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中的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的思考及建议

关于新形势下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的思考及建议1. 引言1.1 地质类专业在新形势下的教学面临挑战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地质类专业在新形势下的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地质类专业的知识结构日益复杂,学科交叉日益普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科技的不断更新也要求地质类专业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社会对地质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学校的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也需要不断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1.2 本文的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针对新形势下地质类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新形势下地质类专业教学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旨在提高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地质类专业人才。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和提高实用性措施的讨论,促进地质类专业教学与实际需求的对接,培养更具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地质类专业人才。
最终目的是加强地质类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未来发展空间,推动地质类专业在新形势下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新形势下地质类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地质类专业教学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化,地质类专业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更新和变革,教育教学任务愈发繁重。
目前的地质类专业教学内容和体系可能已经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加快更新和调整。
随着人才市场的日益竞争激烈,学生对地质类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岗位需求也在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社会对地质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这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质类专业教学面临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手段相对陈旧、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地质类专业教学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水平提高的瓶颈。
针对新形势下地质类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体系,优化教学环节和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和师资建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社会需求,更好地培养优秀地质类专业人才。
学习完构造地质学结合思政的感想

学习完构造地质学结合思政的感想
《构造地质学》,这门课程是大二专业基础必修课。
因为对于这门课不太感兴趣,加之一直听说老师讲课方式比较呆板,所以也没有认真去听过。
而且我们开设此门课时间不长,我只能从老师讲课情况去推断教材内容,并进行适当延伸扩展。
就个人理解和认识来看,本书主要介绍了各种类型的褶皱、断层及其组合特征;各种类型的节理、劈理等;各种类型的矿产资源分布规律与找矿标志;各种类型的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各种类型的地震机制等知识点。
通过学习,使自己更深入地掌握了构造地质学相关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提高了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构造是指岩石中的软弱面所呈现出来的形态,它可以反映出地壳表层物质的空间位置和形状。
根据岩体中应力场的复杂多样性,将地球表层划分为若干构造单元,即构造域( domain)。
每个构造域都具有独立的地质意义,同时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 1 -。
关于《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思考

Value Engineering 0引言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支柱,是评价油气远景不可缺少的依据。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由内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褶皱、断层、节理等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分布规律和演化历史。
该学科主要针对高等院校地质学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学生而开设的。
它对于培养优秀的地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目前我校构造地质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法和建议,试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树立学校品牌乃至对行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构造地质学教学存在问题分析通过对我校近几年的构造地质学教学情况的分析,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1学生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对于初入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对初高中均有接触的英语、数学、物理等基础课———————————————————————作者简介:孙永河(1979-),男,黑龙江建三江人,东北石油大学,副教授。
关于《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思考Teaching Situation and Thinking on Structural Geology Course孙永河Sun Yonghe ;刘玉敏Liu Yumin ;付晓飞Fu Xiaofei ;杨文璐Yang Wenlu(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庆163318)(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ollege of Geosciences ,Daqing 163318,China)摘要:构造地质学是石油院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和地质学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
教学改革被视作为改善构造地质学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结合我校构造地质学的教学现状,将遇到的主要问题归结为四个方面:“学生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学校选择的教材较单一”。
陈书平-石油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教学过程思考

谢谢!
观点2: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曾经兴起过两次构造地 质学研究的高潮,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从20世纪90 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表现出了疲软和进展 不顺的迹象。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逐渐成为构造地质学界共同 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与人才培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地质学教学中存在着弊端和问题可能阻碍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是造成优秀青年地学人才缺乏的关键所在。(孟元库,潘澄 雨,2012)
就业形势?难度较大?教学过程?
2、选用教材
是否需要一本教材?
教材: 朱志澄,曾佐勋,樊光明 (主编)。《构造地质学》 (第三版)。中国地质大学 出版社,2008.
参考书: (1)徐开礼,朱志澄主编。 《构造地质学》(第二版)。 地质出版社,1997. (2)其它
3、讲课及实习内容
讲什么?构造地质学思维?
《构造地质学教学过程思考》
陈书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内容 1、引言 2、选用教材 3、讲授及实习内容 4、教学方法 5、网站建设 6、实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引言
观点1: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近来 显得不大景气。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此学科在学术思想、 研究方法、学术气氛和适应社会需求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值得探讨。 (万天丰,2008)。
总学时64,实习30学时,讲授 32学时。
传承与创新; 应力应变分析基础; 赤平投影; 地面构造/地下构造;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
4、教学方法
怎么讲?
教学多媒体、教具、随机物、物理模拟 实验
5、网站建设
6、实习
集中实习和课内实习
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如何加强构造地质学的吸引力? 构造地质学(油区)发展前景如何?
改进构造地质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一些建议

改进构造地质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一些建议构造地质学是自然地理和空间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构造地质学研究以地质作用、构造形态、构造形式为研究对象,研究区域构造序列、构造发展历史,识别地质构造序列,探讨构造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构造发育的基本规律,揭示大地构造演化过程,构建构造地质学理论,从而更好地揭示地质环境和资源概况,促进建设发展。
就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说,日益发展的社会和科技进步,带来了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不断改进,但在教学实践中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过于薄弱,教学方法单一,研究强度较弱,教学质量跟不上学科发展,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临场反应能力和实践分析能力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内容应该充实、系统。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知识需求,选择适宜的主题,涵盖构造地质学知识,如构造地质概述、构造地质形态、构造地质格局、构造地质特征、构造地质运动、构造地质演化等。
此外,在涉及到某些信息比较全面的构造地质课程时,可以结合实际需求,重点教授相关专业的最新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熟悉该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社会发展服务。
其次,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跨学科而行。
在讲授构造地质学内容时,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采用投影仪、影像、声音、网络等,使构造地质学课程具有视觉冲击力,增强学生的认知效果;结合实践实验,通过实地调查、取样、野外实习、技术操作等,让学生体验构造地质学的实质性,真正学会知识并掌握技能;采用学习讨论法等,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其分析、推理、判断和发展能力。
最后,应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探索构造地质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构造地质学与地质动力学、构造地质学与矿物学、构造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与石油地质学等。
只有在跨学科视角下完全认识到知识的构成和特征,才能更好地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感想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感想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构造地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地质学知识分析地质现象,提高学生的地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掌握构造地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类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和特征,以及不同地质时期构造演化的规律。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学知识对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解释,具备一定的地质绘图和实地考察能力,学会使用地质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构造地质基本概念:地质构造、大地构造、构造演化等。
2.地质构造类型及其特征:褶皱、断层、节理、岩浆侵入、沉积岩、变质岩等。
3.构造地质分析方法:地质观察、地质测量、地质绘图、构造解析等。
4.构造演化规律:板块构造理论、地质时期构造演化、构造盆地形成与演化等。
5.实际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的地构造特征及演化、重要地质事件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构造地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地质构造实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典型地质构造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质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4.实验法:安排实地考察和地质绘图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构造地质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地质学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论文,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地质构造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工程地质学课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对工程地质学课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工程地质学是土木工程的重要基础课程,对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具备合理的地质基础和分析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现今的工程地质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改革工程地质学课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适应现代工程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工程地质学课程应更加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
传统的课本知识沉重,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往往只能记住书本知识,很难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课程应加强实践性内容,例如增加地质勘探的实际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引入实例和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来讲解地质知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培养解决实际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
工程地质学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工程地质学课程重点在于教授地质知识,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代工程发展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具备综合能力,包括工程设计、项目管理、团队协作等能力。
工程地质学课程可以引入工程实践项目,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例如项目管理、沟通能力培养等,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
工程地质学课程应注重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工程地质勘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课程应引入这些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原理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手段,以便在实际工程中能够灵活使用。
可以通过实践项目等方式,让学生亲自操作和应用这些技术手段,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工程地质学课程应与实际工程工作相结合。
传统的工程地质学课程往往偏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工作相脱节。
课程应注重与实际工程工作相结合,例如增加实习环节,将学生送往工程现场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的情况和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邀请工程地质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来进行讲座和交流,让学生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需求,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对工程地质学课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对工程地质学课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工程地质学是土木工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研究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旨在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方法,保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工程地质学的教学改革是必然的趋势。
下面是我对工程地质学课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工程地质学课程应与实际工程相结合。
工程地质学作为土木工程的一门基础课程,应该紧密结合实际工程,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工程地质学的相关知识。
工程地质学课程应强调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工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地质问题,如地下水问题、地质灾害等。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工程地质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研究、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地质学课程应注重实用性。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所学的知识需要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
工程地质学课程应强调实用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如虚拟仿真实验、软件模拟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工程地质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应用能力。
工程地质学课程应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
纸上谈兵只能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才是检验知识的真正标准。
工程地质学课程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如地质勘探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等。
通过实地勘探和实际工程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工程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工程地质学课程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
工程地质学涉及到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工程力学等。
在教学中可以将工程地质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互动性。
可以组织跨学科的讲座和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相互交流和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工程地质学课教学改革是必然的趋势,需要注重与实际工程相结合、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实用性的强调、开设实践课程以及跨学科融合等方面的改革。
《构造地质学》教学实践及改革阐述

《构造地质学》教学实践及改革阐述“地质构造学主要研究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历史,并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1],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各种地质构造。
由于地质构造形成时间漫长,构造背景不同,形成的构造形态往往复杂多样,使学生对课程内容难以学习掌握,从而导致学生书本知识与实践应用脱节。
由于各种地质构造具空间几何特征,不可知的形成环境以及演化的复杂性,使其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又由于实际地质构造现象的具体性与书本内容的概括性,使得千姿百态的具体地质构造与概括理想化的书本构造描述之间存在差异,进而使学生难以正确分析实际地质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使学生课堂学习与实际应用存在较大偏差,降低了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
地质工程专业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老牌专业,也是河南省重点建设专业,特色专业。
随着国家的建设,学校的发展,学生就业的多元化,地质工程专业也在前进发展中。
为了保持和提高地质工程专业和岩土工程专业对构造地质学程课的学习效果,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使教育教学适应新的教学大纲。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和已毕业学生反馈的意见,我们总结出——构造地质学教学中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主要工作。
1 做好理论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多年对地质工程和岩土工程的教学,以及毕业生工作后的实践反馈,我们总结出以下教学经验,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做到:课前认真备课,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有针对性、教学手段先进、理论联系实际。
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
要使授课教师对上课内容了然于胸,文献资料和实际材料丰富,善于掌握课堂节奏。
认真备课,才能游刃有余。
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有针对性。
就是要求针对学生专业特点来制定符合专业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
对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地质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地质构造的历史演化都是学习重点。
改进构造地质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一些建议

改进构造地质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一些建议一、更新教学内容在构造地质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的最新动态,通过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和研究,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尤其是针对构造地质学的实践性教学,教师应检查教学资料、案例和实验设备,及时调整和更新。
二、注重实践教学构造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学科,因此教师应注重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调查、模拟实验、模拟实际工程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三、优化教学方法在构造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1.项目式教学:通过设计一些有目标和任务的项目实践来促进学生自己的学习和思考。
2.讲座式教学:通过讲解一些充满争议和讨论能力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学生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通过小组合作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4.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实际情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体验到知识点。
以上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增强互动教学在构造地质学教学中,应注重增强师生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师讲解时,要及时提出问题进行互动问答,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点;在学生探究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展示与分享,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合作。
五、提高评价质量在构造地质学教学中,评价是衡量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通过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考水平。
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总之,构造地质学教学的改进和提高,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和能力,加强对最新地质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学习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构造地质学》教学效果的思考和建议

提高《构造地质学》教学效果的思考和建议作者:范存辉,胡明,陈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35期摘要:本文基于西南石油大学《构造地质学》这门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国内相关院校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构造地质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更新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加强学生野外构造分析能力、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建立公平竞争机制等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教学效果;建议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5-0218-02《构造地质学》是高校地质相关学科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地质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构造解析能力[1],主要是面向于地质学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学生而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
《构造地质学》的教学成效,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地质类专业的教学质量。
本文针对西南石油大学构造地质学中突显的教学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建议与改革措施,以供同行借鉴和参考。
一、更新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热情构造地质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三维空间想象能力。
为了避免学生对专业课失去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对本学科的重要性的认识,笔者认为可以把相关的专业应用领域和前景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国际能源领域以及国内能源状况来说明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大一新生入学时,教师可以抽出一部分时间专门来介绍中国石油的现状以及本课程对该行业的应用领域及前景的重要性。
而由于现场的工作人员和油田专家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知识,因此学校可以在开学的时候邀请他们来为学生进行一些专题讲座,以此来增强学生对该行业的重视以及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石油作为国际上必不可缺的战略储备能源,也是工业的血液,受到中国的高度重视。
除此之外,还可以介绍目前我国所设立的地质勘探专业是石油工业的龙头专业,事关石油工业的突破和发展,这就更依靠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努力和拼搏。
对工程地质学课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对工程地质学课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工程地质学作为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研究地球构造、地质构造、地球物质结构与性质等地质问题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它是工程学、地质学、环境科学和资源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对于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保障工程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趋势。
针对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我有一些看法。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工程地质学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密切相关。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同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工程建设中。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应注重引入新技术、新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质勘察、地质调查等领域也涌现了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比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工程地质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该适当地引入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应注重跨学科融合。
工程地质学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跨越地质学、工程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加强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结合其他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成果,形成一种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增强专业素养。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改进。
只有将相关的改革举措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工程地质学人才,为我国的工程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中的思考

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中的思考[摘要]构造地质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构造地质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加强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强化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绘图能力。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能力培养引言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分布规律和演化历史的一门地质学分支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在油气勘探、防震减灾、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很多地质、石油、矿业、工程类大学都设立了构造地质学的重点学科,开设了构造地质学课程,设定其为资源勘查专业和石油地质专业学生的主干专业课程,并设有课堂教学、课内实验和野外实习等教学环节。
在实施构造地质学课的教学改革方面,既要明确构造地质学课程的特点,教授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更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培养,为此,就构造地质学的教学改革,本人提出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构造地质学课程的特点构造地质学课程是地质学科中理论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
它所包含的知识点很多,涉及的学科也较为广泛,包括岩石学、矿物学、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沉积岩与沉积相、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多个基础学科的多方面知识。
而且,构造分析的规模从微观到宏观,构造尺度从微小尺度到大型尺度,涉及众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方法和技巧。
一个非著名人士曾经这样比喻: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中的上层建筑,以多种基础地质学科为基础,这些基础学科就好比某机器的零部件,而构造地质学就好比组装车间,虽然零部件可以做成精品,但组装后的机器能发挥更大的效用。
因此,要学好构造地质学,就必须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够熟练运动多种手段和方法。
同时,构造地质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构造地质学原理的相关知识,既要学会野外实地勘查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比如以穿越法进行构造观察、描述和野外测量等),也要熟练掌握各种主要地质构造现象的读图分析方法技巧,并且能够绘制相关的地质构造分析成果图件;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模拟实验方法(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实验)。
关于新形势下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的思考及建议

关于新形势下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的思考及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地质类专业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地质类专业的本科教学也逐渐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新形势下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的思考及建议展开讨论。
1. 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地质类专业的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新的能源、环境和灾害等问题也对地质类专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地质类专业的本科教学需要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的更新地质类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广,而且科技的进步也导致相关知识的不断更新。
本科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
还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的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实验和实践环节相对薄弱。
实践能力对地质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科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
4.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地质类专业的本科教学应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科交叉和跨界融合。
培养出不仅懂得地质学知识,还懂得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这样的人才更容易适应社会需求,更易于创新和发展。
1. 优化课程设置针对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应当优化课程设置,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设新的前沿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
还应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加强实践教学地质类专业的本科教学应当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考察、实验室实践、科研实训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应当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增加地质勘探、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业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4. 建立实习基地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地质类专业应当建立实习基地,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构造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构造地质学是与物理力学密切关联的学科,构造地质学特别强调尺度的概念,大尺度可以粗线条,如大地构造的分区,小尺度就是需要细致的观察,本科教学主要侧重于中小尺度的构造类型。
构造现象是地质体受力变形的结果,由于物体的受力状态差异,所以形成不同的构造类型,这些构造现象可以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但都可以归纳到教材中所讲的几类。
如原生构造类的沉积构造和岩浆岩体的原生构造,次生构造则是构造地质学课程教材中重点讲解的内容,如褶皱、节理及断层,这其中褶皱以其几何形态而易于理解和接受,而断层则不那么容易领会和判别。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总体思路1.基本概念讲解首先要讲解基本的概念术语,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属于构造现象,这些现象基本的几何学特征是什么,以及它们的基本分类。
常常我们在硕士生招生面试时候问及各种构造的分类问题,回答效果差强人意,显示学生对这些构造类型的理解尚不够深入,可能课堂上没有直观感性认识。
个人认为专业名词概念仍然是最基本的,这是学习的基本规律,要求先记忆,再理解,这是目前普遍的模式。
2.强调实践教学其次构造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强调实践,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举个例子,对于雁列节理的排列方式(如左行右列,右行左列,右行右列,左行左列),学生不好接受,在野外现场针对雁列脉的讲解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因为可以现场比划判断。
在带实习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对构造现象其实是很感兴趣的,有些构造现象可以说是非常生动的图画,比如说褶皱岩层在人们印象中是冰冷的,强硬的,可是竟然形成各种弯曲的形态,是什么力量如此强大?比如华山千尺幢的垂直节理是如何形成的?在这些鬼斧神工的构造变形现象背后可以想象当初岩石受到了多么强大的应力作用,当然这些永久性的变形构造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尤其褶皱,是长期缓慢变形的结果,这也是流变的表现。
二、教学内容侧重点1.关于断裂构造的教学节理和断层都属于断裂裂隙(fracture )。
对工程地质学课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对工程地质学课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工程地质学是土木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领域,它研究的是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包括地基稳定性、地下水情况、地质灾害等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程地质学的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对工程地质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一、更加注重实践性传统的工程地质学课程主要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课程内容以地质原理和地质力学为主要内容,实践性较弱。
但实际工程中,工程地质学常常需要在现场进行调查、勘察和分析,因此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性的教学。
教学改革可以增加实地实习、工程案例分析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工程地质学课程中,地质条件的调查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在教学改革中应该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比如利用GIS技术进行地质勘察数据处理和分析、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地质条件模拟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三、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工程地质学的目的在于服务于实际工程建设,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
教学改革可以增加相关工程实例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程地质学知识与实际工程建设的关联。
与实际工程建设单位和企业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工程地质学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四、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教学改革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除了地质原理和地质力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等。
因此教学改革应该增加实际案例分析、工程设计和计算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五、注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工程地质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学科领域,教学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应该包括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和应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于《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思考

关于《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思考作者:孙永河刘玉敏付晓飞杨文璐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05期摘要:构造地质学是石油院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和地质学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
教学改革被视作为改善构造地质学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结合我校构造地质学的教学现状,将遇到的主要问题归结为四个方面:“学生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学校选择的教材较单一”。
作者针对教学现状中的这些问题,为了提高构造地质学的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现状;建议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57-020引言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支柱,是评价油气远景不可缺少的依据。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由内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褶皱、断层、节理等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分布规律和演化历史。
该学科主要针对高等院校地质学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学生而开设的。
它对于培养优秀的地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目前我校构造地质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法和建议,试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树立学校品牌乃至对行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构造地质学教学存在问题分析通过对我校近几年的构造地质学教学情况的分析,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1 学生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对于初入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对初高中均有接触的英语、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接受的比较自然,而对专业课比较陌生,对自己将要从事专业的认识也十分模糊。
构造地质学是我校资源勘查工程的专业基础课,本学科是构造学的一个分支。
它主要介绍构造地质学领域的最基本知识、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
它不同于公共基础课,对于初学者来说接受和理解都比较难,不知道学这些有什么用、怎么应用。
对工程地质学课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对工程地质学课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工程地质学是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研究地质因素对工程建设、设计和施工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扩展,工程地质学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的工程地质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和提升。
本文将对工程地质学课教学改革提出一些看法,并探讨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
工程地质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更加贴近实际工程应用。
传统的课程设置通常囿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地质问题。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性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工程地质学的应用场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将其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去。
工程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方式需要更加多元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引入新的教学手段,比如数字化教学资源、虚拟仿真技术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参与感。
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工程地质勘察施工现场,参与项目的调查和设计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工程地质学课程的评价方式也需要进行改革。
传统的考试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没有涉及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采用开放性问题、项目报告、团队合作等多种评价方式,来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水平、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工程地质学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前沿的科研成果,才能够将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
学校需要加大对工程地质学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教师们不断学习和成长。
学校还需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一个共享资源和经验的平台,让教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矿田构造学课程改革思考

矿田构造学课程改革思考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的开放,矿业资源的开采和利用逐渐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矿田构造学作为矿业工程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优秀的矿业工程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矿田构造学课程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矿业工程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对矿田构造学课程进行改革。
一、课程设置在矿田构造学课程的设置上,我们应该注重把握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平衡。
传统的矿田构造学课程内容固定,以金属矿、非金属矿、煤矿为主要讲授对象,而现代矿业工程的发展趋势是多金属的综合利用。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多金属矿的讲授,并加入一些新颖的课题,如深部金属矿矿山开采、建造高耸矿井、大坝工程等,以满足学生对现代矿业工程的需求。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该注重实用和创新。
传统的矿田构造学课程以理论知识为主,注重把握概念和原理。
但是,矿业工程是一门实践型的学科,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更好地应用矿田构造学知识。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实验教学,引入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的应用和实用性。
同时,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教材和教师四、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上,我们应该注重前沿和综合性。
传统的矿田构造学实践教学主要以矿山参观和观摩为主,缺少前沿性和综合性。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矿田构造学知识的应用,同时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矿业工程的产业链和发展趋势。
总之,对矿田构造学课程的改革,需要注重实用性和前沿性的平衡,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矿业工程领域的优秀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中的思考
引言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
成因机制、分布规律和演化历史的一门地质学分支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在油气勘探、防震减灾、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很多地质、石油、矿业、工程类大学都设立了构造地质学的重点学科,开设了构造
地质学课程,设定其为资源勘查专业和石油地质专业学生的主干专业课程,并设有课堂教学、课内实验和野外实习等教学环节。
在实施构造地质学课的教学改革方面,既要明确构造地质学课程
的特点,教授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更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培养,为此,就构造地质学的教学改革,本人提出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构造地质学课程的特点
构造地质学课程是地质学科中理论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
它所包含的知识点很多,涉及的学科也较为广泛,包括岩石学、矿物学、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沉积岩与沉积相、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多个基础学科的多方面知识。
而且,构造分析的规模从微观到宏观,构造尺度从微小尺度到大型尺度,涉及众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方法和技巧。
一个非著名人士曾经这样比喻: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中的上层建筑,以多种基础地质学科为基础,这些基础学科就好比某
机器的零部件,而构造地质学就好比组装车间,虽然零部件可以做成精品,但组装后的机器能发挥更大的效用。
因此,要学好构造地质学,就必须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够熟练运动多种手段和方法。
同时,构造地质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构造地质学原理的相关知识,既要学会野外实地勘查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比如以穿越法进行构造观察、描述和野外测量等),也要熟练掌握各种主要地质构造现象的读图分析方法技巧,并且能够绘制相关的地质构造分析成果图件;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模拟实验方法(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实验)。
为此,各大院校均设置了构造地质学的野外构造实习计划和室内实验课程,从多方面训练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野外各种地质构造图件的编绘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二、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中应关注的问题
基于构造地质学的上述特点,为了提高构造地质学的教学效
果,除了讲好课程的主要内容外,还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绪论,明确构造地质学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使学生对构造地质学的重要性有深刻的了解,在绪论部分除了向学生介绍构造地质学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
法之外,要重点讲解构造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意义,以及构造地质学在科研工作和生产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对构造地质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有深刻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为学习本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构造地质学的重要性只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造地质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利油气区通常与背斜的高隆部位、断层、不整合等多种构造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圈闭。
近年来随着普光气田的发现与大规模开采,构造低部位找油气、深部找油气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多期活动断裂多油气成藏的控制和改造也受到了重视,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对于构造地质学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必须有更加深刻的、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熟练并灵活运用多种构造分析方法,才能满足当前油气勘探工作的需要,使学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在油气勘探行业中创造辉煌。
(2)构造地质学在环境地质与自然灾害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汶川地震造成数十万人员伤亡,多个县城被毁,源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强烈活动;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的发生,都跟断裂带的活动密切相关。
这些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与断层的性质和活动性有关。
理清主要断裂的活动性和发育特征,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少损失,学好构造地质学是必要的。
3)工程建设也离不开构造地质学。
公路、铁路、桥梁、隧
道、房屋建设等工程的选址、建设,都与构造地质学有关,需
要查明工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利用构造地质学原理的相关知
识,评价工程的稳定性。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加强课堂理论教学
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既是符合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的要求,也是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
对于地质构
造的空间形态、空间展布特征等,通过形象逼真的空间模型的演示、大量典型而又美观的野外照片,丰富多彩的插图等方式,既丰富了课堂内容,也能够使学生对地质构造能够有更加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加强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记忆,有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空间概念,能够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地质构造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某些比较抽象。
仅仅通过文字描述和讲解,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要点,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对于一些典型构造现象,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准确理解其空间展布特征,而对于初学者而言,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图形制作软件和三维建模软件,绘制地质构造的三维构造形态,通过从不同角度的观察,深刻理解地质构造的空间发育特征。
比如,绝大多数同学对面状构
造的产状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线状构造的产状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不好区分倾伏向、倾伏角、侧伏向和侧伏角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效果,分别用铅直面和水平面去截切已知的线状构造
及其所在的岩层面,能够使学生对这几个概念有深刻
而又清晰的理解。
再例如纵弯褶皱的形成过程及其伴生构造现象、逆冲推覆构造中飞来峰和构造窗的形成过程,以flash 动画的形
式,可以清晰地、形象而又逼真地实现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使学生能够记忆深刻、把握住问题的实质;同生背斜的形成,是一个边沉积边隆升发生褶皱的过程,不同的隆升速率和不同沉积速率,可以形成不同几何形态的构造现象,学生对于这一关系较难理解,通过使用构造模拟软件的数值模拟方法,可以直观地再现褶皱的隆升过程和沉积过程,形象地反映了隆升速率、沉降速率及褶皱几何特征之间的关系,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应强化构造地质学实践性方面的教学构造地质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油气勘探、灾害预防与减灾、工程地质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应该强化其实用性和实践性方面的教学。
概况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对野外地质构造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其二是对已有资料的综合分析;其三是绘制合理的、准确的、精美的成果图件。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置有相应的野外实习环节,但野外实习不仅仅是对野外地质构造现象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野外复杂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野外实际的地质现象,并不像教材中那样典型和模式化,现存的大多数构造是经过长期的、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复合叠加而形成的,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思路,有条理地、系统地、全面地进行,将野
外观察的第一手资料尽可能准确全面地描述、测量和记录。
实习
指导老师应侧重于讲授观察方法和技巧,以学生观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老师再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进行再观察、再分析,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能够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资料的综合分析,主要包括数据的整理和图件的综合分析,使用最多的是地质图、构造图和剖面图。
地质图是构造地质工作者使用的最重要的图件,阅读和分析地质图,是地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地质图是平面图,学生在初学时,还没有建立起空间概念模型,很难将平面图中出现的构造现象与空间展布特征联系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使用三维立体图形加动画演示的方式,从地质图的成图原理到平面投影的展布特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讲解,使学生从立体到平面,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理解地质图。
例如,课内实验教材中使用的暮云岭地区地质图,是针对褶皱地区地质图的分析实例。
图中包含多种形态的褶皱:两翼地层倾向相反的斜歪褶皱、两翼地层倾向相同的倒转褶皱、褶皱枢纽向两端倾斜的倾伏褶皱、同一套岩层中产状发生变化形成的多级褶皱等,学生难以理解这些褶皱在空间的展布和组合关系。
通过对各种形态褶皱从立体到平面的成图过程,再加上三维数字模型形象的动画演示,就能够使学生比较容
易的理解不同特征的褶皱在地质平面图中的形态和展布,再根据
平面形态特征反推其空间形态,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建立
清晰的空间概念。
同时,应建立读图分析题库,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多种图件的综合分析,提高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考试命题也应该增加读图分析方面内容,督促学生平时多用功学习和练习,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搞考前突击复习。
三、结论
总之,构造地质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对于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自然灾害预防与减灾、工程建设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复杂抽象的地质构造现象以通俗形象的方式给学生讲解清楚,注重野外观察能力、综合读图分析能力和准确高效的图件绘制能力的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优秀的构造地质人才。
基金项目:四川教改项目“油气勘探类学科实践教学与实习基地数字化建设与实践”与“油气勘探国际化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