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情绪在不同人格类型下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体情绪和人格类型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学生:陈钰琳,指导老师:梁栓荣
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山西晋中, 030619
摘要:为探讨三种具体情绪(愉快、悲伤和恐惧)对不同人格类型(内外倾)个体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
首先采用MBTI量表中的内外倾维度将大学生的人格分为外倾和内倾两类,再随机分成三组,分别观看诱发三种具体情绪的影视材料,之后,对自己当前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价并填写风险决策问卷。
研究表明:不同人格类型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外倾型个体比内倾型个体更愿意冒险;不同具体情绪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愉快情绪下的个体的倾向于风险偏好,恐惧情绪下的个体倾向于风险规避,悲伤型个体居中;具体情绪和人格类型对风险决策得分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
关键词:具体情绪,人格类型,风险决策,MBTI
1.引言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式各类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决策就是在这些方案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方案。
风险决策是最贴近实际生活的。
美国专家Hastic在《心理学年鉴》上提出了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研究是决策领域未来需要解决的16个问题之一的观点[1],标志着情绪对决策的影响研究成为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焦点和热点。
回顾之前的研究,风险决策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阶段认为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现代的决策观点主要有两种:有限理性和生态理性。
在决策研究领域中的情绪理论主要存在两种情绪泛化理论和情绪维持理论。
两者针对情绪性质范式提出了完全相反的两种假说。
范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情绪性质范式和具体情绪范式。
其中,情绪性质范式较为粗略,只研究不同性质的情绪对决策的影响;具体情绪范式研究同一性质不同的的具体情绪对决策的影响,更加细化和准确。
本文主要基于具体情绪范式,探讨具体情绪和人格类型及其交互作用对风险决策的影响,希望能够丰富相关理论的同时对实际生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2.1风险决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决策是指在几种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2]。
根据决策者掌握信息的程度不同,可以将决策行为分为三种:确定性决策、风险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
风险决策是指决策者已知各种可能结果的概率或有能力预知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的决策。
关于风险决策的定义,表述方式很多。
国外学者Yates和Stones从统计学的角度给风险决策下定义,认为风险决策就是在损失或盈利、损失或盈利的权重及损失与盈利联系的不确定性这三个因素中进行最优化的选择[3]。
国内学者蒋多认为,风险决策就是研究人类在风险情境下如何进行判断与选择[4]。
刘雁霞认为,在能预测事件发生概率的情况下,即使客观上具有不确定性,但主观上选择最优预期效果的决策,就是风险决策[5]。
国内外研究者对风险决策的表述略有差别,但本质内容相同。
在本文中将风险决策定义为,在概率已知情况下,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时,选择冒险选项还是安全选项。
风险决策的研究范式大致相同,主要分为四大类:使用问卷和量表;赌博任务和彩票决策任务;情景模拟选择问卷,即在某个情景中设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选项让被试进行选择,从选择结果上测量被试的风险决策倾向;想象模拟情境测试,要求被试想象一个任务情境,自己置身于该情境之
中,然后根据题目作出选择。
基本上都是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虽然简单易行,即刻就能收集到数据,但是难以保证精确,容易受到被试主观因素的影响又难以控制。
如今,研究者们正在寻求新的研究范式来测量风险决策行为。
如气球模拟风险决策范式,救人行动模拟风险范式等。
本研究选择使用经典的赌博任务,包含7道2择1的风险决策情境问卷对风险决策行为进行评定。
风险决策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种: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稳定的是指个体之间固有的差异,如人格类型和性别。
肖啸的研究表明性别对风险决策的主效应不显著,但会在愉悦和自豪情绪状态下存在显著差异[6],所以要严格控制性别这个额外变量。
不稳定的是指实验暂时造成的个体之间的差别,如框架效应和情绪。
Kahneman指出情境的表述方式会影响决策结果,表述方式就是他所说的框架,框架通过影响情绪间接地影响风险决策[7]。
2.2情绪的相关研究
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某种行为或者对某种结果的心理感受。
由内心体验、表情和生理变化组成[2]。
研究者们将情绪划分为三种来进行研究,分别是预期情绪,即决策过程结束后,未来可能个产生的情绪;决策时情绪,即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情绪;决策后情绪,因为决策者所做出的决策结果产生的情绪体验。
本文的情绪是指决策过程中的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对情绪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将情绪作为自变量,研究由情绪引发的行为,如情绪对攻击行为、助人行为的影响;还可以将情绪作为因变量,研究与情绪有关的现象,如主观体验、面部表情行为等。
本研究选择将情绪作为自变量,研究情绪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
研究情绪主要的环节就是情绪的诱发。
张钦平研究了不同类型的三种材料(情绪词、情绪图片、表情图片)诱发情绪的效果,发现这三种材料诱发的效果并没有显著差异[8]。
蒋初蕾等学者证明了采用视频激发情绪的效果最好。
靳霄等人参照Jame.J.Gross评定电影片段诱发情绪的效果的量化方法收集了10个视频材料,让被试用主观报告法评价视频的诱发效果,证明10个视频材料均可以成功引发相应的具体情绪,应用价值很高[9]。
但观看视频的时间过长,会导致被试产生疲劳,影响情绪的主观体验和敏感性,时长为5分钟左右的片段更为适宜。
情绪主要受主观的需要和愿望的影响,个体处在不同的情境和状态下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与接近行为相对应产生的是积极情绪,和回避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是消极情绪。
情绪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是风险决策研究的热点。
关于情绪对决策影响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范式:基于情绪性质的研究范式和基于具体情绪的研究范式。
针对情绪性质范式,主要有两种互相对立的假说。
情绪泛化假说认为正性情绪可能使人更倾向于做出冒险的决定,负性情绪可能使人做出保守性决策。
徐辉在关于情绪对风险决策和判断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决策时的情绪将使实验参与者产生与情绪相符的决策风格,正性情绪状态下,被试更愿意冒险,低估风险。
有研究者做出完全相反的结果,这些研究者认为处于正性情绪中的人为了维持当前良好的情绪状态,在决策时做出风险规避的选择,但负性情绪中的人为了打破当前不良的情绪状态,而做出冒险的选择,这支持情绪维持假设。
毕玉芳采用电影片段诱导的方式发现在正性情绪下的个体有风险规避倾向,而在负性情绪下的个体表现出风险寻求偏好,验证了情绪维持假设。
两种理论虽然相互对立,但并不矛盾。
前者能更好的解释评估决策,而后者更适合解释选择决策。
也就是说,人们往往在评估决策中倾向于高估风险;而在选择决策中倾向于选择安全选项。
但还有一些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既不符合情绪泛化理论也不支持情绪维持理论。
比如,周琴的研究就发现积极情绪组和消极情绪组的被试都比中间组的被试更愿意冒险[10]。
说明情绪性质范式不能用来解释所有的情绪影响风险决策的现象。
情绪性质范式最明显的问题在于,不能解释相同性质的不同情绪对于决策影响的差异,比如悲伤和恐惧,这种区分是粗略的,不明确的,应该研究出新的研究范式,来考察具体情绪对于决策的不同影响。
Lerner和Keltner首先提出了评价倾向框架(ATF理论),认为每一种特定的具体情绪都是由许多认知评价维度构成的。
他们考察了同属消极情绪的愤怒和害怕对风险知觉的影响,发现害怕状态下
的个体表现出风险回避,而愤怒情绪下的个体表现出风险寻求偏好[11]。
说明了具体情绪范式提出的必要性。
Fischhoff和Lerner等借助911事件验证了Lerner等人的研究,证明害怕和愤怒对决策的影响存在差异,说明情绪启动会影响对虚拟未来的知觉。
张双双对具体情绪的风险决策进行了研究,表明具体情绪及其强度对个体风险决策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高兴和厌烦的状态下个体有风险偏好的倾向,悲伤状态下有风险规避的倾向[12]。
根据前人的研究,我们有理由认为不同的具体情绪对风险决策的影响会存在差异,并选用了研究者曾经着重区分过的愉快、悲伤和恐惧三种具体情绪。
2.3人格的相关研究
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风貌,具有稳定性。
心理学中将人格定义为个体行为风格和思维方式的稳定性。
人格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维度。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维度就是外倾和内倾。
荣格首次提出了内外倾维度。
随后艾森克又将人格划分为三因素:外倾型;神经质;精神质。
可见,研究者们大多都提出过内外倾维度,可见这个维度在人格维度划分中扮演者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家依据不同的人格理论编制了不同的人格量表。
如卡特尔使用因素分析法编制的16PF,将人身上的特质划分为16种。
本文选用的区分人格类型的量表是MBTI量表。
它是由Briggs在40年代编制的一种迫选式、自我报告式的测评工具,用以描述和测量人们在收集信息、作出决策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不同人格类型的表现,适用于快要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的人格测评。
MBTI中的内外倾主要解释的问题是:我们和世界是如何交互作用的。
MBTI人格测量将外倾(E)-内倾(I)人格类型定义为:外倾者将兴趣和注意力直接指向外部客观事物,外部客体的变化决定了外倾者的意识活动性质,因此他们开放、活跃、友好、可亲近;内倾者的兴趣和注意力主要指向内心世界,主要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含羞、孤僻和戒备。
本量表将在外倾性上得分高于16分的看作外倾型,将在内倾型上得分高于16分的看作内倾型。
近几年,对人格概念的定义研究成果日益丰硕,但研究人格类型对风险决策影响的则相对较少。
2002年,Levin等人首先将人格因子引入了风险决策的研究中,证明了人格对风险决策的确存在着影响。
Nicholson等人认为个体在不同的生活领域表现出的冒险性与外向性、开放性呈正相关,说明外向的、开放的人更愿意冒险。
Yon Hippel等人在1994年指出,个体在认知的过程中,更容易捕捉到与之人格相符的内容。
张银玲等人将人格类型量表和决策问卷相结合,研究了被试的人格类型与风险决策的关系。
研究发现,内向型的被试不喜欢挑战,不喜欢刺激,不喜欢冒险,倾向于风险规避。
2.4人格类型与情绪对风险决策的影响相关研究
艾森克认为人格的形成与人体内的神经回路有关。
其中,容易被激活的皮质网状回路系统是内外倾人格特质的生理基础。
内外倾人格特质只与积极情绪有关,与消极情绪无关。
人格类型和情绪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Cooper,Agocha和Scheldo研究认为人格和情绪的交互作用影响风险决策。
王大伟等发现情绪和人格特质对决策的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交互作用明显[13]。
这两个观点都认为人格类型和情绪是以交互作用的方式共同影响决策的。
而梁竹苑等人认为人格以情绪为中介对风险决策产生影响。
某种人格类型的人更容易捕捉到相应的某种情绪或某几种情绪,而这些情绪对决策起到的是直接的作用,人格起的是间接作用。
这些研究都表明,在决策过程中,情绪与人格类型对风险决策的影响的确存在,可以将与情绪相关的人格特质看作影响决策行为的稳定的个体差异变量。
2.5问题的提出
2.5.1研究意义
风险决策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本研究综合考察了愉快、悲伤和恐惧状态下内倾型和外倾型个体风险决策行为的倾向性,丰富了情绪和人格类型对风险决策行为影响的理论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遇到的都是具有风险的决策,如何进行做出最合适的决策,就显得
尤为重要。
探讨的研究成果可以为面临风险决策的人们提供参考意见,帮助人们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和情绪状态对自己决策行为的影响,提高决策的准确率和有效率。
2.5.2 问题提出
人生处处有决策。
面对同一情境时,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决策。
人在做决策的过程中,必然受到稳定和不稳定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人格类型的划分有很多方法,大多都采用艾森克问卷,很少有人采用MBTI这个量表进行研究。
所以,本研究选用了最近很火的MBTI的量表的内倾-外倾维度进行人格的分类。
其次,具体情绪的作用也存在不同的意见。
如皮力研究的结果就指出愉快和恐惧的结果差异并不显著[14]。
而且,对具体情绪的研究必将成为一个大趋势,所以,本研究选择研究三种具体情绪的影响。
由于积极情绪很难严格的区分,所以,在研究中选用了一种积极情绪两种消极情绪。
人格与情绪的交互作用研究很少。
现有研究也是基于情绪性质范式和大五人格理论提出的。
研究成果非常少。
所以,本研究选择这两种交互作用作为影响因素,来探究两者对风险决策的影响是相互依赖的还是独立的。
2.5.3 研究假设
1.内外倾人格类型对风险决策的影响存在差异,外倾型个体更倾向于冒险,而内倾型个体倾向于风险规避。
2.具体情绪对风险决策的影响有差异。
愉快情绪下的被试比后两者更愿意冒险,后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别。
3.内外倾人格类型和情绪共同影响风险决策,存在交互作用。
3.研究方法
3.1被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太原师范学院在校学生73名,经情绪自评量表筛选和极端数据剔除,选取了有效的问卷60份,问卷回收率为82%。
其中男生28名,女生32名,年龄为19到24岁。
3.2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和测验法相结合的方式,采用3×2的被试间设计。
一个自变量为具体情绪类型(愉快、悲伤、愤怒),另一个自变量为人格类型(内倾或外倾),因变量为风险偏好系数RPI,控制变量为年龄、文化程度、性别。
3.3实验材料
(1)MBTI中文修订量表
MBTI测验中内外倾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3,具有很高的跨文化一致性信度,可以用于中国大学生的人格类型的分类。
(2)情绪诱发材料
本研究采用影视视频的方法来诱发情绪,这种方法被靳霄等证明是直接有效的。
引发愉快情绪的视频选用憨豆先生第15集中的片段,片长为4分47秒;引发悲伤情绪的视频选用影片唐山大地震中地震来袭的片段,时长为5分03秒;引发恐惧情绪的视频选用唐人街探案中还原案件的片段,时长为4分58秒。
这些视频在实验前都被证明能良好的诱发情绪。
(3)情绪自评量表(PANAS)中文版
实验中采用Watson和Tellegen编制的情绪自评量表(PANAS)的中文版,该量表经张卫东等人验证具有跨文化一致性,因此可以用来进行中国学生的情绪自评。
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7,具有很好的信度。
量表中包含20个描述情绪的词汇,积极消极词汇各10个,采用5级评分,从1到5程度逐渐加深。
(4)风险决策量表
选用经典的赌博实验,7道2择1的风险决策情境,每个情境下都设有两个选项,一个是确定
选项,一个是风险选项。
风险选项的概率都为50%。
风险选项的收益都为20000元,确定选项的收益有浮动。
如果被试7道题全部都选确定选项,得1分;如果都选风险选项,得8分。
只有第一道题选择风险选项,得两分,以此类推。
如果前后出现矛盾,按前面的计分。
3.4实验程序
1实验前,选取6个视频(2个愉快、2个悲伤、2个恐惧),采用主观报告法,2择1,筛选出3个诱发效果更好的视频。
2.使用MBTI量表把被试区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
将两种类型的被试分别随机分配到愉快组、悲伤组和恐惧组。
3.播放情绪诱发视频。
愉快组的指导语为:现在将为您播放一段时长约为5分钟的视频片段;悲伤组和恐惧组的指导语加上:此视频可能会引起您的负面情绪,请谅解。
4.填写情绪自评量表,验证情绪诱发的效果。
5.填写风险决策问卷。
所有实验数据通过Excel 2013进行整理,使用SPSS 21.0 进行统计分析。
4.结果与分析
4.1各处理下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呈现
表1:各处理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诱发情绪人格类型N M SD
愉快外倾型107.100.240
内倾型10 3.900.240
悲伤外倾型10 6.800.240
内倾型10 2.400.240
恐惧外倾型10 5.100.240
内倾型10 4.600.240
由表1可以看出,不论在何种情绪状态下,外倾型个体的均值都大于内倾型个体的均值,各处理的标准差没有差别。
4.2人格类型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表2:人格类型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人格类型N M SD t
风险偏好系数外倾型30 6.333 .139 8.924 内倾型30 3.633 .139 8.924
由表2可以看出,人格类型只有两个水平,内倾和外倾,主效应显著的情况下,直接比较两个均值,M(外倾型)=6.333>M(内倾型)=3.633.可以看出,外倾型的个体比内倾型的个体更愿意选择风险选项,更愿意冒险。
4.3诱发的具体情绪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表3:事后分析
诱发情绪诱发情绪均值差标准误Sig
愉快悲伤.90 .240 .001
恐惧.65 .240 .024
悲伤愉快-.90 .240 .001
恐惧-.45 .240 .045
恐惧愉快-.65 .240 .024
悲伤.45 .240 .045
诱发具体情绪有愉快、悲伤和恐惧三种,主效应显著。
需要进行事后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Sig (愉快和悲伤组)=0.001<0.05,差异显著,说明愉快组和悲伤组的风险决策行为差异显著;Sig(愉快组和恐惧组)=0.024<0.05,差异显著;悲伤和恐惧组的差异也显著。
愉快属于积极情绪,悲伤和恐惧属于消极情绪,这两者可以解释前人研究的情绪性质范式,支持了情绪维持假说。
悲伤组和恐惧组的差异显著,支持了研究具体情绪范式的必要性。
4.4人格类型和诱发具体情绪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1.由风险偏好系数的分布形态,可以看出,风险偏好系数PRI服从正态分布。
2.经方差齐性检验,sig=0.177>0.05,差异不显著,方差齐性。
故选用两因素完全随机方差分析来统计。
表4:双因素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SS MS(均方和)df F Sig
人格类型138.017138.0171143.601.000
诱发情绪 6.633 3.3172 3.451.001
人格类型*诱发情绪78.43339.217240.803.000误差51.9000.96154
总变异1481.000
由表4可以看出,Sig(人格类型)<0.01,F=143.601>>1,人格类型的主效应显著;Sig(诱发情绪)=0.039<0.05,F=3.451,诱发情绪的主效应显著;Sig(人格类型*诱发情绪)<0.01,F值远大于1,说明人格类型和诱发情绪的交互作用显著。
图1:交互作用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由交互作用图可以看出,外倾型的个体,愉快情绪的冒险险行为多于悲伤多于恐惧;内倾型的个体,恐惧情绪下的冒险行为多于愉快多于悲伤。
无论在何种情绪状态下,外倾的个体都比内倾的个体更愿意冒险。
5.讨论
从实验结果来看,对于假设一,由表二可以看出,平均数的大小关系为外倾型>内倾型。
说明外倾型的个体更愿意选择冒险行为,内倾型的个体更倾向于风险规避。
证实了以往的研究结论。
外倾型的个体天生渴望寻求刺激和冒险行为,独立性强。
因此,外倾型的个体固然比内倾型的个体更倾向于冒险。
内倾型的个体更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喜欢有序的生活。
首先探讨情绪诱发材料的选择,其次是对诱发结果的评估。
情绪的诱发的材料有故事法、图片法和视频法。
故事法仅仅从听觉通道诱发情绪;图片法诱导出的情绪比较单一;视频法诱导出的情绪比较丰富。
更加强烈持久。
本文中选用的视频在正式实验前,由20位大学生评价选出。
具体情绪范式的研究开始的较晚,对情绪性质范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由于正性情绪交互比较明显,如愉快和自豪,很难做到只有一种单纯的情绪,故研究中选用了一种积极情绪和两种消极情绪,主要通过判断两种消极情绪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具体情绪的影响。
外倾型个体的研究的结果更倾向于支持情绪泛化理论,愉快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与消极情绪(悲伤和恐惧)对风险决策的差异显著,证实了情绪性质效应在某些情况下的确是存在的。
也证实了情绪维持效应确实是出现在选择决策的过程中。
情绪维持假说和情绪泛化假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但是恐惧和悲伤同属消极情绪之间依然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情绪性质效应的确存在着不足,进行具体情绪范式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具体情绪范式更多地吸收了认知方面的因素,来解释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不同的具体情绪参与的认知资源不同。
对于内倾型的个体,愉快的风险偏好处于悲伤和恐惧之间,与假设略有不同。
恐惧个体更倾向于风险偏好,可以用情绪维持假设来解释,个体为摆脱恐怖情绪带来的困扰更愿意冒险。
在后续的研究中应更加注重情绪的细化和区分。
总结何种情绪可以用情绪性质范式来解释,哪些不能,为什么不能。
将具体情绪和人格类型变量共同引入风险决策研究,经过方差分析发现,内外倾人格类型和具体情绪的交互作用显著。
说明稳定的个体差异和暂时造成的差别都会对风险决策行为起作用,并且两者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可能,并不是像前人的研究中所说的,人格类型只是作为情绪和风险决策的中介变量存在的。
6.研究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1.人格类型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差异显著。
外倾型的个体更愿意冒险。
2.具体情绪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
愉快组的个体的风险偏好系数大于悲伤组的大于恐惧组的。
3.人格类型和具体情绪的交互作用显著。
说明两者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是相互依赖的。
6.2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存在的不足
本研究采用的具体情绪范式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范式,虽然挑战了传统的情绪性质范式,但对它的研究还很缺乏,具体情绪之间的划分还不明确。
由悲伤和恐惧之间可能存在交互,而且研究的样本量不是特别大,才导致两者差异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