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历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 (二)兴办学校以广教化、育贤才
• “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 也,教化之本原也。”、“愿陛下兴太学,置明 师,以养天下之士。”
• 这里包含两方面的办学宗旨,一是推广教化,一 是养士育才。
• (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 董仲舒几乎把一个国家的治乱兴废都 归之于礼乐教化,政治上首先的事情 就是“德教”。王者最重要的任务就 是教化。他这样重视教化的社会作用, 就是要用“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 对人们加强思想统治,使他们“从义 向善,远利止恶”,达到“变民风, 化民俗,万民正”的目的。
三、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 (一)道德教育的内容 •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灌输着君权、父权和夫权的封建统治思 想) • 五常:仁义礼智信 •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道德教育,成为封建社会道
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景县)人。 西汉前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春秋》公羊学派 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 教育生涯。汉景帝时担任博士官。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他的三篇对贤良策,以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为理论基 础,系统地阐述了以“德教”为核心的儒家治国之道, 获得汉武帝赞许。先后做过宗室贵族易王和胶西王的 相。晚年去职家居,专门著作讲学。他的著作,后人 整理为《春秋繁露》一书,《汉书·董仲舒传》中载有 《举贤良对策》等。
德规范的基本内容,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桎梏人民 的精神枷锁,影响深远。
•
(• 1二.)“以道仁德安教人育,的以原义则正和我方”。法 他强
第五讲 董仲舒王充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第四讲
董仲舒、王充、 董仲舒、王充、颜之推 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生平简介
董仲舒(公元前 ),西汉广川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西汉广川(今河北省 前 ),西汉广川( 枣强县广川镇) 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枣强县广川镇)人,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封建神学思 想体系的奠基者。 想体系的奠基者。 他学识渊博,遍通五经,是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 他学识渊博,遍通五经,是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有 汉代“孔子”之称。他以“三年不窥园”的治学精神和高深 汉代“孔子”之称。他以“三年不窥园 的治学精神和高深 的学术造诣受到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的学术造诣受到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他在贤良对策时提出的建议,受到汉武帝的赏识, 他在贤良对策时提出的建议,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开 始参政。 始参政。他的教育思想对汉代和后来封建王朝制定中央集权 的文化教育路线、方针、政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的文化教育路线、方针、政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先 后任过江都王和胶东王的国相,但终不得志, 后任过江都王和胶东王的国相,但终不得志,后托病弃官归 潜心学问。 家,潜心学问。 董仲舒一生的著述很多,其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 董仲舒一生的著述很多,其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 举贤良对策》 其中, 举贤良对策》 《举贤良对策》等。其中,《举贤良对策》与教育的关系最 为密切,并对我国封建教育制度有极大的影响。 为密切,并对我国封建教育制度有极大的影响。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PPT实用课件
1、快乐总和宽厚的人相伴,财富总与诚信的人相伴,聪明总与高尚的人相伴,魅力总与幽默的人相伴,健康总与阔达的人相伴。 2、人生就有许多这样的奇迹,看似比登天还难的事,有时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非凡的信念。
3、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其实是心态在控制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心态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和成就,甚至一生。 4、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不幸。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
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 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 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独尊儒术的结果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 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 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
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
起源和变化。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作 用 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 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 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 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董仲舒教育思想总结
董仲舒教育思想总结董仲舒是中国汉代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人格塑造和治学之道,对儒家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对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
他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人与天地之间也有着紧密的关系。
他主张人们应该学会与天地相应,遵循天道,追求道德的修养和品德的完善。
在教育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塑造,认为这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在道德教育方面,董仲舒强调“立德”与“修身”。
“立德”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
“修身”则是指通过自身的修养和自律,使个人的品德能够与天地同化,成为合乎道德的人。
董仲舒认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才能达到“合天地之道,发人欣喜”的境界。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治学之道。
他认为学习应该以经学为基础,通过学习经书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他主张学生应该通过研读经书、思考问题、解疑释惑来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
同时,他强调学生应该关注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需求,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在教育方法上,董仲舒提出了“致知、尽性、敦学、止惑”的教育原则。
“致知”即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和理解真理。
“尽性”则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天性,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敦学”是指学生要勤奋学习、不断追求进步。
“止惑”则是指教育应当引导学生远离邪说和迷惑,坚守正确的道德信仰。
总的来说,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立足于儒家教育传统,发展了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要素。
他提出的“天人合一”理念,强调道德教育、人格塑造和治学之道,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和学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成为合格的人才,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在教育方法方面,他提出了“致知、尽性、敦学、止惑”的教育原则,为后世的教育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教育技术学院0610220028 李璐董仲舒,我国历史上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学家和儒学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这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是宽舒自如的。
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
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人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也渐渐走出了山林。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界三晋。
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这对他以后的思想体系的形成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在当时儒学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寂寥而又刚开始兴起的时刻,不少人的想法和观点还是相当浅薄的,与他们相比,董仲舒真是鹤立鸡群,形若天渊,“通才”“鸿儒”这些比喻一点也不过分。
可以想象当时他的声誉之高,气派之盛!汉武帝汉光元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这本书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分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这一建议也最终被汉武帝所采纳,成就了儒学的历史又一鼎盛时期。
三大文教政策的具体内容如下: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
他是依据《春秋》“大一统” 的思想来阐发了这一见解的,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而当时的弊政恰恰是思想不统一,即所谓“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于是,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绝其道并不一定要取缔各种学术,而是不给它们以发展的条件。
古代历史名人董仲舒人物介绍介绍PPT
任江都相
将自己比作春秋霸主齐桓公,将董仲舒比作 贤相管仲。董仲舒回答认为:依靠诈谋攻伐 而称霸的,绝不是“仁人”,真正的“仁人” 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 易王刘非听后表示欣赏。
01 人物生平
晚年逝世
董仲舒辞职以后,回到长安的老家,一心研究现实问 题和儒家经典《春秋》,修学著书。此外,他还给汉 王朝做顾问。朝廷如果有关于礼法方面的问题,就派 使者和廷尉张汤到家里来咨询,董仲舒总是能给出清 晰明确的应对解决办法。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前后,董仲舒于家中病逝。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完结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字宽 夫,出生于赵国广川县董家庄(今河北省衡水市景 县河渠乡大董故庄村),西汉经学家、哲学家、教 育家。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第二部分
思想主张
02 思想主张
历史观
董仲舒从其“人理副天道”的思想出发,引出 了以“奉天”“法古”为核心的社会历史观。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根源,因而圣 人必须要效法天来制定法则。天又是永恒不变 的,因而圣人所继承的道也是一贯的,所以 “奉天”与“法古”也是相互贯通的。在解释 朝代变更的问题上,董仲舒则提出了“三统三 正”的历史循环理论,认为夏、商、周三代的 改朝换代,只是黑、白、赤三统的依次循环, 是新王朝重新接受天命的表现。
公元前约179年,董仲舒于汉代广川的一个地 主家庭出生。家庭富有,且有大批藏书。当时 汉朝刚建立不久,实行修生养息的政策,社会 环境较为和平,而且大幅放开了对书籍的限制, 社会上流行的典籍较多,这为董仲舒修学提供 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董仲舒本人学习也很刻苦, 除了熟读儒家典籍,还广泛涉猎先秦诸子的学 说,留下了“三年不窥园”的记载。
汉代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 ③“天意”在“尊阳抑阴”,“天数在阳而不在 天意” 尊阳抑阴” 务德而不务刑” 阴,务德而不务刑”, • 王者应该“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王者应该“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 董仲舒认为“德教”可以收到“严刑峻法”收不 董仲舒认为“德教”可以收到“严刑峻法” 的效果,所以应以德教为主,刑法为辅。 到 的效果,所以应以德教为主,刑法为辅。 • 在其神学化儒学的观点支配下,提出并论述了他 在其神学化儒学的观点支配下, 的三大文教政策、德育思想和教学思想。 的三大文教政策、德育思想和教学思想。
• ①“天意”是主宰一切的。 天意”是主宰一切的。 • “天者”乃“万物之主”、“百神之君”、“道之大原”, 天者” 万物之主” 百神之君” 道之大原” 是主宰一切的至高无尚的神。 是主宰一切的至高无尚的神。 • “天意”是通过阴阳五行来表现的。 天意”是通过阴阳五行来表现的。 • “天道在阳不在阴”,“阳在先,阴在后”,“阳是主体, 天道在阳不在阴” 阳在先,阴在后” 阳是主体, 阴是副体” 阴是副体”。 • “天意”在“尊阳抑阴”。 天意” 尊阳抑阴” • ②在君与臣的关系上,“君为阳,臣为阴”, 在君与臣的关系上, 君为阳,臣为阴” • 在父与子的关系上,“父为阳,子为阴”, 在父与子的关系上, 父为阳,子为阴” • 在夫妻关系中,“夫为阳,妻为阴”, 在夫妻关系中, 夫为阳,妻为阴” •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天意”的安排。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天意”的安排。 • 这就是封建社会“三纲”的由来。 这就是封建社会“三纲”的由来。 • 它从理论上,从哲学的高度演义了孔子提出的“君君、 它从理论上,从哲学的高度演义了孔子提出的“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 完成了封建道德的建构任务。 臣臣、父父、子子”之道 ,完成了封建道德的建构任务。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董仲舒的生平和教育活动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广川(今河北冀县)人,是西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的拥护者,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以“三年不窥园”(王充评为夸大之辞,认为学习应该有张有弛)的精神,攻习儒家的经典,当时被推为群儒之首,有“汉代孔子”之称。
他精于《公羊春秋学》,景帝时为博士。
他的学生很多,有的见不到他的面,采取以老学生教新学生这种“久次相授业”的教学形式。
武帝时诏贤良,对策第一。
他的三篇对策,成为汉武帝时代“独尊儒术”政策的基础。
《汉书·董仲舒传》说:“推明孔氏,仰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因与当时当权的公孙弘发生矛盾,出相胶西王。
不久辞官回家,以讲学著书为事。
董仲舒的主要著作为《春秋繁露》,全书今存八十二篇,根据“公羊派”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并应用于社会政治;发挥《易经》的阴阳学说,结合五行思想,创立“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了“性三品”观点,形成了一套神学化儒学新体系,为当时的政治服务。
另有《董胶西集》一册,“三对策”收集在内,提出了较具体的政治和教育主张。
他的书流散不全,今本《繁露》未必皆董氏的原著,但可视为汉武帝时代儒家思想的汇编。
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和哲学观点董仲舒生在西汉封建政权已经建立、但仍有待巩固的时期。
自汉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出现了一时期安定的局面之后,又出现了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
七国之乱平息之后,统治者的锋芒便要指向农民阶级了。
董仲舒就是站在当时地主阶级的立场,适应当时这种政治要求而提出来的。
董仲舒的政治主张,主要是要神化汉代政权,主张“君权神授”之说,以提高君权,树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巩固封建统一政权。
他的政治主张,是以儒术为主,以刑法为辅。
他口口声声说,要“任德而不任刑”,好象很同情人民的疾苦,主张教化,反对刑罚;实际上却是企图发挥统治者软硬两手中麻痹欺骗从而软化人民这一手的作用。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三、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 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通过探讨人性来说 明教育作用的思想。在人性论问题上,他 调和孟荀的“性善”论和“性恶”论,认 为人性是“天”创造人类时所赋予的一种 先验的素质,具有“善”与“恶”两种可 能性。他说:“性者,天质之朴 也。”“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 身亦两有贪仁之性”,“身之有性情也, 若天之有阴阳也。”
• 对策后,他被派到江都易王刘非那里去任国相, 他对刘非讲了“春秋大一统”的精神,提出“仁 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 此暗示刘非不要称霸,应尊重中央皇权。公元前 135年,皇帝祭祖之地长陵高园殿和遼东的高庙 也发生了大火,董仲舒写了奏章,想借这两次大 火说明“上天”已对汉王朝发怒,“首劝其杀骨 肉大臣”,触怒了汉武帝,虽免于一死,江都易 王相被罢免了,从此他又专心从事教学活动,又 教书十年。
• 王充所处的时代,是汉代实行“独尊儒术”
政策达百年之后,儒家思想已逐渐偶像化,
并立了天人感应讖纬迷信的宗教神学体系
的时代。由于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日益趋
向尖锐,封建王朝进一步利用神学维持自
己的统治,把董仲舒所创立的新儒家学说
和一种叫做“讖纬”的封建迷信学说结合
起来。
• 东汉王朝建立之后,讖纬迷信得以更广泛
• 《汉书· 五行志》:“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 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 宗。”董仲舒用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来改造先秦 儒学,并容纳刑名法术、道墨阴阳家思想,以天 人关系问题为中心,建立了一套新的儒学。其要 点如下。
董仲舒教育思想汇报
董仲舒教育思想汇报董仲舒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他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人才能够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和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之中。
董仲舒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美德和德行。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被教育和塑造的,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他主张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他们培养品德美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标准。
他认为只有人的道德品质得到提高,才能够发挥其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还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者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才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他主张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使学生能够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真善美的力量。
董仲舒还提出了“先事后言、先理后文”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要注重实践和经验,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学习并领悟道理。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还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最重要的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他主张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要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通过家庭的力量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教育实践,也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以道德修养为核心,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家庭的培养作用。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也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仍然对今天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详解课件
他出生于广川郡(今河北省景县 )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 学,精通《春秋》和《易经》。
董仲舒在年轻时曾任过江都相, 后因病辞官回乡,专心研究学问
,成为一代宗师。
董仲舒的学术背景
董仲舒的学术背景主要源于先 秦儒家思想和汉初黄老之学。
他深入研究儒家经典,并在此 基础上吸收了阴阳五行、法家 、墨家等思想,形成了自己的 新儒学思想体系。
董仲舒的学术思想在当时具有 很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为后 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Part
02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形成
董仲舒的时代背景
社会动荡
西汉初期,社会经历长期 的战乱和动荡,经济凋敝 ,人心不安。
文化融合
随着疆域的扩大和民族融 合的加深,多种文化思想 相互碰撞、融合。
儒家复兴
汉武帝时期,为统一思想 文化,儒家思想逐渐复兴 并受到重视。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01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了传统文化
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强化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观念
02
董仲舒强调君臣父子等家庭伦理关系,强化了传统文化中的家
国观念。
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03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向。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汲取诸子百家之长
董仲舒广泛吸收先秦诸子百家的 思想精华,为新儒学的形成奠定 基础。
倡导三纲五常
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规范,强调君臣、父子、夫妻之 间的等级关系和责任义务。
融合阴阳五行学说
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融入儒家 思想,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观 和哲学体系。
董仲舒与王充的教育主张对比
(1)“强勉学问”
(2)节博合宜
(3)专一虚静
培养目标
“鸿儒”
将人才分为4个层次:鸿儒、文人、通人、儒生
论学习
1、学知与闻见
2、思考与求是
3、问难与距师
董仲舒
王充
简介
有“汉代孔子”之称
思想精髓:三大文教政策
(《对贤良策》)
出身“细族孤门”,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
教育作用
1、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
2、把教育看成是王者权力,以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3、将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1、人的善恶在于教育,应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作用
2、将人性分为3类:
中人以上的人;中人以下的人;中人
论道德教育
(核心)
1、道德教育内容:
“三纲五常”
(所谓“王者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2、原则和方法
(1)“以仁安人,以义正我”(2)“强勉行道”(3)“必仁且智”(4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五、 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 教学方法
2. 专心致志 无论是学习时的心境,还是平时的志向,都不能心猿意马,应该专一。 董仲舒认为,这是受天赋能力的限制所决定的,“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 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只有心志专一,才能保持高度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形静而志虚者,精气之所趋也”,精力集中为认识深入创造条件。
第四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和著述
董仲舒(约前179—约前104年),广川(今河北省景县)人,是 研究《公羊春秋》的大家,汉景帝时曾为博士。他以在学术上的高深 造诣和“三年不窥园”的治学精神,赢得了当时读书人的尊敬,纷纷 拜他为师。他则以次第相传的方式教授弟子。董仲舒在贤良对策时提 出的建议,受到汉武帝的赏识。他先后担任过江都王刘非和胶西王刘 端的国相,但在政治上终不得志,于公元前121年托病弃官归家,潜心 著书讲学,不问私家产业。朝廷每遇大事,则派人征询董仲舒的意见。
实行有为政治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人才。得不到贤才,原因之一是汉初不养士, 不办教育;原因之二是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不当。
三、 论人性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什么是人性?董仲舒说,“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 人性就是指人天生的素质(“生之质”)。董仲舒认为,人性之“质”中,有“仁 气”和“贪气”。 仁气是指人性中那些有利于促进发展封建社会道德的先天因素,贪气是指人性中那 些将导致与封建社会道德相抵触的先天因素,它们是人性中的两个对立物。 教育对于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具备“圣人之性”者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 感情欲望,注定要向善的方向发展。具备“斗筲之性”者很难进行自我节制,只有用刑 罚制止他们作恶。
四、 论道德教育
(三) 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
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一、生平董仲舒 (前179一前104年),汉广川(今河北枣强)人。
我国汉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和儒学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
董仲舒生在富贵之家,7岁就上学堂念书了,少年时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
他的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孩子能歇歇,决定在屋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但他以“三年不窥园”的闭门钻研精神钻研儒家典籍,兼习先秦其他名家学说。
终于在几年刻苦学习后,学问愈加精深,在中、青年时,就成为当时学问渊博、兼通五经、擅长《公羊春秋》的专家,成了远近闻名的经学大师。
像这样有学问的人当时很受尊敬,许多人拜他为师。
由此,他收授门徒很多,在其教学工作中,让一些学习时间较久而学业程度较高的学生,对那些初来受业或学习时间不长而学业程度尚浅的学生进行教学。
使学业有成的学生给教师作助教工作,同时也体现教学实习的意义。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汉武帝选拔贤良的时候,董仲舒以儒学博士的身份接受了他的亲自策问。
他逐一地回答了汉武帝的关于治理国家的思想理论和方略的三个策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天人三策”或“贤良对策”。
在这次选拔贤良中,董仲舒一举成名,被汉武帝封为中大夫。
公元前135年,汉王朝在辽东和长陵两地的庙殿遭到雷击后发生了大火。
董仲舒在家中草拟了一份奏章,名叫《灾异之记》,他以《春秋》之义和“天人感应”推论这是上天用此火灾来谴告汉王朝有“不义”之处,以及某些“于礼不当”和“在内不正”等情形。
其中特别指责汉武帝治国“受亡秦之弊,亡以化之”,宽容许多“骄扬奢侈”和“僭礼”的皇族侯王。
草稿刚写完,就被主父偃(汉武帝时大臣)偷走并拿给汉武帝看。
汉武帝对于用“天人关系”来说明君权神授的神圣性是赞同的,但用“天人感应”解说这次火灾是天意要烧毁其宗庙,特别是直接谴责到他本人,触犯汉武帝的威严,对此他十分愤怒,于是命人把董仲舒打入大牢,并判处了死刑。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总结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总结董仲舒是西汉最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他所提出的“三纲五常”也成为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而他的思想在现在的招教考试中也是经常会考查到,今天就对他的思想进行总结,以便各位考生备考。
1.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
而当时的弊政恰恰是思想不统一,即所谓“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于是,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的统一。
而这一政策也是三大文教政策的核心。
(二)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他认为“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而兴学校的重点是办好中央的太学。
(三)重选举以选用贤才他建议选举贤良,“量材而授官”。
董仲舒的建议直接推动了汉代察举制的创立。
以上三大文教政策考试中多以客观题形式考察对该知识点的识记,故在理解基础上简单识记即可。
【牛刀小试】(1)太学设立于( )时期。
A.汉武帝B.唐太宗C.汉高祖D.秦始皇【答案】A。
解析: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其中一条就是兴太学以养士。
2.有关教育作用的主张(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董仲舒提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把教育视为治国的根本。
(二)教育对人性的作用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
他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
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
“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
董仲舒对于人性论的发展还在于他认为“性”与“善”是两回事,“善如米,性如禾。
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
”性与善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
但同时他又认为性与善是有联系的,“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也”,“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
初中历史七年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育教学课件
,他忘记了回去再向她求证,也忘记了再仔细思考,身体丝毫不受大脑控制地迈开大步飞 奔上楼,看也不看就把还站在别人门前的女朋友拨拉开,一拳揍上了那个连相貌也没看清的男人。
背景介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 治政策。所谓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是后 者的别名。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 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 受到重视。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也没听清那小子喊的什么,更没有想弄明白的意思,反正先扑上去打一顿再说。 ,一直滚到房间里去。韩聆在阻止无效,又发现周围看热闹的人群逐渐围拢来之后,只有气急败
坏地跟进房间里去狠狠把门甩上,然后坐在床沿上看他们打。那个人住的房间其他人大概都去吃饭或是有其他什么事了,现在就他们 两个在打,也好,没人打扰。
“我让你跟我抢女人!” ,更没有什么武术爱好,他只是一个满腔热血的普通男孩而已。尽管他的血热得都快沸腾了,拳头上的
劲也最多只能把人脖子打歪,更何况,对方比他高半个头,也比他更五大三粗…… “你在……干什么!” 虽然没受什么伤可那一拳下去还是满疼的,那个男人莫名其妙挨了这么一下,当然会变得和他一样愤怒,他
儒家地位的肯定
儒家关于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的理论,符合我国封 建社会的实际状况,这是它被定为一尊的重要原因。 第二,主张推行仁政。儒家学说有一重要特点,就 是把政治伦理化,将统治者与服从者的政治关系染 上宗法观念的温情色彩。这一理论运用于治道,则 提出了 仁政 的主张,这是儒家有别于其他学派的 又一重要表现。第三,以天道人情教化百姓。董仲 舒建造的神学化的儒学体系,虽然有别于出世而消 极的宗教,却积极配合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进 而抬高了儒学的地位。
课件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只读一种书”“利禄的诱引”的具体措 施分别是什么? 提示:(1)“只读一种书”: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设立太学,由 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太学生。 (2)“利禄的诱引”: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 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
3.材料三中,作者认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的视角是什么?你认为 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1)视角:强调“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对文化发展的危害。 (2)观点:不合理。 理由:①“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 传播。 ②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使读书成为社会风尚。 ③有利于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在掌握汉代儒学发展的基础上,探究思考: (1)董仲舒对儒学思想进行了哪些改造?其特点是什么?如何正确认 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给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怎 样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无为而治”。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政策:_与__民__休__息__政策。 (3)表现: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 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4)作用:促进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 国力日盛。
③兴办_太__学__,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大大提 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_地__方__教__育__系__统__,使儒学在民间 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正__统__思__想__,逐渐成为两千 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宋代司马光诗:“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王庭,百家始
董仲舒教育思想
董仲舒的儒家教育思想摘要:董仲舒的主要教育思想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注意“中品之人”的教化作用,选用“德育之官”兴办太学。
他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教训,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为汉王朝的文化教育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董仲舒,中国西汉思想家、教育家。
汗景帝时为博士,采用老学生带新学生的方式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十,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育教学理论。
班固说:“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之”。
董仲舒适应当时政治统一的需要,把战国以来的各家学说以及儒家各派在《公羊春秋》的名义下融会起来,建立了一套“天人感应”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他从“天人相与”出发,论证“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同时又提倡“礼乐教化”,主张兴办太学,求贤养士,实行“量材而授官”,建议“州郡举茂材孝廉”。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文化教育政策,并加以实施。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主张以儒家思想作为统一思想学术的准绳。
他认为“天”是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神。
帝王“受命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但他指出,政令的统一必须以思想学术的统一为前提。
因为儒家最重视正名定分,最适合于封建中央政体的需要,所以董仲舒主张儒家思想作为统一思想学术的准绳,他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
”董仲舒这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就开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术为“正统”的先河。
二、强调“中品之人”的教育董仲舒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提出“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三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
他认为圣人之性为上品,这种人生来就是善的,他们制定的标准和内容,且生而知之,不必受教育。
斗筲之性为下品,没有善资,只能采用刑法对待他们,不必进行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1)《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董仲舒认为,首先要实现思想的统一,改变汉初的学术混 乱局面,统一思想的程序应该自上而下,他主张“诸不在六 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便是“独 尊儒术”。他肯定“有为”政治,实行有为政治的一个急需 解决的问题是人才,汉初不养士,不办教育,人才的选拔和 使用不当。董仲舒提出设立太学的主张,太学不仅是培养人 才的场所,还是推行教化的手段。他还建议加强选举的严格 管理,在官吏的提拔任用过程中克服论资排辈现象,实行 “量材授官,录德定位”。
《礼》、《乐》、《春秋》
与孔子的不同之处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能说鸟兽之类者, 非圣人所欲说也。 圣人所欲说, 在於说仁义而理之..
6
(二)教学方法
• (1)“强勉学问”
董仲舒认为教学贵在强勉努力,刻苦 钻研,才能达到“博”与“明”的境地。 他说:“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 闻见博而知盖明”。不论是治学还是修德, 都需要发挥“强勉”精神,才能成功。
8
⑶精思要旨
董仲舒认为教学要注意处理好“节”与 “博”的关系,学习不能“太博”,也不能 “太节”,“太节则知暗,太博则业厌”。 太节会使知识暗昧,太博又会使人厌倦,应 该节博合宜,节博结合,循序渐进。
9
对教师、、、、、
• 此外,董仲舒在论述对教师的要求时说:“善 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剂)时蚤晚, 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 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 谓圣化,吾取之。”“圣化”表示教师在教学 艺术修养上所达到的出神入化的境界。在他之 前的贾谊早已有这样的思想,所谓“吾取之”, 即表示对贾谊思想的汲取和继承。他不仅提倡 “圣化”,而且大力去实践,这是值得肯定的
董仲舒
• 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 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 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 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 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 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 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 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 统”、“天人感应”理论,为 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 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有学 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 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 于《春秋繁露》一书。
11
最后 ,还是要说 一声
12
内
不同:“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作为 《公羊春秋》的大师,董仲舒特别强调
容
《春秋》的教育意义。他认为《春秋》的
根本特征是“奉天而法古”,它既是一本
和
“上探天端,正王公之位,万民之所欲”
方
的政治教材,又是一本“道往而明来者” 的历史教材,更是一本“为仁义法”的伦
法
理道德教材。
◆ 六艺:《易》、《书》、《诗》、
❖ (一)德教是立政之本
❖ (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 内容
❖ (三)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1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
2“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3 “必仁且智”
4
论
教学的主要任务:培养德性
教
教学内容:董仲舒从“独尊儒术”的思
想出发,提倡以儒家《六经》为教学的基
学
本内容。他认为各经有其特点,教育效果
7
⑵专心致志
他认为学习必须专一,始终好善 求义,才能知“天道”。他说:“目 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 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 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人孰无善?善 不一,故不是以立身。”只有心志专 一,才能保持高度的学习效率。他又 说:“形静而志虚者,精气之所趋 也。”学习时要头脑冷静,排除杂念, 虚心以求。
三大文教政策:
①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②兴太学以养士; ③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2
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人性:“生之自然之资性也” “性者,质也”--须教育) 中民之性 (教育起决定性作用,教育的
主要对象) 斗筲之性 (刑罚制约)
3
论道德教育
10
小结
董仲舒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举足轻重,该思想迎合 历史发展,为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支撑。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特别 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必须有统一坚强的思想来统 领,而当时思想界处于群龙无首,各自为政的状态,于 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呼之欲出。 经过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儒学得到大力发展,学校 教育得到发展,也为封建官僚体系补充人才提供可能。 基于阶级立场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观的局限,董仲舒提出 的“三纲五常”伦理思想,被中国后期封建社会长期延 续,后来的发展甚至走向反动,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 人们追求自由民主的步伐,用现在自由民主科学观点来 衡量,这是其糟粕部分。不过,从中国历史长河和中国 教育史的角度来看,董仲舒确实是佼佼者,确实是一代 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