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二:《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二:《小石潭记》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言词汇的掌握,景物描写方法的学习。
2.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展示一些美丽的山水图片,引出“山水之美”的话题,导入课文。
2.作者及作品介绍
介绍柳宗元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小石潭记》的写作背景。
3.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出感情。
4.文言词汇学习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文言词汇。
(2)教师讲解重点词汇,如“坻”“嵁”“俶尔”等。
5.课文内容理解
(1)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小石潭的景色。
(2)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描写小石潭的?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描写方法,如移步换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
6.情感变化体会
(1)提问: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心乐之”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变化。
7.拓展延伸
(1)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去过的美丽地方,用所学的描写方法进行描述。
(2)介绍其他古代文人描写山水的作品,如《醉翁亭记》等。
8.总结与作业
(1)总结课文内容和学习收获。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写一篇描写自然景色的短文。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3、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作者作品介绍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
柳宗元与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
2.文体、背景介绍.关于文体“”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写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
《小石潭记》是《》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3.字音、字形、词语自学提示一:请大声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并在空行处写出本课你遇到的读音障碍。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自己还不会读的字--------自学提示二:(1)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小石潭记》的教学案例分析
《小石潭记》的教学案例分析《小石潭记》的教学案例分析《小石潭记》全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初中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由于其年龄特点导致他们对语言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但是,新课改的实施给了语文教育新的机遇,利用情境教学、兴趣教学等手段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当前语文教学的尴尬现状。
《小石潭记》作为一篇美文,其优雅的文字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处处彰显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的特殊地位,但是由于文言文自身就较难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对文章的理解上会出现分歧,所以就需要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牢牢把握文章的'脉络和思路,使学生感知小石潭幽深孤寂的景及其所蕴含的情,品味和欣赏的过程中,感受那永恒的凄怆。
同时要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通过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一、课前预习及文章背景介绍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的一种表现,但是不能单单依靠学生自身的自控力,教学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适当的任务,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而且在课程开始之前就对文章的背景有所了解,这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大有帮助。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33岁时,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并无实职、实权)。
因此,学生在学习《小石潭记》时应该结合柳宗元当时的心境对文章进行分析。
二、合理设问及情境教学结合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带着问题学习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因此可以通过合理的设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能辅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的脉络,还能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结构,对学生文言文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的〔一〕知识教学点掌握记叙的顺序〔二〕才能训练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才能,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三〕德育浸透点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风光,培养安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展美育教育。
〔四〕美育浸透点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写作顺序入手。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络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老师讲解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局部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解决方法:老师启发,学生答复。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络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老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展口头小作文训练。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进步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
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才能。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重,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进步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4教学过程1、导入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阅读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的: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小石潭记》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石潭记》教案篇1学习目标:1.读熟课文:流利地读,理清写作顺序,归纳景物特点,翻译课文。
2.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会融情于景的写法,并从中体会到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3.以抽签、采访、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习惯,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学习过《桃花源记》,那是多么优美的一篇散文啊!描绘了那么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看看他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一幅画面呢?二、明确本节课目标:1.练习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三、师生合作,完成目标一。
1.教师范读课文。
请学生注音勾画不熟悉的字,用斜线画出节奏。
2.请学生根据注释或依靠工具书和同伴帮助,解决刚才勾画出来的生字读音问题。
仍然未掌握的,写到展示板上,大家一起来解决。
3.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
个体读、对子互读互听、小组内展示读。
注意节奏。
4.各组集体参加全班范围内的朗读竞赛。
机会只给三次,激发学生积极争取。
每组读完后,请同学点评,教师根据情况,相应评分。
5.全班齐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完成目标二。
1.思考:从题目来看,“小石潭记”是什么意思?“记”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2.默读课文。
思考:本文作文一篇山水游记,它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1)学生独学、对学、群学交流。
2)然后以抽签方式确定各组学生,让其让展示板将文章的写作顺序进行归纳展示。
3.全班学生根据各组展示出来的情况再进行整理。
师生共审视,确定最终的答案。
学生主动请缨将其板书在大黑板上。
学生做笔记。
六、课堂小结:对比目标,总结本节课完成的情况。
七、当堂检测。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8篇)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整体把握文意。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要点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
三、教学难点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文的情感主旨。
四、教学流程激情导入:《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初步了解文本。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本课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1.关于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2.关于作品: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文学家,众体兼长,作品丰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东集》。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小石潭记教案6篇
小石潭记教案6篇小石潭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现实生活中的“韩流”想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柳)”导入。
二、简介作者,作品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
悄怆(chuang)、篁(hua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为嵁(kan)、差(cī)互、寂寥(liao)、幽邃(suì)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3.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近观-远望-感受)来描写的。
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
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集体阅读与讨论——《小石潭记》教案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集体阅读与讨论对于文学教育的意义,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小石潭记》教案来进行分析。
集体阅读与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提高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通过集体阅读与讨论可以营造一个积极、宽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和友谊;通过集体阅读与讨论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教师课堂授课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校文学教育的整体质量。
集体阅读与讨论,帮助学生加强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提高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
从教学实践来看,集体阅读与讨论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而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交流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解读也会让他们对作品有更丰富的认识和感受。
特别是对于作品中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感性的前景,集体讨论可以通过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来一起探讨,增加透彻的理解、深刻的体会和精深的领悟。
在《小石潭记》的教学案例中,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集体阅读与讨论。
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由小组内的成员相互讨论交流,探讨小说的内涵、主题和格调等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小说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集体阅读与讨论还可以营造一个积极、宽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与友谊。
在集体阅读与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不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从而积极参与整个讨论过程。
这样的活动将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与同学互相学习、互相讨论、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建立深厚的友谊关系。
这样的学习方式在不断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互动意识的同时,也将为他们提供更多丰富的学习经验。
在《小石潭记》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小组讨论、个别辅导等。
《小石潭记》教案和说课稿
《小石潭记》教案和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特别是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掌握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让学生尝试进行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
引导学生珍惜生命,保持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特别是“冽”、“坻”、“屿”、“篁”、“彻”、“怆”等字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内容来提高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小石潭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
2. 初步感知: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纠正自己的读音、断句等。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划出不懂的句子或段落。
4. 小组探究: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5. 品读欣赏:选读课文中的美段佳句,进行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小石潭记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小石潭记案例分析小石潭记,是清代文学家林则徐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一个樵夫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尽忠报国、爱国敬业的故事。
在当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石潭记是必修内容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渗透在其中,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关注。
本文主要从教学角度出发,探讨小石潭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并分析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小石潭记的文化内涵小石潭记是一篇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文学作品,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小石潭记强调了尽忠报国、爱国敬业的思想。
文章塑造了一个樵夫不畏艰险、不惧牺牲、爱国热血的形象,向读者传达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和价值,教育学生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拼尽全力。
小石潭记强调了道德伦理的观念。
文章中樵夫在面临诱惑时,没有被物质利益冲昏头脑,而是坚守自己心中的道德底线,这种梁上君子的精神满足了人性对道德感的追求,鼓舞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履行的道德准则。
小石潭记强调了劳动精神和自力更生的意识。
樵夫在山林劳动中创造了自己的经济源头,并通过勤劳和勇敢的努力,挑战了自然的力量。
这种自力更生的意识,对于中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石潭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小石潭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短篇小说,体裁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是初中语文必修内容之一。
小石潭记的阅读和研究,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
小石潭记的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小石潭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性短篇小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学生通过细读小石潭记,可以了解到明清时期士人的情怀和精神面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促进学生开阔视野,具有深远的意义。
小石潭记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小石潭记精湛的语言艺术和情节安排,彰显了作者林则徐的文学才华。
对于学生而言,通过阅读小石潭记,领略文学的魅力,运用文学语言进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阅读素养,对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是有很大帮助的。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全文;(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重要句子;(3)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创作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2)领会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启发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3. 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2. 课文中的炼字炼句和修辞手法;3. 学生对作品哲理的感悟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句式和历史文化知识;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4. 实践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体会语音韵律之美;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句式和历史文化知识,讲解课文内容;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5. 欣赏与实践: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后续章节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编写。
六、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小石潭记》全文;2. 整理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查阅相关资料,加深理解;3.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5. 选择一篇与之相关的古文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
初中语文案例:《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
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小石潭记》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背景:笔者于4月初在市教研室组织的文言文教学研讨活动中上了一堂研讨课,执教课文是柳宗元的名篇《小石潭记》(一课时)。
此次研讨活动的主题是新课程文言文教学怎样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这是当前语文教师所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在教学预设中笔者把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为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一部分预设起到构建学生学习活动的作用,通过多向互动,在对话与交流中实现预设与达成生成,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而有的预设性内容,似乎过于关注知识性目标,学生被教师牵着走。
课后笔者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体会到教师的预设只有与课堂的现场生成和谐统一,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教学片段回放:片段一:笔者采用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导入新课。
大屏幕展示《江雪》画面(不出现任何与作者或诗歌有关的提示性文字材料),请学生根据充满诗意的画面,为它配一首古诗。
稍后有一学生念出了两句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经这一提示,大多数学生恍然大悟,脸露喜色,笔者相机请学生背诵《江雪》,并简要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或情感。
学生很快从诗中提取“孤独”两字作答,笔者就顺势导入新课的教学。
就导入这一环节而言,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气氛与笔者课前设计的要求相吻合,引导学生感受、领悟到诗文共有的情感氛围:孤独苦闷。
片段二:寻觅情感脉络,探访精神家园。
(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发写法)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诗词曲之所以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品中情和景做到了完美统一,达到“情景相生,物我双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最高境界。
请同学们朗读第二自然段,然后思考:作者笔下的景有什么特点?观鱼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生1:我认为作者写出了潭中鱼很多。
从“潭中鱼可百许头”一句可以想象到当时作者站在潭边看到了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所以我觉得是写鱼多。
师:刚才这位同学抓住了文中的一个句子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验来理解,这种阅读方法很好……生2:我不同意他的看法。
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本案例发生在我国某小学四年级的一堂语文课上。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选取了一篇名为《小石潭记》的课文进行教学。
以下是本案例的具体情况。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能够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情感。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喜欢大自然吗?为什么?(2)新课讲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提出以下问题:- 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你认为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3. 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认识到自己在阅读理解方面的不足,并表示今后会更加努力。
(2)教师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认为学生在本节课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同时,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活。
2.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教学评价及时有效教师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课后作业的检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四、实践反思1. 教学过程中的不足(1)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依赖他人的现象,独立思考能力有待提高。
(2)课堂讨论环节时间较短,部分学生的发言机会不足。
2. 改进措施(1)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适当延长课堂讨论时间,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3)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第10课《小石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0课《小石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全文分作五段,层次清楚。
第一段寥寥数语便颇有情致地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出了小石潭的位置、环境,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作者探幽的浓厚兴味。
第二段暗写潭水清澈,明写游鱼活泼,鱼之乐,亦人之乐,情景交融,物我合一,作者从自然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
然而不久,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生机盎然,趣味横生,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与此同时,作者的情感也由此前的“乐”,渐渐转化成“悲”,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久谪荒远的凄凉之情。
本文描写景物生动逼真,语言精炼优美。
作者观察细致,综合运用了移步换景、定点观察、借景抒情、巧妙比喻等表现手法,把景物写得生动形象,读来如在眼前。
文章句式灵活,以四字句为主,杂用三五七字句,造成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起来和谐流畅,极有韵味。
结合单元说明,学习本课,除了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之外,难点有二:其一,本文写景历来为人称道,如何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小石潭的美景,则需要一边赏一边读,通过语言描绘、背景音乐,营造特定的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
其二,学生对于柳宗元的了解知之甚少,究其感情变化的深层原因,需要知人论世,结合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对柳宗元的了解越深,越能体会柳宗元内心无处安放的悲凉。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疏通文意,理解并掌握文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疏通文意,理解并掌握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教师板书题目,投影出示课题),从题目中,你能看出本文的体裁是什么呢?(“记")2.你能解释一下“记”这种文体吗?屏显:“记"即“游记”,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篇一:《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古实词。
3、通过阅读文章激发酷爱自然的情感,培育审美情趣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尝小石潭的特点2、细致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难点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2、品尝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课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1 学生依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状况及文章写作背景(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时僻远荒芜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受,却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剧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等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永州八记》,《段太尉逸事状》,《三戒》,《捕蛇者说》等篇章都作于此)(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书胸中愤郁的散文由于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故称《永州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古代称熨斗为钴鉧,钴鉧潭河床底面都是自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课堂学习】1、复习提问依据读文请简要讲解并描述课文内容。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四周景物。
其次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巡游感受。
)2、导入我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呈现在我们面前。
今日,们就一同观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1)研讨下列问题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缘由是什么?(嘹亮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憧憬是伐竹的动力)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化领悟文意)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视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④作者对本次巡游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深化文本,细读小石潭,研讨下列问题①作者发觉小石潭的经过怎样?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精确的动词?请找出来(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②从“伐竹”这一细微环节中你感悟到了那些?(发觉了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发觉了作者喜悦之高、爱好之大,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潭底为整块石头,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四周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态)④(发觉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4、练习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视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作者对本次巡游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巡游依次来写的?5、反馈训练1.说明下列加框的字(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2)青树翠蔓(3)日光下彻(4)其岸势犬牙差互(5)以其境过清2.翻译下列句子(1)如鸣珮环,心乐之。
实用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
小石潭记教案实用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石潭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网上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3.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5.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展示学生课下搜集、查找的有关作者及与作品相关的资料。
2.大屏幕展示风景图片;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的鸟鸣、和着潺潺流水营造出一种优美、恬静的气氛;音乐声中教师缓缓导入(充满人文关怀):同学们,请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间,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听,还有各种鸟儿鸣叫的声音,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
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1.教师伴音乐吟诵全文。
2.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小石潭记》优秀教案《小石潭记》优秀教案1目的与要求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①学法指导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可以通泽全文。
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考虑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表达。
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一、导入新课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答复。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似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似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突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非常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流——潭中气氛〔二〕引导讨论以下问题:(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堂精彩的情感探究课
教师:杨丹单位:巍山县紫金中学
一、案例背景:
在国家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观看了北京十二中赵华老师的八年级上册《一身去国,山水悄然——读<小石潭记>探寻作者的思想情感》一课,受益颇深,就此教学设计作出评析:《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幽深冷寂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凄苦悲凉的心境。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是一篇难得的情景交融的佳作。
赵老师根据学生生源较好,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具备一定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安排导入、深入品析、感受情感、拓展迁移等环节,用学生的质疑作为切入点,真正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形成研读成果,将探究学习落到实处。
二、案例描述:
(一)学者评价导入
苏轼曾这样来评价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盖绝妙古今矣。
【设计意图】评价导入,突出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深入品析词句
* 质疑探寻
环节一
出示学生质疑、依据以及“过、清”的词典意和语境意意。
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要以“过清”来形容小石潭?
质疑依据:文中描写了日光、游鱼、水、石、树,笔调都很明快,并不凄清。
环节二
肯定学生质疑并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寻找依据。
*追情溯源
环节一出示问题1作者在游小石潭时情感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环节二出示学生旁批、教师补批。
环节三出示问题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补充作者政治遭遇和创作背景,追溯作者情感源头。
仕途
妻子难产而死,母亲染病而亡
知己获罪而殁,自身被谪而伤
板书“清”
环节四梳理作者整体情感变化。
出示《囚山赋》和他人的评论。
梳理情感:
怀才不遇,寻找慰藉
寄情山水,暂时忘却
无以排遣,更加苦闷
回顾质疑——同“病”相怜
(三)、感受情感,品悟提升
环节一进一步设疑,出示问题3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情感?
补充【他人评说】面对沉重的人生忧患,他希望获得超脱,但他激切孤直的心性似乎过于根深蒂固了,他对那场导致自己终身沉沦的政治悲剧始终难以忘怀,因此很难超拔出来。
——袁行霈
环节二启发学生思考感悟,教师小结柳宗元寄托在山水游记中的情感。
*寄情山水以求排遣
*渴望“得遇”执着追求
(板书去和寻之间的虚线)
环节三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教师小结提升,推荐拓展阅读材料。
(四)、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1、学法总结——小结学习成果
善于思考学会质疑
运用探源、寻因等方法结合文本深入品读。
2、作业布置——升华已有感悟
“去国投荒误流年,满目山水皆悄然”。
运用本节课所学探寻作者思想情感的方法,自学柳宗元《永州八记》。
【设计意图】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有意识培养探寻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三、案例分析:
我认为赵老师所设计的这节课,探究柳宗元情感教学路线是非常清晰的,教学重点突出。
教师由学生的质疑启发学生深入探究作者的情感变化,之后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感悟“境由心生”的内涵,思考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紧接着进一步追问,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者山水游记的情感特点,将探究学习落到实处学会质疑,借助文本、工具书解决疑惑,知人论世,学会深入探寻作者情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认为赵老师的本节课存在以下优点:(一)鼓励学生积极质疑
本课教学中赵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质疑寻据,展示交流,又通过质疑引发学生的探讨,使学生真正深入到学习当中。
比如学生质疑: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以“过清”来形容小石潭?而且还提出质疑
依据:文中描写了日光、游鱼、水、石、树,笔调都很明快,并不凄清。
教师先肯定学生质疑并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寻找依据。
接着追情溯源。
到后面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即情感由乐变忧。
最后进一步设疑,出示问题3: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情感?并补充袁行霈对柳宗元评价。
本课赵老师以学生质疑作为切入点,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智慧火花,学生积极思考纷纷发言,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小论文”展示也是本课一大亮点
对描写游鱼特点句子解读中,刘腾同学的解读;学生解读过程中的学生旁批:从“隔”可以看出小石潭非常隐蔽,作者是特意寻它而去的;以及教师要求结合前面的分析结合柳宗元的遭遇给第四段写一段内心独白,写好后分享展示;最后写《学习本文后的收获》,教师要求把说不尽的话,感受不完的情感写出来。
学生在解读过程中,通过分析探究,展现了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及时给予了点评。
并且这样设计符合语文教学的要求,把读写结合起来,读中悟写,以读带写,把阅读教学和作文紧密结合起来。
(三)通过朗读感悟作者的情感。
在品味小石潭过程中,教师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愉悦心情。
当学生读到描写游鱼的句子时,赵老师提醒学生“请把鱼的活泼读出来”,“很有味道”,“请再读出节奏,鱼儿的自由自在活泼的特点”,“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的朗读,一定要读出作者快乐之感”。
赵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变化,
走进了小石谭,走进了柳宗元的内心。
(四)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作用
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学课文的能力,在经验中也具备了写作方面的一些知识,例如“动态描写、静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借景抒情”等。
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给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和概括,从不包办代替。
要概括日光、游鱼、潭水、石、树的特点时,赵老师让学生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概括其特点。
当有学生说“阳光普照,明亮”时教师引导“明亮一词可以换成其他词语吗?”当描绘游鱼状态时,学生回答“活泼”教师积极引导“还有要补充吗?”学生:“随心所欲”“动静结合”“衬托出水清”……教师让学生旁批,写下自己的见解。
通过旁批展示,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将知识内化、吸收。
(五)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诗人的情感这个过程中,赵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体会概括小石潭的石、水、鱼的特点并想象画面,指导学生在阅读指定部分课文时体会此时作者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然后,教师酝酿感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坐在潭边环顾四周时,所见景物的特点,进而领悟作者这时的凄凉悲苦的心境。
一前一后的乐忧变化,是全文的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质疑,经过“走进作者”这个环节,解决疑惑,理清作者情感变化,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都将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明白了语文课堂展示的应是是学生的魅力和风采。
教学中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多质疑探究,多练笔,多读。
而且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还要注意重难点的突破等,从而让学生得到健康发展。
2018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