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ppt
人 格 心 理 学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
![人 格 心 理 学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https://img.taocdn.com/s3/m/b8cfa1da28ea81c758f5785f.png)
17.沙利文关于人格化的基本描述 18.哈特曼的自我观
19.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的观点 20.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区别
第三章 人格特质理论
1.阿尔波特关于特质的概念及分类 2.阿尔波特的机能自主思想
3.卡特尔的特质分类思想 4.卡特尔的研究方法
盖舍尔:“渗透一切的超模式,这个超模式表现有机体的完整性和行为特征的个体性。”
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罗列式概念的条块分割,视人格为一个整体;
1
第二章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源自1.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观点 2.弗洛伊德关于人格动力的观点
3.弗洛伊德关于人格发展的观点 4.弗洛伊德关于人格适应的观点
5.荣格关于人格结构的观点 6.荣格关于人格动力的观点
7.荣格关于人格发展的观点 8.荣格关于人格适应的观点
“嘘,那个人人格不健全啊??”
人格权: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名称权、姓名权、肖像权等等。
思考:人格=?
人格=尊严? 人格=个性? 人格=人性?
第一节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一、人格的界定
罗列式概念。最常见的定义方式为“人格是??的总和”
5.米歇尔认知情感系统理论的基本内容 6.图式和原型的概念
7.场依存——场独立性的内涵及特征
专 题
1.攻击性行为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2.压力的概念、主要的压力源
第一章 人格心理学简介
思考:人格=?
“你??你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
“我这样做对不起我自己的人格。”
人 格 心 理 学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
第一章 人格心理学简介
精神分析PAC人格理论[完美版]PPT
![精神分析PAC人格理论[完美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14644fd0a32d7375a5178029.png)
第四部分(FC部分)
1.你高兴或难过时,会在脸上或动作上立刻表现出来吗? 2.你喜欢在别人面前唱歌吗? 3.想说的事情,能毫无顾虑地说出来吗? 4.孩子们在嬉戏打闹时,你会放任他们吗? 5.你骨子里是很任性的人吗? 6.你是一个有好奇心的人吗? 7.你会和小孩子一起放纵疯玩吗? 8.你会在读漫画书或杂志时觉得快乐吗? 9.你经常使用“哇”“不得了”“好帅啊”...等感叹词吗? 10.在玩耍的氛围里你会轻松地溶进去吗?
P
P
P
P
A
A
A
A
C
C
C
C
双重型交往
我一定要在包今晚含把这始件事动做完者! 与反应者各自的两种自我状态。
隐蔽型交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三角型和双重型。在 三角型交互作用中,只有始动者(信息发送者)能 意识到这种策略;而在双重型交互作用中,始动者 与反应者都能意识到他们所隐藏的信息。
交流的第三个原则是:交互作用的后果往往取决于 心理水平方面而非社会水平方面。
三角型交往
始动者向反应者的两种自我状态发送两种不同的信息。 售货员:“你是否知道明天就停止售这种东西?” (策略:现在就买吧,不要考虑太多。) 顾客:“那我现在就买吧!” 心理咨询师:“你感觉怎么样?” (策略:说出你的感觉如何) 来访者:“我感到很失望!”
(一)三种交互作用类型
平行型(互补型)交互作用:这是一种互补的交流 沟通,符合正常的人际关系,也是人们在交往中期 待的交往反应。它可以发生在任何两种自我状态之 间,但必须符合以下两项标准:(1)反应必须是 来自刺激所指向的同样的自我状态;(2)反应必 须是指向发出刺激的那个自我状态。
交流的第一条原则是,只要这种交互作用保持一种 互补关系,那么交流就可能继续下去。
第二章 精神分析学派的健康人格观
![第二章 精神分析学派的健康人格观](https://img.taocdn.com/s3/m/3c557123482fb4daa58d4b15.png)
一、弗洛伊德生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是 捷克出生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 ,父亲经商,但收入一般。他的母亲尤其疼爱他并坚 信自己这个长子能成为伟人。 1873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对法国医 生夏科用催眠疗法治疗癔症以及他有关性在癔症中的 作用和癔症是心理失调而非器官失调的观点产生了特 殊的兴趣。 其同事布洛尔大夫所讲述的安娜的个案极大地启发了 弗洛伊德。使他意识到精神病人表面上的荒唐行为与 人的理性之间并非不存在联系,于是他也在自己的治 疗中采取了催眠下的谈话疗法。
案例
伦敦有位年轻的小伙子,是一家大学里的学 生,租住在一家公寓。他租住后不久,来了 一位年轻的姑娘,就租住在他隔壁。那姑娘 长得很美,有着天使一般的容颜,深深地打 动了小伙子的心。他每次上楼下楼都能遇见 他,在不知不觉中,他爱上了那姑娘,可他 一直找不到借口与她相识,因而他觉得很痛 苦,郁郁寡欢。圣诞节到了,小伙子一个人 呆在房间里,举目无亲,寂寞难挨。
人物介黄松有,1957年12月出
生,广东汕头市澄海区人,最 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 官,诉讼法法学博士。
1999年6月起任最高人民法 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民庭庭长 。2002年12月起任最高人民法 院副院长、大法官。
黄松有终审被判维持原判无期 徒刑
黄松有生平:黄松有生平曝光 同窗称纵有才华也不 可惜
一、弗洛伊德生平
1895年出版《癔症研究》一书,此书通常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学 的开端。 在实践中又发展出“自由联想法”、释梦技术。1900年发表《 梦的解析》。 发现无意识、性压抑问题。 从此,弗洛伊德以性力(力比多)为支点,建立了他的庞大的 精神分析学说体系,其代表作是1910年的《精神分析五讲》( 与《梦的解析》一同被称作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两本巨著。 弗洛伊德的学说中最主要的贡献是他的人格观、发展观和心理 疾病与心理治疗观。这些学说和论述使他开创了用心理治疗法 治疗精神疾病的先河。 弗洛伊德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发现了研究精神疾病的 更好方法,即从心理的、社会的角度入手。他开创了在诊断和 治疗方面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心理障碍(神经症)的崭新 思路
第二章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PPT
![第二章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PPT](https://img.taocdn.com/s3/m/945fae3ffd0a79563d1e7225.png)
三、弗洛依德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 非理性主义哲学与欧洲近代学术界对无 意识动力作用的探讨
(二)古典精神分析的自然科学与医学的背景
1. 近代物理学对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的影响
▪ 在大学期间,弗洛依德作为布吕克的助手研究过多年的生理 学。布吕克的机械论与还原主义思想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弗洛伊德是个极端的生物决定论者,他把本能看作是人的一切 行为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达尔文主义与机械论相结合的产物。
3. 欧洲临床精神病学对精神分析的作用
总结
▪ 综上所述,弗洛依德思想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有哲学思想上的渊源,也有自然科学与医学 上的来源。弗洛依德的天才之处就是他能从 不同思想来源与不同的领域中吸取养料,吸 收当时人文与自然科学发展的最先进的成果, 从而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思想理论体 系。
——弗洛伊德,1952
三、人格发展(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把性的本能冲动看成是伊底的主要内容,因此, 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是建立在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的基础上 的,他的人格理论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所理解的性是包容广泛的,不仅包括性成熟后 的性,而且包括性成熟前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和观念—它们 都通过他的性感区的概念而具有性的象征意义。
力比多:主要指性本能的能量,也常用来泛指心理活动 的能量。
性感区(动欲区)是指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 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里比多兴奋和满足的中心。
(在不同的年龄,力比多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获得满足, 这些部位即性感区)(erogenous zone)
第二章 古典精神分析
![第二章 古典精神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fa07c11a8114431b90dd8bd.png)
升华
五、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一)自由联想法
——精神分析治疗的第一步 精神分析者指示患者尽量地说出心中所 有的想法,以解除精神上的压抑的一 种方法。 • 在分析师的指导下,患者说出在头 脑里刚刚想到的所有一切,无论多 么猥亵、多么零碎、多么缺乏逻辑。
在经典的弗洛伊德式自由联想布 置中,分析学家坐在患者的视线 之外。
柏拉图、莱布尼兹、赫尔巴特、 费希纳(心理能量 )、叔本华、 尼采、布伦塔诺
一、 精神分析的起源 2、自然科学与医学的背景 –物理学背景 –生物学背景 –医学背景
3、社会背景
二、人格结构论
(一)二部人格结构说 前 意 意识( conscious ):可觉察的现象。 识 前意识( preconscious ):加以注
• 六、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评价
一、 精神分析的起源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 • 1856年生于摩拉维亚 • 1881获医学博士学位,私人开业治 疗精神疾病 • 1896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观念 • 1909年应邀去美国讲学 • 1938年因逃避纳粹迫害,逃亡英国, 次年逝世于伦敦。
弗洛伊德的工作大致分为下述三个时期:
一位心理学家提出: • • • • • 年幼儿童存在性欲 心理障碍背后存在无意识的原因 用催眠治疗癔症病人 释梦 俄狄浦斯情结
第二章 古典精神分析
classical psychoanalysis
• • • • •
一、 精神分析的起源 二、 人格结构论 三、 人格发展阶段论 四、 焦虑与防御机制 五、 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四)幽默——可以了解一个人的 本我欲望
– 攻击性的玩笑 – 有关性的玩笑
六、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评价
• 积极方面
– 建立现代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 统的人格心理学体系 – 重视无意识思想 – 精神分析法 – 从整体出发研究人格 – 重大理论问题
第二章 古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第二章 古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14f3c16866fb84ae45c8d39.png)
鼎盛时期
1919年弗洛伊德创办了一家国际性的出版 公司,专门出版发行精神分析学方面的杂 志 和书籍。 1920-1921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 和《自我与伊德》 1923年春天, 弗洛伊德的口腔上部患了 癌症。坚持出版《抑制、症状和焦虑》等 书。
最后的岁月
1933年纳粹党人开始对犹太人进行迫害,这对 弗洛伊德的研究工作是一个重大打击。 1938年6月,克服了纳粹分子设臵的重重障碍, 终于飞抵伦敦。 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在伦敦与世长辞。 在他逝世前的一个月,弗洛伊德还在忙于他的 本职工作,还在接待来访者,撰写文章。
1902年,弗洛伊德邀请几位年轻的同事和学生 定期碰头,对他当时正在从事的研究进行探讨。 “维也纳精神分析学协会” 1904年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1905年 《性学三论》 1913年 《图腾与禁忌》 ,这本书的重要性仅次 于《梦的解释》。通过对乱伦恐惧、情感矛盾 等许多特征的研究,弗洛伊德发现这些都是儿 童和野蛮人的原始心理所共同具有的特征。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在摩拉维 亚州弗赖堡(现属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 犹太人家庭。 三岁时全家迁居维也纳。父亲雅各布· 弗 洛伊德的前妻生的两个孩子比西格蒙德 大二十岁左右,他们没有去维也纳,而 是移居到英国的曼彻斯特。西格蒙德是 他父亲与后妻生的长子,下面还有两个 弟弟和五个妹妹。
Phallic Stage (3 -5 years)
Focus of pleasure shifts to the genitals Oedipus or Electra complex can occur Fixation can lead to excessive masculinity in males and the need for attention or domination in femalesΒιβλιοθήκη Oedipus Complex
精神分析PPT课件
![精神分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c623a43f524ccbff021845a.png)
升华:改换原来的冲动或欲望,用 社会允许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 出来。一般把原有的冲动或欲望 转向比较崇高、具有创造性和建 设性的方向。
投射: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 、态度、行为推向别人或周围的 事物。
合理化/文饰:通过歪曲现实保护 自己的自尊心,采用错误的推理 是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常 见有“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 心理”两种形式。
• 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 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 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 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 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原始的 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 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 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情感。
2021/3/25
5
• 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金。
1936年寿辰时,荣任英
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在
最后16年曾与口腔癌作
斗争,坚持工作。在纳
粹分子的胁迫下,1938
年被迫离开维也纳去伦
敦。1939年9月23日在
伦敦死于癌症。主要著
作有:《梦的解析》、
《日常生活心理病理
学》、《精神分析引
论》、《精神分析引论
2021/3/25
19
反向:自我为了控制或防御某 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由意识 地作出相反的举动。分两步 进行,首先,压抑不得体的 冲动,其次,把这种冲动的 反面表露于意识水平。
倒退:经历应激状态时,返回 到早期的发展阶段,用早期 的行为方式应付眼前的环境。
2021/3/25
20
四、性心理发展五个阶段:
与误读、多种错误的混合。 • 四、幽默 • 人们喜欢的幽默类型多半是攻击型与性幽默:
第二章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章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31efe0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a.png)
(一) 精神层次论
2.潜意识(无意识): 1、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其
中包含一些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者个人生活准则的原始欲望; 早期被压抑的愿望,被压抑的童年经历与事件;来自种族遗传经 验。
2、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 。 3、潜意识会在检查功能弱的情况,如梦中浮现并获得满足; 也会通过口误、笔误、一些神经症症状等表现。
性生活不等于生殖,"力比多"是性生活的真正动力。"力比多"是一种 力量、本能,有时表现为性本能。比如,婴儿的性生活就是从吸乳开始的, 以后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儿童以父母为对象的选择倾向称为:"俄 狄浦斯情结""厄勒克特拉",具体表现是男孩依恋母亲、女孩依恋父亲。到 了青春期,"力比多"就导致孩子摆脱父母,去寻找新的性对象。
29
(三)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性欲最敏感的区域或 处于显著地位的动欲区会发生转移,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都有 其不同的主要动欲区、根据动欲区在身体上的不同定位,人的性 心理发展也即人格发展有五个不同的阶段:
口唇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期
30
1.口唇期
(1)年龄:0-1岁 (2)性敏感区:口唇、舌、牙齿 (3)口腔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前口腔期和后口腔期 ➢前口腔期是指婴儿从出生到满8个月,唇和舌是主要的动欲
39
3.性器期(3-7岁)
认同作用: 在解决恋父和恋母情结的过程中,儿童以自己同性别的父
亲或母亲为榜样,模仿他们,认同他们,这样不仅使儿童获得 男性或女性行为风格,而且还把父母的道德观念,社会态度内 化为儿童自己的东西,从而形成儿童第二个自我,即超我。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Adler的Individual Psychology个体心理学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Adler的Individual Psychology个体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7155965fad02de80d4d8402b.png)
怎样才能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阿德勒总结出 三条途径: (l)看他的出生顺序。出生顺序的差别会形成一 个人对生活的不同看法和不同的人格。 (2)对早期的回忆。因为,从早期回忆中可以看 出一个人的生活目标。 (3)对梦的解释。他认为梦更主要是体现出个人 对日常生活中所遇问题的态度,因而梦贯穿了人的 生活风格。
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
过度自卑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自卑感在漫长的生活中 会逐渐沉淀为一种稳定的自卑情结,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 得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 优越感。阿德勒曾经对自卑情结的内涵进行界定,他说: “当个人面对一个他绝对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 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 然而,是否自卑感愈重,人就愈奋力向前呢?阿德勒认为 不尽如此,自卑感一方面无疑是积极东西的刺激物,另一 方面也能造成人的神经症。沉重的自卑感能摧跨一个人, 使他终生无所事事。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成为阻碍个人 积极成长的障碍和破坏力量。阿德勒称这种情况叫自卑情 结(inferiority complex)。
个体心理学的应用
一、家庭星座 二、早期的回忆 三、梦的解析
Adler相信:人们对于自己与家庭的关系与其 生活风格的发展有关。 ■老大---有强烈的权力和优越感,被过度保 护,有较高的焦虑。 ■老二(中间) ---有强烈的社会兴趣与手足 竞争性 ■老么---被娇纵,缺乏独立性。 ■独子---较少社会兴趣,期待别人的照顾。
阿德勒4种主要的生活风格
1、支配- 统治型(dominant-ruling),这一类型的人倾向于 支配和统治别人,缺乏社会意识,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他们追求优 越的倾向特别强烈,不惜利用或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需 要控制别人从而感到自己的强大和有意义。在儿童期,他们在地板上 打滚、哭闹,希望父母向他屈从。这样的人容易发展成虐待者、违法 者和药物滥用等。 2、索取型(getting type),这种类型的人相对被动,很少努 力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依赖别人照顾他们。许多富裕或有钱的父 母对他们的孩子采取纵容的态度,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以使 他们免受“挫折”。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孩子,很少需要为自己努力做 事,也很少意识到他们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而 希望周围的人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第二章 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咨询学)
![第二章 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咨询学)](https://img.taocdn.com/s3/m/8c26984e767f5acfa1c7cd34.png)
1889年再次到法国向当时南锡学派的首脑人物伯恩 海姆学习催眠术,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著《癔病研 究》开创了精神分析法。逐渐放弃催眠法但保留了 宣泄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由联想法。 1897年开始结合临床实践用自由联想法进行自我分 析,分析自己的梦和患者的梦。1900年出版《梦的 解析》,当时备受冷遇。 1908年,在“心理学星期三聚会”的基础上,成立 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精神分析学派的正式 成立。1910年发展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 1933年希特勒上台迫害犹太人。1938年到了英国, 次年83岁去世。
第二章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又称为 心理分析或心理动力学, 心理分析或心理动力学,是探讨人的心理 主要是潜意识) (主要是潜意识)和精神疾病治疗的一种 理论和方法。 理论和方法。 20世纪30年代盛行, 20世纪30年代盛行,几乎与心理治疗 世纪30年代盛行 成了同义词。 成了同义词。
26
梦的类型
1.潜在梦:深层意识中压抑住的愿望、欲 求在梦中的表现。 2.显在梦: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满足的欲 望,在梦中出现。 3.反梦:即与现实生活中事实相反的梦。 4.情绪梦:是你最近精神状态的反映。
27
梦的运作
⑴浓缩。即用隐意的个别元素代表全体,或把几 种隐意的元素合而为一,如用胡须代替父亲,用 乳房代替母亲等等。 ⑵转移。即用暗喻、谐音、仿同、近似等形式, 通过由此及彼来表示隐意。如一个女人经常牵着 狗,即用狗的形象代表这个女子等。 ⑶象征。即某些代表其它事物的东西。如用国王 和王后象征父母,用小动物或害虫象征弟妹,以 及用手杖、伞等等征男性生殖器,用坑穴、房间 等象征女性生殖器等。此外,梦的运作还有润饰 、校正等手法。
精神分析中的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中的人格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da911a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8d.png)
精神分析中的人格理论由弗兰克.法利提出,认为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
法利认为,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
依据冒险行为的性质又分为t+型和t-型两种。
t+型人格是指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和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这种人格的人喜爱漂流、赛车等运动项目。
t-型是指冒险行为具有破坏性质,这种人酗酒、吸毒、暴力犯罪等反社会行为。
t+型人格还可进一步分为体格t+型(如极限运动员)和智力t+型(如科学家)。
2、a-b型人格福利曼和罗斯曼描述了a-b型人格类型,近年来常用于研究人格与工作压力关系。
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性情急躁,缺乏耐性。
他们的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事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不安定型人格。
b型人格的特点:性格不愠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
3、内——外向人格荣格依据“心理倾向”对人格进行划分,提出了内——外向人格。
外向性格的特点是:关注外界,表现情绪,有激情,有决断,独立,善于沟通,行动敏捷,有时也比较轻率。
内向型人格的特点是:自我分析、谨慎、深思熟虑、怀疑迷茫、交际狭窄,有时难以适应。
荣格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四种基本功能:思维、感觉、感受和直觉。
两种心理倾向结合起来可以形成八种人格类型:外向思维、外向感觉、外向直觉、内向思维、内向感觉、内向感觉、内向直觉。
二、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是人格的基础,自我和超我的根源,为自我和超我提供能量,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价,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在社会中传统地存在并通过社会和父母向儿童传递的价值体系。
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遵循“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1923年)中 对他的理论做了修正,提出了新的“三部 人格结构”说,即人格是由伊底(本我)、 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结构,是 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东西,同肉体过程相联系, 将躯体能量转化为精神能量。它是人出生时人格 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过程是 无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我们 对它几乎什么都不知道。不过,只要当一个人有 冲动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本我在起作用。 例如,一个人出于冲动将石块扔进窗户,或惹事 生非,这时,他就处于本我的奴役之中。本我是 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 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 本我遵循着“唯乐原则”工作,即追求快乐,逃 避痛苦。 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 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 唯乐原则的调节。”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 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由于超我永无 止境地追求完美,所以它同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它经常 批评本我谴责自我。自我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 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 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弗洛伊德这样论述自我难扮 的角色:“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 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 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 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 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 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 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假如人格中仅有本我和自我这两个结构部分,那么人 就将成为快乐主义和兽欲主义的有机体,当他处于一 种需要状态时,他就会从合适的环境对象中寻求对需 要的直接满足。然而人格中还存在着使情况变得更加 复杂的第三个结构部分,即“超我”。超我是人格中 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 超我,简言之,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从儿 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即根 据父母的价值观,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 促进,而另一些行为却因被惩罚而受到阻止。这些带 来奖赏和惩罚的经验逐渐被儿童内化,当自我控制取 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就可以说超我已得到了充 分的发展。充分发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 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经验,它负责对 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 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超我 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B.
Hale Waihona Puke C.D.三、人格结构 (一)意识、潜意识、无意识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 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 冲动和欲望不容于人类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 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 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 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 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 无不受其影响。 无意识存在的证据——催眠、梦、、日常生活中 的过失、灵感与直觉、神经症或精神病症状等。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 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 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 用,必须通过自我。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 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 这就是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 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弗洛伊德 在《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作骑士和 马的关系,马提供能量,而骑士则指导马的能量朝着他想 去游历的路途前进。这就是说,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 存在,然而由于自我联系现实,知觉和操纵现实,于是能 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底。因此,自我并不妨碍伊底,而是帮 助伊底最终合理获得快乐的满足。
道德性焦虑也属于正常人的焦虑,不过它是更高水 平上的焦虑。弗洛伊德认为,道德性焦虑是对超我 软弱的表现,是自我对罪恶感和羞耻感的体验。其 产生原因是人们害怕因为自己的行为或思想不符合 自我理想的标准而受到良心的惩罚。道德性焦虑随 着一个人超我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在生活中, 道德高尚的人比道德败坏的人更经常体验到道德焦 虑,因为仅仅不好的念头就足以使有道德的人感到 无地自容。一个道德不太好的人不具有如此强烈的 超我,当他想到或干什么违反道德准则的事时,也 不大可能受到良心的谴责。
真实性焦虑是正常人所患的焦虑,它是由 对外部世界的软弱态度造成的,也就是由 于害怕客观世界的危险造成的。如对考试 的焦虑。弗洛伊德说:“真实的焦虑或恐 怖对于我们似乎是一种最自然最合理的事, 我们称之为对外界危险或意料中伤害的知 觉的反应。它和逃避反射相结合,可视为 自我保存本能的一种表现
神经性焦虑是病态的焦虑,它的根源在于对本我 的软弱,它是担心本我的冲动引起个人去做某些 会使他遭受惩罚的事情。弗洛伊德把神经性焦虑 具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期待的恐怖或叫做焦虑 性期待,患有这种焦虑的人常以种种可能的灾难 为虑,将偶然事件视为不祥之兆;第二类是特殊 性焦虑,常附着于一定的对象或情景之上,例如 坐车怕遭车祸,乘船怕遭灭顶之灾,过桥怕桥梁 中断等;第三类是同癔病同时产生的焦虑,其焦 虑和危险之间无明显的关系。
弗洛伊德的动力心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 能量系统,其中操纵人格三部结构运转和作用的能叫心理 能。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可以获得的能量是一定的,人 格中某一系统获得能量后,就意味着其它系统已丧失能量。 一个人有坚强的自我,其本我和超我就势必虚弱。人格的 动力状态是由能量在整个人格中的不同分布决定的,而一 个人的行为则取决于其所具有的动力状态。如果大部分能 量被超我控制,他的行为就很有道德;如果大部分能量被 自我所支配,他的行为就显得很实际;如果能量还停留在 本我,他的行为就具有冲动性。一个人想干什么和要干什 么,一个人的本质和行为,毫无例外地取决于能量在其人 格结构系统中的分布情况。弗洛伊德认为,一切作用于人 格的能都来自本能。本能作为一定量的心理能,是整个人 格结构系统的动力基础。人体有多少种需要,就有多少种 本能,因为一种本能就是一种人体需要在心理上的表现。 弗洛伊德认为,各种本能归根结底可分为两类:生的本能 和死的本能。
第二章 精神分析主义的人格理论
第一节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简介
一、生平(1856---1939)
A.
二、历史背景
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社会文化——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性本能受到极 大压抑 思想文化渊源 心理学上:莱布尼茨的微觉说,赫尔巴特的意识 阈,费希纳意识运动的学说 哲学思想上:叔本华的无意识概念、他和尼采的 非理性主义、哈特曼的无意识研究 科学思想上:赫尔姆霍茨的能量守恒观点、达尔 文的进化论思想 医学上:精神病病因学上的两种思想——生理病 因观和心理病因观
焦虑是可以防御的。弗洛伊德认为,自我的重大任务之一 就是要对付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的危险,在正常情况下,自 我以合理方式未能消除焦虑时,就必须以非理性方法来达 到这一目的。这种非理性的方法就是自我防御机制。(为 保护自我免受冲突、内疚或焦虑之累的潜意识反应)。 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御机制有以下几种: 1.压抑机制:这是自我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一种,就是 从清醒的意识中把一切引起焦虑的欲望、冲动排挤到潜意 识中去,使个人意识不到它们。 2.投射作用:这是把自己真实存在的但若承认就会引起 焦虑的事转嫁于他人。如有人作风不好,大谈别人作风不 正派;恨媳妇的婆婆常说媳妇恨自己等 3.反向作用:这是用过分夸大的相反举动来压抑激起焦 虑的冲动。如青春期男女的对抗;对继子女的态度。
全国1253婴儿患肾结石 三鹿副总鞠躬道歉(图)
四:人格发展的动力基础 从动力学的观点来研究人格的结构系统是弗洛伊德的人 格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19世纪中叶,德国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提出了能量守 恒定理。这个定理说明,“能”实际上是一个量,它可以 转换形式,但不可以被消灭;当能在一个系统的某部分里 消失时,它就一定会在该系统的其它地方出现。能量守恒 定理的提出,使科学家们对人的看法有了改变,出现了所 谓动力生理学。这种学说认为,生命机体也是一个动力系 统,同样服从化学和物理的规律。弗洛伊德接受了这种新 的观念,并把它引入心理学,认为动力学规律不仅适用于 人的躯体,同样也适用于人格,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心 理能在人格系统中的作用所致。他开创的“动力心理学” 便是研究人格中能量的转换与改变。
本能 生的本能(Eros) 生存本能 性本能 死的本能(Thanatos)
五、人格适应: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焦虑是一种由人格不适应状态引起的痛苦的情 绪体验。自我在整个人格结构中执行着控制和管 理人的行为的职能,它同时服侍着三位严厉的主 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而且要使它们的 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然而,这些要求总是背道 而驰并常常互不相容,所以自我常表现得软弱无 力。焦虑就是自我对待上述三者的软弱状态。弗 洛伊德说:“如果自我不得不承认它的软弱,它 就会突然产生焦虑。 根据焦虑的可能来源,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主要有 三种,即真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 三种焦虑的根源分别是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
焦虑反映了人格结构诸系统之间的不适应状态, 自我无力同时满足内部和外部的需要,那么,人 格结构系统便不能处于和谐、平衡的稳定状态, 于是便濒临危险的境地。焦虑的功能便是对自我 发出警告信号,当这种信号出现在意识中时,自 我就能采取措施以对付危险。尽管焦虑是种痛苦, 而且大概任何人都希望消除焦虑,但是它起着必 不可少的作用,即提醒人们警惕已经存在的内部 和外部危险。由于受到警告,人们可以密切注视 甚至避开危险,反之,就无法躲避危险,焦虑就 可能不断积累起来,以至最后出现人格结构严重 失调,产生精神病症或“精神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