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_天人合一_在建筑观上的体现
简析楚式建筑与楚文化
简析楚式建筑与楚文化作者:刘波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9期摘要:本文伴随古楚国的历史浅析了楚国文化及楚式建筑文化的特点,楚文化在璀璨的中华大地上独树一帜,通过对古楚历史的追朔,能够品味到楚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可以从渊源上追朔到楚式建筑文化的起源,对古代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以及新建筑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天人合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215—01一、楚文化历史渊源楚族源于中原,与中原华夏集团有着密切的关系。
楚文明的主源应是中原文明。
从地理位置而言,楚的先民长期与华夏先民居住、交往,楚先民吸收了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
从统属而言,楚于西周初年被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统治。
而且实物资料也表明,西周时期,楚文明的个性特征尚不明确,它还保留着相当大的中原文明特点,到春秋以后才逐渐形成既别于中原姬周文明又别于其它区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点的成熟的独特文化。
楚国,又称作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
楚国祖先族姓芈,熊氏。
最早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于秦国。
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全部、湖南、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二、楚式建筑楚建筑属于建筑范畴的“干阑文化”是古代中国南方建筑文化的主体,是南方干阑式建筑与源于北方穴居的高台式建筑融合时期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代表。
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艺术性格上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
在选材上,木材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为一身,恰恰与楚国人的文化性格相切合,因此成为楚建筑的首选材料。
加之,建筑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地处中原的楚国地大物博,木材资源丰富,而相反去花几百年的时间用石材去兴建宫室建筑是不可想象的。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老子提出“天人合一”观点,认为人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主张顺应自然。
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布置,直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各方面。
中国古代房屋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
古代风水学中,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也是人们生活资源的天然库府,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
背负高山,面对江河,坐北朝南,享受最充足的阳光,是修建房屋的最佳的位置,这也体现了人渴望与自然相融合,从而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的居住环境。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所生成,由此决定了宇宙万物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
”(《黄帝工经》),阴阳是生命的核心,住宅是生命的载体,中国民居正是以阴阳合成的观念,塑造了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建筑空间外为阳,内为阴,高为阳,平为阴,屋宇为阳,院落为阴。
在房屋室内设计中,院落承接阳光雨露、日月精华,纳气通风,具有“通天接地”的功能。
以过厅、穿堂把院落和室内联在一起,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使室内外的气流完全贯通。
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成功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反光和防噪等等问题。
在取材方面,中国的古建筑是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木材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天然的,还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心理需求,木材较之石土更具有生命力,它本来就有自然的纹路,而且坚韧,便于加工,适合做房屋的各种构件,这还很好的和中国中庸的传统思想相契合。
中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
他有虚有实,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
中国古代楚国建筑的“天人合一”建筑观
2 00 9年 2 月
成
宁 学 院
学
报
Vo . 9, . 1 2 No 1 Fe 2 0 b. o 9
I J u n l fXi II i e st o r a o a i g Un v r iy
文章 编号 :0 6— 3 2 2 0 ) 2—0 2 0 10 5 4 (0 9 0 1 7— 2
物博 , 木材资源丰富 , 而相反去花几百年 的时 间用石材去兴 建宫室建筑是不 可想象的 。因此 , 选择木材也有其必然性 。
楚 建筑在建筑类型 上丰 富多彩 , 主要 包括 : 宫殿 、 庙 、 宗 公府 、 馆榭 、 地下宫室 、 离宫 、 、 、 坛 祠 警鼓 台、 台、 景楼 阁 舞 观 等。它们的种类和使用功 能虽不相 同 , 但始 终流露着“ 天人
的作用。
楚 建筑属于建筑 范畴的“ 阑文化 ” 是古 代 中国南方 干 , 建筑文 化的主体 , 南方干 阑式建 筑与 源 于北 方 穴居 的高 是
英 国著名 “ 史前” 学者 戈登 ・ 柴尔 德( G ro h d , V. odnei e l
19 —15 ) 为城 市 的 出现 是人 类 步 人文 明 的里程 碑 。 82 9 7 认
含蓄 、 深沉 的天然之美 , 它集轻 巧 、 韧、 于加 工为 一身 , 坚 易 恰恰与楚 国人 的文化性格 相切 合 , 因此成 为楚 建筑 的首选
材料。加之 , 筑始终是为人服务 的 , 建 地处 中原 的楚 国地大
对于人类文化 的研究 , 莫不 以城市 ( 仪性 ) 礼 建筑 的 出现作 为文明时代 的具体标志 而与文 字 、 金 属 ) ( 工具并 列 。而谈 到建筑就不得不 以其文化 脉络为背景 。 中国古代文化是 多元 复合 的 , 的 主体华夏 文 化是二 它 元耦合 的。所谓二元 , 就方位来说 是北方与南方 , 就流域来
湖北省博物馆 室内展示简析
“楚文化” 是我国古 代重要的 地域文化 之一,湖 北被誉为 楚文化的 “摇篮”。
楚文化馆
大厅左侧: 服务台 卫生间 电梯间 楼梯间
大厅右侧: 接待间 楼梯间
大厅中间:展厅入、出口
楚文化馆
从左侧进入一展区
进入一展区左侧 越王勾 践剑
楚文化馆
第一展厅西北角入口
进门向左看: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复原图
综合馆
男卫生间的标示牌,图形,汉字,英文组合在 一起,就是搞不懂英文“MEN”为什么要竖着写, (我想是不是考虑到由于“WOMEN”这个单词太长, 横着写不下)而且要分成两块,图标为一块,汉字 和英文组合为一块。其实从图中可以看到还有大量 的空白区域(第一块的上部,第二块的下部),把 这三者结合到一块上,“MEN”横着写是否更符合人 们的视觉习惯。
综合馆
《秦汉漆器艺术》 漆器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 发明之一。秦汉时期的漆器达到鼎盛期。自1950 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陆续有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漆 木器。《秦汉漆器艺术》 摄影:俞焜而湖北出土秦 汉漆器最具代表性
天 花
走出火与土的艺术展厅后 进入C2秦汉漆器艺术馆
综合馆
绕一圈就 可以出展 厅了
秦汉漆器艺术馆,主要以朱红为主调,再配 以褐色的木质材料装饰,我却觉得这样的布 置更适合火与土的艺术馆。
(2)
(3)
综合馆
进入大厅左侧的一块专门放置 轮椅,婴儿车的地方,考虑的很周 到。
禁止开相机闪光灯的图标,我乍一看 还以为是禁止拍照,听同学说这是禁止开 闪光灯,老式的相机上面都有一个可以拆 卸的闪光灯,所以用这样一个图标。但是 现在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都用的是 数码相机,已经没有了上面可以拆卸的闪 光灯,他们对于老式的相机会不会有一个 清晰的认识,从而知道这是禁止开闪光灯 而不是禁止拍照?个人觉得表达得不是很 鲜明,会不会还有一些人和我一样认为这 是禁止拍照了。
浅析“天人合一”宇宙观在中国民居建筑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内涵,从民居的空间以及建造的空间等角度论述了“天人合一”宇宙观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运用,介绍了庭院建筑的优点’并对“天人合一”宇宙观在当代民居建筑中的运用作出分析。
关键词:天人合一民居空间时间人类“构木为巢”、“掘地为穴”开始了最早的居住文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居住建筑的形态呈现多样化,但众多民居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这些共性体现着人们对“天人合一。
思想的向往和追求。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贯穿了整个民族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层次。
在不同的领域,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着“天人”的最佳合一。
笔者认为在民居建筑这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中,无论是房屋的空间、形态、建造时间等方面都体现着古人在空间和时间上“合一”的追求,即“天人合一”宇宙观在很大程度上影o自着民居的发展,增加了各地的民居的共性。
一、“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内涵天人合一”思想在原始社会就有所体现。
强调天、地、人的关系,按规律办事,顺应自然,谋求天地人的和谐发展。
从道家“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论述到儒家“天之生物也,使之一体,而夷子二本故也”的感悟,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表明中国各家哲学门派一直在探讨人和天的问题,追求天、地、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上下四方日宇,古往今来日宙”,“天人合一”宇宙观即人们通过对天、地、时、空的认识,从时间和空间上达到天人合而为一的追求。
“仰则观象与天、俯则观法与地”,古人很早就开始观星象,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探索天地合一的途径,指导着人们的日常活动。
古人的宇宙观念,即对天地空间和时间的认识,概括地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天地形状的认识。
“天圆地方”观念,反映了古人心中的宇宙模式。
“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周髀算经》)、“天元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晋书·天文志》)代表了古人对天、地形态的一致认识。
(2)对天地存在方位的认识。
荆楚文化与建筑
(8)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心打 响第一枪,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 制 ,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革命武昌起 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内 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董必武、陈潭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在武汉创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武汉曾经是大革命的中心。 “二七”大罢工、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 、鄂豫皖和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武汉保卫战、新四军司令部、 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 革命遗址等,构成了湖北近现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极其宝 贵的革命文化资源。荆楚文化这八大文化系列具有超越时空的强 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 新的重要基础。 总结: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中心。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角度审视荆楚文化的 发展轨迹,还可以进一步发现它在以下五个方面具有创新特质, 是当今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精神遗产。一是“筚路蓝缕”的创业精 神;二是“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三是“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 四是“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五是“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荆楚 文化的这些创新特质,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优秀民族文化和民 族精神的具体展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
(4)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 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 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 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 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 要地区。 (5)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 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 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 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 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6)长江三峡文化。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 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 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和胜利竣工,其举世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 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 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7)江城武汉文化。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 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 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 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近现代以来更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 和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在现代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中心。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江城武汉文化 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吴楚两地建筑文化对比分析
对吴楚两地建筑文化进行比较,吴建筑文化特色依旧在传统街巷、园林、楼阁亭榭中沉淀,新的江南特色建筑在积极探索之中,然而经过几千年东西南北的文化交流,楚地文化已变得个性越来越不鲜明了。
此外建筑文化在交融中发展,在追寻本地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也可从他地建筑文化中得到借鉴与启发,从而加深对本地建筑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从地域范围而言,楚地一般指以今汉水流域为中心北抵方城、南至衡、西起夔、东抵鄂的广大地区,包括今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吴地指长江下游以南、杭州以北、常州以东环太湖周围地域。
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木骨泥墙体系建筑文化与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南方干栏体系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之两大源头,中国北方地势平坦、文化容易交流,建筑文化也易具有共性,而南方多山水阻隔,文化易单独发展而形成一个个自具特色的文化龛。
历史学家将太湖流域的“吴”文化与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和钱江流域的“越”文化相并列为长江中下游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
和黄河一样,长江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古人有诗云:“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诗中两人虽分隔两地,然而有长江将两人紧紧联系,串起“我”与“君”之日日相思;“楚”建筑文化居长江头,“吴”建筑文化居长江尾,同一条江孕育着不同性格的建筑文化,了解其魅力,分析其联系,寻找其差异总是能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的。
建筑作为文化的一面镜子亦具有各自文化之烙印。
纵观吴楚两地建筑文化史,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虽然在源源不断地汇入来自中原的文化活水,但体现本土精神的主流建筑文化始终在延续,未曾中断,本文试将“吴”“楚”建筑文化进行对比以反观地域文化对建筑之影响、加深对吴地建筑文化之认识。
然而吴楚两地各有自身复杂之历史地理状况,建筑也并非匀质分布、特征明显、分野清楚,比较也只能是粗略的、草简的、“见林不见树”的。
1、天人合一:吴建筑与自然高度和谐,楚建筑与自然诗意共处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吴楚两地的建筑文化之中。
浅说天人合一建筑的建筑观
楚 国哲学的核心是天人关系,其哲学世界观是个体本 位 的天人合 一。楚人 认为 : 人 的存在都 是一个 一个的个 体 , 该个体就是 他 的 自。人 的个体是 自然 存在 ,而有超 自然 的 愿望 。人 的 自然存 在 ,无论 在 空 间 上 、时 间上 都 很 有 限。 人有超 自然 的愿 望 ,要求 在 空间上 、时间上 进入 无 限。人 的血 肉之躯 ,不可 能进入 无 限。人 的精 神状 态 ,则 可能 进 入无限 ,就是 自觉个体与 宇宙合 一 ,也就 是 自觉 天人 合一 。 宇宙无 限 ,若个 体 自觉 与 宇宙合 一 ,也 就 自觉 同其 无 限。 个体的精神 状态 ,只能与 血 肉之 躯 同存 ,仍 是有 限 的。但 只要一息 尚存 ,便 能 自觉 天人合 一 ,进 入无 限。一旦 自 觉 这个合一 ,则这 种天人 合 ~之感 ,不 仅 比平常 客观实 在之 感更 为实在 ,而 且更 为深 刻 ,因为更 为 自觉。这 种天 人合 的精神状态 ,可 以使人 从一 切局 限( 包 括时空 局限 ) 解放 出来 ,把个体全部能量释放 出来 。《 庄 子》 中的至人 、神人 、 圣人 、真人都 自觉天 人合 一 ,而进 入无 限 。因此 ,楚 建筑 文化 的最 大特点也 是体现 在它 的天人 合一 建筑 观上 ,它所 展现 的是 自然与精 神 的统 一 ,本 文所探 讨 的天人 合一 建筑 观, 也 正是基 于这一基本涵义作为 出发点 。
一
楚 国的建筑注 重与大 自 然 高度 统一 的观念 , 表 现在 城 市 、村镇 、陵墓 、住宅 的选址 和 布局 上 ,风水 学 说 、院落 组群分布就是集 中体现 。早 在伍 子胥设 计建 造吴都 闽间城 ( 今苏州市城厢 区 ) 时, 在《 吴越 春秋》 中记载 :子胥 乃使 相 土尝水 ,象天 法 地 ,造 筑 大城 ,周 回 四十七 里 。陆八 门 , 以象天A I ' - I ;水/ k ' l - ] ,以法 地八 聪 。筑 小 城 ,周 十里 。陵 f - l - -。不 开东 面者 ,欲 以绝 越 明也 。立 阊 门者 ,以象天 门 通阊阖风 也。立蛇 门者 ,以象地户 也。楚建 筑普 遍存 在 天 人感应之说 、四神 之说 、阴阳之说 、五行之 说等建筑 观念 , 这些建筑观念形 成 了中 国古 老 的风水 理论 的基础 。风水理
楚国建筑 天人合一 的建筑观
• (3)建筑学阶段; • 建筑学阶段则是建筑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 科,建筑师有其独立地位的时候,这时建 筑设计成为一门职业,人们更多地关注建 筑学理论发展和设计手法变化; • (4)空间建筑学阶段; • 空间建筑学阶段人们的认识开始从建筑个 体走向群体,关注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 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后期发展为城市规划, 着眼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建筑本身的关系;
• 楚建筑在建筑类型上丰富多彩,主要 包括:宫殿、宗庙、公府、馆榭、地 下宫室、离宫、坛、祠、警鼓台、舞 台、观景楼阁等。它们的种类和使用 功能虽不相同,但始终流露着天人合 一的思想。这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 楚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自然的一 个有机组成部分。
• 楚国的建筑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相亲的文 化精神。以其楚楼阁为例,楼阁相当开敞, 楼内外空间流通渗透,追求与自然的亲近; 造型上运用水平方向的层层屋檐,环绕各 层的走廊栏杆,极力削弱体型上的竖高感 觉,使之时时回顾大地,仿佛对大地有着 无比的眷恋;屋面、屋脊、装饰局部的曲 线运用避免了造型的僵硬冷峻,优美地镶 嵌在大自然中,仿佛自己就是天地的一部 分,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崇敬之 情。
•
• • • •
建筑生态学概论 建筑生态学的定义 建筑生态学的产生 建筑生态学发展的动因 建筑生态学内涵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 • • • 生态学的内涵 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 种群 生态系统
建筑生态学概论
• 所谓建筑生态学(Arcology)(Arc-ecology ) 或称生态建筑学(Acologies),是建立在研 究自然界生物与其环境共生关系的生态学 (Ecology)理论基础上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 与方法;或者换过来说,是探索地球上生 命活动功能均衡发展的生态学延伸于建筑 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反映出现代建筑思潮 的价值取向。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研究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研究作者:王公民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14期【提要】“天人合一”思想由庄子提出,后被董仲舒得以发扬光大。
“天人合一”思想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早已深深地融入其中,使中国的传统建筑能够独树一帜,屹立于世界建筑艺术的文化长廊之中。
本文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深入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影响建筑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建筑不仅具有供人类遮蔽风雨的实用性,而且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建筑以其固有的风格越来越具备其审美性。
建筑因其实用性的不同,对其象征的意义也有所不同,以观赏为主的园林建筑和体现权势的宫殿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于美的追求。
“天人合一”的思想,作為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不仅体现了对于美的追求,而且在建筑方面,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一、“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在我国建筑发展史上,“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深远,“天人合一”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于世界的认知,而且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的古代建筑,多以园林宫宇的形式存在,强调群体组合,而非单独存在,它要求室内外的和谐统一、相互对称,要求建筑能够做到与周围的山川树木构成一个整体,达到视觉效果上的统一,“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的我国古代建筑,在整体布局上更注重轴线上的统一,在体现了古人对于世界、宇宙敬畏的同时,传达了人们对于美学的向往。
因此,“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我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不可小觑。
二、“天人合一”思想在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体现(一)“天人合一”思想在园林建筑中的体现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作为观赏类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天圆地方人在中间_浅谈中国古代楚国_天人合一_建筑观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2009年第3期总第129期福 建 建 筑Fujian A rchitecture &Co nstr uctionN o3 2009V ol 129天圆地方 人在中间浅谈中国古代楚国!天人合一∀建筑观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高 倩(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350001)摘 要:从历史文脉角度来看,室内设计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不是孤立和对立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
本文继承了中国古代楚国!天人合一∀建筑观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辩证了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的关系,明确了室内设计的目的和内容,旨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紧密联系起来,创新室内设计风格。
关键词:楚文化天人合一室内设计影响中图分类号:T U 238+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35(2009)03-0027-03Square earth,round heaven people in the middleOn the ancient Chu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concept of building a modern interior designGao qian(A 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 ch Institute of F ujian P rov ince 350001)Abstract:Fr om a histor ical po int of view of co ntex t,the interior design of tr aditional cultur e and mo der n culture,either co nfrontat ion or isolatio n,but an ev olving and interactiv e pr ocess In this paper ,the aut ho r inherit ant China's ancient Chu "harmony be tw een man and nature "and its constructio n in the inter ior desig n,analysis the r elatio nship betw een tr aditional culture and inter ior desig n dialect ical,clear inter io r desig n's pur pose and co ntent to co ntract traditio nal cultur e w ith modern int erio r Desig n clo sely,than innovat e new st yles fo r ever changing modern interior desig nKeywords:Chu culture H armo ny bet ween man and nature Inter ior desig n I mpaction作者简介:高倩,女,1962年10月,室内设计师专业,助理工程师。
天人合一在建筑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在建筑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在建筑中的体现
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人类与自然、人类与
社会、人类与自我内心之间的交流和表现。
因此,建筑中蕴含了天、地、人三者紧密融合的思想,即所谓的“天人合一”。
一、对自然的尊重
中国古建筑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传统建筑
不会去改变自然环境,而是将自然环境无缝地融入建筑中。
比如,传
统园林中总是有一块“寸土寸金”的取景点,这个点即是建筑园林中
的重心,也是自然环境中的重心,人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之
间真正的融合。
二、对天地人的整合
天人合一不仅仅体现在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还包括了人与社会、人与内心的和谐。
建筑的布局和装饰多是按照自然界的规律进行设置,比如通过门的布局来控制气流和光线的流动;通过窗户的摆放来控制
房间内外的通风和采光。
这些自然规律的运用,使得建筑自然而然地
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三、对气氛的营造
传统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建筑内部营造出恰当的气氛。
这种气
氛是通过建筑外部的形式和内部的装饰、布局等方面营造出来的,让
人们在建筑内部感受到一种心理上的安定和平静。
比如,在古代寺庙中,一进门就会看到佛像、供桌等装饰,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进入冥
想的状态。
天人合一在建筑中的体现并不局限于以上三个方面,它是在建筑
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的。
传统建筑的优越性正体现在对建筑与自然、社会、内心之间整合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坚持和追求上。
希望在未来的
建筑设计中,能够更加注重天人合一的体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
更大的贡献。
楚文化元素在武汉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楚文化元素在武汉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作者:邵文珏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3期摘要:楚文化不仅对武汉人们的行为和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武汉城市的建设有着无形的影响。
楚文化是武汉城市人文的延续,在武汉的城市景观建设中也是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围绕楚文化在武汉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并结合现代景观设计的联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楚文化;武汉;景观设计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8-0048-01一、楚文化概念楚文化,指一种有明显区域特征以及传承和稳定关系的文化形态。
主要地区分布在湖北、湖南、河南等地,曾经也是影响着大半个中国的文化。
楚文化是周代产生于“三苗之居”的一种地域性文化。
楚人承袭了古老的中原文化,早期楚文化中具有浓郁的中原文化色彩,楚汉更是取代秦国一统天下后,楚文化在汉文化中得以延续。
楚文化具有包容性。
豁达、炽热是楚文化的特性;楚文化除了奇特怪诞外,更多的是瑰丽绚烂、充满浪漫主义激情与生命活力;红黑虽然是楚艺术的基色,但清新、脱俗、典雅更是楚文化楚艺术中无处不在的特征。
楚文化取得的辉煌灿烂的成就以逐步取得世人的认可,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更是独具一格,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楚艺术在现代景观建设中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二、武汉城市景观之中的楚文化元素l.凤鸟图腾的应用。
风鸟浮雕在城市建设中的文化铺装。
月湖公园作为展示武汉表演艺术及悠久历史文化的旅游胜地之一,其园林景观塑造中大量应用了楚文化元素,如凤凰广场。
它既是大型露天表演景观中的点睛之笔,也是全景观的第一个高潮点。
凤是中华文明中吉祥的神鸟,也是楚文化的图腾。
古人将凤凰视为瑞鸟,代表着天下太平,常常与龙一起出现,一度成为皇权的象征。
传说中风“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清泉不饮”,所以风也代表着脱俗高洁的精神品质。
2.知音文化的应用。
相传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当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
荆楚文化的建筑形式是怎么样的
荆楚⽂化的建筑形式是怎么样的荆楚⽂化,是按照地域来区分的⽂化特征,是中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化测产⽣不外乎就是在⼈们的饮⾷起居中产⽣,吃什么,⽤什么,住什么都是⽂化产⽣的源头,那么,你知道荆楚⽂化的建筑特点有哪些吗?今天⼩编就带⼤家⼀起去看看吧。
1、⼲栏式建筑别有风情 ⼲栏式建筑是楚国着名的建筑样式,其特点为⼀楼架空,⼆楼居住,以⽵⽊结构为主。
⼲栏式建筑,在楚国⽐较多见,如《招魂》“坐堂扶栏,临曲池些。
”因为楚地⽔系发达,楚国出现⾼台建筑与⽔上⼲栏的混合型建筑。
楚国⼲栏式建筑是楚国民间的主要建筑形式,注重与⾃然的⾼度协同,尊重⾃然,充分体现了“天⼈合⼀”的境界。
⼲栏式建筑在我国南⽅的⼟家族、苗族中⾄今仍然沿⽤。
2、喜⽤⽊材 在建筑⽤材上,楚⼈喜⽤⽊材。
⽊材给⼈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集轻巧、坚韧、易于加⼯为⼀⾝,恰恰与楚国⼈的⽂化性格相切合,加之楚国境内⽊材资源丰富,因此⽊材成为楚地建筑的⾸选材料。
3、崇尚“天⼈合⼀” 楚国建筑特别重视⼈与⾃然融合相亲的⽂化精神,“天⼈合⼀”的思想始终贯穿楚建筑的设计、建造、装饰中。
以楚楼阁为例,楼阁相当开敞,楼内外空间流通渗透,追求与⾃然的亲近;造型上运⽤⽔平⽅向的层层屋檐,环绕各层的⾛廊栏杆,极⼒削弱体型上的竖⾼感觉,使之时时回顾⼤地,仿佛对⼤地有着⽆⽐的眷恋;屋⾯、屋脊、装饰局部的曲线运⽤避免了造型的僵硬冷峻,优美地镶嵌在⼤⾃然中,仿佛⾃⼰就是天地的⼀部分,充分体现了⼈对⾃然的向往和崇敬之情。
“天⼈合⼀”建筑观是楚国古代建筑的中⼼思想,是楚⼈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然观的深刻体现。
4、楚国建筑多⽤红、⿊⾊。
楚⼈钟爱红⾊,源于楚⼈的远古图腾观念和祖先崇拜意识。
红为⽕的颜⾊,象征南⽅,系⽣命之⾊。
⽽⿊⾊则是指北⽅,红⿊⼆⾊有阴阳调和之意。
在楚建筑装饰中,以红、⿊⾊的强烈对⽐为主题基调,在此基调上再敷陈五彩,艳丽、缤纷、斑斓,⼼灵的震慑与感官的享受奇特地融为⼀体。
荆楚文化与荆楚建筑
湖北“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大赛与方案征集活动参考资料:荆楚文化与荆楚建筑目录一、荆楚文化的定义二、荆楚文化的内涵、发展与特征三、荆楚建筑的几个特点四、荆楚建筑审美特征五、荆楚文化与荆楚建筑风格六、结语:借鉴与化用一、荆楚文化的定义★楚文化是指由楚人创造、楚国发扬光大的古代文化。
从时间上,楚国是我国周代历史最长的古国之一,若从西周初年立国算起,至公元前223年秦灭楚为止,历时800余年。
从空间上说,楚文化的覆盖范围几乎包括了整个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大部分的淮河流域,楚国在极盛时期,曾领有今湖北、湖南的全部及河南、陕西、四川、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的一部或大部,实际上占有当时的天下之半。
楚国创造了高度发达且风格独特、“亦夏亦夷”的荆楚地域文化,青铜冶铸技术高度发展,丝织刺绣技术后来居上,木竹漆器流光溢彩,老庄哲学独树一帜,屈骚文学“别创新体”,美术乐舞动人心魄。
楚文化博大精深,精彩绝伦,不仅与中原文化比肩而立,竞趋争先,而且在很多方面已达到能与古希腊文化相媲美的高度。
★荆楚文化是湖北地区自古到今的历史文化,前从远古、后至现代,历史悠久,因此荆楚文化的时间范围远远超过楚文化。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楚文化是荆楚文化的源头与主干。
荆楚文化是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一支,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荆楚文化的发展、内涵与特征(一)荆楚文化的发展轨迹湖北在地势上处于中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整体轮廓略呈向南开放式椭圆形盆地。
湖北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平原、岗地、丘陵、山原、山地。
这种山地与平原地理上的差异,在文化上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反映。
湖北总体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同样,气候在文化生态环境中也是不可忽略的内容。
在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下,荆楚文化历经漫长的发展演化,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面貌。
具体如下:史前:滥觞与展衍湖北是远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富集地区,也是中国远古人类及其文化演化的主要地区之一。
楚建筑特征
楚建筑特征武汉建筑文化楚文化与楚建筑楚建筑特征●城市内部结构—间,群,巷街由单”变”合”的概念楚建筑以“间”为基本单位,形成单体,再由单体围合成“群”,“群”是中国建筑的基础,“间”和“群”是体现和谐之美的所在。
这些间、群与自然山水、水面结合,丰富了山水城市的内涵。
建筑以间为单位,形成以木架构为主的结构体系,并以砖,石、土材相配合,形成一种特有的风格。
●建筑理念山水城市,天人合一楚辞中提到的“游目”、“流观”意指建筑空间,也即“空灵”,这是楚建筑艺术最重要的构图法则之一。
楚国的宫城通过廷、门、院、巷来达到充分的空间渗透的目的。
这种似有若无,似静而动的的渗透性空间。
使其建筑形式获得更为完整、深广、多变的意境。
楚建筑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用“有限”的物象寄托“无限”的意境,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空间。
环境是人们视觉中的具有审美情趣的一种空间景态。
楚地多山多水,在楚人看来,环境就是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从室内到室外,从室外到室内,这种相向延伸,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流变。
向内,则是大自然的内向凝聚,向外,则是视野空间成扇形以至全方面的扩展,以至于无限。
●建筑风格质朴简洁随性楚建筑布局自然而随意,并不追求对自然的理性驾驭。
建筑与建筑的关系似乎是偶然的,而不是必然的;建筑空间随意组合,建筑体块直率碰撞。
●建筑形式干阑式建筑高大墙体围合的大院缩小成狭窄的天井,堂屋,厢房的内部空间更加高,井深更加大,楼层增多。
在屈原的《九歌》中写到干栏式建筑,其特点为一楼架空,二楼居住,以竹木结构为主。
干栏式建筑是楚国民间的主要建筑形式。
这种民居建筑式样在我国南方的土家族、苗族中仍然沿用。
南方水乡,渔民多生活在水上,以船为屋,称为“船屋”。
“船屋”在屈原《涉江》里提到,有屋宇、梁柱、轩版和窗棂等设施。
鄂西北民居以四合院式的会馆、宗祠居多,砖石用料粗大,风格粗犷,但雕刻细腻,自成体系。
鄂西南山区以土家族为主,具有靠近山水,诗情画意的生态居住景观,吊脚楼为其建筑特色,也即干栏式建筑。
湖北省博物馆之楚文化馆
湖北省博物馆之楚文化馆勾践剑和夫差矛精彩看点之一:勾践剑、夫差矛第一展厅设在楚文化馆的一楼大厅。
进门从左边而进,映入参观者眼帘的就是省博镇馆之宝———传说中能削铁如泥的、有2400多年历史的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在它对面数步之远,便是越王勾践的生死冤家吴王夫差“自作用矛”。
勾践、夫差这对“冤家”在相隔2400多年后再次“聚首”。
这两柄来自远古的世界级兵器珍品,正面相对,令人不禁唏嘘。
据介绍,公元前五世纪,吴越争霸留下两件稀世兵器———勾践剑和夫差矛。
越王勾践剑是国宝级(一级文物中的珍品)文物,于1965年在湖北江陵县出土;吴王夫差矛是国家一级文物,于1983年出土于江陵马山5号墓,与勾践剑出土地仅相距两公里。
纪南城微缩图#吴王夫差矛春秋1983年,在湖北江陵马山5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吴王夫差自用青铜矛,全长29.5厘米。
矛身与剑身相似而较短,中线起脊,两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铸一兽头。
骹(又称(上竹下角),为装柄之用)中空。
骹口扁圆,口沿内凹。
矛体满饰菱形几何暗纹。
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
”据专家考证,鈼为矛属刺兵器。
由此可知,此为吴王夫差自用,此矛冶铸精良,保存完好。
精彩看点之二:纪南城微缩图在勾践剑和夫差矛前面,摆放的便是气势恢宏的楚国都城———纪南城的复原图了。
纪南城故址位于荆州城小北门外5公里处纪南镇内,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徙都郢,到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郢将其夷为废墟,楚国在此建都达411年之久,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最大的一座古城。
楚国的大事几乎都发生在这儿,我国最早使用的黄金币、吴起变法都出自这里,孔子、庄子、墨子都曾出入纪南城,屈原曾在这里当过“左徒”(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
据介绍,省博这一模型是按原址二千分之一的比例微缩的。
楚国“外交”史“骆驼灯”传神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复原图精彩看点之三:古铜矿遗址第一展厅西北角,就是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复原图。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黄石大冶市西南20余公里,是建国以来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建筑2006年第5期漫漫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在世界东方独树一帜的中国建筑。
然而,作为华夏文明组成部分之一的楚文化,却是一支瑰丽多彩而又独具风格的南国文化。
它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和江汉平原,为楚族、楚国、楚地人民所创造,在缔造和发展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曾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英国著名“史前”学者戈登・柴尔德(V.Gordonchilde)认为,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
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莫不以城市(礼仪性)建筑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而与文字、(金属)工具并列。
而谈到建筑就不得不以其文化脉络为背景。
中国古代文化是多元复合的,它的主体华夏文化是二元耦合的。
所谓二元,就方位来说是北方与南方,就流域来说是黄河与长江,就象征性的灵物来说是龙与凤,就学术的主流来说是儒家与道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文化,北方以晋(韩、赵、魏)为表率,南方则由楚独领风骚。
楚国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天人关系,楚人的哲学世界观是个体本位的天人合一。
人的存在,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这个个体,就是他的“自”。
人的个体,是自然存在,而有超自然的愿望。
人的自然存在,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很有限。
人有超自然的愿望,要求在空间上、时间上,进入无限。
人的血肉之躯,不可能进入无限。
人的精神状态,则可能进入无限,就是自觉个体与宇宙合一,也就是自觉天人合一。
宇宙无限,若个体自觉与宇宙合一,也就自觉同其无限。
个体的精神状态,只能与血肉之躯同存,仍是有限的。
但只要一息尚存,便能自觉天人合一,进入无限。
一旦自觉这个合一,则这种天人合一之感,不仅比平常客观实在之感更为实在,而且更为深刻,因为更为自觉。
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可以使人从一切局限(包括时空局限)解放出来,把个体全部能量释放出来。
《庄子》中的“至人”、“神人”、“圣人”、“真人”,都自觉天人合一,而进入无限。
因此,楚建筑文化的最大特点也是体现在它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上,它所展现的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
本文所探讨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涵义作为出发点。
楚建筑属于建筑范畴的“干阑文化”,是古代中国南方建筑文化的主体,是南方干阑式建筑与源于北方穴居的高台式建筑融合时期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代表。
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艺术性格上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
在选材上,木材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于一身,恰恰与楚国人的文化性格相切合,因此成为楚建筑的首选材料。
加之,建筑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地处中原的楚国地大物博,木材资源丰富,而相反去花几百年的时间用石材去兴建宫室建筑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选择木材也有其必然性。
楚国的建筑重视人与自然融合相亲的文化精神。
以楚楼阁为例,楼阁相当开敞,楼内外空间流通渗透,追求与自然的亲近;造型上运用水平方向的层层屋檐,环绕各层的走廊栏杆,极力削弱体型上的竖高感觉,使之时时回顾大地,仿佛对大地有着无比的眷恋;屋面、屋脊、装饰局部的曲线运用避免了造型的僵硬冷峻,优美地镶嵌在大自然中,仿佛自己就是天地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崇敬之情。
收稿日期:2006-04-26作者简介:王俊君(1979-),男,江西赣州人,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楚文化“天人合一”在建筑观上的体现王俊君(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摘要:文章试图通过对古代楚文化特点的研究,探讨其“天人合一”建筑观形成的必然性和其建筑独具风格的南国特色。
关键词:楚文化;天人合一;哲学;建筑观中图分类号:TU-0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359(2006)05-0018-02ReflectionofChuCulture-"SkyandHumaninOne"onArchitecturalConceptWangJunjun(SchoolofUrbanDesign,WuhanUniversity,Wuhan430062,China)Abstract:ThearticletriesfromthestudyofthecharactersoftheancientChuculturetodiscussthecertaintyoftheformulationofthearchitecturalconceptwhichcouldbeliterallyspeculatedas"skyandhumaninone",andthespecialSouthlandfeaturesofthearchitecturesundertheinfluenceofChuculture.Keywords:Chuculture;skyandhumaninone;philosophy;architecturalconcept182006No.5(上接第15页)线,令出行活动取得满意效果。
5.2与城市用地布局的协同5.2.1城市用地布局对步行系统的影响城市用地布局对步行系统的建设有先决性的影响,对步行系统中步行区、步行亚区和步行核心区的划分,应根据不同城市地区的不同特征进行研究确定。
步行区对应相对均质化的用地,区内通过便捷的公交系统联系;步行亚区对应多样化的混合用地,作为城市街区中的核心区域,通过步行交通系统贯穿起来的多样化的用地是地区活力的主要元素;步行核心区中的用地模式重新趋向专业化和单一化,成规模的专业化“锚点”通过步行系统相联系,是整个区域的主要吸引点。
5.2.2步行系统对城市用地布局的反馈具有层级性、结构性的步行系统的建设,将促进一个地区的功能多样性发展和混合类型的土地使用模式的出现。
从步行区到步行亚区再到步行核心区的步行系统层次结构,也将深化层级性城市用地布局结构的形成,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可能相应地划分为城市分区、城市组团和城市街区等空间组成。
5.2.3与城市商业空间的协同与城市商业空间的协同是城市步行系统的重要任务。
商业空间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地段,如果行人在商业空间的活动能够被有效保护及引导,将会形成良好的商业氛围。
而另一方面,如果商业空间不能很好地保障行人的活动,会造成混乱和拥挤,并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和安全隐患,因此,良好的步行系统对位于步行区域内的商业空间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步行系统与城市商业空间充分协同,将大大提升商业空间的吸引力,为商业空间创造更大价值。
5.2.4与城市游憩空间的协调城市游憩空间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场所,包括城市公园绿地、滨河岸线、城市广场、郊野旅游休闲区域等。
步行系统应与这些城市游憩空间相协调,使其在外部获得更便捷的可达性,在内部有组织良好的步行网络和环境设施,从而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服务。
6结论在以人为本的价值趋向的影响下,城市步行系统的建设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建设的一个重点。
对于城市步行系统的建设,既要从系统论分析的角度,把握步行系统的整体构成、层次结构和外部协同,也要通过建设实践,才能将这些思路和理念得以有效地落实,从而提高步行系统建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林鹤,怀念步行城市[J].读书,2000(10).[3]田银生,刘韶军.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4]扬・盖尔.交往与空间(第4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建筑风格上,楚建筑的屋顶、木构件、飞檐等人性化设计,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所显示的结构美和装饰美本身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楚建筑的屋顶一般很大,并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及以后的“举折”的做法,虽然曲度不大,屋角也没有翘起,刚健质朴的气势较浓,但也初步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人字型的屋顶造型,既扩大了室内的空间感,同时有利于排水,类似的还有楚独有的干阑式建筑风格等。
这些做法相比同时期的欧洲平屋顶和中国北方穴居,更具有“人性化”设计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古代楚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木构件主要指柱、梁之外的悬挑受力构件斗拱,古老的“斗拱”系与檐口平行。
迄今所发现的楚建筑异型木构件中有十分精美的拱形构件。
木构件的“制作”主要指构造结合的榫卯技术,其本身不用一钉一卯,完全插接构成。
源出于南方古老的干阑式建筑中的榫卯构造,为楚建筑所承袭发展,不但系列完备,而且技术先进。
在承重结构过渡为装饰构件的过程中,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审美角度都将两种功能结合得天衣无缝。
终于成为其独特的南国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楚建筑始终是“天人合一”与“礼法、宗法制度”的联合体现,“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礼法、宗法制度”注重等级制和规矩,看似矛盾,但反映在建筑上,两者并没有截然分开,如“台”、“坛”等建筑形制是礼制建筑,但它们在布局上追求的还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二者并不矛盾。
总的说来,“天人合一”建筑观是楚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是楚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参考文献[1]皮道坚.楚艺术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2]马世之.中原楚文化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3]高介华,刘玉堂.楚国的城市与建筑[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4]涂又光.楚国哲学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5]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建筑与规划理论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