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疗效评价新标准
肿瘤缓解疗效评价标准
肿瘤缓解疗效评价标准
肿瘤缓解疗效评价标准是用来评估肿瘤治疗的效果的一套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可以用来衡量治疗前后肿瘤的缓解程度。
常见的肿瘤缓解疗效评价标准包括以下几种:
1. RECIST标准:全称为“肿瘤学反应评价标准”。
这是一种常用来评估实体肿瘤治疗效果的标准。
它基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相关的病变的存在与否来评估肿瘤的缓解程度。
RECIST标准将肿瘤的缓解程度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和疾病进展四个级别。
2. Choi标准:该标准主要用于评估靶向治疗对固体肿瘤的疗效。
它考虑了肿瘤的实质性体积和密度变化,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肿瘤治疗效果的变化。
3. PERCIST标准:全称为“PET/CT肿瘤治疗效果评估标准”。
该标准主要适用于评估放射性核素PET/CT扫描图像上肿瘤的疗效。
它通过衡量PET/CT图像上肿瘤的代谢活性来评估治疗前后的肿瘤缓解情况。
除了上述标准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肿瘤缓解疗效评价标准,如mRECIST、irRECIST等。
选择适合的评价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肿瘤治疗效果,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肿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
肿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一、肿瘤大小变化1.完全缓解(CR):所有目标病灶消失,无新病灶出现,肿瘤标志物正常。
2.部分缓解(PR):目标病灶体积减小,至少缩小50%,且无新病灶出现,肿瘤标志物正常。
3.稳定(SD):目标病灶体积无变化或缩小不足50%,且无新病灶出现,肿瘤标志物正常。
4.进展(PD):目标病灶体积增大,或出现新病灶,或肿瘤标志物异常。
二、生存期延长生存期是指从开始治疗到死亡的时间。
评价生存期延长的标准可采用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等指标。
OS是指从开始治疗到死亡的时间,DFS是指从开始治疗到疾病复发或进展的时间。
三、症状改善1.完全缓解(CR):所有症状完全消失,且持续时间超过2周。
2.部分缓解(PR):症状明显减轻,且持续时间超过2周。
3.稳定(SD):症状无变化或略有减轻,但未达到PR标准。
4.进展(PD):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
四、血液学指标血液学指标主要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在治疗前后进行血液学检查,以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和不良反应情况。
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肿瘤,血液学指标也可作为疗效评价的参考。
五、病理学改变对于某些肿瘤,病理学改变是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
例如,对于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病理学改变包括肿瘤细胞坏死、细胞凋亡等反应。
可根据病理学检查的结果进行疗效评价。
六、安全性评估安全性评估是评价抗肿瘤治疗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包括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所有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和评估。
不良反应可根据NCI-CTCA E 等标准进行分级和评估。
安全性评估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七、生活质量评估生活质量评估是抗肿瘤治疗疗效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包括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
生活质量评估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和抗肿瘤治疗对患者的影响程度,为制定更加全面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肿瘤who疗效评价标准
肿瘤who疗效评价标准
肿瘤WHO疗效评价标准。
肿瘤WHO疗效评价标准是指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一套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的标准。
这一标准主要用于评价肿瘤治疗的疗效,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科研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WHO疗效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和疾病进展四个方面的评价。
完全缓解是指在治疗结束后,所有的肿瘤病灶都完全消失,且持续4周以上。
部分缓解是指治疗结束后,肿瘤病灶有明显缩小,但未达到完全消失的程度。
疾病稳定是指治疗结束后,肿瘤病灶没有明显变化,也没有新的病灶出现。
疾病进展则是指治疗结束后,肿瘤病灶有明显增大,或者出现了新的病灶。
根据肿瘤WHO疗效评价标准,医生可以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结合肿瘤WHO疗效评价标准,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除了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外,肿瘤WHO疗效评价标准还对科研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人员可以根据这一标准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比较,评估治疗方案的优劣,为临床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总的来说,肿瘤WHO疗效评价标准是一套科学客观的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的标准,对临床治疗和科研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和科研人员应当熟练掌握这一标准,以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为患者的康复和科研的进步做出贡献。
肿瘤治疗疗效常用的评价观察指标
客观缓解率是指肿瘤体积缩小达到预先规定值的患者比例 。它反映了治疗对肿瘤的直接效果。
患者自我报告结局评价标准
健康状况
通过患者自我报告的健康状况,可以了解治疗对 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健康状况改善通常表示治 疗对患者有益。
疲劳程度
疲劳是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通过评估患者 的疲劳程度可以了解治疗对患者的影响。疲劳减 轻表示治疗对患者有益。
从治疗开始至疾病复发或进展的时间。
总生存期(OS)
从治疗开始至死亡的时间。
02
RECIST评价标准
靶病灶的评价
01
02
03
靶病灶的基线测量
在开始治疗之前,对所有 靶病灶进行精确的测量, 包括大小和数量,作为基 线水平。
靶病灶的治疗反应
根据治疗期间靶病灶的变 化,将治疗反应分为四类 :完全缓解、部分缓解、 疾病稳定和疾病进展。
肿瘤标志物水平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 病理学指标相关,可反映肿瘤负荷大小。
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提示肿瘤负荷增加,病情恶化,反之则 提示病情缓解。
血清肿瘤标志物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肿瘤标志物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 关,高水平表达往往提示预后不良 。
VS
通过监测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 化,可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患者预 后。
PET-CT检查评价
总结词
PET-CT检查是一种功能与解剖影像相结合 的检查方法,可评价肿瘤的生长代谢情况 和治疗效果。
详细描述
PET-CT检查通过示踪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 描技术,能够反映肿瘤内部的细胞代谢情 况。对于恶性肿瘤,PET-CT检查可显示肿 瘤的糖代谢异常增高。通过治疗后复查 PET-CT检查,可观察肿瘤细胞的代谢变化 情况,从而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肿瘤免疫治疗疗效评价标准
肿瘤免疫治疗疗效评价标准
肿瘤免疫治疗疗效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肿瘤缩小程度: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的缩小程度。
常用的评估标准有RECIST(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标准和irRC(Immune-related Response Criteria)标准。
2. 生存期延长:评估患者的总生存期或无进展生存期延长。
通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生存期,评估治疗的疗效。
3. 免疫细胞变化:评估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变化,如
CD8+T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等。
可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等技术进行评估。
4. 肿瘤标志物:评估治疗后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如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等。
一些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可以作为治疗效果的指标。
5. 免疫脱离反应:监测患者是否出现免疫脱离反应,即治疗后肿瘤再次生长或出现转移。
以上是常见的肿瘤免疫治疗疗效评价标准,具体的评价标准根据不同的肿瘤类型和治疗方案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肿瘤免疫治疗时,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估。
肿瘤免疫治疗疗效评价的新标准_任秀宝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http ://www.biother.orgChin J Cancer Biother ,Aug.2011,Vol.18,No.4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1.04.02·标准与规范·肿瘤免疫治疗疗效评价的新标准任秀宝,于津浦(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暨教育部乳腺癌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60)[摘要]目的:肿瘤免疫治疗近年来发展迅猛,已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认可,并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
与传统的化疗不同,免疫治疗发生严重毒性反应的概率更低,患者耐受性更好,尤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更明显。
但遗憾的是,目前临床上采用传统的肿瘤治疗评价体系对肿瘤免疫治疗疗效评价时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导致部分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免疫治疗项目最后以失败告终。
鉴于现有WHO 或RECIST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 )标准很难对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准确的解读和确切的评价,因此在2009年第23期的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上专门刊载了由纽约Me-morial Sloan-Kettering 癌症中心Wolchok 教授等撰写的论文———《针对实体瘤免疫治疗疗效评价指南:免疫相关疗效评价标准》,深入探讨了肿瘤免疫治疗疗效评价新标准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本文以该论文为主,结合其他相关文献,对“肿瘤免疫疗效评价的新标准”这一肿瘤学界的热点问题作一介绍。
[关键词]肿瘤;免疫治疗;疗效评价;免疫相关反应标准[中图分类号]R730.5;R73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385X (2011)04-0351-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0872986/H1611)。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30872986/H1611)[作者简介]任秀宝(1966-),男,天津市人,博士,主任医师/教授,主要从事肿瘤生物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肿瘤疗效评估新标准-mRECIST标准
谢 谢!
21
2004-RECICLrevised
2008-AASLD/JNCI criteria
2009-modified RECIST 2009-RECIST(revised)
传统RECIST标准已不适用于 肿瘤新疗法的评估
3
传统RECIST标准以最大直径为测量标准
传统RECIST标准以目标病灶最大直径总和(黑色箭 头)作为分级标准3(红色箭头为坏死肿瘤)
17
动脉期增强显影结果与患者生存获益一致
动脉期增强CT显示肿瘤负荷减轻的患者,其无复发生存时间延长
A:第一次射频消融后
B:第二次射频消融后
动脉期增强CT显示,第一次射频消融后1个月,病灶密度降低(A,黑色箭头),但仍存 在增强结节(A,白色箭头),提示仍有存活肿瘤存在;行第二次射频消融后,增强结节 消失(B),提示治疗成功。患者在治疗后,无复发生存时间为8个月
5.Marius Horger, et al.BMC Cancer 2009, 9:208 6.Maksimovic O,AJR Am J Roentgenol. 2010 Jan;194(1):5-14
6
射频消融术主要引起肿瘤坏死
HCC射频治疗前后:治疗前CT动脉期显示肝脏肿瘤强化 明显,行射频消融术6个月后,CT动脉期肿瘤无强化,提 示完全坏死,但并无明显缩小
12
mRECIST对整体治疗反应的定义
传统RECIST标准以肿瘤最大直径(包括存活肿瘤及坏死区域) 判断疗效,而mRECIST标准以“存活肿瘤”作为评估对象
传统RECIST
mRECIST
CR 所有目标病灶消失
所有目标病灶动脉期增强显影均消失
PR 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
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肿瘤疗效评价是指对肿瘤治疗效果进行客观、科学、系统性评价的过程。
评价结果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决策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科学的评价标准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临床症状缓解。
评价肿瘤疗效的标准之一是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否有所缓解。
这包括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贫血等症状的改善情况。
通过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评估,可以初步了解治疗的效果。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评价肿瘤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CT、MRI、PET-CT等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肿瘤的缩小、消失或转移的情况,从而评价治疗的效果。
三、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是评价肿瘤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包括AFP、CA125、CEA等,通过检测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水平,可以了解肿瘤的生长、扩散和治疗反应情况。
四、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评价肿瘤疗效的金标准之一。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组织学特点,了解肿瘤的生长状态、恶性程度及对治疗的敏感性。
五、生存质量。
评价肿瘤疗效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评价标准中还应包括患者的生存期、生存质量、生活质量等指标,从整体上评价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肿瘤疗效评价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病理学检查及生存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只有全面、科学、客观地评价肿瘤疗效,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希望本文能对肿瘤疗效评价标准有所启发,促进临床治疗的进步。
肿瘤治疗疗效评价新标准RECIST
治疗后病灶的测量
•基线及用药后应用同一种测量技术和方法 •治疗后特殊病灶的测量 病灶分裂:分别测量分裂后每个病灶的最长径,然后 相加,按一个病灶报告,并注明是分裂灶 病灶融合:测量融合病灶的最长径,并作为最长径的 总和记录
治疗后的疗效评价
•靶病灶:测量和计算最长径和最长径之和 •非靶病灶:记录变化情况 •按RECIST标准判定CR/PR/SD/PD •CR、PR、SD疗效确认 –CR者需要进一步进行肿瘤标志物的确认
a
WHO疗效评价标准的不足之处
•评价哪些病灶?所有的还是部分的? •界定可测量的最小病灶的大小? •判断PD的标准:单个病灶还是所有病灶? •过高评定PD(双径乘积增大25%,相当于体积增大43%),使 得一些病人过早地失去了治疗机会 •对已广泛应用的检查结果如CT和MRI并未提及 •临床试验疗效判断的偏差有5%-10%,是因为定义模糊和肿瘤测 量的误差引起
•常规技术(体格检查,传统CT、X片,MRI)≥20 mm, •螺旋CT ≥10 mm •治疗后病灶的最长径可以与治疗前处于不同轴 线上
不可测量病灶
•不可测量的病灶:除可测量病灶外的所有病灶,包括 –病灶最大径小于可测量病灶规定的大小(即常规技术测量<20mm,螺旋 CT<10mm) –骨病灶 –膀胱、胆囊病灶 –脑脊膜病灶 –胸、腹腔/心包积液/盆腔积液 –炎性乳腺癌 –皮肤或肺的淋巴管炎 –影像学不能证实和评价的腹部肿块腹部肿块 –囊性病变
RECIST标准与WHO标准对比
WHO疗效评价标准(1979年)
•二维(双径)测量•以最大径(a)及其最大垂直径(b)的乘积代 表肿瘤面积(a x b)ba
a b
RECIST(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标准
肿瘤疗效评价的新标准
RECIST 1.1就是传统的影像学评估标准。2009年,irRC(immune-related response criteria, irRC)首先问世,它是基于WHO的二维判断标准(即肿瘤的面积)。但是不同免疫治疗临床研究亦采用自己修订的irRC标准。
2013年,有研究者对irRC进行了简化,将原来的面积法仍改为类似RECIST标准中的一维长径评估方法,形成了irRECIST标准。但是irRECIST对所有新发病灶是否均需测量并未说明清楚,而且并未被广泛接受。
新的iRECIST标准提出后,法国学者随即开展了一项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应用RECIST1.1,irRECIST和iRECIST分别对患者的短期效疗效进行评价,对比三者之间的差别。
从2013年2月至2016年10月,共纳入160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PD-1单抗或PD-L1单抗治疗。共有20名患者(13%)出现了不典型反应(atypical responses):8例(5%)表现为假性进展(Pseduprogression,PsPDs),12例(8%)表现为反应不一致(dissociated responses)。这20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出现临床获益。
按照RECIST1.1标准,37例患者(23%)评价为客观缓解或疾病稳定,123例患者(77%)评价为疾病进展。其中,有80例进展的患者适合采用irRECIST和iRECIST标准进行再评价,结果两种方法之间有15例患者的评价结果不一致,但仅仅只有3例(3.8%)不一致患者在理论上存在影响治疗决定。
表现为假性进展或者出现肿瘤治疗反应不一致的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那些真正进展患者。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大约13%会出现不典型反应。基于生存分析,RECIST1.1评价低估了约11%进展患者使用免疫治疗的疗效。对于RECIST1.1评估进展的患者,采用irRECIST和iRECIST进行评价,能真正影响治疗决定的不一致率仅为3.8%。
肿瘤治疗疗效评价新标准…RECIST
RECIST标准的优点
•创建RECIST标准的理论基础
–肿瘤直径的变化较双径乘积的变化能更好地反映肿瘤 细胞数量的变化 •RECIST标准较WHO标准的优点 –更科学的理论基础 –简化测量步骤 –减少误差 –重复效果更好
肿瘤的直径(RECIST)、面积(WHO)变化 和体积的关系
直径灶
•完全缓解(CR ) – 非靶病灶消失,肿瘤标记物正常。
•未达完全缓解(IR)/稳定(SD)– 非靶病灶减少,但一个或多 个非靶病灶存在;和/或肿瘤标记物高于正常;如病灶减少、 但肿瘤标记物不正常,可判断为SD。 •疾病进展(PD) – 出现一个或多个新病灶和/或非靶病灶明显 进展。
RECIST标准与WHO标准对比
WHO疗效评价标准(1979年)
•二维(双径)测量•以最大径(a)及其最大垂直径(b)的乘积代 表肿瘤面积(a x b)ba
a
b
RECIST(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标准 (2000) •单径测量法,以肿瘤最大径的变化来代表体积的变化
减少30% 减少50%
增加12% 增加20% 增加25% 增加30%
减少50% 减少75%
增加25% 增加44% 增加56% 增加69%
减少65% 减少87%
增加43% 增加75% 增加95% 增加120%
进展
可测量病灶
•可测量病灶的定义–至少单径可精确测量, 并记 录最大径(LD)–病灶最长径符合以下条件: •常规技术(体格检查,传统CT、X片,MRI)≥20 mm, •螺旋CT ≥10 mm •治疗后病灶的最长径可以与治疗前处于不同轴 线上
不可测量病灶
•不可测量的病灶:除可测量病灶外的所有病灶,包括 –病灶最大径小于可测量病灶规定的大小(即常规技术测量<20mm,螺旋 CT<10mm) –骨病灶
肿瘤治疗疗效评价新标准…RECIS演示精品PPT课件
RECIST标准与WHO标准对比
WHO疗效评价标准(1979年)
•二维(双径)测量•以最大径(a)及其最大垂直径(b)的乘积 代表肿瘤面积(a x b)ba
a b
RECIST(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标
准(2000) •单径测量法,以肿瘤最大径的变化来代表体积的变化
治疗后的疗效评 价
•靶病灶:测量和计算最长径和最长径之和 •非靶病灶:记录变化情况 •按RECIST标准判定CR/PR/SD/PD •CR、PR、SD疗效确认
-靶病灶
肿瘤疗效评价
•完全缓解(CR ) – 所有靶病灶消失,无新病灶出现,且肿瘤标 志
物正常,至少维持4周
•部分缓解(PR) – 靶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少≥30%,至少维持4周
•评价为SD的患者应在方案规定的间隔时间后重复评价确认 ( 一般不低于6-8 周)
与生存相关的疗效指标
•总缓解期(Duration of overall response): –从第一次出现CR或PR,到第一次诊断PD或复发的时间 •稳定持续时间 –从治疗开始到评价为疾病进展的时间 •肿瘤进展时间(TTP) –从治疗开始到肿瘤出现进展之间的时间 •无进展生存时间(PFS) –从入组开始到肿瘤进展或死亡之间的时间
a
WHO疗效评价标准的不足之处
•评价哪些病灶?所有的还是部分的? •界定可测量的最小病灶的大小? •判断PD的标准:单个病灶还是所有病灶? •过高评定PD(双径乘积增大25%,相当于体积增大43%),使得 一些病人过早地失去了治疗机会 •对已广泛应用的检查结果如CT和MRI并未提及 •临床试验疗效判断的偏差有5%-10%,是因为定义模糊和肿瘤测 量的误差引起
修订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
修订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 修订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是一种用于评估实体瘤治疗效果的国际统一标准。
该标准于2009年由国际肿瘤研究协会(RECIST)修订并于2010年首次发表。
mRECIST主要是在原有RECIST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优化,旨在提高其准确性和一致性,以更好地评估实体瘤的疗效。
mRECIST标准主要通过对肿瘤的直径变化进行评价,将肿瘤的直径分为目标病灶(target lesion)和非目标病灶(non-target lesion)。
目标病灶是指初步筛选出的肿瘤部位,通常是最大的病灶或病灶数目最多的部位。
非目标病灶是指除目标病灶以外的其他肿瘤部位。
根据mRECIST标准,在治疗前后通过影像学方法测量肿瘤病灶的直径变化,再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疗效评价。
根据肿瘤病灶的直径变化幅度,将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和进展性疾病(progressive disease,PD)四个级别。
其中,完全缓解指所有目标病灶消失,非目标病灶无增大;部分缓解指目标病灶缩小了30%以上,非目标病灶无增大;疾病稳定指目标病灶的大小变化在-30%至+20%之间,非目标病灶无明显变化;进展性疾病指目标病灶的直径变化超过+20%或出现新的病灶。
与原有的RECIST标准相比,mRECIST修订后主要有三个变化:首先,将疾病稳定的定义范围从-30%至+20%修改为-30%至+20%之间,以增加对肿瘤病灶直径变化的准确度。
其次,使用目标病灶的总直径和非目标病灶的最大直径之和来评估肿瘤负荷变化。
最后,mRECIST引入了基建测量误差范围(minimum bidimensional measurement error threshold,mBDTP),以帮助判定病灶的变化是否达到显著水平。
肿瘤化疗疗效评估标准
肿瘤化疗疗效评估标准
肿瘤化疗疗效评估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肿瘤和治疗方法进行评估,常用的评估标准包括以下几种:
1. WHO评估标准:根据肿瘤的病理学和组织学变化,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变化和进展四个级别进行评估。
2. RECIST评估标准:根据肿瘤大小的变化和传递性病变的数量来评估疗效。
根据测量肿瘤最大径的变化,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和进展四个级别进行评估。
3. PERCIST评估标准:用于衡量肿瘤代谢活性的变化。
通过检测肿瘤的FDG摄取量和FDG排泄量来评估疗效。
4. EORTC评估标准:结合了WHO和RECIST评估标准,同时考虑了症状缓解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常用的评估标准,如mRECIST、Choi标准等,它们在不同肿瘤类型和治疗方法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标准,并结合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综合评估化疗的疗效。
实体瘤疗效评价新标准RECIST附件-V1
实体瘤疗效评价新标准RECIST附件-V1实体瘤疗效评价新标准RECIST 1.1(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in Solid Tumors)于2008年发布,现已成为肿瘤治疗临床试验中疗效评价的标准方法之一。
该标准主要应用于常见肿瘤,如肺癌、胃肠道肿瘤、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实体瘤按照治疗前后判定疗效。
最近,RECIST附件发表,进一步明确了RECIST 1.1中各项参数的评估标准,更加简化和标准化了实体瘤疗效评价流程。
RECIST 1.1中,疗效主要通过测量瘤体的长轴、短轴、体积等指标的变化来评估,但存在一些缺陷,如无法识别新病变、不能反映肿瘤内部异质性变化等。
并且,该标准只能以肿瘤质量的变化作为判定标准,而非治疗效果。
而RECIST附件解决了该标准的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RECIST附件在RECIST 1.1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病灶的评估标准,即对治疗前未见的新病灶进行评估。
同时,附件还增加了一些实验性的评估方法,如纵向肿瘤质量的变化与总体生存率的关系等,使得RECIST标准更加完善。
其次,RECIST附件还规定了一些概念、参数和测量方法,如“非目标病灶”、“代表性病灶”的定义和测量方法等。
这些规定使得RECIST标准变得更加具体和标准化,避免误判问题的产生。
最后,RECIST附件还新增了一些图示和表格,清晰地呈现了不同情况下所需要测量与评估的参数,使得操作变得更加简单方便。
总的来说,RECIST附件的发布带来了更加全面和严谨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未来,随着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一标准将会更加丰富和完善,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实体瘤疗效,指导临床治疗决策。
实体瘤新的疗效评价标准
实体瘤新的疗效评价标准实体瘤是临床常见的肿瘤类型,对于其治疗效果的评价,通常采用的标准化方法为RECIST。
然而,RECIST标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肿瘤生长速度和转移情况的评估不足。
因此,探索新的疗效评价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基于影像学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IRETIST,引起了广泛。
IRETIST标准不仅能够更好地评估实体瘤的治疗效果,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相比RECIST标准,IRETIST具有以下优势:IRETIST纳入了肿瘤生长速度和转移情况的评价,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患者的病情;IRETIST评价肿瘤体积的同时,也考虑了肿瘤的异质性,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治疗效果;IRETIST操作简便,易于推广应用。
为验证IRETIST标准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本文分别使用RECIST和IRETIST对实体瘤患者进行了治疗效果评估。
实验结果表明,IRETIST 在肿瘤体积、生长速度、转移情况等方面的评估更具客观性和准确性。
在实际应用中,IRETIST具有以下优势:IRETIST能够更好地指导医生对实体瘤患者的治疗,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支持;IRETIST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治疗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然而,IRETIST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对影像学设备的依赖和对医生经验的依赖等。
为进一步完善IRETIST标准,建议加强影像学技术的培训和普及,同时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以验证标准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IRETIST作为实体瘤新的疗效评价标准,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它能够更好地评估实体瘤的治疗效果,指导临床决策,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比RECIST标准,IRETIST更具优越性,但也存在一定不足。
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和管理水平,以更好地发挥IRETIST标准在实体瘤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本文综述了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制定原则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通过对多种评价标准的分析,本文总结了目前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正的Ann Arbor分期
X :单个LN或数个融合LN最大直径10cm,腹
部巨大肿块是指单个LN或数个融合LN最大直 径在CT、MRI、淋巴造影、B超10cm,纵隔 巨大肿块是在后前位X片上T5/6水平上胸腔内 径1/3。
E:局限的结外病变是由有病变LN直接有限的播
散至横膈同侧邻近的LN外组织。
肿瘤化疗新的疗效评价标准
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 ( RECIST )
背景
1979年WHO标准 (双径测量) 存在如下问题: • 没有区分可评价和可测量病灶
• 没有明确规定最小病灶的大小及病灶的 数量
• 没有明确PD是涉及单病灶还是全部肿瘤 (可测量肿瘤病灶的总和)
• CT、MRI等新的诊断病变范围的影像学 方法广泛应用
• 多年来造成各研究组之间疗效评价存在 差异难以比较导致不正确的结论
背景
• 1994年起EORTC、美国NCI和加拿大NCI 在回顾WHO标准基础上,进行了多次的 讨论交流。
• 1998年取得一致意见:RECIST采用单径 测量代替双径测量,但保留WHO标准中 的CR、PR、SD、PD。
• 1999年在ASCO和JNCI上发表
RECIST 24
0 4 19 1 17% 4%
Colon
WHO
31
1 6 15 9 23% 29%
RECIST 31
1 5 16 9 21% 29%
Sarcoma
WHO
28
1 4 13 10 18% 36%
RECIST 28
1 5 17 5 21% 18%
Ovary
WHO
45
0 7 19 19 16% 42%
• 肝侵犯:至少二个成像技术证实既不是襄性病 变也不是血管病变
新病灶 SD:缩小未达PR或增加未到PD • 非目标病灶 CR:所有病灶消失和肿瘤标志物正常 SD:1个或多个病灶和/或标志物异常 PD:1个多个新病灶或/和非目标病灶进展
确认
• 肿瘤评价频率:每2周期(6~8周) • 在首次评价CR、PR者至少4周后复核 • SD者疗后6~8周至少有1次SD • 缓解期:从首次评价CR、PR到首次复发
Breast
WHO
48
4 22
54%
RECIST 48
4 22
54%
Breast
WHO
172
4 36
23%
RECIST 172
4 40
26%
Brain
WHO
31 12 10
71%
RECIST
31 12 10
71%
Melanoma
WHO
190
9 37
24%
RECIST 190
9 34
23%
Comparison of RECIST and WHO criteria in
25.6%
where tumor RECIST 4614 205 968
25.4%
response was
evaluated)
Total(all studies WHO
794
315 241 30.3%
where PD as well RECIST 795
336 231
29%
as CR+PR were evaluated)
存) QOL (quality of life、生存质量) • 疗效是决定病人继续治疗和研究项目是 否继续进行的依据
肿瘤病灶基线
• 可测量病灶(至少有1个):直径20mm或 螺旋CT 10mm。
• 不可测量病灶:所有直径<20mm或螺旋 CT<10mm病灶、骨病灶、脑膜病变、腹 水、胸水、心包积液、炎症乳癌、皮肤 或肺的癌性淋巴管炎、影像学不能确诊 和随诊的腹部肿块和囊性病灶。
或进展的时间 • 稳定期:从治疗开始到进展的时间 • 独立专家委员会
目标病灶
CR CR PR SD PD 任何 任何
总疗效评价
非目标病灶 新病灶
CR 未达CR/SD
无PD 无PD 任何
PD 任何
无 无 无 无 有/无 有/无 有
总疗效
CR PR PR SD PD PD PD
WHO与RECIST疗效评价标准比较
40%
20%
44%
73%
25%
56%
95%
30%
69%
120%
Comparison of RECIST and WHO criteria in
the same patients recruited in 14 different trials
No. Of patients
Response
Tumor site/type Criteria evaluated CR PR SD PD RR PD rate
RECIST 531 50 108
30%
Colon
WHO 1096 12 137
14%
RECIST 1096 12 133
13%
Lung
WHO 1197 60 317
32%
RECIST 1197 60 318
32%
Ovary
WHO 554 24 108
24%
RECIST 554 24 105
23%
Comparison of RECIST and WHO criteria in
小>50%并稳定>2月,同时无其它可测量病 变可评价为CR
NHL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 物理检查 淋巴结 淋巴结肿块 骨髓CR来自正常CRU正常
正常
PR
正常
正常
肝/脾缩小
Relapse 肝/脾增大
/PD 新病变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缩小50% 缩小50% 新病变或 增大
正常
正常
正常
不确定
缩小>75% 正常或不确定
抗癌药物疗效评价目的
• II期结果决定是否值得进一步研究 • III期的最终研究目标(end point)应包括:
TTD (time to death、到死亡时间) TTP (time to progression、到进展时间) ST (survival time、生存时间) PFS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无进展生
the same patients recruited in 14 different trials
No. Of patients
Response
Tumor site/type Criteria evaluated CR PR SD PD RR PD rate
Lung
WHO
24
0 4 16 4 17% 17%
临床试验end points
目的 疗效范畴
定义
测量点
OS 所有病人
任何原因死亡
进入试验
EFS CR/CRU/PR 失败或任何原因死亡 进入试验 P FS 所有病人 疾病进展或NHL相关死亡 进入试验
DFS CR/CRU
到复发时间
TTP CR/CRU/PR/SD
到进展时间
RD CR/CRU/PR 到复发或进展时间
肿瘤病灶基线估价
• 可测量的目标病灶:应代表所有累及器 官,每个脏器最多5个,全部病灶最多10 个。
• 所有目标病灶长度的总和作为有效缓解 的基线。
• 非目标病灶:存在或消失
测量方法
• 可扪及的LN、皮肤结节 (有标尺的彩照)。 • 胸X片:清晰明确病灶 • CT或MRI:胸腹盆腔用10mm,螺旋CT
疗效
WHO
RECIST
(两个最大垂直径乘积变化) (最长径总和变化)
CR 全部病灶消失维持4周 全部病灶消失维持4周
PR
缩小50%维持4周
缩小30%维持4周
SD
非PR/PD
非PR/PD
PD
增加25%
增加20%
病灶增加前非CR/PR/SD 病灶增加前非CR/PR/SD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
修正Ann Arbor分期
• 确立CT扫描在测量胸内及腹内病变与淋 巴造影有同样作用
• 临床上对肝/脾侵犯重新定义 • 巨块是预后不良的因素 • 放/化疗后残存的影像学异常并不总意味
着有活动肿瘤,提出了CRU的概念
临床分期
• LN侵犯:活检病理,X线、CT、淋巴造影
• 脾侵犯:与影像学不一致的肋下扪及或与影像 学增大一致的扪及(除外襄性病变及血管病变)
影像学研究统一疗效评价标准 • 1998年取得共识,NHL疗效评价标准包
括疗后CT扫描正常LN长径可达1.5cm, 并提出了CR/CRU(unconfirmed/uncertain) 的概念
诊断,分期,重新分期
• 完整LN活检 • 双侧髂骨多部位活检有助于正确的骨髓
评估 • 正常LN标准为1.5cm • 采用CRU(可能CR)表示腹部或纵隔肿块缩
in diameter, product, and volume
Diameter, 2r Product, (2r)2 Volume, 4/3r3
RR
Decrease
Decrease
Decrease
30%
50%
65%
50%
75%
87%
PD
Increase
Increase
Increase
12%
25%
用5mm层面连续扫描
• 超声检查:仅用于测量表浅病灶或确认 临床查体表浅病灶的消失。
• 内窥镜和腹腔镜:用于证实病理CR。 • 肿瘤标志物:CR需全部恢复正常。 • 细胞学和病理组织学:可鉴别CR或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