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资料:俗语中的生物学原理

合集下载

【常识】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1)

【常识】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1)

这是指昆虫对光发生的反应,叫昆虫的趋光性。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 发生反应的特性。生物因为有了应激性,便能对周围的刺激发生反应,从而可以避开不利的刺激, 使生物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利用昆虫的这一特性,人们可以来捕杀有害的昆虫。如黑光灯。
生长着一种蚁栖树。 这种树树干高大, 有节, 叶片呈掌状, 外形像蓖麻。 蚁栖树因栖息蚂蚁而得名。 树上栖息的蚂蚁叫益蚁,益蚁能群起攻击专吃树叶的啮叶蚁,从而保护了蚁栖树;而蚁栖树叶柄基 部丛生细毛,细毛中常分泌含有丰富蛋白质和脂肪的类似物质,供益蚁食用。
( 如食物和敌害的形状、气味、声音、光等 ) 产生反
应,建立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而人类除对具体的信号产生反应外,还能对语言、文字发生反
于被消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生活方式和习性、栖所及食物类型越接近,其竞争程度越激烈。谚语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说的也是物种间的竞争。 作茧自缚——生物适应的相对性
应,建立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这就是望梅、谈梅时能使口生津液的原因。又如谚语:
“一朝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蛾类结茧,能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这是一种适应性,但当遇
被蛇蛟,十年怕 井绳 ”,“画饼充饥”“惊弓之鸟”“老马识途 ”等。
到金小蜂时,悲剧就恰恰发生在茧上,金小蜂正是借助于茧对棉红铃虫的束缚作用,顺利地将卵产
10%~20%规律,
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 产生原因是由于亲代的遗物质 (DNA)在复制过程中出现差错 ( 变化 ) 或在 有性以及子代不同的个体间发生差异。变异有遗传的,也有不遗传的。如果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 变异就不能够遗传;遗传物质 (DNA)变化引起的变异就能够遗传下来。由于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 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及形成新的物种。

谚语、俗语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谚语、俗语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百花园地新课程NEW CURRICULUM所谓谚语、俗语是指那些具有哲理性的地方语言,它们是一些将某些现象、事实或规律用精练上口的词句加以描述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特点。

在生物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谚语、成语、俗语、谜语等进行教学,不仅会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其文学修养,增长其生物学知识。

一、在导入新课方面的应用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开端。

恰当合理、引人入胜的导课,不仅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给予他们愉悦的心境,便于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讲授“食物链”内容时,可以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导入新课,并设疑:“这些我们常听到的俗语说明了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呢?”带着问题,学生讨论分析:此俗语描写的是一条食物链。

它反映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实现了能量在生物之间的流动。

通过这样一些俗语,把枯燥的知识化为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更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在新课学习中的应用成功地导入新课以后,如果不能适时地抓住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动态,很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

如果适时地辅以一些谚语、俗语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轻松掌握新知的作用。

例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强调了在庄稼生长过程中,施肥的重要性;“万物生长靠太阳”是指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如所有植物、动物都离不开太阳。

因为植物必须利用太阳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进而才能为动物及其它生物提供赖以生存的有机物。

因此太阳是地球上能源的最终能源。

“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了植物的蒸腾作用。

三、在巩固新课中的应用学生学习完新课内容后,用一些恰当的谚语和俗语可以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且印象深刻,记忆持久。

最新中考生物热点微课一 诗词或俗语中的生物和生物圈

最新中考生物热点微课一 诗词或俗语中的生物和生物圈

中考热点微课一诗词或俗语中的生物和生物圈常见诗词或俗语体现的生物学知识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环境(温度)影响生物(桃树)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环境(温度)影响生物(橘、枳)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环境(温度)影响生物(枫树)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生物(草)影响生物(豆苗)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物(蚂蚁)影响环境(堤)6.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大树)影响环境7.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生物(粟)能繁殖8.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生物(莲)适应环境(水)9.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生物(黄蝶)适应环境(菜花)1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螳螂、黄雀形成食物链1.(2020·临沂学业考)下列所描述的生命现象与其实例不符的是( C)A.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朵朵葵花向太阳C.生物能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蜻蜓点水D.生物能生长繁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2.(2021·临沂学业考)下列关于生物和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A.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C.农田中的所有动物、植物构成了农田生态系统D.某食物链甲→乙→丙→丁中,若因某种原因丙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乙会大量增加,丁会大量减少3.(2020·连云港学业考)谚语、俗语和古诗词中蕴含着一些生物学原理。

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C)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环境影响生物B.春雨贵如油——植物生长都需要无机盐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D.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两种动物间是寄生关系4.(2020•巴中学业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首诗突出表明了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水。

民间俗语与古代诗句中的生物学知识

民间俗语与古代诗句中的生物学知识

民间俗语与古代诗句中的生物学知识1、江水在春天变得绿如蓝,这表明藻类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活动在这个季节达到了高峰。

2、当树木倒下时,猢狲会四散奔逃,这说明生态系统中的每个成分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3、当一个人被蛇咬伤后,他往往会在以后的十年里对井绳感到恐惧。

这种条件反射现象也可以在其他场合中出现,比如望XXX止渴或者杯弓蛇影。

4、这句话表达了“人要有脸,树要有皮”这个俗语,强调了韧皮部在植物中的重要功能。

5、葵花朵朵向着太阳,这反映了植物对外界应激的反应。

6、霜叶在二月比花还要红,这可能是由于植物色素的作用或温度的影响。

7、希望在地下长成一棵连理树,人们常常会使用嫁接的方法来实现这个愿望。

8、鹦鹉学舌是一种条件反射现象,鹦鹉可以通过研究模仿人类的语言来达到这个效果。

9、藕断了,但是仍然相连,这是由于莲根状茎中的木质纤维素和输导组织的作用。

10、鳄鱼的眼泪并不是出于假慈悲,而是因为它们需要排泄体内过多的盐分。

11、当一个人非常愤怒时,他的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毛肌收缩,毛发竖立,这就是“怒发冲冠”的原因。

12、这句话传达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意思,强调了遗传对后代特征的影响。

13、这句话表达了变异的概念,即同一个母亲的孩子可能具有不同的特征。

14、如果你有心栽花但是花却不开,那么你可以使用扦插的方法来进行营养生殖。

15、在一个种群中,如果有两只虎互相争斗,那么只有一只能在这个领域生存下来。

1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食物链中的一部分。

17、飞蛾扑火是由于应激性和趋光性的影响。

18、落地生根是无性生殖和营养生殖的一种形式。

19、这句话表达了过度繁殖的概念,即一粒种子可以生长成无数个后代。

20、八月的桂花香气扑鼻,这是由于短日照植物对光照的敏感性。

21、这句话表达了向光性的概念,即植物会向着光源生长。

22、野火无法烧尽草原上的植物,因为它们可以通过营养生殖来恢复。

23、初生的牛犊不怕老虎是由于条件反射尚未建立。

与生物学有关的成语、诗词、俗语

与生物学有关的成语、诗词、俗语

成语俗语中的生物原理1.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2.枯木逢春——温度等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生——物的竞争关系;4.大树下面好乘凉——植物的蒸腾作用5.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动物的保护色;6.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7.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天生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的遗传现象;8.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9.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温度或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长的影响;10.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植物(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重要性11.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物的变异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微生物(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或物质循环1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原生态系的恢复力和稳定性14.春色满院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植物的向光性1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6.春风不度玉门关——海拔对生物的影响17.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光照充足,植物生长旺盛18.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生长与水、阳光的关系19.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鸟类的季节性繁殖和迁徙行为20.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植物的生长繁殖21.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营养生殖(扦插)22.孔雀开屏——动物的求偶行为(繁殖行为)23.蜻蜓点水——动物的繁殖行为2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青蛙繁殖行为。

2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生物的繁殖现象26.移花接木——嫁接,植物的营养(无性)生殖27.本是同根生——植物营养繁殖(无性生殖)28.忽如一日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植物开花受温度和光照影响2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生物的呼吸(中耕松土促进根有氧呼吸)30.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捕食行为(青蛙的多少预测粮食是否丰收)31.牵一发而动全身——食物链中每种生物都有其重要地位3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温度对叶绿素及花青素的影响33.飞蛾投火——生物的应激性(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34.优胜劣汰——自然选择35.鹦鹉学舌——动物的学习行为;36.开花结果——开花受粉后形成种子37.弱肉强食——种间关系中的捕食38. 叶落归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3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的捕食40.鹊巢鸠占——生物的竞争41.作茧自缚——生物适应的相对性42.“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画饼充饥”、“惊弓之鸟”、“老马识途”——条件反射43.是药三分毒——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44.树怕剥皮,不怕空心——树皮有运输有机物的筛管45.转基因超级鼠获得——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46.含羞草受碰后叶片合拢——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47.某人牙龈出血——缺乏维生素C48.有些作物的种子播种前要浸泡—-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49.朵朵葵花向太阳——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50.某人连续看书看电视操作电脑数小时——建议:每隔一小时休息一会,要远眺几分钟。

生物知识与俗语 演示文稿

生物知识与俗语 演示文稿
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 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生物因为有了 应激性,便能对周围的刺激发生反应,从 而可以避开不利的刺激,使生物体适应周 围的生活环境。再如:葵花朵朵向太阳

“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绳”-生物的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一种生理活动,在 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这种反射提高了动物和人适应 环境的能力,再如:鹦鹉学舌、 望梅止渴、杯弓蛇影、睹物思人、惊弓之鸟、画饼充饥、 见字如见人等。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 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物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 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另一方面生物的生 命活动又能够不断地改变环境。



狭路相逢——受精作用。即精子和卵细胞 在输卵管的壶腹部相遇并结合,形成受精 卵的过程。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细胞的亚显微结 构,各种细胞器之间的结构差异决定了其 功能的独特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保护色。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自然选择。即适 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种间关系中的共生。 牵一发而动全身——食物链中每种生物都有其重 要地位。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整个食物链 都会受到影响。 自给自足——自体移植。如皮肤移植,能减少组 织相容性抗原引起的排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转基因技术。如我国科 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抗 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
趣味生物知识
——俗语和成语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生 物的遗传。再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物的变异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的捕食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种内斗争 "作茧自缚"--生物适应的相对性

农业谚语中的生物学原理

农业谚语中的生物学原理

农业谚语中的生物学原理作者:汪立春席德强来源:《中学生物学》2009年第12期许多民间世代相传的农业谚语是广大农民千百年来辛勤实践的经验总结,其中蕴含着很深的科学道理,下面就用高中阶段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解释几个农业谚语中蕴含的生物学原理。

1瑞雪兆丰年“瑞雪兆丰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

雪的作用广泛,对农业生产非常有益。

雪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首先,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越冬这是由于雪的导热能力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厚厚而疏松的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

其次,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

此外,雪还能增强土壤肥力。

据测定,每1L雪水里约含氮化物7.5g。

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

所以又有一句农谚“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用雪水喂养家畜家禽、灌溉庄稼都可收到明显的效益。

但是,如果在三、四月份的仲春季节,突然因寒潮侵袭而下了大雪,就会对农作物造成伤害,这被称为冻害。

所以农谚说:“腊雪是宝,春雪不好”,但并不是任何时间、任何强度的雪都能称为“瑞雪”。

何为“瑞雪”?瑞雪一定要应时、应量。

“应时”是指瑞雪应出现在冬季最冷的季节,一般是冬至到大寒时段。

“应量”是指要达到大雪的级别,才能称之为瑞雪。

“瑞雪”有杀菌、灭虫、保墒、增肥、防止沙尘等多重作用。

许多对人畜、农作物有害的病菌、虫卵,大多数在土壤表层越冬。

如果冬季少雪,即使温度降得很低,这些病菌、虫卵在干燥环境里也能顺利过冬。

这样对来年的人畜健康和农作物有很大威胁。

如果在冬至到大寒期间的寒冷季节普降大雪,白天在阳光照射下雪水会渗入地下10~20cm,夜间出现的低温会将含水的土层冻结,病原菌、虫卵的细胞结构就会因为冰的物理性膨胀而被破坏,导致它们被杀灭。

因此“瑞雪”的出现,就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体康健,所以说“瑞雪兆丰年”。

2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农历五月,大田禾苗“脱乳期”已过,生长出4~5片真叶,此时是根部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果连续阴雨,植物的根系就会局限在土壤表层,地上部分却会出现徒长,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对以后的生长不利。

谚语口诀 生物学

谚语口诀 生物学

看懂化验单同学间交往的禁忌谚语口诀生物学生物教学 2010-01-18 10:33 阅读1 评论0字号:大中小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在一些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识,现撷取几条浅析,与大家同享。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产生的原因是生物在生殖过程中,亲代把自己的遗传物质(DNA)准确地复制出二份传给后代,使后代得到了亲代的遗传物质,从而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

由于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所以每种生物的后代都与它们的亲代基本相同,因而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物的变异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产生原因是由于亲代的遗物质(DNA)在复制过程中出现差错(变化)或在有性以及子代不同的个体间发生差异。

变异有遗传的,也有不遗传的s如果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就不能够遗传;遗传物质(DNA)变化引起的变异就能够遗传下来。

由于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及形成新的物种。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的捕食意为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在生物学上它具有食物链的含意。

这句谚语隐含的-条捕食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在这条食物链中,植物是生产者鼍于第斗营养级,蝉;螳螂、黄雀都是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种内斗争这一谚语揭示了生物为了争夺资源,食物和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虎是大型肉食动物,所处在较高的营养级里,按照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规律,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较少,因此其个体数量也就越少,在获得有限的食物空间里,虎的数量越少,就越容易获得食物来维持生存,其数量多时,就不能维持其生存。

为了生存就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样一山就容不得二虎。

农谚俗语等中的生物学知识

农谚俗语等中的生物学知识

农谚俗语等中的生物学知识在生物课教学中,引用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农谚诗句等知识,可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积极性,并让学生明确知识与技能就是来自于生产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的道理。

1、大树下面好乘凉——用于水分代谢(蒸腾作用)2、盐随水走——用于矿质代谢(营养元素的运输)3、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引自歌曲)——自然资源光照的重要性如光合作用4、白天光照强,夜里露水狂,庄稼丰收有希望。

早穿皮袄午穿纱,守着火盆啃西瓜——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夜里呼吸作用减弱)利于有机物的累积5、燕子低飞蛤蟆叫,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要来了——生物的行为适应6、云雾山中出名茶,姜韭应栽瓜棚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7、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植物的竞争性8、朵朵葵花向太阳。

或者“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选自司马光的《客中初夏》)——植物的向光性9、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坊的萝卜皮——品种的地区适应性10、根深叶茂,本固枝荣——植物地上与地下的相协关系11、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

或说:要想多打粮,包谷绿豆种两样——绿肥如草木犀等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1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一树之果有苦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遗传与变异13、立秋十八日,寸草都结籽。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起老——秋季禾本科杂草和水稻营养时间变短,禾本科杂草和水稻为短日照植物14、只要树根牢,不怕梢头摇——根的固着作用15、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名句)——芦苇和竹子为禾本科典型植物,具明显的节和节间,茎常中空,须根系16、杂交种用一年,二年再用大减产——杂种优势(两个具优良性状的亲本杂交F1代性状稳定,F2代则性状分离,产量下降。

)17、红粟头上一枚针,只怕浅来不怕深。

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18、春接海棠,夏接桂,秋接菊花,冬接梅——无性繁殖(树木嫁接时期)1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俗语中的生物常识

俗语中的生物常识

1、春来江水绿如蓝——藻类植物的生长繁殖2、树倒猢狲散——生态系统成分的作用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望梅止渴;杯弓蛇影——条件反射4、人要脸,树要皮——韧皮部的功能5、葵花朵朵向太阳——应激性6、霜叶红于二月花——植物色素的作用或温度的影响7、在地愿为连理枝——嫁接8、鹦鹉学舌——条件反射9、藕断丝连——莲根状茎的木质纤维素;输导组织10、鳄鱼的眼泪,其实不是假慈悲——排泄体内过多的盐分11、怒发冲冠——情绪激动,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毛肌收缩,毛发竖立1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打地洞——遗传13、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一树之果有苦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变异14、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营养生殖扦插15、一山不容二虎——种内斗争1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捕食食物链的一部分17、飞蛾扑火——应激性、趋光性18、落地生根——无性生殖,营养生殖19、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过度繁殖20、八月桂花香——光照对植物开花的影响(短日照植物)21、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向光性2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原生态系统易破坏也易恢复23、初生牛犊不怕虎——条件反射未建立24、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25、北雁南飞——鸟类的迁徙26、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的生活习性的描述27、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种间斗争28、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以蟋蟀行为说明秋意渐深29、春风不度玉门关——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分布的影响3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沉泥更护花——物质循环3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对生物的影响3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或称南橘北枳)——温度对生物的影响3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嗅觉的惰性或称适应性34、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捕食3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影响这一现象的生态因素主要是温度3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枝条及其绿叶是由芽发育而来的37、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兔的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与其植食性相适应3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属于动物界的最大类群节肢动物39、人间四月,草长莺飞;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40、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植物的生长繁殖41、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动物的繁殖行为。

与生物学有关的俗语谚语成语

与生物学有关的俗语谚语成语

与⽣物学有关的俗语谚语成语在⽇常⽣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熟能详的民间谚语古代诗词及成语,其中蕴藏着许多⽣物学的知识,为⽣物教学提供了⼤量的宝贵资源。

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定能增加⽣物教学的趣味性,起到激发学⽣兴趣,促进学⽣学习的作⽤。

我收集整理⼀些,与⼤家同享。

⼀、诗词类1.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微⽣物的分解作⽤及物质的循环2.野⽕烧不尽,春风吹⼜⽣——--草原⽣态系统的恢复⼒稳定性3.春⾊满院关不住⼀枝红杏出墙来-------向光性4.忽如⼀⽇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植物开花受温度和光照影响5.稻花⾹⾥说丰年,听取蛙声⼀⽚------- 捕⾷(青蛙的多少预测粮⾷是否丰收)6.黄梅时节家家⾬,青草池塘处处蛙-------青蛙冬眠过后鸣叫与交配、繁殖7.⼈间四⽉芳菲尽,⼭寺桃花始盛开------影响⼭寺桃花迟开的主要⽣态因⼦是温度8.藤花紫蒙茸,藤叶青扶疏。

谁谓好颜⾊,尔为害有余。

下如蛇盘曲。

上若绳萦纡。

可怜中⼼树,束缚成枯枝……-------绞杀现象(-热带植物景观)9.昨夜⾬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风吹⾬打之后,海棠花落,枝叶依旧)10.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花----------温度对叶绿体⾊素及花青素的影响11.春种⼀粒粟,秋收万颗籽-------⽣物的过度繁殖12.锄⽲⽇当午,汗滴⽲下⼟--------------⽣物的呼吸(中耕松⼟促进根有氧呼吸)13.野⽕烧不尽,春风吹⼜⽣--------根状茎或根的繁殖作⽤14.苔痕上阶绿,草⾊⼊帘青---------苔藓植物⽣长习性⼆、谚语类1.龙⽣龙,凤⽣凤,⽼⿏⼉⼦会打洞------------⽣物的遗传2.⼀母⽣九⼦,连母⼗个样--------------⽣物的变异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物的捕⾷及⾷物链4.⼀⼭不容⼆虎------------⽣物的种内⽃争及⽣态系统的能量流动5.⽼⿏过街,⼈⼈喊打-------⽣物的竞争6.⼀朝被蛇蛟,⼗年怕井绳--------⽣物的条件反射7.⼀⽅⽔⼟育⼀⽅⼈--------⽣物与环境的关系8.贪吃贪睡,添病减岁;饭吃⼋成饱,到⽼肠胃好--------合理膳⾷9.⼤蒜是个宝,常吃⾝体好;冬吃萝⼘夏吃姜,不劳医⽣开药⽅;朝⾷三⽚姜,犹如⼈参汤;⼀天吃个枣,⼀⽣不知⽼;鱼⽣⽕,⾁⽣痰,粗粮淡菜保平安;要想⼈长寿,多吃⾖腐少吃⾁----------⼈体的营养与健康10.运动好⽐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找;早起做早操、⼀天精神好;⽵从叶上枯,⼈从脚上⽼,天天千步⾛、药铺不⽤找--------⽣命在于运动11.旱天未到先修塘、疾病未来先预防;机器不擦要⽣锈,卫⽣不讲要短寿;常洗⾐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疾病的预防12.春不减⾐,秋不加帽;冬不蒙⾸,春不露背;春捂秋冻,知冷知热---------体温调节13.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娱乐有制,失制则精疲⼒竭,快乐有度,失度则乐极⽣悲;笑⼝常开,青春常在;遇事不恼,长⽣不⽼;不⽓不愁,活到⽩头;情极百病⽣,情舒百病除;笑⼀笑,⼗年少-----------⼈体⽣命活动的调节14.什么种⼦什么苗,什么葫芦什么瓢-------⽣物的遗传15.庄稼⼀枝花,全靠肥当家;庄户地⾥不要问,除了⾬⽔就是粪-----⽔和植物的矿质营养16.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雪飞满天,来岁是丰年------⽣物与环境17.⼭上多栽树,胜似修⽔库-------森林的蓄⽔功能三、成语类1.千篇⼀律——---细胞的有丝分裂(其特点是染⾊体复制和均分。

17条常见谚语中的生物知识

17条常见谚语中的生物知识

1.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2.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物的变异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的捕食及食物链4.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种内斗争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5.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生物的竞争6.一朝被蛇蛟,十年怕井绳--------生物的条件反射7.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8.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 饭吃八成饱,到老肠胃好--------合理膳食9.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朝食三片姜,犹如人参汤;一天吃个枣,一生不知老;鱼生火,肉生痰,粗粮淡菜保平安;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人体的营养与健康10.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早起做早操、一天精神好;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天天千步走、药铺不用找--------生命在于运动11.旱天未到先修塘、疾病未来先预防;机器不擦要生锈,卫生不讲要短寿;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疾病的预防12.春不减衣,秋不加帽;冬不蒙首,春不露背;春捂秋冻,知冷知热---------体温调13.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娱乐有制,失制则精疲力竭,快乐有度,失度则乐极生悲;笑口常开,青春常在;遇事不恼,长生不老;不气不愁,活到白头;情14.什么种子什么苗,什么葫芦什么瓢-------生物的遗传15.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庄户地里不要问,除了雨水就是粪-----水和植物的矿质营养16.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大雪飞满天,来岁是丰年------生物与环境 17.山上多栽树,胜似修水库-------森林的蓄水功能。

关于自然的谚语背后的原理

关于自然的谚语背后的原理

关于自然的谚语背后的原理
自然的谚语是古代智慧的结晶,它们在描述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自然态度的同时,揭示了一些自然原理和哲学观点。

一些常见的自然谚语及其背后的原理如下:
1. “万物生长”:这句谚语暗示着自然界的生命活力和不断变化的特点。

它表明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有生长和繁衍的能力,且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发展。

这一观点与生物学中的生长和进化理论相一致。

2. “秋天的树木比夏天的树木看起来更高”:这句谚语强调了季节变化对自然界的影响。

在秋天,树木的叶子逐渐凋谢和脱落,使得树冠变得稀疏,从而使树木看起来更高。

这一观察结果与树木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原理相关。

3.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谚语传达了时间的宝贵性和效率的重要性。

它暗示着时间的有限性和不可逆转性,因此我们需要善于利用时间,尽力提高效率。

这一观点与物理学中的时间流逝和熵原理相关。

4. “汲水思源”:这句谚语强调了对自然之源的尊重和感激。

它告诫人们,应该怀念和致力于珍惜自然资源,并不断反思和学习自然规律。

这一观点与生态学和环境伦理学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关。

总之,自然的谚语背后的原理可以涉及生态学、生物学、物理学以及人类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

它们给人们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和应对自然的智慧和指导。

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

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

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不少成语中蕴藏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准确地把握这些成语的本意或深刻领会其内涵,有助于我们掌握生物学知识,解释一些奇特的生命现象。

现将本人平时总结的一些与生物学知识紧密相关的成语简析如下。

(1)螟蛉有子,蜾赢负之——捕食该成语出自《诗经·小雅·小宛》。

螟蛉是一种绿色小昆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

古人误认为蜾赢喂养螟蛉为子,常把螟蛉比喻为义子,其实不然,蜾赢常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产卵在它们体内,待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为食物。

不难看出,该成语反映的是不同生物之间的捕食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蜾赢只是螟蛉的拟寄生者,它们不是真正的寄生关系,因为真正的寄生者是不杀死宿主的。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捕食和适应的相对性《韩诗外传》卷十中记载:“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后,举颈而欲啄而食之也。

”螳螂全身绿色或土黄色,头呈三角形,前腿呈镰刀状,活动灵敏自如,能出其不意地捕食蝉。

然而有时螳螂却顾此失彼,乐极生悲,在其身后的黄雀对之虎视眈眈,随时可美餐一顿。

螳螂依靠其身体的优势轻易地捕食蝉。

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螳螂在捕食蝉的同时,也被黄雀捕食,这正是适应相对性的最好体现。

此外,螳螂吃蝉,黄雀捕食螳螂,这也反映生态系统中的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属于食物链的一部分。

(3)死不瞑目——鱼眼的结构成语本意是说人将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情,死了也不闭眼。

其实,是人的眼都能闭上,因为人眼球的外侧有眼睑。

眼睑俗称“眼皮”,分为上睑和下睑,是保护眼球的重要结构。

真正死不瞑目的是鱼类,因为绝大部分鱼没有眼睑,不能闭合,不论是捕食、睡眠或休息时,眼总得张开,死后也不例外,这也是与鱼类的水生生活密切相关的。

(4)鹤立鸡群——顶端优势植物的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顶芽与众多的侧芽相比,真可谓一枝独秀,像鹤站立在鸡群里一样,显得格外突出。

俗语中的生物学原理

俗语中的生物学原理

俗语中的生物学原理展开全文1生物与环境方面1.1 大树底下好乘凉它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大树底下不仅因为阳光照不到,温度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叶子要进行蒸腾作用(水以气体的形式从气孔散失掉),要从环境中吸收部分热量,才会使液态水汽化,进而使环境中的温度降得更低。

另外大树底下空气不干燥,氧气含量高。

这些都是在建筑物荫下乘凉达不到的。

因此大树底下是人乘凉的好去处。

1.2 清山绿水常相伴它反映的是植被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植被发达的根系,能固着泥土,使泥土不至于流入水中,使水变浑浊,从而流失。

所以只有青山在,才会有绿水流。

2植物与矿质营养关系方面2.1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它强调了在庄稼生长过程中,施肥的重要性。

植物生长需要各种无机盐的供给,如果缺乏会出现各种缺素症,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因此要进行合理施肥。

2.2 种豆肥田农田种豆科植物以后,不仅豆科作物的根系和枯枝落叶遗留在土壤中,而且衰老的根瘤破溃后,里面的根瘤菌和含氮化合物也遗留在土壤中。

上述物质中均含氮素,所以种植豆科植物能提高土壤含氮量,提高土壤肥力。

3物质运输方面3.1 树怕扒皮,不怕空心植物体里有两种运输线,一种是韧皮部中的筛管,它有助于将叶子制造的有机物从上向下运输到根部。

筛管一旦中断,根部因得不到有机物而死亡,进而整株树死亡。

另一种是木质部里面的导管,它把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和无机盐,自下而上输送到叶及植物全身。

树干空了的部分只是位于中心的髓和一部分老木质部,而靠近树皮的具有运输功能的新生木质部部分仍保留着。

因此空心的老树还可照常活着。

3.2 红花还需绿叶衬植物的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要运输给花,花才得以开放,如果没有来自“绿叶”的有机物供给,也就没有“红花”的开放。

因此没有“绿叶”,也就没有“红花”。

4能量流动方面4.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俗语描写的是一条食物链。

它反映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实现了能量在生物之间的流动。

中考生物知识拓展:与生物学相关的谚语

中考生物知识拓展:与生物学相关的谚语

中考生物知识拓展:与生物学相关的谚语
为您整理“中考生物知识拓展:与生物学相关的谚语”,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相关栏目发布的信息。

中考生物知识拓展:与生物学相关的谚语
相信大家都熟悉这条谚语吧,初中生物里面有学习到哦。

对于遗传和变异,比较抽象,我们可以通过这两个谚语来好好理解他们的意思。

能量金字塔的道理,大家还记得吧,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这条谚语告诉我们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但是它不代表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因为里面没提到生产者。

应激性和反射的区别是:反射必须通过神经系统,而应激性却不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靠山吃山,都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学好高中生物,懂得生命的真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语中的生物学原理
俗语是指通俗易懂并广泛流行的语句。

很多俗语都与生物学有关,有些描写生物学现象,有些揭示生物学原理。

如果把这些俗语应用到课堂,不仅能使一些抽象的原理容易被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归纳总结如下:
1.生物与环境方面
1.1 大树底下好乘凉
它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大树底下不仅因为阳光照不到,温度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叶子要进行蒸腾作用(水以气体的形式从气孔散失掉),要从环境中吸收部分热量,才会使液态水汽化,进而使环境中的温度降得更低。

另外大树底下空气不干燥,氧气含量高。

这些都是在建筑物荫下乘凉达不到的。

因此大树底下是人乘凉的好去处。

1.2 清山绿水常相伴
它反映的是植被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植被发达的根系,能固着泥土,使泥土不至于流入水中,使水变浑浊,从而流失。

所以只有青山在,才会有绿水流。

2.植物与矿质营养关系方面
2.1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它强调了在庄稼生长过程中,施肥的重要性。

植物生长需要各种无机盐的供给,如果缺乏会出现各种缺素症,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因此要进行合理施肥。

2.2 种豆肥田
农田种豆科植物以后,不仅豆科作物的根系和枯枝落叶遗留在土壤中,而且衰老的根瘤破溃后,里面的根瘤菌和含氮化合物也遗留在土壤中。

上述物质中均含氮素,所以种植豆科植物能提高土壤含氮量,提高土壤肥力。

3.物质运输方面
3.1 树怕扒皮,不怕空心
植物体里有两种运输线,一种是韧皮部中的筛管,它有助于将叶子制造的有机物从上向下运输到根部。

筛管一旦中断,根部因得不到有机物而死亡,进而整株树死亡。

另一种是木质部里面的导管,它把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和无机盐,自下而上输送到叶及植物全身。

树干空了的部分只是位于中心的髓和一部分老木
质部,而靠近树皮的具有运输功能的新生木质部部分仍保留着。

因此空心的老树还可照常活着。

3.2 红花还需绿叶衬
植物的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要运输给花,花才得以开放,如果没有来自“绿叶”的有机物供给,也就没有“红花”的开放。

因此没有“绿叶”,也就没有“红花”。

4.能量流动方面
4.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俗语描写的是一条食物链。

它反映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实现了能量在生物之间的流动。

4.2 一山不容二虎
能量在生物食物链中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

因此到达最高营养级(老虎)的能量是有限的。

因此在一定区域(一座山中),空间有限、食物有限,这样的环境只能养活一只老虎。

两只(或多只)老虎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就要进行斗争,把对方打败,它才得以维持生存。

因此一山不容二虎。

4.3万物生长靠太阳
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如所有植物、动物都离不开太阳。

因为植物必需利用太阳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进而才能为动物及其它生物提供赖以生存的有机物。

因此太阳是地球上能源的最终能源。

5.光合作用方面
正其行,通其风。

植物要从其周围的环境中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这样会使周围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使光合作用强度下降。

因此农业上在栽培农作物时,经常根据当地的风向,使农作物成排成行,这样使空气畅通(让远处的二氧化碳扩散过来,让氧气扩散到远处),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6.物质循环方面
6.1落花非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花瓣飘落枝头,落在地面上。

它体内的有机物就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者)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又可作为植物的营养被根吸收、利用,进而使植物生长。

6.2中耕松土
它是指植物在生长期间要经常松耕土壤。

疏松的土壤里面空气充足,作用有:a便于好氧微生物(分解者)的活动,把土壤中的残枝落叶分解为无机物,提高土壤肥力。

b便于促进硝化细菌的作用(把氨态氮转化为硝态氮)、抑制反硝化细菌的作用(把硝态氮转化为氮气,释放到空气中)。

c可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提高肥效。

d还能减小阻力,利于根系在土壤中的延伸。

7.生物习性方面
7.1葵花朵朵向太阳
它反映植物的向光性。

原因是太阳光引起葵花茎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面生长素分布少,细胞长得慢;背光面分布多,细胞长得快。

使它弯向太阳。

7.2蜻蜓点水
蜻蜓在飞翔时,尾部轻触水面。

实际上它是在产卵。

它的卵要产在水中,并在水中孵化,幼虫也生活在水中。

因此蜻蜓点水并非是在嬉戏,而是在河水中产卵。

7.3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这是蛾类的趋光性,大部分蛾类常以一种光源为飞行定向标准。

若遇近距离光源时,昆虫飞行的方向与光线方向保持一个固定不变的锐角,最后碰到灯火。

但也有些昆虫的飞行方向与灯火保持直角,在灯光周围绕圈飞行。

7.4 作茧自缚
作茧是生物的一种适应性。

但是金小蜂常把卵产于棉红铃虫的茧内,繁殖后代,成为棉红铃虫的天敌。

由此可见,生物的适应是相对的。

8.生殖、遗传、变异方面
8.1无心插柳柳成荫
它指的是柳树等植物可通过扦插等无性生殖的方式快速繁殖后代,因柳树枝条易生根,所以容易成活。

8.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这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说明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性。

生物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总是把一些性状传给后代,而亲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也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总之,涉及生物学方面的俗语还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在教学中成功地导入人人皆知的俗语、成语,不仅使学生易于理解、接受新知识,还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