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国际化理论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国际化理论研究综述

货币国际化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美元霸权地位的衰落、日元国际化的推进以及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成功进行和欧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出现,货币国际化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兴趣。对于什么样的货币能够成为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对本国及其他国家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影响货币国际地位的因素等问题,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崩溃后,国际金融市场汇率波动频繁,对世界经济稳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国际货币发行国忽视广大非货币发行国的利益,只从本国经济的内部均衡角度出发制定货币政策,使得非国际货币发行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亚洲国家的这一现象更为明显中国在这一问题上尤为突出,它们将本国的贸易盈余转变成官方外汇储备,并通过购买收益率很低的美国国债回流美国资本市场;美国在贸易逆差的情况下大规模接受这些“亚洲美元”,然后又以证券组合投资、对冲基金等形式将之投资在以亚洲为代表的高成长新兴市场获取高额回报。在此背景下研究货币国际化问题对于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道路探索具有深有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货币国际化的含义研究。

Cohen(1971)最早从货币职能的角度进行界定,他认为货币国际化是指货币国内职能在国外的扩展,当私人部门和官方机构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将一货币扩展到该货币发行国以外发挥职能时,这种货币就发展到国际化层次。Hartmann(1998)进一步发展了Cohen的定义,他对国际化货币的不同能进行了分类:作为支付手段,国际化货币在国际贸易和资本交易中被私人作媒介货币,在外汇市场干预中被官方用作干预工具;作为记帐单位,国际货币被用于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价,被官方部门用于确定汇率平价:作价值储藏手段,国际化货币形成的金融资产是构成私人部门资产组合的主要分,也是构成

官方储备资产的源泉。货币国际化概念始于日本学者对日元国际化的研究。从日本学者及我国几位著名的日本经济研究学者(刘玉操、刘昌黎等人)对日元国际化的研究看,一种货币的国际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占世界各国官方储备资产的比例;二是在国际外汇市场所占的交易量比例;三是以该种货币命名的国际债券发行量占世界国际债券的比例;四是该种货币的“欧洲”信贷占世界离岸市场的信贷比例;五是在国际交易的计价结算中所占的比例。

(二)关于货币国际化条件的研究。

Bergstern(1975)提出货币国际化的四个条件:第一是历史惯性。在20世纪早期,英国的经济规模、国际贸易规模已没有优势,但英镑仍作为当时的国际主要货币,主要是历史惯性,人们习惯使用英镑;第二,该国的国际贸易与金融规模。通常,一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中所占比例越大,非居民对该国货币的需求越大;第三,开放且发达的金融市场。非居民持有一国货币,必然具有保值增值的需求,这就需要为该国货币提供一个可交易的金融市场;第四,对该国货币价值的信心。

克鲁格曼(1980)认为,作为国际交易媒介货币,即国际本位货币,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转换费用等)必须最低。而交易成本是随着交易量的增加而递减的,因此,具有最低交易成本,即具有最大交易量的货币,会成为国际媒介货币。Rey(2001)建立模型分析了克鲁格曼的研究他发现国际媒介货币的出现是由各国的商品偏好

决定的,一国的商品被需求得越多,它的出口越高,对该国货币的国际需求就越大,其外汇市场就越具有流动性,相关的交易成本就越小。Wincoop(2002)在研究制成品贸易中本国货币和贸易伙伴国货币的计价选择时发现,决定计价货币选择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市场份额和产品差异度。他认为,出口国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越高,产品的差异度越大,可替代性越低,出口商越可能以本国货币定价

蒙代尔(2003)认为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取决于人们对该货币稳定的信心,而这又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该货币流通或交易区域的规模;二是货币政策的稳定;三是没有管制;四是货币发行国的强大和持久以及货币对付冲击的能力。

(三)货币国际化带来的收益研究。

A1iber(1964)、Cohen(1971)、Bergsten(1975)、Tavalas(1998)研究认为发行国际货币的国家的收益主要在于以下方面:(1)能够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2)可通过发行本国货币为国际收支赤字融资;(3)随着一种货币国际运用的扩张,使得贷款、投资和商品、服务的购买都将通过该货币发行国的金

融机构进行,金融部门的收益会增加。

何帆、李婧(2004)对货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货币国际化的收益为:(1)降低汇率风险;(2)为国际收支赤字融资;(3)灵活性优势;(4)收入优势;(5)提升本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焦娜(2009)分析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元以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使得美国处理危机时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在危机成本、政策选取、融资能力及受影响程度方面都由于其他国家,美国不仅能取得铸币税的收益,还能在金融危机中享受到风险转移的好处。

综上所述,根据以上中外专家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一国货币在国际上的地位与该国的综合竞争力密切相关,货币国际化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市场选择的条件包括政治上的强大稳定,经济规模、国际贸易、投资的市场份额、金融市场的发达、货币价值的稳定和产品的差异度等。货币国际化理论为我们研究和正确认识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已经开始,如何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币国际化道路,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Sylvester C.W.Eijffinger & Jakob De Haan(2003):《欧洲货币与财政政策》,向宇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刘玉操、刘昌黎.日元国际储备地位的变迁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J ].现代日本经济,2000,( 5 ): 12-18。

[3] 何帆、李婧. 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分析和路径选择 [J].《新金融》,2005(08):16-22。

[4]焦娜. 从货币地位角度看金融危机对储备货币国与非储备货币国影响的差异[J]. 金融研究,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