。
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人类环境意识开始觉醒。
在环境觉醒历史进程中,出现过著名的3本书。
第一本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