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熟语上课用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e0554af7192e45361166f54d.png)
“美轮美奂”, “轮”:高大,“奂”:众多,形 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⑨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 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 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全 国II卷)
整理ppt
8
①这部精采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
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万人空巷”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到大街上,多 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②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
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望其项背”是“ 能够望见脖子和背,表示赶得上或比 得上”,此当作“只能望见项背,形容差得远”来用了)
(被内行的人笑话,前面不能再加“让人”。)
⑤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还记忆犹新。
整理ppt
11
四、
远处连绵的山峰上一道残破的城墙依稀可见,山
下面有条深谷,怪石峥嵘,溪流湍急,无路可通, 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北京卷)
2009年5月9日,我国著名相声演员李文华老人溘 然长逝,这让他的老搭档姜昆深感失之交臂,沉 浸在极度的悲痛之中。(四川卷) ①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 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特立独行:独特地立身行事。形容行为高洁,不随波逐 流。该词的使用对象是人。 )
④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常在纸上信笔涂鸦,现在他画
的鸟已是栩栩如生。
(“信笔涂鸦”是指写字,不整理是ppt 画画)
7
⑦小罗看好了那件款式新颖的运动服,可惜带的 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
(“忍痛割爱” ,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交给别人。)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上课用)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上课用)](https://img.taocdn.com/s3/m/4e8f47bbf111f18583d05ac7.png)
5、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里认识,今天, 我们又在燕园里萍水相逢了。
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6、苏果超市才开张,华联超市又敲响了 锣鼓,两家商场形成了鼎足之势。
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形成分立对峙的局势。
7、“拖拉机司机急于赶路, 不走公路,另辟蹊径,沿着江 边小道行驶,不料驾驶失控, 出了车祸。”
B. 吴羽先生知道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 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 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 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 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 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
D. 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 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 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富多彩,汇聚成一种盛大壮观的景象。
•C.鱼目混珠: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 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D.诟病:指责;指出他人过失而加非议、 辱骂。
三、成语的辨析方法: (一)、正确理解词意
1、切勿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 有一定的典故,加上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 有生僻的古义。如果不仔细辨析语素意义, 则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D.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 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 要谨慎。
答案:C.
解析:A漫无边际,应为 “浩如烟海”
B闲言碎语,应为“只言片 语”
D良莠不齐,应为“鱼龙混 杂”
(浙江卷)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 项是
①我们上车时,他这个服装个体户非要送 我们几套高档衣服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e1a6a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a.png)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教案题目:正确使用熟语教学目标:1.了解熟语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常见熟语的意义和用法;3.能够正确运用熟语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1.常见熟语的意义和用法;2.熟语的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1.区分熟语的意义和用法;2.运用熟语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1.PPT演示;2.学生练习用的熟语卡片;3.板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师生问候,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引入熟语话题:请学生回答,他们知道什么是熟语吗?熟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二、讲解熟语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1.引导学生一起讨论熟语的定义。
2.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熟语的定义:熟语是通过长期的使用而形成并广泛流传的固定词组,它们通常不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具有固定的用法和特点。
3.讲解熟语的特点:熟语一般由四个或四个以上的单词组成,具有固定和不可分割的字面意思,并且可以被运用到不同的语境中。
三、介绍常见熟语的意义和用法(20分钟)1.使用PPT演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熟语,包括:- 始终如一(consistently)- 神奇的力量(the magic touch)- 谈论(talk of the town)- 悬而未决(up in the air)- 换言之(in other words)2.对于每个熟语,解释其意义和常见的用法,并提供语境示例。
四、熟语练习(20分钟)1.给每个学生分发准备好的熟语卡片。
2.两两搭配,学生之间互相出示自己的熟语卡片,然后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3.随机提问学生,让他们口头使用熟语造句。
五、熟语运用小练习(20分钟)1.在黑板上列出几个句子,每个句子中都有一个空格,可以用一个熟语填充。
2.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填空练习,并互相检查答案。
3.请学生上台逐一解释填空熟语的意义和用法,并在黑板上进行整理。
六、巩固与拓展(15分钟)1.练习使用熟语比赛: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让每组进行一对一的口语竞赛,使用熟语进行对话。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315bcb76a20029bd642dcc.png)
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高三语文组张磊教学目的1、了解考纲要求2、了解熟语的特点3、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教学重点1、熟语的积累2、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考点阐释新的《考试说明》对这一考点的调整,增加了“词语”的覆盖面,给我们启示:第一:高考语言命题更加关注人文性,贴进生活,贴进考生;充分考查毕业生的语言基本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第二,广大考生要活学活用所学知识,把考点放到大语文环境中去复习;按照语文的学习规律做到字不离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生活实际。
二、知识梳理:什么是熟语?,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
是语言中结构定型,以整体来表达其语义的固定短语或句子,主要包括成语、惯语、谚语、格语、歇后语等。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定性。
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与成语一样,都有固定不变的结构,不能随易作大的改动,如“碰钉子”,我们不能说成是“碰螺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不能说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草烧”。
但是熟语的固定性不如成语,可以加减一些字,也可以改动一些字,如“三个臭皮匠,不如一个诸葛亮”,也可以写成“三个臭皮匠,顶得过一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等。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我们就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成边骑着毛驴走路边看演出;再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很多时候属于交叉关系,同一语言既可能是谚语,又可能是歇后语,也可能是惯用语。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非得搞清楚某一语句是谚语还是歇后语或者惯用语。
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谚语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句式匀称、音调和谐、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恰当运用谚语,能够增强表达效果。
俗语:一般富于教育意义,如“天下乌鸦一样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也多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如:“鼻子不通,吃点大葱”“今晚火烧云,明天晒死人”“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大夫开药方。
正确使用熟语
![正确使用熟语](https://img.taocdn.com/s3/m/5a3679ee102de2bd96058800.png)
4、弄错对象,张冠李戴 弄错对象,
5、人称或角度失当,敬谦错位 人称或角度失当,
例9、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 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蓬荜生辉。 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2001年高考全国卷 年高考全国卷) (2001年高考全国卷) 10、在家里,爸爸做事总是先斩后奏 先斩后奏, 例10、在家里,爸爸做事总是先斩后奏,什么事情总 是做了以后才让我们知道。 是做了以后才让我们知道。
第一课时
解读考纲
“正确使用熟语”是200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正确使用熟语” 200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年高考语文 新增加的一项内容。熟语是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短 新增加的一项内容。 语或句子。 短语”指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语或句子。“短语”指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句子”指谚语和格言。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惯用语、 “句子”指谚语和格言。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惯用语、 歇后语、谚语、格言等熟语纳入考试范围, 歇后语、谚语、格言等熟语纳入考试范围,体现了 高考语文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特点。 高考语文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特点。 多年来,高考对熟语的考查仅限于成语,每年都 多年来,高考对熟语的考查仅限于成语, 分值3 从历年试题来看, 有1题,分值3分,从历年试题来看,它都是以选 择题型出现;但是从高考统计来看, 择题型出现;但是从高考统计来看,得分情况并不 理想。其实占领这一“制高点”并不难, 理想。其实占领这一“制高点”并不难,关键要破 译命题者设置干扰角度的“密码” 译命题者设置干扰角度的“密码”。
2、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望文生义, 例3、他最近出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 他最近出了一本文不加点、 文不加点 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2004年北京卷 年北京卷) (2004年北京卷) 例4、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可她并不是 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 一个从长计议的人, 从长计议的人 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将下一日的 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2004年 。(2004 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2004年 北京卷) 北京卷)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a21a33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3.png)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第一章:熟语的概念与分类1.1 熟语的定义1.2 熟语的分类1.2.1 成语1.2.2 谚语1.2.3 俗语1.2.4 典故1.2.5 惯用语第二章:熟语的来源与特点2.1 熟语的来源2.1.1 历史典故2.1.2 民间传说2.1.3 文学作品2.2 熟语的特点2.2.1 结构稳定2.2.2 含义丰富2.2.3 表达生动第三章:熟语的正确使用3.1 熟语的运用原则3.1.1 符合语境3.1.2 贴切表达3.1.3 避免生搬硬套3.2 熟语的错误类型3.2.1 望文生义3.2.2 断词取义3.2.3 前后矛盾3.2.4 语义重复第四章:常用熟语解析与运用4.1 成语解析与运用4.2 谚语解析与运用4.3 俗语解析与运用4.4 典故解析与运用4.5 惯用语解析与运用第五章:熟语的辨析与运用练习5.1 熟语辨析练习5.2 熟语运用练习5.3 综合练习第六章:熟语的语义色彩与语境适应6.1 熟语的语义色彩6.1.1 褒义色彩6.1.2 贬义色彩6.1.3 中性色彩6.2 熟语与语境的适应性6.2.1 正式场合6.2.2 非正式场合6.2.3 不同语境下的熟语选择第七章:熟语的活用与创新7.1 熟语的活用7.1.1 结构变化7.1.2 语义拓展7.1.3 语义转移7.2 熟语的创新7.2.1 基于传统熟语的创新7.2.2 全新熟语的创造7.2.3 熟语的演变过程第八章:熟语在实际交际中的应用8.1 口语中的熟语运用8.1.1 日常对话8.1.2 辩论演讲8.2 书面语中的熟语运用8.2.1 文章写作8.2.2 商务沟通8.3 跨文化交际中的熟语问题8.3.1 文化差异对熟语理解的影响8.3.2 跨文化交际中的熟语适应第九章:熟语的错误案例分析与修改9.1 常见熟语错误案例9.1.1 语义误用9.1.2 对象误用9.1.3 时代背景误用9.2 错误案例的修改方法9.2.1 替换错误熟语9.2.2 调整句子结构9.2.3 提供正确解释第十章:熟语教学的实践与评估10.1 熟语教学的实践策略10.1.1 教学方法的选择10.1.2 教学活动的设计10.1.3 教学反馈与评价10.2 熟语教学的评估10.2.1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10.2.2 教学方法的评估与调整10.2.3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重点和难点解析:六、熟语的语义色彩与语境适应补充说明:学生需要理解熟语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词组,它还承载着特定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
正确使用熟语PPT课件
![正确使用熟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2f9faa38e9951e79a892765.png)
2、谚语:“说句俗话”
定义:民间广为流传的通俗简练而蕴义深广的固 定短语
内容:一是反映人生哲理的,二是反映生产经验 的,三是反映阶级斗争的。
如:“打肿脸充胖子”“十年树木,百年树 人”“眉头一皱,计上心头”“纸包不住火”“只 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情人眼里出西
3施、”格“天言下乌鸦一般黑”
定义:广为沿用的富有劝诫、启发、教育作用 的短语。
规律仿造出来的一些词语。 历史事件:毛遂自荐、完璧归赵、卧薪尝胆 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愚公移山、鹬蚌相争 名言名句:老骥伏枥、学而不厌、殚精竭虑、
满招损谦受益 口头用语:七手八脚、欢天喜地、过河拆桥 流行用语:自力更生、舍己救人、百花齐放 来自外语:火中取栗(法国寓言)、天方夜谭
(阿拉伯故事)
注意:成语在最初形成时,大都代表一定的 意义,具有一定的适.用对象和感情色彩。 14
.
9
“正确使用”是指考查熟 语的使用能力,而不是机械地 考查熟语的字典意义,更不是 考查识记了多少个熟语。但是, 平时多练习,随时积累,掌握 好语义却是正确使用的前提。
.
10
对这一考点,重点在正确理解
熟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
境正确使用熟语。其中不仅有熟
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
使用得更好的问题。
17
附:校园歇后语
1、诗词名句 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 批评--二月春风似剪刀
下课铃--忽如一夜春风来
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
2、流行歌曲 好成绩--《一生钟爱》 心理学--《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3、电视电影
物理--《神奇的电波》
外语--《天方夜谭. 》
18
开动脑筋:写出和下列成语或俗语意思相近 的俗语或成语
正确使用熟语课件 新课标 人教
![正确使用熟语课件 新课标 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0abdc4f8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a.png)
歇后语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固定性口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解释,像谜语里的“谜底”,是表达意义的重要部分。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一部分常常不说出来,好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作歇后语。歇后语分为喻意的和谐音的两类。喻意的歇后语,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快刀切豆腐——两面光”。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如“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窗户上吹喇叭——鸣(名)声在外”。说话或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表达得形象活泼,饶有风趣,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C(A“琳琅满目”多指书籍或工艺品;B“养虎遗患”对象指敌人或坏人;C“诚惶诚恐”形容极端小心以至恐惧不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这种首饰的款式非常新颖、时尚,一经推出,不少爱美的女士慷慨解囊抢购。 B .老张今年65 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c .当中国女排捧回冠军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陈忠和教练的坚韧和勇气。 D .他三天两头到厂长办公室磨洋工,希望厂里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2004用词语(包括 熟语)复习目标
(一)了解常见熟语的意义和用法。
(二)掌握高考熟语使用题命题规律。
(三)分类积累容易用错的熟语。
所谓“熟语”指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短语或语句。如:乱七八糟、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马当作活马医等,它比成语的范围广。 熟语具有丰富的内容,概括了人们的认识成果,充实了词汇的宝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4、格言:
5、成语: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正确使用成语(上课用)
![正确使用成语(上课用)](https://img.taocdn.com/s3/m/12b2a9346c175f0e7cd13761.png)
• 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 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分析】特立独行:独特地立身行事。形容行为高洁,不 随波逐流。立,立身;行,做事。由词义可以看出该词的 使用对象是人,而例句说的却是“历史”,很显然把成语 望文生义地想为“独特”,而没有顾及使用的范围、对象。
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 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做 贡献。
了解熟语的有关知识
(1)熟语的种类
成语
熟 语
格言 惯用 谚语 歇后语
书面色彩 口语色彩
理解熟语不能只注意其字面意思。
熟语的共同特点 结构的固定性 意义的整体性 形式的特殊性
长期习用 比喻引申 种类不同
(一)相沿习用的成语
• 1、往往包含典故。
成语的出处 ①古代寓言故事:望洋兴叹(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 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 与虎谋皮(比 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 ) ②历史故事: 煮豆燃萁 :曹丕 曹植 (比喻兄弟间相 互残杀) 闻鸡起舞:祖逖 刘琨(形容发奋有为,也 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洛阳纸贵 :左思《三都 赋》(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③古代典籍作品: 祸起萧墙(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论语》 举一反三《论语》(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昭然若揭《庄子》(形容真相大白非常明显。多用于
1、他挪用了两万多元公款,虽然有错,但毕竟 罪不容诛。
诛:把罪人杀死。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
2、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 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3、我们齐心协力,这点事情还办不成,三人成 虎嘛。
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正确使用熟语公开课用[精华]
![正确使用熟语公开课用[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5c83a1ed524de518964b7d6c.png)
1.
2.
自探要求: 1、专心投入。 2、在自探中要体现重难点。
小组讨论交流,对本组内总结得最好的展示答案 行讨论和补充,以形成更完善的展示答案加以展示。 讨论要求: 1、组长认真负责,确保人人参与,激情高效。 2、汇集全组智慧,对探究结果简要整理,得出 最完善的展示答案,以便展示、评价或质疑。
1.表述流畅,条理清晰, 要言不烦,分条列点。 2.其他同学接着讨论,为补充和点评做好准备。
1.以10分为总分,先打分,接着陈述扣分理由。 2. 声音洪亮,充满激情,神态自然, 大方得体。 3.评价思路是否清晰,答题是否全面规范。 4.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做好笔记,及时补充和质疑。
成语误用类型
望文生义 张冠李戴
褒贬失当
语意重复
搭配不当
轻重失当
谦敬错位
自相矛盾
要求:.合作交流所编习题,小组择优向老 师推荐。 2.就所推荐的优秀习题,在班级内展 示。 3.本题由出题人确定某一小组进行解 答。 4.出题者给出答案,说明编题意图和 解题思路。
——成语之最
最小的邮筒 最好的衣服 最大的被子 最高的人 最好的箭术 最长的腿 最笨的贼 最危险的游戏 最窄的路 最长的寿命 最遥远的地方
——学以致用
高考考纲要求
1.“成语的正确使用”,就是指所
用熟语的含义、使用范围、语义轻 重、色彩等与语句表达的意思、感 情等协调。 2.“成语的正确使用”,考查对词 语含义的准确理解和词语在具体语 境中正确运用。
编题要求: 1、根据知识网络中呈现的成语错误类型设题, 可运用其中一个知识点,也可综合多个知识点。 进行编题。 2、以高考成语题选择题形式为主来编写试题, 也可采用其他编题形式,题型不限。 3.注意试题的严密性,把握其错误类型。 4.请写清楚组别和姓名。
《正确使用熟语》课件
![《正确使用熟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f20ce4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4c.png)
熟语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语 义的准确性,避免误用和滥用
熟语含义:熟语 是指在语言中长 期使用、约定俗 成的固定词组或 句子,具有特定 的含义和用法。
语义理解:在使 用熟语时,需要 准确理解其含义, 避免误解或误用。
语境考虑:熟语 在不同的语境中 可能有不同的含 义和用法,使用 时需要根据语境 进行选择和调整。
俗语等
正确搭配: 根据语境和 语义选择合
适的熟语
使用技巧: 注意熟语的 含义、用法
和语境
避免误用: 避免使用生 僻、不常见 的熟语,避 免使用含义 不明确的熟
语
学习途径: 阅读、写作、 交流等途径
学习熟语
注意积累: 在日常生活 中注意积累 熟语,提高 语言表达能
力
误用成语:将成 语的意思理解错 误,导致使用不 当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引出后一部分,如"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泥菩萨过 河——自身难保"等
惯用语:口语中常用的简短语句,如"马后炮"、"走后门"等
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熟语在语言表达中具有很强的表 现力和感染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熟语具有简洁、形象、生动、富 有哲理等特点
避免滥用:熟语 虽然具有固定的 含义和用法,但 在使用时也需要 注意避免滥用, 以免影响语言的 准确性和流畅性。
了解熟语的含义和用法,避免误 用
避免使用生僻的熟语,以免影响 理解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注意熟语的语境和语义,避免歧 义
避免使用带有贬义或歧视的熟语, 以免引起争议
熟语类型: 成语、谚语、
熟语的正确使用 教学课件 (共24张PPT)
![熟语的正确使用 教学课件 (共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c5ca29eec3a87c24028c468.png)
校园歇后语
• 上学----再向虎山行。 星期一-----走向深渊。 星期二-----路漫漫。 星期三-----夜茫茫。 星期四-----冲破黎明前的黑 暗。 星期五-----归心似箭。 星期六-----胜利大逃亡。 做作业-----真是烦死人。 考试后-----莫斯科不相信眼 泪。 老师来了-----这里黎明静悄 悄。 老师提问-----哑女。 老师批评-----被告席上。
农业、气象谚语
1、瑞雪兆丰年。 2、春雨贵如油。 3、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 社会谚语 1.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你逆耳利于行。 5.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 学习谚语 1.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2.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对于熟语,我们要了解的 当然远不止那么多,在未 来的学习生活中,希望大 家能够多多发现,注重积 累,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吧!
谢谢!
什么是熟语?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 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 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短 语或句子。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 意变动其中部分,并且往往不能按 照一般的词法来分析。
常见熟语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成 语 谚 语 歇后语 惯用语 格 言
1、结构上的稳固性 2、意义上的整体性 3、丰富的内容 4、精练的形式 5、很强的表现力
•被老师赶出教室-----快乐的 单身汉。 回到家-----被爱情遗忘的角 落。 家长会后-----今夜有暴风雪。 语文-----老北京的传说。 几何-----黑三角。 代数-----R4之谜。 地理-----九州方圆。 历史-----华夏掠影。 化学-----精变。 生物-----血疑。 物理-----神奇电波。 英语-----鹦鹉学舌 进学堂不带书——忘本
正确使用熟语 讲课
![正确使用熟语 讲课](https://img.taocdn.com/s3/m/04001c7e31b765ce0508141d.png)
5 B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A 起死回生:指把快要死 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不能指病人自己。C 钉是钉,卯是卯: 喻做事认真。D 当面鼓对面锣:比喻面对面的谈判或交换意见。
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样的事如果先定调子,就难以集思广益了。 B.福利彩票投注点人头攒动,到晚上十点购买彩票的 队伍仍然尾大不掉。 C. 她从来不占别人的便宜,别人也休想沾她的光, 和谁家共事都是这样: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 D.项怀诚在第十六届世界设计师大会之“中国论坛” 上说:中国的发展只会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带来好处。况 且,中国有句俗语,“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 6.B(A.惯用语,比喻事前确定口径或做法;B.“尾 大不掉”比喻机构下强上弱或组织庞大、涣散,以至指 挥不灵;C.歇后语;D.俗语,人们引用这句俗话,是取 它“与邻为善”的引伸意。告诫人们,别在家门口上做 不应该做的坏事。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新落成的“小平故居” 于2003年“十· 一”向游人开放,前往参观的人不绝如缕。 B、为了攻克研制火箭新型燃料的技术难关,全体科研人员殚精 竭虑,反复试验,无所不用其极,终于获得了成功。 C、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 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D、刚工作时,他可谓“劣迹斑斑”,迟到、早退、打架,不一 而足;现在,他已是单位的“先进职工”了。这不正印证了“过而 能改,善莫大焉”的古训吗?
来源:(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 (2)来自书面语言
熟语的类型
惯用语
特点:
1、语意具有双层性,除字面的语义外,还 具有深层次的比喻引申意义。
背黑锅 比喻代人受过 比喻使人暗中吃亏 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勒索财物,也比 喻用某种口实抬高价码 比喻人死
学会正确运用熟语的技巧与方法
![学会正确运用熟语的技巧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1ac9da7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ed.png)
学会正确运用熟语的技巧与方法熟语是一种在语言中广泛使用的固定搭配,由于其简洁明了且具有表达力,熟语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熟语的运用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否则使用不当可能引发误解或给读者留下糟糕的印象。
本文将介绍学会正确运用熟语的技巧与方法,以帮助读者在表达中更加准确地使用熟语。
一、理解熟语的含义和用法要正确运用熟语,首先要对其含义和用法有深入的理解。
熟语的意思通常与其文字形式并不完全一致,需要根据上下文加深对其真正含义的理解。
例如,“画蛇添足”这个熟语并不是真的意味着要在画的蛇身上添加额外的足部,而是指做多余的事情或做得过头了。
因此,在应用熟语时,要确保正确把握其实际含义,避免误用或歪曲其原本的意思。
二、了解熟语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语境熟语通常反映了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共同认知和共识。
因此,了解熟语的文化背景对正确运用熟语至关重要。
例如,要正确理解和运用“一箭双雕”的熟语,需要知道它源自于古代神话故事中的特定情节,表达的意思是一举两得或一次解决多个问题。
此外,熟语的使用也与社会语境有关。
有些熟语在特定行业或领域中较为常见,而在其他领域可能不常使用或不具备相同的含义。
因此,要根据具体的交流环境和读者对象,选择合适的熟语进行表达。
三、运用熟语使表达更生动和形象熟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形象生动,可以用较短的语句传达复杂的含义。
正确运用熟语可以使表达更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文章的品质。
例如,用“一石二鸟”来形容一次行动达到了两个目标,比使用长篇大论的叙述方式更加简洁直观。
此外,熟语可以帮助概括复杂的现象或表达特定的态度和观点。
比如,“亡羊补牢”熟语形象地揭示了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和及时补救的必要性。
四、巧妙运用熟语提升表达的水平除了基本的熟语运用,巧妙地运用熟语可以使表达更富创意和亮点。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巧妙运用熟语的技巧:1. 扩展熟语:通过对熟语进行扩展,引用或变换,以增加表达的新鲜度和独创性。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5b3e58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4.png)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第一章:熟语的概念与分类1.1 熟语的定义1.2 熟语的分类1.2.1 成语1.2.2 谚语1.2.3 俗语1.2.4 典故1.2.5 其他熟语类型第二章:熟语的来源与特点2.1 熟语的来源2.1.1 历史文献2.1.2 民间口头2.1.3 文学作品2.2 熟语的特点2.2.1 结构稳定2.2.2 意义丰富2.2.3 表达生动2.2.4 语义固定第三章:熟语的正确使用3.1 熟语的语义搭配3.2 熟语的语法功能3.3 熟语的语境适应3.4 避免熟语误用3.4.1 望文生义3.4.2 重复冗余3.4.3 语法错误3.4.4 感情色彩误用第四章:常见熟语辨析与运用4.1 成语辨析与运用4.2 谚语辨析与运用4.3 俗语辨析与运用4.4 典故辨析与运用4.5 其他熟语类型辨析与运用第五章:熟语的实际应用练习5.1 熟语填空练习5.2 熟语解释练习5.3 熟语运用练习5.4 熟语辨析练习5.5 综合应用练习第六章:熟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6.1 熟语与文化的关联6.2 熟语中蕴含的传统文化6.3 熟语的价值与作用6.4 熟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第七章:熟语的积累与应用策略7.1 如何积累熟语7.1.1 阅读文献与经典7.1.2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熟语7.1.3 学习专业词汇书籍7.2 熟语的应用策略7.2.1 记忆与复习技巧7.2.2 熟语的创造性应用7.2.3 熟语在不同场合的运用第八章:熟语教学的方法与技巧8.1 教学方法的选择8.1.1 讲授法8.1.2 互动讨论法8.1.3 案例分析法8.2 教学技巧的运用8.2.1 生动举例8.2.2 情景模拟8.2.3 游戏化学习第九章:熟语误用的案例分析9.1 常见误用类型9.1.1 字面理解误用9.1.2 语境不合9.1.3 褒贬不当9.1.4 语法功能误用9.2 误用案例分析9.2.1 具体案例展示9.2.2 误用原因分析9.2.3 纠正与预防措施第十章:综合练习与评估10.1 熟语综合练习10.1.1 填空练习10.1.2 选择题10.1.3 改错题10.2 学生熟语运用展示10.3 教学评估与反馈10.3.1 学生自我评估10.3.2 同伴评估10.3.3 教师评估10.3.4 教学改进策略重点解析本文主要讲解了正确使用熟语的教案,包括熟语的概念、分类、来源、特点、正确使用方法、文化内涵、积累与应用策略、教学方法与技巧、误用案例分析以及综合练习与评估。
刘 成语可 上课用
![刘 成语可 上课用](https://img.taocdn.com/s3/m/6b9dcf9d84868762caaed5ff.png)
第四类 语义轻重的误用
例1、 洪水冲垮了李老汉的房子,全村人都很难过,村 前村后,哀鸿遍野。 例2、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 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发挥。 例3、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 分析:夸大了,大词小用。第一句言重了,言过其实。第 二句“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也特指死亡, 程度很重,不适用此句。第三句中明说“有些缺点”,怎 能“无可非议”?显得用轻了,该用“无可厚非”(不可 多加责难)。
第六类 形义相近的误用
例1. 有些人对骑自行车带人之类的事不以 为然,他们认为,这样既方便了自己,也没有 妨碍别人。 “不以为然”的意思是不认为是正确的,应 改为“不以为意”。 例 2. 进入高三以来,一向成绩平平的陈刚 一直特别刻苦,进步很大,真叫人不得不另眼 相看。
“另眼相看”是指对某人用不同于一般的 眼光看待,有优待或歧视意,应改为“刮目相 看”。
"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 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常用作谦词, 只能对己。
• 归纳总结 补缺升华
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方法
1、理解关键词的含义,不可望文生义, 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2、弄清词的感情色彩 3、掌握词的适用对象、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9: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瓷的 细润秀美、古玉的丰腴有泽和古钱的斑 驳陆离吧。
斑驳陆离:陆离,指色彩繁杂;斑驳,颜色杂 乱。①形容色彩杂乱不齐;②指建筑、器物等 的古老陈旧。使用正确。
例10:科学工作者,既要实事求是,又要 异想天开,这才有助于事业的发展。
3、二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这场改革与我们国家的 前途、民族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形容彼此利害一致。一般 用于人与人或人与集体之间,而不用于事物。
4、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 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 三口相濡以沫,美满幸 福。
5、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 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 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6、国家体操队的几位小 将在世界锦标赛上表现 出色,被誉为中国体操 的明日黄花。
三.研究出题规律:成语设误类 型• 1、望文生义
• • • • • • • • • 2、理解片面 3、用错对象 4、颠倒谦敬 5、误用褒贬 6、近义混淆 7、搭配不当 8、轻重不分 9、语义重复 10、前后矛盾
望文生义,故意曲解
“望文生义”意思是,不深入钻研, 只按照字面牵强附会地作出片面或错 误得解释。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 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有的词语 不能仅靠字面意思去理解它,如果只 是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 错误 。
“不可开交”比喻 没法摆脱,一般用 于“吵、闹、打” 等方面
“见仁见智”指对同 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 度持不同的看法。该 成语适用对象不能用 于某一人。
“良莠不齐”指好人、 9、这次考试,班上同学 坏人都有,夹杂在一起, 们的成绩良莠不齐,差 文中用来指成绩不齐显 别不大。 然是误用,可改为“参 差不齐”。
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 刻的固定语句。一般都能揭示客观事理, 富于教育意义。如“天下乌鸦一般 黑”“众人拾柴火焰高”“吃不穷、穿不 穷,不会算计一世穷”等。 谚语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 言样式,句式匀称,音调和谐,具效果。
谚语
例3、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 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 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想入非非:①形容胡思乱想;②思想进入 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使用正确。 例4:高士其是一位可敬的儿童文学作家, 他的作品大都写得平易近人。
平易近人:①态度和蔼可亲,容易接近; ②文 字浅显,容易理解,容易被人接受。使用正确。
4、老师,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因 为我有自知之明,我做普通学生尚可,班 长一职实难胜任。 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 受。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使用正确
相关成语
信笔涂鸦:多用作谦词,形容字写得很坏。 一孔之见:多用作谦词,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才疏学浅:多用作自谦,见识不广,学问不深。 姑妄言之:谦词,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 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
格言
• 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一般出于名人之手, 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例如“穷不失义,富而 不骄”(《孟子》)、“兼听则明,偏信则 暗”(《资治通鉴》)、“满招损,谦受 益”(《尚书》)。格言意在阐发事理,多为警 策之辞,所以在议论中引用格言,能够给人以 吭示,更富于说服力。
备考重点——成语
成语是汉民族长期习用的定型 化的短语,数量繁多,历史悠久, 运用广泛,具有语言凝练、音韵和 谐的特点,在口头及书面表达中使 用成语,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和感染力。
考点阐释:能力层级:E
重点:语境中的正确应用,包括含义、色彩、搭 配、辨析等。 特点: 1、考查课本所涉及的重点词或日常生活、报刊 杂志中出现的常用成语。 2、考查易混成语误用的判断和近义成语的辨析。 落脚点:考成语的感情色彩、适用对象、望文生 义的误用,考具双重含义和易混淆的成语。
判断正误
异想天开:①用来形容思想解放,想法独特。含 有褒义;②用来形容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 带讽刺意味时,含有贬义。 使用正确。
三、用准对象,防止张冠李戴
例句讲解
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1、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 目,发展十分迅速。
“琳琅满目”一般是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
2、在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晚会上,我们班的女生自 编自演了一个话剧,两位同学将剧中人物演得绘声 绘色,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绘声绘色”用来形容描写、叙述生动逼真。
成语
(1)成语的特点 构成语素的音、形、义也是相当固定的。“心广 体胖”的“胖”,只能读pán,因为它是安泰舒适 的意思。 (2)成语的结构 如并列、承接、目的、因果、主谓、偏正、连动 等。“纷至沓来”中 “沓”与“纷”意思相近, 因此不能将“沓”写成“踏”。 (3)常用成语的含义 从近几年的试题看,要特别注意常用成语含义 的正确理解和结合语境正确使用。
来源:(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
(2)来自书面语言
惯用语
特点:
1、语意具有双层性,除字面的语义外,还 具有深层次的比喻引申意义。 背黑锅 穿小鞋 敲竹杠 翘辫子 比喻代人受过 比喻使人暗中吃亏 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勒索财务,也 比喻用某种口实抬高价码 比喻人死
2、它的结构是固定的,以三字格为常见的代 表。
4、人家都在捐钱捐物,你却细大不捐,真是不好意思。
5、夜幕降临了,人们都安坐家中观看中央电视台的 春节联欢晚会,白天喧闹的大街此时几乎万人空巷, 显得格外的静。
6、曾几何时,如何防守姚明成为联盟中的一个课题;
但是6年之后,大家都知道要用夹击和站前位来对 姚明进行有效防守了。
7、他博览群书,才思敏捷,提起笔来,文不加点,
2010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正确使用熟语(含成语)
邯郸市第一中学 李志鹏
熟语的类型
成语 谚语 惯用语 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短语 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短 语 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 口头用语
熟 语
格言
歇后语
a.经过他的认真学习,终于改掉了文不加点的坏 毛病。 b.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 令人费解。
3、初春,乍暖还寒。他身着冬装,漫步 在广阔的田野中,仍然觉得不寒而栗。
不寒而栗:天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不表示寒冷。使用错误。
4、三城创先争优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 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刘老师上课讲得非常投入、传神,有时简直就指手画脚,兴奋异常。 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到处指手画脚, 但是处处碰壁。
例7:汉奸李某,抗战开始不久就向日寇暗送 秋波,后来干脆卖身投降,公开作了日寇的 走狗。
暗送秋波:①暗中眉目传情;②献媚取宠, 暗中勾结。使用正确。 例8:想不到祖父变化这么大,满头白发,老 气横秋,连走路都很困难了。 (老态龙钟)
eg1、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
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 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 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 以火中取栗。
“火中取栗”比喻 受人利用,冒了风 险,吃了苦头,却 没有捞到好处。
“如履薄冰”形容 提心吊胆,小心翼 翼。做事时不能用, 只用于感觉。 “功高不赏”,功 劳极大,无法赏赐。 形容功劳之大。
eg1: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 抢险队员们只好 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 小时赶到了大坝。 赶到了
eg2:入夏以来,长江,黑龙江流域,五风十雨, 洪峰连连,水患不断 洪峰连连,水患不断,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 巨大的损失 了巨大的损失。
注意:成语中的语境是经过命题者强化了的语境, 是命题者根据所考的成语的一些特殊点设计的,所 以要详审语境,注意到其整体性和联系性。要能从 句子中找到语境(命题者)的暗示点,找到解题的 突破口。
eg2、他这样做以为很稳妥,
其实是如履薄冰,稍不加 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eg3、对于汉朝江山,韩信
可称得上是功高不赏,却 含此千古奇冤而命丧吕雉 之手,岂不惜哉!
1、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 起来很吃力。
文不加点:指文章一气写成,无须修改。形容 思维敏捷,写作技巧纯熟。作者显然是望文生 义,以为“点”就是指标点符号, “点”在这 里表示涂改。使用错误。
“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别 人的字画挂在自己室内而使自己非常荣耀。用 作谦词,只能对己。犯了谦词敬用的错误。
• 2、你的这个不情之请让我很为难,过两天 我再答复你吧。
不情之请:(谦词,不合理的请求)使用错误。
3、 你要办工厂,没有资金没关系,我一定 鼎力相助。
鼎力相助:敬辞,全力相助 (表示请托或感谢 时用)。使用错误。
开小差 开绿灯 唱对台戏 八字没一撇
钻牛角尖 重打鼓,另开张 捅马蜂窝 刀子嘴,豆腐心 踢皮球 唱黑脸 戴高帽 挖墙脚
3、在修辞功能上它有强烈的通俗性和口语 色彩。惯用语几乎都是俗的,雅的极少数, 而且贬义的较多。
歇后语
定义: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 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也叫引注语。 个别的只说前一部分。 如:泥菩萨过江 ———— 自身难保 照旧(舅) 外甥打灯笼—— 注意: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形象活 泼,饶有风趣。但是,要选择内容健康的,抛弃 内容庸俗落后的。对于内容健康的歇后语,也不 能滥用,一般不宜在庄严的场合里使用。
一挥而就,真可谓文章魁首。
8、他孤高桀骜目无下尘,偏偏又工于心计睚眦必报。 9、这篇文章见识浅陋,属于不刊之论,总编决定不
予发表。 10、文学创作辅导材料汗牛充栋。而真正依靠这些辅 导教材步入文学途径的不是寥寥,而是几乎没有。
二、识别两用,防止片面理解
例1、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 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短小精悍:①形容人个儿矮小却精明强悍;② 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使用正确。 例2: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 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左右逢源:①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阻; ②处事圆滑(贬)。使用错误。 这样,他们在落笔的时候,便已有着“成竹在 胸”、“左右逢源”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