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 作物栽培学Ⅱ》课程教学大纲

《 作物栽培学Ⅱ》课程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Ⅱ》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0041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Ⅱ)英文名称:Crop Cultivation Science(Ⅱ)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5学分: 2.0适用对象: 农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肥料学,作物育种学等二、课程简介作物栽培学Ⅱ主要围绕南方(特别是广东省)栽培作物,如水稻、玉米(超甜玉米、糯玉米)、薯类(甘薯、马铃薯)、花生、甘蔗、烟草等大田农作物,从生产实际、特征特性、生长发育规律和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和措施与原理等方面进行详细系统的论述。

Crop Cultivation ScienceⅡof individual introduction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systematically the fe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principl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ultural technology, cultural measures and its mechanism for high yield, good quality, high efficiency , secur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crops those were cultivated in south china, especially in Guangdong province, such as rice, maize, potato, peanut, sugarcane, tobacco.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作物栽培学是农业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等专业本科生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其课程性质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以及优化决策等途径,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性科学。

《作物栽培学1》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1》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1》教学大纲Crop Cultivation 1学时:64 学时学分:4学分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或讨论学时: 0学时适用专业:农学课程代码:BK006016大纲执笔人:李向东大纲审定人:一、大纲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产体系及其与环境、措施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它的基本任务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产生系统,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人为措施的相互关系,并探讨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措施和理论依据,不断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光能利用率,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它在作物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农业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

通过作物栽培学的教学,应使学生能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掌握其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以及栽培技术措施的基本原理,学会进行作物栽培试验研究必要的基本技能,能在实际生产上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作物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的。

这些学科各自都从作物生活和环境条件的某一侧面来研究与作物生产有关的某个方面,它们都为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在作物生产上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作物栽培学绝不是只综合运用或组装其它学科已有科学成果,而是它有自己的理论基础,这就是作物生长发育及其对栽培条件反应的规律和产量形成规律,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运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达到不断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实行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与田间(试验田和大田)教学三结合的方法。

设施栽培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设施栽培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设施栽培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设施栽培技术》教学大纲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说明设施栽培技术课程是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为一村一名大学生种植类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

课内学时90,5学分。

课程力求反映设施园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主要介绍了设施蔬菜、果树和花卉的栽培原理与技术.包括设施蔬菜、果树和花卉三部分,涉及22种作物的栽培技术、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力求通谷易懂,重点突出,便于掌握与应用。

本课程要求先修课程为《园艺设施》。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要求掌握设施栽培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并能灵活应用于设施栽培生产之中。

学习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增加学习者对实际生产的了解和熟悉,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根据课程的需要,结合各地的生产情况,安排和组织生产实践、实验、参观、调查等活动。

本课程教学要求分为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层次,重点掌握的内容是各章中的核心内容,掌握的为基本内容,考试以重点掌握和一般掌握的内容为主,了解的内容一般不考,或仅占很小比例。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教学以自学文字教材为主,根据学习者工作或学习的区域,组织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和讨论问题。

录像教材为重点串讲。

重点串讲各章的重点、难点。

学习者可以通过信函。

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与中央电大的教师联系。

有问题也可以由学习中心的辅导教师为学习者辅导、答疑。

学习者应按时完成作业、实验和实习等教学环节,在实验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二、多媒体教材总体设计方案(一)、学时本课程课内学时90,其中讲课45学时,实验实习45学时,电视学时为15,具体课时内容安排如下表(二)、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以文字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体,辅以录像教材(VCD)。

文字教材为合一型,自学指导、实验指导、实习指导等全部在内。

它的任务是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系统传授和自学指导。

录像教材为重点辅导型。

《作物栽培学总论》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总论》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总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植物实验班学生全面了解作物栽培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作物生产与环境调控关系、作物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及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应用这些基础理论分析作物生产管理中的问题,从事作物栽培学及相关关学科的科学研究。

本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为植物实验班学生在充分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各个作物的栽培原理与技术和从事作物栽培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作物起源、分布与利用(2学时)第一节作物的起源1.作物的起源2.作物的传播习题要点:1.栽培作物的概念2.主要作物的起源中心第二节作物的分布1.世界栽培作物的分布2.中国栽培作物的分布习题要点:1.主要栽培作物的起源2.主要栽培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第三节作物的分类与利用1.作物的分类2.作物的利用习题要点:1.作物的主要分类方法2.大田作物的主要类型本章重点、难点:中国栽培作物的分布特征,大田作物的分类。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主要作物的起源地,理解主要作物的传播及空间分布特征,掌握作物的分类方法。

第二章作物栽培学及形成与发展(6学时)第一节作物栽培学内涵与特征1.作物栽培学的概念2.作物栽培学的特征习题要点:1.作物栽培学的定义2.作物栽培学的特点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与作用1.作物栽培学的任务2.作物栽培学的作用习题要点:理解作物栽培学在作物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节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发展1.作物栽培学发展历程2.作物栽培学发展前景3.作物栽培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习题要点:1.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史2.作物栽培学的拓展方向本章重点、难点:作物栽培学的内涵与特点,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的形成。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作物栽培学发展历史,理解作物栽培学在作物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内涵和特点及拓展方向。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也是一门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课程主要研究和介绍了关于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以及优化决策等途径,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性科学。

三、课程基本理念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目标、方法、模式和评价等要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能够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特性,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生产条件,制定科学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用以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灵活地组织教学。

讲解时要突出难点和重点,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理论,注重实践。

结合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时补充新理论、新技术。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条件,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1、绪论(3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2)了解作物栽培学发展历史、作物起源中心和作物引种时注意的问题。

教学主要内容(1)作物及作物栽培学得概念;(2)作物生产的特点及重要性:作物种植的地域性、作物种植的季节性、作物生长的周期性、作物生产的持续性、作物生产的综合性;(3)作物生产概况:我国种植业的分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4)作物的起源及作物栽培学的历史沿革;(5)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重点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难点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2、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3学时)基本要求(1)理解农作物基本生长发育规律和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有关概念;(2)掌握作物生产的光温反应和群体生产动态。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共56学时)1绪论(7学时)介绍课程的性质、地位及任务;作物的概念与分类;作物栽培实践与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1.1.1作物栽培的概念与地位1.1.1农业的定义与内涵1.1.2作物与种植业的概念1.1.3作物栽培学的概念、性质与任务1.2 作物的概念和分类1.2.1 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特征分类1.2.2 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1.2.3 根据植物科、属、种分类1.2.4 发展中的特种作物1.3 作物栽培学的历史与现状1.3.1作物栽培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内容1.3.2作物栽培学的建立与发展1.3.3 20世纪作物栽培学科的主要成就1.4作物栽培科学技术的未来方向1.4.1优质高产栽培1.4.2省工、省力、节本型、持续高效栽培1.4.3无公害农产品生产1.4.4设施栽培1.4.5规范化、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1.4.6信息化栽培第二章水稻(8学时)本章重点:水稻三性的概念及在生产上的应用,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育秧技术,需水需肥特性与肥水管理技术。

2.1 概述2.1.1 水稻生产在国民经济上的意义2.1.2 水稻生产概况2.1.3 我国水稻的分区2.1.4 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2.2 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2.2.1 稻的起源与分类2.2.2 水稻的发育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2.2.3 水稻的生育过程与器官建成2.3 水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2.3.1 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2.3.2 水稻产量形成模式与品种源库类型2.3.3 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2.4 稻米品质的形成与调控2.4.1 稻米品质及其评定方法2.4.2 稻米品质的形成2.4.3 稻米品质的调控2.4.4 稻米品质的保优贮藏方法与技术2.5 水稻基本栽培技术2.5.1 育秧2.5.2 稻田耕整、种植密度与移栽2.5.3 水稻营养与施肥2.5.4 稻田的水分管理2.5.5 稻田诊断与管理2.6 水稻其他栽培方式与技术2.6.1 水稻抛秧栽培2.6.2 水稻机械栽插栽培2.6.3 水稻直播栽培2.6.4 再生稻栽培2.6.5 水稻旱种栽培2.6.6 水稻清洁栽培2.6.7 发展中的栽培技术第三章小麦与大麦(6学时)本章重点:小麦与大麦的生育阶段、温光反应特性及在生产上的应用,小麦产量与品质形成,小麦需水需肥特性与肥水管理技术。

设施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设施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设施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大纲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实验课程为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有机地将书本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能够综合分析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思考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便于以后在工作中对生产相关事宜提前预见、有效管理和统筹安排。

三、学时分配四、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实验一:设施栽培作物及栽培制度调查通过对不同栽培设施的实地调查、测量、分析,结合观看影像资料,掌握本地区主要栽培设施的结构特点、性能及应用,学会园艺设施构件的识别及其合理性的评估。

设施栽培作物的选择和茬口安排直接关系到设施的利用效果和设施生产的效益,了解常见设施作物的栽培制度,理解栽培作物种类和品种在不同栽培制度中应用的基本要求,巩固理论知识。

本实验教学要求:掌握本地区主要栽培设施的结构特点、性能及应用本实验重点、难点:如何合理制定设施作物的栽培制度实验二设施蔬菜嫁接育苗技术设施蔬菜嫁接育苗可以有效防止土传病害侵染,提高植株抗性,是现代设施作物栽培的一项主要技术,在设施瓜类和茄果类栽培中广泛使用。

本实验通过对黄瓜苗的嫁接操作和嫁接苗的培育,了解嫁接技术在蔬菜作物上的应用及嫁接苗成活率的影响因素,掌握瓜类蔬菜常用的嫁接方法。

本实验教学要求:掌握瓜类蔬菜常用的嫁接方法(靠接法、切接法、插接法)。

本实验重点、难点:嫁接苗成活期环境管理技术。

实验三:电热温床的设置电热线育苗是按照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温度的需求,用电热线稳定地控制地温、培育壮苗的新技术。

能取代传统的冷床育苗,配合塑料大棚,可进行人为控温,供热时间准确,地下温度分布均匀,不受自然条件制约,提高苗床利用率,节省人力、物力,改善作业条件,安全有效,能在较短的期间内育出大量合格幼苗,是蔬菜商品化育苗的一条新途径。

通过本实验掌握电热温床的电热线设置方法及注意事项。

本实验教学要求:掌握电热线设置方法及注意事项。

《蔬菜设施栽培技术》实训大纲

《蔬菜设施栽培技术》实训大纲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蔬菜设施栽培技术实训》课程教学大纲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特制定本大纲(三年制适用)一、课程名称:《蔬菜设施栽培技术实训》二、课程编号:82023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蔬菜设施栽培技术实习是理论学习与生产实际相联系的教学环节。

其目的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获得设施蔬菜栽培技术和管理知识,并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习目的和任务:在于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知识应用到实际,并巩固专业知识,需要设施内各类蔬菜栽培技术和管理知识进行强化。

培养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感情和兴趣,树立专业思想,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让学生在生产基地参加岗位的轮换实习,并结合现场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蔬菜栽培技术和管理知识,不同岗位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基地对人员的需求等。

四、实习基本要求实习前必须根据本大纲的要求,结合具体情况订出每次实习的实施性实习计划。

实习期间对师生的要求;1、实习期间师生必须严格遵守厂方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领队和指导教师必须事先制订好实习计划和实习提纲,对学生的安全、思想、纪律、生活和学习等方面负责。

全面进行督促,检查与指导,实习结束后,各实习指导教师应评阅学生的实习报告,评定成绩并做出实习工作总结。

2、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写好实习日记。

在实习结束前提交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是根据计划的要求,对本次实习所得资料和收获做全面系统的整理和总结。

3、实习期间应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开展文体活动。

此外还应注意,文明礼貌、尊敬师长、爱惜公物、搞好厂校关系、并参加必要工厂社会活动和公益劳动。

4、实习期间必须加强工厂和学校的组织领导,组成企业与学校的联合领导小组。

争取企业对实习的全面积极支持,提供必要的生产实习条件。

五、本课程在教学中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设施蔬菜栽培技术实习是在理论教学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在完成设施蔬菜栽培技术教学后进行的。

进一步体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指导理论。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学中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一、作物栽培学的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作物栽培学是一门面向农学专业的专业课程。

是非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通过对作物栽培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知识点。

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先进实用的高产优质栽培理论和技术。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1、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物生产现状2、作物的概念,指栽培植物中最主要的、最常见的、在大田里栽培的、种植规模较大的几十种植物。

全世界作物大约有90种,我国大约有50种。

3、作物的分类栽培学对农作物的分类方法是按作物的用途,结合植物学系统,将作物分为三大部分,八大类别。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及饲料作物。

4、作物的产量①作物的产量概念:栽培农作物的目的是获取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

所谓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育期间所生产和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叫做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是指做为栽培目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作物的经济产量是作物生物产量的一部分。

②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作物的产量(经济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的种类不同,其产量构成因素也不相同。

例如,禾谷类作物的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平均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平均粒重三个因素。

作物产量因素之间除了互相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补偿的有力。

5、作物群体(1)作物群体的概念:作物群体是指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

个体是群体的组成单位,群体是许多个体组成的整体。

一种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单作群体,两各或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复合群体。

《设施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大纲 - 植物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设施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大纲 - 植物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设施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实验课程为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有机地将书本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能够综合分析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思考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便于以后在工作中对生产相关事宜提前预见、有效管理和统筹安排。

三、学时分配四、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实验一:设施栽培作物及栽培制度调查通过对不同栽培设施的实地调查、测量、分析,结合观看影像资料,掌握本地区主要栽培设施的结构特点、性能及应用,学会园艺设施构件的识别及其合理性的评估。

设施栽培作物的选择和茬口安排直接关系到设施的利用效果和设施生产的效益,了解常见设施作物的栽培制度,理解栽培作物种类和品种在不同栽培制度中应用的基本要求,巩固理论知识。

本实验教学要求:掌握本地区主要栽培设施的结构特点、性能及应用本实验重点、难点:如何合理制定设施作物的栽培制度实验二:设施蔬菜嫁接育苗技术设施蔬菜嫁接育苗可以有效防止土传病害侵染,提高植株抗性,是现代设施作物栽培的一项主要技术,在设施瓜类和茄果类栽培中广泛使用。

本实验通过对黄瓜苗的嫁接操作和嫁接苗的培育,了解嫁接技术在蔬菜作物上的应用及嫁接苗成活率的影响因素,掌握瓜类蔬菜常用的嫁接方法。

本实验教学要求:掌握瓜类蔬菜常用的嫁接方法(靠接法、切接法、插接法)。

本实验重点、难点:嫁接苗成活期环境管理技术。

实验三:电热温床的设置电热线育苗是按照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温度的需求,用电热线稳定地控制地温、培育壮苗的新技术。

能取代传统的冷床育苗,配合塑料大棚,可进行人为控温,供热时间准确,地下温度分布均匀,不受自然条件制约,提高苗床利用率,节省人力、物力,改善作业条件,安全有效,能在较短的期间内育出大量合格幼苗,是蔬菜商品化育苗的一条新途径。

通过本实验掌握电热温床的电热线设置方法及注意事项。

本实验教学要求:掌握电热线设置方法及注意事项。

《作物栽培》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教学大纲一、适用对象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主要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环境条件和栽培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技术原理及措施效应等,并用于指导实践,服务于生产,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参考学时70~80学时。

四、学分4学分。

五、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物的分类分布、生产概况和发展趋势2、了解作物的种植制度3、了解作物栽培的主要环节4、了解当地主要农作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生产的方针、政策等5、了解当地主要农作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6、基本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7、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措施(二)能力目标1、能正确认识不同类型作物的形态特征2、能正确使用农作物实验室的常用仪器设备3、熟练进行当地主要农作物生育时期的观察记载4、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播种(育秧、育苗)技术和移栽技术5、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田间看苗诊断和管理技术6、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产量预测和品质评定技术7、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收获技术8、基本具备拟定农作物生产计划和撰写总结的能力9、基本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六、设计思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使学生基本掌握当地主要作物栽培技术和操作技能为基本目标,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作物栽培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通过模块与项目工作任务的有机组合,让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Crop Cultivation二、课程编号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探讨实现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制定栽培技术措施,以促进作物生产的持续发展。

四、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获得作物栽培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原则及技术体系。

重点:是作物的分类方法及起源。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观察、调查及有关品质测试的基本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五、作物栽培学与其它相关课程联系与分工作物栽培学与植物生理学、土壤学、作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耕作学、农业生态学、作物育种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但又不是这些课程的综合运用或“组装”,它是按照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体系,论述作物产量形成的理论和栽培技术,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六、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章序讲授时数实验时数讨论共计时数概论第一章11第二章222第三章24第四章44第五章22第六章11各论第一章10212第二章8210第三章66第四章66第五章88第六章8210第七章44第八章628第九章66第十章66总学时数801090七、教学内容要点作物栽培学教学内容包括概论、各论和实验3部分。

§1 概论主要内容:1.作物生产与作物栽培学2.作物的起源、分布与分类3. 作物的生长发4.作物的产量与群体结构5.作物与环境6.作物栽培的基本原则和技术体系重点: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的产量与群体结构,作物与环境,作物栽培的基本原则与技术体系。

第一章作物生产与作物栽培学一、作物与作物生产的概念二、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三、作物生产概况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三、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作物栽培学发展一、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主要成就二、新中国成立后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三、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前景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布和分类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一、作物的起源二、作物的传播第二节作物的分布与种植业区划一、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二、作物分布的原理三、我国及内蒙古的种植业分区第三节作物的分类一、作物的分类方法二、各类作物简述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重点:作物的生长与作物的发育。

《蔬菜设施栽培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蔬菜设施栽培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果树设施栽培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特制定本大纲(三年制适用)一、课程名称:《果树设施栽培技术》二、课程编号: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蔬菜设施栽培技术》是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是从事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设施蔬菜的栽培特性,掌握设施蔬菜的主要栽培技术。

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其对生产的指导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蔬菜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要求掌握设施蔬菜生产的基本理论,蔬菜设施生产的技术。

五、本课程在教学中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在学生具有了植物学、农业设施技术、农业气象和土壤肥料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蔬菜设施栽培技术》。

六、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本课程教学时数96学时(理论讲授78学时,实验18学时)。

七、教学要点1、绪论(1)设施农业(2)设施栽培(3)我国设施栽培的现状(4)我国设施栽培的差距(5)我国设施栽培的发展道路(6)我国设施栽培的发展方向2、瓜类蔬菜设施栽培技术(1)黄瓜栽培技术(2)甜瓜栽培技术3、茄果类蔬菜设施栽培技术(1)番茄栽培技术(2)辣椒栽培技术(3)茄子栽培技术4、豆类蔬菜设施栽培技术(1)菜豆栽培技术(2)豇豆栽培技术5、白菜类蔬菜设施栽培技术(1)甘蓝栽培技术(2)花椰菜栽培技术6、绿叶类蔬菜设施栽培技术(1)芹菜栽培技术(2)莴苣栽培技术7、葱蒜类蔬菜设施栽培技术(1)韭菜栽培技术(2)蒜黄栽培技术8、芽苗类蔬菜设施栽培技术(1)芽菜概述(2)豌豆苗栽培技术(3)软化菊苣栽培技术八、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目前栽培发展趋势,介绍特种蔬菜,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蔬菜设施栽培技术在讲授中结合实训同时进行。

九、考试内容及方法的要求和提示考试以闭卷考试为主,内容以基本原理、基本生产技术为主,结合实训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施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大纲
基本信息
、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实验课程为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作
用,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有机地将书本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能够综合分析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思考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便于以后在工作中对生产相关事宜提前预见、有效管理和统筹安排。

三、学时分配
四、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
实验一:设施栽培作物及栽培制度调查
通过对不同栽培设施的实地调查、测量、分析,结合观看影像资料,掌握本地区主要栽
培设施的结构特点、性能及应用,学会园艺设施构件的识别及其合理性的评估。

设施栽培作
物的选择和茬口安排直接关系到设施的利用效果和设施生产的效益,了解常见设施作物的栽
培制度,理解栽培作物种类和品种在不同栽培制度中应用的基本要求,巩固理论知识。

本实验教学要求:掌握本地区主要栽培设施的结构特点、性能及应用
本实验重点、难点:如何合理制定设施作物的栽培制度
实验二:设施蔬菜嫁接育苗技术
设施蔬菜嫁接育苗可以有效防止土传病害侵染,提高植株抗性,是现代设施作物栽培
的一项主要技术,在设施瓜类和茄果类栽培中广泛使用。

本实验通过对黄瓜苗的嫁接操作和
嫁接苗的培育,了解嫁接技术在蔬菜作物上的应用及嫁接苗成活率的影响因素,掌握瓜类蔬
菜常用的嫁接方法。

本实验教学要求:掌握瓜类蔬菜常用的嫁接方法(靠接法、切接法、插接法)。

本实验重点、难点:嫁接苗成活期环境管理技术。

实验三:电热温床的设置
电热线育苗是按照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温度的需求,用电热线稳定地控制地温、
培育壮苗的新技术。

能取代传统的冷床育苗,配合塑料大棚,可进行人为控温,供热时间准确,地下温度分布均匀,不受自然条件制约,提高苗床利用率,节省人力、物力,改善作业条件,安全有效,能在较短的期间内育出大量合格幼苗,是蔬菜商品化育苗的一条新途径。

通过本实验掌握电热温床的电热线设置方法及注意事项。

本实验教学要求:掌握电热线设置方法及注意事项。

本实验重点、难点:电热线固定技术和线距计算方法。

实验四:园艺作物穴盘育苗技术
穴盘育苗技术是将种子直接播入装有营养基质的育苗穴盘内,在穴盘内培育成半成
苗或成龄苗。

这是现代蔬菜育苗技术发展到较高层次的一种育苗方法,它是在人工控制的最佳环境条件下,采用科学化、标准化技术措施,运用机械化、自动化手段,使蔬菜育苗实现快速、优质、高效率的大规模生产。

因此,采用的设施也要求档次高、自动化程度高,通常是具有自动控温、控湿、通风装置的现代化温室或大棚,这种棚室空间大,适于机械化操作,装有自动滴灌、喷水、喷药等设备,并且从基质消毒(或种子处理)至出苗是程序化的自动流水线作业,还有自动控温的催芽室、幼苗绿化室等。

与传统育苗方式相比,无土育苗减轻了劳动强度、便于秧苗长途运输和流通、易于消毒,空间利用率
高,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实验教学要求:掌握穴盘育苗的流程和基质消毒处理技术。

本实验重点、难点:穴盘育苗的肥水管理技术。

实验五:设施果菜类蔬菜的植株调整技术
设施果菜类蔬菜的植株调整是一项细致的管理工作。

设施茄果类蔬菜的植株调整包括搭
架、整枝、打杈、吊蔓、摘叶、疏花、疏果等。

每一植株都是一个整体,植株上任何一个器官的消长,都会影响到其他器官的消长。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设施蔬菜作物植株调整的方法,了解其对植株生长发育和产品器官产量、品质的影响。

本实验教学要求:掌握设施蔬菜作物植株调整的基本方法。

本实验重点、难点:在作物植株调整的过程中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达到平衡比较难。

实验六:设施作物的扦插繁殖技术
在设施条件下,通过调节温度和湿度,采用不同的基质,进行葡萄的扦插繁殖。

利用扦
插技术进行无性繁殖是园艺植物的重要繁殖方法,其优点是所有繁殖体在基因型上与母体相
同,可以大量繁殖性状一致的植物种苗。

扦插繁殖有多种方法,不同植物应选择最适宜的方
法。

插条可以是植株的所有营养器官,包括茎(变态茎)、叶、根等。

扦插繁殖的环境条件
应有利于植物缺失部分的再生,特别是根系发生,以利于尽早形成新的植株。

本试验的目的
即通过示范和操作掌握一种扦插繁殖的方法。

掌握繁殖过程中繁殖材料的处理、扦插后的管
理方法等。

本实验教学要求:掌握一种扦插繁殖的方法。

本实验重点、难点:繁殖过程中繁殖材料的处理,扦插苗成活期环境管理技术。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结合考勤、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验报告,综合打分,比例为3:3:4
六、推荐教材
设施园艺学。

李式军。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0。

ISBN 7-109-07751-9
大纲修订人:石海仙
大纲审定人:郭世荣
修订日期:2015年5月17 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