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比较优势
透视中国贸易之比较优势战略
透视中国贸易之比较优势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如今,中国向世界各地出口的商品和服务不断增加,其中包括机械、电子产品、化工品、石油等。
中国的出口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之一。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竞争加剧,中国需要制定更为具有竞争力的贸易战略,以继续保持其优势地位。
比较优势战略是中国制定贸易战略的关键,本文将对其进行透视。
比较优势战略:什么是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在某一特定经济活动上相较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该国或地区所具有的相对优势。
比如,中国在制造业、出口等领域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产生是由于资源禀赋、技术、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差异。
优势因素的差异造成了产品和工业结构的不同,从而引起各国之间的互惠贸易和国际分工。
比较优势战略:如何运用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战略是一种为了增加出口贸易和创造就业机会而制定的政策。
这一策略的核心是让本国企业专注于生产和出口自己的比较优势商品和服务。
这意味着中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和出口那些相对于其它国家具有明显优势的商品和服务。
在中国的制造业中,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力成本和规模经济上。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专注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玩具、家具和鞋类等。
同时,中国还需要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竞争力,例如,发展智能制造,提高运营效率,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实现更好的利润增长。
在服务行业方面,中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
因此,中国可以继续专注于开发这些领域,以促进服务行业的发展和国际旅游。
另外,比较优势战略还需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借助优势互补,增加利益,减少竞争,以共同推进全球贸易发展和实现共赢。
中国可以积极地参与区域贸易协议,如“一带一路”倡议,为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挥积极作用。
比较优势战略: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中国制定比较优势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将面临一系列挑战。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其进出口贸易一直处于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
中国拥有独特的比较优势,这使得它能够在全球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首先,中国庞大的人力资源是其进出口贸易中的一项重要比较优势。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劳动力资源,这使得中国能够以较低的人工成本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
这使得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具有巨大的竞争优势,诸如纺织品、电子产品和家具等产品的生产均在中国得以实现。
与此同时,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使得中国能够提供大量的服务类产品,如商务咨询、电子商务和金融服务。
其次,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其进出口贸易中的另一个比较优势。
中国拥有丰富的煤炭、天然气、铁矿石和稀土等自然资源,这使得中国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这些资源,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中国的煤炭和铁矿石产量居世界首位,这也使得中国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以较低的价格供应这些资源。
此外,中国的稀土资源储量也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使得中国在稀土元素的生产和出口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此外,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也是其进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拥有超过14亿人口。
这庞大的市场规模为国内和国际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持续增长,使得海外企业愿意将其产品和服务出口到中国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的庞大市场规模也使得中国企业能够以大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并从中获得效益。
最后,中国政府的开放政策和贸易便利化也为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一直积极推动自由贸易,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自贸协定,加强和促进贸易合作。
中国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简化进出口手续和减少贸易壁垒。
这使得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更加便捷和高效,吸引了更多的国际企业与中国开展贸易。
总结起来,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其中包括庞大的人力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政府的开放政策和贸易便利化。
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
五:讨论我国如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试结合实例分析如何将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1、劳动力优势2、市场优势3、国际竞争力优势4、行业的优势5、制造业的优势6、本土化优势当前影响中国企业比较优势发挥的制约因素1、驾驭国际市场的经验还很欠缺2、支撑企业发挥比较优势的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3、适应国际竞争的人才十分短缺4、体制性障碍及市场经营秩序混乱不利于企业国际比较优势的发挥5、应对国外贸易保护和区域集团化的能力不足充分发挥我国企业比较优势的对策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实施的以扩大内需为主的经济政策收到了积极效果,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中可以获取比较收益,国内市场的潜力也吸引了海外投资者的亲睐,从而发挥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随着加入WTO,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这为企业发挥原有国际比较优势、创造新优势提供了机遇,也为克服阻碍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些不利因素创造了条件。
当前,企业应当根据加入WTO的新形势,调整发展战略,采取有利措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着力于发挥比较优势。
1、树立全球化的市场观念,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及资源配置方式或范围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国内外市场的融合,迫使企业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去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同时,企业的制度体系和运营模式也将向发达国家企业靠拢,并遵循国际通行的惯例或规则。
我国企业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全球化的市场观念,学会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自己,并寻求和发挥比较优势。
为此,需要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能力,尤其是要借入世之机,尽快掌握国际通行的惯例和规则。
2、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企业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目前支撑着我国对外产品出口和换取外汇。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一直占据全球制造业市场的重要地位。
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它既有比较优势,也存在竞争劣势。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一、比较优势1. 廉价劳动力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这使得中国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商品,并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竞争力。
2. 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中国制造业建立了庞大而复杂的供应链体系,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配送都得到了有效管理。
这种供应链体系确保了高效率的生产和交付,使中国制造业能够及时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
3. 大规模生产中国制造业通常以大规模生产为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量产品。
这种规模经济使得中国企业能够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从而在全球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4. 技术创新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
从低端产品到高科技产业,中国的技术实力不断提升。
技术创新使得中国制造业能够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
二、竞争劣势1. 环境污染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 人口老龄化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力的供给将受到限制。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成本可能会上升,对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构成挑战。
3. 缺乏自主品牌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还缺乏自主品牌的影响力。
虽然中国企业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但缺乏知名品牌限制了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 技术水平不足尽管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整体技术水平仍然相对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在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方面存在差距,这使得它在某些领域面临竞争劣势。
总结: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如廉价劳动力、供应链体系、大规模生产和技术创新。
然而,它也面临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缺乏自主品牌和技术水平不足等竞争劣势。
中国如何发挥比较优势
二、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尽管在技术、管理上还有一定差距,但在很多方面,我们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优势在劳动力成本方面我国企业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我国企业的成本有较强的优势,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成本会进一步降低,这种趋势将使我国在纺织、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更大的国际比较优势。
2、市场优势中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国内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中国企业具有熟悉中国国情,了解国内市场的消费心理,加上中国产品在自己本土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使中国企业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和竞争力。
在国外市场中国产品同样有相当的优势。
从国外市场的需求档次来看,高档次商品有市场,而中低档商品的市场更广。
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高档电视、高级音响、数码相机等高档商品的需求市场很小,中低档商品比较受欢迎。
即使最发达的美国,大量财富也只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普通人的产品也以物美价廉为主,从清晨的闹钟、磅秤、吹风器,到夜晚的桌灯、睡衣、拖鞋,几乎离不开中国货。
即使像家电这样的产品,美国人也并不都要价格昂贵的高档货。
中国家电协会组团对美国家电市场进行调研,普遍感觉家电产品在美国家庭中不是消费的热点和重点,也不是显示家庭富有的标志。
普通美国人对白色家电的消费观是实用、方便、便宜,而这恰恰是中国产品的特点。
另外,在中亚、南亚和非洲等国家,由于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运输的货物分散,运输量小,运距短,并且通路状况很差,非常欢迎中国的价格低廉、经济实用的产品。
因此,中国产品在国外的市场中也有很大的优势。
3、国际竞争力优势一些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特别是在我国开放较早的一些竞争性行业及企业,他们在长期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技术、人才和资本优势,一些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较强的研发能力,掌握相关产品的关键制造技术,品牌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进步,各国的比较优势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各国应根据变化了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 。
02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经济增长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实现了惊人的经济增长 ,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出口大国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之一。
贫困减少
中国成功减少了贫困人口,实现了许多发展 目标。
比较优势理论在解释中国经济发展 方面具有较高的解释力,但也需要 结合其他经济学理论来全面理解。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这 一领域的研究。
THANKS
感谢观看
金融体系
中国建立了相对完整的金融体系,并实现了 金融市场的稳步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贸易摩擦
中国与一些贸易伙伴之间存在贸易不 平衡问题,导致贸易摩擦不断。
环境污染
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 民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劳动力市场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面临人口老龄化、 就业压力等问题。
技术创新
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仍需加强。
争力。
推进绿色发展
0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
保护双赢。
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深化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加强创新合作
加强与各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 级。
促进人文交流
加强与各国在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人文交流,增进相互理 解和友谊。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一带一路”倡议
产业升级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 家的经济合作。
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家互联互通的时代,中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低成本。
随着我国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快速,人力资源调配更加合理,成本极低。
而且,中国的贸易政策也比较有利于对外贸易,货币汇率的浮动性大,贸易程序简单,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二、庞大的国内市场。
中国是一个人口庞大的大国,拥有强大的消费群体,而且经济开放以来,国内市场大幅扩大,消费潜力巨大,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贸易和投资,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市场。
三、丰富的资源和优质的产品。
我国大量的资源和优质的产品得到了世界上的广泛认可,尤其是技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深受国外客商欢迎,财富多样性提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四、现代化的物流。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已经建立起了高效率、安全、低成本的物流体系,为货运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中国物流公司一般选择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使客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做出合理的选择,改善贸易效率。
五、丰富的贸易经验。
浅析比较优势
浅析“比较优势”——关于中国的比较优势及其发展历程关于比较优势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把比较优势看作是静态的、不变的,包括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
现代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的重点是扶持新兴的幼稚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换,把比较优势看成是动态的、变动的,更贴近国际贸易的现实。
中国的比较优势现况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拥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是以劳动要素和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也即出口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具体来说,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由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低价优势以及粗放型增长所带来的规模优势。
凭借这种“比较优势”,中国的产品以极强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了国际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
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
然而中国在农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矿产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专利资源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和竞争劣势。
根据比较优势战略和贸易自由化战略的内容,基于中国各类重要资源在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应选择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适度进口中国长期相对紧缺的农业资源密集型产品(如粮食)、能源密集型产品(如石油、天然气)、矿产密集型产品(如铁矿砂),积极引进先进国外实用技术,大量吸收国际资本,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主动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
中国比较优势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比较优势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在初级产品如农产品上失去比较优势的同时,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成品上的比较优势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存在巨大潜力和空间。
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有助于中国工业化的真正实现,而且有助于为产业结构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较优势”的产⽣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赫克歇尔?俄林曾提出“要素密集度”这个概念,意在让国家在其对外贸易中出⼝要素密集度⼤的产品,换句话说就是要出⼝“⽐较优势”产品。
因为要素密集度⼤的产品对国家来说机会成本较少,获利较多,从⽽促进经济发展。
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考虑,林毅夫提出了“⽐较优势”的发展⽅式。
由于中国⼈⼝多,劳动⼒充沛,中国的“⽐较优势”中的很⼤⼀部分是廉价劳动⼒。
再加上中国加⼊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对外贸易开放增加,中国在世界经济体中充当了“世界⼯⼚”这⼀⾓⾊。
例如,中国的珠三⾓地区的纺织业为中国的gdp做出了很⼤的贡献,尽管纺织⼯⼈的劳动⼒素质并不⾼,只是因为“廉价”⽽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占优势。
由于中国向世界⼤量地出卖廉价劳动⼒,中国的“收⼊”颇丰,⼏年的gdp翻番,领先全世界。
同时,中国近⼏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成了世界的传奇。
⼆、刷盘⼦,还是读书发展“⽐较优势”,出⼝在要素中有竞争⼒的产品固然是好事情,但是如果只是⼀味地注重“⽐较优势”产业的发展与其创造的gdp 价值,恐怕中国的经济⽆法持续发展下去。
中国的“⽐较优势”之⼀的廉价劳动⼒现在已受到了冲击。
印度等国同样有⼤量的廉价劳动⼒,有的甚⾄低于中国的⼯资⽔平。
同时,美国等国为了创造国内的就业岗位,也准备在境内建⽴⼯⼚,招募本国员⼯,解决就业问题。
这两种情况在很⼤程度上都将影响中国的劳动⼒供给。
如果中国继续在劳动⼒上⾛“⽐较优势”道路,⽽不加⼤⼈⼒资本的开放的话,恐怕中国以廉价劳动⼒为主的产业将会在未来受到严重的影响。
所以说,中国的产业发展靠“⽐较优势”是不可以的。
这种“刷盘⼦”式的经济发展,即出卖资源的发展⽅式只会在短期内增加gdp,在长期内使国家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输出产⽣了依赖,从⽽影响了经济的长期发展。
⽽如果我们转⼊“读书”式的发展⽅式,即⼤⼒投⼊⼈⼒资本的培训,使国内的劳动⼒不仅仅只具有廉价这个特点,因为廉价已不会再成为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这样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更好的预期。
中国高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始于2004年中国铁路长远规划,经过多年的高速铁路新线建设和对既有铁路的高速化改造,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以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
中国目前已经成功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有组团出海的实力,可以挑战任何竞争对手。
目前,中国高速列车保有量1300多列,世界最多。
列车覆盖时速200公里至38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种类最全;动车组累计运营里程约16亿公里,经验最丰富。
施工成本和效率方面,中国企业更具优势。
一、比较优势1、建造成本较低。
中国铁路呈网络规模化发展使得桥梁、隧道、车站等不同建设部分的设计可以实现标准化;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
总体来讲,中国铁路建造成本是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二。
原因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施工单位及设备供应团体建设积极性较高;业务量庞大,可以采用摊销资金的方式去购买施工设备;较完整的产业链降低了成本。
2、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中国高铁走向世界,是中国高铁独具的优势。
中国的高铁建设历来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特别是目前大力实施“高铁‘走出去’”战略。
二、竞争优势中国高铁是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这并不是它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就具体的一些项目而言,中国的报价并不比国外低多少。
中国高铁的优势是综合性的。
1、中国高铁拥有全球最丰厚的运营经验,每年有几千列动车组在运营,有9亿人乘坐,这是一种无比庞大的数据库。
中国高铁在不同的运营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考验,由此获得的运营数据也是全球最丰富的,这些数据反过来对世界范围的高铁建设提供了庞大的实践数据支持。
且中国高铁运营成本低,由此也产生了规模效益,有国外统计,中国高铁的运营成本是每公里7美分,而法国TGV(高速列车)该项数据是27美分,西班牙高铁该项数据是25美分。
2、中国高铁快速且安全。
据《国外铁道机车与动车》杂志统计,在目前全世界运营速度最快的20条高铁排名中,中国囊括了前6名。
中国的比较优势与贸易自由化战略
中国的比较优势与贸易自由化战略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扩大。
中国拥有多种比较优势,包括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大的制造业能力等。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推动经济发展和全球贸易繁荣。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比较优势以及中国的贸易自由化战略。
比较优势劳动力资源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这种劳动力资源使中国能够迅速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同时,中国的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产生了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劳动力。
自然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稀土等。
这些资源为中国的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支持。
中国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内需求,并在国际贸易中具备竞争优势。
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长的高速铁路网和世界上最大的港口集群。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的贸易提供了便利和快捷的物流条件,减少了贸易成本,并提升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制造业能力中国的制造业能力非常强大。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包括电子产品、汽车、钢铁、纺织品等多个领域。
中国的制造业具有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能够以较低的价格生产大量的产品,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贸易自由化战略中国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通过参与多边、区域和双边贸易协定,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
以下是中国在贸易自由化方面的一些战略: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贸易组织(WTO)多边贸易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中国在WTO框架下积极履行自己的国际贸易义务,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扩大市场准入、加强贸易便利化等,为全球贸易自由化贡献了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推动区域贸易合作中国参与了多个区域贸易协定,如东亚自贸区、亚太自贸区等。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中国制造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竞争劣势。
本文将探讨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一、比较优势1. 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市场供应充足,这为制造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使得中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优势。
这一优势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者来华设厂,从而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2. 产业链完备中国制造业涵盖了从原材料采购、中间产品制造到最终装配的完整产业链,这使得中国制造业在供应链上具备较高的竞争力。
完备的产业链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中国制造业赢得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3. 高效的制造能力中国制造业在大规模生产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和高效的生产能力。
中国制造业以规模化生产为特点,能够迅速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相对较低的制造成本和快速的交货速度使得中国制造业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竞争劣势1.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尽管中国制造业在规模化生产方面具备竞争优势,但在技术创新方面仍存在劣势。
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在研发投入、科技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差距。
这限制了中国制造业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的速度和能力。
2. 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压力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大规模的生产和高能耗、高排放的特点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全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使得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3. 产业结构亟需优化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竞争力。
一些传统制造业行业产能过剩,而高端制造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链价值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
三、发展方向和对策1.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中国制造业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提升自主研发和核心技术的能力。
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经济还处于紧缺阶段,外加中国外部环境紧张,优先发展农业和重工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并开始正视比较优势这个实际。
同时,中国在制定外贸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时候也基本都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
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
改革开放之初,根据当时的实际,中国优先发展了农副土特产品、矿产品、石油、传统的轻纺产品及工艺品的出口,并依靠劳动力优势开始发展加工贸易,逐渐将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加工品的出口发展起来。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机电产品开始引领中国制造的出口。
同时,出口产品中更加注重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在轻纺产品出口上,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也得到普遍提高。
我国出口前几位的货物主要是机电产品、服装和高新技术产品,其中服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但在国际分工价值链条上,我国大多数此类产业主要处于加工组装等低端环节,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附加值低的产品。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廉一直是我国的比较优势,由此可见,中国主要是依靠比较优势理论,在发展对外贸易时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只能获得极少的贸易盈余,仅停留在简单的加工组装上面,出口的都是对我国来说劳动密集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以上可以看出,虽然中国的外贸实现了总量上的高增长,却并不代表我们的增长是高质量的增长。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实践,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对外贸易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比较优势理论也表现出其固有的局限性。
然而,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弊端也是明显的。
这种弊端一方面集中体现在中国劳动力的成本上。
劳动者所得太低,导致整个社会收入结构不合理。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过分依赖劳动力比较优势来发展对外贸易,固化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制约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进步。
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
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1.低成本劳动力: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中国制造企业在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比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可以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2.良好的基础设施: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巨大,包括交通运输、通信网络、电力等方面。
这些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中国制造企业的生产和供应链提供了便利条件,提高了效率和生产能力。
3.较高的生产规模:中国制造业具有成熟的供应链和大规模的生产能力。
中国的制造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批量生产产品,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并能够更好地应对大规模订单和客户需求。
4.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中国制造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
他们能够迅速调整生产线、加班加点生产以及快速调整供应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使中国制造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5.先进的制造技术:中国制造企业在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不断吸收、引进和掌握了先进的制造技术。
中国的制造企业在加工、装配、自动化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为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1.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的制造企业在创新能力上相对较弱,依然大多数是按照国外企业的技术和设计进行生产,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这使得中国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品牌价值方面存在竞争劣势。
2.低附加值产品比重高:中国制造企业主要生产中低端产品,相对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竞争力。
这使得中国制造业的利润率较低,对全球市场的高端市场需求有限。
3.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的制造企业在治理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面临很大的竞争劣势,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对环境保护有较高的要求。
4.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这导致成本优势减弱。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也给中国制造企业带来了竞争压力。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首先,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
中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能源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这些资源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比如中国的农产品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到其他国家,从而获得经济利益。
其次,中国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为中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从而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许多国际企业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就是为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来实现成本的降低。
再次,中国在一些制造业领域有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经验。
中国在电子产品、汽车制造、纺织品等领域拥有较强的制造能力,这些领域的产品被广泛出口到全球市场,并享受着较高的市场份额。
中国制造业的成功离不开优势理论的指导,通过专业化生产和国际贸易实现了各国优势资源的互补,提高了整体效益。
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并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主张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和加强国际合作来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
这一举措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优势理论在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国东部地区相对发达,拥有较多的资本和技术,而西部地区则资源相对匮乏。
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限制了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其次,中国在科技创新能力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虽然中国在一些制造业领域有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经验,但在核心技术领域和高端制造业方面依然存在依赖进口的情况。
这限制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提升和品牌竞争力的提高。
此外,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对中国的优势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霸凌主义的抬头,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可预测的因素,都可能对中国的贸易和产业竞争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优势理论在中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中国作为一个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能够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专业化生产和互利共赢。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摘要】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在全球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在全球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服务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的创新能力和对外贸易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这些比较优势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也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环境污染和人口老龄化等挑战。
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提高服务业水平,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将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多机遇,同时也需要应对多方面的挑战。
【关键词】比较优势、中国经济发展、制造业、服务业、创新能力、对外贸易、持续发展、世界经济影响、挑战与机遇。
1. 引言1.1 比较优势的概念比较优势是经济学术语,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在某一领域或产业上具有的竞争优势和相对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他认为不同国家应该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和贸易方向,以实现各自的最大利益。
比较优势的形成通常取决于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市场规模、人才储备等因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就能够在全球经济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比较优势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各国应该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在不断探索和发展自身的比较优势,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1.2 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在引言中,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中国经济的崛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时中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市场经济模式。
这些政策的推行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
中国外贸发展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
中国外贸发展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近年来,中国的外贸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然而,中国的外贸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的外贸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通过比较优势理论来发掘中国对外贸易的潜力和优势。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
它认为,在没有贸易障碍和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各国应该专注于自己的比较优势领域进行生产和贸易。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上的相对优势,即它能够以较低的机会成本、相对成本生产更多的商品或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二、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和庞大市场的国家,具有很多的比较优势。
首先,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且劳动力成本较低,这使得中国在生产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优势。
其次,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加工贸易生产基地之一,可以承担很多跨国企业的委托加工业务。
再次,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国内市场,对于某些特定的产业,如石油、钢铁、煤炭等,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最后,中国在技术、管理和制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可以帮助中国在未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三、中国的外贸优势和劣势中国的外贸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中国生产和出口的商品种类丰富,具有很高的竞争力。
其次,中国的贸易伙伴广泛,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新兴经济体。
再次,中国的外贸渠道和贸易方式多样化,既包括跨境电商、邮寄等新兴贸易方式,也包括传统的出口加工贸易。
最后,中国的商务环境逐渐改善,外贸企业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然而,中国的外贸也面临一些劣势和挑战。
首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增多,这对中国的外贸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次,中国的外贸企业普遍面临技术、品质、知识产权等问题,这直接制约着中国的外贸竞争力。
再次,外部环境不稳定,中国的经济增长也面临很多挑战。
新常态下中国比较优势变化及政策应对
新常态下中国比较优势变化及政策应对目前,处于经济新常态时期的中国正将一部分低成本制造业向外剥离,出口产业结构处于调整阶段,但出口额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中国出口额强劲的增长一方面加强了与日韩的经贸往来,另一方面也引发政界与学界对中日韩三国在东亚地区经济地位的重新审视与探讨。
为此,有必要对中日韩三国出口结构变化所反映出的比较优势的变化及其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其对东亚区域生产分工可能产生的影响。
标签:出口结构;比较优势;中日韩1引言渣打银行在201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全球供应链的性质将在未来10年里发生改变,这一改变将重塑国际分工格局。
作为世界最大全球供应链源头的中国一面正将很大一部分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剥离给东盟等地区,一面又在筹划践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战略,预示着全球供应链的扩张趋势。
与此同时,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新投资对东盟等地区的注入,资金流向的改变也间接说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的提升。
近些年来,中国出口额的持续增长,并在2002年超过日本。
2013年,中国工业品出口总额为2.05万亿美元,较1990年增长了24倍,是同期日本出口总额的2.7倍,韩国的3.7倍。
这种势如破竹的出口增长趋势已超出东亚地区“雁阵模式”的解释范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着中日韩三国间的贸易结构,也影响了三国间的比较优势。
周松兰(2007)比较了中日韩三国主要出口商品的出口额、重合类别、产业分布、技术含量和加工程度等,进而深入分析了中日韩之间出口贸易结构及其竞争优势。
龚敏和李文博(2006)选取了1990-2004年中日韩三国的贸易数据,对三国贸易间的依存关系进行了动态分析,认为中国贸易的发展扩大了日韩两国相互间的出口贸易,并在中日韩三国构成的贸易格局中起“桥梁”作用。
袁晓莉(2010)对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存在着互补性与竞争性;金明玉和王桂敏(2011)通过计算中日韩三国贸易相关系数和比较优势指数,对三国贸易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与特征进行了系统地研究。
16582 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问题
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问题介绍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猛,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加剧,我国的制造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笔者将介绍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问题,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与经验。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规模优势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规模,这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扩张空间。
低成本优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制造业,中国的制造业成本更加优势。
可持续供应链优势中国制造业发达,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这为企业提供了可持续的生产和制造保障。
制造能力优势中国的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制造经验和技术,具有较强的制造能力和制造水平。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问题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相比,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制造创新能力不足虽然中国制造业的制造能力很强,但是在创新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
很多企业在创新方面缺乏投入和支持,导致企业难以跨越技术壁垒。
缺乏品牌影响力中国制造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品牌影响力都需要加强,尤其是在高端制造领域,产业转型和升级也需要品牌的支持。
环境污染问题制造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形象,也阻碍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道路。
个人分享作为一名机械工程师,我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经验。
在我看来,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必须解决创新和环境问题。
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产品设计和研发,同时注重环保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如果企业能够在这两个方面做到,必将赢得更多的市场和合作伙伴。
此外,行业的转型和升级不仅需要复杂的专业技能,也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努力。
我们需要深入沟通和合作,才能在制造业全球化的浪潮中把握先机。
结论总的来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其他国家的制造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需要清晰认识并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并努力克服制造业竞争力面临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比较优势张维为中国今天要做的也是维护、改革和完善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秩序,但不是富人主导的秩序,而是由普通人参与并建立一种使大多数人受益的政治和社会秩序。
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文明型国家”。
邓小平曾多次说过,中国无非是“块头大”,指的就是中国“地广人多”。
地广,意味着治理难度大;人多,意味着人均资源少。
“文明型国家”也是“百国之和”,内部各种差异极大,稍微处理不慎,就容易引起各种矛盾和冲突。
人多、地广、资源少、治理难,四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
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理解中华文明的治国传统。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美国和中国。
美国在18世纪下半叶建国的时候,人口为300万左右。
到1848年美国打败墨西哥、吞并加利福尼亚时,美国人口才2000来万,而当时中国人口已达4亿,约为美国的20倍。
当时双方都处于前工业社会,前工业社会里最大的资源是土地,如果套用中国人的标准,那么当时的美国,家家都是大地主,而且还要雇佣黑人来种地,这种资源占有的奢侈使美国人更倾向于谈自由,谈权利。
相比之下,中国属于人均资源紧运行,资源的竞争异常激烈。
所以,中国人更多地谈“孔融让梨”,谈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世界上很多文化传统的形成,归根到底,都与资源多寡有关。
美国这些白人大地主,当初在欧洲就遭受政教合一政权的迫害,到了美国后,对政府还是处处设防。
美国人的“政府是必要的恶”观念大致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形成的。
相比之下,中国人均资源少,资源竞争激烈,一个村里的人甚至会为河水和井水资源的分配而打架。
在这种条件下中国人形成的传统就是通过选贤任能,组成一个比较中立的政府来协调和保证各方的利益,来确保“国泰民安”。
了解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中国人怕乱的集体心理。
当然,中国人均资源紧运行也使中国人形成了自己有滋有味的活法。
比方说,中国人讲“人气”,没有“人气”,再好的房子也卖不掉。
中国餐饮之丰富,世界上还无他国可比,背后也是人均资源紧运行带来的大量餐饮创新和革命。
过去,中国人常被认为是“一盘散沙”、不团结、“窝里斗”等,这也和人均资源有限造成的激烈竞争有关。
鸦片战争后的大量战争赔款,辛亥革命后的长期战乱,日本侵华战争的残暴破坏,等等,导致了经济凋敝,民生艰难,人均占有资源更少。
此外,中国广大农村历来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分散、孤立、封闭,多数农民仅关心自己“一亩三分田”,社会形态薄弱,自组织能力匮乏。
虽然儒家提倡“家国情怀”,但旧时的中国还是缺少把“家”与“国”联系起来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
这种“一盘散沙”的局面使中国大规模的工业化举步维艰,也抵挡不住西方列强发动的一场又一场战争,最终整个国家陷入了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
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开始真正改变。
中国共产党通过自己强大的动员能力把中国基层民众组织起来了。
从此,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短短一个甲子,中国综合国力全面跃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中国不久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一盘散沙”的问题。
经验已经证明,一旦政府没有担当,一旦“组织”形态缺乏,中国还会陷入“一盘散沙”的局面。
西方一些势力也一直盼望这种局面出现。
他们鼓动中国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对抗,鼓动不同民族之间的对抗,鼓动社会和政府之间的对抗,企图搞乱中国。
当然,今天的中国已非昔日之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凝聚力最强的现代国家之一,搞乱中国的企图必将以失败告终。
2010年上海举办了盛大的世博会,我去参观了三次,发现了两个颇能说明问题的细节:一个细节是世博会厕所之干净令人印象深刻,另一个是晚上打车状况之混乱令人感到失望。
尽管每天参观世博会的观众达数十万,但世博会的厕所始终保持得干干净净,比纽约三大机场的厕所都干净。
考虑到如此巨大的人流,这种保洁水平堪称世界一流。
但晚上9点从世博会出来打车,大概是管理出租车的人员下班了,一下子失去了秩序,虽然只有二三十个人等车,但就是没人排队,一辆车过来,大家就涌过去,再过来一辆,大家又涌过去,都抢着上车。
车不算少,但混乱局面一直持续着。
前一个例子说明,只要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中国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国家竞争并可能胜出,世博会的保洁工作做到了高水准的数字管理和网格化管理。
后一个例子说明,一旦缺少某种形式的组织和规范,我们社会往往会重归“一盘散沙”和“内斗四起”的局面。
当然,我这里说的“组织起来”,不只是指政府组织民众,而是指任何一种可以形成秩序和规范的作为。
它可以是政府的,也可以是非政府的;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临时的;可以是政治的,也可以是经济的和社会的;可以是部分人自发组织的,也可以是全体国民共同去做的。
只要确立基本秩序和规范(这就是我说的“组织起来”),大家既可以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也可以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各显神通,任何人间奇迹,中国人都能创造出来。
走的国家越多,我就越觉得世界上各个民族似乎都有自己的相对长处与短处,用经济学的术语就是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
这两个概念是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阐述国际贸易理论时提出来的,即每个国家都有相对而言可以做得比较好的产品,它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这种“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种贸易活动能使双方都获得更大的利益。
我这里无意评判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这种假设,而只是借用“比较优势”、“比较劣势”这些概念来说明,在政治生活中,一个民族似乎也有一些自己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
如果想要超越我们的对手,我们就应该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
总体上看,以我自己的观察,盎格鲁—撒克逊人(英、美的主要族群)“自组织”能力较强,他们喜欢自己组织起来做事情,哪怕只有几十个人在一起,往往就会自发地组织各种协会,进行选举,实现某种形式的“自治”。
相比之下,自组织能力似乎不是中国人的强项,中国人普遍喜欢由较为客观公正的第三方来确立和维护某种秩序,并在这种秩序中,井然有序地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
中国城市住宅小区普遍聘用物业公司来管理就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在国外,普通居民小区的管理许多情况下是居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为主,而非依赖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
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在政治领域,英、美人似乎更相信选举,也更善于搞选举;中国人似乎更相信“选贤任能”,也更善于搞选拔与考核。
与英、美这样的国家竞争如何进行选举,我估计可能竞争不过他们。
但与英、美比“选贤任能”,我们现在做的就比他们好,而且好很多。
我们当然可以也应该借鉴别人之长,但我们千万不要放弃我们的“比较优势”。
实际上我们今天的选贤任能模式已经是一种“选拔+(某种形式的)选举”的模式,其中,选举是从西方借鉴的。
当我们把选拔和选举结合起来,而且是以选拔为主,选举作为重要参考,这就产生了一种既高于我们过去那种光是依赖选拔的制度,也高于西方那种光是依赖选举的制度。
中国人把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一种制度创新和超越。
在中国这么一个超大型国家里,建立秩序和规范总是第一位的。
没有秩序和规范,天下一定大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其实,历史上的西方也是这样做的。
西方自称其民主制度比较稳定,但纵观历史,西方几乎都是在经历了革命之后,由富人建立起一个富裕阶层主导的社会秩序和法律框架,确保他们自己首先掌控社会主要资源(政治、经济、媒体、法律等),然后再把这种法治覆盖到更多的人。
中国今天要做的也是维护、改革和完善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秩序,特别是政治和社会秩序,但不是富人主导的秩序,而是由普通人参与并建立一种使大多数人受益的政治和社会秩序。
“组织起来”不是说不要个人的积极性,恰恰相反,通过“组织起来”,首先就是确立秩序,有了这样的条件,个人生活才可能出彩。
在井然有序的条件下,中国人几乎个个是龙,既可以联合起来一起攻坚克难,做成别人做不成的大事,也可以发挥个人的积极性,按自己认定的方式使自己的人生精彩万分。
过去36年,至少有超过美国人口总数的中国人以这种方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中国的社会活力与西方社会的阶层利益固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个国家也因此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一个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世界上,“组织起来”也包括一个国家的组织能力、整合能力、规划能力。
总体上中国的这些能力均超过西方。
以整合能力为例,现代社会带来了一个国家内不同群体利益的分化,也带来了不同国家之间利益的分化。
从过去36年的情况来看,中国模式在整合国内外不同利益方面,明显比西方模式更胜一筹。
例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政府通过自己较强的整合能力,更好地实现了产业调整与整合。
欧洲不少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国家明显缺乏这种整合能力,所以他们到现在都无法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带来的产业竞争。
西方企业界对中国特有的组织能力、整合能力和规划能力感知颇深。
2012年,英国《金融时报》曾在一项针对全球著名企业CEO的调查中询问,您认为最称职、最可靠的组织是什么?这些企业老总把自己的能力放在第一位,把中央银行放在第二位,把“中国共产党”放在第三位,得票率64%,远高于美国总统(33%)和美国国会(5%)。
他们的理由是,中国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总是看得很长远,而美国,“虽然我们不喜欢中国的某些政策,但至少我们知道这些政策是什么……美国的问题在于政策都是短期的,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回想一下过去的60多年,中国遇到过多少沟沟坎坎?很多人都认为中国过不去了:“大跃进”的灾难过不去,“文革”的悲剧过不去,知青大返城的困难过不去,社会普遍贫困的状况过不去,物价改革过不去,国企改革过不去,税制改革过不去,银行改革过不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坎过不去,金融危机的冲击过不去,“非典”过不去,等等。
但现在回头一看,都过来了。
怎么过来的?关键是我们能够“组织起来”。
我们的组织、整合和规划能力比较强,我们整个社会的凝聚力也比较强,特别是国难当头时,我们的制度有担当,有定力。
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展现了中国人这个特点:不分阶层,不分贫富,不分东西南北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共赴国难。
考虑到中国的人口规模比整个西方世界加在一起还大,中国今天“组织起来”的能力应该是中国体制1949年以来形成的最大财富之一。
这种能力来之不易,它将继续帮助中国克服自己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在更多的领域内实现对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