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 视瞻昏渺(高度近视单纯型黄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合集下载

【优秀文档】高度近视黄斑病变,中医偏方治双眼视瞻昏渺

【优秀文档】高度近视黄斑病变,中医偏方治双眼视瞻昏渺

高度近视黄斑病变,中医偏方治双眼视瞻昏渺
这个眼睛黄斑病变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病症,这种病症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

那么,这个眼睛黄斑病变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呢?治疗的偏方又有什么?中医是如何进行治疗的呢?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患者主诉左眼视物模糊2个月。

患者原有高度近视。

平时反酸多,口干、乏力、嗜睡。

大便日行两次,以软便为主,月经按时但量少。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诊断
中医双眼视瞻昏渺(脾肾两虚,血溢络外)。

西医,双眼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双眼干眼症。

处理
1.证属脾肾两虚,故以健脾益肾,止血活血为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处方,生、炙黄芪各10克,太子参10克,炒白术10克,炒薏苡仁20克,猪苓、茯苓各10克,车前子30克,菟丝子10克,补骨脂10克,杜仲10克,大小蓟各10克,侧柏叶10克,鸡内金10克,鸡血藤10克,炙甘草3克。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调护,忌过用目力,戒辛辣,防剧烈运动,慎起居。

二诊
服中药后症状减轻,嗜睡改善,精神好转,大便日行。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处理
1.原方去侧柏叶、大小蓟,改生、炙黄芪为各15克,加丹参10克,桑寄生10克。

14剂,每日1剂口服。

2.三七总甙片100mg,口服,每天两次。

3.调护,忌过用目力,勿负重,戒辛辣,防剧烈运动,慎起居。

处理中药二诊方继用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右旋糖酐眼液点双眼,每日4次。

忌。

视瞻昏渺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浆液性PED期)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

视瞻昏渺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浆液性PED期)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

视瞻昏渺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浆液性PED期)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一、视瞻昏渺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浆液性PED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视瞻昏渺病(TCD编码:BYT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浆液性PED期(ICD-1O编码:H35.31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眼科学》(廖品正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中国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指南与临床路径制订委员会主编2013年发布的《中国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诊断治疗路径》。

2.证候诊断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中医眼科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视瞻昏渺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浆液性PED期)临床常见证候:肝肾不足证肝脾不调证脾失健运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视瞻昏渺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浆液性PED期)协作组经验方。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视瞻昏渺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浆液性PED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视瞻昏渺病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浆液性PED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老年性黄斑变性出现CNV或合并其他眼部病变(如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3~4期)等),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1)肝肾不足证:耳鸣健忘,或失眠多梦,或口燥咽干,或五心烦热,或面红目赤,或盗汗,舌红少苔,脉弦。

(2)肝脾不调证:胸胁胀满,便溏不爽;或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喜叹息,腹胀,肠鸣矢气,腹痛欲泻,神疲乏力症,苔白或腻、脉弦或缓。

眼科 视瞻昏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眼科 视瞻昏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视瞻昏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眼科学》(第二版)(曾庆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自觉眼前灰黄暗影遮挡,视物不清、变形。

(2)视力下降,但常不低于0.2。

(3)眼底黄斑部视网膜水肿呈圆形反光轮,中心凹反光消失,或伴有黄白色点状渗出。

(4)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OCT)等检查有助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年)。

(1)临床表现:症状:眼前中央暗影遮挡,视物不清、视物变形。

眼部检查:检眼镜下黄斑区局限性盘状浆液性脱离,中心凹反光消失。

(2)实验室及特殊检查:①Amsler表检查:可见中心暗点、方格变形。

②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黄斑区出现荧光渗漏点、渐呈喷射状、墨渍样扩大。

③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OCT):后极部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或伴有浆液性RPE脱离。

(二)证候诊断1.水湿上泛证:视物模糊,眼前出现有色阴影,视物变形或变小;眼底见黄斑部水肿,视网膜呈圆形反光晕轮,中心凹反射消失;兼见胸闷不舒,胁肋胀痛,大便稀溏。

舌苔滑腻,脉濡。

2.痰浊内蕴证:多见于病情缠绵迁延,视物模糊,眼前暗影,视物变形;眼底见黄斑部水肿减轻,出现黄白色渗出,中心凹反射消失或减弱;兼见胸闷纳呆,食少便溏。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

3.肝肾亏虚证:病属后期,视物仍模糊,或有视物变形、易色;眼底见黄斑区色素紊乱,少许黄白色渗出,中心凹反射仍未见;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舌质红,舌苔少,脉细。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水湿上泛证治法:利水渗湿,调和肝脾。

推荐方药:五苓散合逍遥散加减。

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包)、当归、赤芍、柴胡、生甘草等。

中成药:五苓散、逍遥丸等。

眼科近视病中医诊疗方案

眼科近视病中医诊疗方案

眼科近视病中医诊疗方案眼科近视病是指眼球轴长过长或屈光系统过强,导致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引起远距离物体模糊不清。

传统中医认为近视病多由肝肾不足、脾虚湿生等因素引起,因此中医诊疗方案主要以调理肝肾、健脾化湿为主。

下面是一个试行版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按照常规眼科检查方法进行近视病的诊断,包括裸眼视力检查、眼底检查、屈光度检查等。

二、中医诊断根据中医的诊断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舌象等情况进行中医诊断,主要包括肝肾不足、脾虚湿生等。

三、中医治疗方案1.调养肝肾根据中医理论,肝主目,肾主骨。

调养肝肾是治疗近视病的基础。

可以采用草药治疗,如菊花、白芍、枸杞子等,一方面可以清热明目,另一方面可以补肝肾。

2.健脾化湿脾主肌肉,若脾虚则肌肉松弛,容易导致眼球变形。

可以采用艾叶、山楂、陈皮等草药进行治疗,一方面可以健脾利湿,另一方面可以调节体内湿气。

3.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对于近视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可以选择针刺眉头、太阳穴等穴位,一方面可以减轻眼睛疲劳,另一方面可以刺激眼部供血和神经系统。

4.保护视力中医治疗近视病的同时,也需要重视保护视力。

建议患者每天进行眼部运动,远眺远处,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另外,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时纠正视力问题。

四、中医调理中医治疗近视病需要长期坚持,通过调理肝肾、健脾化湿等方法,改善眼球的屈光状态,使近视病得到缓解。

此外,还需要注意生活习惯的调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均衡。

以上是一个试行版的眼科近视病中医诊疗方案,根据个人情况可以进行调整和增删。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近视病的疗效需要个人情况而定,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还需要结合医生的建议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患者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眼部保护,避免恶劣环境和长时间用眼,以预防近视病的发生和发展。

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龚新月;毕宏生;宋继科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年(卷),期】2024(34)2
【摘要】高度近视并发的眼底病变会造成不可逆的视觉损害,致盲率高。

其中高度近视黄斑出血,因其发病位置的特殊性,对患者视力影响极大,且临床上较为常见。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针对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病因病机、影像学表现及
中西医治疗进行综述,发现其中医病因主要与肝、脾、肾三脏有关,西医认为发病机
制在于黄斑区域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及眼轴长度延长。

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西药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中医方剂、中成药等。

但目前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及
针对不同病因病机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本研究可为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总页数】5页(P177-180)
【作者】龚新月;毕宏生;宋继科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病防治研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6.7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型高度近视黄斑出血16例临床观察
2.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出血临床观察
3.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疗效观察
4.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5.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2眼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012眼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眼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高风雀目病(视网膜色素变性)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近视病(近视)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聚星障病(病毒性角膜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0)高风雀目病(视网膜色素变性)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5-94)(1)夜盲,入暮及暗处不辨人物,暗适应检查阈值升高。

(2)视野缩小,视野检查早期可见环状暗点,逐渐向内外两侧扩大,晚期呈管状视野,进而影响黄斑,中心视力减退可致失明。

(3)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血管显著变细,早期在赤道部散布骨细胞样色素,随病情进展,视乳头呈蜡黄色,色素向周边和后极部扩展,可覆盖于视网膜血管上。

视网膜呈青灰色可透见硬化的脉络膜血管。

极少数患者可无色素。

(4)ERG a波、b波振幅降低,峰时延迟,甚至消失呈熄灭型。

(5)常有家族史,有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伴性连锁隐性及散发性四种遗传类型。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眼科学》(李凤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双眼受累。

(2)周边视觉丧失。

(3)杆体功能障碍:表现为暗适应杆体终阈值升高及(或)ERG杆体反应振幅降低,峰时延长或反应不能记录。

(4)进行性感光细胞功能丧失。

(二)证候诊断1.肾阳不足证:夜盲,视野缩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耳鸣耳聋,阳萎早泄,女子月经不调,量少色淡;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

2.肝肾阴虚证:夜盲,视野缩小,眼干涩,头晕耳鸣,失眠梦扰,口干,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3.脾虚气弱证:夜盲,视野缩小,面乏华泽,肢体乏力,纳食不馨,口淡无味,视物疲劳,不能久视,或有便溏泄泻;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4.气虚血瘀证:夜盲,视野狭窄,视力模糊,病程日久,视神经乳头蜡黄色,视网膜血管纤细,脉络膜血管硬化;舌质暗,苔薄,脉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肾阳不足证治法:温补肾阳。

眼科 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疗方案(试行版)

眼科 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疗方案(试行版)

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眼科学》(唐由之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

(1)视物昏朦,视物变形,视力下降。

(2)眼底检查可见后极部视网膜玻璃膜疣、色素脱失或增殖,黄斑区出现浆液性或/和出血性盘状脱离,重者视网膜内出血,视网膜下血肿,玻璃体出血。

晚期病变瘢痕形成。

(3)结合荧光素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检查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早期改变依据眼底黄斑区出现色素脱失和增殖,或散在的软性玻璃膜疣而诊断。

(2)萎缩性改变主要依据黄斑区内RPE萎缩区;渗出性改变依据视网膜下出血、纤维血管膜。

(3)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视网膜断层扫描(OCT)有助于诊断。

(二)疾病分型参照《眼科诊疗常规》(北京协和医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非渗出型:几乎总是双眼发病。

黄斑区色素紊乱,散在玻璃膜疣、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和萎缩,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融合,出现地图状萎缩。

渗出型:黄斑部玻璃膜疣融合,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神经神经上皮及/或色素上皮有浆液及/或出血性脱离,视网膜下出血、渗出,晚期形成机化瘢痕。

(三)证候诊断1.脾虚湿困证:视物变形,视物发暗,黄斑区色素紊乱,玻璃膜疣形成,中心凹反光消失,或黄斑出血、渗出及水肿。

全身可兼见头重如裹,食少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或舌苔黄腻,或畏寒肢冷,或无明显兼证。

2.阴虚火旺证:视物变形,视力突然下降,黄斑部可见大片新鲜出血。

口干欲饮,潮热面赤,五心烦热,盗汗多梦,腰酸膝软。

舌质红、苔少,脉数。

3.痰瘀互结证:视物变性,视力下降,病程日久,眼底可见瘢痕形成及大片色素沉着。

全身症见倦怠乏力、纳食呆顿。

舌淡、苔薄白腻,脉弦滑。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重在祛邪,佐以扶肝脾肾之正,以健脾利湿、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化痰软坚为主要治法。

【视瞻昏渺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辨证论治】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

【视瞻昏渺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辨证论治】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

【视瞻昏渺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辨证论治】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视瞻昏渺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辨证论治】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的内容很多人都想知道,我们为此整理了“【视瞻昏渺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辨证论治】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详情如下:治疗1.辨证要点本病多因年老体弱、饮食不节,致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目失所养而引起视力下降,故本病以虚证居多。

2.治疗原则本病以虚证居多,治疗时采取虚者补之的原则。

气血不足者,补益气血;肝肾亏虚者滋补肝肾。

3.辨证论治(1)痰湿蕴结主症:视物昏蒙,视物变形,黄斑区色素紊乱,散在玻璃膜疣,或黄斑区浆液样脱离;全身可伴有胸膈胀满,眩晕心悸,肢体乏力,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沉滑或弦滑。

治法:燥湿化痰,软坚散结。

方药:二陈汤加减。

常用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

(2)瘀血阻络主症: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底可见黄斑区色素紊乱,视网膜下血肿,视网膜、玻璃体出血;可伴有头痛,失眠,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脉沉涩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消滞。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黄、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3)肝肾阴虚主症: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眼前有黑影遮挡,甚至视力骤降,视物不见,眼底可见黄斑部出血,呈片状或圆点状,或视网膜前大量出血,甚至进入玻璃体,常伴有心烦失眠,手足心热,面赤颧红,舌红少苔,脉弦数或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常用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

(4)气血亏虚主症:眼底可见黄斑区色素紊乱,金箔样变,或晚期色素上皮萎缩及瘢痕形成;可伴神疲乏力,食少纳呆。

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补血。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

常用白芍、当归、陈皮、黄芪、桂心、党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五味子、茯苓、远志、生姜、大枣。

【感冒的转归预后】2020年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核2020年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书:鼓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小儿汗证的中医针灸推拿治法—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

眼科近视病(近视)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眼科近视病(近视)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眼科近视病(近视)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近视病(近视)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5-94)。

(1)近视力正常,裸眼远视力低于1.0,但能用凹球透镜矫正;(2)屈光度≤-3.00D为轻度近视;(3)青少年裸眼远视力在短期内下降,休息后视力又有提高,使用阿托品麻痹睫状肌后,检影近视度数消失或小于-0.50D,为假性近视;(4)年龄6~18岁。

2.西医诊断:参考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眼科学》(赵堪兴、杨培增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近视力正常,裸眼远视力低于1.0,但能用凹球透镜矫正;(2)轻度近视:≤-3.00D;(3)青少年裸眼远视力在短期内下降,休息后视力又有提高,使用阿托品麻痹睫状肌后,检影近视度数消失或小于-0.50D,为假性近视;(4)年龄6~18岁。

(二)证候诊断1.心阳不足证:视近清楚,视远模糊。

全身证见面色晄白,心悸神疲,健忘乏力,多梦,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口燥咽干,目涩少泪,舌淡脉弱。

2.肝肾两虚证:近视日久,眼前渐生黑花,眼部检查可见玻璃体混浊,眼底可见近视弧形斑,网膜呈豹纹状改变,全身可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眠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3.脾气亏虚证:视近清晰,视远模糊,视疲劳,喜垂闭。

或病后体虚,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舌淡红,舌边齿痕,苔薄白,脉弱。

4.气滞血瘀证:近视清晰,远视模糊,久视则眼球酸胀,干涩疼痛,目眶紫暗,眉棱骨疼,或见情志不舒、头晕、耳鸣、视疲劳,舌暗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一)针刺治疗(针灸可采用梅花针或针灸手法仪)主穴:精明、承泣、风池、攒竹。

配穴:肝肾亏虚配光明、养老、肝俞;心肾不交配肾俞、神门。

穴位也可选百会、神庭、头维、合谷、太阳等。

方法:毫针针刺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精明穴除外)。

(二)温灸疗法将中药配方桂枝、丹参、高良姜、藿香、小茴香、麝香、艾绒制成艾条,放到温灸治疗仪内点燃,将温灸治疗仪戴在头部,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

中医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医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医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高度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其病因复杂,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高度近视患者容易发生黄斑病变,其中黄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但这些方法存在安全风险和治疗效果不确定的问题。

因此,中医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研究方向。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疗效,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式,为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3.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对50名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治疗期为12周,观察中医药治疗的疗效,并比较其与传统西医治疗的差异。

3.2 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50名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采用中医药治疗,另一组采用传统西医治疗(包括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

治疗期为12周,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黄斑出血情况、视力变化以及生活质量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中医药治疗方式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具体治疗方案采用个体化方式制定。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探讨中医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对于推广中医药在眼科治疗中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预期效果本研究预期可得出中医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疗效与传统西医治疗的比较,并探讨中医药治疗机制。

同时,对于中医药在眼科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推广和普及,为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原上海名中医邓子宏,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中药治疗分享

原上海名中医邓子宏,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中药治疗分享

原上海名中医邓子宏,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中药治疗分享
治疗方法
(1)治疗前常规作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有禁忌症者除外),若有新生血管形成者酌情作氩激光治疗后,再予中医中药治疗。

(2)中医中药治疗:
出血初期:黄斑出血icon,色泽鲜艳,宜滋阴降火、凉血祛瘀法,方用生蒲黄汤合知柏地黄汤icon出入:知母、川柏、生地、丹皮、早莲草、荆芥炭、蒲黄炭、丹参、郁金、茜草等。

中期:黄斑出血色泽暗红,有时有类脂质沉着,宜凉血祛瘀、软坚散结法:生地、丹皮、知母、川柏、早莲草、蒲黄、丹参、海藻、夏枯草icon、煅牡蛎、党参等。

后期:黄斑出血吸收,组织处于恢复阶段,予知柏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等内服,以培补肝肾,巩固疗效。

中药每日1帖,日煎服2次,温服。

西药治疗:维生素C100毫克与复方路丁2片,每日3次口服。

视瞻昏渺(眼底出血)

视瞻昏渺(眼底出血)

视瞻昏渺(眼底出血)眼底出血属于中医学“视瞻昏渺”“云翳遮睛”等病范围。

【病因病机】眼底出血病因较为复杂,可由眼底本身血管病变所致,也可由多种全身性疾病使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所引起。

由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虚火上炎,上扰空窍,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或脾气亏虚,气不摄血,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发病。

症见食物模糊或昏花,腰膝酸软,倦态乏力,面白耳鸣;或心悸烦热,失眠多梦;或头昏耳鸣,烦躁易怒;或面色晦暗等。

【辨证用药】治以清热降火,凉血止血,化瘀活血,引血归经。

早期当以止血为主,中期止血活血为重点,后期活血化瘀为主。

方用四物加芩连汤加减。

处方:当归、生地黄、芍药、川芎、黄芩、黄连、地榆、墨旱莲草。

方中当归补血活血;生地黄补血滋阴清热;芍药敛阴养血;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气;黄芩、黄连、地榆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墨旱莲滋阴益肾,凉血止血。

诸药合用,则有补血养血、凉血止血、活血滋阴之功。

【典型医案】王某,女,71岁。

主诉:视物模糊半年。

于半年前始出现两眼视物不清,头痛,不断加重,经某眼科医院检查诊断为眼底动脉出血,经用止血药等效果不明显。

经人介绍来诊。

症见视物模糊,伴有头痛。

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弦。

诊断:眼底出血。

由于病久虚损,气血凝滞,久成而瘀所致。

治法:疏肝清热,补血止血,化瘀散结。

方用四物加芩连汤加减。

处方:生地黄25克,当归l5克,川芎10克,白芍l0克,黄芩10克,牡丹皮10克,墨旱莲10克,决明子10克,菊花l0克(后下),夏枯草l0克,车前子10克(包煎),防风10克,辛夷10克,蒲公英l5克,鱼腥草15克,杏仁l0克,仙鹤草10克,栀子10克,女贞子l0克。

l0剂。

水煎服。

二诊:药后症状如故。

上方加白茅根20克,赤芍l0克。

20剂。

三诊:症状好转,视物见清晰。

上方继服。

【附方】四物加芩连汤(《成方切用》) 组成:当归、生地黄、芍药、川芎、黄芩、黄连。

功能:补血调血,清热凉血。

主治:经水适断,五心烦热,经来色黑,或如豆汁(如豆汁者,热兼湿也。

眼科中医诊疗方案(1)

眼科中医诊疗方案(1)

白涩症(干眼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干眼病相当于中医学中白涩症和神水将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神水将枯(ZY/T001.5-94)。

(1)目珠干燥失却莹润光泽,白睛微红,有皱褶,眵黏稠呈丝状,黑睛暗淡,生翳。

(2)眼干涩、摩擦痛、畏光、视力下降,同时口鼻干燥,唾液减少。

(3)泪液分泌量测定,多次Schirmer法少于10mm/5min。

虎红染色试验阳性,荧光素染色试验阳性。

(4)多见于50岁左右女性,双侧发病,常伴有多发性关节炎。

(5)必要时作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及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测定、血沉检查。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眼表疾病学》(刘祖国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1)主观症状(具有以下前五项中一项或一项以上者为阳性):干燥感、异物感、烧灼感、视疲劳、畏光、疼痛、流泪、视物模糊、眼红。

(2)泪膜不稳定:泪膜破裂时间(BUT)≤10秒为异常。

(3)泪液减少: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法)≤10mm/5min;乳铁蛋白含量≤0.9ug/ml 为异常。

(4)眼表面损害: 荧光素染色≥3和/或虎红染色≥3;印迹细胞学检查表现杯状细胞密度降低,细胞核浆比降低,出现蛇形染色质,鳞状上皮化生增加。

排除其他原因的同时,具有1+2(≤5秒)或1+2(≤10秒)+3即可作出干眼诊断,如同时出现(3)及(4)则可加强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肺阴不足证:目珠干涩不爽,磨痛异物感,久视疲劳,时常白睛隐隐发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2.气阴两虚证:目珠干燥无光泽,涩磨畏光,眼极易疲劳,视力模糊,甚至眼睑痉挛,口干少津, 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脉细。

3.肝经郁热证:目珠干燥,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二、治疗方案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中成药(1)肺阴不足证治法:滋阴润肺。

中医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观察

中医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观察

中医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观察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度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高度近视者由于眼轴过长或屈光度异常,使视网膜黄斑区受到牵拉和挤压,易发生黄斑区出血。

黄斑是眼底血管丰富、营养供应丰富的区域,一旦发生出血,容易导致视网膜功能障碍和视力下降。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眼底激光治疗、注射药物和手术等,但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治疗效果不佳、复发率高和并发症较多等问题。

中医在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治疗方法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改善微循环、促进黄斑区修复等途径,可以有效减轻出血病灶,释放牵拉,达到保护黄斑、恢复视功能的目的。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医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在保护视力上的优势,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展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观察结果,评估中医治疗在该领域的疗效和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中医治疗对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效果,包括术后视力恢复情况、黄斑出血吸收情况等。

2.比较中医治疗和传统治疗在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中的差异,探讨其优势和局限性。

3.观察中医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以提供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我们旨在为进一步改进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探讨中医治疗在该病症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和应用前景。

1.3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48名患有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4人。

年龄范围在30岁至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岁。

所有患者均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眼部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

患者中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黄斑区域明显出血,视力下降严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视物扭曲、暗点或视物变形等症状。

眼科优势病种视瞻昏渺

眼科优势病种视瞻昏渺

视瞻昏?(眼科重点病种、优势病种)本病外眼无异常,而视力减退,以致视物模糊不清,故《证治准绳.七窍门》称之为视瞻昏渺。

症状类似西医的脉络脉炎、视网膜炎、以及球后视视神经炎、视网膜分枝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等。

病因病机1、肝肾两亏或先天禀赋不足,精血虚少,精气不能上荣于目,致目失涵养,窍道萎闭。

2、久病体虚,气血不足,不能运精于目,神光衰微。

3、七情郁结,玄府闭阻,气血瘀滞,精气不能升运于目。

4、头眼外伤或肿瘤压迫,目系受损,脉道瘀阻,目窍闭塞而神光泯灭。

诊断要点:1、视力改变,单侧或双侧先后发生视力下降,晚期可致高度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2、色觉异常及瞳孔对光反应迟钝,视物变形,眼前有黑影等。

3、视野改变,常见为生理盲点扩大,视野周边性缩小,以红色及绿色视野受犯较重。

4、眼底改变:原发性视神经萎缩主要表现为视神经乳头颜色苍白,边界清楚,筛板孔可见,视网膜血管变细,视乳头周围血管渐减少。

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视乳头颜色灰白、灰污或腊黄,筛板不清,边缘模糊,动、静脉出乳头后有白鞘伴随,还于眼底见到原发病所遗留的各种改变。

外伤性视神经萎缩,网膜血管明显变细。

视网膜静脉阻塞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可见出血、渗出、水肿等,脉络膜炎及视网膜炎者可见渗出、水肿等。

辨证论治1、肝肾不足主证:眼内干涩,视力渐降,眼底可见视神经萎缩之改变,或有出血、渗出、水肿等改变,全身证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脉细。

治疗法则:补益肝肾,开窍明目方药1:杞菊地黄丸加减熟地黄15g,山药30g,山萸肉10g,泽泻10g,丹皮10g,茯苓30g,枸杞子10g, 菊花10g,石草蒲10go视神经萎缩者可加地龙10g,升麻3g。

出血久不吸收者,可加水蛭、桃仁、红花。

方药2:加减驻景丸英丝子12g,楮实子12g,五味子15g,枸杞子12g,熟地黄24g,当归12g,川椒 12g,车前子15g。

可在辩证中酌加血肉有情之品,如鹿角胶、龟板胶等。

若兼阳虚者宜选用加减驻景丸,若偏阴虚者宜用杞菊地黄丸加减。

中医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观察

中医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观察

中医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观察近视性黄斑出血(Myopic macular hemorrhage)是指在高度近视患者中,由于黄斑区病理改变导致血管破裂和出血。

中医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观察是一项研究中医在该领域的应用效果的观察研究。

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中医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

经过严格筛选,从200例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患者中选择100例作为观察对象。

50例接受传统治疗(西医)作为对照组,50例接受中医治疗作为观察组。

观察组的患者接受中医治疗,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治疗法。

中药方剂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方向,其中包括草决明、川连、苍耳子、三七、山药等药物。

外治疗法包括穴位按摩、拔罐疗法、艾灸等。

观察组的治疗过程持续8周,每周两次治疗。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基线数据(如年龄、性别、视力、眼轴长度等)进行比较,确保两组之间的可比性。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主要评估指标包括视力恢复情况、黄斑出血范围和厚度的变化等。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显。

观察组的视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恢复时间更短,视力恢复至正常范围的比例更高。

观察组的黄斑出血范围和厚度在治疗过程中有显著减少,且减少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相比之下,对照组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如头痛、眼压升高等。

中医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中医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并且能够减少黄斑出血范围和厚度,从而改善患者的眼部健康状况。

由于该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中医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瞻昏渺(高度近视单纯型黄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5-94)。

主症:视物模糊,视物遮挡。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眼科学》(李凤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屈光度>-6.00D。

(2)眼底检查:高度近视眼底改变,伴黄斑区片状出血。

(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片状遮挡荧光;条纹或网样高荧光;无脉络膜新生血管性荧光渗漏。

(二)证候诊断
1.阴虚火旺证:视物模糊,视物遮挡,或有变形。

头晕目眩,咽干,目涩,心烦失眠,腰膝酸软,遗精盗汗。

眼底见黄斑出血。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2.气不摄血证:视物模糊,视物遮挡,或有变形。

面乏华泽,肢体乏力,纳食不馨,口淡无味,视物疲劳,不能久视,或有便溏泄泻。

眼底见黄斑出血。

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3.气滞血瘀证:视物模糊,视物遮挡,或有变形。

久视则眼球酸胀,干涩疼痛,目眶紫暗,眉棱骨疼,或见情志不舒、头晕、耳鸣、视疲劳。

眼底见黄斑出血。

舌暗,脉弦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汤合生蒲黄汤加减。

知母、黄柏、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丹参、生蒲黄、旱莲草、荆芥炭、郁金等。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等。

2.气不摄血证
治法:益气摄血。

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

黄芪、党参、白术、当归、丹参、陈皮、炙甘草、
酸枣仁、远志、仙鹤草、白及等。

中成药:归脾丸等。

3.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生地、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桔梗、柴胡、当归、川牛膝、甘草、枳壳等。

中成药:血府逐瘀颗粒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辨证选用中药注射剂,如血栓通注射液等。

(三)针灸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主穴选:睛明、承泣、风池、攒竹。

根据证侯辨证选择配穴。

(四)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生活要有规律,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避免突然用力、剧烈咳嗽、外伤、剧烈活动如蹦极、跳水等。

鼓励和指导患者积极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外出佩戴防护眼镜,保护双眼,避免强光刺激。

如有眼压异常,注意定期观察眼压变化。

保持大便通畅。

2.饮食调护:注意营养均衡,不挑食,少食甜食和油腻食物,多吃水果蔬菜。

3.情志调摄:此类患者病程长,见效慢,易焦虑,应做好情志护理。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目前尚无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由视瞻昏渺(高度近视单纯型黄斑出血)协作组自行拟定。

1.症状积分
(1)视物模糊;
(2)视物遮挡。

以上2个症状均依次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4级,依次记作0分、1分、2分、3分。

2.视力积分
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

视力提高小于1行、不变或下降为0分;提高2行为1分;提高3~4行为2分;提高4行以上为3分。

视力小于0.1者,按无光感、光感、手动、指数/33 cm、0.02、0.04、0.06、0.08、0.1分级,相邻等级间的视力差异记作1行。

3.眼底出血积分
通过眼底检查或眼底照相确定出血面积。

出血无变化或扩大为0分;出血面积减小1/3为2分;出血面积减少2/3为4分;出血完全吸收为6分。

4.疗效标准
治疗前后将患者的上述各项积分相加,得到疗效积分,计算疗效指数。

疗效指数(n)= [(疗前积分 - 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显效: n≥75%;
有效:30%≤n<75%;
无效:n<30%。

(二)评价方法
1.近期疗效评价方法
在患者进入路径的不同时间对患者症状和客观指标进行评价。

(1)进入路径当天,按照疾病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

(2)疗程结束时进行疾病疗效评定。

2.远期疗效评价方法
此病需门诊长期随诊观察,主要以视力、FFA、OCT以及患者症状为评价指标,对患者视功能进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