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十三章读后感2000字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精选52篇)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精选5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eed98e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d.png)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精选52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里仁篇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篇1《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
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
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
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
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
”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
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
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篇2本文中有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它的意思就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527bac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4b.png)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仁篇是孔子关于仁义道德的思想总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
在读完《论语》仁篇后,我深受启发,对仁义道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仁者爱人,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仁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心,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仁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是一种善良和宽容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功利和利益所左右,忽略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而孔子所强调的仁,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反思和警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仁的品质,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多一份关爱和尊重。
仁者爱人,孔子在《论语》中还提到了仁的具体表现。
他认为,仁者应该以诚实待人,以礼貌对待他人,以宽容对待他人,以诚信对待他人。
这些品质正是仁的具体表现,是仁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略了这些品质的重要性,而追求个人利益和欲望。
然而,孔子所强调的仁的具体表现,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反思和警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诚实、礼貌、宽容和诚信的品质,以此来表现我们的仁心。
仁者爱人,孔子在《论语》中还谈到了仁的实践。
他认为,仁者应该以行动来实践仁的品质,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略了行动的重要性,而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表达。
然而,孔子所强调的仁的实践,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反思和警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行动来实践仁的品质,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
通过阅读《论语》仁篇,我对仁义道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识到,仁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是一种善良和宽容的态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仁的品质,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多一份关爱和尊重。
同时,我也认识到,仁者应该以诚实待人,以礼貌对待他人,以宽容对待他人,以诚信对待他人。
这些品质正是仁的具体表现,是仁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通用10篇)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8a5fa2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4f.png)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通用10篇)《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篇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本章主要解释君子的做人原则。
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论富贵贫贱与道的关系;第二层次说君子成名之道在仁;第三层次说君子如仁者安于仁,穷困潦倒还是疾速缓慢始终坚守仁的做人原则。
一般说富贵贫贱是指现实中人的处境,有时人们还会说贫穷富裕高贵卑贱,孔夫子这句话富贵与贫贱相对,因此,这四个字没有用其引申意义,也没有褒贬的意思,就其本义而言,仅仅表明人在社会中境遇,富就是有财富,富裕;贵,在社会中处高位,是指为官的人;贫指没有财富,生活拮据,贫穷;贱,表示在社会中位卑,从事具体事务的人,“践也,卑下见践履也(《释名·释言语》)”。
富贵贫贱是社会中普通人的一般生活状态,是个事实,古今一样。
离苦得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是现实人的基本诉求。
如果一个人仅仅停留在物质需要满足这个层次上,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在儒家的世界里,人之为人的意义在于要超越基本欲望满足这一层次的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什么是君子呢?《论语》学而章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里仁章后文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颜渊章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一般认为君子一是指古代的统治者与贵族的通称,如:《春秋左传·桓公十二年》引诗经语:“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无信也”。
《孟子·滕文公上》说:“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尚之风必偃。
”君子也指人格高尚的人,如孟子说君子有不战;荀子说君子博学。
《周易·乾卦》卦辞:“九三,君子终日乾乾。
”汉代班固的《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
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
”宋代王安石《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9dfefa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06.png)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仁”篇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这篇文章对仁的内涵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也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义为重,而不是以利为重。
这就是仁者的精神所在,他们不图名利,只图天下太平,民众安宁。
他们不为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追求个人利益,忽略了社会的整体利益。
这种利己主义的思想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仁者的精神,追求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不是只考虑个人的利益。
另外,在《论语》中,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以同理心对待他人,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
这也是仁者的行为准则。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
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仁者的行为准则,尊重他人的感受,善待他人,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另外,仁者还注重道德修养和品德修养。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德为重,而不是以物质为重。
他们不追求外在的荣华富贵,而是追求内心的高尚品德。
这种品德修养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内心的修养。
这种追求物质享受的行为会导致人的道德沦丧。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仁者的品德修养,追求内心的高尚品德,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仁”篇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习仁者的精神,追求社会的整体利益,尊重他人的感受,追求内心的高尚品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60750942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d7.png)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仁篇,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仁。
阅读论语里的仁篇,我深感到对待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下面,我将分享我对《论语》里仁篇的心得体会。
一、仁者爱人《论语》里提到了很多关于仁的论述,比如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曾子)。
这些论述表明了仁者对他人的爱和关怀。
仁者不仅关心自己的利益,更注重他人的需求和利益。
只有通过关爱他人,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仁与道德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论语》里,孔子说:“恕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句话表明了人性的善良和相互关联。
仁是人们内在的善良之心,是人们道德行为的基础。
只有通过发扬仁爱之心和理解他人之善,才能真正做到待人宽容和谦逊,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三、仁与修身仁是一种修身的方法和准则。
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培养自己的仁心。
《论语》里有关于仁的论述提醒我们要反省自己的行为,做一个修身养性的人。
比如,孔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公冶长),告诫我们要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来提高自身修养,提升自己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同时,我们也要通过朋友的帮助和指导,共同追求仁的境界。
四、仁与和谐社会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在《论语》中,孔子讲到了很多关于仁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告诫我们不可以加害他人,应该尽力帮助和体谅他人。
只有通过实践仁的理念,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五、仁与教育仁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颜渊)。
这句话强调了榜样的力量。
仁者通过自身言行的榜样效应,对他人进行教育。
通过教育他人,我们将培养更多具有仁心的人,共同建设美好的社会。
论语里仁第十三原文与解析
![论语里仁第十三原文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57cf5d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0.png)
论语里仁第十三原文与解析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汇集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其中仁是一个核心概念,被视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
这篇文章将对论语中关于仁的第十三篇进行原文与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儒家的伦理观念。
原文如下:子曰:“仁者,先人者也。
己欲先人,而后人克之;己欲善之,而后人敢不善乎?君子者,先人而后己。
”解析:这段原文中,孔子说:“仁者,先人者也。
”这句话表明仁是对他人的先行之举,是一种先人后己的精神。
仁者具备倡导善行的能力和责任感,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引导他人向善。
当一个人先行仁行之举时,其他人往往会对其产生感受,并被激励去效仿。
下一句话是:“己欲先人,而后人克之;己欲善之,而后人敢不善乎?”这句话强调了仁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具备仁德之心,先行善事,那么其他人也会被感化,不敢去做坏事。
这种道德的力量是源于仁者自身的行为榜样和内心的追求,他们所展现的榜样行为会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一句是:“君子者,先人而后己。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这个概念与仁的关联。
在儒家伦理观念中,君子是具备高尚品德和行为的人。
君子不仅要先行仁行之举,还要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通过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君子的行为能够影响并塑造社会的道德风尚。
综上所述,论语中关于仁的第十三篇强调了仁的重要性及其对他人的影响力。
仁者首先要倡导善行,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来影响他人。
一旦仁者以身作则,其他人也会受到鼓舞,更加倾向于跟随他们的行为。
君子则是具备高度道德和行为榜样的人,他们通过先人后己的原则,以自己的道德追求和行为引导社会。
论语第十三篇读后感
![论语第十三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a25d47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62.png)
论语第十三篇读后感
这一篇里有好多关于“正名”的讨论,一开始我就想,“正名”是啥玩意儿?不就是名字嘛,有啥好正的?但是越看越觉得这里面学问大了去了。
就好比我们现在说的,一个人的身份得和他做的事儿匹配。
比如说,你要是个医生,那就得有医生的样子,得治病救人,要是光顶着个医生的头衔,却啥病都不会看,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了。
这就像在一个游戏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规则,你要是乱了套,那整个游戏就没法好好玩了。
还有关于治理国家的那些话,孔子那想法真的是很有远见。
他觉得统治者得自己先做好,得有德行。
这就像一个班级里的班长,要是自己天天迟到、不遵守纪律,还想让同学们听话,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而且孔子强调要以礼治国,这礼呢,不是那种虚头巴脑的繁文缛节,而是一种大家都遵守的秩序和规范。
就像交通规则一样,要是没有红绿灯,没有那些交通规则,马路上肯定乱成一锅粥。
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里,还体现了那种因材施教的感觉。
不同的弟子问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
这就像我们的老师,面对不同性格、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得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比如说,对于那种很聪明但是有点浮躁的学生,老师可能就会提醒他要踏实一点;对于比较内向的学生,老师可能就会多鼓励他大胆发言。
在这一篇里,我还看到了孔子对于人性的洞察。
他知道人都是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欲望的,但是要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把这些想法和欲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
这就好比治水,不能光堵,得疏堵结合。
要是一个人就想着赚钱,不管用什么手段都要赚钱,那肯定不行。
得让他明白,要通过合法、道德的方式去赚钱,这才是正道。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c68a03f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e0.png)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论语·仁篇》是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载有孔子的言行和他对于仁的理解。
阅读完《论语·仁篇》,我深感孔子对于仁的思考和追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首先,《论语·仁篇》围绕着“仁”的概念展开了探讨。
仁者,是孔子对于人性的理解和表述,是他对于心灵、品德的要求,也是他希望能够通过仁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内心感受,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善待,是基于道义和责任感的行为方式。
同时,他认为,仁德不仅是个人的修养,也是对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
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理念,强调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只有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努力,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论语·仁篇》让我明白了仁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和态度,它不仅是对他人的同情和关爱,更是一种自我约束和修养。
仁者,不仅要有善良的品德,更要有一颗良好的心态,待人以诚、宽容、善意,尽力践行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
另外,《论语·仁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经典语句都告诉我,对于仁的追求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只有不断汲取知识、增强修养,才能更好地实施仁的行为,提升自己的美德和情操。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论语·仁篇》让我认识到,人的修养和行为方式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子强调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家庭的和睦、和顺和孝顺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基础。
同时,他也非常关注社会的公正和人民的福祉,在他看来,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人民的幸福为根本目标,通过仁义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强调,“上好政,其次劳”,也就是说,要通过行善良政,从而使人民有更好的生活。
这一思想对于我来说,也带来了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自己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还要关心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福祉。
论语第十三则读后感500字
![论语第十三则读后感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59465e7c77da26925c5b0ae.png)
论语第十三则读后感500字书是美景,读书是饱览美景。
足不出户,你可以遍游于千山万水,徜详于长江黄河之间,看一道残阳铺水中,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论语第十三则读后感500字,仅供参考。
论语第十三则读后感500字一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
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
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
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精神弘扬光大,昭示世人!论语第十三则读后感500字二孔子的《论语》语言深奥,我作为一名小学生,只知《论语》是一部描述孔子与他的学生们的语录,其他的便一概不知了。
就在五年级时,学校编写了各年级适用的《论语》,我才慢慢对它产生了兴趣。
读过了《论语》后,我了解了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人,《论语》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言论,其中大多关于学习,十分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b667e75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a.png)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的仁篇是关于仁义道德的重要篇章。
通过学习《论语·仁篇》,我深入思考了仁的内涵与意义,并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仁,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使我们对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仁是一种美德,是人们应当具备的品质。
《论语》中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说明君子之所以受人敬仰,关键在于其具备了仁义道德的品质。
而仁的具体表现则包括:爱人、善行、宽容、礼让等。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需要我们时刻保持真诚、圆融的仁心。
其次,仁是一种行为原则,是人们应当遵循的准则。
孔子认为,一个人在行为上要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即要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和对待问题。
在《论语》中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箴言告诉我们,只有在以仁为指导的原则下,我们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起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再次,仁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人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仁人,需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中记载:“修己以安人,尉曰仁。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个人的修养提升,才能对他人有所贡献,体现出仁德之风。
仁心浩然,舍己为人,是仁者无可替代的品质。
最后,仁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人们应当承担的责任。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仁者应该尽己所能为社会谋福祉。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这意味着只有倡导并践行仁道,才能带领他人一起进步、共同发展。
仁者不仅关心自身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通过阅读《论语·仁篇》,我深切感受到仁的价值与意义。
仁作为一种品质、一种准则、一种境界和一种责任,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积极践行仁爱之心,并以此为指导,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时,仁的价值更加凸显出来。
论语里仁读后感
![论语里仁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465346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87.png)
论语里仁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其中,孔子的思想贯穿始终,主要围绕仁、义、礼、智等方面展开,其中仁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通过阅读《论语》里关于仁的部分,我深刻体会到了仁的重要性,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他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的品质,也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仁的理解,即要以同理心对待他人,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这种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
另外,孔子还强调了仁的实践性,他认为仁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一种行为准则。
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义为先,而不是以利益为先。
这种理念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以道德和良知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利益所驱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真正有仁德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通过阅读《论语》里关于仁的部分,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和强调,也对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有了更深入的反思。
我认识到,仁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品质,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应该坚守的原则。
只有通过不断地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做到以仁为本,以义为先,以道德为准则,成为一个真正有仁德的人。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论语》里关于仁的部分,我对仁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有了更深入的反思。
我深刻体会到了仁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仁的实践性。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做到以仁为本,以义为先,以道德为准则,成为一个真正有仁德的人。
论语第十三回读后感(精选6篇)
![论语第十三回读后感(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25bd30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89.png)
论语第十三回读后感(精选6篇)论语第十三回读后感(精选6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你们精心整理好的论语第十三回读后感,希望能给你们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论语第十三回读后感(篇1)书是我的最爱,我每天都看,我有两百多本书,可最值得推荐的书,还是这本古香古色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载孔子言行和思想的一本书。
就是孔子的弟子把听孔子讲话和孔子与时人、弟子谈话时作的笔记,加以整理、编纂而成的。
这本书包含了人文、生活、道德和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让我觉得“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我明白了学习知识以后,按一定时间温习它,不是很快吗?读了“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我明白了学习就像追赶什么,追上了还会担心失去它。
也就是学习完要定时复习,不然会丢失它。
读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一起走,必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取长补短。
读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学习首先要培养兴趣、爱好。
千万不能被动学习,否则只能事半功倍。
《论语》里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就不一一枚举了。
我虽然还有很多没读,但我已经被它吸引了,我坚信,他对我未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很大的影响。
同学们,这就是我强力推荐的一本书——《论语》。
论语第十三回读后感(篇2)岁月悠悠,古老的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
在飞逝而过的五千年中,这龙的故土上出现了多少杰出的人物。
如酒仙诗人李白;地动仪的发明家张衡;数学家祖冲之;伟大的设计师詹天佑……但是,有一位学术精湛的学者,他的许多有见地的思想,直到今天都令我们无法忘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就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
他的第子根据他的言行举止写出了响誉世界的《论语》。
《论语里仁》阅读心得
![《论语里仁》阅读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439fe439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5.png)
《论语里仁》阅读心得阅读《论语·里仁》给我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这部经典著作是孔子思想的精华,其中涵盖了许多关于道德、伦理、政治、人性等问题的深刻见解。
以下是我阅读《论语·里仁》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这部作品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里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他对于道德和人性的看法。
其次,这部作品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
在阅读《论语·里仁》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通过与孔子的对话,我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也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第三,这部作品让我更加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强调了做人要有仁爱之心、有礼貌、有诚信等品质。
这些品质不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追求的目标。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更加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也更加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
最后,这部作品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在阅读《论语·里仁》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思考如何更好地与身边的人相处,如何更好地珍惜身边的事。
通过孔子的教诲,我更加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只有通过互相关心、互相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我也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等。
总之,《论语·里仁》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经典著作,它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明白了做人的道理、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我相信这些启示会对我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6c8a436e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f4.png)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在中国古代被广泛传颂,至今仍对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的仁篇尤为重要,深入探讨了仁的概念和实践。
我们在读《论语·仁篇》时,能够从中汲取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仁在《论语》中被视为基本的道德准则。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这句话可谓仁道的核心。
仁是一种深入人心的道德要求,要求我们待人宽厚、仁爱他人,与其它人平等相处。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这一原则行事,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其次,《论语》中还提到了仁与礼的关系。
礼是指一定社会群体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然而,孔子强调,礼虽然重要,但它不应当代替仁。
仁在于内心的真挚感受,而礼则更多地强调外在的形式与规矩。
仁与礼的结合将会使人的品德更加完善,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将仁与礼融会贯通。
另外,《论语》中的一些对话还引发了我对仁的思考。
例如,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提醒我们,真正的君子应该追求内心的修养和道德境界,而不应该经常拿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
这使我深思,仁并不仅仅体现在我们对他人的善待上,也同样体现在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上。
此外,《论语》还反复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 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我们能够不断地改进自己、提升自己。
而在《论语·仁篇》中,仁被描述为一种自始至终的修行过程,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最后,仁篇还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孔子说:“孝者,其为人之本也。
”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孝道的高度评价。
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强调对父母的尊敬、孝顺和关怀。
同时,孝道也拓展到了对上级、师长以及祖先的尊重。
通过践行孝道,我们能够体现仁慈、关爱他人的精神。
通过阅读《论语·仁篇》,我深刻体会到了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仁是一种对他人深入内心的关爱和尊重,并通过实践行动来体现。
《论语》读后感_13
![《论语》读后感_13](https://img.taocdn.com/s3/m/6b16d42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d9.png)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1当然,沙漠区自然少不了仙人掌,那些仙人掌个个挺起叶子上的刺,像一头头好斗的公牛,好像在警告我们:“离我远点儿,否则别怪我不客气;”大人继续喝酒,我继续吃菜。
刚回到我的位置,ZCY就捅,我一下叫我雅猪大妈,我刚准备和他骂个‘昏天黑地,日月无光’就有两个字在我头上飘——淑女,我立刻换了个嘴脸。
一、朋友的作用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
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
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
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
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
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论语》读后感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咦?大上午的,谁在读书呀?哦,原来是焦作日报社组织校园记者在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呢!以前,我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给他们说的话他们不太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他们不相信我。
我很生气,为什么不相信我呢?但自从读了《论语》后,想起《论语》里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我马上就不伤心了。
还有一次,我的同桌不喜欢学习,我就耐心地给他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道理,使他感到学习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令人讨厌。
后来,他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学习,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虽然再有两节课就不能和任老师共同学习了,但是,任老师的谆谆教导我会永远牢记在心。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五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五](https://img.taocdn.com/s3/m/5dc7948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70.png)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篇13读完《论语》,坐着发呆,迷茫中,《庄子。
秋水》中的一句话,浮上心头。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什么?是一位在文化封冻的河流上用肩膀奋力拉船的纤夫,是一名在“人治”与“专制”之间撑船的摆渡人。
一个自由的思想家,却因为世事的束缚、统治的变迁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终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着不得志的“仁”的理想。
好心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却又总是将至德者归入强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属于同情范围。
其实,世间多数出色者都因为众人的分享、争抢和排挤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谈论理想时,那浅浅的一句:“吾与点也!”(“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叹?《论语》中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质朴的道理和,以身作则。
细想身边常有这些品格的展露,而习惯于淡漠的我们却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
也许华夏的血脉里,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经过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纳,将它凝固住了,现之以墨字,代代相传。
或许至德者从不抱怨,透过字里行间,只能隐约看见孔子影影绰绰的无奈。
记得有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拥有一整部《论语》的孔子,留下的却只有无奈的隐忍。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篇14《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有人说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可他的弟子却说“仲尼不可毁”。
孔子那一声又一声的子曰,难道没有时时刻刻的点醒着我们吗?每读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仪容伪善,几乎就不具备仁了。
我想仁德难道不是人一生所具备的品德吗?花言巧语和仪容伪善都是为了取悦他人而做的行为,所以几乎没有仁德可言。
就像一些男生为了夺得女生的青睐而用甜言蜜语、花言巧语去骗取他人的感情,这应该是丧失了他们自身的仁德。
更胜者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去获得高收入,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别人的劳动成果,可能他们只是动了动手指,说了几句好听的话就得到了别人的信任,这就是所谓的网络诈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里仁篇》第十三章读后感2000字
本章旨在孔子的礼让与治国关系的思想。
意为如果能以礼让治国,有什么不能治理好的呢?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讲礼又有什么用呢?孔子是春秋时代的没落贵族,去日久远,那个时代有没有标点符号,因此该句的句读在宋代的时候已经成为儒者争论的一个焦点了。
所以,朱熹就说:“此章之旨诸家皆不能尽善。
今详上句之说则范氏得之,下句之说则李氏得之。
盖以礼之繁文末节,当世所尚,皆时人所易行者。
至于辞让之心,则礼意之实,而人所惮为。
故言能以礼让为国而先民,则其为国也不难。
若不能以礼让为国而徒相与从事乎繁文末节之间,则亦无以为礼耳。
至于句读之间,诸说亦多不同,往往多至让字为绝句,而以为国者属之下文,虽于上句为通,然施之下句则不通甚矣。
要之,此但当为三句,而中句至国字为绝乃安耳。
谢、杨、周说皆失之,谢氏上句犹可通,而下句以如礼何者为一身之礼,则无所据矣。
且其上句之读与下句文势正相戾,又与诸说不同也。
杨氏周氏以礼而让之说,则巧曲而支离矣。
李氏之读恐亦未免此病也。
”经过长期思考,朱熹在《集注》去繁就简,解释说:“让者,礼之实也。
何有,言不难也。
言有礼之实以为国,则何难之有?不然,则其礼文虽具亦且无如之何矣。
而况于为国乎?” 明代大儒刘宗周在《论语学案》中说“天下之乱皆起于争,人情相争则不足;相让则有余。
故先王制礼以教之。
其间一进一退、一俯一仰,玉帛之交错、拜跪之趋承,大抵先人后已之意。
人主躬行让徳以制礼之本。
凡事皆深自抑损,视匹夫匹妇皆能胜。
予不敢以崇髙自恃,由是而礼教行焉。
百官让于朝,万民让于野,纪纲犁而风俗成,治国之所以易易也。
舍让而言礼,其人主实有争心,一切制度文章不过为涂饰耳目之具,天下何所禀式?与人以为礼之无当于治也,而不知其畔礼已甚矣。
盖春秋之末,礼文日盛,礼意已亡,人情渐趋于嚣争,遂流而为战国,故夫子有感而言之。
” 综上所述,礼与让治国是儒家的政治诉求。
不同的时代赋予了礼和让不同的意蕴。
在孔子的时代,孔子赞成的是周礼,礼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还具有行政法、民法的性质,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维护公序良俗、民事调解不可或缺的工具。
三国时期民间还有“让礼一寸,得礼一尺”的谚语呢,就是今天民间仍然有“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说法。
什么是让呢?让首先是一种举手的礼节仪式。
郑玄注《仪礼·聘礼》“宾入门皇,升堂让”,“让谓举手平衡也。
”在注《书·尧典》“允恭克让”时说:“推贤尚善曰让。
”《国语·晋语》也有“让,推贤也”的说法。
而《左传·襄公十三年》有语:“让者,礼之主也”。
《礼记·曲礼》亦明:“退让以明礼”。
就字义而言,《说文解字》曰:“让,相责让也”。
《小尔雅》语:“诘责以辞谓之让”。
《广雅》谓:“让,责也”。
由此可见,让不是无原则的退让,让是礼让,是有原则的相让,一是见人的礼貌动作,如现代人见面握手等肢体语言,二是表示推贤尚善,礼敬贤达善人,三是因责而让,如当仁不让。
总之,礼让是一种做事敬的原则,回归到孔子的本意就是人人礼让可修身,修身礼让可齐家,齐家礼让可治国。
为什么要强调让呢?因为“让者,礼之主也。
”遵礼、守礼不仅仅在于有礼的形式,更在于践行礼的精神,身体力行地践礼。
儒家的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作用,今天讲礼让就不是讲周代的礼,更不是讲历史上某朝某代某个国家的礼,而是讲我们自己的礼。
我们这个既有文化传统的历史传承又有时代的意义,这个礼一方面是以法为礼,另一方面是以德为礼。
遵法守德,维护公序良俗就是现代礼让的基本要义。
以法为礼不仅在于依法做事,还在于遵守宪法为守一切法的依据,基于母法与部门法基础上的民约乡规、单位规章制度就是今天礼让的内涵。
以德为礼就是尊重私德维护公德,既不以公德害私德,也不以私德侵占公德。
坚守公德是每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底线。
正如礼为繁文缛节一样,今天各种各样的法律条文、规章制度实在多得了不得,而且还在不断地制定出来更细更多条条框框来。
然而,“有礼无让”可以吗?不可以。
无论外在的法律条文有多少,关键还在于人自身法律信仰,无论是法律制定的者,还是执法者甚至是全体公民都需要对法律的信仰,法律信仰也是公民的基本素养。
如此,现代的“让,礼之主也”才有意义。
守法基础上的谦让、让贤、当仁
不让才有实在性,难道还有什么比一个有着礼让核心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对百姓生活更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