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合集下载

浅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特征【优质】

浅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特征【优质】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特征姓名:caohaichuan 学号:专业: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并以其客观规律为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

在世界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全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使人们重新审视对自然的认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客观规律;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学术界研究中的一个永恒话题, 但由于人们的研究视角不同, 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各不相同的。

有人侧重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自然对人的先在性”;有人侧重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界的解释与征服”;有人侧重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有必然的伦理关系”[1]等等。

然而从纯粹的自然界上看,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保护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环境,是改善生态环境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能够发展延续的前提条件,人类不能夸大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更不能忽视自然界的力量,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当务之急,如今社会的发展显现出各种各样的不和谐的迹象,不论是自然界本身,还是人类之间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都表现出很多不和谐的现象。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及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阐述。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范文五篇

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范文五篇

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范文五篇【篇1】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一、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调整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协调人类的社会关系,追求人类社会的和平进步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会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与自然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关系。

”马克思是从实践的意义上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与以往的旧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

旧唯物主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因而造成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对立。

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作为历史的现实基础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这是超越旧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

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

人类通过劳动作用自然、改造自然,劳动是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中介。

在劳动这个特殊的物质变换过程中,人类要遵循自然界的动态平衡规律,因为人是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人不能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

其次,劳动目的的实现和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存在着一定前提条件的,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是改造和尊重自然的先决条件。

在劳动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必须遵循客体自然规律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

马克思不仅把握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维度,而且把握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客体维度及客体维度对主体维度的制约。

假如忽视自然规律的存在,那么也只能导致对自然界的破坏和污染,从而限制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二、中国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首先,中国人均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环境弱。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目前我国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的人均可开采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55%和5%。

矿产资源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严重影响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马原_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原_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2014.11.17 本文从普遍联系、本质联系是规律、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矛盾的对立统一四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从人受自然规律的盲目支配和受外部社会关系的盲目支配两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破坏根源的思想和当代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的根源。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论证了生态危机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促进作用。

通过经典作家的论述得出:解决环境破坏的最根本方法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入自由王国,使人成为自然界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环境保护;必然王国;社会变革近年来,环境保护成为社会科学界的热点问题,各种观点的论争很激烈。

仅对马克思主义而言,国外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国内很多研究者也在发掘马克思主义中的环保思想。

但也有些海外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

如“现代新儒家”杜维明认为:“马克思所谓的‘自然的人化’,就是说按照人的意愿塑造自然,…这种观念也为人类带来了灾害,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

”著名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将马克思视为与达尔文、弗洛伊德一样将自身作为与自然作斗争的对立物,并认为:“但马克思反对社会不公的激情,其基础是这样一种信念,人类必须通过辛勤的劳作取得对自然的胜利。

”本人认为,这些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很多环境问题的论述,这些论述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

而且,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才能正确认清当今世界环境危机的根源,认清各种环保思想的得失,认清环境保护运动的趋势。

同时,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外在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修正”。

而近年来国内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环保观的文章也很少从马克思主义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环保思想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一角度探讨,本文侧重从这个角度研究。

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是普遍的、无所不包的。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个 唯 物 主 义者 的时候 , 历史 在 他 的 视野 之 外 ; 当他 去 探讨 都 比古 猿更 加威 猛 , 天气 也 更加 多变 , 一 个恶 劣 的 、 陌生 的生
历史 的 时候 , 他绝 不是 一个 唯物 主义 者 。” 【 I 忽 视人 所 特有 的 存 环境 对 古猿 而言 是个 相 当大 的挑 战 , 可历 史 往 往让 我 们感 能动 性是 费 尔 巴哈 旧唯物 主 义理 论致 命 的缺 陷 , 在 久远 的 历 到 吃 惊 , 古 猿们 在 合 作 中进 发 出 了难 以想 象 的力 量 , 它们 合
文化 意识 、 道德 观 念 、 自然 观 念 作 为 解 决 问题 的 支 撑 , 引 导 人 们 形 成 自 觉 的 行 为 。 马 克 思 与 恩 格 斯 在 十 九 世 持 久 和 系统 地 研 究 了人 与 自然 之 间 的 关 系 , 确 立 了辩 证 唯 物 主 义 自 然 观 。 马 克 思 与 恩 格 斯 在 人 与 自然 关 系上 的 深 刻 见 解 , 对今 天 为 “ 美丽
中 国” 奋 斗 的我 们 有着 重 大的启 示作 用。
关 键词 : 生 态危 机 ; 自然观念 ; 美丽中国
中图 分类 号 :B 0 3 8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3 — 1 0 6 9( 2 0 1 7 ) 0 2 —1 3 5 — 2 对人 的本质 作 出科 学 的说 明 。
显, 这 一切 已经 构成 了全人 类 可持 续发展 的瓶 颈 。面 对各 种 生 态危 机 , 简单 的 通过 强 制性 的 法律 手段 来约 束和 惩 罚是 僵 硬
的。 解决 目前 面 临的 生 态危 机 , 构 建一 个人 与 自然和 谐 的世 界 , 需要 科技 的 支持 、 法规 的 保 障 , 而更 重要 的是 把 积 极 正确 的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摘要: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代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问题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这是关系到整个地球与人类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也是真正的哲学不能回避的题。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了极为丰富的科学思想和观点。

为当今人类摆脱全球性危机,走出生存的困境,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人与自然全球性依赖性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历史地位从历史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是基于人类认识史上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自从人类产生以后, 就面临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伴随人类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也经过了不同认识阶段的演变。

可以把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大体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是一种原始崇拜,是对自然力的迷茫、恐惧和幻想,是人类单纯依赖, 崇拜自然力的阶段, 是一种主张命定论的宇宙观的阶段。

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第二阶段是以人为中心,人自以为是自然的主人,确立了人类中心论的思想,是一种人定论的宇宙观的阶段。

在此思想指导下, 人类开始向大地宣战,向大自然无尽的索取,对地球倾泻,对自然资源滥用甚至加以挥霍,把自然仅仅作为可以随意支配的对象。

“人学会了引导自然, 使自然作出了没有人的作用而不可能作出的贡献”【1】。

第三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的确立,正确揭示了人的起源和本质特征,确立了劳动的意义,科学分析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这不仅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与之前的片面的认识相区别, 也为当代人类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创造的辨证关系,从而主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提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与保护环境协调一致的观点奠定了坚实的认识基础。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旧自然观的代表人物是黑格尔与费尔巴哈。

在黑格尔的观念里,自然从属于人的绝对精神。

费尔巴哈的进步之处在于树立唯物主义的权威,可在论及到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时,他过分强调了人对自然的依赖,认为人在自然面前难以有所作为,他所理解的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一种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统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1846)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绝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1]忽视人所特有的能动性是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理论致命的缺陷,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史无前例的灿烂文明,正是因为人类具有能动性,人类可以在与自然的接触中了解自然,并把对自然的了解逐步归纳为规律,去帮助人类更透彻的认识自然,认识世界万物,进而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条件去实现对世界的改造。

掌握的规律越多,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就越强大。

动物是没有能力认识与运用自然规律的,这更加突显了人类的聪颖与唯一。

遗憾的是旧唯物主义学派的学者们都把人类的力量看的过于渺小,这种片面的认识显然不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战斗力,容易让人陷入对宗教的盲目崇拜之中,在自然面前“望洋兴叹”,而不去想可以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1845)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2]建立科学的实践观是天才马克思的独创。

科学的实践观正确地解决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地指出了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而事实上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说明人的本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科学实践观是新哲学体系的生长点,它的提出较之于传统哲学的认识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以及合理性,它把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植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也就是我常谈到的实事求是。

它将人从神学的“天国世界”中解放出来,让人类开始关注现实的生活,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浅谈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谈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谈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

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按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对自然界有依赖性,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

但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本质。

这集中表现在人具有理性、道德和劳动的能力,表现在人们之间通过语言中介沟通与交往,表现在人生产与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作为劳动存在物、理性存在物、道德存在物和语言存在物的人,不仅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具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点。

首先,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和一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的本质的立场,即把人看作自然存在物,同时又受到外部自然的限制。

同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也是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人是自然之子。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经说道: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在这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本身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

其次,自然界具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遵循自己的客观规律。

有自觉意识的人虽然能够通过认识和实践改造自然,但这并不表明自然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认识和实践,因为人的实践改变的仅仅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和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特点,而不能创造自然物质及其规律。

再次,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来源。

马克思在肯定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同时,也强调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作者:王君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07期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注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前人例如黑格尔的“人化环境”思想的继承和批判,系统阐述了人与自然的一体化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为我们当代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启示。

关键词人化自然人化环境一体化对象化作者简介:王君,湖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助教,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伴随着人类的产生、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从自然中进化出来以后,人与自然便形成了一定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随着人类的进步、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着的。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豍从古至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是人类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能源紧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人口爆炸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在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重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人化的自然”理论,为探索美的本质问题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而提到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理论,就不得不提到黑格尔的“人化环境”思想对他的影响。

一、黑格尔:“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他的美学思想代表作《美学》中就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众所周知,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是以“理念”为中心,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是最高的存在,自然和社会都是“绝对理念”的外化,审美也是“绝对理念”通过人类而再次显现自身的另一种方式。

黑格尔认为人是在实践活动中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并且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认识自己,通过外物来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示

试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事?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物种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

人类终于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决不能破坏自然平衡,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世界各国也开始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

它的主旨是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着眼点是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共生。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

从生产水平的角度来看,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面向自然的无限度的索求是合法的人类活动,所谓“物质中心”的观念也就无可厚非了。

然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带给人们的灾难性的惩罚,终于唤起了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

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并于1987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

直到最近有192个国家参与召开的旨在讨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至此,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

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从理论层面上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良策。

对生态问题和生态文明的研究随之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迄今为止,人们就生态文明的认识基本达成一致,世界各国都致力于环境保护以求缓解或解决生态问题。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题目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姓名苏晓勇学号********** 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专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013年 4 月 25 日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在自然辩证法中,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自然,在广义上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在狭义上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

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通常称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

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所以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关键词: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社会,科学发展前言:经过9周的时间,我们在刘丹鹤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对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的学习。

经过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也借这个机会,在这里谈一谈自己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的一些感受,谈谈自己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哲学学科。

它是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因而具有文理交叉或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特性。

因此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看待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客观与必要的.只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清楚,使两者之间能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他我们人类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文明,所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

- 1 -正文:一、人与自然是辨证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

《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存在,天地万物与人,同为自然整体的一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感应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本质的哲学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本质的哲学分析

December.2020Vol.21 No.62020年12月 第21卷第6期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The Journal of Yun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School of CPC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本质的哲学分析张宁(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 要: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所指称的不是费尔巴哈理解的“感性”“直观”的人与自在自然的本质,而是被各种社会关系裹挟的“社会历史中的人”与“人化自然”的本质。

人化自然是人的实践结果,是人对象化的产物,因而是“现实的人”自身的表达与体现。

人的对象化产物取决于人自身,也就等同于人自身。

工业的历史正是人本质历史的展现,自然的人化是人本质的外化。

因 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转化为人与人对象化产物的关系,转化为人与自身的关系。

关键词:人与自然;劳动异化;资本逻辑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 核心议题,但这并没有将问题的本质厘清。

因为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仅仅指称了一个纯粹“生态学” 意义的命题,并没有深入问题的实质。

马克思指 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 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 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

只有在 社会中, 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

”⑴ 因此, 只有将人与自然的对话拉进“社会历史范畴”,才能让人与自然之间单纯的生态关系转变为具有实践意义的社会关系,同时,人与自然的生态性对话也就转变为人与人的社会性对话。

换言之,生态问题 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更映射着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正是基 于人与人的本真维度论证了自然主义、人道主义、 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理想社会图景。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就当今社会而言,生态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原生态了,它已经在历史的考核中变得千疮百孔了。

这也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思考是多么的具有前瞻性。

马克思恩格斯从他们所处的时代出发,对资本主义生产所造成的工业污染进行了研究,他们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生态”和“生态问题”这个词语,但是他们有关生态问题的一些论述同样显示出他们对生态问题有着精辟的见解,他们关于人与自然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论是我们正确理解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

一、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

人离不开自然界,要靠自然界来生活。

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

关于人的自然属性,马克思恩克斯首先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

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①一书中也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说:那些“现实的、有形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者一切自然力的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在进行自己的对象性活动,他“本来就是自然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②也曾经这样告诫人们注意人属于自然界的特性:“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像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自然史人的外部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既然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他就必然地在自然界中进行自己的肉体和精神生活,与自然界的另一部分即外部自然界进行交换,“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然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与卡尔·马克思一起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他们的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人类依赖自然的资源和环境来生存和发展。

他关注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他认为,人类通过劳动来改变和利用自然资源,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

人类的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与自然相交的方式之一。

他认为,人类的劳动过程可以通过改变自然世界来创造出新的价值。

但是,他也警告说,人类过度的利用和浪费自然资源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关注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他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仅仅改变了自然资源,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主义社会常常会采取短期的利益来破坏和污染自然环境。

他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环境矛盾和生态危机,并提出了人类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以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稳定发展。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

他批判了一些哲学思想中将人类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认为这种人与自然的对立是错误的,人类不应当凌驾于自然之上。

他强调了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认为人类需要保护和尊重自然界的平衡和生态系统。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到保护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只有通过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并采取切实措施来保护自然环境,我们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子孙后代能够继续享受美好的自然环境。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围绕着环境资源法调整对象问题的研究,蔡守秋先生在其力作《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一书中提出,环境资源法既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调整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并试图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中寻找哲学基础。

对此我有不同看法,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没有也不能为“调整论”提供任何哲学支持,窃以为蔡守秋先生有误读马克思恩格斯观点之嫌。

下面我谈点认识,进行讨论。

一、人作为一种肉体生物存在与自然界不能分割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了人类历史以后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自然的关系”。

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

马克思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是人“存在的基础”。

他明确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

”在马克思主义这里,作为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界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被具体地分成了两个组成部分,即自在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

恩格斯说:“归根到底,自然和历史是我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那个环境的两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及‎其当代价值‎(摘要: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

如何应对生‎态难题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日益严‎峻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对于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启发、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社会关系;生态文明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

面对物质利‎益的巨大诱‎惑与大自然‎的空前报复‎,人类似乎陷‎入了难以自‎拔的自我矛‎盾之中,如何在获取‎物质利益的‎同时避免大‎自然的报复‎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选择。

这一问题的‎实质其实就‎是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有真正从‎根源上解决‎了这种关系‎,才能保持人‎与自然的良‎性发展。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对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了丰富‎的生态学说‎,科学地分析‎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生态学‎说对于当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有着‎较强的启发‎作用,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问题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是站‎在人类的最‎终解放这个‎宏伟目标的‎基础上来谈‎论生态问题‎的,认为人类本‎身的解放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是‎密切相关的‎,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根源在于‎人类社会内‎部,这一大智慧‎的背后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

首先,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定位。

具有什么样‎的自然观直‎接决定了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方式。

如果认为自‎然是单方面‎为人类服务‎的、人类高高在‎上,则极有可能‎就会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巢臼,从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

马克思主义之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之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之人与自然的关系10级经法系经济学2班邓连强10040204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关注的问题。

人能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并且改造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以达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一、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不是上帝创造的,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

一方面作为主体的人有了主管的精神活动,它不仅可以反映大自然的存在,赋予大自然以客观存在的意义,使之改变了以往那种孤立的五意义的存在的孤立的属性,而且可以反映人体自身这个客观存在,从而区别精神是一种不同于一般自然物的特殊存在。

另一方面,作为主体的精神又可以支配自己生命活动与大自然相互作用,改造自然的固有面貌与体性,把主观意图在自然界中复制出来,从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精神也是客观存在的。

这就是说,自然将诶通过人类精神确证它的客观性,而人的精神则通过自然界确证自己的客观性。

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之前,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所以说,自然是先在的,人只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然的现先进性与社会的派生性是不可颠倒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上,一旦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必须会导致人类胜春的危机。

二、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与自然界是密切联系的。

人首先依赖于自然,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衣食住行用等必备的生活资料都是从自然界获得的,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了先在的物质前提。

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存在于自然。

”另一方面,人队自然的能动性。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摘要: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深入探究马恩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丰富思想,不仅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引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永恒的问题。

近二十年来,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人类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和谐关系。

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等等,其核心思想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思想,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内涵,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阐明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要求人们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尊重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一致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人与自然关系观的实质是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

任何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行为都将遭到自然无情地报复。

(1)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必须尊重和善待自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然界相对于人类始终处于优先的地位。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自然辩证法》强调,为了避免生态问题的恶化, 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并且遵守客观规律。

“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 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人的“自然性”与自然的“属人性”--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的“自然性”与自然的“属人性”--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的“自然性"与自然的“属人性”
一一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俞田荣钱杭园
内容提要:有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往往把自然理解为脱离人的自在状态,把 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性。这样就把人与自然分割开来,这种理解实质上是十八世 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形式,也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 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重新诠释,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去把握人,从“人” 的角度出发去把握自然,既唯物、又辩证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为生态 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形态。 关键词:人与自然
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由此决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自然的进化还造就了人的群居性和社会性。由丁人的猿类祖先本身就是一种 群居的动物,因此,人,这种最爱群居的动物,就显然不能从某种非群居的最近 的祖先那里去寻求根源了。 总之,人是由自然界分化而产生的,是先有自然界而后才有人和人的社会。 自然界是人类最原始的塑造者。自然物如空气、天然草地等最开始都不是人的劳 动造成的,而是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本来就具备的。 不仅如此,人与自然还是同质的。马克思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能动 的自然存在物”或“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自然与自然本身的关系,男女之间的 自然的、本能的关系就是这一观念的最感性的证明。恩格斯则从自然科学的角度, 对马克思的这一主张作了实证性的说明。他把“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视为人与非 人类的生命本质,认为人类也好,非人类也罢,都只是蛋白体在数量上的不同组合, 都可以还原为蛋白体:“人体能从最低级的纤毛虫身上看到原始形态,看到简单的、 独立生活的细胞,这种细胞又同最低级的植物……同包括人的卵子和精子在内的 处于较高级的发展阶段的胚胎并没有什么显著区别。”④在人体中,有骨骼、肌肉、 神经、腿、韧带、软骨、皮肤,简言之,所有的组织,不是由细胞组成就是从细 胞中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在总结以往各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史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处时代自然受到漠视和遭到破坏及由此所造成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着,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存在物,是人类的母体,人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作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对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

恩格斯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这说明,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马克思也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自然是人类的无机身体——那是就自然本身不是人类躯体而言。

‘人类依靠自然生活’意味着自然是他的躯体,如果他要活着,他就必须保持与它不断交流;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和自然相联系,仅意味着自然和它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这进一步指出,人类对自然界来说并不是天然的征服者,相反,自然界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由此可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作为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与自然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运动的前提和基础;人类依靠自然生活,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提供资料,“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所以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二、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以后,仍然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就在于:人具有能动的自由自觉性和社会实践性。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围绕着环境资源法调整对象问题的研究,蔡守秋先生在其力作《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一书中提出,环境资源法既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调整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并试图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中寻找哲学基础。

对此我有不同看法,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没有也不能为“调整论”提供任何哲学支持,窃以为蔡守秋先生有误读马克思恩格斯观点之嫌。

下面我谈点认识,进行讨论。

一、人作为一种肉体生物存在与自然界不能分割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了人类历史以后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自然的关系”。

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

马克思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是人“存在的基础”。

他明确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

”在马克思主义这里,作为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界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被具体地分成了两个组成部分,即自在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

恩格斯说:“归根到底,自然和历史是我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那个环境的两个组成部分”。

在这段话里,恩格斯把通常讲的“自然界”置换成了“环境”一词,并将“自然”和“历史”作为并列词语使用。

在恩格斯这里,“环境”概念内含着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自然”,一个是“历史”。

这个“自然”主要指未经人类发现或未开发的原生态的自然界,是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的那个自在的自然;这个“历史”则是在人类产生以后,被人类发现并开发过的那部分自然界,即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之所以被称为“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就自然本身及其空间来说,当自在的自然被人类打上了生存活动的“痕迹”时,自在的自然就转化为“人化的自然”了;就人类活动及其时间来说,由于人类在自然界打上了自己活动的“痕迹”,这些“痕迹”就表征着人类活动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经常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历史的涵义。

他们就曾经说:“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又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这里的“环境”二字,其本质涵义主要是表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一个已经开发和未经开发的统一的自然界。

马克思强调作为对象性活动的劳动,是作为主体的人通过对象性活动对自然物的占有和改造。

他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二、从人的本质来说,人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作为肉体存在物,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并以自然界的存在为条件。

但是,人作为类存在物,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中”。

什么是社会呢?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

”那么,社会是不是由个人构成的呢?马克思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在马克思看来,以前的各种社会观从抽象的人出发,或者把社会理解为人群共同体,或者理解为人的外部环境,实质上是把社会理解为外在于人的独立实体,是一种“实体化”的社会观。

为了正确理解社会,马克思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唯物主义入口处。

马克思认为,只有突破对社会的“实体化”理解,认清社会的本质,才能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现实的人”从事的“现实活动”入手。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所谓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说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

正是这些“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的活动引起了各种“关系”的总和,是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在马克思看来,这样理解的社会,就是现实的人的活动及其成果(人的各种关系)。

这样,社会就不是在人之外的实体,社会与人是自身同一的关系,“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那种对人做抽象化理解的观点,不仅会把社会分离在个人之外,把个人孤立化了,也会把自然界分离在人之外,切断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实际关系。

其实,离开了人的社会存在,也就没有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以社会方式存在的有人或者只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排除在外;或者只看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排除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之外。

而马克思恩格斯则不然,他们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时,看到了溶解在其间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时,看到了溶解在其间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当庸俗社会学家把人回归于自然界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则把自然界纳入到人类社会生活领域之中来。

马克思在回答人的生存是如何依赖自然界的时候,通过劳动过程,揭示了人依赖自然界的内在机制,即“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以人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 马克思说:“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又说:“社会地控制自然力以便经济地加以利用,用人力兴建大规模的工程以便占有或驯服自然力,──这种必要性在产业史上起着最有决定性的作用”。

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人类的劳动,劳动过程就是人依赖自然界而求得生存的具体方式,正是通过劳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才具体化了,机制化了。

正如恩格斯讲的:“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通过改良)来支配自然界。

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

”同时,马克思又把劳动过程纳入了社会之中,指出劳动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化活动,而非单个人的活动。

这样,马克思就通过劳动,把自然界都纳入了社会活动之中,纳入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之中。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

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

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

” 这一段话,在1881 年的版本中,马克思把其中的“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改为“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把“对自然界的关系”改为“对自然界的影响”。

显然,在马克思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一种“影响”,就是一种改造和互相改造的关系。

马克思的这些论述在于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

人和动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都离不开自然界,都与自然界之间有统一关系,这是共同之处。

但是,与人不同的是,动物是被自然界限定了的,它们只能在自然界所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和生存,丝毫不能违背这些限定。

用哲学的术语说,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是直接统一的自然关系,而人则超越了这种动物界的直接统一的自然关系。

人不仅能够通过劳动实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能量变换过程,还能突破物种的限制,以“物种的尺度”和“人的尺度”这种双重尺度能动地对待自然界,能够将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外在的对象来对待,从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两个层面上“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以证明自己的存在。

于是,自然界就不再完全是外在于人、控制着人的盲目的物质力量,而是人通过能动的实践将自然界变成了人的无机身体,内化为人自身的一部分。

这样,自然界就转化为“人化的自然界”了。

所谓“人化的自然界”,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

人正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影响,实现了自然界向人的统一。

因而,社会就是人与自然界实现内在统一的外部表现形式。

如果说动物把自己统一于自然界的话,人则把自然界统一于社会之中,统一于人类。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

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

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这段话的要点有二:第一,在社会中,通过劳动,自然界成为了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从而成为一种社会存在物;第二,在社会中,通过劳动,对人来说,自然界已经不再是一种自在的纯粹的自然存在物,而是具有了属人的属性,成为了“人化自然”。

四、人类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努力受到社会生产力和所有制关系的双重制约对人类社会来说,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一部不断发展的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史。

人是如何对自然界产生影响的呢?马克思提出了生产力概念,用生产力概念来说明人是如何处置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

他说:“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他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

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正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历史发展。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