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类及应用

合集下载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分类青霉素类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半合成青霉头孢菌素类一、二、三、四代:头孢拉定,头孢克洛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头霉素类:头孢西丁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β-内酰胺酶抑制药:克拉维酸、舒巴坦抗菌作用机制[杀菌]机制1、作于青霉素给蛋(PBPs),妨碍黏肽的形成抑制细胞壁合成,菌休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2、触发细菌自溶酶,使细菌裂解溶化3、与PBP3结合,阻碍细菌分裂繁殖,菌体出现形态、功能异常特点对繁殖活动期细菌杀菌作用强大,故对急性、严重感染疗效好人类细胞无细胞壁,故对宿主毒性小小因G+菌富含细胞壁,故青霉素对G+菌效果好,对G-几乎无效(窄谱)耐药机制产生水解酶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抗生素结构牵制机制大量β-内酰胶酶与广谱青霉素和第二、三代头孢菌素迅速牢固结合后,使药物停留于胞膜外间隙,不能到达靶点发挥抗菌作用PBP组成和功能发生变化耐药菌株增加PBPs合成或产生新的PBPs,使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减少,失去抗菌作用改变菌膜通透性大肠杆菌突变,使胞膜通道蛋白丢失,通透性减小铜绿假单胞菌胞壁外膜缺少非特异性孔道蛋白一对内酰胺类天然耐药缺乏自溶酶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的原因是缺少自溶酶增强药物外排青霉素类抗生素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苄青霉素)抗菌作用G+高度敏感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厌氧杆菌产气夹膜杆菌,破伤风杆菌,乳酸杆菌敏感但易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产青霉素酶)G-高度敏感球菌脑膜炎球菌,韦容球菌杆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敏感但耐药淋球菌(产生β-内酰胺酶)其他螺旋体、放线杆菌体内过程肌肉注射延长作用时间普鲁卡因青霉素(水溶性差)、苄星青霉素(长效)临床应用首选用药溶血性链球菌扁桃体炎,丹毒,猩红热,败血症草绿色链球菌治疗和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中耳炎放线菌病,梅毒,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热与抗毒素合用治疗破伤风,白喉敏感但耐药流行性脑膜炎,淋病不良反应变态反应(常见)常见过敏性休克,溶血性贫血,药疹,药热机制青霉素降解产物等致敏原所致预防8条P372赫氏反应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雅司、鼠咬热、炭疽病等时,出现症状加剧,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机制螺旋体释放非内毒素致热原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半合成青霉素耐酸口服青霉素类青霉素V广泛应用的口服青霉素耐酸,不耐菌用于轻度敏感菌感染、恢复期的巩固治疗和防止感染复发的预防用药耐酶青霉素类甲氧西林,异唑类青霉素包括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和氟氯西林等抗菌作用双氯西林>氟氯西林>氯唑西林苯唑西林耐酶,可口服,胃肠吸收好仅用于耐青霉素G金葡菌所致严重感染广谱青霉素类耐酸,不耐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羧苄西林、哌拉西林主要作用于G-杆菌青霉素类美西林、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第一代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抗G++++抗G-+有肾毒性第二代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克洛抗G+++抗G-++肾毒性减轻第三代头孢曲松(罗氏芬、菌必治)、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先锋必)抗G++抗G-+++基本没有肾毒性第四代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利定抗G++++抗G-+++几乎没有肾毒性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多为皮疹、荨麻疹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亚胺培南抗菌活性极高,但易被肾肽酶水解亚胺培南与西司他丁1:1配伍制剂,称泰宁西拉司丁为肾肽酶抑制剂,并阻止亚胺培南进入肾小管上皮组织,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对其分泌,减少排泄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强于头孢菌素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强于头孢菌素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对G-作用强β-内酰胺酶抑制药克拉维酸、舒巴坦。

第三十七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其他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

第三十七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其他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

其他β-内酰胺类
二、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
抗菌谱:G+菌(包括MRSA),G-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军团菌等), 厌氧菌均极有效。
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极高。 体内易受肾去氢肽酶(DHP-I)水解灭活,合用其抑制剂——西司他丁,
延长其体内作用时间,抵消其肾毒性。 不耐酸,仅少量进入脑脊液(感染无增多)。
糖肽类抗生素
一、代表药物
第一代: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第二代:泰拉万星,未在我国上市
糖肽类抗生素
二、药动学
吸收:口服不吸收,im可引起剧烈疼痛及组织坏死,故采用ivgtt 分布:炎症时可透过血脑屏障 排泄:经由肾脏排泄
糖肽类抗生素
三、抗菌作用及机制
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抗菌谱:G+菌抗菌作用强,尤其MRSA和MRSE,对厌氧菌和G-菌无效 作用特点:抗菌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和PAE
➢ 抗菌谱:与广谱青霉素相似,对G+菌抗菌作用较2、3代强,但对G-菌 的作用差。
➢ 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肠杆菌和厌氧菌无效 ➢ 对青霉素酶稳定,但易被头孢菌素酶分解 ➢ 对肾脏有一定毒性,头孢噻啶最显著 ➢ 对青霉素有交叉过敏
头孢菌素类
二、第二代头孢
药物: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克洛 (口服)。 ➢ 对G+菌作用<第1代头孢,G-菌作用较强 ➢ 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 对厌氧菌有一定作用,头孢西丁对脆弱拟杆菌属有效 ➢ 对G-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第1代头孢 ➢ 肾毒性<第1代头孢。
βHale Waihona Puke 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构
青霉素母核结构
头孢菌素母核结构
青霉素类
一.天然青霉素

抗菌药物分类介绍--β-内酰胺类(2006-7-27)

抗菌药物分类介绍--β-内酰胺类(2006-7-27)

• •
第三代头孢菌素
• G+ 一代≥二代>三代 • G- 一代<二代<三代
a.抗绿脓 头孢哌酮,头孢他啶 b.注射用 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唑肟,甲肟,地嗪 c.口服用 头孢克肟,头孢他美脂
• 对金葡菌较第一代差,MRSA和肠球菌耐药,溶链、 • •
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和奈瑟菌对其高度敏感 对肠杆菌科细菌抗菌活性加强,部分对绿脓杆菌有 作用,但不动杆菌常耐药,枸橼酸杆菌、肠杆菌属 和沙雷菌属的某些菌株常耐药 组织分布好,脑脊液浓度高,部分品种胆汁浓度高, 半减期相对延长 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肾基本无毒性。
性。
一代 +++ ±



呼吸系统, 尿路感染
二代 ++
三代 +
++ +

较强

基本 无
骨关节,腹 腔盆腔感染
中枢神经系 统的感染
++ ++ 部分 高度 + 有 稳定
第四代头孢菌素
头孢吡肟(马斯平)
• 三代头孢+ 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 • 对金葡菌、链球菌、流感杆菌和革兰阴性菌的作
用较头孢他啶强,对粪球菌也有较强的作用。
++++ ++
氟氯
青G
+++~ ++ - ++++ ++++ + ±
不抗绿脓杆菌的青霉素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金葡、链球、大肠
流感杆菌、厌氧菌 肠球菌、沙门 峰浓度 生物利用度
相似
稍强 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汇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汇总

第一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抗菌作用机制耐药机制二、作用机制z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s,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z触发细菌自溶酶(autolysins)活性→菌体溶解,死亡G -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G +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D-羧肽酶内肽酶β-内酰胺类转肽酶转糖基酶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青霉素D-丙氨酰-D-丙氨酸N青霉素和D-丙氨酰-D-丙氨酸的结构转肽酶催化反应和青霉素抑制作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β-lactams 对真菌感染无效•对已合成的细胞壁无影响→β-lactams 对繁殖期细菌的作用较静止期强•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β-lactams 对人和动物的毒性小•真菌的细胞壁没有粘肽→β-内酰胺类抗菌的必要条件Figure •透过G+菌细胞壁或G-菌外膜(穿透屏障)•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水解屏障)•与靶点(PBPs )结合的亲和力(亲和性)三、耐药机制⒈产生水解酶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水解机制⒉与药物结合β-内酰胺酶—牵制机制或陷阱机制(trapping mechanism)⒊改变PBPs如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产生PBP2α⒋改变菌膜通透性G-细菌跨膜通道孔道蛋白⒌增强药物外排主动外排系统⒍缺乏自溶酶杀菌作用下降或仅有抑菌作用药物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青霉素结合蛋白青霉素结合蛋白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按抗菌谱、耐药性分类⒈窄谱青霉素类:青霉素G、青霉素V⒉耐酶青霉素类:甲氧西林、苯唑西林⒊广谱青霉素类:氨基青霉素类⒋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羧基青霉素、磺基青霉素、脲基青霉素⒌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美西林一、窄谱青霉素类青霉素G(penicillin G,苄青霉素)【来源】青霉菌天然青霉素【化学】①侧链为苄基,苄青霉素②有机酸,常用钠盐或钾盐;③干粉稳定;④易溶于水,水溶液不稳定,可被酸、碱等破坏;受热分解;可生成具抗原性的降解产物,故需用时新鲜配制【体内过程】一般采用im,不宜口服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脂溶性低,进入细胞量少;脑膜炎时进入CSF的量↑10%经肾小球过滤,90%经肾小管分泌排出t约0.5~1h(短效)1/2青霉素难溶制剂(延长作用时间)▲普鲁卡因青霉素24h/1次80 im.▲苄星青霉素(长效西林)15d/1次120万U im.G+菌感染G+球菌感染溶血性链球菌—蜂窝组织炎、丹毒、猩红热等肺炎链球菌——大叶性肺炎、脓胸等敏感的金葡菌—疖、痈、败血症等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心内膜炎G+杆菌感染(配合抗毒素血清治疗)炭疽杆菌——炭疽白喉杆菌——白喉、白喉带菌者破伤风杆菌——破伤风产气荚膜杆菌——气性坏疽艰难梭菌——伪膜性肠炎丙酸、真、乳酸杆菌——内源性条件致病菌G-菌感染G-球菌感染脑膜炎球菌——流脑淋球菌——淋病G-杆菌染感(少数)流感嗜血杆菌———呼吸道感染杜克嗜血杆菌——软性下疳百日咳杆菌——百日咳螺形菌感染小螺菌——鼠咬热螺旋体感染梅毒、雅司螺旋体——梅毒、雅司(首选) 钩端螺旋体——钩体病回归热螺旋体——回归热放线菌感染放线菌——放线菌病【不良反应】⒈过敏反应(降解物或高分子聚合物导致)※药疹和血清病型反应多但不严重※过敏性休克少见而严重过敏性休克的主要防治措施:①详细询问病史,有青霉素过敏史者禁用;②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③避免在过度饥饿时用药④不在无急救药物暖和抢救设备的条件下使用⑤注射前应做皮试,更换批号时应重做皮试;⑥药物必须临时配制;⑦注射后应观察半小时;⑧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注射肾上腺素⒉赫氏反应(Herxheimer reaction)在治疗螺旋体病或炭疽时,可有症状加剧现象(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

b内酰胺类抗生素

b内酰胺类抗生素
初次使用、用药间隔24h以上或换批号者必须做皮试
注射液需临用现配
病人每次用药后需观察30min,无反应者方可离去
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首先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 上腺素0.5~1.0mg,严重者应稀释后缓慢静注或滴注, 必要时加入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同时采用其他急救 措施。
二、半合成青霉素 (一)耐酸青霉素
是许多细菌的β-内酰胺酶抑制药,可保护β-内酰胺 类抗生素免受β-内酰胺酶的水解
克拉维酸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抑酶谱 抑酶强 入CSF 稳定性 度 +++ ++++ √ ++++ 他唑巴坦 ++ +++ ++ 克拉维酸 × +++ ++ √ +++ 舒巴坦 诱导酶的产 生 + ++++ ++
发现发现者:英国细菌学 家亚历山大.弗莱明
时间:1928年 英国科学家弗莱明
命名时间:1929年
临床前研究: 1935年,英 国-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 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罗里 临床使用时间: 二战时期 临床首次使用地点 :美国
霍华德.弗罗里因&钱恩
获奖: 1945年 三人共同获诺 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3. 其他:
局部疼痛
水、电解质紊乱: 高钠血症或高钾血症
周围神经炎
为防止各种过敏反应
详细询问病人的过敏史,凡对青霉素类过敏者禁用。
应用前应做皮试,应警惕个别人皮试中亦可发生过敏性
休克,反应阳性者禁用。
注射青霉素及皮试时均应事先做好急救准备,以防不测。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共37张PPT)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共37张PPT)
–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和血眼屏障,但脑膜 发炎时脑脊液可达有效浓度
– 脂溶型低,细胞内分布少
青霉素 G-体内过程
• 代谢 • 排泄
– 以原形从肾脏排泄,90%经肾小管分泌 – 合用丙磺舒可竞争青霉素的肾小管分泌
,减慢青霉素的消除延长作用时间。
• 延长半衰期
– 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低效)
青霉素 G
– 改变PBPS结构 合成增加 药物亲和力下降
– 改变细胞通透性 跨膜通道孔蛋白
– 增强外排 – 缺乏自溶酶
第二节 青霉素类
• 母核为6-氨基青霉烷酸(6-APA),由噻唑环和β -内酰胺环(
基本结构)组成。
改造 形成 半合 成青 霉素
第二节 青霉素类
• 窄谱青霉素类 • 耐酸青霉素类 • 耐酶青霉素类 • 广谱青霉素类 •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 主要作用于G-菌的青霉素类
窄谱 青霉素 GBiblioteka 概述• 青霉素发现、发展 • 药理学特点 • 水溶液不稳定,极易分解 • 易受酸、碱、醇、氧化剂、金属离子
分解破坏 • 不耐热 降解青霉胺 • 作用较强 • 抗菌谱较窄
青霉素 G-体内过程
• 吸收 口服不耐酸,吸收少,生物利用度低,
需肌注或静滴
• 分布 细胞外液,广泛分布 – 关节腔、浆膜腔间质液、淋巴液、中耳 液大量分布
• 第三代 头孢噻肟、 ~唑肟、 ~曲松、 ~地秦、 ~他定、 ~哌酮(先锋必)、 ~地尼、 ~克肟等
• 第四代 头孢匹罗、 ~吡肟、 ~利定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 药动学
– 吸收良好 – 可透过屏障 头孢曲松-血脑屏障 第三代可透过血眼
屏障 – 除头孢哌酮经胆汁排泄外,均经肾排泄 – 除头孢噻吩、头孢噻肟经代谢后排泄外,其余均以

β内酰胺类抗菌药使用及注意事项

β内酰胺类抗菌药使用及注意事项

7094%
8188% 5-23 % 30%
25%
HD可清除
肾功下降者无 需调量
Ccr<30ml/min 减量;NS溶解
1.0g 1.0/ 0.5g 0.5g 1.0g 0.5g/ 1.0g 0.5g
2.5h 1.52.3h 1.7h 4.5h 2h 2.8h
1-2g bid 2-6g/d 分2-3次 2-6g/d 分2-3次 1-2g/d 分2次 1-2g bid 1-2g/d 分2次
51-94% (48h) 84-87% (24h) 80% (24h) 23%(24h) 85% 99% HD可清除, CAPD不能 HD可清除
肾功下降者需 减量 Ccr<80ml/min 需调量 严重肾功障碍 需调药 Ccr<60ml/min 需调量 肾功下降者需 减量
Im(深部) 20% ivgtt Iv ivgtt
苯唑西林 氯唑西林

甲氧西林 氨苄西林类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替卡西林 美洛西林 哌拉西林
4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

药品
规格
半衰 期
30min
给药 频率
2-4次/d
给药剂 量
200-2000 万U/d 4-8g/d
给药 途径
Im ivgtt Im Iv ivgtt Im iv ivgtt
肾功下降者 需减量
1.0g
肾功下降者 需减量
氟氧头孢 氟吗宁
1.0g
401-2g/d, 70min 分2次
Iv ivgtt
85%
肾功下降者 需减量
11
药品
头孢曲松钠 罗氏芬
规格 半衰 期
1.0g 8h

β内酰胺类,大环内l类抗生素应用

β内酰胺类,大环内l类抗生素应用

糖肽类抗生素
• 去甲万古霉素,万古霉素 • 抑制转肽酶和转糖酶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 仅对G+菌有效 • 对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耐药性的增长是 目前面临的问题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 • • 红霉素(erythromycin) 红霉素(erythromycin) 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 罗红霉素(dirithromycin) 罗红霉素(dirithromycin)
代表酶(基因型 代表酶 基因型) 基因型
D B
头孢菌素酶 染色体 AmpC PC1 青霉素酶 质粒 TEM-1、2,SHV-1 广谱酶 质粒 、 , 超广谱酶(ESBLs) 质粒 TEM-3-29, SHV-2-6 超广谱酶 耐酶抑制剂广谱酶 质粒 TEM-30-61, TRC-1 PSE-1, CARB-3 羧苄酶 质粒 头孢菌素酶 染色体 Cxase 非金属碳青霉烯酶 染色体 IMI-1,NMC-A,Sme-1 OXA-1,PSE-2 氯唑西林酶 质粒 青霉素酶 染色体 SAR-2 Zinc-Lam 金属酶 染色体 L1,IMP-1-8,VIM-1-3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基本特点
第一代 大多数G+ G-, 如葡萄、肺炎 、链、淋球菌 等;大肠、变 形、肺炎等G菌感染有效; 绿脓杆菌等感 染疗效差。 第二代 对G–作用大于一代 ;对β-内酰胺酶 稳定性大于一代; 对G+菌小于一代; 适用于大肠、变形 、厌氧菌,肾功能 不良、青霉素过敏 者感染。 第三代 对G–抗均谱大于一 、二代;对G–作用 大于一、二代;对 β-内酰胺酶稳定性 大于一、二代;对 G+菌小于一、二代 ;主要用于绿脓、 拟杆菌等G–菌感染 。 第四代 对G+ G-厌氧菌抗菌谱大 于三代;对G+ G-厌氧菌 抗作用大于三代;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大于三 代;iv、im均有较高血 浓度;主要用于MRSA、 肺炎球菌、阴沟杆菌、 绿脓杆菌等感染。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作用机制、特点与耐药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作用机制、特点与耐药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作用机制、特 点和耐药机制
【不良反应】
1. 变态反应
发生率是各种抗生素中居首位 (3%~10%)
过敏性休克症状: 呼吸困难、循环衰竭、 中枢抑制
有皮肤过敏、血清病样反 应、过敏性休克等,这是其降解 产物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烯酸、 6-APA(母核)高分子聚合物所 致。
防治: 1.询问家族史、过敏史 2.皮试>30min(100~500单位) 3.初次使用、用药间隔1天以上或换批号 必须做皮试 4.避免饥饿时注射 5.用药后观察30min 6.用肾上腺素抢救(皮下或肌注0.5~ 1mg),必要时加糖皮质激素、氨茶碱和抗 组胺药。
效果。]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作用机制、特 点和耐药机制
-内酰胺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b 血浆半衰期较短(比如青霉素G,T约0.5~1h) 最有效的给药方法为: 每日分次给药(长效制剂除外)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作用机制、特 点和耐药机制
-内酰胺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1.产生水解酶( -内酰胺酶 ) 使该类抗生素结构中的β-内β-内酰胺环
Oamidase
S CH3
R
C
NH
CH CH C
BA
CH3
R1
O C N CH COOH
penicillinase
O
S
C NH BA
N O
R2
COO-
青霉素类:6-氨基青霉烷酸
头孢类:7-氨基头孢烷酸
β-内酰胺环是发挥生物活性的必须基团。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作用机制、特 点和耐药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作用 机制、特点和耐药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作用机制、特 点和耐药机制

抗生素的分类和使用

抗生素的分类和使用

抗生素的分类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

自1943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

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

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

其分类有以下几种:(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

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 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链霉素是从链霉菌(灰色链丝菌)培养液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抗生素。

链霉素的硫酸盐是白色或微黄色的粉末或结晶,易溶于水,比较稳定,对某些杆菌,特别是结核杆菌,具有显著的抑菌乃至杀菌作用。

链霉素主要用于治疗结核病、鼠疫、百日咳、细菌性痢疾和泌尿道感染等。

金霉素也叫做“氯四环素”,是从金霉菌(金色链丝菌)培养液中提取出的一种抗生素。

金霉素的盐酸盐是金黄色的结晶,味苦,能溶于水中。

金霉素主要用于治疗对青霉素产生了抗药性的细菌性感染,以及斑疹伤寒、异型肺炎、沙眼、阿米巴痢疾等疾病。

抗生素分类及应用指南

抗生素分类及应用指南

抗生素分类及应用指南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根据抗生素的不同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分类,以便于合理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抗生素分类,并提供相应的应用指南。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常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

其中较常见的有头孢菌素、青霉素等。

这类抗生素通过破坏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从而起到抑菌作用。

1. 头孢菌素:包括头孢菌素C、头孢菌素M、头孢菌素P等。

常用于泌尿系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治疗。

2. 青霉素:包括青霉素G、青霉素V等。

可用于治疗肺炎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等。

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特别适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

这类抗生素主要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来达到抑菌作用。

1. 庆大霉素:广谱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常用于治疗肺炎、泌尿系感染等。

2. 阿米卡星: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主要用于严重感染或多重耐药感染的治疗。

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常用的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多种感染。

这类抗生素主要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1. 红霉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适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2. 克拉霉素:广谱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用于泌尿系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治疗。

四、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可以抑制多种常见的细菌感染。

这类抗生素主要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来起到抑菌作用。

1. 强力霉素:广谱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常用于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

2. 多西环素:适用范围广泛,可治疗泌尿系感染、消化道感染等。

五、磺胺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是一类能够干扰细菌代谢的药物,常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感染。

1. 磺胺甲氧嘧啶: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2. 硫唑嘧啶:适用于治疗痢疾、阿米巴痢疾等肠道感染。

在应用抗生素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类别,并注意以下几点:1.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避免盲目使用。

临床抗生素的分类及应用

临床抗生素的分类及应用

临床抗生素的分类及应用临床抗生素是指用作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通常由微生物生产或人工合成。

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临床抗生素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

下面将对临床抗生素的分类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最常见的抗生素类别,其化学结构中包含一个β-内酰胺环。

其抗菌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来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

常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

这些抗生素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阳性菌具有广谱杀菌活性。

它们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细菌核糖体结合,阻碍蛋白质合成。

常见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常用于治疗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等。

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s):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和一些革兰氏阴性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菌核糖体结合,阻断蛋白质合成。

常见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红霉素、克拉霉素等。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4. 四环素类抗生素(Tetracyclines):四环素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

它们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杀灭细菌。

常见的四环素类抗生素有强力霉素、多西环素等。

四环素类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多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5. 磺胺类抗生素(Sulfonamides):磺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可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

它们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二氢叶酸的合成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常见的磺胺类抗生素有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等。

磺胺类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毒理学实验合剂与单药相比毒性未显著增加,并且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联合后不 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 母体和抑制剂均需适当剂量。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方制剂
克拉维酸(棒酸) +阿莫西林 +替卡西林
舒巴坦(青霉烷砜) +氨苄西林 +头孢哌酮
他唑巴坦 +哌拉西林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抗菌作用
谢谢!
头孢菌素类:4代 其他β-内酰胺类:碳靑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青霉烯类、单环β-内 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棒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作用机制
➢ 作用于细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抑制细菌细 胞壁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
耐药机制
➢ 产生水解酶: β-内酰胺酶
应。
半合成青霉素类
➢ 广谱青霉素类:本类常用的有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等。耐酸不耐 酶、广谱。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糖球菌感染无效。
➢ 氨苄西林:抗菌谱对G-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对 球菌、G+杆菌、螺旋体的作用不及青霉素G。对粪链球菌的作用优于青霉素 G.
➢ ADR: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反应。尚可引起胃肠道反应、二重感染等。 ➢ 阿莫西林:抗菌谱与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相似,但对肺炎球菌、肠球菌、沙
碳青霉烯类
➢ 注意事项 ➢ 禁用于本类药物及其配伍成分过敏的患者。 ➢ 不宜用于治疗轻症感染,更不可作为预防用药。 ➢ 所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多发生在原本患有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患者及肾功能减退患者未减量用药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不宜应用亚胺 培南/西司他丁,有指征可应用美罗培南或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时,严密观察 抽搐等严重不良反应。 ➢ 肾功能不全者及老年患者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减量用药。 ➢ 与丙戊酸钠或双丙戊酸钠联合应用,可能导致后两者血药浓度低于治疗浓度, 增加癫痫发作风险,不推荐联合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 分类及应用
β-内酰胺环——抗菌活性的关键
β-内酰胺环
D-丙氨酰-D-丙氨酸
共性
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 除了对革兰阳性菌、格兰阴性菌有作用外,还对部分厌氧菌有抗菌作用,具有抗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临床 效果好等优点。
作用机制
1.抑制转肽酶活性。 2.增加细菌细胞壁自溶酶活性。
(二)半合成青霉素
3.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匹氨西林、阿莫西林。 • ①耐酸,不耐酶。 • ②对G-杆菌有效,可用于伤寒、副伤寒、百日咳、大肠埃希菌、痢疾志贺菌等G-杆菌所致的呼
吸道感染、尿路感染。 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羧苄西林、哌拉西林、美洛西林、替卡西林。 5.抗G-菌青霉素:美西林、匹美西林、替莫西林。 • ①口服无效。 • ②主要用于产酶肠杆菌所致的尿路、软组织、呼吸道感染。
2 Part Two 头孢菌素类
顶头孢 头孢菌素C 第一代 第二代
1945
1955
1962 1970
1976
• 第一代: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来星、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先锋霉素 1234569)、头孢硫脒。
• 第二代: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先锋8号)、头孢尼西、头孢丙烯、头孢替安。 • 第三代:头孢克肟、头孢噻肟(先锋7号)、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他美酯、头孢地嗪、
a.孔道蛋白数量和质量的改变。 b.主动外排系统加强。
β-
内 酰 胺 类 抗 生 素 的 结 构 式
目录
CONTENTS
01 青 霉 素 类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02 头孢菌素类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03 头 霉 素 类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04 氧 头 孢 烯 类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05 单 环 类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头孢地尼。 • 第四代:头孢吡罗、头孢吡肟。 • 第五代:头孢洛林酯、头孢吡普。
头孢菌素类
分类 G+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第四代
++
第五代
+++
抗菌谱
G-
铜绿
+
-
++
-
+++
++
+++
+
+++
-
MRSA -
+++
酶稳定性 肾毒性 血脑屏障
+
++ 不易透过
+
+
头孢呋辛
++
±头孢曲松 头孢他啶 Nhomakorabea一)天然青霉素
⑤不良反应: • 过敏反应,多表现为皮肤过敏、血清病样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循环呼吸衰竭、中枢抑制; • 局部刺激症状,如红肿、疼痛、硬结; • 大剂量静注可引起精神错乱、抽搐,高血钾,高血钠; • 赫氏反应:常见于梅毒、钩端螺旋体治疗初期,青霉素使用后0.5-4h出现原有症状加剧的现象。
抗菌特点
第二代头孢菌素类
• 对G+球菌活性较一代略差,对G-杆菌活性增强。 • 头孢呋辛用于预防围手术期II类切口的感染;可透过血脑屏障。
品种
头孢孟多0.5-1g Q4-8h 头孢呋辛0.75-1.5g Q8h 头孢克洛
头孢呋辛酯0.25-0.5g Q12-8h
抗菌特点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
• 对G-菌活性强,对G+作用普遍低于第一代。
+++
±
头孢吡肟
+++
-
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偶见过敏性休克。 2.肾毒性:第一代最重,忌与氨基糖苷类合用。 3. 双硫仑样反应:恶心、呕吐、醉酒样症状。 4.出血(头孢哌酮、-米诺、-孟多、-替坦、-美唑、-拉宗、拉氧头孢等)。
抗菌特点
第一代头孢菌素类
• 主要用于需氧G+球菌,对少数G-杆菌有一定活性。
Q12-8h
头孢哌酮舒巴坦2-4g Q12-8h
• 对肠杆菌科细菌抗菌活性加强,部分对铜绿假单胞菌有作用,但不动杆菌、枸橼酸杆菌、肠杆 菌、沙门菌属常耐药。
• 部分品种经胆汁代谢;脑脊液中浓度高。
• 头孢地嗪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特征。
品种
头孢地尼0.1g tid 头孢克肟0.1g tid 头孢他美酯0.5g bid
头孢曲松1-2g
QD
头孢他定1-2g
(一)天然青霉素
由青霉菌培养液提取获得,包括青霉素G、青霉素X、青霉素F、青霉素K、双氢青霉素F。 ①药理特性:繁殖期杀菌药。 ②抗菌作用:主要用于G+菌、G-球菌、螺旋体、放线菌感染,对G-杆菌不敏感。 ③作用特点:不耐酸、不耐酶、窄谱。
(一)天然青霉素
④药物相互作用: • 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可干扰青霉素的活性; • 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磺胺类减少青霉素的肾小管分泌而延长青霉素的血清半衰期; • 青霉素可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 与重金属,如铜、锌、汞呈配伍禁忌。
06 加 酶 复 合 物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Part One
1 青霉素类 天然&半合成青霉素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1928
1939
批量生产 1943
• 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青霉素X、青霉素F、青霉素K、双氢青霉素F。 • 半合成青霉素:1.耐酸青霉素:青霉素V、非奈西林。
2.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 3.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匹氨西林、阿莫西林。 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羧苄西林、哌拉西林、美洛西林、替卡西林。 5.抗G-杆菌青霉素:替莫西林。
特点
• 对G+作用强,对G-作用弱 • 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
作用弱。 • 对哺乳动物细胞无影响。
β-内酰胺类抗 生素
粘肽
转肽酶
粘肽交叉 联结
细胞壁缺损
水分内渗
菌体膨胀、变形
细菌裂解、死亡
细胞壁
自溶酶活 化
耐药机制
1.生成β-内酰胺酶。 2.药物对PBPs的亲和力降低。 3.药物不能在作用部位达到有效浓度:
(二)半合成青霉素
1.耐酸青霉素(苯氧青霉素类):青霉素V、非奈西林。 • ①耐酸,不耐酶。 • ②抗菌谱与青霉素相同,用于轻症感染。 2.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甲氧西林。 • ①耐酸,耐酶。 • ②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感染,但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对本类药物耐药。
• 临床应用: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所致的上、 下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奇异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敏感组所 致的尿路感染及肺炎。
• 头孢硫脒对肠球菌有效。
品种
头孢氨苄0.25-0.5g qid 头孢拉定0.25-0.5g tid
头孢唑啉0.5-1g Q8h-Q6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