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探析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向 ——以《玛依拉变奏曲》为个案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探析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向——以《玛依拉变奏曲》为个案二级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专业:音乐学班级: 2012级1班学号: 2012070107学生姓名:王柳燕指导教师:李玥欣2016年5月 6日探析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向——以《玛依拉变奏曲》为个案摘要:近年来随着民族声乐事业的蓬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在民族声乐中更是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族声乐《玛依拉变奏曲》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在塑造人物形象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同时展现出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和地域特性的画面,震撼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本文通过对民族声乐《玛依拉变奏曲》中具有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旋律、歌词与民族乐器在这部民族声乐音乐中的运用进行深入研究,体会民族音乐元素运用不仅增强了民族声乐的生活气息、艺术感染力,更有概括影片含义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民族声乐;《玛依拉变奏曲》;民族情感;演唱风格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Vocal Music in the New Trend- A "Mayi pull Variations" Case Study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national oper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use of folk music elements in the national opera i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he use of folk music elements National Opera "can not filial unworthy mother" in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the characters and reveal the inner world of the characters, etc., at the same time show with distinctive local style and 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reen, shocked everyone viewers heart.By Melody Ethnic opera "not filial unworthy mother" has elements of Chinese folk music, lyrics and ethnic musical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national opera music in-depth study, the use of elements of folk music experience only enhances the film's life breath, artistic appeal, meaning more videos summarize important role.Keywords: National Opera; not filial unworthy Mother; anti-Japanese; singing style目录1《玛依拉变奏曲》简介 (1)1.1词曲作者 (1)1.2创作特点 (1)1.3民族声乐的多元化的《玛依拉变奏曲》 (1)2.《玛依拉变奏曲》艺术特征分析 (2)2.1以北方民歌为创作原型 (2)2.2汲取传统戏曲的开腔特色 (2)2.3结构、内容匠心独运 (2)2.4以宫调式演绎歌曲旋律 (3)3新时期《玛依拉变奏曲》的声乐发展 (3)3.1华丽的花腔旋律 (3)3.2变化的音级 (4)3.3丰富了原来的音乐性格与形象 (4)3.4体现气氛、色彩的重要手法 (4)4.从《玛依拉变奏曲》看中国民族声乐特点 (5)4.1人物形象和心理的分析 (5)4.2演唱技术的运用 (5)4.3舞台表演的艺术处理 (5)5结论 (6)参考文献 (7)致谢 (8)1《玛依拉变奏曲》简介1.1词曲特点《玛依拉变奏曲》是中国音乐学院教师胡廷江据哈萨克民歌《玛依拉》改编而成,作者运用了丰富音乐语言、新颖的音乐发展的手段,进行改编,具体体现在旋律、节奏、速度、曲式结构等方面。
中国声乐作品在二十世纪的发展
中国声乐作品在二十世纪的发展二十世纪是中国声乐作品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声乐作品走向国际舞台的起点。
在这一时期,中国声乐作品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融合了东西方音乐元素,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声乐作品,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声乐作品仍然受传统唱腔的影响,以京剧、黄梅戏等戏曲形式为主,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主题内容也比较受限。
随着国内外声乐教育的兴起和声乐技术的提高,中国声乐作品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中国声乐作品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作曲家开始着手创作西方音乐风格的声乐作品,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
著名作曲家聂耳的《黄河大合唱》可以说是中国声乐作品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作品,它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合唱音乐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合唱音乐风格,被誉为中国合唱音乐的奠基之作。
20世纪40年代,音乐家廖承志作曲,诗人郁达夫填词的《白毛女》也是一部富有民族气息、富有感染力的合唱曲。
这些作品在短时间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成为了中国声乐作品发展的重要标志。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中国声乐作品探索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和声乐作品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同时也有一些作曲家和表演艺术家踏上了深入探索的道路。
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以其作品《孔雀东南飞》和《地久天长》等,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音乐完美融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作品,使中国声乐作品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作曲家刘炳森的《昆仑奴》、《红旗飘飘》等作品,也为中国声乐作品的探索开辟了新的道路。
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开展,中国声乐作品迎来了一次新的高潮。
中国作曲家开始接触更广泛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不断吸收西方音乐的创作理念和技巧,使得中国声乐作品的创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以作曲家陈建年为例,其作品《平山》、《我和我的祖国》等,深刻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生活的风貌,为中国声乐作品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乐府、祭文和戏曲演唱等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声乐艺术经历了多个不同的时期和发展阶段,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音乐文化。
1.古代时期中国古代的声乐艺术起源于乐府,早在汉代就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完整的音乐形式。
乐府是一种音乐诗歌形式,通常以古代政治、军事、爱情等主题为主,歌词明快朗润,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常常被赋予社会风气的作用。
同时,祭文和戏曲演唱也是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文是一种宗教仪式中的宗教文学形式,以崇拜神灵和祖先为主题,音乐旋律庄重肃穆,富有宗教感。
戏曲演唱,则是在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唱腔、表演等形式来表现戏剧内容。
19世纪末,西洋音乐的传入带来了中国声乐艺术的新变革。
西方唱法和器乐的特点在中国声乐艺术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和吸收,音乐文化开始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同时,一些全新的声乐形式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如国歌、民歌、流行歌曲等。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和《东方红》等旋律激昂,表达了民族自豪和鼓舞士气的主题。
民歌则以普通人的生活和感情为主题,歌词自然真实,音乐旋律轻松愉悦。
流行歌曲则更加注重唱腔和舞蹈,对音乐视觉效果的呈现有更高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声乐艺术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意识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为声乐表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前卫的视觉效果和创新的音乐风格,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特色之一。
从流行歌曲、民歌,到古典声乐和歌剧等领域,各种不同的风格和风格混合已经成为中国声乐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总结来说,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经了古代时期的乐府、戏曲演唱和祭文等传统形式,以及近现代时期的西方化和现代化因素的影响,最后走向了多元化和创新化的当代艺术形态。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声乐艺术也将面临更加广泛的展示和发展的机遇。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趋势【摘要】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正呈现出多个新趋势。
首先是融合创新,通过吸纳西方音乐元素,民族声乐艺术呈现出更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数字化技术在音乐表现中的应用逐渐普及,为民族声乐艺术注入了现代科技元素。
跨界合作也成为推动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式,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人合作,为民族声乐艺术带来新的灵感和创意。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样备受重视,民族声乐艺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开拓了新的音乐风貌。
民族声乐艺术正在走向国际化,借助国际交流平台,传播中国声乐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将在不断应对社会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挑战中不断创新,推陈出新。
【关键词】关键词: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新趋势、融合创新、数字化技术、跨界合作、传统文化传承、国际化、社会发展、国际文化交流1. 引言1.1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多元融合,民族声乐艺术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在当今时代,融合创新是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民族声乐形式,艺术家们开始积极融合各种音乐元素,打破传统的界限,创造出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性的作品。
数字化技术在民族声乐艺术表现中的应用也日益普及。
通过数字化技术,艺术家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创作和演出,同时也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体验。
跨界合作成为推动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式,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们联合创作,为民族声乐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2. 正文2.1 融合创新是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融合创新是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民族声乐艺术也在不断进行跨界融合,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
融合创新不仅包括不同民族音乐元素的交融,还包括与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等其他音乐类型的融合。
这种融合创新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听众,也可以为民族声乐艺术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和发展空间。
民族声乐演唱多元思维
14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4声乐最为重要的个性化特点被磨平,民族声乐演唱的单一化现象明显。
将单一化现象完全归咎于“学院派”的培养显然失之偏颇,各院校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无一不要求学生能够在自身对作品加强理解的基础之上,对西洋美声唱法的科学发音方法体系下的民族声乐进行再创作。
而且虽然西方的发音方法对于音区的统一、音域的扩展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对于演唱者的个人的理解能力和自身的创造力并没有限制,不足以成为“万人同声”尴尬局面的决定性因素。
究其根本,还在于当前的一些年轻歌手认为民族音乐“土气”“落伍”、不好听,不能表现自己的“水平”,可以在表演时追求“高”和“尖”,使得民族声乐的内涵和情感不能很好地表现;此外各类电视歌曲比赛和文艺晚会也普遍侧重于选用固定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这也导致了大众所接触到的民族音乐风格的一致。
(二)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的基础多元化是民族声乐演唱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当代民族声乐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而民族声乐演唱的多元化有着多方面的基础保障。
首先,民族声乐构成和表演形式的多元化。
这是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的根本,我国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都有大量符合自身民族特色的声乐演唱作品类型,无论是汉族、蒙古族、壮族、维吾尔族还是藏族等其他民族都有大量在审美表现上差异性极强的民族声乐作品,而且各族群分布广泛,内部的语言体系更为复杂,这进一步促使民族声乐作品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例如,汉民族的语言就有河南话、陕西话、粤语、闽语等区分,这些语言体系下的民族音乐具有多样化的审美效果。
其次,群众对于民族声乐表演的多元化需求。
从当前群众对于声乐表演单一化现象的争议就可以看出,群众对于民族声乐有自己的了解和认知,这是民族声乐产生于基层的客观实际所决定的。
溯及民族声乐的本源,几乎无一不是在表演形式、风格呈现、艺术效果等方面特色迥异的作品,虽然当前我们提倡“科学民族声乐”的发展主张,但这一主张本身也并不排斥多元化发展理念,仅是为了实现民族声乐的教育传承所作出的思路选择。
浅谈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1. 引言1.1 中国传统声乐与民族声乐的关系中国传统声乐与民族声乐密不可分,两者在演唱方式、音乐元素、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紧密联系。
传统声乐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戏曲、民歌、器乐、说唱等形式,代表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传统声乐通过传承和演绎,将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特质融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民族声乐则是中国传统声乐的延续和发展,它在传统声乐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元素,融合了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和情感,丰富了中国声乐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传统声乐和民族声乐之间的互相影响和融合,不仅促进了中国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也为中国声乐的创新和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当代中国音乐领域,传统声乐与民族声乐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声乐艺术体系,为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重要性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重要性在于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声乐作为中国传统声乐的延续和发展,在当代音乐领域中展示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它不仅代表着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通过对民族声乐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中国音乐的美好情感和智慧。
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也对丰富当代音乐生态和推动音乐艺术的创新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民族声乐在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展现出新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方式。
这种融合与创新不仅能够丰富中国音乐的内涵,还能够拓展音乐的表现领域,提升音乐的艺术性和影响力。
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和探索。
它在丰富音乐形式、拓展音乐风格、推动音乐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国音乐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民族声乐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民族声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民歌和民间音乐,这些传统音乐形式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情感。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与戏曲、器乐、民间音乐等并列。
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也逐渐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首先,中国民族声乐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在传统歌曲中,歌曲常常是由一句至多几句简单的词语组成,如“鹊桥仙”、“茉莉花”等。
现代中国民族声乐与传统相比,词曲的结构更加成熟。
歌词可以完整地表达故事情节,而音乐也变得更加丰富,不同的器乐和人声的使用更加多样化。
其次,中国民族声乐也与其他音乐风格相互融合,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
现代中国民族声乐受到流行音乐(如轻音乐)、摇滚音乐等影响,而在表现形式上也更灵活多变,如《亲爱的小孩》就是一首现代与传统乐曲的融合。
此外,中国民族声乐在青年群体中也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传承。
现在的音乐学院中研究中国民族声乐的专业越来越多,也有很多青年歌手在演唱方面的表现受到广泛赞赏,例如华晨宇、杨宗纬等。
最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还受到了现代音乐产业的推动。
在音乐节、演唱会等大型音乐活动中,民族声乐演唱也逐渐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从表演到录音、发行,都取得了越来越好的成绩。
尽管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保护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提升创新能力等等,但是其具有的多样性已经成为其魅力所在,也有利于其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社会的需要。
民族声乐演唱的风格特点
试论民族声乐演唱的风格特点摘要:民族声乐的含义是:将我国的语言与音乐形式以声乐的形式集中体现华夏儿女的思想、心理、以及情感。
民族声乐在歌唱艺术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是声乐艺术不同风格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民族声乐;风格;特点1 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多元化在劳动生活中形成了民族声乐。
我国幅员辽阔,是个多民族国家。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就是根据各地区、各民族的地理环境、风格习惯、语言音调等方面的不同,逐渐形成和固定的。
此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各地区都积累了丰富的演唱曲目,经过歌唱家们采取不同的演唱方法、技巧和形形色色的表现手法,再创作出来的民族声乐艺术,就体现出了丰富多采的演唱风格。
这些风格即蕴含在民族唱法的统一共性之中,又有独树一帜的个性,表现的手段也不一样。
我国民族众多,五十六个民族有超过五十六种的语言,每个民族都有呈现其语言特色、习俗特色、地域风貌特色的个性突出的作品。
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各个地区都有其不同的演唱风格。
东北地区的演唱豪放宽广,江南地区的演唱委婉清秀,陕北地区的粗犷嘹亮。
其节奏自由,纯朴大方,高亢悠长,句式结构非常特别。
蒙古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千百年来,草原上的人们用长调歌唱生活,赞美自然,抒发胸怀,祈祝未来。
“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因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山东民歌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诙谐和风趣等特点。
表现山东人民朴实、憨厚的性情,往往以生活小调为最突出。
表现山东人民在和大自然斗争中的伟大气魄、坚强意志和英雄性格的歌曲就表现出强悍、粗犷的特点。
例如:如临沂地区的《沂蒙山小调》歌词朴实生动,曲调婉转悠扬,不仅生动展现了沂蒙山区秀丽风光和沂蒙人民善良淳朴的品格,更象征着沂蒙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其中“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低”子必须要以山东卷舌的口音来唱,这个字能集中体现山东民族声乐的特色。
分析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分析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摘要: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特色的底蕴。
是以民间唱腔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传统的民间唱法是最原始的生态唱法,很大程度上市受到传统戏曲和民间曲艺唱法的影响逐渐形成。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声乐艺术逐渐走出了国门,凭借着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许多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在世界上文化艺术上有了一席之地。
1 民族声乐的来源伴随着我国璀璨的文化历史,民族声乐的填词作曲有了一定的基础。
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声乐经过诗经、楚辞、乐府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的熏陶和美化,形成了自己一个独特的声乐表演艺术。
更是经过,民歌、戏曲、说唱慢慢发展到现今人人喜爱的境地。
1.1 民歌正所谓民歌当然和人民有着密切的关系。
民歌反应的是人民在生活上,工作上的情感和态度。
语言质朴,风格独特。
不同时期的民歌反应出不同时代的生活和态度。
我国是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歌,且种类繁多,演唱方式不一。
1.2 戏曲中国的戏曲驰名古今中外,是一门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
根据资料显示,它是由原始的戏剧形式“参军戏”、“杂剧”、“大戏”等发展而来的。
随着我国戏曲文化的日渐成熟,各类戏曲的相互借鉴和吸收,在表演和唱法上有了提高,还总结出戏曲的唱嗓。
戏曲上有很多的专业名词,例如“真嗓”、“小嗓”,就是我们常说的“真声”和“假音”。
在戏曲表演中,强调以音传情,利用语言、音调、语势来感动人。
我国是个泱泱大国,地域的划分极为广泛。
因地域环境的影响,戏曲上也有许多不同的艺术风格,北方的粗狂豪爽,南方的细致婉转。
民族声乐上继承了戏曲的这种特点,在表演、吐字、腔调、内涵、技巧等各方面都进一步的融合和提高,使得民族声乐上更加完美。
1.3 说唱说唱艺术,主要是利用语言来表达内心想要表露的情感,生活气息浓郁,大多都是直白、利索的表达。
说唱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种类繁多,在北方一带,说唱是大受欢迎的。
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化传统 、 心理 结构 、 殊语 言特征 特殊 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来进行 。我国传 统声乐理 论是 历史发 展和积淀的结果 , 这一结果 不论从 自身 的特征还是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 都具有
一
种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性 , 即
等方面来进行 审视 , 清思路 、 理 探讨 发
展, 才能进 一步处理 好继 承 、 借鉴与 发
问题。 高校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 台, 因此, 充分发挥 艺术教 育在人才培养 中的特殊作 用, 断加强和改 要 不
进教 学理念、 学方式 以加快我国民族声 乐的发展 。 教 关键词 : 民族声乐; 学; 教 多元化; 民族 审美; 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 :6 62 J 1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4— 1 2 2 1 )2—0 1 0 10 2 7 (0 1 0 12— 3
、
我国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
现 状
15 9 6年沈阳音乐学院创 建了 民族
声乐专业 , 老一辈的专家学者培养了许
多优秀学生 , 积累 了一定 的经验 , 民 为 族声乐的发展打 下了基础 。随后 , 上海 音乐学院也开设 了民族声乐专业 , 为民
收 稿 日期 :00—1 0 21 2— 2
声乐艺术的鲜明特 色 , 保持这种特色是 民族声乐的发 展基 础 , 这也是民族声乐
乐教学的教师 , 多是由专 业音乐学 院精
心培养出来的 , 他们更多地是接 受西 洋 美声唱法的歌唱理 念和 练习方式 , 而较 少接触原汁原 味 的民族传 统艺术 。因 此, 民族声乐教 师应 当走 出校 园 , 向 走 民间 , 与民 间歌 手 、 间曲艺 表演家 切 民 磋交流 , 同时 也要学 习西 方美 声唱法 , 取长补短。
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的多元化之我见
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的多元化之我见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的多元化是一个贯穿于整个音乐发展历史的话题。
我认为,这种多元化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音乐流派和演唱风格的多元化。
由于地域和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各民族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因此,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在音乐流派和演唱风格方面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
例如,广西山歌、云南民歌、新疆维吾尔族的艺术歌曲等都表现出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唱方式。
在音乐流派方面,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包括戏剧音乐、民族器乐、民间民族歌曲等多种类型。
其中,戏曲音乐是中国声乐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独特的表演技巧和演唱方式。
各种不同的戏曲曲调以及表现手法都成为了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京剧、豫剧、粤剧等。
民间民族歌曲则在歌曲形式、呈现形式、情感表达等方面都具有区别于其他类型声乐作品的独特风格。
二、声乐表现手法的多元化。
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在表现手法方面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除了嗓音和演唱技巧等方面,一些特别的声音处理和乐器的加入也为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表达方式增添了新的元素。
例如,一些乐器,如二胡、琵琶、扬琴等被加入到某些作品之中,此外,一些特别的声音处理技巧,如卷舌、呜声、喉音等也被广泛使用。
表现手法的多元化为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表达方式增添了色彩。
同时,与西方声乐作品相比,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更注重声音的色彩变化和感情表达,它们的音乐语言和表达方式也更为复杂和深刻。
三、文化内涵的多元化。
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一样具有多样性。
中国各族群的独特文化传统以及艺术理念都反映在声乐作品之中。
这些作品的主题内容涵盖了各种不同的人生境遇、生活情感和社会现实。
这些内容包括婚姻、爱情、友情、爱国等领域。
同时,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传承了民族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回归了本土文化的根源,强化了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感,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的多元化是这一领域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在音乐流派和演唱风格、声乐表现手法、文化内涵等方面表现出了多种形式。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演变和发展作者:黄珣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18期摘要:近年来,中国民族声乐得到了多元化发展,但也存在很多危机。
本文讨论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演变,分析了民族声乐发展中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见解和反思。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风格;演变;发展中国民族声乐指的是音乐形态、风格特征等与流行音乐和西方声乐作品等相区别的声乐形式。
目前,中国民族声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创作复苏到唱法创新,体现了时代和文化的变迁。
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演变(一)时代风格20世纪30年代,冼星海、聂耳等创立了由郭兰英、王昆等演唱家的演唱表演演变的“戏歌综合”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并逐渐得到接受和认可,主要声乐形式是抒情歌曲,某种程度上,这种风格曾经被片面认为是唯一的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其演化成的“民族唱法”,受到很多人的效仿;60到70年代,在时代背景下,民族声乐主要形式是样板戏和语录歌,艺术风格以及对现实的表现较为单一;到80年代,民族声乐进入一个活跃期,不管是作品创作上广度和深度,还是演唱的技巧和认识,都有全新的表现,着重在作品中融入真实情感,这个时期主要的词曲作家和代表作品有:施光南的《祝酒歌》、王酩的《妹妹找哥泪花流》、王立平的《太阳岛上》、谷建芬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90年代,在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的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开始向现代化、多元化、市场化发展。
主旋律作品与军旅歌曲的兴起,标志着民族声乐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并且受流行音乐和现实主义影响,民族声乐也开始转型,一批中青年词曲作家以平民意识思考和探索新时代精神,比如:王佑贵的《春天的故事》、印青的《走进新时代》、臧云飞的《当兵的人》、士心的《说句心里话》等,旋律柔美大气,歌词真挚感人,内涵深厚,大气磅礴,一经推出就广为流传。
(二)地域风格我国的多民族特征是构成民族声乐艺术的决定因素。
我国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各民族的地理环境、语言文化、生活习俗、民族性格等差异,注定了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风格是多姿多彩的,比如辽阔悠扬的蒙古长调、清新隽秀的江南小调、高亢嘹亮的青海花儿、粗犷奔放的藏族歌曲等、我国的民族声音艺术风格包括了各民族的民谣、山歌、曲艺、说唱、歌剧、戏曲等。
中国声乐作品在二十世纪的发展
中国声乐作品在二十世纪的发展二十世纪是中国声乐作品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音乐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声乐作品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和风格。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声乐作品在二十世纪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二十世纪初,中国声乐作品还受到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的影响,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内容多为民间传统题材。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声乐作品开始吸收西方音乐的技法和理念,逐渐摆脱传统的束缚,融合了更多的元素和创新。
同样在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歌剧艺术也开始崭露头角。
1919年,中国京剧《霸王别姬》首次被搬上歌剧舞台,标志着中国歌剧艺术的开端。
此后,中国歌剧逐渐融合了意大利歌剧、德国歌剧等欧洲歌剧的艺术特点,开创了一种与西方歌剧截然不同的中国式歌剧。
不仅在剧情表现上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在曲调编排上也吸取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歌剧艺术体系。
20世纪中叶,中国声乐作品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扶持,中国声乐作品得到了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和资源。
此时期,中国的声乐作品开始融合了更多的外来音乐元素,例如西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音乐理念、民族音乐的特色等。
中国著名的声乐作品《茉莉花》、《大海航行靠舵手》等作品在这一时期诞生,为中国声乐作品的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
随着中国音乐院校的兴起和完善,许多杰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开始涌现,他们为中国声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中国声乐作品在二十世纪后期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不仅有许多融合了民族乐器的声乐作品问世,还有大量与国际接轨的声乐作品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在二十世纪末,中国声乐作品已经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中国声乐作品在此时期不仅在音乐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而且在演出和传播上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许多中国声乐作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声乐比赛和音乐节,展现了中国声乐作品的风采和魅力。
浅析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
浅析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
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艺术形式的多元化,民族声乐艺术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进行浅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一、发展现状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
一方面,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形式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古老的音乐作品和唱腔的传统依然被人们所喜爱和推崇。
现代的音乐元素也在民族声乐中被融入,形成了新的风格和形式,为这一文化传统赋予了新的活力。
2. 跨界合作的兴起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交流,民族声乐艺术也逐渐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进行了更多的跨界合作。
民族声乐与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舞蹈等形式的结合,为传统民族声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3. 人才培养的不断加强在当今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民族声乐艺术领域,人才培养也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不仅在各大音乐学院和艺术院校加强对民族声乐的专业培训,同时也通过各种比赛以及演出等形式,为有志于从事民族声乐艺术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平台和机会。
二、未来展望1. 弘扬传统与创新发展并重未来的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应当继续弘扬传统的音乐形式和唱腔,同时也要兼顾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入和创新。
只有保持传统的纯正性和独特性,同时也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才能使民族声乐艺术在当今社会中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2. 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
未来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应该进一步开放心态,积极接纳和融合其他文化艺术的精华,并通过跨界合作来创新形式和拓展空间,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可能。
民族声乐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现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活力和发展潜力。
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沉淀和情感的表达,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民族声乐艺术也在不断地传承与发展着。
本文将会从传承与发展两个方面来探讨民族声乐艺术的现状与未来。
一、传承1. 传统教育的影响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最主要的渠道就是传统教育。
在中国,许多音乐学院和艺术学校都开设了声乐专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民族声乐艺术人才。
一些传统歌剧团体和合唱团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民族声乐艺术的教学和传播,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2. 民间传统的传承除了专业教育之外,民间传统也是民族声乐艺术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东北的二人转到西南的傣族歌舞,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形式不仅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也通过各种形式被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这些美妙的声音,了解到民族声乐艺术的魅力。
3. 文化自信的推动近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文化自信的推动,大力支持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这种政策的支持下,不少民族声乐艺术的传统形式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比如京剧、黄梅戏等传统曲艺形式,以及一些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
这些传统形式的传承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文化,也对当代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发展1. 融合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也在不断地融合创新。
现代音乐技术的发展为民族声乐艺术的演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通过音乐制作软件可以对传统歌曲进行重新编曲,通过舞台技术可以将传统形式演绎得更加生动。
一些音乐人也在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多的尝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音乐进行融合,创作出更多具有现代感的作品,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国际交流近年来,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在国际上逐渐崭露头角,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一些优秀的民族声乐演员通过国际比赛和演出,将中国的声乐艺术形式推广到了国际舞台,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到中国的声乐文化。
论中国民族音乐多元化发展
论中国民族音乐多元化发展摘要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在世界音乐中也有着绚丽多彩的一页。
然而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民族音乐受到了世界主流音乐发展的冲击面临许多发展的困难。
本文分析了中国民族声乐和器乐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并给出了走多元化发展之路的途径,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音乐多元化途径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随着世界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距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
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人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地进行交流。
在交流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得以互相了解和学习从而促进了各族文化向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
而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自然受到了来自世界文化交流的冲击和影响,各种音乐都在以吸收其它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变革,中国的民族音乐也是如此。
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种类繁多,精品迭出。
无论是民族声乐唱法还是民族器乐的奏法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韵味。
而近年来,受世界音乐的冲击,我国的民族音乐面临很大的挑战,为了使我们的民族音乐能够更好、更长久地发展,我们需要在借鉴和吸收其他音乐优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的民族音乐,这样才能真正将我国的民族音乐走向世界。
下面本文从中国民族音乐发展面临的问题入手,分析中国民族声乐和器乐发展遇到的问题,并给出中国民族音乐多元化的发展途径,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指明道路。
二中国民族音乐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给各行各业更加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他们提出了更新的发展模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面临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中国民族声乐面临唱法单一的问题中国民族声乐源于中国戏曲,而中国戏曲的多样性也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肥沃的土壤。
然而,近年来中国民族声乐的主要培养基地由民间转向学院,越来越多的音乐学院开办了民族声乐这个专业。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趋势中国民族声乐经历了⼏千年的发展演变、融合创新,不断趋于完善,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表演形式。
⼗⼀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开放的不断深⼊,经济发展使⼈们的⽣活⽔平得到了⼤幅度提⾼。
使得当下国⼈越来越注重精神⽣活的追求,在众多的艺术追求形式当中,⾳乐已经成为⼈们⽣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粮,国⼈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追求和审美认知在不断地提升。
⼀、当代民族声乐的基本特点民族声乐艺术是不同民族、不同⽂化内含以及特定关联地域、语⾔、历史形态的声⾳的⾳乐艺术。
相较于器乐⽽⾔,声乐是⼀门独特的“歌唱艺术。
”它包括传统的或现代的民歌、戏曲、曲艺等演唱,产⽣于劳动⼈民长期的社会⽣活和劳动实践之中,是劳动⼈民集体创作的结晶。
1.地域性。
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特点,⾸先体现在地域性上。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化艺术特点,⽽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多样化,民族⽂化艺术具备了显著的地域特征。
传统民族声乐中的民歌是在继承传统戏曲、曲艺、民间民歌⼩调精髓的基础上,⽤科学的发声⽅法和符合⼴⼤⼈民审美要求、欣赏习惯的歌唱形式歌唱的⼀种⾳乐艺术。
民歌即是在不同民族地域孕育产⽣和发展的,是民族声乐地域性特征的体现。
2.科学性。
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与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对声⾳的概括为⼋个字:“通、实、圆、亮、纯、松、活、柔。
”民族声乐汲取戏曲艺术的精华,取美声唱法之所长,为民族唱法之所⽤,在⽓息的运⽤,共鸣的训练等⽅⾯进⾏⼤胆的借鉴和融合。
3.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中国特⾊的演唱风格,包括声⾳类型、情感表达、语⾔、表演等多个⽅⾯。
体现我们的声乐特⾊上,要继承、借鉴戏曲表演程式,丰富民族声乐的舞台表演,展现民族声乐特有的舞台魅⼒。
在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关系上,⾦铁霖认为“美声唱法要民族化,即美声唱法的演唱应该⾯向⽼百姓,在语⾔风格上向⽼百姓靠拢,让⽼百姓听得懂、喜欢听。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各地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
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融之后,中国民歌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现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貌。
本文将就中国民歌的发展现状进行浅析,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未来发展的前景。
一、中国民歌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国民歌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
早在遥远的史前时代,中国各地就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歌文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和情感表达。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民歌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各地区的民歌风格各具特色,如黄土高原上的陕北民歌、草原上的草原民歌、渔船上的渔民歌曲等,都展现出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
中国民歌又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而著称,不仅反映了人民的乐观豁达和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也传递了对家国情怀和对亲情友情的深情厚意。
中国民歌以其朴实、真挚、朴素的歌词语言和优美的旋律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中国民歌的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民歌在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现状。
一方面,受到文化政策的重视和支持,中国民歌在学术研究和演出表演方面得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发展。
各级文化机构和音乐学院纷纷成立了民歌研究中心和传统音乐团队,围绕中国民歌的古老传统和现代创新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传承。
在演出表演方面,各种民歌音乐会、民歌比赛等活动层出不穷,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观众的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民歌也不断向现代文化领域渗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在大众传媒和社交网络的影响下,中国民歌开始走向大众化,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娱乐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
不少民歌歌手以其独特的歌声和精彩的表演走红网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歌手”,广受年轻人的喜爱。
三、中国民歌的意义和未来发展的前景中国民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中国音乐的多样性
现代中国音乐的多样性一、中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众多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和风格。
比如,著名的云南民歌展现了少数民族的亲切感和淳朴情感;西藏的藏族音乐则富有庄严神秘的气息,展示了那里独特的信仰和文化。
二、流行乐的多样性中国的流行音乐发展迅速,并且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力。
从上世纪80年代的摇滚乐到近年来的流行歌曲,中国流行乐的风格各异,涵盖了摇滚、流行、民谣、嘻哈等不同风格。
许多年轻音乐人也在探索新的音乐风格,为中国流行乐增添了更多的多样性。
三、古典音乐的多样性中国古典音乐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美学和艺术风格。
京剧、昆曲、豫剧等剧种的音乐元素丰富多样,通过唱、念、做、打等表现形式,展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之处。
同时,中国传统乐器如古筝、琵琶、二胡等,也为古典音乐增添了不同的音色和韵味。
四、电子音乐的多样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
电子音乐的多样性体现在其包容各种风格、流派的能力上。
从纯电子音乐到电子舞曲、实验音乐等,中国的电子音乐场景日益多元化,并且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的喜爱和参与。
五、影视音乐的多样性中国的影视音乐产业蓬勃发展,为电影、电视剧等媒体提供了丰富的音乐资源。
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需要不同风格的音乐来衬托氛围和情感。
从古装剧到现代都市剧,从喜剧到悬疑剧,中国影视音乐呈现出多样的面貌,丰富了观众的视听体验。
六、地方音乐的多样性中国各个地区拥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传统和风格。
比如,粤剧代表了广东音乐的特点,蒙古族的呼麦则展现了北方大草原的豪情壮美。
无论是南方的潮汕音乐、西方的川剧还是东北的二人转,地方音乐都丰富多彩,以地域特色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音乐享受。
七、跨界融合的多样性现代中国音乐的多样性还体现在跨界融合上。
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开始尝试将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进行结合,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
比如,民谣和摇滚的结合、传统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等,都为中国音乐创作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摘要民族声乐作为一种艺术形体用于民族感情与思想的传达,是通过民族审美与语言来展现民族自身灵魂的一种音乐风格。
延续至今,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乃至成为了中国声乐界甚至世界音乐界的困扰。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提出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两条途径,希望本文能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文化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从20世纪末期至今已经有几代声乐与理论的工作者为如何创立具有民族灵魂与特色的中国声乐学派而努力奋斗着。
中国民族声乐时至今日已经经过了数十年的磨砺,在这数十年里,中国民族声乐凭借着自身独具魅力的艺术手法向人民传达着中华民族具有灿烂光华的艺术音乐,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赞同与喜爱,并且是任何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艺术体。
《民族演唱艺术的发展与提高——在独唱独奏音乐座谈会中的发言》中,对如何建立中国民族唱法领域的经验总结与中国声乐民族学派的理解,如何提高唱法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与总体概括。
总之,中国民族声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发展与提高不单是声乐、理论与学术界所应该关注的中心,更加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关心的艺术体。
一发展民族声乐的必要性每一个学科的发展都需要结合自身的文化传统站在全世界的角度去展望未来,民族声乐也是如此,因为只有成为民族的瑰宝才能走向世界。
中国拥有56个民族,也就是说中国拥有56种在历史、文化、风俗、信仰、习惯和语言都不相同的文化艺术,这56种艺术经历了各自的发展和相互之间的磨合,然后又相互进行融合,最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声乐艺术。
因为世界的文化也是多元化的,不能丢掉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而单单去与国际文化接轨,因为世界上不同于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所表现的是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和习俗,表达的是他们自身对生活、国家以及民族的感情,但是也不能固步自封不求更大的发展,每一种文化在表现手法和技巧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点,只有扬长补短才能不断更新、不断发展,这样才能更长久的存在于人们的意识里,所以站在全球化的角度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出发点来思考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同世界音乐的宝库一样,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以几千年的辛勤劳作和生活为根基在这个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度创作出了中国民族声乐,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就拥有了众多的创作动力,积累了宝贵的音乐经验,而且更需要我们以及后人们继承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将其进行更加丰富的创作,将民族声乐文化发扬光大。
二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鲜明的表达出对于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如何面向未来,需要我们从历史、实践与文化等层面来审视思考,以历史文化为根据从其立场来进行深度思考并探讨民族声乐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思路理清并确定发展的正确方向,将借鉴、创新、发展与传承的辩证关系处理妥当合适。
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方向问题关系着民族声乐是否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稳重求进的关键。
笔者认为,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定位方向的确立关系着民族声乐文化身份的确定,简而言之就是对内部文化身份的赞同与对外部确认文化身份的差别。
1 民族声乐的文化之“源”民族声乐的文化是源于中华文化的,刘辉在其文章《关于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中也阐明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民族声乐滋生和发展的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国民族的语言、民族的审美、民族的情感和民族的音乐风格的延续和进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产物。
2 民族声乐的文化“个性”民族声乐文化的定位核心内容是对民族声乐个性的认知、认定、突出、彰显和弘扬。
汉民族音乐演唱的艺术融合了其他民族的音乐演唱艺术,形成了中国民族的声乐艺术。
民族声乐的表现形式和音乐属性取决于中华各民族的音乐风格,其内在的气质和规定取决于中华文化特有的文化内涵,其艺术神韵和给观众的欣赏习惯则取决于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取向。
作为人类共同拥有的艺术财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和西方声乐艺术在这方面是相通的,但是我国民族声乐的个性比以“贝尔康托”为代表的西方声乐艺术要鲜明许多。
西方声乐不具有中华民族声乐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其排他性比较严重,过于重视技术,甚至到了以技术为尊的地步,不像是我国民族声乐只是将技术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和工具,其重点还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例如,我国声乐中大受民众欢迎并在专业顶尖的高等院校占有重要地位的蒙古族“呼麦”式唱法,其中运用到了一项技术,即喉音,这西方声乐艺术家眼中,喉音是不可取的,被看成是在演唱中不能出现的错误,更不用说称之为艺术了。
西方音乐在创作时讲求理性,演奏或者演唱时讲求技巧,其风格比较注重和声,而东方音乐不同的是我们讲求的是感觉、韵味和旋律。
我们不应该盲目地去追求西方声乐文化,西方艺术大师也不会一味的追逐东方声乐文化,他们所关心的所感兴趣的是彼此间的文化差异,只有这样一个文化在身份上才能在内得到民族的认同,在外区别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
三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化的民族,也是一个包容的民族,中国的声乐艺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发展一方面是满足中国广大观众的欣赏需求,另一方面需要走向世界,朝着多种演唱模式共存的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世界其他声乐艺术和谐共处,以求向着更远的方向前进,以下就阐述了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途径:1 保护民族声乐的民族文化基因我国的民族声乐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不断深入其发展非常迅速。
伴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进入,西方声乐艺术也传入了中国,此时盲目的追求和借鉴西方声乐艺术成为了主流思想,一味的崇洋媚外,几乎忘记了保持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此时我们的传统文化反而成为了落后的标志,笔者认为如此将会逐渐灭亡掉我们的民族声乐,这是个非常错误的做法。
如果没有了民族声乐滋生的土壤,即没有了哺育民族声乐成长的中国民族文化,民族声乐将不复存在。
在中国,有世界上哪儿都不能与之比拟的丰富文化,这也使得民族声乐丰富多彩,所以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要继承作为发展根源的民族文化基因,并且要坚持不懈的去保护它。
民族声乐文化如果想要有一个非常良好的生态环境去发展那么就必须去保护民族文化基因。
这种基因的载体就是“原生态民歌”也可以看成是“原生态唱法”。
所以,无论是在民族声乐艺术层面还是在中华民族文化角度,对原生态民歌的关注、保护和发展都存在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作为真正的民歌演绎,来自56个民族最原始的唱腔,自古以来被继承下来的保存完善的有着自己民族特点的演唱方式就是我们所谓的原生态唱法。
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原生态唱法中蕴含着各民族的方言和人民集体的智慧,我们必须去保护并去传承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的根基。
印度和日本对于民族声乐文化中原生态音乐的传承是相当典型的。
就是因为这种来自本国家本民族的尊重和保护,无论是印度音乐还是日本音乐到了今天依旧是风采不减当年,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有目共睹。
这两个国家,尤其是日本,国家全力扶持传统音乐,但是也不排斥外来音乐艺术,所以现代音乐和传统音乐在日本、在印度是和谐共存的。
听到印度和日本的音乐,全世界的人就都能立即联想到他们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也使得印度和日本得到了世界的尊重,其音乐得到了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人们将自己的审美和价值取向融入到了原生态音乐之中,通过其和谐的声响将在劳作的时候或者休息的时候对生活产生的最真实、最质朴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出来。
同时各民族人民也将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中的审美需求以及对审美观念和音乐价值的取向理解加入到了音乐内容中,渴望通过音乐来表现本民族的风貌和特色,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对民族的热爱之情。
当地的宗教信仰、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在内的感情等56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的文明成果都成为了原生态音乐创作的素材,可谓是原生态音乐和各民族本土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由此创作出来的作品在内涵之中总是牵连着一丝丝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其民族精神激励和鞭策着本族人民奋发图强,积极劳作,美满的生活,其民族感情是那么的纯洁、质朴和长久,体现着最亲密的人性和自由。
民族的个性文化就是个性音乐的发展和传承的源泉,而兼具了民族情感和生存观念的原生态音乐就是民族的灵魂音乐。
2 坚持传统性与融合性并重纵观近百年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中华文化给予了民族声乐滋生的沃土。
在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和传统声乐演唱方法的影响下,民族声乐不断的成长壮大,同时又将其他形式的艺术和来自外面的声乐艺术的表现手段与演唱方法中优秀的方面吸收过来填补我们的短处和不足,将其优点融合在自身的艺术之中,做到和谐统一,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这也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追求。
所以说,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民族声乐要向着体现中国传统声乐的民族化和彰显融合西方声乐艺术的融合性的两个方向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传统民乐的特点是雅俗共赏,不仅适合艺术家欣赏也适合普通劳动人民欣赏。
其实音乐的演唱内容所表现的往往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人民的心声,中国民族声乐也是如此,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民乐的特点,以民间音乐为根基创作出了自己独特的演唱方式,吸取了中国民歌、曲艺、说唱等传统声乐的技巧和精华,不断提升其表演形式、声腔、声音的装饰、技巧和叶字,不断加深其韵味、内涵等,使得中国民族声乐更加丰富多彩。
早在《国语·郑语》中周太公回答郑桓公“周其弊乎”问题时,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标志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和”文化就初见端倪了,它倡导事物若要滋生和发展就必须融合不同的东西。
我国的民族声乐也是如此,不能只是固守传统的东西,而拒绝其他文化,闭关锁国式的发展终究赶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民族的声乐文化并不代表着落后的文化,所以我们的民族声乐文化需要对世界开放,需要汲取世界上的有利营养,更需要与时代同步。
在坚持我国传统声乐文化和谐统一的同时,当代的中国民族声乐很好地融合进了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共同影响下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特征是词具有感情,曲具有感情,可谓是声情并茂,韵味无穷;其创造性美学特征是继往开来,不仅是古今贯通而且能做到中西结合;其现代性美学特征是继承了传统风格,但也与时俱进,时代气息相当浓重。
所以,西方音乐文化不能完全丢掉,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去吸取能够融合到我们声乐中来的精髓,在与西洋声乐文化的交流和探讨中填补我们民族声乐的不足之处。
这是文化之间的积极交流,这种交流是知道变通且坚守本质的,是融合但保持区别的,这样一来既保证了我们民族声乐的文化身份又让中国声乐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总的来说,不能单一地去崇尚或者否定中华民族声乐文化或者西洋声乐文化,因为我们自身的民族声乐既拥有优点也存在不足,而西洋声乐之中也有能够帮助我们冲破自身瓶颈的长处以及湮灭我们传统文化的糟粕,只有在保持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被继承的前提下,与西洋声乐文化很好的融合,吸收其精髓,灵活地在中外声乐文化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冲破我们民族声乐文化发展所遇到的瓶颈,使我们声乐拥有源源不断的新信息新气象,才能使中华声乐文化长青不老,使其健康活力地发展,并且做到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