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关于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冷战后美国两党对华政策的异同点研究

冷战后美国两党对华政策的异同点研究

冷战后美国两党对华政策的异同点研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冷战后美国两党对华政策的异同点研究,希望你们喜欢。

摘要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不仅主导着美国对内政策的制定,同时在外交中也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以冷战后对华政策为例,两党在不同执政时期对华政策侧重点不同,凸显了政党在对华政策中的基调,特别是在与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

在台湾问题上,共和党的传统决定了其强硬的角色定位,而人权问题上民主党历来对自由、民主的向往又决定了其不断利用人权问题对中国发难,在对华经贸问题上两党出发点虽不同,但都要求中国放开市场,保护美国经济。

两党在对华问题上的不同态度是为了迎合选民,争夺执政党地位,而两党争夺执政权的实质是国内思潮的动向,即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发展与较量。

但综观冷战后美国两党的对华政策,决定其最终政策的还是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一国、一党制定决策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

美国两党对华政策的偏向正是从美国的国内利益、国际战略出发,力求维护美国在全球的强势地位。

美国两党对华关系中的较量,凸显了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及对美国的影响,同时也彰显了合理应对两党对华政策的重要性,在明确两党服务于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加强中国共产党与美国两党的交流,同时利用两党的差异,制定符合本国国家利益的政策是中国处理与美国政党交往中的原则。

关键词:美国民主党;美国共和党;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国家利益AbstractUS Democrats and Republicans not only dominate the domestic policy, but alsoplay a key role in diplomacy. The two parties' policy toward China, after the Cold War,emphases different issues in different time, which highlight their differentpoliticaltone, especially on the Taiwan issue and human rights issue, economic and tradeissues, etc. On the Taiwan issue, the Republican play its tough role as a tradition;while the Democratic party advocate freedom and democracy, which determine itsattack on China in those questions. On the economic and trade issues with China,although the two parties have different starting point, they want to protect theAmerican economy, so they require liberalize the Chinese market.The two parties different attitudes on the issue of China in order to meet the votersto compete for the ruling party status, while the essence of the two parties fight for theright is the political thoughts' development, namely the conservatism and liberalism.But looking US policy toward China after the Cold War, the national interests is thekey, which determine US diplomacy. National interests is the foundation anddestination of a country's diplomacy. The two parties' policy is from US domesticinterests and seeks to maintain a strong position in the world.On the one hand, the two parties' contest on China issues highlighting China'srising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other hand, italso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reasonable response the two parties' policy towardChina. China should clear the two parties' essence which serve capitalism, andstrengthen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exchange with the two parties, then takingadvantag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to develop policies in line withour national interests, it is China's principle of contacts with the United States.Key words: US Democrats US Republicans Conservatism LiberalismNational interests目录导言一、选题意义二、国内外研究动态三、论文研究方案(一)研究方法(二)创新之处第一章美国两党概述一、美国两党历史发展概述(一)1792-1884 年:早期发展时期,两党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纠结(二)1885 年至今:现代意义的政党形成,民主党与共和党开始轮流执政美国政府二、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的特点及区别(一)民主党的特点(二)共和党的特点(三)两党的区别第二章冷战后民主党对华政策一、冷战后民主党对华政策发展演变(一)1993-2001 年:克林顿执政时期对华政策(二)2001-2009 年:民主党沦为在野党后对华政策(三)2009 年至今:奥巴马执政时期对华政策二、民主党对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第三章冷战后共和党对华政策一、冷战后共和党对华政策发展演变(一)1993-2001 年:共和党作为反对党的对华政策(二)2001-2009 年:布什政府执政时期对华政策(三)2009 年至今:共和党沦为在野党后对华政策二、冷战后共和党对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第四章冷战后美国两党对华政策异同及原因分析一、冷战后美国两党对华政策异同(一)两党对华基本政策一致,都主张遏制中国(二)对华政策的侧重点不同,对待具体问题的政策也不尽相同二、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对华政策原因分析(一)根本出发点--国家利益(二)实质--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较量(三)现实需求--服务于两党竞选第五章结论:合理应对美国两党对华政策一、不寄希望于某一党,从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外交政策二、着眼于美国两党对华利益的不同需求取向,善于利用其矛盾三、发展党际交往,增强对美国两党和政府对华政策的了解和把握参考文献致谢。

近10年来朝鲜战争起因中的美国因素研究综述

近10年来朝鲜战争起因中的美国因素研究综述

近10年来朝鲜战争起因中的美国因素研究综述近10年来,朝鲜战争起因中的美国因素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本文将综述近10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旨在全面了解和分析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中的作用和责任。

朝鲜战争爆发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立。

在二战结束后,世界分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朝鲜战争的爆发可以被看作是这种意识形态对立的一次直接冲突。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美国的反共外交政策和对朝鲜半岛的政治和军事介入,为这场战争的爆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10年来的研究还表明,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位置使得美国对该地区的插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朝鲜半岛位于中国和日本之间,这两个国家都是美国在亚洲的重要盟友。

研究者认为,美国通过在朝鲜半岛的军事存在和对韩国的支持,试图维持其在该地区的霸权地位,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对该地区的控制。

研究还发现,冷战后期美国与朝鲜之间的矛盾与对抗加剧了朝鲜战争的爆发。

朝鲜政权的核武器计划以及对南韩的军事威胁引发了美国的担忧和反应。

尽管美国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与朝鲜的矛盾,但在朝鲜持续发展核武器计划的背景下,美国最终采取了军事行动,导致了朝鲜战争的爆发。

研究者还指出,美国内部政治环境的变化和决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些因素也影响了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中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美国政府对于朝鲜半岛的政策制定中存在意见分歧和争论。

这些内部政治争议和变化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对朝鲜政权的敌意和对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

近10年来对朝鲜战争起因中美国因素的研究表明,美国的反共外交政策、地缘政治位置、与朝鲜的矛盾和对抗以及内部政治变化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朝鲜战争的爆发。

深入研究这些因素的具体作用和相互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朝鲜战争的复杂性,并对当前世界政治局势有更准确的认识。

2020年美国外交史研究综述

2020年美国外交史研究综述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2), 314-321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1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21.1020462020年美国外交史研究综述陶姿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北京收稿日期:2020年12月29日;录用日期:2021年2月15日;发布日期:2021年2月24日摘要2020年我国美国外交史研究成果丰硕。

本文按照一战前、一战时期、二战时期、冷战时期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简述。

其中冷战时期受到学者们的青睐。

尽管政治议题依旧是主旋律,但文化议题也开始频繁亮相了。

此外,亚洲取代欧洲成为美国外交史研究的焦点,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领域,例如美非关系史。

总的来说,尽管存在差异,2020年美国外交史研究几乎涉及到各个时期和主要地区。

关键词美国,外交史研究Research Review on the US DiplomaticHistory in 2020Zijun TaoHistory Department 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Received: Dec. 29th, 2020; accepted: Feb. 15th, 2021; published: Feb. 24th, 2021AbstractIn 2020, researches on the US diplomatic history in China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 This pa-per tries to show them chronologically by pre-WWI, WWI period, WWII period and Cold War pe-riod, and the last one was preferred by scholars compared with others. Though the political issue is still the “main melody”, the culture issue begins to step on the stage more frequently. Besides, Asia become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stead of Europe and some new fields come into our sight such as America-Africa relations. In a word, despite the difference, the researches on US diplomat-ic history in 2020 almost cover every period and main area.陶姿君KeywordsThe US, Research on Diplomatic History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美国外交史一直是国内美国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2020年也不例外,研究成果丰硕。

冷战之后克林顿政府提出

冷战之后克林顿政府提出

冷战之后克林顿政府提出“冷战之后克林顿政府提出”自1947年至1991年的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持续着。

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克林顿政府继任以新的挑战和机会。

在这个新的国际局势下,克林顿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倡议,以处理新兴的全球问题。

本文将探讨克林顿政府在冷战之后所提出的几个重要政策。

一个显著的举措是克林顿政府提出的“全球化”政策。

在冷战结束后,全球化成为当时的趋势和焦点。

克林顿政府支持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并通过推动与世界各国达成自由贸易协议来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

该政策的核心理念是扩大美国的经济影响力,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内就业。

此外,克林顿政府还重视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问题。

在冷战之后,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

克林顿政府积极推动国际环境保护协议,并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克林顿政府坚信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

另一个重要的政策是克林顿政府提出的“人权外交”。

在冷战解体的背景下,美国政府开始将人权议题作为外交政策的一个关键因素。

克林顿政府在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时,将人权问题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并对侵犯人权的国家采取制裁和外交压力措施。

这一政策旨在推动世界各国的人权状况改善,并维护人权价值观。

除了上述政策以外,克林顿政府还关注并处理着其他一些重要议题。

例如,克林顿政府注重创新和技术发展,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领域推动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美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克林顿政府还积极推动全球反恐合作,并采取行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

然而,克林顿政府的外交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有人批评克林顿政府过于重视经济问题而忽视了人权问题,指责他们在与中国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关系中妥协了人权立场。

此外,一些人还质疑克林顿政府是否在处理全球问题时没有足够地考虑到国家安全利益。

总的来说,冷战之后的克林顿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倡议,以处理新兴的全球问题。

它积极支持全球化、环境保护和人权外交,同时也着眼于创新和技术发展以及全球反恐合作。

美国的外交传统

美国的外交传统

美国的外交传统——关于孤立主义的研究综述孤立主义源于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早期外交,在20世纪曾一度盛行于美国。

孤立主义作为一项政策主张,是以尽量避免对外国承担政治和军事义务的同盟关系的方式来维护和扩展美国的利益。

主要侧重政治、军事、外交,而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并不限制与外界的交往联系。

孤立主义在思想渊源上有着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在具体的政策上,他理应更倾向于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确保国家利益。

它是美国统治集团在某种条件下推行扩张政策的一种手段。

孤立主义一直存在于美国的外交当中,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活动。

孤立主义是美国的一项外交传统,同时也是新时期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基础。

其作为贯穿美国外交政策的始终,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项外交政策,是研究美国外交政策不可回避且必须加以深究的重要部分。

一、资料的整理与相关论文的发表、著作的出版杨生茂先生《美国外交政策史》把美国外交政策分为三大时期:大陆扩张时期(1775年---1897年),海外扩张时期(1898年---1945年)和全球称霸时期(1946年---至今)。

其中大陆扩张时期的主要外交手段就是孤立主义。

比米斯的《美国外交史》是以一个美国人的观点来论述美国的外交,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孤立主义。

以上两本著作并不只是完全讲孤立主义,但其内容的方方面面都涉及了孤立主义。

当然,关于此类的著作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

关于孤立主义的论文则有:王玮《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王缉思《新孤立主义的幽灵》,陈立军、国红梅《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新论》等,众多文章都为美国孤立主义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一)孤立主义的含义或内容英国的保罗·约翰逊认为,美国一直是一个国际主义的国家。

但美国是孤立主义国家还是国际主义国家,还得有那一时期美国主导的外交政策决定,这就同样要求我们明白孤立主义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孤立主义到底有哪些内容。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摘要两极格局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与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等构成“一超多强”的国际政治力量结构,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积极调整对外战略来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

关键词:冷战结束;美国;对外战略调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宣告了“美苏争霸”的两级格局结束,世界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面对这一迅猛的国际形势,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不能不对战后持续40多年的全球战略进行全面的根本性的调整,以寻找新的范式替代反共产主义的“遏制战略”,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

本文将从布什政府时期,克林顿政府,小布什政府以及现在的奥巴马执政时期来分析美国在冷战结束后不同时期如何调整对外战略来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维护其领导地位。

一布什政府时期布什总统任期内,跨越冷战前后两个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

①1989年初,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

所谓“超越遏制战略”是指:在不放弃军事遏制的条件下,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和平演变”为灵魂,抓住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模式,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亲西方的反对派,最终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

②1989年底,提出了建立欧洲新格局的“新大西洋主义”:主张把北约、欧共体、欧安会三大机制作为建立欧洲新格局的基础,其实质是要在重塑欧洲格局的过程中保持和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确保美国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利益。

3提出美国“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

强调在美国的领导下,实现一个“和平和安全、自由和法治”的世界;(2)在国际事务中更加强调“多边”合作,而不是“单边”行动,注重发挥盟国和联合国的作用;(3)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新的国际体系,在世界上巩固和推进所谓“自由”与“民主”事业;(4)实施地区防务战略,重点防止和应对威胁美国利益的地区冲突。

我国关于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研究综述

我国关于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研究综述

我国关于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研究综述陈耀华[摘要] 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美国的对外战略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 美国;对外战略;研究综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研究进步迅速,研究成果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本文的介绍只能选择一些重要的、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

一、关于美国的全球战略1、关于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形成与调整在有关美国外交的论著中,专门研究美国全球战略的成果数量并不多。

但是不论研究美国对哪个国家或地区和对哪一类问题的政策,几乎都要涉及美国的全球战略。

多数论著认为,冷战后的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一个形成和调整的过程,有关论著的不同点在于对调整时期的划分。

王传剑认为,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调整,这一调整到克林顿第二任期最终完成”,其标志是克林顿连任的总统就职演说。

[1]钟振明则认为,克林顿政府第一任期提出的“参与扩展战略”,就是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它有一个逐充实发展的过程,不过实质并没有变化。

[2]王缉思等学者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冷战后美国安全战略的调整,认为冷战后美国的安全战略经历了三次战略评估,三次战略调整。

1989年乔治·布什执政后不久,美国进行了第一次战略调整;克林顿第一任期提出的“参与扩展战略”是第二次战略调整;克林顿连任后于1997年提出《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以及在军事战略上的相应调整,标志着第三次战略调整的完成,“面向21世纪的美国[1]王传剑:《美国在中亚:政策、手段及其影响》,第32页。

[2]钟振明:《析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第17页。

国家安全战略的新框架大体成形”,“持续了八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由‘冷战型’向‘后冷战型’的转轨基本完成”。

[1]2、关于美国的霸权主义霸权主义这个概念通常被用来定义美国的全球战略,近年来有些论著直接将美国的全球战略称为“霸权战略”,而且提出了“新霸权”的概念。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几十年的角逐。

为了争夺全球霸权地位,两国相互斗争,不断采取各种外交手段,这些手段不仅上演了一幕幕耸人听闻的国际事件,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两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一、美苏外交政策1. 美国外交政策在冷战的初期,美国采取的是遏制苏联的政策,即封锁苏联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在全球范围内与苏联展开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斗争。

美国制订的主要政策如下:(1)麦克阿瑟政策: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将军负责监督日本的复兴,并协助日本成为一个自由的民主国家。

麦克阿瑟计划在日本实施的政策大量借鉴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以期让日本成为一个忠实的美国盟友,同时阻止苏联向日本伸出阴影。

(2)当务之急政策:这是指美国政府在二战后对全球局势的迅速反应和处理。

在这个计划中,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行动,岁片化和重组部队、安抚盟友、封堵苏联的行动等等,从多方面应对苏联扩张的战略。

(3)反共政策:美国政府实施的反共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遏制苏联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势头。

在这个计划中,美国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力图将苏联困于一隅,阻止其进一步扩张。

其中最典型的事件就是朝鲜战争,美国领导了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也以此为契机在韩国建立了一个美国的军事基地。

2. 苏联外交政策在冷战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的基调是“反美亲苏”。

苏联政府指责美国干涉其内政、破坏全球和平,因此苏联必须与美国保持戒备和敌对,采取与美国相对抗的政策。

苏联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如下:(1)斯大林主义政策:这种政策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所有手段实现宣传、间谍和暴力斗争来揭示和抵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企图。

斯大林主义政策强调了防御性和反基督教。

(2)新列宁主义政策: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新列宁主义政策,设法扩大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民间交流,在经济发展方面逐渐舍弃早期的封闭策略,但是在军事上仍然对西方国家抱有敌意。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华政策中的“遏制派”主张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华政策中的“遏制派”主张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2019年第3期【摘要】近年来,中美关系已成为国际关系格局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美国对华政策分为“接触派”、“接触与遏制派”以及“遏制派”。

本文将重点分析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华的遏制政策的表现,并最终得出中国对此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中美关系;美国对华政策;遏制;战略选择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缓缓降下,正式标志着苏联这个超级大国永远在世界上消失。

而就国际关系格局来看,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正式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彻底崩溃”。

而这一事件的影响之一,就是美国由此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已无一个国家有实力与美国相抗衡。

另一方面,在苏东剧变的冲击下,中国处于历史重大转折下,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继续改革开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得以完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并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也日益增强。

而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重要,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崛起对其国家利益的影响。

而伴随着中美关系的起伏与波动,美国国内对对华政策也有着不同的主张和见解。

形成了“接触派”、“遏制与接触派”和“遏制派”三种主要力量。

而在这三种主要力量中,“接触派”主张加强与中国的接触,并期望中国“在国际上更多地承担责任”;“遏制与接触派”主张美国应“一方面通过保持与中国的接触渠道,谋求在华利益;另一方面通过保持对华威慑,防范中国对美国的全球性挑战”;“遏制派”则对国际关系格局的稳定影响最大,其主张通过一切手段,在意识形态、“人权”问题等方面干涉中国内政。

而对于美国的该种对华政策,中国应该在如何进行战略选择,则是另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

一、美国对华政策“遏制派”力量的表现对于意识形态,历史地看,大体有三种主要观点。

第一种,马克思主义以前以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唯心主义哲学。

这一流派的共同看法是,不是物质产生意识,而是意识产生物质。

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外交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根据本国的国家实力(综合国力)和国家利益制定。

制定的出发点是本国的实力,最终的归宿或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自身利益。

二战后美国凭借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制定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这是美国在二战后制定的总的外交政策。

在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过程中,苏联是其最大的障碍。

为此美国针对苏联在欧洲采取了反苏反共的“冷战”政策,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约。

在亚洲采取“热战”,以联合国名义参加朝鲜战争和发动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70年代,由于美国经历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上赶上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西欧一体化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所以美国不得不对其外交政策有所调整。

对于西欧,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重视欧洲地位;对于日本,日美成为伙伴关系;对于中国,寻求改善中美关系。

80年代,由于美国由于国家实力有所恢复,在美苏争霸中开始对苏联采取攻势,推行“星球大战”计划,展开军备竞赛,以此拖垮苏联的经济。

苏联解体以后,两极格局和冷战局面结束。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其主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二战后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是服务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建国初期美国对华的外交政策是在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外交孤立政策;60年代,美国采用敌视威胁政策;70年代,美国寻求改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开始由对抗走向缓和;以后,中美关系时好时坏,好是主流,中美关系互利互惠,但是由于台湾问题,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导致中美关系的紧张不和。

综上所述,二战后,美国始终都没有放弃它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考研历史整理:战后美国历任总统及外交政策

考研历史整理:战后美国历任总统及外交政策

二战后美国历任总统及外交政策第一阶段战后初期至60年末的战略扩张阶段(“遏制战略”)这一阶段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做后盾,大力扶植亲美政府,向第三世界渗透,对社会主义遏制,外交具有明显的侵略性,进攻性。

(一)杜鲁门时期(1945—1953)①1946.3.5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于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和平砥柱》,向苏联发出了冷战的口号②1947.3.12 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宣读政府咨文,渲染希腊,土耳其危机,杜鲁门主义出台,表明美国的外交政策已用援助盟友遏制苏联代替了大国合作与集体安全,是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③1947.6.5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从1948-1951年向欧洲16国提供131.5亿美元援助,巩固了资本主义秩序,防止革命发生④1947年6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塔夫脱—哈特莱法》,即《1947年劳资关系法》,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的集体谈判,司法部有权禁止罢工,禁止支援性抵制等,从根本上修改了1935的《华格纳法》,取消了工人阶级在二战前夕通过顽强斗争获得的公会权利。

⑤1948.2-6 美英法何比卢召开伦敦外长会议,正式决定分裂德国,1949.9,联邦德国成立⑥1949.1.5 在提交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杜鲁门正式提出了“公平施政”纲领,关键是就业问题。

⑦1949.9 杜鲁门发表继任总统演说,提出了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以技术输出为主,体现了与老殖民者不同的统治扩张手段,是为美国全球霸权服务的(二)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在坚持冷战与遏制战略的同时,对全球战略做出了一些调整(三)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①1961年肯尼迪提出“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灵活和平战略,提出新非洲政策,对拉美争取进步同盟,对西欧的宏伟计划②肯尼迪提出新边疆口号,试图利用美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经济实力,解决60年代美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③1963年约翰逊上台后,1964年于密西根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一个伟大社会的口号,向贫困宣战,使民主党自罗斯福以来所推行的社会改革达到高潮,集中反映了借助国家干预力量来消除贫困现象第二阶段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战略调整阶段(缓和战略)(一)尼克松,福特时期(1969—1977)①1969。

冷战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人权外交的新特点

冷战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人权外交的新特点

冷战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人权外交的新特点罗会钧2012-9-10 15:18:53 来源:《当代世界》(京)2004年10期自卡特政府正式推行人权外交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一直是美国人权外交的重点对象。

冷战结束后,美国没有放弃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并继续推行人权外交。

但在新的形势下,美国的对外战略有所调整,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权外交也具有新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对象冷战结束后,美国以“胜利者”自居,不仅没有抛弃冷战时期的思维方式,反而变本加厉地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民主和价值观,在其对外战略中继续推行人权外交,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成为美国人权外交的主要对象。

冷战后美国之所以继续推行人权外交,并把人权外交的主要矛头指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出于美国国家战略的需要。

美国国内尽管有人批评人权政策过于“理想主义”,损害了国家的安全与经济利益,但不少外交决策者和学者认为,从长远观点来看,人权外交实际上对美国的利益是有利的。

他们认为,“人权政策的出现不是一场纯粹的观念对利益的胜利,而是证实了观念在重构对国家利益的理解上的威力。

人权政策的采纳并不意味着对国家利益的忽视,而是在对国家长远利益理解上的根本转变。

”“外交政策中对人权的进一步承诺,在一定情况下甚至对国家的安全目标的实现也是大有裨益的”。

事实上,历届美国政府均把人权外交看作是实现美国国家战略利益的重要手段,美国人权外交的目标与美国国家战略的目标是一致的。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为了独霸世界,美国通过人权外交干涉他国主权,以达到控制他国、实现美国对外战略的目的。

其次,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使得西方国家有必要并有可能改变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社会主义的苏联看成头号敌人,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极力争夺第三世界。

为了使自己在这场争夺中处于有利地位,美国对第三世界的一些人权记录极为糟糕的独裁政府提供了庇护和支持。

冷战后美国经济外交中的单边经济制裁(精)

冷战后美国经济外交中的单边经济制裁(精)

冷战后美国经济外交中的单边经济制裁199年1,冷战结束,东西问题随之降温,南北问题骤紧,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导致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高级政治地位下降,低级政治地位上升,经济手段相应地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主要手段。

与此同时,经济外交在总体外交中的地位也随之上升,成为政府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政策的类型和模式可以把经济外交分为经济援助外交、经济制裁外交和经济合作外交三种类型。

我国自197年8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之后,经济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并以经济援助和经济合作作为经济外交的主要形式,并以平等互利为经济外交的准绳。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作为冷战后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的美国却对经济制裁情有独钟。

经济制裁作为经济外交的一种,即有意识地采取某种政策来**或*剥*夺某一国家的利益,以迫使该国改变其某一对外政策或行为。

经济制裁是一种强制性外交政策,根据发起者的不同分为单边经济制裁和多边经济制裁。

多边经济制裁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因某种需要,在一定的协议下共同对违约国的经济行为实施某种**。

**单边经济制裁,顾名思义是由一个国家单方面采取对某一个或多个国家实体的经济行为加以**、*禁*止等手段以期达到特定的目的。

本文将主要探讨冷战后美国经济外交中的单边经济制裁。

一、冷战后美国对外经济制裁概述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变,与美国相抗衡的另一极苏联不复存在,使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

在国际关系中,经济制裁倍受美国青睐,日渐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

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和*禁*运并非为了**和*禁*运本身,经济制裁只是美国政府为达到更深层次的政治和外交目的的工具。

以美国对古巴的经济制裁为例。

美国对古巴的经济制裁至今已近半个世纪,其目的就是使古巴政府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

自196年0美国开始对古巴实行全面禁运,199年210月,美国通过了旨在强化对古巴经济**的*“*托里切利”法案,进一步扩大对古巴的贸易制裁;199年48月,克林顿宣布对古巴采取新的制裁措施,以期从经济上和政治上加大对古巴的压力。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随着美利坚民族的日益成熟,“使命”意识日益扎根于美国人的民族意识之中。美国学者莫雷尔·希尔德在《文化与外交》中说到:“研究美国外交的出发点是美国人这样一种信仰——在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美国享有一种任何其他国家都不享有的特殊使命。”
二、
早期的美国的外交政策中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其一是孤立主义,其二便是扩张主义。二者虽看似水火不容,却同时主导着美国早期的外交政策。
无论是“尼克松主义”还是“单边主义”,都是美国在感受到危机时,对自身霸权地位的稳固政策,美国需要领导世界,拯救世界,他就必须维护好自身霸主的地位,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对外政策。正如中国目前已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世界史无前例的巨额外汇储备,中国开始成为全球经济、贸易规则改革或制定的重要参与者或主导者。而美国为了巩固霸权地位,绝不容许有第二个国家分庭抗礼,于是采取了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对中贸易战。
而是美国应当担负起推动世界民主化的使无论是尼克松主义还是单边主义都是美国在感受到危机时对自身霸权地位的稳固政策美国需要领导世界拯救世界他就必须维护好自身霸主的地位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对外政策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
中美贸易战是最近比较热的一个话题,中国“入世”后,随着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也有所增加,其中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美国为什么要紧盯着中国不放呢?这与美国一直以来奉行的外交政策有关。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最早来到美国大陆的移民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清教徒,他们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不只是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有宗教文化。“上帝的选民”是他们所信奉的基督教所给予的思想,第一批横渡美洲大陆的移民以“上帝的选民”自持,因此他们在建造完成这座“山巅之城”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复兴世界的使命感。

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对抗

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对抗

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对抗冷战期间,美国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调整。

从二战结束到冷战结束的几十年间,美国积极参与了全球的对抗行动,以及通过外交手段与各国进行谈判与合作。

本文将探讨美国在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对抗的一些重要方面。

首先,美国在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

苏联的崛起引发了美国的警惕,他们担心共产主义势力可能渗透到世界各地并危及美国的安全利益。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实施了一系列对抗性的政策和行动。

一种重要的对抗策略是军备竞赛。

美国在冷战期间大力推动军备竞赛,通过增加军事实力来威慑对手,并确保自身的全球地位。

核武器的发展与使用成为这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军备竞赛也导致了世界上最可怕的核武器库存积累,使全球陷入核战争危机的风险。

此外,美国还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封锁和制裁措施来削弱共产主义国家的经济力量。

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实施了所谓的“长臂管辖”政策,即通过所谓的外国腐败行为或违反人权的许多理由对外国实施制裁。

此外,美国还推动了对抗性的全球经济合作组织,如北约和世界贸易组织等,以促使其盟友与其一起对抗共产主义国家。

然而,尽管冷战是一个严峻的时期,美国还是注重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冲突和对抗。

其中一个例子是美国与苏联的外交进展,尽管两国在冷战初期存在严重的对抗,但在后来的岁月里,美国与苏联开始互相尊重和寻求合作。

这一进展体现在两国之间的一些关键协定上,例如《中程导弹条约》和《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等。

此外,美国还通过外交谈判和外交倡导来推动其对抗共产主义的外交政策。

例如,美国通过援助计划和发展项目来支持那些与共产主义挑战相对抗的国家。

这既有经济援助,也有军事援助。

一些国家,如韩国和越南,成为美国盟友并受益于美国的援助。

此外,与共产主义国家的外交对抗也影响了美国的内政。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对内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以遏制共产主义的渗透。

这包括了查尔斯·麦卡锡主义、红色恐慌以及各种形式的反共教育活动。

人教版必修一: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同步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课程标准: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背景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了苏联及东欧各国的社会动荡。

2.东欧剧变(1)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概况:①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②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

3.苏联解体(1)1990年,苏共放弃党在国家中的地位,实行多党制。

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2)1991年底,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1.原因(1)“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

(2)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2.特点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3.表现(1)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①背景:1999年,南联盟内部发生科索沃危机。

②旗号:人权高于主权。

③概况:向南联盟发动了长达78天的狂轰滥炸。

④特点: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主权国家发动的战争。

(2)国际恐怖主义泛滥:2001年美国“9·11”事件。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背景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表现“一超多强”。

4.影响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扩张,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损失,但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有共性和个性,苏东剧变仅说明了苏联模式受挫,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吸取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重大挫折的教训,正在进行不同层次的改革,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正在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冯特君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中勾勒了一幅“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并标注:①美、欧、日构成的三角形是基础,②美、俄、中构成的三角形是关键,③美、欧、俄构成的三角形是欧洲一翼,④美、日、中构成的三角形是亚洲一翼,⑤美国位于正五边形的顶端。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解读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解读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遏制思想作为二战结束后美国针对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对外政策贯穿于战后美国政府的各个时期,虽然每届政府对遏制思想的态度不同、理解方式不同、运用该思想的侧重点不同,但遏制思想都毫无疑问地影响了冷战时历届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为美国最终赢得冷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遏制思想的产生遏制思想是1946年由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首先提出的,但从大的背景而言,遏制思想则是二战结束后初期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凯南自二十年代以来所形成的对苏认识之结晶。

从当时大的环境而言,随着法西斯德国和日本的相继投降,美国人在如何处理对苏关系上产生了分歧。

副总统华莱士、国务卿贝尔纳斯等人认为战时同盟虽有芥蒂,但是仍旧可以继续,他们主张保持与苏联合作关系,对苏联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国际问题上寻求苏联的合作,通过美苏协商重建战后国际的秩序。

而以海军部长福莱斯特、总统军事顾问李海上将、副国务卿格鲁和美驻苏大使哈里曼等人则对苏联战后的意图与行为表示怀疑,认为寻求与苏联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

他们主张以实力为后盾,以经济为筹码对苏联施压,遏制其扩张主义倾向,对其采取强硬态度,迫使其遵守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和规则。

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美国决策层日益感到需要有对苏联问题熟悉的人进行系统的、理论的分析,并对美国的对苏战略做全面的规划。

史密斯学院教授爱德华•威利特、国务院苏联问题专家查尔斯•波伦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联合情报委员会等众多专家和机构对苏联的行为动机以及美国的对策做了相应的阐述,但都未能切中要害,因而他们的建议未能被决策层所采纳。

就在此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乔治•凯南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战后初期美国对苏政策的起草者。

1946年2月,时为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的凯南接到国务院的一封电报,要求其对苏联不愿意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行为动机进行分析。

凯南便将自己的对苏认识和想法写成长达八千字的电报发回国内。

冷战前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

冷战前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

冷战前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摘要:美国战后的对日政策一度非常苛刻,意图就是彻底打击日本,使其再也不能威胁到自己。

但是随着冷战的爆发,美国的对日政策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转向扶持日本,这使得日本得以快速复苏。

冷战无疑是美国对日政策大转变的最重要原因,美国需要日本成为东亚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前哨站,而日本也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

关键词:美国;冷战;对日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的国力被消耗殆尽,战后日本的经济破败不堪。

但在短短十数年之后,日本却完成了经济的重建,重新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这一切都和美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美国冷战前后的对日政策大相径庭,从极力压制日本到扶持日本,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一.战后美国对日政策1945年9月,杜鲁门签署了《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这个文件规定了美国对日政策的目标,即“确保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和安全的威胁,使日本建立一个民主政府,并支持联合国宪章的理念”。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文件中又对日本的领土范围、全面解除武装以及民主化建设等方面做了详细指导。

这份总体上对日态度强硬的文件基本上构成了美国战后初期对日占领与管制政策的总体框架。

為了打击日本的军国主义,美国方面在这一时期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极为严厉的。

1945年年底,在日本的战争赔款问题上,盟国赔偿委员会美国代表埃德·温鲍莱认为日本的工业设施“除维持最低限度的经济所必需者外,均应该被拆除”,而所谓最低限度是“不高于被日本侵略过的国家的生活水平”。

为此,他还向总统提交了更为严厉的日本赔偿报告书,即“鲍莱赔偿计划”。

其中涉及到剥夺日本海外资产,利用战争赔款问题摧毁日本财阀等。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美国对日政策的主旋律就是压制日本,让这个曾经的劲敌再也无法构成自己的威胁。

二、冷战爆发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1947年美国对日政策出现了巨大的转折。

首先是对日方针文件的修改,从所谓的《鲍莱赔偿计划》,再到1948年4月26日的《约翰斯顿报告》,美国把一份本来关于日本战争赔偿政策的、严厉的建议书慢慢变质为一纸振兴日本经济的计划书。

美国的冷战政策与世界格局的转变

美国的冷战政策与世界格局的转变

01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 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02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 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03
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三世界崛起及不结盟运动
01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成为独立的政治力 量登上国际舞台。
冷战推动了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发展,加强了国际法和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与 稳定方面的作用。
冷战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
不同意识形态国家间竞争与合作并存
01
冷战期间,不同意识形态国家 之间的竞争和对抗不断加剧,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合作和妥协 。
02
在经济领域,不同意识形态国 家之间的竞争促进了国际贸易 和投资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 球化进程。
民主与集权
经济制度差异
美国实行市场经济,注重私有财产和 竞争;苏联则实行计划经济,强调国 家控制和资源分配。
美国倡导民主制度和个人自由,而苏 联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核武器时代到来
原子弹研制成功
1945年,美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标志着核武器时代的到来。
核威慑与核平衡
美国和苏联相继拥有核武器,形成核威慑和核平衡的局面。
的方向发展。
05
美国在冷战后调整政策举措
克林顿政府时期外交政策调整
1 2 3
推行“参与和扩展”战略
克林顿政府强调美国应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领导作 用,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扩展市场经济,促 进全球稳定和繁荣。
加强跨大西洋关系
克林顿政府重视与欧洲盟友的关系,推动北约东 扩和欧盟一体化进程,以共同应对后冷战时代的 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年来关于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综述牛军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1990年以来中国学术界关于冷战后十年来美国外交研究的成果。

文章包括三个部分,即:(一)十年来研究冷战后美国外交的概况和成绩;(二)冷战后美国外交研究综述;(三)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研究已经有专门的文章介绍,故本文不再将其包括在内。

(一)十年来研究冷战后美国外交的概况和成绩。

1990以来,研究界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研究进步迅速,研究成果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过十年的发展、培养和磨练,研究队伍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首先从纵向看,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结合的结构。

老一代学者和研究人员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年一代挑起了骨干的重任,年轻一代则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研究工作中,并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从横向看整个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研究人员中有较高学历、学位的人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另外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回国的研究人员参加到研究队伍中。

上述变化使研究队伍从总体上看,素质大幅度的提高,将这些研究人员的经验、理论、锐气和实干综合起来,理应取得超过以往的成绩。

2,研究成果涵盖面比较广。

从现有的两百多篇(包括学位论文)论文和几十部专著的内容看,几乎涉及到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所有方面,包括美国对各个地区的政策,对主要国家的政策和对许多功能性问题的政策。

其涵盖范围之广泛、涉及问题之多,都是空前的。

3,研究的理论色彩与思辨性明显加强。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加,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高校教育中正规化和基本理论教育的持续提高,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显示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理论色彩与思辨性越来越强。

不少研究将美国外交思想、意识形态、国际政治理论的影响等等作为选题。

即使一些个案研究,也开始注重理论分析和方法的应用。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一些博士论文已经开始将应用方法的阐释和运用作为基本规范,这将有力地推动有关研究的理论发展。

可以预期,长期以来研究缺乏理论规范的状况将会较快地发生变化。

上述特点比较明显地表现在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中,以下将做大致的评述。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本文的介绍只能选择一些重要的、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

(二)冷战后美国外交研究综述。

一,美国的全球战略。

在有关美国外交的论著中,专门研究美国全球战略的成果数量并不多。

但是根据学术界“纲举目张”的论述习惯,不论研究美国对哪个地区和对哪一类问题的政策,差不多都是从美国的全球战略研究谈起。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全球战略又是被涉及最多的问题。

1,关于美国全球战略的性质。

有关美国全球战略的研究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美国全球战略的定义多种多样。

不过多数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即美国的全球战略就是要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维护或追求美国的霸权。

进一步说,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追求霸权与追求领导地位基本上是回事,没有根本的区别。

1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少论著中,美国的“全球战略”与诸如“安全战略”、“对外战略”、“外交战略”‘“对外政策”等等,似乎是可以通用的,并没有多少论著注意概念使用的定义与规范。

不过也有一些论著试图对多少已经是约定俗成的概念进行区分。

如有论证明确指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是美国国家战略的支柱”,自冷战以来,美国的“安全战略表现了典型的全球战略性质”,等等。

2倪世雄等明确批评了有关研究中简单化的倾向,认为不少论著“仍倾向于把美国的对外战略简单地一概归结为霸权主义战略了事,至于为什么美国采取霸权战略则缺乏分析”。

文章提出应该运用美国“大战略”的概念,从大战略和均势的视角,深入探讨美国全球战略的特征。

3俞正梁等认为,美国在冷战后面临着四种战略选择,即孤立主义、多边主义、均势和优势等。

美国的选择是由它面临的国内政治情况和国际环境决定的,它的战略选择包含了上述四种选择中的后三种成分,其中“优势战略”是主体,概括地说就是“通过有重点、有选择地介入国际事务,力图保持美国首要地位的战略”。

4宋雪峰的文章着重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美国安全战略的目标、特征和本质,认为冷战后美国安全战略的调整既体现了“传统的地缘观,又体现出新形势下新的地缘特点”,遏制欧亚强国的崛起,保持边缘地带的稳定,防止地区力量失衡,是美国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

5一些学者认为,在美国全球战略的题目下,除了大的地区性战略外,还存在着针对不同问题的特殊战略。

例如李力提出,存在着一项“冷战后美国对第三世界的安全战略”,这项战略涵盖的国家包括“除西方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之外的所有发展中国家”,美国这项战略的主要实施手段是军事干预,等等。

6再如王晓德认为,冷战后美国有一个“对外‘输出民主’战略”。

根据他的论述,美国的“输出民主战略”大致可以理解为是“冷战后美国政府把传播美国价值观和促进国外民主在其全球战略中提到非常高度”,其目的是“迫不得已地梦想一个统一在美国价值观下之下的‘民主’世界早日到来”。

7有些学者通过同冷战时期美国安全战略的比较,对冷战后美国安全战略的某些特点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例如王缉思论著认为:“新世纪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更1徐鹤鸣、王海涵:“试析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外交政策趋向”,《国际问题研究》,1997年第3期,第26页;叶自成:“北约东扩与美俄中的地缘政治”,《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1期,第49页;楚树龙:“克林顿外交战略和中期选举后美国外交趋势”,《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第5期,第60页;周余云:“克林顿第二任期的拉美政策走向”,《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7期,第53页;王传剑:“美国在中亚:政策、手段及其影响”,《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2期,第32页;钟振明:“析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国际论坛》,1999年第3期,第19页;时殷弘:“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第11期。

2王缉思主编:《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79页。

3倪世雄、王义桅:“霸权均势:冷战后美国的战略选择”,《美国研究》2000年第1期,第9——10页。

4俞正梁等:《大国战略研究—未来世界的美、俄、日、欧(盟)和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2页。

5宋雪峰:“从地缘角度看美国的安全战略”,《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4期。

6李力:“冷战后美国对第三世界的安全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第2期。

7王晓德:“试论冷战后美国对外‘输出民主’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第12期。

具积极进攻性质”。

8也有论著提出了多少有些不同的看法,认为在克林顿政府的“温和国际主义”指导下,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继“尼克松主义”之后“进一步收缩”。

9此外有些论著对美国安全战略的一些具体特点进行了分析。

10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上述研究成果的出现表明,对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研究正逐步深入,分析也越来越具体、细致。

2,关于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调整。

多数论著认为,冷战后的美国全球战略有一个形成和调整的过程,或者说美国的全球战略一直就在不断地调整。

有关论著的不同点在于对调整时期的划分。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方面的研究缺乏学术的规范,特别是整个有关美国全球战略的研究都存在学术性不突出的特点,有关的争论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基本上是各说各话。

王传剑认为,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调整,这一调整到克林顿第二任期最终完成”,其标志是克林顿连任的总统就职演说。

11钟振明则倾向于认为,克林顿政府第一任期提出的“参与扩展战略”,就是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它有一个逐充实发展的过程,不过实质并没有变化。

12王缉思比较全面地分析了美国安全战略的调整。

他认为冷战后美国的安全战略经历了三次战略评估,三次战略调整。

他认为美国的安全战略大致相当于美国的国家战略,可以说安全战略的调整也就是全球战略的调整。

1989年布什执政后不久,美国进行了第一次战略调整;克林顿执政后提出的“参与扩展战略”是第二次战略调整;克林顿连任后于1997年提出《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以及在军事战略上的相应调整,标志着第三次战略调整的完成,“面向21世纪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新框架大体成形”,“持续了八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由‘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基本完成”。

13除了论述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调整之外,还有一些论著分别从其他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安全战略的变化。

例如郗润昌认为,克林顿入主白宫后不久,就开始将“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从欧洲转向亚太,主要是向东亚转移”。

14邴金伏指出,9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发生了“微妙变化”,即“把相当一部分注意力投向发展中国家”,从而“对各地区的战略进行了全面调整”。

15 3,关于霸权主义。

霸权主义之所以需要作为一个专题予以介绍,一方面是因为几乎在研究美国全球战略的所有论著中,都在经常使用这个概念来定义美国的全球战略;另一方面近年来有些论著直接将美国的全球战略称为“霸权战略”,而且提出了“新霸权”的概念。

这些研究成果有可能对今后研究的发展产生影响。

倪世雄等认为,美国的“霸权均势战略”是美国大战略的主要表现形式,所8《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第207页。

9楚树龙:“克林顿外交战略和中期选举后美国外交趋势”,《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第5期,第60页。

10牛军:“美国的安全战略与北约侵略南斯拉夫的战争”,《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第5——6期,第38页。

石斌:“美国国家安全新战略中的东亚:历史根源与现实需求”,《国际论坛》,1999年第3期。

11“美国在中亚:政策、手段及其影响”,32页。

12“析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第17页。

13《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第191——202页。

14郗润昌:“美国全球战略重点调整的原因及其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第11期,第49页。

15邴金伏:“美国调整地区政策”,《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8期,第17页。

谓霸权均势战略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即“主要是针对可能的挑战国(与美国盟国一起属于‘极化世界’)而采取的新均势战略和主要针对‘未极化世界’并往往运用于各领域如文化、金融等而采取的新霸权战略(制度霸权战略)”。

16梁守德对美国“新霸权”的定义要复杂的多。

他认为美国新霸权“是美国国家利益的恶性膨胀”,“从内容到形式均有更新,是霸权史上的大突破”,其主要特征就是“领导霸权”。

美国“新霸权”的特点决定了它“欺骗性大,危险性更大”,是“战略性战争的策源地,不是所有军事战争的策源地,更未形成世界战争的策源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