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导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

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3.理解并体会本文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

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以学习指导目标为导向,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和词语,并尝试独立完成第二步的思考题,准备展示和交流。

(2)记录难题,记录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以便在合作探究中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互相讨论。

如果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分组讨论;如果在小组内无法达成一致,小组长会记录下来,以便在班级讨论时交流。

(3)课堂讨论时,老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

学生的思维火花充分碰撞后,会给予一定的引导,启发他们的思维。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2)词义行为:用刀雕刻;出售、租赁、抵押等关系的证明。

;匹配。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同情心:对社会和人类的灾难和苦难表示焦虑和同情。

广阔的天空:形容大自然的辽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自由,没有界限。

安心:自信事情做得合情合理,感觉很平静。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课时计划1、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

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2、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作:《饮冰室合集》1、课文朗读: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①注音: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③补充解释词语: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2课时计划1、本课的作者是谁?2、本课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1a、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b、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c、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第2a、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b、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c、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B、讨论第二部分:a、什么事最快乐呢?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c、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C、讨论第三部分: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b、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c、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8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8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学习本篇课文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语言表达能力。

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社会及自己的责任感。

一、预习二、导入二、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号,一字,别号,近代改良主义家、家。

著有《》三、整体感知:•①注音: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③补充解释词语:•莫若:。

•达观:。

•契约:。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四、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⑴全文有几个自然段?⑵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⑶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⑷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五、分析结构:(一)、( 自然段)论述“”。

(二)、( 自然段)论述“”。

(三)、( 自然段)论述“”。

(四)、全文按的结构来写。

六、自主探究: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答:2、作者为什么说贫穷、失意、死亡不算苦呢?答:3、责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答:5、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答:6、作者引用古语“如释重负”、俗话“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其目的是什么?答:7、作者认为那些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苦还是乐?答:8、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答:结论:七、小结:中心论点: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八、拓展训练:在生活中你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了吗?九、小结:课堂检测一、基础题(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1.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

第15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5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内评价:主备教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3、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学习过程一.走进作者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二、课文导读(你了解课文的内容主旨吗?)本文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本文的语言洗练简洁,表现在使用了概括力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也表现在该展开则展开,该收敛则收敛。

三、走进课文:㈠知识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循.环()圣贤.()卸.却()悲天悯.人()达guān() péi礼()qì约()监dū()2、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如释重负: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3、本文的作者是,字任甫,号任公,他是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这篇文章是(文体),选自㈡整体感知4、本文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请你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段意。

5、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他的观点是什么?(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5、拓展延伸课文内容:(四)资料链接①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点拨: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点,体会语言的简洁流畅。

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习本文论证思路清晰、论证方法多样的写作特点。

2、难点(1)深刻领会作者对人生苦乐的思考,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责任感。

(2)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语句。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四、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2、解释下列词语。

(1)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

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

(2)海阔天空:像大海一样辽阔,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

也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3)心安理得: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4)悲天悯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五、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生最乐的事,当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是如何论述“最苦”的?作者先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设问开篇,提出人生最苦的事不是贫、失意、老、死,而是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课时】2课时【课前预习】1.易错字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凡属(fán)纵然(zòng)循环(xún)2.词语释义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买卖房地产等的文书,也是所有权的凭证。

监督:察看并监督。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循环: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仁人志士: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3.走进作者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1889年中举人。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合集》。

4.文题解说文题中的“苦”与“乐”是文章论述的两个方面,文题把这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互相对比,互相反衬,并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引发读者强烈的探知欲。

6.创作背景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词及文学常识;初步了解议论文知识;明确本文观点,能理清文章论述思路;领会本文平实又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基本掌握论述性文章的略读方法,了解论述性文章的结构思路,初步了解论据和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培养自己对家庭、社会、国家及自己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课前预学一.识记文学常识。

《最苦与最乐》选自《》,作者是,字卓如,号,别号、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代表人物,思想家,学者。

他一生勤奋,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

二.识记字音字形。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恩huì(① ) chán着(②) qì约(③) 招lǎn(④) 悲天mǐn(⑤)人xún环(⑥) xiè(⑦)却监dū(⑧) 死而后yǐ(⑨)三.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如释重负: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莫若:达观:契约:造句:四.查阅资料,了解议论文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观点、看法、主张)、论据、论证(方法)。

论点:指作者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某人、某事或某问题所发表的总的看法(主张、观点)。

论点要求--正确、鲜明、新颖、概括简洁。

论据:指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包括事实或理论两类。

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件,统计数据,公理定律等,理论证据包括名人名言、诗歌、比喻、自己独特的分析等。

论据要求--确凿、典型、新颖、简洁。

论证:指用论据来证明论点正确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喻证法、引证法、正反对比法、类比法、归谬法…五.学习论述性文章略读。

略读论述性文章着重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论点(观点),二是用了哪种论据,三是论述思路。

1.按每分钟400字的速度读完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找观点的步骤:(1)思考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本文针对“苦”“乐”问题;(2)始终想着“作者针对‘苦’‘乐’问题,他认为”,将文中句子代入上面空格;(3)读起来语意顺畅的,便是作者的观点;(4)重点关注文章开头、段首、段尾、文章结尾等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版)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1.运用略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中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有人说:“快乐和痛苦都是生活的孩子,他们是形影不离的一对,我们都是在快乐和痛苦的交织中感受着生活。

”那么,在这悲喜交织、苦乐参半的人生路上,究竟何为最苦,何为最乐?2.结合课前预习,交流作者信息。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________主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学者。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____________”。

1898年参与____________,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全集》。

3.字词积累。

揽()失意达观契约()监督()排解()循环()如释重负()海阔天空悲天悯人()恩惠()赔礼()卸却()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而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活动二:了解文体,指导学法1.了解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1)_______问题(引论)——是什么(2)_______问题(本论)——为什么(3)_______问题(结论)——怎么样2.学法指导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可以先阅读课后的“阅读提示”,了解文章要点,明确学习目标。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含答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含答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学者。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背景链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统治腐败,人民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

一个有良知的致力于中国改革的维新运动领袖,希望唤起更多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3、议论文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需要证明什么)。

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

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据(用什么来证明)。

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怎样来证明)。

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3)常见的论证结构:论证结构也就是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

一般的说,引论就是开头,本论就是主体,结论就是结尾。

即开头必须提论题或论点,主体部分应选用材料并分次论证观点,结尾归纳总结。

其中本论部分常见的论证结构有以下几种,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并列式。

(4)论点与论题①定义不同。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有待于证明的命题。

②形式不同。

以标题来看,论点的提出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

③位置不同。

论点的位置灵活,可在标题、文首,也可在文中,还可在结尾;论题的位置一般在标题或文首。

2023-2024学年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2023-2024学年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16.最苦与最乐(后附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世的态度;识记、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自主突破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达观.(guān)落.地(là)包揽.(lǎn)悲天悯.人(mǐn)B.卸.却(xiè)监督.(dū)契.约(qiè)海阔.天空(kuò)C.循.环(xún)排解.(jiě)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D.圣贤.(xián)大抵.(dǐ)失意.(yì)任重.道远(chóng)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B.瑞敏生性达观..,每天都是乐呵呵的,对不如意的事都能够看得开,真令人羡慕。

C.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

D.每次和好友小聚,海阔天空....地畅谈之后,他总觉得自己又有了新的力量,不再畏于独自在异乡闯荡。

4. 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l)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脱?()(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第十一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第十一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简要了解作者生平及为人处世态度。

2.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

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全集》。

课前布置预习:通读课文,疏通文字。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及词义,课上听写。

1.字音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监督.()2.词义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达观:教学过程:1在“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论述中,作者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如果不是,那么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苦呢?为什么认为它最苦?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3什么事最快乐呢?4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5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6作者对于责任未了的感觉,与尽了责任的感觉,各用了什么语句来形容?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7读完全文后,你觉得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应负有怎样的责任?一、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l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梁启超的生平宁主要思想,理解他对人生苦乐的看法。

2. 分析《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技巧。

3.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和批判思维。

导学内容:一、梁启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敬之,号芝轩,江苏无锡人。

清末民初闻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

他早年留学日本,深受西方思想影响,提倡“实学”、“自强”、“求是”等思想。

梁启超的思想涉及政治、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遥影响。

二、《最苦与最乐》梗概《最苦与最乐》是梁启超的一篇散文,通过对人生苦乐的探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文章以“最苦”的境遇和“最乐”的境遇作为比照,探究人生的真谛。

作者认为,人生中最苦的是“生”,最乐的是“死”,因为生活中的痛苦和忧虑常常超过了死亡的恐惧。

但同时,作者也强调了生命的可贵和人生的意义,呼吁人们珍惜当下,珍爱生命。

三、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最苦与最乐》文章结构清晰,分为“最苦”和“最乐”两部分,通过比照的手法展现了作者的思想观点。

在写作技巧上,梁启超运用了比喻、比照、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还通过引用典故和历史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文学内涵和深度。

导学问题:1. 梁启超是哪个时期的闻名思想家?他的主要思想有哪些?2. 《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对人生苦乐的看法的?3. 你认为生活中的苦难和忧虑与死亡的恐惧哪一个更令人痛苦?为什么?4. 你觉得作者在文章中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主要信息是什么?你对这种观点有何看法?拓展阅读:1. 读完《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后,你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怎样的认识和思考?2. 你还能料到哪些与《最苦与最乐》类似的文学作品或哲学思想?它们对你有何启发?3. 你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生活中的苦难和快乐?导学作业:1. 请结合梁启超的生平宁主要思想,写一篇短文介绍他的思想观点和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和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苦乐与责任的关系。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点。

2、难点体会作者凝重、轻灵、简洁的语言风格。

三、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2、解释下列词语。

(1)达观:(2)契约:(3)海阔天空:(4)心安理得:(5)任重道远:五、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是什么?最乐的事又是什么?六、精读课文1、作者是如何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这一观点的?2、作者是怎样论述“人生最乐的事是完成了责任”这一观点的?3、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试举例分析。

七、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责任”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责任”的理解。

2、作者认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逃避责任,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八、拓展延伸1、阅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责任的认识。

材料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无数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责任。

材料二:一些企业在疫情期间积极转型生产防疫物资,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承担着社会责任。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承担了哪些责任,这些责任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九、课堂小结1、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2、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收获和体会。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结构,明确作者的观点。

2、理解文章中所阐述的“最苦”与“最乐”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3、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严谨的论证思路。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培养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对“最苦”与“最乐”的观点。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点。

2、难点(1)领悟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体会文中语言的简洁与深刻。

三、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 年 2 月 23 日—1929 年 1 月 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四、预习导航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2、解释下列词语。

(1)达观:(2)契约:(3)海阔天空:(4)心安理得:3、阅读课文,思考:(1)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是什么?(2)作者认为人生最乐的事又是什么?五、课堂探究1、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 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 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 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2)作者是怎样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一观点的?作者先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设问开篇,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然后列举了未尽责任的种种情况,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从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来阐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3)作者是怎样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观点的?作者引用了“如释重负”和“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两个俗语,形象地写出了尽责任后的轻松和快乐。

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教师寄语: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3、理解并体会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明确目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大抵()契()悲天mǐn()人2、解释下列词语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而道远:3、梁启超,代资产阶级者者、者。

字,号别号。

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俗语无入而自得孔子任重而道远孟子如释重负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是最苦,是最乐,人生应,而不应。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六、课堂1、学生自我我的收获我的不足2、师生共同七、当堂训练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最苦与最乐》名师优质课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名师优质课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班级:小主人:【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4、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时】3课时【学习过程】课前一得: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

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

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第一课时:预习课一、导入课题:(2分钟)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

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从以上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走近作者:(3分钟)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三、默读课文,完成批注。

(10分钟)四、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15分钟)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循.环()圣贤.()卸.却()悲天悯.人()达guān()péi礼()qì约()监dū()2、解释下列词语如释重负: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3、给各自然段标好序号,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层:(第段——第段)第二层:(第段——第段)第三层:(第段——第段)4、本文选自,作者,字,别号。

五、抽测。

(5分钟)六、再读课文,熟悉展示课内容。

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课题:最苦与最乐共3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篇课文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语言表达能力。

3、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社会及自己的责任感。

二、预习指导:1、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2、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3、注意事项:同学们初学议论文,要掌握文体常识,打好基础,多练习。

三、学习策略:1、收集信息渠道:语文书,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辅导资料2、解决问题方法:①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

②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相关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合集》。

四、预习体会:五、学习过程:第一课时预习课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恩惠.(huì)契.约(qì)如释.重负(shì)卸.却(xiè)揽.(lǎn)悲天悯.人(mǐn)二、词语积累失意:不得志。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学情分析与备注学情分析与备注:本文语言既凝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

本文的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作者当然要任重而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道路又遥远,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018.3)(教师版)主备教师:习志国课型:自读课【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知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明确论题,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习重点】1、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习难点】1、理清文章整体结构2、结合现实理解课文的苦乐观点。

【知识链接】1、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主办了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

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主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宣传他的政治改革主张,宣传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学说。

2、整句和散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致相等,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主要表现为排比句、对偶句、近似于对偶或者排比的两个句子等。

散句,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

比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后面两个句子,不是排比,也不是对偶,但他近似于这这两种句式,就是整句中的一种形式。

比如:“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地头树荫下坐着一群歇晌的人,忽然从大路上老远走过来一个人,大伙挺纳闷:是谁呢?顶着这么毒的日头走路?”这组句子就没有整句的三种形式,它是散句。

3、对举和对比:对举和对比都是指内容安排方面的方法,而不是指句子的形式特点。

对举,是指列举出的两个并列的事物,相互映衬;对比,是指列举出的相反性质的两个事物,突出的是事物的不同。

【自主学习】1、(1)、《最苦与最乐》选自,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曾参与过“戊戌变法”。

(2)、文章开头连用四个句,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

解析:(1)《梁启超全集》梁启超。

饮冰室主人(2)设问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也引出作者的观点——背着未了的责任最痛苦。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卸.却()3、解释下列词语失意:指不如意,不得志;意见冲突,不和睦。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语出《礼记》)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达观:泛指畅通,心胸开阔,见解通达。

契约: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死而后已: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指不辞辛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

现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心安理得: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很坦然。

安,安静;安然;理,情理;得,适合。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

(1)人生什么是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3)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也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4)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解析:(1)举例论证、对比论证(2)举例论证(3)道理论证、比喻论证(4)道理论证(提示:该题的句子还可进行标点符号的复习)【合作探究】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明确: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明确: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明确: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明确: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责任的表现。

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

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解析: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

6、课文为什么在第1自然段不直接提出观点,而先否定其他答案?解析:因为把贫、失意、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

如果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会寻找新的答案。

否定其他答案,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会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

以设问开头,还能引发读者思索,激起读者的共鸣。

7、在作者笔下,“最苦”与“最乐”之间是什么关系?依据是什么?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未尽责等于痛苦,尽责等于快乐,相辅相成。

依据是“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8、课文论述的问题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归纳出中心论点。

课文标题是论点还是论题?解析:论述的问题是人生最苦和最累的是什么;中心论点是“负责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课文标题是论题,因为它只提出了课文讨论的对象,没有标明对讨论问题的看法。

9、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课文论点的?用拟分论点的方式,归纳出每一方面的内容。

解析:三个方面:第一方面(1、2自然段)的观点是“背负(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二方面(3自然段)的观点是“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三方面(4、5自然段)的观点是“人应该勇于背负责任,而不是逃避责任”。

(如果学生只归纳出两个方面,只要理由充分,也应该肯定,就是一二自然段论述“背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三四五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如果能分析出每一个自然段的论述角度更好,这更有利于读懂课文,领悟议论文写作的结构安排技巧。

)10、课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例句,结合具体内容领悟论证方法的作用。

解析:比如:(1)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倒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对比论证,把成人之后的情况和三两岁时对比,有力地告诉我们,人长大就会有责任压力,这个压力是没法逃避的。

)(2)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道理论证,引述孔子名言,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说服力,有力地证明了通过尽责任获得快乐是我们能做到的观点。

)言之有理则可。

11、文章最后一段论述的观点是:解析:人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12、“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句话写了有些人的反对意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解析:一是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的严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强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13、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责任”的?解析:痛苦源自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尽责任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尽责任就会快乐;逃避应尽的责任,就会陷入痛苦。

【知识迁移】希望在你们身上季羡林①中国古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

”②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如运动场上的接力赛。

老年人跑第一棒,中年人跑第二棒,青年人跑第三棒。

各有各的长度,各有各的任务,互相协调,共同努力,以期获得最后胜利。

这里面并没有高低之分,而只有前后之别。

老年人先走,青年人也会变老。

如此循环往复,流转不息。

这是宇宙和人世间的永恒规律,谁也改变不了一丝一毫。

所谓社会的进步,就寓于其中。

③这一番道理,虽然老生常谈,然而却是真理。

④人世间的真理都是明白易懂的。

可是,芸芸众生,花花世界,浑浑噩噩者居多,而明明白白者实少。

你们青年人感觉敏锐,英气蓬勃,首先应该认识这个真理。

要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必须从这里开始。

换句话说就是,要认清自己在人类社会进化的漫漫长河中的地位。

人类的前途要由你们来决定,祖国的前途要由你们来创造。

这就是你们青年人的责任。

千万不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作一个哲学命题来讨论,徒托空谈,无补实际。

一切人生观和价值观,离开了这个责任感,都是空谈。

⑤那么,我作为一个老人,要对你们说些什么座右铭呢?你们想要从我这里学些什么经验呢?我没有什么哲理,我也讨厌说些空话、废话、假话、大话。

我一无灵丹妙药,二无锦囊妙计。

我只有一点明白易懂简单朴素、迹近老生常谈又确实是真理的道理。

我引一首宋代大儒朱子的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⑥这首诗的关键有二:一是要学习。

比如你们对浩如烟海的中华经典必须有深刻的了解。

最好能背诵几百首旧诗词和几十篇古文,让它们随时含蕴于你们心中,低吟于你们口头。

这对于你们人文素质的提高,都会有极大的好处。

二是要惜寸阴。

光阴,对青年和老年,都是转瞬即逝,必须爱惜。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两句意义深刻的话。

⑦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对你们的肺腑之谈。

⑧青年们,好自为之。

世界是你们的。

(选自《我的人生感悟》)1、本文第④段中,作者认为“青年人的责任”是什么?解析:决定人类的前途,创造祖国的前途。

2、引用手法在本文中的使用,好处是什么?解析: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其文采飞扬,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3、文中第④段赞美青年人“感觉敏锐,英气蓬勃”,这使人联想起“青年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请你仿照后一种形象的语言,再写一句表达对青年人的赞美的话。

解析:青年人是初春舒枝展叶的白杨。

4、文章结尾,长者嘱托“青年们,好自为之”,那么,青年人应该怎么做?结合本文内容,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青年人要加强学习。

“对浩如烟海的中华经典必须有深刻的了解。

”青年人要珍惜时间。

“光阴,对青年和老年,都是转瞬即逝,必须爱惜。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