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和脊髓的被膜
(系统解剖学课件)8.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04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及脑脊液循环在神经系 统中的重要性。
下一步学习建议
01
02
03
04
深入学习脑和脊髓的被膜、血 管及脑脊液循环在神经系统中
的具体作用和机制。
了解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 脑脊液循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
的表现和意义。
学习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 脑脊液循环与其他神经系统结
构的相互关系。
脑的硬膜
硬膜外腔
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狭窄间隙,内有脂肪组织、结缔组 织和静脉丛。
硬膜下腔
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内有脑脊液。
硬脑膜的血管和神经
硬脑膜上有许多血管和神经穿行,供应脑和脊髓的血液和神经。
脑的软膜
脑蛛网膜
覆盖在脑表面的软膜,与硬脑膜相连接,形成蛛网膜下腔。
脑软膜的血管和神经
通过实践操作或实验进一步加 深对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 脑脊液循环的理解和掌握。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系统解剖学课件:8.脑和脊髓的被 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脑和脊髓的被膜 • 脑和脊髓的血管 • 脑脊液循环 • 总结
01 引括 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它们对脑 和脊髓起到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脑和脊髓的血管
脑脊液循环
软脑膜上有许多血管和神经穿行,供应脑的血液和神经。
脊髓的被膜
01
02
03
脊髓硬脊膜
包裹脊髓的硬膜,形成脊 髓硬膜下腔和脊髓硬膜外 腔。
脊髓蛛网膜
覆盖脊髓表面的软膜,与 硬脊膜相连接,形成蛛网 膜下腔。
脊髓软膜
覆盖脊髓表面的软膜,内 有神经根穿行。
笔记19(脑、脊髓被膜和血管)
12硬膜下隙硬膜外隙(硬膜外麻醉)蛛网膜1、位置2、结构特点蛛网膜下隙(腰麻)名词解释:终池:脊髓下端至第二骶椎水平,为蛛网膜下隙的扩大处,内有马尾。
软脊膜1、位置2、结构特点:形成终丝和齿状韧带名词解释:齿状韧带:软脊膜在脊神经前、后根间形成的结构,尖端附于硬脊膜,有固定脊髓的作用,也是椎管内手术时的标志。
(二)脑的被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硬脑膜1、结构特点2、形成的结构⑴硬脑膜隔(脑的支架系统):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鞍隔颅内压增高时可形成小脑幕切迹疝,海马旁回和钩会压迫中脑的大脑脚和动眼神经。
⑵岩下窦颈内静脉海绵窦位置:蝶鞍两侧通过结构: 窦内侧壁:颈内动脉、展神经窦外侧壁(上→下)::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1、结构特点硬膜下隙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池(如:小脑延髓池、交叉池、脚间池等)蛛网膜粒:蛛网膜靠近硬脑膜,特别是在上矢状窦处形成的绒毛状突起,脑脊液可经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软脑膜 、结构特点脉络组织和脉络丛二、脑和脊髓的血管(一)脑的血管 、脑的动脉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一)脑的血管颈内动脉:大脑半球前2/3、部分间脑。
椎动脉: 来源⑶大脑前动脉皮质支:主要营养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及部分额叶底面等。
中央支:主要营养部分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及内囊前肢。
⑷大脑中动脉(为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皮质支:主要营养顶枕沟以前半球的背外侧面及岛叶。
中央支(豆纹、出血动脉):营养部分尾状核、豆状核及内囊膝和后肢前部。
椎动脉⑴行径⑵椎动脉的主要分支:脊髓前、后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⑶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小脑下前动脉 迷路动脉 桥脑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⑷大脑后动脉:皮质支:营养颞叶的内侧面、底面和枕叶。
中央支:主要营养间脑⑸大脑动脉环 (Willis 环)位置: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构成: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共同组成.大脑后,后交通;大脑前,前交通;加颈内,形成环;名之曰,威利环.意义:将两侧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连接起来, 是一个潜在的侧支循环结构, 调节两侧大脑半球血液供应.2、脑的静脉可分浅、深两组,不与动脉伴行,经多种途经注入硬脑膜窦,最后经颈内静脉回流。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脑脊液循环
目录
CONTENTS
• 脑和脊髓被膜 • 脑和脊髓血管 • 脑脊液循环 • 脑和脊髓的血液供应与脑脊液循环的关
系 •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脑脊液循环的疾
病与治疗
01 脑和脊髓被膜
脑膜
硬脑膜
硬脑膜是位于颅骨内侧面的薄膜,质地坚韧,能够保护大 脑和脊髓免受损伤。硬脑膜分为三层,分别是外层、中层 和内层。
04 脑和脊髓的血液供应与脑 脊液循环的关系
血液供应对脑脊液循环的影响
血液为脑脊液提供营养物质
脑脊液由脉络丛产生,脉络丛需要从血液中获取营养物质来维持脑脊液的正常生 成。
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脑脊液的影响
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会影响脑脊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从而影响 脑脊液的酸碱平衡。
脑脊液循环不畅,可能导致颅 内压升高、脑积水等症状。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
体格检查
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了解患者症状、家族史、 既往病史等信息。
检查患者神经系统、循 环系统等状况。
如CT、MRI等,观察脑 和脊髓结构,发现异常
病变。
检测血液、脑脊液等样 本,了解相关指标。
治疗手段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症状进行缓解,如止痛、控制颅内 压等。
脑脊液循环对血液供应的影响
脑脊液对颅内压的调节
脑脊液的循环有助于调节颅内压,当颅内压升高时,脑脊液会通过蛛网膜颗粒 吸收进入下腔静脉,从而降低颅内压。
脑脊液对脑部温度的调节
脑脊液的循环有助于调节脑部温度,通过将热量从脑部带到身体其他部位,维 持脑部温度的稳定。Biblioteka 血液供应与脑脊液循环的相互调节
血液供应与脑脊液循环相互影响
脑和脊髓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横窦
横窦沟内
乙状窦乙状窦沟内
(二)蛛网膜:位于硬膜的深面,是一层透明的薄膜
脑蛛网膜和软膜
脊髓蛛网膜
蛛网膜下腔(隙):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 内含脑脊液
蛛网膜下池
小脑延髓池
小
脑
终池:脊髓下端至第2
延 髓
骶椎水平之间蛛网膜下
池
腔扩大,称之(内有马
终
尾、终丝)
池
蛛网膜粒: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旁,形成许
脑桥动脉
脑的 动脉来源
.椎动脉 ❖.颈内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大脑动脉环】大脑前﹑后动脉;前﹑后
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末端
共5条血管围绕视交叉乳
头体等形成的动脉环。
前 动 脉
大 脑
后 交 通 动 脉
基 底 动 脉
脊 髓 前 动 脊脉 髓 后 动 脉
➢总量:150ml ➢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运输代
谢产物及调节颅内压 ➢循环途径
脑 脊 液 循 环
循环途径:
侧脑室脉络丛 第三脑室脉络丛
第四脑室脉络丛
左、右 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正中孔
蛛网膜下隙
第四脑室外侧孔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
颈内静脉
前交通动脉
❖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第五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脑室与脑脊液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硬膜
三层(外 内) 蛛网膜
软膜
蛛膜下腔(隙):蛛网
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内含 脑脊液
脑的被膜
(一)硬膜
1、硬脊膜 2、硬脑膜
硬膜外腔: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
脑和脊髓的被膜和血管、脑室和脑脊液课件
3 提供养分
脑脊液为脑和脊髓提供了 氧
脑肿瘤是一种恶性或良性肿瘤,可能需要手术、放 疗或化疗进行治疗。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可能需要康复治疗和外科手术来恢复功能。
和调节形成的清澈液体。
3
脑脊液的作用
脑脊液在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部冲击的 同时,还起到了营养供应和废物清除的 重要作用。
被膜的结构和功能
硬脑膜
最外层的硬脑膜为脑提供了坚硬的保护层。
蛛网膜
位于硬脑膜和软脑膜之间的蛛网膜有助于吸收和循环脑脊液。
软脑膜
软脑膜是最内层的膜,负责与脑组织紧密连接。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1
动脉
动脉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脑和脊髓,提供给细胞。
2
毛细血管
脑和脊髓的毛细血管将氧气和养分输送给细胞,并清除废物。
3
静脉
静脉将废物和二氧化碳从脑和脊髓排出,送回到心脏。
脑室和脑脊液的作用
1 保护脑和脊髓
2 维持内部环境
脑脊液通过形成缓冲层, 起到保护脑和脊髓的作用。
脑脊液通过调节温度和物 质的浓度,保持脑和脊髓 的稳定状态。
脑和脊髓的被膜和血管、 脑室和脑脊液
这个课件将带你了解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脑室和脑脊液的重要性。我们 将深入研究它们的结构、功能以及相关的疾病和治疗方法。
脑和脊髓的被膜
1 结构保护
被膜是脑和脊髓的外部包裹,提供了重要的结构保护。
2 维持稳定
它们保持了脑和脊髓的稳定性,防止受到外界冲击。
3 营养供应
被膜通过供应血液和氧气来滋养脑和脊髓的细胞。
脑和脊髓的血管
脑供血
这些血管为脑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确保其正常功 能。
脊髓供血
脊髓的血管系统为其提供氧气和养分,支持其正常 运作。
《脑和脊髓的被膜》
3. 无搏动: 1)颈内动脉、椎动脉进入颅内有一段极度弯曲的行程。 2)动脉在软膜下互相吻合,分散和减弱了动脉的扑动。 3)颅腔的密闭。 4)管径菲薄,弹力纤维少。
11
㈠ 脑的动脉
1.颈内动脉— 大脑半球前2/3、 部分间脑。
2.椎动脉— 大脑半球后1/3 、 间脑、 小脑、 脑干。
齿状韧带—
齿状韧带
包被脊髓的表面, 在脊神经前后根之间。
5
㈠ 硬脑膜
二、脑的被膜
由脑膜与颅骨骨膜愈合而成;
颅顶—连结疏松。颅顶骨损伤出血时,形成硬膜 外血肿,使硬脑膜从颅顶剥离,向内挤压脑组织 而发生症状。
颅底—结合紧密。颅底骨折,易将硬脑膜连同蛛 网膜一起撕裂,使脑脊液外漏,颅前窝筛板近的 骨折,使脑脊液流入鼻腔—鼻漏。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被膜—硬膜、蛛网膜、软膜;
作用—保护、支持脑和脊髓。
1
一、脊髓的被膜
㈠ 硬脊膜
厚而坚韧,由致密结缔 组织构成;
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
与硬脑膜相续。
下端—平第二骶椎水平以
下迅速变细包裹脊
髓终丝,最后附着
于尾骨。
两侧—于椎间孔处与脊神
经外膜相延续。
12
1. 颈内动脉
⑴ 大脑前动脉: 前交通动脉 中央支: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内囊前肢; 皮质支:
⑵ 大脑中动脉: 中央支:尾状核、豆状核、内囊后肢和漆部; 皮质支;
⑶ 脉络膜前动脉:
⑷ 后交通动脉:
13
2.椎动脉
锁骨下动脉→穿上六颈椎横突孔 →枕骨大孔→颅后窝→基底部 →基底动脉。
分支:
⑴脊髓前、后动脉: 脊髓,延髓下段;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人体解剖学)
(一)硬脑膜 厚而韧,由两层构成。 外层即颅骨内面骨膜,故颅内无硬膜外隙 内层与硬脊膜相当,较外层坚厚,但血管少
特点:与颅盖骨结合较松,仅在颅缝处紧密相连 与颅底骨结合紧密
(6)岩上窦:连接海绵窦与横窦末端 (7)岩下窦:连接海绵窦与颈内静脉 (8)基底静脉丛:位于枕骨斜坡上,由数条静脉构成
硬脑膜窦血流方向如下: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
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
(二)脑蛛网膜 薄而半透明的结缔组织膜,有光泽,无血管和神经;包 绕整个脑,但不深入脑沟内,仅在大脑纵裂和大脑横裂 处随大脑镰和小脑幕伸入裂内。
蛛网膜下隙:内含脑脊液 和较大的血管 蛛网膜下池:小脑延髓池、 脚间池、桥池、交叉池、 四叠体池等。 蛛网膜粒:
蛛
(三)软脑膜
网
富含血管,紧贴脑的
膜 粒
表面,并伸入沟裂深
模
部。
式
脉络组织:
图
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的主要结构。
(一)脑的动脉 来源与分布: 颈内动脉:大脑半球前2/3
和部分间脑。 椎-基底动脉:大脑半球后
下端:达S2骶椎平面 ②硬膜外隙:内含疏松结缔组 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 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 ③特点:不与颅内相通,
略呈负压。 ④意义:硬膜外麻醉
(二)脊髓蛛网膜 ①附着:紧贴硬脊膜内
向上与脑蛛网膜相续 向下达第2骶椎平面 ②蛛网膜下隙: ③终池: ④意义:“腰椎穿刺”
(三)软脊膜 ①位置:紧贴脊髓表面 ②齿状韧带: ③作用:固定、防止震 荡和突然移位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图11 45脊髓的被膜(水平切面) 图11 46脊髓的被膜(后面观)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②硬脑膜。硬脑膜坚韧而有光泽,由两层合成(见 图11 47),外层兼具颅骨内骨膜的作用,内层较外层 坚厚,两层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硬脑膜与颅盖骨 连接疏松,易于分离,当硬脑膜血管损伤时,可在硬脑 膜与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在颅底处则与颅 骨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脑蛛网膜同 时撕裂,使脑脊液外漏。如颅前窝骨折时,脑脊液可流 入鼻腔,形成鼻漏。硬脑膜在脑神经出颅处移行为神经 外膜,在枕骨大孔的周围与硬脊膜相延续。硬脑膜不仅 包被在脑的表面,而且其内层褶叠形成若干板状突起, 深入脑的各部之间,可以更好地保护脑。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1.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表面包有3层被膜,3层被膜相互连续,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有 支持、保护脑和脊髓的作用。 (1)硬膜。硬膜包括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和硬脑膜(cerebral dura mater)。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图11 47硬脑膜及静脉窦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这些由硬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如下: ·大脑镰(cerebral falx)。大脑镰呈镰刀形,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后端连于小脑幕的上面 ,下缘游离于胼胝体上方。 ·小脑幕(tentorium of cerebellum)。小脑幕形似幕帐,伸入大脑和小脑之间。后外侧缘附于 枕骨横沟和颞骨岩部上缘,前内缘游离形成幕切迹。切迹与鞍背形成一环形孔,内有中脑通过。小脑 幕将颅腔不完全地分隔成上、下两部。当上部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时,位于小脑幕切迹上方的海 马旁回和钩可能被挤入小脑幕切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而压迫大脑脚和动眼神经。 ·硬脑膜窦(dural sinuses)。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内面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硬脑膜窦 。窦内含静脉血,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出血难止,容易形成颅内血肿。主要的硬脑膜 窦如下:
脑和脊髓的被膜
一、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 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 和软膜
脊髓的被膜
硬脊膜 :厚而坚韧,上端附于枕骨 大孔边缘,下部在S2变细,包裹马 尾,末端附于尾骨
脊髓蛛网膜:为半透明薄膜,与脑 蛛网膜相延续
软脊膜 :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 表面,
被膜间的间隙
软脑膜Cerebral pia mater
薄而富有血管,覆盖于 脑的表面并深入沟裂内
脉络组织:在脑室一定 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 与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 脉络组织
脉络丛:脉络组织中的 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 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 管膜上皮突入脑室形成 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脑脊液及其循环
无色透明,成人150ml 脑脊液产生部位: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大脑后动脉 皮质支:颞叶内侧面和底面
及枕叶 中央支:背侧丘脑、内外侧
膝状体、下丘脑和底丘脑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构成:由前交通动脉、两侧 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 内动脉末端,后交通动脉和 两侧大脑后动脉共同构成
位置:脑底下方、蝶鞍上方, 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 体
海绵窦Cavernous sinus
位置:蝶鞍两侧, 通过结构:
窦内有颈内动脉、展神经通 过;
窦外侧壁有动眼神经、滑车 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 过
交通:借眼静脉与面静脉交 通,借卵圆孔静脉与翼丛相 交通
硬脑膜窦内血流方向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海绵窦
直窦 岩上窦
窦汇
岩下窦
横窦 乙状窦
各脑室的脉络丛
脑脊液循环途径 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 水管→第四脑室→第四脑室正中孔 及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 膜颗粒→上矢状窦→回流入血
27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循环
室间孔 交叉池 脚间池 中脑水管
直窦
大脑大静脉 小脑延髓池 第四脑室正中孔
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震荡、 保护、运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 压等作用。
-24-
第四节
脑屏障
有窗孔的脉络丛血管内皮
一、血-脑屏障
二、血-脑脊液屏障
软脑膜 胶质膜
细胞外隙
胶质膜 基膜
血管内皮
血液
(一)硬脑膜
1.大脑镰 2.小脑幕 3.小脑镰 4.鞍膈 大脑镰 小脑幕
-4-
小脑镰
上矢状窦 5、硬脑膜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横窦 乙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上矢状窦 岩上窦 下矢状窦 直窦 海绵窦 岩下窦 颈内静脉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源自颈内动脉视束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眼神经 展神经
岩下窦
硬脑膜 (二)脑蛛网膜
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软脑膜 上失状窦 硬脑膜 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软脑膜
(三)软脑膜
蛛网膜颗粒 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 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硬脑膜构成
由颅骨内膜和原来的硬脑膜 而成。不存在硬膜外腔
(外层)
(内层)
与颅盖骨疏松相连,与颅底紧密愈着。
上失状窦 大脑上静脉
上吻合静脉
大脑中静脉 下吻合静脉 乙状窦 大脑下静脉
横窦
2. 深组
(1)大脑内静脉 (2)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
丘纹上静脉
脉络丛静脉
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
基底动脉
二、脊髓的血管
(一)脊髓的动脉
椎动脉 脊髓前动脉 脊髓后动脉 颈升动脉 肋间后动脉
脊髓后动脉 脊髓前动脉 动脉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和脊髓的被膜
主要的硬脑膜窦有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横窦 乙状窦 直窦 窦汇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等
脑和脊髓的被膜
硬脑膜窦的交通 上矢状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颈内静脉 下矢状窦 直窦
(4)鞍膈:是位于蝶 鞍上面、呈环行的硬膜 皱折,附着于前、后床 突之间,略呈水平位, 形成蝶鞍的顶,中央有 一小孔,漏斗和垂体的 血管穿行其间。
脑和脊髓的被膜
(二)硬脊膜spinalduramater
附着于枕骨大孔的边缘和 第2、3颈椎体的后面,向 上移行于硬脑膜,向下包 裹脊髓和脊神经根,至第 二或第三骶椎水平以下变 细包裹脊髓终丝,下降至 尾骨后面同骨膜融合。向 两侧,当脊神经穿过椎间 孔时,硬脊膜围绕脊神经 和脊神经根呈漏斗状膨出, 形成脊神经硬膜鞘。
脑和脊髓的被膜
二、蛛 网 膜
蛛网膜(arachnoidmater)是包裹脑和脊髓的一层透明的 结缔组织薄膜,位于硬膜和软膜之间。包裹脑的称脑蛛网膜, 包裹脊髓的称脊髓蛛网膜。
脑和脊髓的被膜
(一)脑蛛网膜
脑蛛网膜紧贴于硬脑膜内 面,并伸入大脑纵裂和横裂。
脑蛛网膜下隙位于蛛网膜 和软膜之间,含有脑脊液和中 枢神经系统的大血管,其内有 蛛网膜小梁横过连接蛛网膜和 软膜。
脑和脊髓的被膜
硬膜外隙(extradural space) 位于硬脊膜与椎骨骨膜和椎管内的韧带之间,含有疏松结
缔组织,脂肪和椎内静脉丛。由于硬脊膜于枕骨大孔处与骨 膜紧密相连,此间隙不通颅腔。可施行硬膜外麻醉。 硬膜下隙(subduralspace)
位于硬脊膜和蛛网膜之间一个潜在性间隙,内含浆液。向 上可与颅内的硬膜下隙相通。
在蛛网膜下隙内,蛛网膜
与软脑膜间隔较宽的间隙称之
为蛛网膜下池。包括小脑延髓
池、脑桥池、脚间池、视交叉
池、外侧窝池、大脑大静脉池
和环池。
脑和脊髓的被膜
1.小脑延髓池(cerebellomedullarycistern) 又称大池, 位于延髓背面与小脑的下面之间,在正中矢状面上呈三 角形,被小脑镰不完全地分隔成左右两半,向下移行于 脊髓的蛛网膜下隙,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与第四 脑室相通。 2.脑桥池(pontinecistern)位于脑桥 基底部的腹侧面,含有基底动脉, 向下通脊髓蛛网膜下隙,向后通 小脑延髓池,向上通脚间池。 3.脚间池(interpeduncular cistem) 位于乳头体、脚间窝及其附近, 形成脚间池,容纳大脑脊髓的被膜
2.硬脑膜隔
(septumofduramater)
硬脑膜其内层在一些 部位折叠伸入大脑纵裂与 横裂,形成四个形态各异 的隔,使脑不致移位而得 到更好的保护。
即:大脑镰、小脑幕、 小脑镰和蝶鞍膈
它们将颅腔分隔为相 互交通的腔隙,容纳脑的 各部。
脑和脊髓的被膜
大脑镰 蝶鞍膈
在脑神经出、入颅孔处, 硬脑膜形成管状鞘包绕脑 神经,移行于神经的外膜 和颅骨外面的骨膜。在视 神经孔处硬脑膜形成视神 经鞘同眼球巩膜相续。
脑和脊髓的被膜
硬脑膜在颅中窝形成海绵窦的壁,窦内有颈内动脉 穿过。海绵窦顶与鞍膈上层相续,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在蝶鞍内相互融合,在此不能区分出各层被膜,硬脑膜 下腔和蛛网膜下腔消失。
小脑幕切迹与中脑周围 之间留有间隙,无论是幕 上、幕下有占位性病变造 成颅内压力过大,皆可形 成脑疝.压迫中脑。
脑和脊髓的被膜
(3)小脑镰(cerebellar falx):是较小、尖端向下、呈三角 形的硬膜皱折,位于正中矢状位连于小脑幕后部的下方。前 缘游离,嵌入小脑半球之间,后缘(内有枕窦)附着于枕内嵴, 上端起于枕内隆凸,向下止于枕骨大孔后缘。
脑和脊髓的被膜
(一)硬脑膜 cerebral duramater
厚而坚韧,内衬于颅腔,由两 层组成:内层即硬脑膜,外层即骨 内膜。内层光滑,较外层厚而坚韧, 但血管较少。外层粗糙,由胶原纤 维组成,有丰富的血管与神经,而 且此层血管与颅骨的血管有广泛的 交通。
在颅底,外层(即骨内膜)与颅 骨粘附紧密,当颅底骨折时,易将 硬脑膜与蛛网膜同时撕裂,使蛛网 膜下腔内的脑脊液外漏。而在其它 部位易与颅骨内面分离。硬脑膜在 枕骨大孔处,移行于硬脊膜。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被膜
硬膜下隙
虽然硬脑膜向内紧贴蛛网膜,但两者容易 分离,其间有一潜在性的硬膜下隙,宽仅 20nm。
当脑容积胀大时,硬膜下隙实际不能提供扩 展的余地。
脑和脊髓的被膜
硬脑膜形成两种特化的结构:硬脑膜窦和硬脑膜隔
1.硬脑膜窦(sinuses of duramater)
为在硬脑膜的某些部 位,其内、外两层之间分开 形成的管状间隙。窦壁由致 密胶原纤维组成,坚韧而无 弹性,不含平滑肌,无收缩 和扩张的功能,窦内无瓣膜。
(1)大脑镰(cerebralfalx):
是硬脑膜内层在大脑半 球纵裂内垂直向下的折叠、 呈镰刀形,分隔两侧大脑半 球。在正中矢状位附着于上 矢状沟的两缘,内有上矢状 窦。下缘游离,位于胼胝体 的背面,内有下矢状窦。后 部较宽附着于枕内隆突,并 在中线上与小脑幕会合。
脑和脊髓的被膜
(2)小脑幕(tentoriumofcerebellum):是位于大脑横裂内、 大脑半球枕叶和小脑上面之间,呈半月形的硬膜层。小脑幕 前缘称游离缘,形成一个朝向前方的弧形切迹,叫小脑幕切 迹(tentorialincisure),切迹两侧前端附于鞍背。小脑幕切迹 与鞍背之间,形成一环形裂孔,叫小脑幕裂孔 (tentorialhiatus),内含中脑和小脑蚓上面的前部。小脑幕把 颅腔分隔成上大、下小两部分,临床上常以此幕为界,将脑 分为幕上结构和幕下结构两部分。
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被膜简称脑脊膜(menings)。 从外向内分为3层:硬膜、蛛网膜和软膜。包 被在脑和脊髓的外面,对脑和脊髓具有保护 和支持作用。
脑和脊髓的被膜
一、硬 膜
硬膜(duramater)是一层厚的、致密的、没有弹性 的结缔组织膜,位于最外层。覆盖大脑表面的硬膜称硬 脑膜,围绕脊髓的称硬脊膜,它们在枕骨大孔处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