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
《示儿》原文及翻译赏析
《示儿》原文及翻译赏析1、《示儿》原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1 翻译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亲眼看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111 赏析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诗的开头第一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对世间的一切已经没有了牵挂,但紧接着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情绪陡然一转,唯以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
这种悲怆的情感,深沉而强烈。
诗的后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则是诗人对儿子的嘱托。
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到那时,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牵挂和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整首诗语言质朴,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却饱含着诗人深厚真挚的情感,其爱国之情,感人至深。
112 艺术特色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色:其一,以“悲”字贯穿全诗。
诗人的悲哀,不仅在于个人生命的终结,更在于国家未能统一的遗憾。
其二,通过临终嘱托,展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对国家统一的热切期盼。
其三,语言简洁明快,直抒胸臆,却能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113 影响《示儿》一诗,因其真挚的爱国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激励着无数后人的爱国之心。
114 与作者其他作品的关联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词,《示儿》与他的其他作品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等,在主题和情感上有着一脉相承之处,共同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恢复中原的渴望。
115 后世评价后世对《示儿》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陆游爱国诗歌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其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12 历史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宋朝面临着北方外族的侵略,国土沦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却始终未能实现收复失地的愿望。
示儿译文及注释
示儿译文及注释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译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的是没能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
二、注释
1.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 元知:原本知道。
元,通“原”。
3.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 但:只是。
5. 悲:悲伤。
6.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7. 同:统一。
8.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0.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1. 无忘:不要忘记。
12. 乃翁:你们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部编版小学语文《示儿》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示儿》课文原文及赏析
课文原文: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绝笔诗。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深深期盼和对儿子的殷切嘱托。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诗人深知自己死后万事皆空,表现出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
然而,紧接着的“但悲不见九州同”却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悲痛和遗憾,他痛心于国家尚未统一,九州未能共享和平繁荣。
“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期待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平定中原,实现国家的统一。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和热烈期盼。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嘱咐儿子在家中祭祀时,不要忘记告诉他这个消息。
这既是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深切期待,也是他对儿子的深情寄托,希望他的遗志能够被后代继承和实现。
整首诗言简意赅,情感深沉,充分展现了陆游的爱国情怀和高尚人格。
它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更是一首激励人们为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壮丽诗篇。
《示儿》全文及赏析
《示儿》全文及赏析《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绝笔诗,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全诗内容如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死去元知万事空”,诗人开篇就表明,当人死去后,原本就知道世间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了。
这一句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诗人对生死的豁达态度。
然而,接下来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笔锋一转,将诗人内心深处的遗憾和悲哀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一生都渴望国家能够统一,山河能够完整,可直到生命的尽头,这个愿望仍未实现,这种悲愤之情令人动容。
“王师北定中原日”,这是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和坚定信念。
尽管此时国家仍处于分裂状态,但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大宋的军队能够收复失地,平定中原。
这种信念并非盲目乐观,而是源自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念。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则将诗人的爱国情怀推到了极致。
诗人深知自己已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的那一天,但他希望在子孙后代祭祀时,能够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他。
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牵挂,即使在死后,他的灵魂也依然关注着国家的兴衰荣辱。
从整首诗的结构来看,前两句写诗人对生死的看法和对国家未统一的悲痛,后两句则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和嘱托,情感层层递进,浑然一体。
在艺术特色上,《示儿》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却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灵。
诗人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让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同时,诗歌以“悲”字贯穿始终,从“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愤,到“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悲切,将诗人的爱国之情和忧国之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示儿》还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它反映了南宋时期,国家遭受外敌入侵,人民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诗人陆游作为一位爱国志士,他的这首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爱国人士的共同心声。
这首诗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它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陆游《示儿》原文、译文、赏析
陆游《示儿》原文、译文、赏析示儿宋·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做过宝章阁待制.父亲陆宰不仅曾有文学创作传世,且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
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即被金人所灭,陆游跟父亲经过了一段流亡岁月,才回到山阴老家。
陆宰不仅是一介文人,更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与志士往来,谈论家国局势,受父亲影响,年少的陆游早已埋下文学与爱国的种子.二十九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因名次在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因喜论恢复,屡受排挤,至桧死才得以被起用。
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
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
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
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
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
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
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
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
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
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
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
蜀州人民也怀念放翁诗人,诗人长溘之后,人们的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
小学古诗:陆游《示儿》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陆游《示儿》原文译文赏析《示儿》宋代: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仅仅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进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注释】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
元,通“原”。
本来。
在苏教版等大多数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
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仅仅。
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赏析】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
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
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
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
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叮嘱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作为一首绝笔,它无愧与诗人创作的一生。
陆游享年八十五岁,现存诗九千余首。
其享年之高、作品之多,在古代诗人中是少有的;而以这样一首篇幅短小、份量却十分沉重的压卷之作来结束他的漫长的创作生涯,这在古代诗人中更不多见。
作为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
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
示儿
《示儿》古诗赏析示儿【宋】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①:同“原”。
②但:只。
③悲:悲伤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⑤同:统一。
⑥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⑦乃翁:老人自称,指陆游自己。
⑧北定:收复。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
元,通“原”。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作者背景】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他的诗风格多样,内容丰富。
最受人们推崇赞赏的,是他表现杀敌报国志愿、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
【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我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只悲叹看不到九州统一。
大宋军队收复中原之日,家祭时别忘了告我亡灵。
【赏析】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名句赏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10)除夕前夜,作者临终前留下来的最后一首绝笔诗。
从他两岁时北宋灭亡,到他85岁即将去世,北方大好山河始终没能收复。
他原本知道死去之后,万事皆空,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惟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统一。
80多年来,驱除敌虏、统一河山的强烈愿望,在他心里始终没有动摇过。
所以在他临终前,仍然叮嘱孩子们,将来这一天到来时,一定不要忘记祭祀他的亡灵,把这胜利的喜讯告诉他。
全诗文字质朴自然,情感沉痛真挚,催人泪下,表现了作者相信恢复中原大好河山的壮志一定能够实现。
示儿
示儿 -陆游的诗作《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示儿作品出处剑南诗稿文学体裁七言绝句作者陆游创作年代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01-26)1 基本信息示儿作品名称:《示儿》创作年代:南宋作者姓名:陆游作品体裁:诗七言绝句遗嘱诗爱国诗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2 诗词原文示儿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wāng)告乃翁。
3 作品注释示儿:告诉儿子。
示儿元知: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万事皆空。
但:只。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这里代指的是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把北方平定。
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乃:你;你的。
无忘:不要忘记。
翁:父亲。
4 译文介绍诗意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只是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的时候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我。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也是陆游的绝笔诗。
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的情操,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
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
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6 诗词赏析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
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示儿》的诗意
《示儿》的诗意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注释: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
元,通“原”。
本来。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们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诗文意思: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此诗作于公元1210年(宁宗嘉定三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此诗为陆游的绝笔,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示儿的示的意思
示儿的示的意思
《示儿》中“示”的意思是告诉、交代、教导。
《示儿》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示儿》赏析:
是陆X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
陆X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
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
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
题目是《示儿》,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示儿
•
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 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 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 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 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 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 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 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 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 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家祭无忘告乃翁”
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 告诉你们的父亲。
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 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 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 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 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 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 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 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宋 金 对 峙 形Hale Waihona Puke 势中都大散关金
淮水
南宋
临安
返回
仕途就是知识分子通过学习和
应试等方式,转变成国家管理者 的过程;也可叫做官的途径、做 官的道路、做官的生涯、做官的 过程。另有图书仕途。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 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 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 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 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 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 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急促) (舒缓) (急促)
《示儿》原文翻译及赏析
《示儿》原文翻译及赏析一、《示儿》原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示儿》翻译1、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2、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三、《示儿》赏析11 情感真挚深沉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也是他的遗嘱。
诗人在临终之际,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仍然充满了深深的忧虑和期待,情感真挚而深沉。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开篇就表明了自己对死亡的坦然态度,但紧接着又抒发了未能看到国家统一的悲愤之情。
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挚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111 爱国情怀的强烈表达全诗以“悲”字贯穿始终,充分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他一生都在为抗金复国而努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诗,是诗人对儿子的嘱托,也是他对国家未来的殷切期望。
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12 语言质朴自然《示儿》的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易懂,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诗人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使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他的痛苦和希望。
这种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12 艺术特色121 以“临终遗愿”为切入点诗人选择在临终之时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未竟之志,这种独特的视角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读者在感受到诗人生命即将结束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他对国家统一的渴望是何等强烈。
122 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与“但悲不见九州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方面,诗人深知死亡意味着一切都将结束;另一方面,他又为国家未能统一而悲痛不已。
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的爱国之情超越了生死。
123 对后人的深远影响《示儿》作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示儿》原文翻译及赏析
《示儿》原文翻译及赏析《示儿》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给自己女儿的一首诗。
其原文如下:示儿道殣不行,猖披外出,头髮不结,截辫可染。
衣着褪敝,短襦狐貉,手舞麈尾,喜吏尤冶。
高楼明月,望断天涯,云初中夜,风罢应凉。
识字不多,识礼不深,何得孝心,为君抚琴!这首诗短小精悍,清新脱俗,直线式地表达了作者对女儿的思念和期盼,也借此对当时的教育、道德和文化风气提出了一定的质疑和反思。
首先,作者从女儿的容貌、打扮、行为等方面入手,描绘了一个自由、豁达、不受礼教束缚的形象。
这个形象既可以被解读为对女儿的宽容和理解,也可以被理解为对当时礼教陈旧、繁琐的反叛和批判。
其次,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女儿教育问题的关注。
他认为女儿“识字不多,识礼不深”,说明了女孩子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教育和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责怪女儿,而是在自责的同时,表达了对女儿的爱和期望,希望女儿能够在他的陪伴和指导下,成为一名有德有才的女子。
最后,作者在诗中的心情也是值得探究的。
他把自己的心情融入到了对女儿的描述中,透过女儿寄托自己深深的父爱。
高楼明月和望断天涯,体现了作者的心情恬静虚空。
但究竟是“云初中夜”,还是“风罢应凉”,也纷纷引起了读者的深思。
有人说这是暗示着作者的酷爱,有人说这是作者对外在环境的反应。
无论如何,这首诗都是杜甫对自己女儿深情爱意的表达和人性关怀。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和家庭观念一直是社会热点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质量提高和对家庭的重视也日益增加。
父母们对子女的关爱和期望已经不再局限于面包和零花钱,而是更加求全。
不过,我们也应该反思,是否我们的家庭观念也可能对子女造成误导和侵犯?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才能更好地呵护自己的子女?《示儿》这首古典诗歌,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敏锐的洞察力,不同于平常的诗歌,更具深刻的社会和人性意义。
它对我们的思考,督促我们对生命的态度,对亲情关怀的胸怀,都提出了警醒和启示。
示儿原文及赏析
示儿原文及赏析示儿原文及赏析原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我!注释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
元,通“原”。
本来。
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
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赏析: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
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
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
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
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
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
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
陆游《示儿》原文及赏析
示儿[宋]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分类标签: 爱国诗忧国忧民作品赏析这是陆游临终时写给自己儿子们的遗嘱,它充分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
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
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
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
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
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
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
示儿
陆游出生两年后就遇上了“靖康之变” 陆游出生两年后就遇上了“靖康之变”,儿时的他 备受流离迁徙的痛苦,且目睹了金兵强盗为非作歹 金兵强盗为非作歹, 备受流离迁徙的痛苦,且目睹了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 杀无辜,沦陷区的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杀无辜,沦陷区的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这在他 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而南宋统治者向金 纵情享乐, 人求得了暂时的安定后就纵情享乐 花天酒地, 人求得了暂时的安定后就纵情享乐,花天酒地,这更促 使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为报仇雪耻,他曾从军九年, 使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为报仇雪耻,他曾从军九年, 积极抗金。以后虽多次复职做官, 积极抗金。以后虽多次复职做官,但由于他积极主张抗 就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和排斥而多次失去官职 受到投降派的压制和排斥而多次失去官职。 金,就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和排斥而多次失去官职。 可不管个人遭遇多么不幸, 始终为国家前途、 可不管个人遭遇多么不幸,他始终为国家前途、人民命 写下了耀照千古的绝唱——《示 运担忧。86岁临终之时写下了耀照千古的绝唱 《 运担忧。86岁临终之时写下了耀照千古的绝唱 儿》。
示儿的诗意简短10字
示儿的诗意简短10字:
《示儿》的诗意是:我虽然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但是唯一让我觉得痛心的是,我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统一,希望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那一天,你们举行家祭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
《示儿》是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名篇,表现了其爱国情怀。
示儿一诗的意思是什么
《示儿》全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临终时复杂且悲痛的心情,也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也能深刻的感觉到诗人满腔悲痛,但是诗人并没有绝望,都是对收复中原充满必胜的信念。
这首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当时的陆游已经八十五岁,在床上一病不起,在临终前,写下了这首诗交给儿子们,是诗人的绝笔诗,体现了他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并对战争胜利的信心。
示儿对后世的影响
《示儿》一诗中表现出的爱国情怀让人闻之心酸,也发人深省,在后世流传极为广泛,受到许多爱国人士的推崇,爱国作家朱自清分析此诗为:“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国家信念至上的雏形。
”。
示儿古诗注释及译文
《示儿》古诗注释及译文一、古诗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古诗注释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
元,通“原”,本来。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三、古诗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只是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四、古诗赏析《示儿》是陆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人生中最后的、最美的一首诗,被文学家称为宋诗之极品。
这首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
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
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
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
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
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
“悲”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
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
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雪洗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语句通畅,明白如话,但诗人炽烈的爱国情感却溢于言表.火一样的诗句,感召着后代的人们.
鉴于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方法.对这首古诗的学习来说,课前搜集陆游的相关资料,对照译文自己理解诗意,并没有什么难处,但要真正体会诗人临终前丰富而又复杂的心情以及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确实不易.因此,补充文字后的历史,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感悟作者的爱国之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整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为5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在学生交流有关陆游资料之后,我出示了陆游临终画像,(配以低沉的音乐背景),并讲述陆游临终情境.这样不仅使学生对陆游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为下面学习古诗,体会诗人感情作了很好的铺垫,更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这首诗的内容自然也就多邮几分期待.
第二部分是“小组探究,理解诗义”.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强调学生自主性与合作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教师手管理行为.这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高年级的教学,尤其是古诗教学,应更多地提倡整体理解.因此,我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查资料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整体.理解古诗含义.在学生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再对其中一些重点知识点进行拨.如: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中“死去”和“元知”倒装,解句时应把“元知死去万吉空”.次名“但悲不见九州同”,中“但”是“只,只是”
的意思.这样设计,意在使学生主动地研究古诗的意思,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群体作用.同时,通过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第三部分是“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会,从第一句中,学生可能体会到诗人豁达的
生死观;从“悲”字中可能体会到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和遗憾;从后一句中可能体会到诗人对收复失地寄予的无限希望.从整首诗中都能体会出爱国之情.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胡马
入侵的情境,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对诗人当时悲痛,悲愤之情有一个更深的理解,随后,插入另外一首古诗《题临安邸》让学生体会作者“悲”的根源,那就是南宋统治花天洒地,苟且偷安,从而让“悲”字丰满了起来,很好地突破了重难点,更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第四部分“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朗读是一种综合的情感表达,在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我
没有硬性指导,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真实情感体验进行朗读.但对于部分学困生,必须进行一些基本的朗读方法指导,如“节奏”“音断气连”.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最后的作业设计是让学生继续搜集陆游的其他爱国诗篇,意在以《示儿》为点,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
1、注重古诗学法的指导,整节课我都是按照这24个字组织教学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品诗文,悟文诗情;诵诗句,背诗文.流程清楚,过渡自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举一
反三,为学生今后自学更多古诗打下基础.
2、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不论是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指导还是朗读,都是在学生主动的参与、交流和讨论中完成的.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也展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3、对教材的合理解读和适当补充,取得了实效.《清明上河图》和古诗《题临安邸》的适时插入,加深了学生对“悲”字意蕴的理解.
当然,这节课出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如课堂评价应该多样化,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教学的肤浅认识,敬请各位专家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