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物理学(杨振宁)

合集下载

杨振宁论美与物理学读后感

杨振宁论美与物理学读后感

杨振宁论美与物理学读后感篇一杨振宁论美与物理学读后感读完杨振宁先生关于美与物理学的论述,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真的是感慨万千呐!说实在的,一开始我觉得物理学这玩意儿,那就是一堆公式和定理,枯燥得要命。

可杨振宁先生居然能把它跟美联系起来,这让我大为震惊。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物理学就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学科,充满了各种让人头疼的难题。

但杨振宁先生告诉我们,物理学中也有美,那种简洁、对称、和谐的美。

就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多简单明了啊,一个公式就能解释天体的运动。

这难道不美吗?我觉得这简直美炸了!但我又在想,这种美是不是只有像杨振宁先生这样的天才才能真正欣赏和理解呢?像我这种普通学生,可能也就是凑个热闹,能懂个皮毛就不错了。

还有啊,杨振宁先生说物理学的美不仅在于理论的优美,还在于实验的精妙。

可能很多人觉得做实验就是摆弄那些仪器,得出一些数据。

但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未必!实验中的每一次观察、每一次测量,都可能是在揭示大自然的奥秘,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也许对于那些整天埋头在实验室里的科学家来说,这美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液,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不过,我又有点疑惑了,我们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这种物理学的美吗?还是说这只是科学家们的专属?我觉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之,读完杨振宁先生的论述,我对物理学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

也许我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美,但至少我知道,在那看似枯燥的公式和实验背后,隐藏着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世界。

篇二杨振宁论美与物理学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读完了杨振宁先生的论美与物理学,这感受,真是一言难尽啊!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美和物理学能有啥关系?这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嘛!”可越读下去,我就越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杨振宁先生说物理学有着一种深层次的美,比如那些精妙的理论和优雅的公式。

我就在想,这就好比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你得仔细去品味、去琢磨,才能发现其中的美妙之处。

可对于我这种物理学渣来说,这是不是有点太难了?也许我还没有那种能洞察其中美的“慧眼”。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简介1、生平简介: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合肥市)。

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

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证书。

2、科学成就: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

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⑴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包括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的规范理论……)打下了基础。

杨-密耳斯场方程最近被数学家S•唐纳森引用,获得了拓扑学上的重大突破。

⑵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方面的另一项杰出贡献是: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

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宇称守恒,则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K介子。

但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是同一种介子。

──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美与物理学》观后感

《美与物理学》观后感

杨振宁博士是大家熟知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

近三百年来,物理学上留下九个划时代的里程碑般的方程式,涉及十二位科学家。

这十二位科学家至今还健在的就是杨振宁和他的学生密尔斯,而划时代的九个物理方程式中的第九个就是杨振宁和密尔斯的共同场。

如果再考虑杨振宁还有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宇宙不守恒定律,那么杨振宁理所当然是当代物理学的泰斗了。

然而,这只是一面,许多人并不知道杨振宁对音乐、诗歌、绘画等艺术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

这篇妙笔生花的《美与物理学》,虽然是管中窥豹,但确实可以让我们领略他在人文素质方面的风采。

本世纪初,是物理学界人才荟萃,群英辈出的年代,是一个窥视宇宙奥秘翻天覆地的创新年代。

不仅涌现一批著名的物理学家,而且都有鲜明的个性与风格,比如狄拉克。

杨振宁博士一直想把他的风格写给文、史、艺术方面的朋友们看,但不知如何下笔。

一次偶然看到香港大众报上的一篇文章,其中引用了高适《答侯少府》的两句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觉得非常高兴,认为用这两句话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再合适不过了,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每个科学家的研究都是有风格的,正如一位音乐家听到几个音节后,就能辨认出莫扎特、贝多芬或舒伯特的音乐。

同样,一位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也能在读了数页文字后辨认出柯西、高斯、雅可比或克尔期豪夫的工作。

这是因为,他以物理学为例,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

这个结构有它的美和妙的地方。

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不同的美和妙的地方,有不同的感觉。

所以,他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从这个观点出发,他认为狄拉克的文章有一种“秋水文章不染尘”的清新,有一种充满数学的简洁美和逻辑美,“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他的风格。

而海森伯的文章有惊人的独创性,但朦胧有渣滓。

因为狄拉克的灵感来自对数学美的直觉欣赏,而海森伯的灵感来自实验物理和唯象物理。

他认为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伯方程和其他五、六个方程是物理学理论架构的骨干,可以说它们是造物者的诗篇。

物理学家杨振宁简介

物理学家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 (Chen Ning Yang) 1 922年9月22日出生于 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原籍安 徽省原凤阳府。杨振宁的父 亲杨克纯(字武之)是美国芝 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 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 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
杨振宁1938年至194 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 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 士学位。杨振宁的学士论文 的导师是吴大猷,硕士论文 导师是王竹溪。1945年 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 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2004年12月24日, 杨振宁与潮汕女子翁帆在 汕头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 记处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
1958年至1979年 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 美国等6所院校的理学博 士学位。曾先后任普林斯 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和普 林斯顿大学教授。是美国 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 会会员。
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 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 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 研究所所长。1999年 5月21日正式退休,石 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 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 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该 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 位。
1971年以来,他多 次到中国探亲、访问和 讲学,同时努力帮助中 国学者和留学生在美进 行科研和学习,在促进 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 起了重要作用。199 8年6月,清华大学授 予杨振宁为清华大学名 誉教授,1994年6 月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 首批外籍院士。
夫人杜致札(已故)是杜 聿明的女儿,她是杨振宁 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附属 中学教书时的学生。他们 于1950年结婚,生有 两子一女:长子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 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 因而共获1957年诺贝 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 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 认识,为人们正确认识微 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天地。 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 大大促进了四种基本相互 作用的研究。

物理前沿讲座《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观后感

物理前沿讲座《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观后感

《杨振宁传》增订版是一部实在不可多得的好书,这部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品,华中科大物理教授杨建邺撰写的杨振宁这位科学巨人的生平足迹,生动地描绘了这位科学伟人成长的过程以及从事科研工作的每一个片断和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

杨振宁对当代物理学的贡献,既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关于杨振宁的功业尽人皆知,相关文献、资料、风评俱在,在此,我只谈谈读这本书后的感受和感动!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第一人,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在科研之余大量地从事改变“中国人不如他人”的观念,而且毕生在做这项工作,他1999年后一直住在清华,亲手建立了清华高等研究院,广邀国内外顶尖的科学家来华讲学,带研究生,在国内各高校游说,以80多岁的高龄为科学兴邦奔走呼唤,其拳拳爱国之心和人文情怀令人景仰。

用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陈方正的话说:“宇称不守恒”理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应该再次获诺贝尔奖),都是理论物理的科研成果,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至今没有应用的意义,它的意义主要是思想和文化上的'。

的确,我们从杨振宁的著述、演讲中不难看出,他讲得最多的是科学发展史,科学家的故事以及当代科学领域的相互渗透以及相互作用,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影响,是普通人听了都能领悟其中道理的东西,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氛围,这种影响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十分深远的。

杨振宁在晚年做了另一件惊世骇俗的大事,那就是与翁帆的爱情,他们年龄相差50多岁,对于这桩婚姻,人们对他的关注程度远远地超过了他获得的诺贝尔奖,说三道四的、辱骂的、嘲笑的,比比皆是。

现在9年过去了,回过头看,没有翁帆,就没有杨振宁的今天,也没有在清华“归根居”生活的10年的丰硕成果,也没有中国理论物理的蓬勃春天。

用新加坡电视台主持人曾月说过带哲理性的一段话:“一个人从年轻到老,敢于追求所爱,不管他所爱的是人、是物,还是真理,他都能够放开胸怀地去拥抱,而且升华成乐观前进的动力,这个人是绝对幸运的”。

自然辩证法美与物理学 杨振宁观后感

自然辩证法美与物理学 杨振宁观后感

自然辩证法美与物理学杨振宁观后感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自然辩证法美与物理学——杨振宁的启示在深入阅读了杨振宁先生关于自然辩证法美与物理学的见解后,我深受启发,对科学与美学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物理学家杨振宁简介

物理学家杨振宁简介

物理学家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中国籍理论物理学家。

他的全名是杨振宁,英文名字是Chen Ning Yang,生于1922年的安徽省沙县。

1946年获得清华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后,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分别于1948年和1950年获得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杨振宁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粒子物理学和统计物理学等领域。

1957年,他与兼职同事李政道一起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这一理论展示了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在某些条件下会发生改变,这项发现也最终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发现对于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杨振宁带来了国际上的声誉。

杨振宁不仅在理论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学术和社会领域均有卓越的贡献。

他曾领导过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的物理系。

此外,他还参与了许多国际性的学术组织和计划,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委员会、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等。

杨振宁以其卓越的成就和对学术和社会的贡献,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和奖励。

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理论物理学奖章等等。

杨振宁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物的成长历程,更是几代人拼搏奋斗的缩影。

他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学术和人类发展的历史中。

杨振宁物理学界的杰出科学家

杨振宁物理学界的杰出科学家

杨振宁物理学界的杰出科学家杨振宁(Chen Ning Yang),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世界范围内备受尊敬的科学家之一。

他以其在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重点介绍杨振宁的个人生平和科学成就。

杨振宁于1922年出生在中国安徽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在青年时期就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并且在初中和高中期间就表现出了对物理学的特殊兴趣。

1945年,他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并获得了学士学位。

随后,他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在1950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他的科学研究生涯中,杨振宁与李政道(Tsung-Dao Lee)合作提出了关于物理规律的“相变理论”。

他们的研究成果于1957年被正式发表,并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一理论解决了一些静态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由于他们的重大突破,杨振宁和李政道于1957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的贡献不仅限于相变理论。

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他还在粒子物理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工作。

他发现了弱相互作用的手征选则不守恒,并引入了CP(宇称和荷共轭)破坏的概念。

这一发现对后来的物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他赢得了物理学界的崇高地位。

除了在科学研究上的杰出成就,杨振宁还致力于推广物理学的普及和教育工作。

他在不同学术机构担任教职,并指导了许多学生和研究生。

他的教学和导师风格备受学生们的赞赏,他的学术思想对于年轻一代的物理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杨振宁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会员以及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会员等。

他还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

这些荣誉都充分体现了他在物理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和声望。

杨振宁的科学研究不仅在学术界受到了高度赞誉,也在广大社会中受到了普遍关注。

他的研究成果为世界提供了深入了解自然规律的视野,并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

杨振宁的生平和科学成就无疑给年轻一代的科学家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他们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美与物理学 【杨振宁】

美与物理学 【杨振宁】

美与物理学【杨振宁】十九世纪物理学最重要的两个贡献,一个是电磁学,一个是统计力学。

统计力学最主要的创建人是三个,一个是麦克斯韦,一个是波尔斯曼,一个叫做吉布斯。

其中波尔斯曼写过很多通俗的文章,我今天就从他的一段话来跟大家开始谈谈,他说一个音乐家在听到几个音节以后就能辨认出来莫扎特、贝多芬或者舒伯特的音乐。

同样一个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也能在念了几页文字以后,就辨认出来柯西、高斯、雅可比、亥姆霍兹或者基尔霍夫的工作。

他的这段话我觉得很有意思,为了解释这段话,我曾经跟几个朋友讲这样几句,我说大家知道每一个画家、作家、音乐家都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也许有人会以为科学与文艺不同,科学是研究事实的,事实就是事实,什么叫做风格,要讨论这一点,让我们拿物理学来讲。

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跟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跟妙的感受有不同的了解。

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一个工作者就会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跟研究方法,也就是说他会形成他自己的风格。

那么这段话我希望在以下几十分钟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为了做这件事情,我先给大家介绍两个二十世纪的大物理学家。

第一位叫做狄拉克,他是英国人,他是1902年出生,1984年过去的。

我带了一张片子,不过这个我想大家看不见,这是他在1969年从英国剑桥大学退休了以后到美国去,那么我们在斯坦福请他访问,那个时候我的一个喜欢照相的同事给他照的,这张相片我觉得照得很好。

狄拉克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他很少讲话,他讲话了你要听的话,他有他自己的思维方法跟他的逻辑。

我给大家只讲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他有一天在演讲,演讲完了以后,有一个学生说,狄拉克教授,我不懂你刚才所讲的这个理论,于是狄拉克就又解释了一下,解释完了以后那个学生说“狄拉克教授,你刚才讲的这个跟你以前所讲的每一个字都是一样的”。

狄拉克说“这不稀奇,因为这是最好的讲法”。

另外一个故事是他在普林斯顿的一个演讲,这个普林斯顿介绍他的教授在他演讲完了以后就说狄拉克可以回答你们的问题,就有一个学生说“狄拉克教授,你刚才那个方式三是怎么从方程式二演化出来的”?狄拉克不讲话,于是介绍他的人等了几分钟就说“狄拉克教授请你回答他的问题”,狄拉克说“他只讲了一句话,他没有问问题”。

物理学家杨振宁介绍

物理学家杨振宁介绍

物理学家杨振宁介绍杨振宁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华裔物理学家,是中美两国两院院士,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的贡献不仅仅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致力于推广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介绍他的成就和贡献,以及他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

一、杨振宁的生平杨振宁是1922年出生于中国南京,他父亲是一位著名数学家。

在读完初中之后,杨振宁就前往北京大学学习,并在1941年获得学士学位,之后一直留校任教。

1945年,他成为了费曼的博士研究生,一年后,他完成了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学术生涯,并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杨振宁的成就1、重要发现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提出了镜像对称的概念,并在1956年发表论文,证明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

这项发现对物理学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后引发了研究宇称不守恒的强相互作用领域,对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2、成为中美两院院士杨振宁在多方面的研究中都具有出色的成就,在其贡献中,他不仅致力于基础理论物理的研究,还推动了人类认识基本宇宙现象的进展。

这一贡献在世界物理学层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不仅仅是在学界中,同时还得到了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的高度评价,获得了中美两院院士的荣誉。

3、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和李政道的镜像对称概念,一旦发表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1957年,杨振宁因此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物理学家,这一成就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荣誉,同时也是对中国科研能力的强有力证明,改变了当时人们对中国科技研究领域的看法。

三、杨振宁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杨振宁博士是一个充满热情和创造力的科学家,他在很多方面都对物理学博士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早年不断进行理论基础物理的研究,到后面更多地致力于推动物理学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他的心血让物理学的研究进程更加顺畅。

杨振宁发起了一系列的科研计划,这些计划覆盖了各个领域,涉及到由物理学引起的新科技和新产业,推动了教育和技术领域的发展。

高中物理杨振宁 演讲 美与物理学

高中物理杨振宁 演讲 美与物理学

美与物理学--杨振宁十九世纪物理学的三项最高成就是热力学、电磁学与统计力学。

其中统计力学奠基于麦克斯韦(J. Maxwell , 1831 - 1879)、波耳兹曼(L. Boltzmann , 1844 - 1905)与吉布斯(W. Gibbs , 1839 - 1903)的工作。

波耳兹曼曾经说过:一位音乐家在听到几个音节后,即能辨认出莫扎特(Mozart)、贝多芬(Beethoven)或舒伯特(Schubert)的音乐。

同样,一位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也能在读了数页文字后辨认出柯西(Cauchy)、高斯(Gauss)、雅可比(Jacobi)、亥姆霍兹(Helmholtz)或克尔期豪夫(Kirchhoff)的工作。

对于他的这一段话也许有人会发生疑问:科学是研究事实的,事实就是事实,那里会有甚么风格关于这一点我曾经有过如下的讨论:让我们拿物理学来讲吧。

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

这个结构有它的美和妙的地方。

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和妙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

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位工作者就会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也就是说他会形成他自己的风格。

今天我的演讲就是要尝试阐述上面这一段话。

我们先从两位着名物理学家的风格讲起。

一、狄拉克狄拉克(P. Dirac , 1902 - 1984)是二十世纪一位大物理学家。

关于他的故事很多。

譬如:有一次狄拉克在普林斯顿大学演讲。

演讲完毕,一位听众站起来说:“我有一个问题请回答:我不懂怎么可以从公式(2)推导出来公式(5)。

”狄拉克不答。

主持者说:“狄拉克教授,请回答他的问题。

”狄拉克说:“他并没有问问题,只说了一句话。

”这个故事所以流传极广是因为它确实描述了狄拉克的一个特点:话不多,而其内含有简单、直接、原始的逻辑性。

一旦抓住了他独特的、别人想不到的逻辑,他的文章读起来便很通顺,就像“秋水文章不染尘”,没有任何渣滓,直达深处,直达宇宙的奥秘。

杨振宁美与物理学读后感

杨振宁美与物理学读后感

杨振宁美与物理学读后感篇一杨振宁美与物理学读后感最近读了杨振宁先生关于美与物理学的论述,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啊!说真的,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那种特别枯燥、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文章。

但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居然被深深吸引了!也许是杨振宁先生的语言魅力,也许是物理学中隐藏的美让我惊叹不已。

在文中,杨振宁先生用他那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了物理学中的美。

这让我这个原本对物理学没啥兴趣的人,都开始觉得物理学好像也没那么可怕啦!就像他说的,物理学中的对称美,那简直就是一种神奇的存在。

我就在想,难道这就是大自然的“时尚密码”?是不是大自然也在追求美,所以才有了这些让人惊叹的对称现象?还有啊,他提到的简洁美,我觉得这可能是物理学最迷人的地方之一。

谁能想到,那么复杂的世界,居然能用几个简洁的公式和定律来描述?这难道不是一种奇迹吗?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没有这些简洁的理论,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呢?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有点纠结。

也许物理学的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和理解的,那这是不是一种遗憾呢?我觉得可能是吧。

但又一想,就算我们不能完全理解,能稍微感受一下那种美,不也挺好的吗?总之,读完这篇文章,我对物理学的看法真的改变了好多。

我觉得,以后我可能会更愿意去探索物理学中的那些奇妙之处,说不定还能发现属于自己的“美”呢!篇二杨振宁美与物理学读后感嘿,朋友们!我刚读完杨振宁先生写的美与物理学,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物理学能有啥美?不就是一堆公式和实验嘛!”可随着深入阅读,我发现我大错特错啦!杨振宁先生说物理学中的对称美,就像是上帝精心设计的一样。

我就在想,这上帝得有多厉害,才能设计出这么精妙的东西?难道他也是个“超级设计师”?比如说牛顿定律,简单几个式子就能解释万物的运动,这难道不是一种极致的简洁美吗?也许这就是物理学的魅力所在,看似复杂的世界,背后却有着如此简洁的规律。

但我又在想,我们普通人能真正感受到这种美吗?可能对于那些物理学家来说,这是他们的宝藏,但对于我们这些门外汉,是不是有点遥不可及呢?不过,就算我们不能像专业人士那样深刻理解,偶尔能窥探到一点皮毛,是不是也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趣呢?还有啊,物理学中的那些实验和发现,有时候感觉就像是一场刺激的冒险。

杨振宁美与物理学读后感

杨振宁美与物理学读后感

杨振宁美与物理学读后感篇一杨振宁美与物理学读后感最近读了杨振宁先生关于美与物理学的论述,哎呀,我这心里真是像被扔进了一颗大石头,激起了好多好多的浪花!你说物理学美不美?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那一堆堆公式,一个个实验,美啥呀?可杨振宁先生却告诉我们,物理学有着它独特的美。

就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简单几个公式,就能解释天体的运行,这难道不美吗?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美的,不就是个科学理论嘛!”但我觉得,这种简洁和强大的解释力,就像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赞叹。

杨振宁先生还提到了狄拉克方程,那玩意儿,简直太酷了!我在想,狄拉克当年是怎么想到这么神奇的方程的?难道是做梦梦到的?哈哈,开个玩笑。

但这真的让人觉得,科学有时候就像是一场神奇的冒险,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惊喜在哪里。

不过,我也在想,我们普通人能感受到这种美吗?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物理学还是那么遥不可及,那么枯燥。

但我觉得,只要我们愿意去尝试,去了解,也许就能发现其中的一点点美,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足够让我们惊叹了。

物理学的美,是不是只有那些聪明绝顶的科学家才能真正理解呢?我觉得不一定。

也许我们不需要完全懂那些复杂的理论,只要能从宏观上感受到那种秩序和规律,也算是领略到了物理学的美吧。

哎,读了这篇文章,我对物理学的看法真的改变了好多。

以前觉得它就是一堆难题,现在发现,它也可以很美。

你们觉得呢?篇二杨振宁美与物理学读后感嘿,朋友们!我刚读完杨振宁先生的美与物理学,这感受,真可谓是五味杂陈啊!一开始,我就像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想:“物理学和美能有啥关系?”可随着深入阅读,我好像渐渐摸到了门道。

杨振宁先生说物理学有着深层次的美,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可不是一般人能轻易理解的。

我就在想,爱因斯坦这家伙咋这么牛,能想出这么高深的东西?也许他的脑袋里装着一个宇宙!物理学的美,有时候就像一首神秘的诗。

那些公式和定理,看似冷冰冰的,可如果你用心去感受,说不定能听到它们在诉说着宇宙的故事。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杨振宁(Chen-Ning Yang),是20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以其在理论物理领域的突出贡献而闻名于世。

他的工作不仅在理论物理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他在物理学上的主要贡献:### 1. 杨-米尔斯理论杨振宁与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米尔斯(Robert Mills)合作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这是量子场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该理论对于理解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力场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量子色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解释强子物理学中的许多现象都提供了理论框架。

### 2. 对弱相互作用的理解在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了对弱相互作用的V-A理论,这一理论描述了质子、中子和其他基本粒子之间的弱相互作用。

这项工作为弱相互作用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对现代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的理论为实验验证提供了基础,并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指导。

### 3. 量子统计理论在早期的职业生涯中,杨振宁与陈省身合作,提出了杨-陈定理,它是量子统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理论对于描述物质中粒子的统计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凝聚态物理学和低温物理学提供了基础。

杨-陈定理为研究凝聚态系统的量子行为提供了重要工具,并在超流体和超导体等领域的研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 4. 诺贝尔奖荣誉杨振宁因他在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许多荣誉,其中包括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个奖项是对他在弱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以及对现代物理学做出的巨大贡献的认可。

这也使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出生的科学家。

### 结论综上所述,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是多方面而深远的。

他的工作不仅对理论物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实验物理学的发展和现代科学的进步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的成就激励着后人继续探索物理学的未知领域,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做出更深入的贡献。

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观后感

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观后感

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观后感篇一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观后感最近看了杨振宁先生谈美与物理学的相关内容,我这心里呀,那真是像被投进了一颗大石头,激起了层层的浪!你说这物理学,咱平常觉得就是一堆公式、定理,枯燥得很。

可杨先生一谈,哇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我觉得吧,物理学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大宝藏,而美就是那打开宝藏大门的钥匙。

也许有人会说,物理学能有啥美?不就是那些让人头疼的数字和符号嘛。

但咱仔细想想,真的是这样吗?那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多神奇呀!它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能让天上的星星乖乖地按照一定的轨道运行。

这难道不美吗?再比如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简直是颠覆了咱们的认知,可这种颠覆不也是一种美吗?一种打破常规,挑战旧观念的美。

我在想,物理学的美可能不像花朵那样娇艳,一眼就能看到。

它更像是深藏在石头里的美玉,得咱们用心去琢磨,去挖掘。

可能有时候,咱们觉得自己已经快找到那种美了,可一转眼又发现,哎呀,还差得远呢!杨先生的讲解让我明白了,物理学的美不是那种表面的、肤浅的美,而是一种深层次的、让人灵魂都为之颤抖的美。

它需要我们用智慧去感受,用心灵去触摸。

不过,我又在想,像我们这种普通人,能真正领略到物理学的美吗?也许能,也许不能。

但不管怎么说,这次的观看让我对物理学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已经很棒啦,不是吗?篇二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观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看完杨振宁先生谈美与物理学之后的那些个感受,那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啊!一开始,我心里还犯嘀咕:“物理学和美能有啥关系?这不是八竿子打不着嘛!”可看着看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啦!你瞧,杨振宁先生口中的物理学,就像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那些复杂的公式、定理,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魅力的艺术元素。

也许有人会反问:“这怎么可能?”但我告诉你,真的就是这样!就比如说量子力学吧,那玩意儿神秘得很,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一会儿粒子在这里,一会儿又在那里,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畅谈物理学之美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畅谈物理学之美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畅谈物理学之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畅谈物理学之美--------------------------------------------------------------------------------4⽉26⽇,杨振宁为庆祝母校90周年校庆⽽回到清华,进⾏了⼀场题为“美与物理学”的演讲。

⼀本科普书带给12岁杨振宁诺贝尔梦杨振宁的启蒙⽼师是他的母亲,她只是⼀个念过⼏年私塾、没有受到过任何新式教育的中国妇⼥。

杨振宁从她那⾥学到3000个汉字和坚强的意志,这种意志给了他⽆穷的⼒量。

童年的他是⼀个淘⽓的孩⼦,⾄少是⼀个不守规矩的孩⼦。

1929年,在他7岁时随⽗亲来到清华,开始在清华园内读⼩学,⾃称“清华的每⼀棵树都爬过,⼏乎每⼀棵都研究过 。

⼗⼆三岁在崇德中学(现在的北京第31中学)念书的时候,喜欢东看西看。

有⼀天发现⼀本“神秘的宇宙 ⾮常有意义,书中讲述了20世纪到当时为⽌,世界上所发现的⼀些物理学的现象和理论。

他回家就和⽗母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

为什么⾝为著名的数学家之⼦,没有读数学呢?杨先⽣解释,因为⽗亲杨武之认为,中国必须尽快地把实际的事情搞上去,所以建议他读化学。

在报考⼤学之前,由于中学没有学过物理,杨振宁于是闭门⼀个⽉⾃修物理,竟然发现物理⼗分有意思,进⼊西南联⼤以后,就转到物理系学习。

在西南联⼤读完⼤学和研究⽣课程,⼜教了⼏年书,随后决定到美国芝加哥⼤学留学。

杨振宁之所以选择这所⼤学,不仅仅因为是他⽗亲的母校,更重要的⼀个原因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物理学家之⼀——费⽶在那⾥教书。

每⼀个科学家都有独特的治学风格在介绍科学家的风格之前,杨振宁先给⼤学⽣介绍了统计⼒学创始⼈波⽿兹曼曾经写过的⼀段话:搞⾳乐的⼈,在听到⼏个⾳节以后,就能辨出莫扎特、贝多芬或者舒伯特,同样⼀个数学家或物理学家,在念了⼏页⽂字以后,就能辨出柯西、⾼斯、雅可⽐、亥姆霍兹或克尔斯豪夫的作品。

杨振宁对此的理解和解释是,每⼀个画家、作家、⾳乐家,都有他⾃⼰独⽴的风格。

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观后感

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观后感

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观后感篇一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观后感最近看了杨振宁先生谈美与物理学的相关内容,哇塞,真的给了我超多启发,让我忍不住想跟大家分享分享我的感受。

你说美和物理学能有啥关系?以前我可能会觉得,物理学不就是那些枯燥的公式和定理嘛,跟美好像八竿子打不着。

但杨振宁先生这么一谈,我才发现,原来物理学里藏着那么多美的东西!就比如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那简洁的公式背后,揭示的可是整个宇宙中物体相互吸引的规律啊!这难道不美吗?就像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简单却蕴含着无尽的奥秘。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美的,不就是个科学理论嘛。

但我觉得,正是这种能够用简单的方式描述复杂现象的能力,才是物理学的魅力所在。

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之门。

我在想,我们平时总是在追求外表的美,喜欢好看的衣服、漂亮的脸蛋,可却常常忽略了这种内在的美。

物理学中的美,是一种智慧的美,是人类思维的结晶。

再比如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复杂的理论,初看让人头大,但当你深入了解,会发现它对时间和空间的全新诠释,简直太酷了!这难道不是一种令人惊叹的美吗?杨振宁先生的讲述,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要学会去发现隐藏在深处的美。

这一路的探索,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物理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难道不是吗?篇二杨振宁谈美与物理学观后感哎呀,看了杨振宁先生谈美与物理学,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翻腾啊!一开始,我其实心里还犯嘀咕,美?物理学?这俩咋能凑一块说呢?可听着杨振宁先生讲着讲着,我就好像被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你能想象吗?那些复杂的物理公式,在杨振宁先生眼里,就像是一首首优美的诗歌。

我就在想,我以前咋就没发现呢?可能是我太笨了,哈哈。

比如说量子力学,那玩意儿以前我觉得简直就是天书,可杨振宁先生说,里面蕴含着一种不确定性的美。

啥?不确定性还美?我一开始真不理解,觉得这不是乱套了嘛。

但仔细想想,也许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让我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杨振宁谈美与物理 观后感800字作文

杨振宁谈美与物理 观后感800字作文

在对杨振宁关于美国与物理学交汇点的采访进行调侃后,我绝对被他
的新视角吹走。

虽然美国震撼了物理学界,但也面临一些障碍,杨
强调要培育萌芽人才,着力开展教育研究,使科学球不断滚动。

他关
于和金钱如何在科学工具上投下扳手的论断让我想到科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野舞这就像一个心灵的滚轮车通过宇宙!
我和杨振宁对文化与历史如何塑造科学的思考,确实有通联。

他谈到
美国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思维如何推动了科学免疫的创造力和创新,这
对我来说是完全合理的。

但他也强调了合作和从不同文化中学习的重
要性,我认为这一点极为重要。

他对文化、社会和科学如何在进步中
发挥作用的理解,使我看到了我们在追求知识时需要是多么多样化和
包容性。

对杨振宁的采访强调了科学进步与支配性社会结构的内在关联。

他对
科学免疫面临的挑战和机会的阐述,以及他对教育和国际合作的关键
作用的强调,丰富了对科学进步的复杂背景的理解。

我深信,他的观
点有助于迅速承认和解决科学、文化和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通联,并努力对科学追求采取更具包容性、合作性和前瞻性的做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约专稿编者按 今年9月22日是当代物理学大师杨振宁教授80华诞,杨教授学术上的卓越成就和严谨的治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物理界几代学人.值此杨教授诞辰之际,特转载他的“美与物理学”一文,以飨读者,并遥贺杨教授健康长寿.美与物理学3杨振宁31997年1月17日在香港中华科学与社会协进会与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演讲会上的讲词,讲题原为“科学工作有没有风格”.十九世纪物理学的三项最高成就是热力学、电磁学与统计力学.其中统计力学奠基于麦克斯韦(J.Max well ,1831—1879)、玻尔兹曼(L.Boltzmann ,1844—1905)与吉布斯(W.G ibbs ,1839—1903)的工作.玻尔兹曼曾经说过①:一位音乐家在听到几个音节后,即能辨认出莫扎特(M ozart )、贝多芬(Beethoven )或舒伯特(Schubert )的音乐.同样,一位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也能在读了数页文字后辨认出柯西(Cauchy )、高斯(G auss )、雅可比(Jacobi )、亥姆霍兹(Helmholtz )或克尔期豪夫(K irchhoff )的工作.对于他的这一段话也许有人会发生疑问:科学是研究事实的,事实就是事实,那里会有什么风格?关于这一点我曾经有过如下的讨论②:让我们拿物理学来讲吧.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和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和妙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位工作者就会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就是说他会形成他自己的风格.今天我的演讲就是要尝试阐述上面这一段话.我们先从两位著名物理学家的风格讲起.一 狄拉克狄拉克(P.Dirac ,1902—1984)(图1)是二十世纪一位大物理学家.关于他的故事很多.譬如:有一次狄拉克在普林斯顿大学演讲.演讲完毕,一位听众站起来说:“我有一个问题请回答:我不懂怎么可以从公式(2)推导出来公式(5).”狄拉克不答.主持者说:“狄拉克教授,请回答他的问题.”狄拉克说:“他并没有问问题,只说了一句话.”这个故事所以流传极广是因为它确实描述了狄拉克的一个特点:话不多,而其内含有简单、直接、原始的逻辑性.一旦抓住了他独特的、别人想不到的逻辑,他的文章读起来便很通顺,就像“秋水文章不染尘”,没有任何渣滓,直达深处,直达宇宙的奥秘. 狄拉克最了不得的工作是1928年发表的两篇短文,写下了狄拉克方程③:(pc α+mc 2β)Ψ=E Ψ.(D )这个简单的方程式是惊天动地的成就,是划时代的里程碑:它对原子结构及分子结构都给予了新的层面和新的极准确的了解.没有这个方程,就没有今天的原子、分子物理学与化学.没有狄拉克・391・31卷(2002年)4期图1 狄拉克1969年在美国纽约州石溪(L.E isenbud摄)引进的观念就不会有今天医院里通用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不过此项技术实在只是狄拉克方程的一项极小的应用.狄拉克方程“无中生有、石破天惊”地指出为什么电子有“自旋”(spin),而且为什么“自旋角动量”是1Π2而不是整数.初次了解此中奥妙的人都无法不惊叹其为“神来之笔”,是别人无法想到的妙算.当时最负盛名的海森伯(W.Heisenberg,1901—1976)看了狄拉克的文章,无法了解狄拉克怎么会想出此神来之笔,于1928年5月3日给泡利(W.Pauli,1900—1958)写了一封信描述了他的烦恼④:为了不持续地被狄拉克所烦扰,我换了一个题目做,得到了一些成果.(按:这成果是另一项重要贡献:磁铁为什么是磁铁.)狄拉克方程之妙处虽然当时立刻被同行所认识,可是它有一项前所未有的特性,叫做“负能”现象,这是大家所绝对不能接受的.狄拉克的文章发表以后三年间关于负能现象有了许多复杂的讨论,最后于1931年狄拉克又大胆提出“反粒子”理论(Theory of Antiparticles)来解释负能现象.这个理论当时更不为同行所接受,因而流传了许多半羡慕半嘲弄的故事.直到1932年秋安德森(C.D.Anders on,1905—1991)发现了电子的反粒子以后,大家才渐渐认识到反粒子理论又是物理学的另一个里程碑.二十世纪的物理学家中,风格最独特的就数狄拉克了.我曾想把他的文章的风格写下来给我的文、史、艺术方面的朋友们看,始终不知如何下笔.去年偶然在香港大公报大公园一栏上看到一篇文章,其中引了高适(700—765)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我非常高兴,觉得用这两句诗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是再好没有了:一方面狄拉克方程确实包罗万象,而用“出”字描述狄拉克的灵感尤为传神.另一方面,他于1928年以后四年间不顾玻尔(N. Bohr,1985—1962)、海森伯、泡利等当时的大物理学家的冷嘲热讽,始终坚持他的理论,而最后得到全胜,正合“风骨超常伦”.可是什么是“性灵”呢?这两个字联起来字典上的解释不中肯.若直觉地把“性情”、“本性”、“灵犀”、“圣灵”(G host)等加起来似乎是指直接的、原始的、未加琢磨的“灵感”、“灵魂”、“心灵”、思路,而这恰巧是狄拉克方程之精神.刚好此时我和香港中文大学童元方博士谈到《二十一世纪》1996年6月号钱锁桥的一篇文章,才知道袁宏道(1568—1610)(和后来的周作人[1885—1967],林语堂[1895—1976]等)的性灵论.袁宏道说他的弟弟袁中道(1570—1623)的诗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也正是狄拉克作风的特征.“非从自己的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又正好描述了狄拉克的独创性!图3 狄拉克与海森伯1930年前后在美国剑桥(原刊于D.C.Cassidy ,Uncertainty ,The Life and Science of W erner Heis 2enberg ,W.H.Freeman ,1992).图2 海森伯1924年前后在德国格廷根(G ttingen )(原刊于D.C.Cassity ,Uncertainty ,The Life and Science of W erner Heisenberg ,W.H.Freeman ,1992).二 海森伯比狄拉克年长一岁的海森伯(图2,3)是二十世纪另一位大物理学家,有人认为他比狄拉克还要略高一筹⑤.他于1925年夏天写了一篇文章,引导出了量子力学的发展.三十八年以后科学史家库恩(T.K uhn ,1922—1996)访问他,谈到构思那个工作时的情景.海森伯说⑥:爬山的时候,你想爬某个山峰,但往往到处是雾……你有地图,或别的索引之类的东西,知道你的目的地,但是仍坠入雾中.然后……忽然你模糊地,只在数秒钟的功夫,自雾中看到一些形象,你说:“哦,这就是我要找的大石.”整个情形自此而发生了突变,因为虽然你仍不知道你能不能爬到那块大石,但是那一瞬间你说:“我现在知道我在什么地方了.我必须爬近那块大石,然后就知道该如何前进了.”这段谈话生动地描述了海森伯1925年夏摸索前进的情形.要了解当时的气氛,必须知道自从1913年玻尔提出了他的原子模型以后,物理学即进入了一个非常时代:牛顿(I.Newton ,1642—1727)力学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可是用了牛顿力学的一些观念再加上一些新的往往不能自圆其说的假设,却又可以准确地描述许多原子结构方面奇特的实验结果.奥本海默(J.R.Oppenheimer ,1904—1967)这样描述这个不寻常的时代⑦:那是一个在实验室里耐心工作的时代,有许多关键性的实验和大胆的决策,有许多错误的尝试和不成熟的假设.那是一个真挚通讯与匆忙会议的时代,有许多激烈的辩论和无情的批评,里面充满了巧妙的数学性的挡架方法.对于那些参加者,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自宇宙结构的新认识中他们得到了激奋,也尝到了恐惧.这段历史恐怕永远不会被完全记录・591・31卷(2002年)4期下来.要写这段历史须要有像写奥迪帕斯(Oedipus)或写克伦威尔(Crom well)那样的笔力,可是由于涉及的知识距离日常生活是如此遥远,实在很难想像有任何诗人或史家能胜任.1925年夏天,23岁的海森伯在雾中摸索,终于摸到了方向,写了上面所提到的那篇文章.有人说这是三百年来物理学史上继牛顿的《数学原理》以后影响最深远的一篇文章.可是这篇文章只开创了一个摸索前进的方向,此后两年间还要通过玻恩(M.Born,1882—1970)、狄拉克、薛克谔(E.Schr dinger,1887—1961)、玻尔等人和海森伯自己的努力,量子力学的整体架构才逐渐完成⑧.量子力学使物理学跨入崭新的时代,更直接影响了二十世纪的工业发展,举凡核能发电、核武器、激光、半导体元件等都是量子力学的产物.1927年夏,25岁尚未结婚的海森伯当了莱比锡(Leipzig)大学理论物理系主任.后来成名的布洛赫(F.Bloch,1905—1983,核磁共振机制创建者)和特勒(E.T eller,1908—,“氢弹之父”,我在芝加哥大学时的博士学位导师)都是他的学生.他喜欢打乒乓球,而且极好胜.第一年他在系中称霸.1928年秋自美国来了一位博士后,自此海森伯只能屈居亚军.这位博士后的名字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周培源.海森伯所有的文章都有一共同特点:朦胧、不清楚、有渣滓,与狄拉克的文章的风格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读了海森伯的文章,你会惊叹他的独创力(originality),然而会觉得问题还没有做完,没有做干净,还要发展下去;而读了狄拉克的文章,你也会惊叹他的独创力,同时却觉得他似乎已把一切都发展到了尽头,没有什么再可以做下去了.前面提到狄拉克的文章给人“秋水文章不染尘”的感受.海森伯的文章则完全不同.二者对比清浊分明.我想不到有什么诗句或成语可以描述海森伯的文章,既能道出他的天才的独创性,又能描述他的思路中不清楚、有渣滓、有时似乎茫然乱摸索的特点.三 物理学与数学海森伯和狄拉克的风格为什么如此不同?主要原因是他们所专注的物理学内涵不同.为了解释此点,请看图4所表示的物理学的三个部门和其中的关系:唯象理论(phenomenological theory)(2)是介乎实验(1)和理论架构(3)之间的研究.(1)和(2)合起来是实验物理,(2)和(3)合起来是理论物理,而理论物理的语言是数学.物理学的发展通常自实验(1)开始,即自研究现象开始.关于这一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举很多大大小小的例子.先举牛顿力学的历史为例.布拉赫(T.Brahe,1546—1601)是实验天文物理学家,活动领域是(1).他做了关于行星轨道的精密观测.后来开普勒(J.K epler,1571—1630)仔细分析布拉赫的数据,发现了有名的开普勒三大定律.这是唯象理论(2).最后牛顿创建了牛顿力学与万有引力理论,其基础就是开普勒的三大定律.这是理论架构(3).再举一个例子:通过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许多电学和磁学的实验(1),安培(A. Am père,1775—1836)和法拉第(M.Faraday,1791—1867)等人发展出了一些唯象理论(2).最后由麦克斯韦归纳为有名的麦克斯韦方程(即电磁学方程),才步入理论架构(3)的范畴.另一个例子:十九世纪后半叶许多实验工作(1)引导出普朗克(M.Planck,1858—1947)1900年的唯象理论(2).然后经过爱因斯坦(A.Einstein,1879—1955)的文章和上面提到过的玻尔的工作等,又有一些重要发展,但这些都还是唯象理论(2).最后通过量子力学之产生,才步入理论架构(3)的范畴.海森伯和狄拉克的工作集中在图4所显示的哪一些领域呢?狄拉克最重要的贡献是前面所提到的狄拉克方程(D).海森伯最重要的贡献是海森伯方程⑨,是量子力学的基础:pq-qp=-i .(H)这两个方程都是理论架构(3)中之尖端贡献.二者都达到物理学的最高境界.可是写出这两个方程的途径却截然不同:海森伯的灵感来自他对实验结果(1)与唯象理论(2)的认识,进而在摸索中达到了方程式(H ).狄拉克的灵感来自他对数学(4)的美的直觉欣赏,进而天才地写出他的方程(D ).他们二人喜好的、注意的方向不同,所以他们的工作的领域也不一样,如图5所示(此图也标明玻尔、薛定谔和爱因斯坦的研究领域.爱因斯坦兴趣广泛,在许多领域中,自(2)至(3)至(4),都曾做出划时代的贡献).图4 物理学的三个领域图5 几位二十世纪物理学家的研究领域海森伯从实验(1)与唯象理论(2)出发:实验与唯象理论是五光十色、错综复杂的,所以他要摸索,要犹豫,要尝试了再尝试,因此他的文章也就给读者不清楚,有渣滓的感觉.狄拉克则从他对数学的灵感出发:数学的最高境界是结构美,是简洁的逻辑美,因此他的文章也就给读者“秋水文章不染尘”的感受.图6 二叶图让我补充一点关于数学和物理的关系.我曾经把二者的关系表示为两片在茎处重叠的叶片(图6).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譬如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希尔伯特空间、黎曼几何和纤维丛等,今天都是二者共用的基本观念.这是惊人的事实,因为首先达到这些观念的物理学家与数学家曾遵循完全不同的路径,完全不同的传统.为什么会殊途同归呢?大家今天没有很好的答案,恐怕永远不会有,因为答案必须牵扯到宇宙观、知识论和宗教信仰等难题.必须注意的是在重叠的地方,共用的基本观念虽然如此惊人地相同,但是重叠的地方并不多,只占二者各自的极少部分.譬如实验(1)与唯象理论(2)都不在重叠区,而绝大部分的数学工作也在重叠区之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重叠区,虽・791・31卷(2002年)4期然基本观念物理与数学共用,但是二者的价值观与传统截然不同,而二者发展的生命力也各自遵循不同的茎脉流通,如图6所示.常常有年青朋友问我,他应该研究物理,还是研究数学.我的回答是这要看你对哪一个领域里的美和妙有更高的判断能力和更大的喜爱.爱因斯坦在晚年时(1949年)曾经讨论过为什么他选择了物理.他说 λυ:在数学领域里,我的直觉不够,不能辨认哪些是真正重要的研究,哪些只是不重要的题目.而在物理领域里,我很快学到怎样找到基本问题来下功夫.年青人面对选择前途方向时,要对自己的喜好与判断能力有正确的自我估价.四 美与物理学物理学自(1)到(2)到(3)是自表面向深层的发展.表面有表面的结构,有表面的美.譬如虹和霓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实验工作者作了测量以后发现虹是42°的弧,红在外,紫在内;霓是50°的弧,红在内,紫在外.这种准确规律增加了实验工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美的认识.这是第一步(1).进一步的唯象理论研究(2)使物理学家了解到这42°与50°可以从阳光在水珠中的折射与反射推算出来,此种了解显示出了深一层的美.再进一步的研究更深入了解折射与反射现象本身可从一个包容万象的麦克斯韦方程推算出来,这就显示出了极深层的理论架构(3)的美.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伯方程和其他五、六个方程是物理学理论架构的骨干.它们提炼了几个世纪的实验工作(1)与唯象理论(2)的精髓,达到了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它们以极度浓缩的数学语言写出了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可以说它们是造物者的诗篇.这些方程还有一方面与诗有共同点:它们的内涵往往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当初所完全没有想到的意义.举两个例子:上面提到过的十九世纪中叶写下来的麦克斯韦方程是在本世纪初通过爱因斯坦的工作才显示出高度的对称性,而这种对称性以后逐渐发展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中心思想.另一个例子是狄拉克方程.它最初完全没有被数学家所注意,而今天狄拉克流型(Dirac Manifold)已变成数学家热门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学物理的人了解了这些像诗一样的方程的意义以后,对它们的美的感受是既直接而又十分复杂的.它们的极度浓缩性和它们的包罗万象的特点也许可以用布雷克(W.Blake,1757—1827)的不朽名句来描述 λϖ:T o see a W orld in a G rain of Sand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H old In finity in the palm of y our handAnd Eternity in an hour它们的巨大影响也许可以用蒲柏(A.P ope,1688—1744)的句名来描述 λω:Nature and nature′s law lay hid in night:G od said,let Newton be!And all was light.可是这些都不够,都不够全面地道出学物理的人面对这些方程的美的感受.缺少的似乎是一种壮严感,一种神圣感,一种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我想缺少的恐怕正是筹建哥德式(G othic )教堂的建筑师们所要歌颂的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注释① 见Ludwig Boltzmann ,ed.E.Broda (Oxbow Press ,1983),23.② 杨振宁:《读书教学四十年》(香港:三联书店,1985),页116.③ 此方程式中p 是动量,c 是光速(=300,000公里Π秒),m 是电子的质量,E 是能量,Ψ是波函数.这些都是当时大家已熟悉的观念.α和β是狄拉克引进的新观念,十分简单但却影响极大.在物理学和数学中都起了超级作用.④ 译自A.Pais ,Inward Bound (Ox 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348.海森伯是当时最被狄拉克方程所烦扰的一位物理学家,因为他是这方面的大专家:1913年玻尔最早提出了量子数的观念,这些数都是整数.后来于1921年还不到20岁的学生海森伯大胆地提出量子数是1Π2的可能.1925年两位年青的荷兰物理学家把1Π2的量子数解释成自旋角动量.这一些发展都是唯象理论(2),它们得到了许多与实验(1)极端符合的结果,十分成功.可是它们都还只是东拼西凑出来的理论.狄拉克方程则不然,它极美妙地解释了为什么自旋角动量必须是1Π2.由此我们很容易体会到当天才的海森伯看了狄拉克方程,在羡佩之余,必定会产生高度的烦恼.⑤ 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似乎持此观点:海森伯独获1932年诺贝尔奖,而狄拉克和薛定谔合获1933年诺贝尔奖.⑥ 译自A.Pais ,Niels Bohr ′s T imes (Ox 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276.⑦ 译自J.R.Oppenheimer ,Science and the C omm on Understanding (The Reith Lectures 1953,S im on and Schuster ,1954).引文最后一句是说荷马(H omer ,古希腊诗人)和喀莱尔(T.Carlyle ,1795—1881)都恐怕难以胜任.⑧ 紧跟着海森伯的文章,数月内即又有玻恩与约尔丹(P.Jordan ,1902—1980)的文章和玻恩、海森伯与约尔丹的文章.这三篇文章世称“一人文章”、“二人文章”及“三人文章”,合起来奠定了量子力学的数学结构.狄拉克和薛定谔则分别从另外的途径也建立了同样的结构.但是这个数学结构的物理意义却一时没有明朗化.1927年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和玻尔的“互补原理”才给量子力学的物理意义建立了“哥本哈根解释”.⑨ 事实上海森伯并未能写下(H ).他当时的数学知识不够.(H )是在注⑧所提到的二人文章与三人文章中最早出现的. λυ 节译自爱因斯坦“Autobiographical N otes ”,原文见Albert E instein ,Philos opher 2Scientist ,ed.P.A.Schilpp ,Open C ourt ,Evanston ,Ⅲ.(1949).λϖ 陈之藩教授的译文(见他所写的《时空之海》[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96],页47)如下:一粒砂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λω 我的翻译如下:自然与自然规律为黑暗隐蔽:上帝说,让牛顿来!一切遂臻光明.杨振宁 当代物理学大师,在基本粒子理论和统计力学方面都曾作出许多卓越贡献.他在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提出在弱衰变过程中宇称性不守恒的可能,跟着这革命性观点由实验证明,整个物理学界为之轰动,杨、李二位在翌年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教授在1954年和米尔斯(ls )所提出的广义规范场理论,今日已经成为讨论一切相互作用的基础语言和工具,其重要性与广义相对论可相比拟.杨教授早年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1949年受聘于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1966年出任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所所长迄今,1986年起兼任香港中文大学的博文讲座教授.(转载自《二十一世纪》杂志1997年4月号)・991・31卷(2002年)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