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际分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说,每吨大米在中国只要1个单位的劳 动投入,在美国则要1.25个单位。相反,每吨小麦在中国需要2 个单位的劳动投入,在美国只要1个。在表3-3中,我们分别用 和来表达中美两国单位大米和单位小麦生产中的劳动要素投入, 即生产成本。 a LR(中国)< a LR 显然, (美国),而 aLW (中国)> a LW(美 国)。 通过生产成本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与以上比较劳动 生产率时同样的结论。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
通过比较优势,发挥优势互补
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
引进竞争,促进技术、管理等的改进
有效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 资本主义以前 ,自然经济,只wk.baidu.com在着不发 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 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手工业与农业逐步分 离,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 和随后的殖民地开拓 ,出现了宗主国和殖 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 2.生产和贸易模式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 入的产出率来衡量。产品j的劳动生产 率可用 来表示,其中Qj是产量,L 是劳动投入。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 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 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的 衡量方法
(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 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 单位产品j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 可用 表示。如在某种产 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 要素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 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
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并主张采取行政手段, 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
恩格斯
就像守财奴一样, 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 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 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
重视的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和总体的贸易顺差 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的
• • • •

• • • •
(二)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1.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 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 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 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 绝对优势也可间接地由生产成本来衡量:如 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 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该国就 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 劣势 •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 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 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 么都生产更有利

• •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 到19世纪60年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 ,由英国波及到其他国家,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建立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特点
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 发生了变化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形成了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 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和初级产品生产国 之间的国际分工新体系
• 引入模型分析
1.假设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 2.两国都生产“大米”和“小麦”, 但生产技术不同 3.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100人
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中国每人每年可以生产1吨 大米,而美国每人每年只生产0.8吨,中国具有生产 大米的绝对优势。美国每人每年可以生产1吨小麦, 而中国每人每年只能生产0.5吨,美国具有生产小麦 的绝对优势。
(四)大卫· 休谟的价格—货币—流动机制 (price-specie-flow mechanism) 价格—货币—流动机制概要
出口>进口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货币净流入 货币供给增加 物价和工资上升 进口增加,出口减少 直至 进口=出口 出口<进口 货币净流出 货币供给减少 物价和工资下降 进口减少,出口增加 直至 进口=出口
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B/L)
• 方法二: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 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 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产品A的相对成本=
(相对于产品B)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aLA) 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入量(aLB)
• 方法三: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来衡量。所谓‚机会 成本‛指的是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例如小麦)而 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大米)的数量。用大米来衡 量的每单位小麦产量的机会成本为:
2 .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扩大 3. 跨国公司的作用大大加强 4. 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分工趋势加强 5. 在分工类型上,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过 渡 • 6. 国际分工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国际经济 组织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增强 • 7. 知识产权成为新型国际分工的基础
第二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 • • • • • 一、自然条件的因素 二、社会生产力的因素 三、人口与生产规模因素 四、资本国际化因素 五、生产关系因素 六、经济贸易政策因素
大米 (吨) 50 40 90 小麦 (吨) 25 50 75
中国 美国 总额
• (2)贸易后 • 中国专业化生产100吨大米,美国专业化生产100吨 小麦 • 中国保持50吨大米消费量,用余下的50吨大米换小 麦 • 美国保持50吨小麦消费量,用余下的50吨小麦换大 米 • 设大米与小麦的国际交换比率为1 大米(吨) 小麦(吨) 中国 50 50 美国 50 50 总额 100 100
• • •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后) 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世界工业国之 间的国际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主要特点有 1.在分工的格局上,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 础的工业与工业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高精尖工业和一般工业的分工 发达国家之间在相同技术水平上的产业内部的分工
• • • •
小麦的机会成本 =
减少的大米产量(
增加的小麦产量(


QR是大米产量,QW是小麦产量,“△”表示变动
表3-3 中美两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表3-4 中美两国大米和小麦生产的相对成本
• 2.贸易影响与贸易所得 • (1)发生贸易后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 口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造成具有比较优势产品 (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没有比较优势的 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 • (2)相对价格的变化促进各国实行专业分工,专门 从事本国具有比较优势之产品的生产,不生产不具 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 (3)在新的生产贸易下,各国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贸易所得来自于产品的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的有效 配臵。通过贸易,一国可以消费超出其生产能力的 产品 • (4)两国的交换比例在0.5——1.25之间
• (3)贸易利得 贸易前 大米 (吨) 中国 50 美国 40 总额 90 贸易后 大米(吨) 中国 50 美国 50 总额 100
小麦(吨) 25 50 75 小麦(吨) 50 50 100
(三)理论的局限性 • 有些国家比较先进发达,有可能在各种产品 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 而另一些国家可能不具有任何生产技术上的 绝对优势,但是贸易仍然在这两种国家之间 发生 • 而斯密的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绝对先进和绝对 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
(三)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 • 十七世纪下半期开始,首先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 主义政策 • 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从而逐渐形成了 重农学派 • 创始人是弗朗斯瓦· 魁奈(François Quesnay,1694-1774) • 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 • 评价: 对农业的过分重视使得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没有太 多贡献 自由经济思想对后来的古典经济学家有很大的影响
• 几个假定:
• 1.货币数量理论:MsV=PY • 2.可贸易产品的需求富有价格弹性 • 3.保证价格和工资水平能灵活变动的产品市场和要 素市场的完全竞争性 • 4.实行的是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绝对优势说(Absolute Advantage)的主 要 内容 • 代表人物—亚当· 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 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存 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 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 反,具有绝对劣势
图3-1 生产技术不同国家间的贸易
• (三)李嘉图模型的扩展 • 1.工资与汇率的界点 a1jw1e<a2jw2 • 2.多产品情形 a1j/a2j<w2/(w1e) • 3.运输成本 (a1j+trj)w1e<a2jw2 运输成本的引入产生了第三类商品,非贸易品
(non-traded goods) 给定相对劳动投入量的前提下,越接近工资比率的 商品越可能为非贸易品 很多体积大且笨重的商品常常是非贸易品
第三节 国际分工理论
一、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一)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一个女奴隶等于四头公牛 • 古罗马古希腊时代 •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最早提 出国际分工思想 • 早期的国际贸易思想还从宗教神学中产生; 基督教教会对其影响也较大
(二)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贸易观点 • 时间:15世纪末到18世纪 • 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
(一)比较优势说(Comparative Advantage)的主要 内容 • 代表人物-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 • 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 差别 • 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 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 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 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每个国家都 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中国应该专门 生产大米(100吨),然后用其中的一部分去 跟美国交换小麦。美国则应专门生产小麦 (100吨),然后用一部分小麦去交换中国的 大米。
• • • •
3.贸易所得 (1)贸易前 两国都是封闭经济,自给自足 假设每个国家都将自己的劳动资源平均分布在 两种产品的生产上
(二)比较优势贸易模型 • 1.基本假设和生产贸易模式 • 比较优势的衡量方法 • 方法一: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 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 式表示则可写成: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相对于产品B)
=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A/L)
第三章 国际分工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国际分工的含义及其发展 熟悉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掌握几种主要的国际分工理论的思想、 模型及其现实经验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 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 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 之间的分工 • 其表现形式是各国货物、服务等商品的交 换
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 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
错误: 认为贸易 是”零和游戏“
贸易平衡论
进步性: 贸易平衡 收支平衡
理解重商主义的几个关键问题 • 重要信条: 敌对世界,军事及高产出的经济是维持和增强一个 国家实力的关键 • 关键性暗含假定: 经济运行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下。(由此,增加货 币供给就会对经济形成刺激,导致产出和就业增长, 而不容易引发通货膨胀。) • 悖论: 富裕国家必然生存着大量非常贫困的人口 富裕国家必须花费大量的贵金属才能保护自己不受 他国为获得财富而采用的武力掠夺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