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结构规律新探

合集下载

颜真卿楷书风格成因及分类新探

颜真卿楷书风格成因及分类新探

颜真卿楷书风格成因及分类新探作者:敖朝军来源:《中国美术》2023年第06期[摘要] 关于颜真卿楷书风格形成的原因,之前有很多学者都进行过相关研究,不过各家说法不一,未形成共识。

笔者经过综合考量,认为原因包括颜氏家族及碑版刻石对颜真卿的影响、应试的要求、流行书风的感召等。

颜真卿的楷书风格多样,笔者将其分为被动应试型、展示应用型、自然表现型三种类型,其中后两种类型的楷书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我们深刻、准确地理解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颜真卿楷书“颜体” 书风石刻关于颜真卿的“颜体”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历来众说纷纭。

围绕这一问题,历代很多书家都进行过研究,如苏轼认为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就是对王羲之小楷《东方朔画赞》的放大式仿写。

[1]这种说法多少有些牵强,因为两者的内容相同、风格相异。

米芾曾言:“颜出于褚。

”[2]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

随着清代碑学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将“颜体”与北碑联系在一起,认为颜真卿的书风源于北碑。

康有为、刘熙载等人认为颜真卿学习了《穆子容碑》《高植墓志》等碑版刻石的风格。

除了古人外,近代很多学者也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朱关田认为颜氏家学和北碑影响了颜真卿的书风,沙孟海关注到北碑与颜真卿书风的相似之处,金开诚、梁继等人注意到敦煌等地的“写经体”(按:即民间书法)中出现了类似于颜真卿风格的字迹并据此推测颜真卿的书风可能源于“写经体”,王连富提出山东地区的北朝石刻实物对颜真卿书风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庄辉将《元顼墓志》与颜真卿楷书选字对照后发现二者极其相似,于是判断颜真卿的书法源于《元顼墓志》。

综上可知,“颜体”大致源于颜氏家法、“二王”、“写经体”、北朝石刻等。

不过,人们在研究时普遍是從字,即从“颜体”入手,忽略了对颜真卿本人的研究。

笔者认为,“颜体”书风的形成是复杂的,其中颜氏家法奠定了“颜体”开阔饱满的外形,科举应试的环境和彼时社会上流行的“俗体”造就了“颜体”精致遒美[3]的点画形状和结构,而颜真卿一生曲折的仕途经历和名山大川、庙宇道观中的石刻实物对“颜体”最终的定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楷书的字体形态与结构

楷书的字体形态与结构

楷书的字体形态与结构楷书作为中国书法的一种主要字体之一,具有独特的字体形态和结构特点。

它的字形端正匀称,线条流畅有力,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美感。

本文将探讨楷书的字体形态与结构,从笔画、字形、布局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壹、笔画构造楷书的字体形态主要是通过笔画的构造来实现的。

楷书的笔画分为横、竖、撇、捺、提等,这些基本笔画通过组合、结合形成不同的字形。

楷书的笔画要求工整、稳健,要注重笔画的起承转合,力度要匀称有力,线条要平顺、舒展。

贰、字形特点楷书的字形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方正匀称:楷书的字形端正方正,各部分比例协调,没有明显的倾斜和变形。

字形上下左右对称,整体给人一种稳重、庄重的感觉。

2. 结构严谨:楷书的字结构严谨,笔画的排布紧凑合理。

每个笔画的位置和长度都有固定的规律,形成了一种规范化的结构体系。

3. 线条流畅:楷书的线条流畅有力,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很少。

每一笔都需要一气呵成,不可慢描细画,以保持整体的统一感和笔墨的流畅性。

叁、布局与美感楷书的布局和美感也是其字体形态与结构的重要方面。

楷书在版面的安排上,一般上下结构,规矩划一。

严谨的字形结构和合理的字间距使得每个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和谐统一,整个文章在版面上呈现出美感。

四、字体演变与发展楷书作为一种古老的字体,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

古代的楷书形态多样,但总体上来说都保持了一定的规范性和美感。

而到了近代,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书法艺术的繁荣,楷书的字体形态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和丰富。

现代楷书注重字形的规范与规格化,字体更趋向于规整、简化,但仍然保留了楷书的独特风格和传统韵味。

总结:楷书的字体形态与结构在书法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规范的笔画构造、方正匀称的字形特点,以及美感的布局与组织,使得楷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楷书的字体形态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演变,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技法。

通过学习和欣赏楷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宋代书法“趋时贵书”现象探究

宋代书法“趋时贵书”现象探究

宋代书法“趋时贵书”现象探究【摘要】“趋时贵书”是宋代书法的一种特殊现象,主要表现为以权贵的大小来作为书法审美的标准之一,显而易见,这是不正常的现象。

如果书法不以其字法、笔法和章法等内在层面来作为标准,而是以权力大小为主要标准,那么就很难判断出真正好的书法。

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趋时贵书”的本质及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宋代书法;趋时贵书;科举;书法审美;一、“趋时贵书”的含义及提出“趋时贵书”,即权贵意识大于艺术意识,群起而趋时仿效权贵书家,从而形成了千人一面、千笔一体的雷同局面,书法艺术的创造意识萎缩了,阻碍了新的风格流派的产生。

[1]米芾在后来揭露过这种弊病,他说:“李宗谔主文既久,士子皆学其书。

肥扁朴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趋时贵书矣。

”[2]他说自从李宗谔主持文坛后,天下的读书人都去学习他的字迹,大多数人的考卷都是肥肥扁扁的字体。

这种通过模仿权贵字体而不是书法大家的行为,米芾称为“趋时贵书”,认为这样的现象阻碍了宋初书法的发展。

之后的《书林藻鉴》中也写到:“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

……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

”[3]这一段话可以形象的描绘宋朝当时的状况,意思是说:宋高宗一开始学的是黄庭坚的书法,天下人都学习去学黄庭坚,后面高宗热衷米芾的书法,天下人又都转去学米芾。

宋高祖是南朝的开国皇帝,可见,这种现象持续到了南朝还很流行。

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当时人学习的一般都是一些政坛或文坛的权贵,如王著、宋绶、王安石等人的字,他们的字在书法层面还都算不上最上等。

例如,宋绶做了参知政事,相当于宋朝的副宰相,满朝文武都争相去学他的书法。

宋绶并没有因为书法有巨大提升而吸引的众人学习,而是因为宋绶做了宋朝的宰相,宋人对他的书法的看法有很大的转变,任官之前学者寥寥无几,任官之后,甚至“倾朝学之”。

前面提到的李宗谔也不是什么书法大家,他长期任职宋真宗时期的考试主考官,当时的读书人,为了投其所好,高中状元,都去模仿他的书法。

书法教学中创新性教学策略的探索

书法教学中创新性教学策略的探索

书法教学中创新性教学策略的探索摘要:书法是我国的传统且独特的艺术明珠,然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书法开始没落。

近年来,书法教育开始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书法教学又迎来了春天。

当下书法教学的发展状况及学生学习状况却不容乐观。

中学生升学压力,课程门类也较多,学生对书法学习重视度不够,缺乏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

笔者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策略,以学习生喜好音乐为基点,利用音乐建立学生对书法课程的期待,再用奖励的形式让学生对书法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从对书法课堂的喜爱向书法本身转换,从而培养学生书法兴趣。

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上述问题,书法教学工作取得较为满意的进步。

关键词:书法教学、教学策略、音乐、奖励、期待、积极性1.改善书法教学策略的重要性信息化时代里电子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手机的普及使用。

书法的实用性逐渐退化,近年来书法教育开始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更是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书法教学又迎来了春天,但是当下书法教学的发展状况及学生学习状况却不容乐观。

中学教育教学普遍存在升学压力,课程门类也较多,整个教学上存在“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特点,造成了学生对书法学习不够重视。

初中学生的年龄阶段比较特殊,在人格特点上,初中生缺乏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这就决定了大多数初中生都相对浮躁,若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不足,缺乏自制力和主动性,便不能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其精力和注意力都容易分散,也会转化为烦躁不安的情绪和破坏课堂组织的行为。

所以提高学生书法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了书法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书法教学策略改进思路与办法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策略上的创新点和增添些变化,同时教学方法也要应情况不同而不断更新,通过有效教学来吸引学生。

“篆体隶势”与“隶体篆势”——《肩水金关汉简》书法风格初探

“篆体隶势”与“隶体篆势”——《肩水金关汉简》书法风格初探

因侧锋重按行笔速度较快,提又逐渐下按再提起出锋,上横侧锋起笔后轻提匀写,下横起笔后缓慢下按,圆转裹毫如圆润温和,形成明显对比。

纵向笔画起笔有露锋斜切、锋入笔三种方式。

的均有但起笔方式却有不同,方向、粗细、变化。

(2)用笔跳荡起伏307A用笔跳荡主要体现在行笔提书手起笔后极少有匀速平拖的动作。

形成头重尾轻的线形状态,渐下按,形成头轻尾重的线形状态,的下横及”的两个长竖。

或连续提按,形成极为跳荡的线形状态,的横向笔画。

(3)收笔轻捷细腻73EJD:307A虽用笔跳荡迅捷,但收笔极收笔多为轻提尖收,笔力到尖,且在笔画末端随势带出笔道方向。

虽笔笔中断,气势连续,细腻程度叹为观止。

(4)笔法解放多变307A虽为小篆,最直观的笔画莫过于右部横画及“上挑笔势明显,这种装饰性的笔法充分反映出书手对典型小篆认识的缺失,以及对新体技法摇曳婉转起来。

“”夸张了字形横势这种既灵动又宽博的字形,(2)结构多变,首先,307A在字形上均有不同。

字形最长,字形压扁,生明显变化,”字形相对始终,解决矛盾,且协调有致,风格统一。

理上富有变化。

“”与在处理方式上却明显不同,的巧妙高超。

”的左部明显依附于右部,窄右宽,左密右疏,右部亦有疏密关系,且排列有致,协调美观。

”则左疏右密,右部上松中紧下疏,恰好对应。

这种对应式的结构处理并非偶然,而是书手有意为之。

(3)穿插揖让,307A的内部结构亦可看到书手的匠心。

“”了夸张延伸右边笔画,“木”旁上部向内收缩,缩短笔画长度,”因势生形,插弥补了左部中间的疏朗空间。

3.打破等距,73E J D:随意。

因“字间距相对略宽,了因字形长短不同而产生的章法空间分配不均的问题。

倾且长画飘逸溢出结构主体,”则往右稍“篆体隶势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C ALLIGRAPHY弥补空间。

书手在营造空间时不禁让人佩服。

二、隶体篆势——73E T6:12A的中隶书简四千八百六十二枚,”虽各不相同,但果断的第一、迅捷有力。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摘要】《黄州寒食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字形结构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探讨历史背景,深入解析字形结构,探讨艺术技法以及后世影响,揭示了《黄州寒食帖》中的独特之处。

字形结构艺术在这幅作品中的体现极具艺术价值,展现出了作者的独特见解和技艺。

通过逐字解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每个字的结构和构图特点,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意境。

本文还对《黄州寒食帖》中的艺术技法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字形结构艺术在书法领域的未来发展。

总结而言,本文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并思考其对现代书法的启示和影响。

【关键词】《黄州寒食帖》,字形结构艺术,历史背景,体现,逐字解析,艺术技法,影响,书法,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黄州寒食帖》《黄州寒食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楷书之祖"。

此帖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全文共13行,每行7字,内容记叙了颜真卿在黄州寒食节期间思念亡妻的感情。

《黄州寒食帖》书法工整,气势磅礴,充满了哀思之情。

颜真卿以其独特的笔法和结构,展现了中国书法中的经典之美。

在《黄州寒食帖》中,颜真卿运用了横平竖直、勾画结实等艺术手法,使每个字的结构都显得严谨而有力。

整体气势雄浑,层次分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其字体端庄稳健,笔画刚劲有力,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展示了颜真卿的高超书法技艺和深厚情感。

1.2 探讨字形结构艺术的重要性字形结构艺术在书法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书法的一种技巧,更是表现书法美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字形结构艺术能够凸显书法作品的整体风格和气质,展现出书法家的艺术功力和个人风格。

通过对字形结构的精心设计和处理,可以使作品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引起观者的共鸣和赏识。

在书法实践中,字形结构艺术的运用不仅需要书法家具备扎实的书法功底和技法功夫,更需要对字形结构的构成和美学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书法教学心得体会

书法教学心得体会

书法教学心得体会书法教学心得体会1转眼间,又要放假了,回顾这个学期的书法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

当然在工作中我有收获的喜悦,但在工作中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

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下个学期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

今在此作一番总结,以便择优汰劣,取长补短以待来年教学水平更上层楼。

一、明确目标,抓好书法教育的每个环节。

教师通过科学形象分析字的笔顺以及字形结构后进行书写示范,学生通过少量的书写,轻松、快速有效地识记生字。

在教学中,通过切实加强写字教育研究,促进学生学科认读水平的提高。

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认识美、鉴赏美、欣赏美、创造美。

为此,我们分年级组织了学生问卷调查,每班都建立典型学生个案记录,进行跟踪研究。

二、抓好书法特色教育,提升学生学习素养。

学生的良好学习素养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而习惯、方法、态度又体现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

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旧上培养学生具有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意识。

通过书法教育结合,促进学生的良好学习素养的形成。

在书法教学中,要求学生自觉通过开展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书法教学活动,使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

三、以书法特色育人,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

“书如其人”是我国传统书法中的一贯主张。

书法是作者心灵的折光,是人格、形象的代表,一旦形于纸墨,其学识与才华,其高尚与龌龊,君子与小人就昭然若揭于天下了。

书法特色教学以其特有的魅力,对于学生健康、积极、向上品格的形成还是具有很大作用的。

为此,我们依旧重视两方面着手抓好“以书法育人”工作。

一方面,我们利用国旗下讲话和红领巾广播以及班队课的时间与学生讲一些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使学生通过了解这些书法家的故事,懂得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另一方面,我们又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从写字中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学习书法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学习书法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学习书法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学习书法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书法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书法心得体会1中国书法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积累和发展,已成为独具华夏特色的文化瑰宝。

关于如何学习书法,我有“三个经验”体会与书法爱好者共勉。

本人经历了从不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从写字到书法,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从我知事的那天起,就把它作为终身追求的一项事业,从真学上下工夫。

坚持60多年如一日,为国家学,为民族学,为传承和创新而学。

家境贫寒,买不起灯油和笔墨,就用山上的松树油照明,用树枝当笔,以大地当纸;没有字帖,就蹲在墓碑前观摩习练;出门在外,没有笔墨,就在自己的膝盖上比划名碑名帖;有条件时拼命学,没有条件时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学,工作繁忙时挤出时间学,把别人用于唱歌、跳舞和钓鱼的闲余,都用来学书法,这样抓住空暇刻苦学,自觉地把学习书法作为生活中除衣食之外的须臾不可缺少的第三件大事,不管生活条件多艰苦,也不管工作环境多险恶,从未间断过认真学书法。

善练是方法。

人间凡事,没有学不会,只有不会学。

“无巧不成书”,学习书法,既要有决心,更要讲方法。

方法是渡河之舟。

我在学习书法时,坚持“帖学与碑学并重,古法和今法相济;楷行习练交叉,常练榜书在先;首要把握重心,字形结构严谨;注重学习效率,练字习法共进;心中有字在胸,下笔方可有神”。

从而,变苦练为善练,变死练为活练,变练一体为练多体,变单练书法为绘画、雕刻(石、木、竹)、装裱并举。

这样,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融会,事半功倍。

苦研是恒守。

书法是我国千古绝唱的线条艺术之一。

要传承和发展,必须刻苦钻研、持之以恒地探清其脉络,理清其源泉,把握其精髓,效法其规范,开掘其新境。

据此,我进入大学后,就发奋学习王羲之、黄庭坚、颜真卿、苏东坡、张怀瓘、怀素等历代书法名家的书法理论,既研习书法的历史进程和演化,又研习书法的产生形成与风格;既研习各种书体自身的美学原则和技法规律,又研习各种书体的用笔技术与文化背景;既研习我国的书法和绘画,又研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原生态的基础构筑,凡是有利于学习、弘扬和创新书画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

教师听评课记录

教师听评课记录

2013-2014 学年海淀区六一小学教师听评课记录表听课人:王东军听课时间:2014.9.22授课教师韩通科目书法课题西字头、父字头听课地点六一小学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父字头”与“西字头”的写法。

体会这两个字头字的结构规律。

2.在形象直观的演示过程中运用对比观察法,帮助学生了解“父字头”与“西字头”及带有其部首字的结构规律。

3.通过课堂实践,正确、美观地书写“父字头”与“西字头”,书写带有其部首的字,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祖国书法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1.“父字头”与“西字头”的写法。

2.“父字头”与“西字头”的结构规律。

课教学难点:堂1.“父字头”撇捺交叉点的位置及撇捺的交叉角度。

教 2.“父字头”与“西字头”字的结构规律。

教学过程:学一、欣赏演变,导入新课实汉字的书写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录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其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出示“父”字的不同字体形态: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随机板书课题:父字头【设计意图】兴趣导入,使学生了解“父”字的演变过程,感受汉字不同形态的美。

二、引导探究,掌握“父字头”和“西字头”特点(一)初探,理解“父字头”书写要点1.引导学生观察:“父字头”与“父”字在书写特点上有什么不同?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要点:“父字头”的结构特点为上合下开,形状特征为扁方形,书写在横中线之上。

随机板书:上合下开2.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这三个“父字头”,哪一个美观?为什么?预设:学生没有观察到图三、图四与图五中撇与捺的角度不同。

教学策略:运用扇子角度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到撇捺交叉角度变大,会使父字头更加舒展。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要点总结:撇捺交叉点上移,使四个笔画间的空间更加紧凑。

撇捺交叉角度变大,“父字头“的形状会变得扁方,能够与其它部件进行合理组合,使含有“父字头”的字结构更趋合理、美观。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对比观察,初步认识“父字头”结构的形状特征,并有效直接地找到问题原因所在,突破难点。

现代行草书艺术特点及风格探究

现代行草书艺术特点及风格探究

现代行草书艺术特点及风格探究作者:郑访来源:《美与时代·中》2023年第09期摘要:书法艺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行草书作为我国书法艺术的一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了新的变化。

结合草书与行书的艺术特征对现代行草书的艺术特点进行有效探究,围绕现代行草书“三大家”分析现代行草书的风格,并探究现代行草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行草书;艺术特点;风格不同的书法艺术具有不同的特征,行草书法在笔势上有附钩和少量的牵丝,在体势上又楷草相间,楷草的比例不一定,楷书多的称为行楷,草书多的称为行草。

书写者掌握行草书的艺术特征,并了解现代行草书的风格,有利于自身书法创作。

一、草书与行书的艺术特征(一)草书创作的艺术特征1.书写性特征草书创作的书写性即不但重视书写过程中保持不间断的行笔,同时也重视书写的速度感。

优秀的草书作品并不是对每一个字都进行精心的安排,而是只有经过连续不间断的书写才能获得的。

书写性较强的书法作品通常会存在一气呵成的章法,这样才能够让书写者的创作情绪得到充分展现。

书写性在书法线条提升当中有着重要意义[1]。

草书的本质注定了其更加看重连续书写,只有进行快速的书写,才可以让线条更具力量感,才可以创造出错落有致的章法。

但书写性也并不只是看重单一的快速书写,快速书写需要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进行。

2.抒情性特征中国书法尤为关注写意精神的表达。

中国书法随着自身的发展,关注的重点从实用性逐步发展到艺术性。

只有进一步增强书法的艺术表现力度,促进个人情趣的抒发,才可以让书法艺术得到良好发展[2]。

书法的可贵性体现在其所具备的神采上,而行草书更为注重“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只有具备丰富神采的书法作品,才可以让“我神”魅力得到有效彰显,使得个性化理念得到充分表达。

当代草书只有进一步增强艺术表现力,才可以做到抒情性的表达,并充分体现出书法作品的神采。

抒情性还关乎书法作品的发展,因而书法作品的抒情性有着重要作用。

3.趣味性特征現代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展览,这吸引书法学习者不断去了解、学习、更新书法作品的书风、形式。

和谐——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和谐——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和谐——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内容摘要:中国书法艺术是一个充满线条矛盾的有机统一的和谐世界。

书法线条组合关系的整体和谐,是人类和谐意识的必然反映,是民族哲学观念的艺术外化。

书法和谐美的追求,已积淀成难以变异的审美规范和书法形式感的表现模式。

和谐美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美感追求,和谐是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和谐多样统一审美境界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是一个充满线条矛盾的有机统一的和谐世界。

无论在单体组合(结构)和整体组合(章法)中,都存在着极为复杂的线条矛盾关系。

如直曲、方圆、刚柔、疾涩、长短、粗细、正欹、疏密、主次、向背、呼应、润燥、虚实等等。

虽然它们都属于对立范畴,但在书法形式美的总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规律却是“多样的统一”。

书法中的所谓“多样”,即指整体(结构或章法)中所包含的各种线条形式上的区别和差异性。

“统一”,则是指各种线条在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的特征及彼此间的某些关联、呼应和衬托关系。

“多样的统一”就是和谐。

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42章)表达了万物统一及对立面统一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斐安也指出:“和谐是杂多的统一,是不协调因素的协调。

”(《西方美学论美和美感》第14页)在书法造型中,无论是有显著对立关系的线条所造成的统一(对比统一),或由不太明显变化的非对立关系的线条所造成的统一(调和统一),最终都是在变化中归于和谐,在变化中见出多样的美来。

因此,书法美在于变化,在于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这在中国书法史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和谐正是由矛盾和对立造成的,失去了矛盾对立,也就失去了和谐,失去了书法之美。

强调书法的变化是在统一制约下的变化,而非孤立的变化或者是一味的变化。

而没有统一,即是不和谐。

统一而无变化就单调。

在书法作品的形式中,既要变化,又要和谐,似乎是很矛盾的。

而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的因素才构成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从欧体字里探究楷书间架结构规律[权威资料]

从欧体字里探究楷书间架结构规律[权威资料]

从欧体字里探究楷书间架结构规律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间架结构是指书法中汉字的各种构件的组织和布局。

这个构件是指构成汉字的笔画及偏旁部首。

清代冯班在《钝吟书要》中说:“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和结构耳。

”强调了结构在书法中的重要性。

对于楷书的间架结构,古人做过艰苦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其中著名的有相传由唐朝欧阳询所作的《结体三十六法》、明朝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朝黄自元的《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

但古人这些成果对于今天的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要理解起来绝非易事。

这里,作者在吸取古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的实践经验,试图总结出一套稍为系统的并浅显易懂的楷书间架结构规律。

概括地说,间架结构的规律就是要求对汉字各种部件的组织与布局要能够在统一中求得变化,在变化中求得统一,使汉字最终达到一种和谐自然美的方法。

那么,在楷书当中,这里的统一是指什么?变化又有哪些?楷书间架结构当中的统一我们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即:“紧”“稳”“匀”。

“紧”是指“紧凑”,即字不能散架,不论字体大小结构离合变化如何,一个字总要统一在一个字的固有的“方块”中;“稳”是指“重心稳”,即字不能倒,不论字的重心偏移敧正如何,一个字总不失重心;“匀”是指“点画的间距相对均匀”,不论点画的穿插疏密变化如何,总得统一在相对均衡里,不可杂乱。

楷书间架结构当中的变化从客观形态上说,有:大小粗细、长短高低、方圆锐钝、疏密散聚、曲直敧正、整齐与错落、连贯穿插与断离零散等变化;从主观感觉上说,有:主与次、虚与实、强与弱、敛与放、侵与让、险与救、荫罩与承载、巧安排与尽其态、朝揖顾盼相呼应与背离拒弃互牵制、偏斜倚靠参差错落与矫正支撑交合齐整等变化。

汉字离不开间架结构,同时,间架结构也不可能脱离汉字而独立存在,因此我们在讲间架结构的具体规律时,总是将其放在具体字例中去分析。

另在实际字例中,一个字往往同时会体现多种间架结构规律,我们选其最突出的来讲。

中国书法的“现代性”探索

中国书法的“现代性”探索

2024/01 No.263“中国书法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艺术创造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展示了典型的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内涵。

”[1]这不仅体现在中国的书法自文字诞生起,就与其并行发展[2],并且体现在中国书法对传统文化事业发展及中国当代社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 用。

[3]近年来,学界以“中国书法”为研究主题的研究多数是从宏观的层面去探讨中国书法的史论梳理和学理完型,如对中国书法的传承和发展[4]、文化建设和传播路径[5]、学科建设[6]的研究。

也有研究者从微观的层面进行研究,如探讨中国书法的审美现象[7]、探讨书法理论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推动[8]、探讨国外艺术家对中国书法的研究[9]、探讨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关系[10]。

事实上,已有研究对中国书法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为其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但是,中国书法在进入现代化语境后,失去了其生长土壤,并由于书写工具的变革,书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导致其发展呈无序的状态。

由此,就产生了关于中国书法“现代性”的一些问题。

关于中国书法“现代性”,学界已有研究多为资料性的总结,但关于中国书法“现代性”的系统性解读和理论构建还相对匮乏。

所以在中国书法领域探索“现代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书法“现代性”的内涵、样态等问题,提出“现代书法”与传统书法的不同发展策略,为我国书法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性的参考。

一、中国书法“现代性”的内涵特征(一)中国书法领域“现代性”的提出中国书法“现代性”的提出与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重心转向经济发展。

这一转变不仅催生了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还带来了文化和艺术领域深远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受到西方艺术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中国的艺术家开始注重自我个性的表达,并开始以各种实践进行中国艺术的现代化探索,中国传统书法也不例外。

1985年“现代书画学会书法首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学界和业界开始关注中国书法的“现代性”探索,正式提出了“现代书法”的概念。

试评《隶变问题新探》

试评《隶变问题新探》

试评《隶变问题新探》隶变是汉字发展的重要环节,对隶变问题的考察与探讨研究是汉字发展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本文从中国人民大学王贵元老师《隶变问题新探》出发,讨论了隶变形体是否导致俗字产生以及隶变产生的深层原因这两个重要问题。

标签:《隶变问题新探》隶变俗字汉字发展史《隶变问题新探》是中国人民大学王贵元老师于2011年发表在《暨南大学学报》上的一篇论文,文中王老师阐释了隶变的本质、隶变产生的原因等命题,并得出隶变过程中产生的新形体不是俗字的结论。

文中许多观点很有创建性,如对隶变和隶书的界限厘定:“隶变是战国晚期各区域文字的共有形变趋势,而秦汉之后的隶书则是由秦系文字发展而来的。

”观点新颖独到,确是隶变问题探索之新。

虽然以前的学者多有提到其他六国文字与隶书有同样的形变现象,如唐兰、饶宗颐、郭沫若、姜亮夫等,但都未将这种区别以概念的形式明确提出来。

隶变和隶书是既有联系又不同质的两个概念,这个观点的提出,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隶变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然而文中还有一些观点是值得再次探讨的,一个是隶变产生的新形体不是俗字,另一个是出现隶变现象的原因是汉字形体系统由表示物象转化为表示词的音义。

这两个问题都是研究汉字发展史的基础问题,是我们深入探讨汉字史的基础构架。

现在我们将这两个问题分开讨论:一、隶变形体是否是俗字王老师在《隶变问题新探》中说“把大量的隶变形体认定为俗字是错误的”,因为“在建立新的字形系统的过程中,由于文字体系处于自然演化状态,呈现出的是多途探索、多种改造方式并现的面貌……在当时,这种多形体都是新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探索形体,也即都是汉字形体正常演化的结果,并无主次、正俗之别。

”“建立新的字形系统的过程”即隶变过程。

如果我们认真回顾一下俗字的定义,就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近人对俗字之名义多有论述,俗字的性质范畴已较为清晰。

如俗字学大成者张涌泉先生定义俗字为:“汉字史上各个时期与正字相对而言的,主要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字体。

硬笔书法培训心得7篇

硬笔书法培训心得7篇

硬笔书法培训心得7篇硬笔书法培训心得篇1这段时间,有幸参与了响水县老师硬笔书法培训而且收获颇丰。

我想,这次培训对于我们这些走上讲台十几年的老师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再次学习的机会本次培训请了书法技能超群而且在书写教学方面卓有成效的张老师开展讲座。

张老师在讲座中,结合本身的练字心得和授课阅历,张老师从基本笔画入手,结合汉字结构特点,给老师们叙述了硬笔书法的基础学问,并生动地演示了硬笔书法的起笔、运笔、收笔和回笔。

边示范边讲解地教我们把握正确的执笔姿态、讲解汉字八种基本笔画的书写要领,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汉字是由最基本的横、竖、撇、捺、点、提、折、钩八种笔划构成的。

而每一个笔划都须经过起笔、运笔、收笔三个过程。

写竖画有垂露,有悬针,用力垂直向下伸。

垂露圆,悬针尖,竖画都是走直线,汉字的书写规律。

一个个练字口诀,看似简单,但从细小之处揭示汉字的结构美,提高老师读帖、临帖的水平,为提升练字的实效性做好坚实的铺垫。

硬笔书法有很强的直观性。

也就是说百闻不如一见。

同学听教书法的老师讲上十遍,倒不如老师当场写一笔。

由于已经有了不正确的书写习惯,倘若不能把不正确的书写习惯改正过来,新的书写方式是不能建立的。

培训中,张老师还总结了老师书写中的普遍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练字方法,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动手、动脑相结合练字。

当天培训结束后,我感受颇深。

不仅仅被纪老师超群的书写技能所打动,更被他那种持之以恒、努力探求杰出的精神所感动。

不禁深刻反思本身,尽管本身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个人书写习惯,感觉学习过程中有些困难,但通过培训,本身体会到了练字的技巧与欢乐。

因此,今后在硬笔书法的练习上,我将会学习纪老师那种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精神,并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从横竖开始进行坚固结实的练习。

我原来小时候学过一点书法,之后就再也没有触及。

进入了这个课堂,我再次对书法产生了爱好。

夏老师的教学给我深刻的印象。

老师的引导非常认真,而且示范的非常到位,让我得到了许多启发。

石鼓文书法气息新探

石鼓文书法气息新探

石鼓文书法气息新探摘要: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从文字发展史来看,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上承秦国书风,下开小篆先声;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上承《秦公簋》,字体方正犀利,横竖折笔点滴到位,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其势风骨嶙峋而又楚楚韵致,确有秦朝强悍霸主之气势,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美誉。

及至近代石鼓文尤其影响深刻,近代吴昌硕的的金石文书法、绘画就得自其影响较深。

关键词:石鼓文;书法;吴昌硕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61-01“莺翔凤蠢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杖柯;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唐朝大诗人韩愈用华丽的诗句描述了石鼓文的大致风貌,石鼓文和金文在外型上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但石鼓文在形式上要比金文更规范、严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保留了金文的某些特征,石鼓文是大篆留传后世的主要渊源,是迄今为止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所以对现金研究文字渊源和书法有着很大的文献实物价值。

石鼓文的文字体系主要是以山东为中心的齐系文字体系和以湖北湖南楚国为中心的楚系文字等为主,但其相互间的差异很大。

从唐代至明清,一首首《石鼓歌》不停地向我们描述了石鼓刻字的线条取向和精神内涵,石鼓文文字比较坚实凝重、朴茂浑古,这是后来书法家学习石鼓文不断追求的审美极限,尤其是清末书法名家吴昌硕,将石鼓文发挥到淋漓尽致,开创一代先河,究其书法成就石鼓文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从书法特点来看,“秦石鼓文的这些形体特征和书写风格在汉字演变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枢纽作用”①,石鼓文的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到象形图画的痕迹,完全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系统,其魅力完全体现在按照一定法则书写的自然流畅的效果之中。

金文由于其铸造性,笔画多呈现为楔,即笔画中断较鼓,起止及转折处则常常变得尖锐有“画成其”的描绘性质,比较强调线条的物象形态,然而确忽视了运动的节奏,而石鼓文虽然是刻在坚硬的花岗岩上,然而却具有极强的书写性。

笔顺法--字序方法新探

笔顺法--字序方法新探

笔顺法--字序方法新探字序方法-新的探索,新的发现。

本文旨在介绍笔顺法--字序方法。

一、什么是笔顺法1、笔顺法本质上是一种写作——它指的是写字时的规则,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的一种风格,更像一种艺术形式,掌握了笔顺法,不仅可以提高书写的规范度,而且更有可能在艺术性更旺盛地称耀文字之美。

2、笔顺法是一种书写系统,通过对字的笔画、曲线形状、和旋转角度等进行精确的描述,使笔画更加稳定,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有利于书写的速度和正确率。

3、笔顺法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严谨地掌握语言基础,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学习汉字。

二、字序的重要性1、字序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因为它决定着汉字的书写形式,即笔划的顺序,它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进行。

如果把字序搞错了,笔划会乱,写字就会破坏掉,学习汉字就无法正确掌握。

2、正确的字序不仅体现了汉字的规律性,也有助于恰当地书写汉字。

只有把字序学会了,才能把更复杂的一字多画笔划的汉字好好书写出来,还能更加熟练地完成书法任务。

三、字序法的有用性1、字序法的有用性表现在集中书写的准确性上。

字序法把每一个字的笔划表达出来,只要按照每一个笔划的顺序来书写,就可以达到清楚简洁的效果。

同时,字序的掌握有助于保持书写方向和规范,使汉字书写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2、字序法也可以帮助记忆汉字,字序法记住汉字时,不仅可以分析字形,更可以理解汉字的结构,如果字序正确,字形也会很好地进入人的脑海中。

四、总结综上所述,笔顺法--字序方法是一种将字的组成、形状、曲线和旋转角度定量化的方法,它有助于书写的速度和正确率,保持一定的风格,有助于记忆汉字,增强文化风气。

只有把它掌握好,让美好的中国文字文化承传向后,才能更好地为世界传授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

软件辅助下的书法结体训练新探

软件辅助下的书法结体训练新探

软件辅助下的书法结体训练新探
王望峰;陆春柳;李鑫
【期刊名称】《书画世界》
【年(卷),期】2022()11
【摘要】对书法经典的学习离不开临摹,对其文字结体的“背临”可以借助软件来进行辅助训练。

在五种不同的书体中,真、隶、篆三体与行、草二体在结体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的稳定性使得软件辅助训练的介入较为便捷,但软件同样能够满足后者更高也更灵活的结体训练要求。

运用软件进行结体训练有着一定的实际效果,也有着其内在的合理根据,它实际上又可以看作是一种自由反复的书体文字创作过程。

【总页数】2页(P75-76)
【作者】王望峰;陆春柳;李鑫
【作者单位】泰州学院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
【相关文献】
1.动态几何软件辅助下的变式训练初探
2.基于汉字结体训练的软件设计
3.楷书结体训练的软件化尝试
4."明理得法"——书法笔法、结字训练中的关捩
5.录音师听音辅助训练软件研究—以Quiztones软件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结构规律新探
守望先锋代练
结构作为书法技法的重要内容,古往今来,书论、碑帖、刊物,无不关注,洋洋洒洒,不可谓不富,然依笔者之见,其核心原本不过“聚而变”也。

长期以来,在汉字结构的教学上,教师无“法”可依,学生无“规”可循,由此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从这个意义上讲,探索可行的结构规律是现实的客观要求。

故有必要对其加以梳理、整合、归纳和概括。

关于书法结构规律,古往今来,书论、碑帖、刊物,无不关注,洋洋洒洒,不可谓不富,然依笔者之见,其核心原本不过“聚而变”也。

结字“五论”
1.紧凑立形论
古今书论中所涉及汉字结构的要点很多,何为最基本的汉字结构规律,何为一般规律,至今仍悬而未决。

仔细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写出的字难看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结构松散所致。

由此可见,汉字结构最主要、最基本的矛盾是“聚”与“散”。

聚与成形,立以成物,无聚则无形,无形则无立。

万字聚为先,聚为万字先,无聚不成字,成字必先聚。

就此,笔者提出“米”字聚法。

顾名思义,所谓“米”字聚法是指以“米”字为代表,体现“紧凑立形”理念的汉字结构法则。

其要诀为:上沉下升,左右相靠,错位穿插,有机聚合。

“米”字聚法包括独米、上米、下米、左米、右米及各自核心内容的扩展和延伸。

它们分别代表五种不同“聚合”方式的汉字。

换言之,所有汉字均可按此五种不同的“聚合”方式对号入座。

具体而言,独米的结构要诀为“八方相聚,内紧外展”,上米、下米的结构要诀为“上沉下升,错位聚合”,左米、右米的结构要诀为“左右相靠,错位聚合”。

“聚”有聚形(形聚)、聚心(心聚)之别,聚形是手段,聚心是目的。

2.比例定量论
通过调整字根(一字中相对稳定而独立的笔画组合)与字根、字根与整体之间平面占有量的分配,达到视觉上协调相称、和谐相处之目的的做法,即为比例定量法。

我们已知的比例仅有正比、反比之说,并无主次之分。

而在书法中,这种主次是客观存在的。

何为主比例,何为次比例,对于上下结构的合体字而言,上下结构之间的长短
之比即为其主比例,而上下结构之间的宽窄之比则为其次要因素,即次比例。

主比例、次比例是一个可变动的概念,它随合体字结构类型的不同而不同,随合体字结构类型的变化而变化,二者主次分明,互为补充。

3.相称定位论
“匀称”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匀称”主要包括比例、相称两项内容,而狭义上的“匀称”仅指相称。

比例是广义“匀称”的主体和主导,其作用和意义在于决定汉字结构各部分的平面占有量,即“定量”;而狭义的“匀称”(相称)则决定汉字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上下或左右位置关系,在广义“匀称”中居辅佐、次要地位。

广义“匀称”是比例加相称,即定量加定位。

无量则无位,有位必有量,二者互为存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重心核心论
以往关于汉字结构重心的论述,多强调汉字应有中心或斜中求正,忽略了汉字重心最基本的内容。

笔者以为,树立中心或斜中求正乃汉字重心的外在形式,核心
方为汉字重心之基本内容和基础。

重心随核心的存在而存在,随核心的移位而移位,随核心的消失而消失。

从这个意义上讲,核心是重心的代
名词,是重心的灵魂。

“聚”的结果未必产生中心,但必然造就核心。

“重心核心论”即是对汉字结构“聚为万字之本”的又一次认同和肯定,同时也是“聚为万字之本”的延续和引申。

5.变化主次论
艺术,异术也;艺术,变术也。

“变”是艺术之宗。

书法艺术是通过形态的变化,即笔画、字根、结构、字形的变化达到意趣变化之目的。

书法所涉及到的变化要素很多,长期以来,其内容存在交叉、包容的“多栖”现象,故有必要对其加以梳理、整合、归纳和概括。

笔者认为,“主次”是汉字结构变化的主导和主线,其它皆为补充和完善。

“主次”的主要表现为:上次下主(上小下大、上让下占)、左次右主(左小右大、左让右占)。

对比是变化的主要手段,主次是变化的主要内容。

结构规律
结构规律是一个总体概念,包括基本规律和一般规律。

“米”字聚法(紧凑)为结构的基本规律,比例恰当、位置相称、重心平稳、变化生动为结构的一般规律。

“聚而变”提示并记录结构规律“聚以立形,聚而求变”运行的全过程,是对结构规律一言以弊之的高度概括,具有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之作用和意义。

在寻觅不到结构规律,特别是基本规律的情况下,“结字难”的客观现实迫使人们把掌握结构规律的希望寄托在某种写字格上,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实际效果如何呢,无论是历史、现实,还是哲学和常识都已经而且还将继续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万能的汉字写字格,最好的格是心中之格、意中之格、手中之格、规律之格。

书艺“三法”
笔法、结构、章法已被广泛认可为书法的三项基本内容,但其框架至今仍处于主角空缺、正谬混杂的无序状态中,实为
一大憾事。

古代虽有“永”字八法,但无论是从字面含义还是从其效果看,都是重在阐述汉字八种基本笔画以及由此八种基本笔画衍生出的几十种笔画的外在形态。

可见,“永”字八法为外在形态之法,而非本质内藏之法。

再者,结构、章法为何法,答案空缺,至少是概念、称谓上的空缺,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有鉴于此,笔者以“一”字藏法、“米”字聚法、“森”字变法为例予以说明。

书法意义上的笔法之本非“藏”莫属。

在此,笔者取汉字中最简单、最具代表性的“一”字为其代言形象,称之为“一”字藏法。

“一”字藏法与“永”字八法并不矛盾,前者为本质内蕴之法,后者为外在形态之法,二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前所述,“米”字聚法其本在“立形”,这里不再叙述。

章法就是书法大形象而言的,其实质是“变”,“变”是章法之本。

笔者选取汉字中最能代表变化的“森”为其代言形象。

理由是,它由三个常用字“木”组成,分别处于上、左下、右下三个不同方位,其大小、形态各异,彼此之间存在可比性和最大程度变化的可能性。

概而言之,“一”字藏法,指以“一”字为代表,体现逆入平出、藏头护尾特征的运笔法则;“米”字聚法,指以“米”为代表,体现上沉下升、左右相靠聚心特征的结构法则;“森”字变法,指以“森”字为代表,体现违而有序、变化生动特征的章法
法则。

结构是书法技法的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在汉字结构的教学上,教师无“法”可依,学生无“规”可循,由此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从这个意义上讲,探索可行的结构规律是现实的客观要求。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西北民族地区学生汉字规范书写与书法教育研究”(12YJCH157)阶段性成果之一;2012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甘肃省大中小学生汉字规范书写与写字课教学研究”
(2012GSGX048)阶段性成果之一。

守望先锋代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