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说课课件
12.2《全等三角形》判定 (胖瘦模型)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12.2 全等三角形判定(胖瘦模型)说课稿介绍本节课是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第12.2节,主题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其中使用了胖瘦模型。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准确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以及掌握使用胖瘦模型进行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方法。
教学目标•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学会使用胖瘦模型进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胖瘦模型的运用。
教学难点•运用胖瘦模型进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教学反思笔记。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作业。
教学过程导入1.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相似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引导学生回忆并巩固基础知识。
引入1.通过展示一个两座山峰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此图片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通过讨论,引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2.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四个条件,并解释每个条件的含义。
学习1.教师通过示例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示例问题1:“在下图中,若点A、B、C分别是MN均分线的中点,你能判断三角形ABC和三角形MNP是否全等吗?”–示例问题2:“在下图中,若∠A = ∠P,你能判断三角形ABC和三角形MNP 是否全等吗?”2.介绍胖瘦模型的概念。
–教师通过绘制胖瘦模型的图形,并通过比较边长、夹角来解释不同情况下的全等判定。
3.导入胖瘦模型的判定方法,并提供练习题进行巩固。
–练习题1:“在下图中,若AB = PQ,BC = QR,∠ABC = ∠PQR,你能判断三角形ABC和三角形PQR是否全等吗?”–练习题2:“在下图中,若AB = PQ,AC = PR,你能判断三角形ABC和三角形PQR是否全等吗?”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给出了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边长或三个角度,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3《等腰三角形》说课课件
综合小测
1.(中考•盐城)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40°,则它的 底角度数为( )
A.40° B.50° C.60° D.70°
2.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吗?如 A
图,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将等腰三角形 ABC沿对称轴AD翻折,观察DE与DF的关系.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 E
(2)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AD对折, 找出其中相等的线段和角,填入下表?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B
C
D
等腰三角形除了两腰相等以外, 你还能发现它的其他特征吗?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剪,折,直观发现规律, 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活动2: 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A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板书)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B D C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
4.变式训练:若已知∠BAC=100 º, 你能否求出顶架上∠B、
∠C、∠BAD、∠CAD的度数.
A
设计意图
B
D
C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意义—它既是全等
知识的运用和延续,又是证明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线
段垂直关系的更为简捷的途径和方法。
5.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我们是怎么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 (3)“三线合一”的含义是什么? (4)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
.
(4)如图3, AB=AC ,AD⊥BC交BC于点D,BD=5cm,那么BC的长度为
(
)A
A
A
图1
图2
图3
B
CB
C B DC
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课课件
说学法
三
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
说教学过程
四
(一)回顾与引入(二)猜想与证明(三)应用与提高(四)心得与体会(五)作业与巩固
你们的三角形都是如何剪成的?
对折长方形纸片,剪下靠近对称轴一个角再展开。
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再剪下来。
教师提问
(一)回顾与引入
一学生回答
另一学生回答
1、回顾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图1
图2
(三)应用与提高
例 :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三)应用与提高
练习2:如图,在△ABC中,AB=AC,D、E在AC、AB上,BC=BD,AD=DE=EB,求∠A的度数。
(三)应用与提高
练习3 填空:如图⑴∵AB=AC,AD⊥BC∴∠_=∠_,_=_; ⑵∵AB=AC,BD=DC∴∠_=∠_,_⊥_;⑶∵AB=AC,AD平分∠BAC∴_⊥_,_=_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AB=AC
BD=CD
AD=AD
∠B = ∠C.
∠BAD = ∠CAD
∠ADB = ∠ADC
猜想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①已知:AB =AC,AD平分∠BAC 求证:②已知: AB =AC,AD平分BC 求证:③已知: AB =AC,AD⊥BC 求证:
WHAT MAKES USDIFFERENT?
85%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的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三节第一小节《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
1、教学内容
“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从分数到分式》分式教学说课复习课件
2
3x
解:(1)要使分式
2
有意义,则分母3x≠0,即x ≠ 0;
3x
x
(2)
x 1
x
(2)要使分式 x 1 有意义,则分母x–1≠0,即x ≠ 1;
1
(3)
5 3b
(3)要使分式
1
5
有意义,则分母5–3b≠0,即b ≠ ;
5 3b
3
x y
(4)
x y
(4)要使分式
x y
有意义,则分母x–y≠0,即x ≠ y.
B
当A=0且B≠0时,分式
A
的值为零.
B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应用新知
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28页,习题1、2 、3.
再见
人教版 数学 八年级 上册
15.1 分式
15.1.1 从分数到分式
课件
导入新知
8÷9可以写成分数
8
,那么y÷x可以写成这样的形
9
式吗?假如你认为可以,那么这个式子是我们以前学习
60千米所用的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是多少?
如果设江水的流速为v千米/时.
最大船速顺流航行
100千米所用时间
=
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
60千米所用的时间
探究新知
说一说
S
V
请大家观察式子
和 S
a
请大家观察式子
和
,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特点?
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都具有分数的形式
不同点(观察分母)
+
,
(1)当x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教学说课复习课件
一性质呢?用字母表示
am ·an ·ap
等于什么?
am·an·ap = am+n+p (m,n,p都是正整数)
例2
计算:(1)23×24×25 ;(2)y ·y20 ·y30 .
解:(1)23×24×25=23+4+5=212
(2)y ·y20 ·y30 = y1+20+30=y51
同底数幂相乘,
注意 条件:①乘法
底数不变,指数 相 加 .
结果:①底数不变
练一练
计算:
1011
(1) 105×106=_____________;
(2)
a7
10
3
a
·a =_____________;
(3) x5 ·x7=_____________;
x12
(4) (-b)3 ·(-b)2=_____________.
am ·
an·
ap=am+n+p(m,n,p都是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14.1整式的乘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重点)
2.能够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相关计算.(难点)
3.通过对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的推导与总结,提升
(1)(2a+b)2n+1·(2a+b)3;
(2)(a-b)3·(b-a)4;
(3) (-3)×(-3)2 ×(-3)3;
(4)-a3·(-a)2·(-a)3.
解:(1)(2a+b)2n+1·(2a+b)3=(2a+b)2n+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多边形说课课件
问题2:你能说出生活中的多边形吗? 教师利用投影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进行讨论、交流.之后学生自由发言. 然后教师指出相关的概念. 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按组成多边形线段的条数分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这个多边形叫做n边形.
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段落文本点击此处添加段落文本
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段落文本点击此处添加段落文本
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段落文本点击此处添加段落文本
教学分析
教学方案
教学内容
教学成果
教学总结
23%
61%
48%
36%
目录 标题
单击添加详细文字说明,或复制文本黏贴自此右键只保留文字
单击添加详细文字说明,或复制文本黏贴自此右键只保留文字
在此添加标题
请在此处输入具体想要描述的内容,言简意赅,说明用意即可。
教学分析
教学方案
教学内容
教学成果
教学总结
01
02
03
04
在此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详细文字说明,或复制文本黏贴自此右键只保留文字单击添加详细文字说明,或复制文本黏贴自此右键只保留文字
在此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详细文字说明,或复制文本黏贴自此右键只保留文字单击添加详细文字说明
2000-2006
请在此处输入具体想要描述的内容,言简意赅,说明用意即可。
2006-2008
请在此处输入具体想要描述的内容,言简意赅,说明用意即可。
2008-2013
教学分析
教学方案
教学内容
教学成果
教学总结
A
STEP
B
STEP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整式的乘法》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说课研讨复习教学课件拔高
计算:
(1)28x4y2 ÷7x3y;
解:(1)原式=(28 ÷7)x4–3y2–1
(2)–5a5b3c ÷15a4b.
(2)原式=(–5÷15)a5–4b3–1c
=4xy;
= –
1
2c.
ab
3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要按照法则逐项进行,不得
漏项,并且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巩固练习
下列计算错在哪里?怎样改正?
计算.
巩固练习
计算:
(1)(–xy)13÷(–xy)8;
(2)(x–2y)3÷(2y–x)2;
(3)(a2+1)6÷(a2+1)4÷(a2+1)2.
解:(1)原式=(–xy)13–8=(–xy)5=–x5y5;
(2)原式=(x–2y)3÷(x–2y)2=x–2y;
(3)原式=(a2+1)6–4–2=(a2+1)0=1.
探究新知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单项式相除, 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
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
为商的一个因式.
理解
商式=系数 • 同底的幂 • 被除式里单独有的幂
被除式的系数
除式的系数
底数不变,
指数相减.
保留在商里
作为因式.
探究新知
素养考点 3 单项式除法以单项式法则的应用
探究新知
素养考点 2
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逆运用
例2 已知am=12,an=2,a=3,求am–n–1的值.
解:∵am=12,an=2,a=3,
∴am–n–1=am÷an÷a=12÷2÷3=2.
方法总结:解此题的关键是逆用同底数幂的除法,对am–n–1进
行变形,再代入数值进行计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分式的混合运算说课课件
单击添加详细文字说明,或复制文本黏贴自此右键只保留文字单击添加详细文字说明,或复制文本黏贴自此右键只保留文字单击添加详细文字说明,或复制文本黏贴自此右键只保留文字单击添加详细文字说明,或复制文本黏贴自此右键只保留文字
感谢
分式的混合运算是分式这一章的重点和难点,涉及到因式分解和通分这两个较难的知识点,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例题、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分式的运算法则并提高运算能力.
说课PPT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教学成果展示
教学方案
C
ontents
目录
教学总结
教学分析
教学方案
教学内容
教学成果
教学总结
这里输入简单的文字概述这里输入简单文字概述简单的文字概述这里输入简单的文字概述
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般按分式的运算顺序法则进行计算,但恰当地使用运算律会使运算简便. (2)要随时注意分子、分母可进行因式分解的式子,以备约分或通分时用,可避免运算烦琐. (3)注意括号的“添”或“去”、“变大”与“变小”. (4)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 强化练习,引导学生及时纠正在例题中出现的错误,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
添加标题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添加标题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添加标题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教学分析
教学方案
教学内容
教学成果
教学总结
01
05
04
02
03
请在此处输入具体想要描述的内容,言简意赅,说明用意即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分式方程》分式说课复习(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x+5=10.
解得
x=5.
x=5是原分式方 程的解吗?
将x=5代入原分式方程检验,发现这时分母 x-5和x2-25的值都为0,相应的分式无意义.因 此x=5虽是整式方程x+5=10的解,但不是原分式 方程的解,实际上,这个分式方程无解.
巩固练习
练习3 解方程并检验.
1 2 . 2x x 3
解:最简公分母为
巩固练习
练习4
解关于x 的方程
x
a
a
b
1( b ≠ 1).
解:方程两边同乘x-a,得
a+b(x-a)= x-a
去括号,得 a+bx-ab =x-a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b-1)x = ab-2a
∴x
ab 2a b 1
检验:当 x
ab b
2a 1
时,∵
b
≠
1,∴b-1
≠0,
x ab 2a
方程① 当v=6时,(30+v)(30-v)≠0,这就是说,去分
母时,方程①两边乘了同一个不为0的式子,因此
方程② 所当得x=整5时式,方(程x的-5)解(与x①+的5)解=相0,同这. 就是说,去分母
时,方程②两边乘了同一个等于0的式子,这时所 得整式方程的解使②出现分母为0的现象,因此这 样的解不是②的解.
解:设该厂原来每天加工x个零件,则采用新技 术后,每天加工2x个零件,
根据完成时间的等量关系,得
100 600 100 7
x
2x
去分母,得200 + 500 =14x,
解得
x = 50.
检验:x = 50时,2x ≠ 0.
所以x = 50是原方程的根.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4.平方差公式说课课件
八、说作业布置
作业本:课本112页 习题14.2 第1题 思考题: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 (a 1)(a 1)(a2 1)(a4 1)(a8 1)
(2) 102 92 82 72 22 12
习题14.2第1题是使用平方差公式计算,适合学生独立完成; 思考题是对平方差公式的拓展应用,适合小组合作、交流得 出答案。
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注:必须符合平方差公式特征的代数式才能用平方
差公式!
(三)巩固练习
例(1)选择简 单的题,教师讲解,
例: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规范用平方差公式
(1)(5 6x)(5 - 6x);
计算的解题过程;
(2)(x 2 y)(x - 2 y); (3)(-m n)(-m - n).
(2)、(3)学生 可独立完成。
• 问题解决:在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公式 解决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可应用于生活,提 高学习兴趣和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重难点确定如下: • 重点: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 • 难点: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变式)。
五、说教学方法
练习3
• 回顾思考计算10.2×9.8
• 练习3,回归思考,紧扣课前导入,同时也是对平方差公式的拓 展应用。
(四)课堂小结
1、试用语言表述平方差公式
(a b)(a b) a2 b2.
2、应用平方差公式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通过两个问题,培养学生及时巩固、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七、说板书设计
二、说学情
• 学生已掌握了整式的概念、整式的加减和乘法运算;个性活泼, 思维活跃,已初步具有观察、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有一 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全册)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说课稿八年级(上)目录第11章三角形311.1.1 三角形的边说课稿(模版一)311.1.1 三角形有关的边说课稿设计(模版二)9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说课稿(模版一)1211.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说课稿(模版二)20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课(模版一)25“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课稿(模版二)2911.2.1《多边形的内角》说课稿3511.2.2《三角形的外角》说课稿(模版一)3911.2.2《三角形的外角》----说课稿(模版二)4111.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2)4511.3.1 多边形说课稿4511.3.2多边形的内角和说课稿(模版一)49《多边形的内角和》说课稿(模版二)55第12章全等三角形(11)6312.1 全等三角形说课稿6312.1 全等三角形说课稿(模版二)66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说课稿(模版一)68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说课稿68《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模版二)71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说课稿(模版二)77第13章轴对称(14)8613.1.1 轴对称说课稿(模版一)8613.1.1《轴对称》说课稿(模版二)9213.2 画轴对称图形(2)说课稿(模版一)9613.3 等腰三角形(5)100《等腰三角形》说课稿10013.3.2等边三角形说课稿107第14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4)11114.1.1同底数幂的乘法说课稿111同底数幂的乘法说课稿116同底数幂的乘法说课稿120积的乘方--说课稿(模版一)123整式的乘法(3)说课稿12714.1.2 《幂的乘方》说课稿(一)12914.1.2 《幂的乘方》说课稿(二)132《积的乘方》说课稿(一)13514.1.3整式的乘法----积的乘方说课稿(二)14014.2.1平方差公式说课稿(一)144《14.2.1 平方差公式》说课稿(二)14914.2.2完全平方公式说课稿(一)156《完全平方公式》说课稿(二)16414.3.1提公因式说课稿(一)169§14.3.1 提公因式法说课稿(二)17314.3.2公式法说课稿(一)177§14.3.2公式法说课稿(二)181第十五章:分式18515.1.1从分数到分式说课稿(一)185改了的15.1.1 从分数到分式说课稿(一)188改了的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一)193 15.2.1分式的乘除说课稿(一)19915.2.1分式的乘除说课稿(二)20215.2.2分式的加减说课稿(一)20415.2.2分式的加减说课稿(二)206改了的整数指数幂说课稿(一)20915.3分式方程(3)说课稿(一)21415.3.1《分式方程》说课稿(二)21915.3.1《分式方程》说课稿(三)222第11章三角形11.1.1 三角形的边说课稿(模版一)下面我将从教材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课时15.1.3 积的乘方》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课时 15.1.3积的乘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课时 15.1.3 积的乘方》这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积的乘方运算法则。
这是初中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积的乘方运算法则,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幂的乘方等基础知识。
他们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和经验,但对于积的乘方这一概念和运算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并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积的乘方运算法则,掌握其运用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的乘方运算法则。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积的乘方运算的动画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积的乘方运算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和运用方法。
3.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理解积的乘方运算的过程和方法。
4.练习环节: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积的乘方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解题方法。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的关键点。
可以设计如下:积的乘方运算法则:1.积的乘方等于每个因数的乘方之积。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其判定》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A
1、∵ AD为BC旳中垂,线
B
∴AB=AC( 线__段_垂__直__平_分__线__上_旳__点__与_这__条__线_段)
两个端点旳距离相等.
D
C
2、∵ _______A_B__=__A_C__________ ,
小于1 AB旳长为半径作弧,两
2
弧相交于C、D两点;
A
B ⑵作直线CD .
CD即为所求旳直线.
D 结论:对于轴对称图形,只要找到任意一组相应点,作出相 应点所连线段旳垂直平分线,就得到此图形旳对称轴.
【跟踪训练】
1.下图中旳五角星有几条对称轴?作出
n
这些对称轴. A
B
作法:(1)找出五角星旳一对
相应点A和B,连接AB.
思索:生活中旳数学
A
某区政府为了以便居民旳生
活,计划在三个住宅小区A、B、
C之间修建一种购物中心,试问,
该购物中心应建于何处,才干
使得它到三个小区旳距离相等。
·
B
C
尺规作图
怎样用尺规作图旳措施经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 旳垂线?
已知:直线AB和AB上一点C(如图) 求作:AB旳垂线,使它经过点C
作法:(1)任意取一点K,使点K和点C在AB旳两旁。
随堂练习
1、如图,已知AB是线段CD旳垂直平 分线,E是AB上旳一点,假如EC=7cm, 那么ED= 7 cm;假如∠ECD=600,那 么∠EDC= 60 0.
C
AE
B D
2、如图所示,在 △ABC中, AB=AC=32, MN是AB旳垂直 平分线,且有 BC=2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整数指数幂》分式说课教学复习课件
am·an=am+n(m,n是整数)
(am)n=amn(m,n是整数)
(ab)n=anbn(n是整数)
am÷an=am-n(m,n是整数,a≠0)
( a )n b
an bn
(n是整数,b≠0)
拓展提升
1.计算:- (- 1)-1 + - 5 +(-1)0 - (1)-2 .
3
2
解:-(- 1)-1 -5 (-1)0 -(1)-2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个人简历:课件/jianli/
课件
课件
手抄报:课件/shouchaobao/
课件
解:如图,平移A到A ,使AA 等于河 课件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1
1
宽,连接A1B交河岸于N作桥MN,
此时路径AM+MN+BN最短.
A A1
M
N
B
验证
理由;另任作桥M1N1,连接AM1,BN1,A1N1.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A·
B ·
l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 把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在直线l上找一点C, 使AC+BC最短
猜想一下,点C的位置会在哪呢? 在练习纸上尝试画出?
画法
作法: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个人简历:课件/jianli/
课件
课件
手抄报:课件/shouchaobao/
A
B
探究
A
课件
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积的乘方》说课教学复习课件
随堂测试
3.如果
3+
1
=27 ,则 =_____
。
【详解】
解:3+ = 27
3 × = 27
3
× = 27
又将 = 3代入,得:
27 ⋅ = 27
= 1
随堂测试
20
4.若 = 2, = 5,则(2 ) =__________.
【详解】
幂的乘方的逆运算:
(1)x13·x7=x(20)=(
x4
)5=(±x5 )4=(± x2 )10
(2)a2m =(±am )2 =(±a2 )m (m为正整数)
55
44
33
应用:若 a=3 ,b= 4 ,c=5 , 比较a、b、c 的大小.
11
解: ∵ 355 =(35)
= 24311 ,
11
444 =(44)
法则公式
法则中运
算
计算结果
底数
指数
a m a n a mn
乘法
不变
相加
幂的乘方
( a m)n a mn
乘方
不变
相乘
积的乘方
(ab)n =anbn
乘法、乘方
同底数幂的乘法
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
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试一试
(1) (3x)3= 3x×3x×3x=3×3×3×x×x×x=
(2)(2x2)3= 2x2×2x2×2x2=2×2×2×x2×x2×x2=
(3)原式=a3m+3.
(4)原式=(a6)4=a24.
(5)原式=(a+2b)8.
(3)(am+1)3;
【归纳总结】幂的乘方计算“两注意”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说课课件
一个多项式 整式乘法 积的形式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过 程中,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认识其本质,同时发现因 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变形关系,为后续探索因式分 解的具体方法做铺垫。
重难点突破二: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活动三:归纳总结,强化新知
(a+b)(a-b)= a2-b2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将符号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结构特征的理解。
活动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找出下列各题中的a,b项 (1) (3m-1 )(3m+1) (2)(-1+3n)(-1-3n) (3) (-2b-5)(2b-5)
2、口答下列各题: (l)(-a+b)(a+b)= _________ (2)(a-b)(b+a)= __________ (3)(-a-b)(-a+b)= ________ (4)(a-bLeabharlann (-a-b)= _________
活动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3.下列式子可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吗? 为 什么? 如果能够,怎样计算?
说教学设计
5.说教学设计
本章教学约需14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14.1整式的乘法 14.2乘法公式 14.3因式分解 数学活动
小结
6课时 3课时 3课时 1课时 1课时
5.说教学设计
课堂环节设计如下:
• (一)创设情境,巧设疑问 • (二)引发猜想,探究新知 • (三)形成结论,解决问题 •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 (五)概括总结,强化认识
活动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乘法?哪些是因式分 解?或者两者都不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培优说课教学复习课件
=
3x2 x2
-15 x - 25
探索新知
知识点3 分式的通分 约分和通分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约分和通分都是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对分式进行恒等变形, 二者均不改变分式的值. 区别: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的,把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 式约去,将分式化为最简分式或整式;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异分母 的分式而言的,将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乘同一个适当的整式,使这 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化为同分母的分式.
2.分式有意义和无意义的条件是什么?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即当B≠0时,分式
A B
才有意义.
分式无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为0,即当B=0时,分式 A 无
B
意义.
复习导入
3.分式值为零的条件是什么? 要使分式 A 的值为零,则A=0,且B≠0.
B
探索新知
知识点1 分式的基本性质 下列两组分数相等吗? (1) 6 6 2 3 相等
分 约分 找公因式
式
的方法
的
(1)找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2)找分子分母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3)两者的乘积即为公因式.
约 分
内容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
与
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
通 通分 确定最简公 分
分母的方法
从系数、相同因式、不同因式三个方 面确定,注意多项式要先分解因式
课堂练习
1.下列分式中,最简分式是( D )
(1
m(m m)(1
( a b+ b 2 ) ab2
(2)
×100
(3) 0.01x- 5 (x-500) (4)0.3x 0.04 30x 4
×100
÷x3
x3 x3y 1 y
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角边)说课稿:2022-2023学年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
12.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角边) - 说课稿一、教材分析《2022-2023学年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的第12章是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其中第2节是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边角边(SAS)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几何直观具有重要作用。
在进一步学习几何学、图形的性质和应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本节课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如角的度量、线段的度量等。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 1. 了解边角边(SAS)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概念和原理; 2. 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3. 能够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边角边(SAS)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教学难点为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转化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新知识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和图形,导入现实生活中的“全等”概念,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让学生自己观察并总结规律。
2. 概念解释与示例分析讲解边角边(SAS)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原理和步骤。
通过几个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判定的思路和方法。
3. 练习与巩固组织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巩固边角边(SAS)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运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讨论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 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全等三角形判定问题,并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归纳总结与展示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吸取教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整理成笔记或思维导图,展示给全班。
五、板书设计# 12.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角边)## 边角边(SAS)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全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5.2.3整数指数幂说课稿
1.讲授法:通过系统地讲解整数指数幂的定义、性质和运算规律,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整数指数幂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解答,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问题驱动法: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互动方式
1.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将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问、解答疑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生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路,互相学习和借鉴。
3.线上线下互动: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线上讨论和交流的机会,打破地域限制,拓宽学习渠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5.2.3整数指数幂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5.2.3整数指数幂是中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位于整式指数幂的章节中。本节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续的分数指数幂、对数等知识点的学习打下基础。主要知识点包括:整数指数幂的定义、性质及其运算规律。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采用逐步呈现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整数指数幂的知识点。首先,我会详细讲解整数指数幂的定义,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底数、指数和幂的含义。接着,我会逐一介绍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并通过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归纳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和解答疑问。最后,我会讲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规律,并通过大量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加以巩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发现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和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等三角形》全章说课课件(共20张PPT)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材资源 利用教材现有的思考、探究活动、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数 学教参的知识拓展与延伸等资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有序的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动手实践、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完成 认识上的飞跃 课外资源 数学课外活动小组 充分利用课外学习小组进行一系列的实 际操作活动,比如寻找超市的位置,测量河的宽度,激发学生 探究知识的欲望; 计算机、多媒体 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通过演示三 角形平移、翻折、旋转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对应边、对应角的概 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全等三角形》全章说 课课件
目 录
课程目标
说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 教材编写特点
说教材
教材编写体例及目的 内容结构 立体整合
教学建议
说建议
评价建议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目标
探索并掌握全等三角 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 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 定定理;掌握基本的 作图技巧以及推理证 明的格式及基本的推 理技能;体会证明的 必要性;
评价建议
对于课堂的评价方式采取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进行。但是评价的方向不是结果的对错,引导学生通过这道题所 得到的方法技巧是什么,即总结的“副产品”。 课下的评价,借助后黑板,有“谁是数学状元”的活动。同 时可借助作业本、章节测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堂结束不进行当堂检测,我习惯于课前检测,这样可以留 给学生一天的缓冲时间解决问题,同时通过课前检测很好把学生 的注意力拉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