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
女性主义简介
六、文化女权主义
• 文化女权主义以激进女权主义为基础,要求把女性从“男 权价值”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并根据“女性价值”创造一 种替代“男性价值”的文化。 • 第一,强调性暴力是男权文化的本质和目的,关注和抨击 大众传媒和色情作品中的性暴力。第二,强调两性差异, 女性有许多特殊和优秀的品质,而男性特质则是攻击和情 绪表达上的困境。强调发展女性特质,进行社会结构的重 组。这一理论强调女性气质对男性气质的替代也就是替代 了性别平等,这一点遭到了质疑。
二、有偿家务劳动论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妇女受压迫的原因不完全是私有 制,而是由于有薪水的劳动与无报酬的家务劳动的分离;他们 强调要使妇女摆脱压迫,必须打破公共劳动与家务劳动的界线。 在有关家务劳动是否有偿的方面,有两种不同观点。 美国女权主义者认为,有偿家务劳动会使妇女与世隔绝;使夫 妻关系、母子关系商品化;使劳动力的性别分工固定化。 英国等欧洲国家认为,政府为主妇付费的要求,有助于提高主 妇对于家务劳动的重视,通过家务创造劳动力价值。 三、妇女解放的最终目标:全面自由发展 该理论指出,在阶级社会中,首先必须消灭剥削阶级的统治, 人类的平等包括男女平等才会成为可能。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所 争取的平等主要使权利和地位的平等,即男女在政治上、经济 上、文化教育上、社会上和家庭中享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力,这 种平等带有资产阶级法权特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男女 平等才会真正实现。
(二)父权制压迫理论 女性受压迫的根源是父权制,而非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是建立在男权文化的基础上的, 主要支柱是“性政治” (三)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高度重视存在于个人领域的性别压迫 (四)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融合 提出建立一个双性一体(androgoynous)的平等社会, 试图消除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性别差异,以此来消除性别歧 视。
女性主义理论流派
分工 》 3. 艾里斯.扬《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结合 》
对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评价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 ,它综合扬弃了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激进女 权主义的观点,不但批评了经济一元论的片面 性,而且提出了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资本主 义和父权制,使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主要原因 更加明朗。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把分析问题 局限在阶级方面相比,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已经 开始思考女性在种族、阶级、族裔、年龄、性 倾向、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等方面的相同与差 异,以及这些对女性受压迫的影响。
法和阶级斗争
代表人物
1. 西蒙.波伏娃 《第二性 》 2. G.卢宾 《走向妇女人类学 》 3. 本斯通和莫顿 《妇女解放的
政治经济学》
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评价
• 过多强调阶级利益,忽略同一阶级中的 性别关系
• 错误地把女性位置仅仅固定在私人领域 之中
• 以西方女权主义为中心,忽略不同国家 、种族妇女的差异
2. 对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 关系采取折中态度
3. 以男性规范为标准的价值取向 4. 强调女性主观因素 5. 忽略种族差异
二、激进主义女权主义流派
20世纪60年代后期,各种激进的女权主义思想 和行为崭露头角,由于“新左派”中的成员不满 “新左派”社会主义者和民权团体对她们的态度, 发起成立了强烈认同当代女性运动的一个派别。她 们并无统一的目标和理论体系,也无稳定的组织机 构,但通览她们的著作可以看出,尽管其解释各异, 但她们相一致的观点是:妇女受压迫是最基本的压 迫。
非古典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把女性的解放置于社会发展 的主流层面,其目标直接指向妇女解放,而且把马克思主 义的关于经济决定论、异化理论、两种再生产理论运用于 家务劳动和劳动市场中,从而建构了关于家务劳动的价值 理论和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工体系理论,代表人物本斯通。
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
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第一章绪论在人类的历史上,不分地区、种族与阶级,女性都是一种附属的地位。
自从十五世纪开始,西方开始有了专门论及妇女的权利与价值的文章。
但真正开始具有社会运动的雏形,却是迟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革命女志士古杰所发表的「妇女权力宣言」,妇女运动到此才有明确的抗争对象与目的。
所以,虽然妇女运动到今日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可是他带给世人的启发与迷惑却是最具震撼性的。
第一节女性意识的觉醒在父权体制长期的宰制之下,一直将女性视为男性的私有财产,而不能展现其之聪明才智,在中古欧洲,比较聪明的女性可能会被冠上女巫的标志,在古代的中国,也一直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更有所谓的三从四德,女性一直不备当成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只是一个附著在男性身上的菟丝花,就连大文豪卢梭也是如此的认为。
沃尔斯考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在1792年发表了「女权的辩护」一文中,对卢梭有诸多的批评,卢梭认为,一个女子永远也不能自认自己可以独立,他应当被恐惧、害怕、胆小所控制,表现出可爱乖巧的一面,无论何时男子想要轻松休闲的时刻,他要风情万种地做出卖弄的姿态,成为富於诱惑力的尤物,才是男子的良伴。
沃尔斯考夫特认为这种说法实在荒谬之至,一个伟大的人物,竟会在此种主题上,充满男性自大与肉欲的思想。
他认为女人应该被视为具有理性动物的行为能力,不应将他们视为依赖他人而存在的畜类,教养他们应该涵养他们的心智,给予崇高的原则与训练,使其经由自觉而依赖人性本身的尊严,教育他们如同男子一般,接受挑战而非满足需要,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一性。
米尔(John S. Mill,1806-1873)与他的妻子泰勒(Harriet Taylor)在1861年共同完成了「论妇女的附属地位」。
文中提到,婚姻使女人成为合法的奴隶;在吴尔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莎士比亚的妹妹」一文中,莎士比亚的妹妹茱底丝,她和莎士比亚一样是非常聪明、一样富有才华。
什么是女性主义?
什么是女性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权益逐渐得到重视,女性主义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那么,什么是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有哪些流派和思想?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的定义女性主义广义上是指支持女性平等地参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的运动和理论。
狭义上指的是关注女性问题的学说和社会运动。
女性主义的目的是消除性别歧视和不平等,实现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的实现。
女性主义的影响不仅仅在西方国家,而是全球性的。
二、女性主义的流派和思想1.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拥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以及实现性别平等的最佳方式是通过法律和政策的改革。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反对歧视性法律,赞成女权主义运动中的女权主义者,主张女权主义的目标是赋予女性更大的自由和自我控制。
2. 文化女性主义文化女性主义关注的是文化和媒体对女性的影响。
文化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是一群受到男性统治的弱势群体,他们认为这种统治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的产品。
他们在研究和传媒方面,分析和批评了文化表现中女性的形象和角色,提出了女性主义的思想。
3. 同性恋女性主义同性恋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歧视不仅是女性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包括那些拥有性别的人们。
她们主张,性别歧视一部分就是异性恋歧视同性恋,通过建立互惠关系和共存理念,营造氛围,增强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以帮助实现性别平等性。
三、结语综上所述,女性主义是一种主张实现性别平等和尊重女性权利的运动和理论。
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种流派和思想,每一个流派和思想都有其独特的观点。
在女性的发展和平等方面仍然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实现性别平等方面仍然面临许多的挑战,但这并不影响女性主义的发展方向。
我们应该坚定地推进女性权利的发展,并为其前行不懈努力。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相关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世界体系理论。
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
但是经过女性主义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长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再认为家庭成员的利益总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的角色。
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科学分析和概括。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内容包括:(1)妇女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
(2)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妇女压迫是阶级压迫的特殊形式,妇女解放必须伴随全体被压迫阶级的解放而实现。
(3)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
(4)妇女解放长期的历史过程,不仅受生产关系制约,也受生产力水平制约;不仅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影响,也受精神文明程度的影响。
(5)妇女在推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中有伟大作用;在人类自身生产中,妇女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因此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女性主义的微观理论,主要有: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Gender)这一概念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中,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如文化、资源方面、经济体制等)以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以传递、巩固。
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它标志着西方女性主义学者的理论自觉。
社会性别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传入中国。
女性主义
激进主义的女权主义 (二)
激进女权主义的视角是新颖的,尤其是关于 性别差异和父权制理论对于传统的男性中心 文化和价值体系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激进性 表现在:主张革命而非改良去争取妇女的解 放;强调男女对立和决裂,将矛头指向男性。 不过该理论缺陷在于对女性的特别强调忽视 了男女的同一性,很容易走入“生理决定 论”,而且对妇女本身的强调,忽视了妇女 受压迫的社会、历史、经济层面的分析。
女权主义思潮的主要流派
1.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 2.激进主义的女权主义 3.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 4.后现代女权主义
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一)
代表作:玛丽· 沃斯通克拉克拉特《女权辩护》 传统认为女人智力低下,因而没能力从事政治社会事务。而女 权主义认为人人都有理性,都有权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其理 论根源于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 特点:依据人具有同等的理性潜能这一假设,推崇自由主义思 想原则,主张人生而平等,男女平等。其平等指的是机会平等。 多数强调妇女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在法律上保障妇女的权益。 观点: ①争取法律改革,排除原有对妇女的歧视;②确保妇女的社会 平等权利,排除妇女生育带来的障碍,争取妇女参与行政和决 策;③争取平等的机会,着重于妇女的就业培训和再培训的机 会。
女权主义福利观 (一)
共同点:都认为父权制是妇女受压迫地位的主要原 因:社会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分离的背景下,妇 女仅限于私人领域是妇女地位低下的表现;性别分 工是帮助男性实现控制女性,实现霸权地位的工具。 ①反对性别歧视和性别贬抑,批判男女权力分配不 均以及女性沦为附庸的不公正境遇;②解构现行的 以男性为中心的权力结构、父权制历史文化传统; ③纠正单一的以男性视角去书写历史、构建文化的 偏差,建立女性视角的话语知识。
女性主义理论全解ppt课件
01 Part One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产生
被歧视的女性
亚里士多德 女性之为女性是因为某种优良品质的缺乏
柏拉图
在理想国里,妇女也只是使男性幸福的工具
尼采
你到女人那边去吗?别忘了你的鞭子
美国《独立宣言》在宣布人人平等时,使用的居然是all man,公
然将人口半数的女性排除在“人”和“人权”之外。
代表流派:后现代女性主义
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的社会进程,出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这个崭新的流 派,有人称之为女性运动的第三次浪潮。
背景:6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和将男女二元对立起来的女权思想,使无数家庭 破裂,艾滋病泛滥。女权主义者开始反思,特别是在消除男女二元对立方面,形 成了“温柔的女权主义”“绿色女权主义”。
各流派的差别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研究框架是理性与感情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关注点是公众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问题,关注资 本主义阶级社会所造成的男女不平等,关注女性的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问题; 激进女性主义的关注点是自然与文化的问题,关注对女性的暴力、性、生育 等问题
02 Part Two 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女性主义三大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 主义女性主义
新女性主义流派:后现代女性主义
总的来看,20世纪60年代以激进女性主义为主;70年代以社会主义女性主 义为主;80年代全面保守回潮;90年代是各流派的综合。90年代,性别概 念出现危机,出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
后现代女性主义
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理论在法国首先兴起,1968年这一思潮出现在女性 主义之中。 1、挑战关于解放和理性的宏大叙事,否定所有的宏大理论体系。应当对我 们的社会合法性所建立的法则和原理作重新的审视。认为所有其他女性主 义理论都是以偏概全,没有一个单一的女性主义理论;反对二元,提倡多 元的模式。 2、反本质主义的社会建构,反对性别二分和性别不平衡;而且反对性别概 念本身,反对性别天生的、不可改变的思想。
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对教育传播的价值
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对教育传播的价值[摘要] 女性主义理论追求男女平等、体现女性价值、崇尚人类和谐的哲学理念自诞生以来就在教育与传播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一直以来为改善女性的不公平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传播学作为教育学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同样应该关注女性主义理论,并加强教育传播学女性主义理论研究。
本文对女性主义理论的背景、主要流派及其对教育传播的价值作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 女性主义;教育传播;批判理论;教育前言女性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以追求男女平等、体现女性价值为目标,对人类社会女性受压迫、受歧视的不公平境遇予以批判,对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根源和改进方式作了深刻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更以独特的批判视角对人类社会的理论体系和思想文化提出新的改革思路,对当前的学术理论和研究范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1]在教育领域,女性主义性别平等的教育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男女受教育不公平现象也逐步得到改善。
同样,对于传播领域的性别歧视问题,女性主义也作了强烈的批判,形成了传播领域批判理论的重要流派。
作为教育学和传播学的交叉学科,教育传播学没有理由拒绝女性主义理论。
作为教育技术学核心理论的教育传播理论应该坚持教育技术实现教育公平、消除教育差距的学科理念。
女性主义追求性别平等的理论视角和教育传播学坚持教育公平的学术理念其实是不谋而合,因而,加强教育传播领域的女性主义研究就成为重要课题。
本文试图将女性主义理论引入教育传播学领域。
笔者以女性主义理论为出发点,以构建公平的教育传播性别关系为归属,对女性主义理论的精髓内容和核心观点作了分析,指出女性主义理论对教育传播领域的指导价值。
一、女性主义理论的背景女性主义是对英文“Feminism”的意译,英文中的Feminism直接来源于Feminine,但它具有与Feminine不同的意义,Feminism所要批判的正是男权文化下女性的“女人味”或“十足的女性气质”。
[2]女性主义起源于西方的女权运动,20世纪初期,被介绍进中国,开始也被称为女权主义,意指西方妇女争取妇女权利的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理论全解
女性主义理论全解女性主义理论是指从女性解放的角度,以探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理论体系。
女性主义理论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和美国,当时,妇女们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包括投票权和接受教育的权利。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经多个阶段,现代女权主义可分为三个主要流派:自由女权主义、文化女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自由女权主义自由女权主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该流派主张个人自由,强调女性的权利和选择,并反对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
自由女权主义认为女性应该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权利,如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育方式。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格洛丽亚·斯泰纳姆和贝蒂·弗里登。
文化女权主义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关注女性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角色。
该流派认为,性别是一种文化构建,女性在社会文化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反对女性在文化中的被压迫和边缘化地位。
文化女权主义强调女性参与文化生产,强调女性的文化创造力和独特的女性观点。
代表人物包括贝拉·胡克斯和朱莉娅·克里斯特娜。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起源于19世纪,该流派主张以阶级斗争为基础,认为性别不平等是一种阶级问题。
更具体地说,这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男性控制生产资料,并在家庭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导致女性处于劣势地位。
为了抵消这种不平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强调社会所有制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重新组织。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安格拉·戴维斯和西尔维娅·弗雷德里克。
结论女性主义理论既包括对权利和自由的渴求,也强调文化和社会构建中的性别问题。
不同的流派强调了不同的方面,但所有流派都认为,改善女性的社会和文化地位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平等和自由。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是女性权利和性别平等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它也继续面临挑战和反对,如反对女性堕胎权利的反堕胎运动。
女性主义简介
女性主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自由、理性与平等的追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时间上是所有女性主义的流派的起点,在理论上也是其他各派的出发点或修正和改造的对象。
其批判对象主要是法律上、形式上的不平等,所以批判力非常有限,改革诉求也显得过于温和。
十八世纪欧洲女性者因为新资产阶级男人反抗君权的启发而开始质疑男权的神圣性。
自由主义崇尚理性,主张人之为人是因为具有推理能力,而非因徒具人之形体,所有人在接受教育以后都具备同等的理性,故应平等对待。
而且强调人性不分性别,女人亦具有理性思辩能力,男女不平等是习俗以及两性差别教育造成的,为了消弭人为不平等,应给予女性同质的教育;同时由于在兴趣、才能方面个人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女性应有充分和平等的机会作选择,以便人尽其才,为社会提供更充沛的人力资源,提高竞争力,此外,法律应不分性别,男女一视同仁。
台湾的妇女运动在七0和八0年代深受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如「先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人尽其才」,及反对妇女保障名额、修改法律中的性别歧视等主张都十族展现追求平等的精神。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二十世纪后期的发展趋势是扩大公领域范围,增强国家保护弱势个人(如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的公权力;并且有鉴于个人自我实现的机会深受经济力影响,而愈益注意经济分配的公平性,主张应由政府积极介入以减轻市场经济祸害;在法律方面则由消极的反对性别歧视的立法,进而积极以立法消除歧视或矫正已有的不平等。
如公设托儿所、受害妇女庇护所、加强就业训练都是近年来自由女性主义强调的重点。
八0年代以后的自由派女性主义者,终于体认到做一个齐家治国的女超人并不容易,故提出家务分工、弹性工时及减轻男性养家重担等概念。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十八世纪英国的玛莉‧乌丝东奎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最有名的著作发表于1972年的《为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在性别平等与女性权益方面的贡献
强调性别平等,反对性别歧视
• 提高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减少性别歧视现象
• 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提供理论支持
关注女性权益,提高女性地位
• 揭示女性在家庭、职场、社会等方面面临的权益问题
• 为女性争取权益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保障女性权益,提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 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目标
女性权益的历史与现实挑战
女性权益的历史挑战
女性权益的现实挑战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女性争取选举权和教育权
• 职场性别歧视,女性晋升和发展受限
• 20世纪初至中期,女性争取就业平等和生育权
• 家庭暴力,女性人身安全和尊严受威胁
益的全球性问题
性别差异的平衡
• 加强女性主义理论的实践指导,推动性别平等与女性权
• 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性别平等与女性权益问题,寻求全
益的实现
球化与性别平等的结合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 AT C H I N G
Docs
• 保障女性在职场பைடு நூலகம்的权益,提高女性职业发展机会
• 关注女性在职场环境中的心理健康,提高女性在职场环
境中的幸福感
女性主义理论对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影响
倡导性别平等,改善家庭关系
关注女性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 消除家庭领域的性别歧视,提高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
• 倡导女性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参与,提高女性在社会中
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目标
• 促进性别平等,实现人类在家庭、职场、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女性主义1
• 从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整整十多年间,美国影坛兴起一股女性主义电 影风,许多优秀的女演员也在这一女性主义 • 段时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 如凡妮莎以及珍芳达合演的《茱莉亚》(描写反纳粹女杰 的生平故事)、莎莉菲尔德的《心田深处》(描写坚强的 农村妇女的故事)、杰西卡兰芝的《弗朗西斯》(描写性 格女星对抗好莱坞的悲剧故事)等‘
辅助女性摆脱蒙昧和压制,走向等位同格。
理论
• 1.宏观理论
• 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世界体系理论。这一理论原本 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 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
• 2.微观理论
• 交换理论:女性主义还用交换理论解释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平等:男性 占有了份额较女性大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知识资源。 • 网络理论: • 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他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男女两性由于从儿时起结 识的人就不同,后来的关系网络也不同,因此造成了两性发展机会的 巨大差异 • · 地位期望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男女两性在进入性别混合的目标动力 群体时,由于群体对男性的期望值高于女性,
• 各种形式的女性主义
• 其中一个流派是激进女性主 义(radical feminism), 认为父权是造成社会最严重 问题的根本原因。
• 激进女性主义者提倡分离 主义
• 也就是将社会与文化中的男性 与女性完全隔离开来,但也有 些人质疑的不只是男女之间的 关系,更质疑“男人”与“女 人”的意义(请见酷儿理论)。
发展背景
• 妇女解放运动到今天为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1.第一次妇女解放运动: • 19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末左右,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当 时争论的一个焦点是要求性别包括男女之间的生命 全历程平等,也就是两性的平等,当时也要求公民 权、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反对一妻多夫、一 夫多妻,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 女性主义 • 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要争取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等 价、政治权利同值,往往被称作“女格运动”。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二)其他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1.借用形象学方法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展开从影片中 的女性形象和其所 借助的女性形象序 列、类型来对电影 展开批判。
1.借用形象学方法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理论提示:
就理论批评而言,任何一种定型化的女性形象 一定紧密的联系着影片的叙事结构,若抽离女性则 容易产生一种片面的结论。
b
女性介入电影制作的实践及其实践理论
(3)后现代主义的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和先锋艺术的尝试所结 合,借助主流电影的某种模式建立女性的观影快感。 ☆代表作品:《悲情城市》、《碧波女贼》、《无乐动》等。
[注释] 《碧波女贼》剧情:四名女子在狱中组了一个乐团,是她们用音乐摆脱监狱的桎梏, 在一次前往警方舞会中表演的途中,她们企图逃脱,并且摇滚传达她们心灵深处最深的呐喊, 在警员 的严密缉捕下,班迪斯乐团一次又一次地逃过警方的围捕一路逃亡、演唱,很快就声 名大噪,然而支持者的拥护,却不能换来自由,就在穷途末路之际,各自逃亡的 她们又再度 聚合,只为一次完美的演唱,在整个逃亡过程中,友谊的彰显,人性的考验,历历在目,全篇 故事摇滚有余,亦为公路电影老调新唱。
2、精神分析学方法:运用弗洛伊德和拉康 的理论,分析妇女创作中女性欲望的无意 识表现 ;
3、解构主义方法:分析女性作品中的他者 与对立关系。
女性主义理论流派
英美学派。 法国学派。 纵向分类法 横向分类法。
二、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代表性论文:美国女性主义电影学者劳 拉·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 (1975),克里斯廷·格莱德希尔《当代女 性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密切尔的《精 神分析与女权主义》等。
潜规则1
好莱坞电影中先 在地存在着一种 先在的看与被看 的关系:男人看, 女人被看。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ab
劳拉·穆尔维的第二层发现:影片当中结构男性心理的重要线索成为 主流电影叙事模式。
(1)按照弗洛伊德、拉康的理论,女性对于男性具有着双重意义: ➢ 男人,他们爱女人 ➢ 男人,他们恐惧女人
劳拉·穆尔维正是从这样的论述出发,认为在电 影中女性经常具有上述象征意义,经常成为一种电 影中男性主人公的心理机制和电影的叙事结构。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主要针对电影业中对女 性创造力的压迫和银幕上对女性形象的剥 夺进行分析的。
(一)劳拉·穆尔维的女性电影理论
在《观影快感与叙事电影》里,她从女性的角度对主流电 影进行批判性的观看,揭示出主流电影掩盖着的一种性别的权 利机制。
aa
劳拉·穆尔维的第一层发现:劳拉·穆尔维的电影理论以好莱坞电影为 对象切入,几乎所有的电影叙事结构当中都潜在着一个性别潜规则。
潜规则2
观众透过男主人的 眼睛观察女主人公, 电影中的女性双重 “被看”。
➢劳拉·穆尔维进一步指出,在好莱坞经典电影中女性几乎没有行动的可能。 ➢ 经典的花瓶形象:服从者与被观看、被保护者《魂断蓝桥》《角斗士》 ➢男性的服从者与辅助者:《007》《邦尼与克莱德》《天生杀人狂》《杀 死比尔》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潜规则1
好莱坞电影中先 在地存在着一种 先在的看与被看 的关系:男人看, 女人被看。
➢行动着的男人(主体)、作为奇观的女人(客体) ➢女人=欲望的对象
[注释] 《绅士喜欢金发女郎》剧情:两个风华正茂的女孩——罗雷莱和桃乐茜,梦 想找到属于自己的白马王子。罗雷莱的目标是嫁一个有钱人,而桃乐茜寻找的却是短 暂的激情和娱乐。经历一番曲折,两个女孩终于在从巴黎回伦敦的途中双双披上嫁衣: 桃乐茜嫁给了一位私家侦探,罗雷莱则最终与一位有钱人喜结连理。
女性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
一般而言,前两次女性主义思 潮被称为现代女性主义,而产 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第三次 女性主义又被称为后现代主义 女性主义 。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 主要观点
第一,它否认任何关于妇女问题的 本质主义的宏大理论。 第二,它力图建构一套女性的话语 权力理论。 第三,它反对二元论,主张多样性 和差异性。 第四,关于标准化或正常化及惩戒 凝视(disciplinary gaze)的理论 。
“我一贯视自立为人生之最大 幸福、一切美德之根基;即便 生活在贫瘠荒凉之地,我也要 寻求自立,哪怕是降低需求。”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第一节:西方女性主义的产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8月—1918 年11月),西方国家高呼“女权也是人 权”掀起女权运动的狂潮。在女权运动 的第一次浪潮进入尾声时,妇女在选举 权、教育和就业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社会主 义女 权 主义和 激进 主 义女权 主义
20世纪 70年 代后 期
克里斯蒂瓦 后现代 (JuliaK 女 risteva), 塞克瑟斯 权 (Helene 主 Cixous), 伊丽加莱 义 (Luce Irigaray)
女性主义观点
妇女研究理论和妇女运动两个领域,都可以追溯到西 方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运动 对妇女和性别的哲学思考。围绕着如何认识妇女所处 的被压迫地位以及如何使妇女摆脱这种压迫。
结果
欧美妇女赢得了选举 权、财产继承权、受 高等教育权和经商权 等基本权利
已经认识到父权制在 所有的社会中运行, 它通过教育、文学和 宗教这些手段的强 化,使人们将其对妇 女的压迫和歧视内化 在心灵深处。
唯本论继承了传统女权主义的男女 二元分界,试图在承认男女差异的 基础上消除男女不平等。构成论则 从根本上否定男女二元分界,强调 性别角色的社会性,把男女平等的 主张看成父权制的产物。
女性主义理论流派综述
女性主义理论流派综述摘要:女性主义是一股影响力相当大的思潮,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逐渐的关注西方的女性主义问题,并发表了许多的文章对这些不同的流派进行介绍。
本文选取了西方女性主义影响力较大的几个理论流派,并概述了一些学者对这些流派的评价与看法。
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差异;不平等引言在人类的历史上,不论是西方社会还是中国社会,女性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之下。
在父权体制长期的宰制之下,女性一直被男性视为私有财产,且不能发挥其聪明才智。
在中古时期的欧洲,才智出众的女子会被冠以女巫的标志,而中国自古便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和三从四德等伦理。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当中,女性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她们依附于男性而存在。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女性对于权利、平等和自由的要求和呼声也越来越高。
最终,女性意识的觉醒逐渐触发了女性主义的浪潮。
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爆发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25年,运动的目标在于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包括话语权、教育权、就业权和反对一夫多妻制等。
一般来说,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产生于二战后的60-70年代,其基调是要强调两性间分工的自然性并消除男女等工不同酬。
要求忽略把两性的差别看成是在两性社会关系中,女性附属于男性的基础的观点。
要求分领域对相应适可公众开放,等等。
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产生于世纪之交,具有地方性、人身性、差异性的特点。
这次浪潮把注意力放到主体性和活生生的身份认同上,号召在各个相异的人群之间要有真诚的倾听和交流,而并不是把自己的解释图示强加给别人。
这次运动中还使女性主义者认识到,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仅需要世界范围内广大女性的支持,还必须争取作为人类另一半的男性的支持与配合。
前后的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中不断的产生了纷繁复杂、观点各异的女性主义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直接的推动了女性主义的浪潮,同时也带给了人们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
一、女性主义概念界定女性主义的英文是Feminism,是源自于法国的Feminisme。
女性主义理论流派
激进女权主义将其理论重心放在男性针 对女性的暴力行为以及性对女性身体的统治, 它视男性群体为压迫女性的群体,要在一个 男性中心的社会争取女性的中心地位。这一 理论的极端形式是攻击异性恋、性暴力和淫 秽色情品的制造与销售。它认为妇女受压迫 的根源是男性对女性身体的统治,这种统治 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的,一是通过意识形 态途径,包括淫秽色情品的制造,贬低妇女 的思维定势等;二是通过实践的途径,包括 男性中心的婚姻和财产法,剥夺女性的生育 权利,性暴力等。
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是在审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 分为古典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非古典的马克思主义女 权主义。
古典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和 阶级压迫论为唯一标准来分析女性受压迫的根源,把妇女 解放置于人类解放中的一个次要地位,代表人物,波伏娃, 卢宾 。
女性社会学的理论流派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女性社会学主要理论 流派,为分析女性问题做理论准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 ——西方女性主义的四大大主 要派别
西方女性主义思想流派
女性
•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理性与感性
主义
• 激进女权主义
生理与文化
理论
•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的基
础
•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八、多元化和全球女性主义
多元化和全球女性主义不仅同意后女性主义者关于“自 我”是破碎的、分裂的观点,而且认为所谓支离破碎的自 我,并不在于性、心理和语言文字,其根源主要在于文化、 种族和民族。
多元化和全球女性主义承认世界各地女性经历的各种 压迫之间是有联系的,提出女性通过两种途径联合起来, 一是发展姐妹情谊,加强不同种族、文化、阶级和族裔的 女性之间的友谊;二是包容差异,鼓励女性之间相互接受 和容忍对方并成为朋友。
(完整word)女性主义理论
一、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一词起源于 19 世纪的法国.虽然自古以来女性已处于边缘地位,但随着三次女权运动浪潮的催生,大众才逐步意识到性别区隔的矛盾与不公义.西蒙娜·德·波伏娃(2004)在其著作《第二性》中表明了性别是后天制约的,而不是天生自然而成的,女性被视为“他者”,其地位是因男性主体的关系来定位的。
“被动"、“依赖”,甚至“臣服"被塑造成女性的“应然”特质,造成了女性在历史上的边缘地位。
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将女性反抗的声音第一次全面地正式地引入到政治生活中,在此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众多被唤醒的女性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从争取政治权利、教育权利、工作权利到批判及反抗父权制意识形态压迫,对以性别压迫为基础的社会不平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抗.第一波运动中出现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非常重视女性平等参与社会的机会,其基本立场可以被表述为一种社会正义的立场: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每一个成员都应该获得平等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男女两性应该拥有同等的竞争机会。
其主要目标就是为女性争取到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即在现有社会结构之内为女性争取男性所享有的公民权利。
之后的激进女性主义开始用父权制来描述男性对女性的系统压迫,通过这套话语体系,女性被被严格限定在家庭中的妻子、母亲的角色。
激进女性主义革命性地提出了一个口号“个人的就是政治的”,女性经历的困扰和痛苦不只是个人生活的苦难,更是性别关系的权力压迫下的结果.在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还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后者认为,女性问题在工人运动、社会民主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运动中将得到根本的解决。
女性解放最主要的途径是进入社会主义劳动市场.对女性参与有薪工作的提倡首先建基于对家庭神圣性的破除,这让女性从从属地位走出来,并显示出了家务劳动对于家庭利益的价值。
而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出现则对之前的女性主义有了一个颠覆性的冲击.有的理论家甚至将这一新流派的出现称为女性运动的“第三次浪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第一章绪论在人类的历史上,不分地区、种族与阶级,女性都是一种附属的地位。
自从十五世纪开始,西方开始有了专门论及妇女的权利与价值的文章。
但真正开始具有社会运动的雏形,却是迟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革命女志士古杰所发表的「妇女权力宣言」,妇女运动到此才有明确的抗争对象与目的。
所以,虽然妇女运动到今日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可是他带给世人的启发与迷惑却是最具震撼性的。
第一节女性意识的觉醒在父权体制长期的宰制之下,一直将女性视为男性的私有财产,而不能展现其之聪明才智,在中古欧洲,比较聪明的女性可能会被冠上女巫的标志,在古代的中国,也一直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更有所谓的三从四德,女性一直不备当成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只是一个附著在男性身上的菟丝花,就连大文豪卢梭也是如此的认为。
沃尔斯考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在1792年发表了「女权的辩护」一文中,对卢梭有诸多的批评,卢梭认为,一个女子永远也不能自认自己可以独立,他应当被恐惧、害怕、胆小所控制,表现出可爱乖巧的一面,无论何时男子想要轻松休闲的时刻,他要风情万种地做出卖弄的姿态,成为富於诱惑力的尤物,才是男子的良伴。
沃尔斯考夫特认为这种说法实在荒谬之至,一个伟大的人物,竟会在此种主题上,充满男性自大与肉欲的思想。
他认为女人应该被视为具有理性动物的行为能力,不应将他们视为依赖他人而存在的畜类,教养他们应该涵养他们的心智,给予崇高的原则与训练,使其经由自觉而依赖人性本身的尊严,教育他们如同男子一般,接受挑战而非满足需要,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一性。
米尔(John S. Mill,1806-1873)与他的妻子泰勒(Harriet Taylor)在1861年共同完成了「论妇女的附属地位」。
文中提到,婚姻使女人成为合法的奴隶;在吴尔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莎士比亚的妹妹」一文中,莎士比亚的妹妹茱底丝,她和莎士比亚一样是非常聪明、一样富有才华。
茱底丝不想嫁给父亲安排的对象,於是逃婚到了伦敦,但她的遭遇和一样到了伦敦的莎士比亚有著天壤之别,没有人相信他的才华,而最後自杀了。
虽然这并不是真实的故事,但却让我们感到在莎士比亚那种瞧不起女性的时代,只要你是女性,纵然你有在多的才华,也不可能会有机会发挥。
第二节女性主义的定义「女性主义」的英文字feminism,是源自於法国的feminisme。
根据柯德教授的研究,1880年代创立第一个妇女参政权会社的法国女子奥克雷最先提出了这一个词汇。
但在1890年代,法国妇女团体或妇女刊物虽然时常引用它,但是温和派的妇女平权倡导者往往要与他保持距离,自称她们的组织是「女性的」而非「女性主义的」。
直到二十世纪初年「女性主义」才被法国各派争取妇女选举权运动者所接受。
西蒙.波娃认为女性主义是指独立於阶级斗争之外,专门位女性问题而奋斗的主义。
她认为女性主义者是在结合阶级斗争,但独立於阶级斗争之外,力求改变妇女处境的女性----甚至男性。
吉尔曼(Charlotte P. Gilman)在「妇女与经济学:男女经济关系为社会进化的一要素之研究」中提到,女性主义为全世界妇女的社会觉醒。
凯特(Carrie C. Catt)对女性主义下了这样的定义:反抗举世用法律或习俗强行阻扰妇女享有自由的一切人为障碍。
她并说:像启蒙思潮与民主政体一般,女性主义是一种进化,没有领袖,也无须组织,而且因各个地区的特殊需要与特定的宗旨而有不同的含意。
第二章女性主义理论的九大流派不同时代、地域、文化情境下产生的女性主义理论受到主流思潮的影响,而衍生出各种的流派,各流派之间有其推演发展的历史脉络,特别是早期的女性主义,脉络十分清晰。
各流派女性主义在历史渊源、分析方法和主张上固然有基本的差异,但其目的都在批判、改造父权文化,所以差异之外也多有重叠、神似之处,所以乃根据女性主义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特质划分为九大类: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基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女同志理论、後殖民女性主义及生态女性主义。
第一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壹、历史背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乃指由自由主义思潮发展而来的女性主义思潮。
自由主义兴起於十九世纪的西欧,以英国政治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在政治层面上,自由主义挑战当时君权神授的理念与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指出政府的统治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在经济层面上,随著资本主义市场的勃兴,旧有的封建制度对旅行、金融、贸易交易的种种限制也受到新兴中产阶级的挑战,以自由之名,争取更多的经贸机会与累积个人财富的机会。
十七、十八世纪的女性主义者将自由主义的理念与主张加以延伸,扩张到妇女身上以及私领域的性别关系。
她们认为,如果政治领域里的君权神授是不可以忍受的,那么为什么家庭里,仍保留著男性家长的绝对权威呢?贰、基本理念一、理性自由主义认为人类的共同本质是理性,这是人之所以异於禽兽之处,主张女人的本性和男人一样,是人性(human)与理性(rational),而非生殖性(sexual)。
二、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人存在世界上的目的与意义,必须由个人决定,而非依赖他人的权威与意见,自主(autonomy)与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就是自由主义所崇奉的原则,也就是不受别人干涉,自己决定自己的生存目标。
三、平等「平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洛克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去从事她所喜欢的事,并不受他人的干扰;同样地,她也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不去干涉他人的事。
所以个人必须去遵守法律与平等的原则。
平等有二个面向,第一个面向是接受束缚的平等,也就是说大家要接受相同的法律限制;第二个面向是机会的平等,每个人均有均等的机会追求自我发展并发挥自我的潜能。
参、自由主义对女性主义的影响女性主义沿袭自由主义的理念,将之推广到女性身上。
首先,妇女是人具有理性。
理性是妇女以及所有人类的共通本质,而妇女的性别是次要的。
根据自由、自主与自我的决定原则,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生存的目的必须以自我实现、自我潜能发展为优先。
女性的自我就是存在的目的,而非为了做妻子与母亲才存在,就好像男性是为了父亲与丈夫的角色而存在。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概念上强调个人主义以及自我优先,同时在经验层次上又肯定家庭对女性的重要,这是其务实特性以及理念本身的内在局限。
肆、代表人物一、玛丽.沃尔斯考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沃尔斯考夫特认为女人和男人一样具有理性。
其主张女性要发展理性,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同时她不特别支持女性参与公共领域的生活,她认为只有少数特别优秀的女性才会从事政治,大多数的女性是在家庭领域里去追求理性与独立。
要达成理性与独立,首先,女性要有一技之长,能取得经济独立;其次,法律必须承认男女平等,女性也拥有财产权,而非附属於丈夫。
二、玛格丽特.芙乐(Margaret Fuller,1810-1850)芙乐主张女性在法律地位和世俗生活里的权利,并更进一步从存在哲学的观点,强调女性有追求内在自由的权利。
所谓的内在自由,包括心灵的充实、智识的成长、理性与创造力的激发。
芙乐认为母职是女性生活的部分而非全部,女性必须超越特定的家庭关系去追求自我成长。
她特别指出女性自我成长的目的并不是要成为一个称职的妻子与母亲,而是为了自身的丰富与充实。
三、约翰.史都特.米尔(John Stuart Mill,1806-1873)米尔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中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
米尔将政治哲学里的公共领域的契约概念扩充到婚姻的关系,认为婚姻关系必须经由当事人同意,在平等条约下订定共同的生活方式。
契约的精神就是自主与自我决定,契约婚姻使女性不会在违反自身自由意志的情况下结婚。
米尔主张女性应该有一技之长与经济独立能力,这样才不会为了长期饭票而无奈的走进婚姻中。
此外,应该解除就业市场对女性的各项限制,由能力来决定,使社会运作更有效率。
米尔与沃尔斯考夫特及芙乐一样,认为一般女性婚後应该以家庭为主,不需要外出工作。
但是那些特别优秀的特殊女性,应该不受任何阻碍,发挥她的才能,甚至和男性一较长短。
四、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1921-)傅瑞丹继承了十八世纪以来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而同时又更加强调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参与。
傅瑞丹指出父权社会的文化机制竭尽所能地塑造一个快乐、满足的、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使得女性自幼就向往这个形象,并把自己的一生寄托於家庭与婚姻的关系。
然而,这个理想的形象,只是个迷思。
傅瑞丹鼓励女性放弃以家庭主妇的形象作为自我的认同,不过她并未提倡女性在实质上放弃家庭生活,而是在家庭与事业间取得平衡。
傅瑞丹认为女性可以同时兼顾家庭与事业,而以事业为主。
第二节乌托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壹、乌托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兴起的社会脉络在1830年代「社会主义」的含意为:「一种创新的社会制度,重视社会性、合作、友善,反对自私、竞争、个人自利自足;社会严格控制财富累积与私人财产;经济平等或至少社会认定的才德(merits)或分配报酬」。
这股欲打破资本主义经济,寻求社会新秩序的思潮诞生於十九世纪前叶,欧洲正从农业转型到工业资本社会,政治制度处於极度骚动时期,思想上则是受到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社会弥漫著一股相信理性,注重实验,强调人性由社会环境决定的乐观主义。
社会主义即抱著这种信念,相信人类的理智可以设计一种理想的社会组织,并且即刻付诸实行。
直接促成社会主义诞生的第一个历史事件是1765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引发工业革命,人类迈进机器操作的时代;鼓励社会主义思想萌发的第二个历史事件是法国大革命,发生於1789年欧洲从此脱离封建的就时代。
在法国大革命之後,1796年原始社会主义者巴博(G. Babeuf)提出了废除私有财产方能建立政治与经济平等的论述。
十九世纪前半叶,主要的社会主义者在英国有欧文,在法国有圣西门及傅立业。
欧文认为竞争是罪恶之根。
其主张消弭阶级以重组工业社会成为共享财产,自治合作的社区。
傅立业倡导土地与财产用有,兴建以农业为主的小型结社。
圣西门绘制了一个由菁英治理的工业社会,没有私有财产,社会地位不以财富而定,阶级对立消失,人人皆有平等受教的机会以成为管理阶层菁英。
社会主义思想从1830到1848年逐渐从玄谈转变为政治运动。
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谴责资产阶级以自由主义的哲学为藉口,漠视劳工阶级的生活惨况,并且合理化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道德性,制造一种社会平等的假象。
他们称呼他们的立论为「乌托邦社会主义」。
乌托邦的社会主义坚持唯有两性在知性、权利与财富上皆达平等,社会主义追求的人性全面改造的目标方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