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课 蜀相(导学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课 蜀相(导学案)

*蜀相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

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两次约见李白,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备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唐代宗大历五年,诗人病死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中作品代表作《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三别”等评价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蜀汉章武元年(221),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时期。

当时杜甫目睹国事艰难、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蜀国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格外敬重。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诗人初至成都,探访了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律诗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诗有别而得名。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两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人创制的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诗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三、四句称为“颔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最后一个字必须同韵。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诸葛丞相的祠堂哪里可寻到呢?在成都城外那柏树森森。

《蜀相》(导学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蜀相》(导学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蜀相》导学案1.诵读诗歌,研读诗作,涵咏字句,品味持情。

2.体悟艺术特色:情景交融,借古抒怀。

3.感悟人文精神:歌颂丰功伟绩,惋惜壮志未酬。

重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任务检测:1.文体知识近体诗又名 ,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诗有别而得名。

近体诗分为 两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

律诗要求诗句 ,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依次为 。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 。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每句中用字 。

2.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 诗人。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 ”。

其主要作品有“ ”等,诗风 。

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 ”,与“诗仙”李白齐名。

著有《杜工部集》。

3.写作背景《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

此时的杜甫,刚刚来到成都不久,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

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逃脱后做过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之类的小官,之后又弃官而去。

这五年里,他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生灵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糊涂,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而杜甫本人亦因上书救宰相房琯而遭疏远、贬斥,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

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

(背景:国乱、君昏、民困、己穷)4.解题(1)交代写作对象: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封为武乡侯。

(2)表达敬佩缅怀之情: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说明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

(3)点明题材:咏史怀古诗补充:咏史怀古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蜀相》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一、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年),字,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

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杜甫创作了、、、等名作。

759 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思想,他有“”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称。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杜甫虽然怀有“ ”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4.理解题目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蜀相》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

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

二、知人论世:(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作者简介杜甫,字,诗中常自称,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具体篇名)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字,号居士,其诗风豪放飘逸,清新自然,素有之称,杜甫称赞李白:“,诗成泣鬼神。

”李白杜甫合称“李杜”。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时期。

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

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屈辱的生活。

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3、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

《蜀相》导学案[修改版]

《蜀相》导学案[修改版]

第一篇:《蜀相》导学案《蜀相》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把握诗歌内涵。

【教学重点】:1、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见《学海导航》)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这年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郁郁不得志的诗人怀着崇敬的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而写下了《蜀相》等诗歌。

2、诗歌题材:怀古诗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结合上节课的“读”、“译”、“思”,整体感知全文2、诵读指导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形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三、结合方法,合作探究1、诗中杜甫对诸葛亮有着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杜甫写这样一首诗仅仅是为了表达这种敬仰、惋惜之情吗?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四、总结怀古诗五、学以致用(一)请结合我们所学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怀古诗的知识鉴赏下面的诗歌。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韦庄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作者(韦庄)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对时事浓重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8江苏卷)(选做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蜀相》参考答案三、1、(三顾茅庐、定天下计、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给大家参考的诸葛亮的功绩)敬仰、惋惜的感情。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问题化生态课堂”导学案-------龙小燕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设计步骤:一、读通:诵读感知,觅得诗心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韵味。

1)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悲3)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读懂:(小组合作与探究)、翻译并赏析诗歌试问:诗人于武侯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有何深意?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翻译: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赏析: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不称“蜀相”,亲切•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翻译: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赏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自”、“空”这二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他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好听,可有谁听呢?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凄清之感,英雄寂寞之意。

(乐景写哀情)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翻译: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三件大事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辅佐刘禅继位天下计:雄才大略老臣心:忠心报国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2012-2013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号: 42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1《蜀相》导学案编写人:陈继尼 备课组长:许屹峰 教研组长:许屹峰【温馨寄语】诗品出于人品。

——刘熙载【课前学习案】(请在课前完成,大约用时...........20..分钟..) 预习活动:1.熟读成诵。

学习建议诵读是理解诗歌的有效途径,诵读的目的在于通过反复吟咏,一点一点走进诗歌的意境。

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其次在诵读中理解诗句,品味诗中的情感。

2.查阅资料。

学习建议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杜甫虽是我们熟知的诗人,但本诗的写作背景你是否了解呢?查阅一下《蜀相》的写作背景,一定有助于我们对诗歌的赏析,把你认为有助于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整理在下面。

3.我会思考。

学习建议“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

”在诵读的基础上,认真思考,至少提出一个你认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并进行初步思考。

班级:高 班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2 《蜀相》导学案编写人:陈继尼 备课组长: 教研组长:【课堂学习案】(请留在课堂上完成........) 一、学习目标:反复诵读,抓住关键字句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二、学习过程:1.自由诵读,寻觅诗情。

2. 诵读品味,觅得诗心。

学习建议:先自主思考以下问题,然后和同学交流分享。

① 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②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和“空”是炼字的典范,请具体说说其妙处。

③ 尾联中的“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3.拓展延伸,探求诗风。

三、整理导学案、盘点收获: 学习建议: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你的学习效率会更高。

想一想,并把最有用的写下来。

蜀相 导学案 答案.doc

蜀相 导学案 答案.doc

《蜀相》导学案答案第一部分预习学案参考答案:2、3、4略(1、答案: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现实主主义诗人。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5、例如:足智多谋、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赤壁塵战、草船借箭、羽扇纶巾、出师未捷身先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焚香弹琴、云淡风轻、谈笑风生。

)第二部分课堂导学一、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咏史诗常常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3、“蜀相”。

“蜀相”就是诸葛亮。

(资料:公元 2 2 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

”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

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一人决定。

)4、归纳: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于隆中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5、壮志未酬的英雄。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

《唐诗钞》中就有这样的批注:“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辅佐君主有为于大唐江山,却始终没有机会,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

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蜀相》导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①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诗歌意蕴美。

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情感,学会“炼”字三、课前预习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杜甫(712-770),字____,自号____,世称____、____等,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____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其诗被称为“____”。

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____”。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写作背景(论世):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760年春天,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

3、字音字形祠.()堂柏.()森森空好.()音频fán()泪满襟.()四、教学过程1、从诗歌的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诗。

2、诗中写了诸葛亮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选他为咏怀对象?3、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一半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景物有什么特点?其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五、知识拓展炼字题的类型1.炼动词。

《蜀相》导学案1

《蜀相》导学案1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3、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

4、感悟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1、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学习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了解诗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预习案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了解全诗内容;品味语言,感悟意境,品读诗中蕴含的情感。

一、课本助读1、作者简介:杜甫,字_________,自号“少陵野老”。

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

《蜀相》是诗人经历了坎坷后,弃官入蜀,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

这首诗通过对_________的缅怀,抒发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之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慨叹。

全诗情景交融,深挚悲壮。

杜甫的诗歌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风格特点。

2、整体感悟(赏析前提):(1)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课堂检查,学生口述讲解):(2)触摸诗人,明确大意(概括写出):(3)置身诗境,熟读成诵(课堂检查)。

二、预习问题设置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预习自测结合背景度,诵读全诗,试着读出作者的情感四、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案学法指导:带着问题体会分析全词,提出自己的见解,交流讨论。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的是蜀汉时期名相诸葛亮的生平及其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壮举。

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分析诗歌中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主题思想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诗歌作品。

一、历史背景《蜀相》所描写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即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

诗歌中所提及的蜀汉时期,是指蜀汉政权在西南地区的建立和发展时期,也是乱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诸葛亮是蜀汉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

在蜀汉时期,诸葛亮先后担任丞相、军师等重要职务,制定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推动了蜀汉政权的发展和繁荣。

他还以“卧龙凤雏”之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略家和智囊。

二、文化内涵《蜀相》是一首以“蜀相”为主题的叙事诗,通过对诸葛亮生平事迹的描写,展示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干,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1.高尚品德诸葛亮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其高尚的品德一直是人们称颂的。

诗歌中多次提到诸葛亮“忠谠”,即他始终坚持忠于汉室,忠于天下百姓。

他不为私利所动,始终以国家利益和民众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种高尚的品德,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

2.杰出才干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杰出才干也是人们所称颂的。

诗歌中描写了他“谋略”高超,智谋过人,能够制定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指挥大军打胜仗。

他还是一位文化名人,善于诗词书画,对文化教育有着独特见解和贡献。

这种杰出才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博学多才”、“能文能武”的重要特征。

三、主题思想《蜀相》的主题思想是“忠诚报国,智谋安邦”。

诗歌通过对诸葛亮的描写,强调了忠诚和智谋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的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3.2《蜀相》导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3.2《蜀相》导学案

3.2 蜀相重难点:一、常识积累近体诗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诗有别而得名。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两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律诗由八句组成,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

二、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

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

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

所以当他来到诸葛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三、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

杜甫约有1 500首诗歌被保留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主要作品:《春望》《北征》《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四、文言知识词语释义1.锦官城外柏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2.三顾.频烦天下计(拜访)3.两朝开济..老臣心(开创;扶助) 练习题:1.记字音①祠堂()②黄鹂()③三顾频烦()④开济()⑤满襟()⑥好()音2.一词多义1.寻①丞相祠堂何处寻()②寻逐春风捉柳花()③则买灯之事,寻已停罢()④飞来峰上千寻塔()⑤轻舟泛月寻溪转()2.朝①两朝开济老臣心()②相如每朝时,常称病()③于是入朝见威王()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3.济①两朝开济老臣心()②朝济而夕设版焉()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④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⑤阴谷皆入济()3.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绝句C.古体诗D.曲子词4.从题材上看,《蜀相》属于( )A.写景诗B.怀古诗C.哲理诗D.闲适诗5.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慷慨激昂B.沉郁顿挫C.恬淡自然D.刚劲凝练6.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 )A.三个B.四个C.五个D.六个7.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三顾频烦天下计君臣相顾尽沾衣②两朝开济老臣心夕济兮西澨A.两个“顾”相同,两个“济”也相同B.两个“顾”相同,两个“济”不同C.两个“顾”不同,两个“济”相同D.两个“顾”不同,两个“济”也不同蜀相。

3-2《蜀相》导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3-2《蜀相》导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蜀相》导学案姓名:班级: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诸葛亮的英雄事迹,体悟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所体现出的自身情志。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分析景物学习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古抒怀的习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对作者忧国忧民崇高精神的崇敬之情。

知人论世杜甫,字,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是、,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他与李白齐名,并称“”,被人誉“”。

作品分格以沉郁顿挫为主。

文学常识“律诗中登峰造极之作”《秋兴八首》“杜集七言律第一”《登高》诗史“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诗歌的主要思想: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

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

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预习检测任务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锦.官(jǐn)开济.(jì)大散.关(sǎn)猝.不及防(zú)B.衰鬓.(bìn)千载.(zǎi)空好.音(hào)塞.上长城(sài)C.祠.堂(cí)禅.让(chán)柏.森森(bǎi)暴殄.天物(tiǎn)D.祓.除(fú)频.率(pín)伯仲.间(zhóng)泪满衣襟.(jīn)D【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A项,“猝不及防”的“猝”为cù,意思是: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B项,“空好音”的“好”为hǎo,意思是:空有美妙歌声;C项,“禅让”的“禅”为shàn,意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皇帝把帝位让给他人。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蜀相》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一、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年),字,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

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杜甫创作了、、、等名作。

759 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思想,他有“”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称。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杜甫虽然怀有“ ”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4.理解题目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

《3.2 蜀相》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2、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3、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搜集杜甫的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杜甫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作者的抱负。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蜀相》是七言律诗,结构严整,法度森然。

这首诗抒写作者游览武侯祠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及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也暗含着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全诗情感深沉悲壮,有厚重的历史感。

学习时要反复诵读涵泳,并联系《出师表》等文,加深对诗人情志的理解。

感受杜甫与诸葛亮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写作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

此时的杜甫,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

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百姓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

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

三、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蜀相》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蜀相》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蜀相》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3、通过朗读和想象,进一步激发对作者忧国忧民崇高精神的崇敬之情。

学习重点理解“寻”“自”“空”在诗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学习难点: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问题一: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问题二:请同学们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问题三:诗的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各写了什么内容?问题四:说一说,在首联当中,哪些词语用得比较传神,有何作用?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问题五: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问题六:在颈联当中,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问题七:诗歌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指谁?问题八:这两句诗为什么会具有极大的感染力?问题九: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拓展延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武侯庙杜甫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1、比较《武侯庙》和本诗,说说二者在思想感情表达方面有何异同?2、比较上述两首诗中的“空”字的艺术效果《蜀相》导学案答案问题一答案:感伤、叹惋。

问题二答案:略问题三答案:首联:以问路时的问答形式,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

颔联:写入祠后所见所闻。

颈联:精辟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尾联:叹惋诸葛亮壮志未酬问题四答案:丞相——不称“蜀相”,亲切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问题五答案:自、空。

蜀相导学案 -完整获奖版

蜀相导学案 -完整获奖版

《蜀相》导学案宜章一中李玉英【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咏史诗。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和钦敬之情,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功业未就的苦痛。

【学习重、难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学习方法】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2、了解背景反复吟,联想想象创意境。

【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导入】一个的杜甫。

(从身世遭遇、思想、成就等方面概括。

)一、自主学习:自学诗歌,熟读成诵,并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知识链接】1、诗人生平简介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有《杜工部集》。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

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

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

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2、写作背景: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

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

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作者初到成都时。

【自学检测】(1)文学常识填空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_现实主义_ 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__沉郁顿挫__” 他的诗被誉为“__诗史__”, 后人尊称他为“__诗圣___” 。

最新《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最新《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讲授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重点词语。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学习设想:以读为主。

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一、知识链接“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

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2、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4、作者用哪些诗句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5、“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样的人?是否也包括杜甫在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学教案执教者:第周授课日期: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①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诗歌意蕴美。

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情感,学会“炼”字三、课前预习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杜甫(712-770),字____,自号____,世称____、____等,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____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其诗被称为“____”。

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____”。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写作背景(论世):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760年春天,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

3、字音字形祠.()堂柏.()森森空好.()音频fán()泪满襟.()四、教学过程1、从诗歌的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诗。

按思想内容来分类:(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曹操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边塞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羁旅行役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2、诗中写了诸葛亮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选他为咏怀对象?3、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一半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景物有什么特点?其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五、知识拓展炼字题的类型1.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动词。

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名词以生动形态的,常常是动词,这样,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例: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

“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

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

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

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一种和谐。

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2、炼形容词。

形容词常作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也写出征夫处境的孤危。

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3、炼数量词。

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常常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例: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后郑谷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改后妙在何处?“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突出了诗题中的“早”字。

4、炼特殊的词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乎两种,一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二是起强调作用。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可以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c表颜色的词:其作用是,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诗人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思绪。

诗人抓住了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表达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最后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

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

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炼字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联系句意)解释字意。

第二步,从形式上分析字词,有无表现手法的运用。

(若有,准确指出技巧,评析其表达效果。

)第三步,从内容上分析字词,可以从形象和情感的角度鉴赏。

答题模式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应用的什么手法(不是每句都一定有什么手法)3、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4、点明取得了什么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课堂练习1、过香积寺(题型一找诗眼)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南浦别(题型二赏动词)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3、滁州西涧(题型四赏虚词)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自”“横”二字用得极妙,充满情趣。

试分析二字的妙处。

4、金陵酒肆留别(题型三赏形容词)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

请你说说“佳”在何处?《蜀相》导学案答案课前预习:子美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现实主义诗圣诗史李杜大李杜教学过程:1、咏史怀古2、辅佐二主定天下计出师未捷;雄才大略宏伟业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报国事业未竟;一是诸葛亮和杜甫都有着经世济民的非凡抱负,二是诸葛亮和杜甫身上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三是在诸葛亮身上寄托着杜甫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第四个是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与杜甫空怀抱负无处施展才华的悲剧相契合。

3、丞相——不称“蜀相”,亲切•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记叙兼描述思考:首联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自”与“空”两个字是这两句诗的诗眼。

两句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五百年了,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自”与“空”两个字来写碧草和黄鹂意象,营造了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和意境,为诗末的感伤叹婉奠定感情基调(“自”和“空”)反衬写法,再美的“碧草春色”,再动听的“黄鹂好音”,只因一个“自”一个“空”,就显得美景虚设,无人问津之感。

练习题参考答案:1、“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妙传神地显示出山口幽静孤寂的景象。

2、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3、“自”是自由自在,“横”是船的陈列之态,用“自”“横”二字(第一步),使意象或画面极具动态感,透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趣(第三步)。

注: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有所欠缺。

4、“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它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

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