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充分采动的概念防治煤矿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什么是充分采动?防治煤矿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充分采动:当采空区尺寸(长度和宽度)相当大时,地表最大下沉值达到该地质条件下应有的最大值,不再随开采范围扩大而增加,此时的采动称为充分采动。

1、留煤柱开采。

1)部分开采。

(1)条带开采。沿煤层走向或倾向,将开采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宽度相等或不等的条带,开采一条,保留一条,利用留下的煤柱支撑顶板,以达到减小地表沉陷的目的。成功关键在于合理设计采宽与留宽,确保覆岩主关键层和留设煤柱的稳定性。

(2)房柱式开采。在煤层内开掘一些列煤房,留下近似于矩形的煤柱来支承顶板,达到控制顶板和减轻地表沉降的目的。

2)留设保护煤柱。地面存在重要的需要保护建(构)筑物时,在其下部对应煤层的合理位置预留一定尺寸的煤柱,使岩层移动影响边界达不到该建(构)筑物。煤柱留设主要根据具体矿井条件和岩层移动角等参数进行设计。

2、充填开采。

1)采空区充填。即用充填料充填已采空间,相当于减小煤层开采厚度。按运送充填物料动力的不同分水力、风力、机械和自溜充填;按充填材料分为水砂、矸石、膏体充填。

2)覆岩离层区充填。利用岩移过程中覆岩内形成的离层空洞,总钻孔向离层空洞充填外来材料来支撑覆岩,从而减缓覆岩移动往地表的传播。

3、调整开采工艺和参数。

1)协调开采:根据开采引起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通过合理的开采布局、开采顺序、方向、时间等方法减缓和减少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

①减小开采边界影响的叠加。

②多工作面协调开采。

③对称背向开采。

2)控制开采

①限厚开采。

②分层间歇开采。

2、简述岩层移动规律

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采空区的情况下,根据采空区覆岩移动破坏特点,可以分为“三带”,即垮落带、裂隙带、弯曲带。其特点如下

垮落带:破断后的岩块呈不规则垮落,排列也极不整齐,松散系数比较大,一般可达1.3之1.5.经重新压实后,碎胀系数可降到1.03左右。

裂隙带:岩层破断后,岩块仍整齐排列的区域即为裂隙带。它位于冒落带之上,由于排列比较整齐,因此碎胀系数比较小。关键层破断块体有可能形成“砌体梁”结构。垮落带与裂隙带合称为“两带”又称“导水裂隙带”,意指上覆岩层含水层位于“两带”范围内,将会导致岩体水通过岩体破断后的裂缝流入采空区和回采工作面。

“两带”高度与岩性和煤层采高有关,覆岩岩性越坚硬,高度越大。

弯曲带:自裂缝带顶界到地表的所有岩层称为弯曲带。弯曲带内岩层移动的显著特点是,岩层移动过程的连续和整体性,即裂缝带顶界以上至地表的岩层移动是成层地、整体性地发生的,在垂直刨面上,其上下各部分的下沉值很小。若存在厚硬的关键层,则可能在弯曲带内出现离层区。

开采后上覆岩层中裂缝带岩层移动特征

岩层移动的曲线符合指数函数关系曲线

煤层上方的岩层在开采的影响下,一般在回采工作面前方30至40m处就开始变形。其特点是上平移动较为剧烈,但垂直移动甚微。有些场合垂直位移还会出现负值(即有上升现象)当工作面推过此区域后,才引起垂直位移急剧增加。此区域为煤壁支撑区。

回采工作面推过钻孔4到8m后,垂直位移急剧增加,但各岩层速度不一样。特点是越向上越缓慢,此区域内将出现离层现象,称为离层区

当已断裂的岩层重新受到已冒落矸石支撑时,变形曲线又趋于缓和,此区域内,各岩层移动的特点是临近煤层岩层的运动速度要缓于其上覆岩层,因此此区域又进入相互压合的过程,为重新压实区。

3、关键层运动对岩层移动的影响

岩层移动右下向上成组运动,岩层移动的动态过程受控于覆岩关键层的破断运动。当第一亚关键层时,它所控制的上覆岩层组与之同步破断运动,如此往上发展直至主关键层。主关键层的破断将导致上覆所有岩层直至地表的同步破断下沉。

覆岩关键层不仅对地表动态下沉过程起控制作用,还对地表移动曲线特性产生影响,地表下沉是关键层与表土层耦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关键层破断块度越大,其对地表下沉曲线特张的影响越显著,相应地表下沉曲线的非正态分布特征越明显。另一方面,表土层起着消化关键层非均匀下沉的作用,表土层越薄,地表下沉的非均匀、非正态特征越显著,反之亦然。因此,对于表土层较薄或覆岩中有很厚、很硬的关键层的条件,地表下沉的预计必须考虑表土层与关键层的耦合关系,充分考虑关键层破断对地表下沉曲线特征的影响。

4、岩层移动中的离层与裂隙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