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政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仁政思想

孔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仁”“礼”,孟子在孔子“仁”的思想上发展了“政”的思想形成并第一次提出了“仁政”的思想。

孔子的“仁”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更恰当地说,是孔子的为政思想。“学而第一”中说: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为政”第一章即为: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即以道德来治理国家,也就是以道德来教化臣民,已达到让人民都能“有耻且格”,而反对以法度、刑罚来治理国家。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

因此,孔子的政治思想也包含了他的礼的思想。让人民都恪守“礼”的约束,以此来使国家有序。“不学礼,无以立。”、“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所以孔子的治国思想叫“德治”或“礼制”。

孟子发挥孔子“仁”学说,明确提出“仁政”的主张。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因此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认为,仁政的基础是"制民之产",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石。孟子强调保护小农经济,以此来维持和改善老百姓的生计,从而奠定政权稳定的基础。其具体措施包括"正经界"即实行"井田制""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等政策,以及"不违农时""深耕易耨"等遵循生产规律的主张。战国时期井田制已遭到彻底破坏,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孟子迫切地希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他把土地问题看作是仁政的首要问题,"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就是地块之间的边界,即土地。其次,孟子继承了孔子节用爱人的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要不违农时。不违农时与薄税敛是封建农业经济的基本要求,是仁政的重要内容。孟子多次谈到不违农时的重要性,"违农时,毂不可食矣。"他要求"薄税敛",怒斥奢侈挥霍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是率兽之辈:"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者也。"针对当时刑罚严苛的局面,孟子还提出省刑罚的主张。特别强调,他还反对株连,提出"罪人不孥",这一主张贯彻了儒家的仁爱思想,这种进步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而仁政的核心是政治方面的重民!孟子有古代民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他反对暴政,称历史上的暴君为独夫民贼,赞成"汤放桀""武王代纣"的正义行动,"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肯定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权力,肯定解民于倒悬的正义战争,但他反对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战争,指斥"春秋无义战",对于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频繁地发动战争,他痛恨至极的怒骂:"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帅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在当时激烈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当中,看到了民心的向背对于国家政权的安稳的决定性意义,所以他特别强调"得其民斯得天下"这一对统治者来说至关重要的经验教训。民心代表天意。孟子承袭孔子的天命观又加进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以民心而察天意。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为“四端”。“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

孔子“仁政”思想在现在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治理国家之人需为有德之人,有德方能以德服人,才能让百姓都恪守道德的约束。而现在暴露出来的则是国家越来越腐败,社会各方面都不能幸免,甚至连救人生命的医院、育人灵魂的学校、维护社会正义的公检法也深陷其中,这也反映出社会道德的沦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需要学习孔子的“德治”思想,来约束自己、改善社会风气。这在世界上都是有共识的。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