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案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合集下载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教案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教案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教案本文为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教案,按照教案的格式进行书写。

教案主题: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一、教学目标1. 了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2. 掌握求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3. 能够应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等差数列a. 定义: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差保持恒定的数列。

b. 公式:第n项公式为an = a1 + (n-1)d。

c. 求和公式:Sn = (a1 + an) * n / 2。

d. 实例演练: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熟悉等差数列的求解过程。

2. 等比数列a. 定义: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比保持恒定的数列。

b. 公式:第n项公式为an = a1 * r^(n-1)。

c. 求和公式:Sn = (a1 * (r^n - 1)) / (r - 1),其中r不等于1。

d. 实例演练: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求解方法。

三、教学步骤1. 等差数列教学a. 引入:通过引入一组连续的数字,介绍等差数列的概念,并引发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思考。

b. 定义:给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并通过示例展示等差数列的规律。

c. 公式推导:由示例引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推导的思路。

d. 实例演练:让学生通过计算练习题来掌握等差数列的求解方法。

e.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等差数列的性质和应用场景。

2. 等比数列教学a. 引入:通过一组倍增或倍减的数字,介绍等比数列的概念,并引发学生对等比数列的思考。

b. 定义: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并通过示例展示等比数列的规律。

c. 公式推导:由示例引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推导的思路。

d. 实例演练:让学生通过计算练习题来掌握等比数列的求解方法。

e.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等比数列的性质和应用场景。

四、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练习题;2. 学生使用:练习题、作业本。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数学教案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数学教案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数学教案引言:数列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数学概念,是指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的集合。

其中,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数学中最常见的两种数列。

它们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与运算方法对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教案将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

一、等差数列1. 等差数列的定义与公式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任意两个相邻项之差都是一个常数的数列。

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则第n项可表示为an=a1+(n-1)d。

其中,a1为首项,d为公差,n为项数。

案例:一个等差数列的首项为3,公差为4,求该等差数列的第10项。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与应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指可以通过首项、公差和项数,直接求得等差数列的第n项。

通项公式为an=a1+(n-1)d。

案例: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第5项为21,公差为7,求该等差数列的前10项和。

3. 等差数列的性质与运算等差数列具有以下性质和运算方法:(1)等差数列的任意两项的和等于这两项所夹项的两倍。

(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可以通过n(n+1)/2求得。

案例:某等差数列的前5项和为30,公差为2,求该等差数列的首项和第7项。

二、等比数列1. 等比数列的定义与公式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任意两个相邻项之比都是一个常数的数列。

设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q,则第n项可表示为an=a1 * q^(n-1)。

其中,a1为首项,q为公比,n为项数。

案例:一个等比数列的首项为2,公比为3,求该等比数列的第5项。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与应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指可以通过首项、公比和项数,直接求得等比数列的第n项。

通项公式为an=a1 * q^(n-1)。

案例:已知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为16,公比为2,求该等比数列的前6项和。

3. 等比数列的性质与运算等比数列具有以下性质和运算方法:(1)等比数列的任意两项的比等于这两项所夹项的指数幂。

沪科版高中数学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教案

沪科版高中数学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教案

7.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是在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并能采用了倒序相加法,思路的获得得益于等差数列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都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这一性质的认识“倒序相加”数学方法.二、教学目标设计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和方法.2.会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三、教学重点及难点等差数列n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及简单应用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四、教学用具准备五、教学流程设计六、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1.观察高斯是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高斯十岁时,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题目,老师说:“现在给大家出道题目:1+2+…+100=?”过了两分钟,正当大家在:1+2=3;3+3=6;4+6=10;…算得不亦乐乎时,高斯站起来回答说:“1+2+3+…教师问:“你是如何算出答案的?高斯回答说:“因为1+100=101;2+99=101;…;50+51=101,所以101×50=5050.”2.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作为数学王子的高斯从小就善于观察,敢于思考,所以他能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发(2)该故事还告诉我们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这就是“倒序相加”3.讨论如图,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2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这是一堆放铅笔的V形架,这形同前面所接触过的堆放钢管的示意图,看到此图,大家都会很快捷地找到每一层的铅笔数与层数的关系,而且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利用它便可以求出每一层的铅笔数.那么,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呢?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等差数列求和问题?这个问题,类似于刚才我们所遇到的小故事中的问题,它可以看成是求等差数列1,2,3,…,n ,…的前120项的和.在上面的求解中,我们设想:如果还有一堆同样放置的铅笔的V 形架.我们将它倒置拼在一旁,那么这时每层铅笔的个数相同.可以发现所求的和可用首项、末项及项数n 来表示,且任意的第k 项与倒数第k 项的和都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这就启发我们如何去研究一般地等差数列的前n 项的和公式.如果我们可归纳出这一个公式,那么上述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二、学习新课1.公式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1:2)(1n n a a n S +=. 推导过程: 证明:n n n a a a a a S +++++=-1321 ①1221a a a a a S n n n n +++++=-- ②①+②:)()()()(223121n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S ++++++++=-- .∵ =+=+=+--23121n n n a a a a a a .∴)(21n n a a n S +=. 由此得:2)(1n n a a n S +=. 2.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2:2)1(1d n n na S n -+=. 用上述公式要求n S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n a a n ,,1.把d n a a n )1(1-+= 入公式1即得:2)1(1d n n na S n -+=. 此公式要求n S 必须已知三个条件:d a n ,,1 (有时比较有用)总之:两个公式都表明要求n S ,必须已知n a d a n ,,,1公式2又可化成式子:21().22n d d S n a n =+-当d ≠0 2.例题分析 例1 一个堆放铅笔的V 型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20支,这个V 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解:由题意可知,这个V 形架上共放着120层铅笔,且自下而上各层的铅笔成等差数列,记为{}n a ,其中120,11201==a a ,根据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公式,得72602)1201(120120=+⨯=S . 答:V 形架上共放着7260 3.问题拓展例2 等差数列-10,-6,-2,2,…前多少项的和是54?解:设题中的等差数列为{}n a ,前n 项的和为n S ,则54,4)10()6(,101==---=-=n S d a .由公式可得5442)1(10=⨯-+-n n n . 解得3,921-==n n (舍).故等差数列-10,-6,-2,2…前9项的和是54.三、巩固练习1.求集合{}100*,7|<∈==m N n n m m M 且 解:由1007<n 得 72147100=<n . ∴正整数n 共有14个即M 中共有14个元素. 即7,14,21,…,98是为首项71=a 1498a =的等差数列.∴7352)987(14=+⨯=n S .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1:2)(1n n a a n S +=. 2.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2:2)1(1d n n na S n -+=. 3.21(),22n d d S n a n =+-,当d ≠0,是一个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式. 五、作业布置课本练习:p19,1,2,3.补充练习:1.已知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为a ,前n 2项和为b ,求前n 3项和.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求其前n 项和的公式. 补充练习参考答案1.3()b a - 2. 23n S n n =+七、教学设计说明该节课是通过对于1+2+3+…+100的算法,发现等差数列任意的第k 项与倒数第k 项的和等于首、末项的和,从而得出了求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思路,获得求和的一般思路.关键是通过具体的例子发现一般规律,然后导出前n 项和公式.教师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推导,逐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及归纳的思想方法.7.2(4)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在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公式后的一节练习课.在知晓公式的两种表示形式后,进一步分析公式的特征,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二、教学目标设计1.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公式.2.了解等差数列的一些性质,并会用它们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从而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点及难点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灵活应用求和公式解决问题四、教学用具准备五、教学流程设计六、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1.回忆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所学主要内容.1.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2)(1n n a a n S +=和2)1(1d n n na S n -+=. 2.()21(),022n d d S n a n d =+-≠是一个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式. 2.思考两个求和公式的基本特征和使用条件.3.讨论二、学习新课1.基本问题简析求集合M ={m |m =2n -1,n ∈N *,且m <60}的元素个数及这些元素的和.分析:由2n -1<60,得n <261. 又∵n ∈N *. ∴满足不等式n <261的正整数一共有30个. 即集合M 中一共有30个元素,可列为:1,3,5,7,9,…,59.它们组成一个以1a =1,30a =59,n =30的等差数列.∵n S =2)(1n a a n +,∴30S =2)591(30+=900. 故集合M 中一共有30个元素,其和为900.2.例题分析例1.在小于100的正整数中共有多少个数能被3除余2分析:满足条件的数属于集合,M ={m |m =3n +2,m <100,m ∈N *,n ∈N }解:分析题意可得满足条件的数属于集合.M ={m |m =3n +2,m <100,n ∈N }由3n +2<100,得n <3232,且m ∈N *, ∴n 可取0,1,2,3, (32)即在小于100的正整数中共有33个数能被3除余2.把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出来就是:2,5,8, (98)它们可组成一个以1a =2,d =3, 33a =98,n =33的等差数列.由n S =2)(1n a a n +,得33S =2)982(33+=1650. 故在小于100的正整数中共有33个数能被3除余2,这些数的和是1650.例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此可以确定求其前n 项和的公式吗?分析:若要确定其前n 项求和公式,则要确定1a 和d ,由已知条件可获两个关于1a 和d 的关系式,从而可求得.解:由题意知1220,3102010==S S .代入公式d n n na S n 2)1(1-+=. 可得⎩⎨⎧=+=+122019020310451011d a d a 解得14,6.a d =⎧⎨=⎩2(1)4632n n n S n n n -∴=+⨯=+. [说明](1)一般来说,等差数列的求解中,就是已知1,,,,n n a a n d S 这五个量中的三个量,求另外的两个量的问题.其中1a 和d 是关键的基本量.(2)从本题还可以看来,由S 10与S 20可确定S n .事实上,已知两次代入求和公式就可以求出基本量1a 和d ,因此确定n S .补充练习: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和为100,前100项和为10,求它的前110解:在等差数列中,10S ,20S -10S ,30S -20S ,……,100S -90S ,110S -100S 组成以10S 为首项、100D d =(其中d 为原等差数列的公差)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新数列的前10项和=原数列的前100项和.1010S +2910⨯·D=100S =10.解得D=-22. ∴ 110S -100S =10S +10×D =-120, ∴ 110S =-110.[说明] 本题可以用等差数列前10项、前100项公式求得首项和公差,再求得前110项和.本题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例3.已知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n S 是其前n 项和,求证:6S ,12S -6S ,18S -12S 成等差数列.证明:设{},n a 首项是1a ,公差为d ,则6543216a a a a a a S +++++=∵121110987612a a a a a a S S +++++=-)6()6()6()6()6()6(654321d a d a d a d a d a d a +++++++++++=1234566()3636.a a a a a a d S d =++++++=+ 1817161514131218a a a a a a S S +++++=-)6()6()6()6()6()6(121110987d a d a d a d a d a d a +++++++++++=d a a a a a a 36)(121110987++++++=d S S 36)(612+-=.12186126,,S S S S S --∴是以36d 3.问题拓展已知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n S 是其前n 项和,求证:k k k k k S S S S S 232,,--(+∈N k )成等差数列.证明:同理可得k k k k k S S S S S 232,,--是以2k d (或22k k S S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说明]该问题是对上面例题的推广.三、巩固练习1.一个等差数列前4项的和是24,前5项的和与前2项的和的差是27,求这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分析:将已知条件转化为数学语言,然后再解.解:根据题意,得4S =24, 5S -2S =27.则设等差数列首项为1a ,公差为d ,则1114(41)424,25(51)2(21)(5)(2)27.22d a d d a a -⎧+=⎪⎪⎨--⎪+-+=⎪⎩解得:13, 2.a d ==∴n a =2n +1.2.两个数列1, 1x , 2x , ……,7x , 5和1, 1y , 2y , ……,6y , 5均成等差数列,公差分别是1d ,2d , 求21d d 与621721y y y x x x ++++++ 解:∵5=1+81d , 1d =21. 又5=1+72d , 2d =74. ∴ 21d d =87; ∵ 1x +2x +……+7x =74x =7×251+=21, 1y +2y + ……+6y =3×(1+5)=18.∴ 621721y y y x x x ++++++ =67. 3.在等差数列{n a }中, 4a =-15, 公差d =3,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解法1:∵4a =1a +3d , ∴-15=1a +9, 1a =-24.∴n S =-24n +2)1(3-n n =23[(n -651)2-36512]. ∴当|n -651|最小时,n S 最小. 即当n =8或9时,8S =9S =-108最小.解法2:由已知解得1a =-24,d =3,n a =-24+3(n -1).∵由n a ≤0得n ≤9.∴9a =0.∴当n =8或9时,8S =9S =-108最小.[说明] 以上巩固练习题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灵活运用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公式;(2){}n a 是等差数列,n S 是其前n 项和,则k k k k k S S S S S 232,,--(k N *∈)仍成等五、作业布置补充练习: 1.一个凸n 边形各内角的度数成等差数列,公差是10°,最小内角为100°,求边数n .2.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2项和为354,前12项中偶数项的和与奇数项的和之比为32:27,求公差d .3.两个等差数列,它们的前n 项和之比为1235-+n n , 4.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已知3a =12,12S >0,13S <0,(1)求公差d 的取值范围;(2)指出1S , 2S , 3S , ……, 12S 补充练习参考答案1.82.53.83 4.(1)2437d -<<-;(2)6S 最大 7.3(1)等比数列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小节的重点是等比数列和等比中项的概念,理解的关键是发现相邻项之间的关系. 本小节的难点是等比数列的递推公式.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掌握相邻两项或三项之间运算关系.二、教学目标设计理解等比数列和等比中项的概念; 能正确计算公比及相关的项;通过对等比数列的学习,培养观察、类比分析能力.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等比数列和等比中项的概念;难点:等比数列递推关系.四、教学流程设计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回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什么叫等差数列、等差中项?递推关系式是什么?二、讲授新课1、等比数列(1)等比数列的概念引入研究下面3个数列的递推公式及其特点(课本P19)1,2,4,8,…; ①5,25,125,625,…; ②1,-21,41,-81,…; ③ 解答:数列①②③的递推公式分别是:数列①:()⎩⎨⎧=≥=-12211a n a a n n , 数列②:()⎩⎨⎧=≥=-52511a n a a n n , 数列③:()⎪⎩⎪⎨⎧=≥-=-122111a n a a n n .[说明]启发学生观察并发现如下结论:这三个递推公式都可以写成()为非零常数q n q a a n n ,21≥=-的形式,得出相邻两项之间的关系. (2)等比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样的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小写字母q 表示. 2、等比中项(1)等比中项的概念与等差中项的概念类似,如果b G a ,,成等比数列,那么G 叫做b a 与的等比中项. 等比中项的性质:(1) 如果三个数成等比数列,那么等比中项的平方等于另两项的积.(2)在一个等比数列中,从第二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比中项.3、概念深化以a 为等比中项的三个数可表示为aq a qa ,,,显然它们的积是等比中项的立方. 4、例题解析例1.在数列{}n a 中,如果数列{}n a 为等比数列,12100,50a a =-=-,求公比q 及3a ,并用计算器计算5a 、8a .解:12q = ,3a =-25,5a =-6.25,8a =-0.78125 [说明]①启发学生利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即相邻两项的关系解决问题.②让学生回味计算过程,为研究通项公式作铺垫.例2.求9与25的等比中项G .解:G =15±.例3.在2与9之间插入两个数,使前三个数依次成等差数列,后三个成等比数列,试求出这个数列.解:设插入的两个数依次为b a 与,则有⎩⎨⎧==+a b a b 9222 , 解得b a 与分别为23,41-或4,6, 所以这个数列的各项为2,23,41-,9或2,4,6,9 例4.有四个数,前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后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并且第一个数与第四个数的和为37,第二个数与第三个数的和为36,求这四个数.(补充)解:设前三个数分别为d a a d a +-,,,则第四个数为()ad a 2+, 由 ()⎪⎩⎪⎨⎧=++=++-36372d a a a d a d a 解得48116==a a 或,294-==d d 或, 所求的四个数是12,16,20,25或449,463,481,499. [说明] 合理利用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性质,可使本题求四个量转化为求两个量.三、巩固练习四、课堂小结等比数列与等比中项的概念,探究它们的递推关系,利用定义进行正确的计算.五、课后作业书面作业: 习题7.3 A 组 5、7 B组 1、37.3(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一、教学内容分析本章知识内容采用等差、等比数列分开的编写顺序,即先后给出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再研究两种数列的通项公式,最后是两种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由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形式上的相似性,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类比思想.同时,探索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所用的归纳方法是研究数列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因此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运用,希望加深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迁移能力.二、教学目标设计1、在知道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基础上,运用类比的数学思想, 得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2、熟练运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3、领悟类比的数学思想,通过积极思维培养探索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难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应用. 四、教学教具准备五、教学流程设计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引入1、复习: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通项公式2、引入: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学生推导公式:11-⋅=n n q a a ,N n ∈*;[说明]:学生在知道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基础上,类比先前的方法,自主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应请学生注意公式的特征. 二、公式的应用例题1:在2与9之间插入两个数,使前三个数依次成等差数列,后三个数成等比数列,试写出这个数列.例题2:数列{}n b 的通项公式为n n b 23⋅=,且n n n b b c 212+=-,求证:{}n c 是等比数列 [说明]:应用等比及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以及方程思想解决问题. 三、实际应用例题3:同书本P23 例题5[说明]:1、通过读流程图,由递推公式得到通项公式; 2、了解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区别与联系;3、本题也是学生回顾等比数列归纳,推导的过程.例题4:某产品经过4次革新后,成本由原来的105元下降到60元.如果这种产品的成本每次下降的百分率相同,那么每次下降的百分率是多少(精确到0.1%)? [说明]:提高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1、知识内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拓展及实际应用;2、思想与方法:归纳探索、类比推广以及方程思想. 五、作业布置书本P 22 3 P 24 1,2. 七、教学设计说明7.3(3)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1)一、教学内容分析《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了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 项的求和公式、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知识内容后,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研究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公式完整了数列体系,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求和、数列的极限等内容打下基础,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数列是函数的延续,它实质上是可以看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函数思想同样在本节渗透.等比数列求和在产品的规格设计、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学习数列需要观察、分析、猜想及综合运用其它知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是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好题材. 二、教学目标设计1.进一步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2.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及其初步应用;3.初步形成观察问题、灵活运用基本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及其初步应用. 难点: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用具准备 五、教学流程设计 六、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1) 印度国王西拉谟与国际象棋发明家的故事.相传国王要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上的64格中的第1格放入1粒麦粒,第2格放入2粒麦粒,第3格放入4粒麦粒,第4格放入8粒麦粒,依此类推,每一个格子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完64个格子为止.”国王立即答应了.问国王将会给发明者多少粒麦粒?[说明] 以小故事切入,具有趣味性,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明确知识的现实应用.(2)建立数学模型.求麦粒的数目,实际上是什么数学问题呢?实际是计算1+2+4+8+…+632(=64S )的值,即求以1为首项、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的前64项的和.(2) 求解数学模型.观察上式的特点,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等差数列类比.在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时,充分利用了公差,即21a a d =+,31412,3,a a d a a d =+=+ …,1(1)n a a n d =+-;另外又可以写为1n n a a d -=-,22n n a a d -=-,…,1(1)n a a n d =--,这才有了逆序相加法.那么,对于等比数列是否也可以充分利用公比呢? 方法一:每一项乘以2后都得到它的后一项.64S =1+2+4+8+…+632,264S =2+4+8+…+632+642,两式右边有62项相同.相减,得64642 1.S =-方法二:逆向思考,提取2,就得到前一项.64S =1+2+4+8+…+6362212(1242)=+++++=1+263S =636412(2)S +-解得,64642 1.S =-据查每千克小麦约10万粒,64S 约111.8410⨯吨.2004年世界粮食总产量为92.2510⨯吨,因此64S 相当于当今世界82年的粮食总产量. [说明]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意识到631242++++的模型就是前63个格子里麦粒数目的和,即等比数列前64项的和.(4)反思抽象.以上解决了一个特殊等比数列前几项的和,那么对于一般的等比数列,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并加以解决.[说明] 问题由学生提出,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一般地,设等比数列{}n a 的公比为q ,则211231111.n n n S a a a a a a q a q a q -=++++=++++(5)解决问题.从特殊问题推广到一般问题,是否可以继续使用解决特殊问题的方法呢?试一试.[说明] 板书时,可以利用前面的特殊化例子,将2改为q 即可,一方面可以节约时间和板书空间,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方法一:211111n n S a a q a q a q -=++++, 23111111n n n qS qa a q a q a q a q -=+++++相减,得11n n n S qS a a q -=-,即1(1)(1)n n q S a q -=-当1q ≠时,1(1).1n n a q S q-=-当1q =时,12n a a a ===,则1.n S na =方法二:2122111111111()n n n S a a q a q a q a q a a q a q a q --=++++=+++++=111()n n n a qS a q S a -+=+- 即,1(1)n n q S a qa -=-当1q ≠时,1.1nn a qa S q-=-当1q =时,12n a a a ===,则1.n S na =(方法一和方法二完全是特殊化问题的翻版,可以让学生直接回答,进一步理解公式的推导方法和过程.)(6)讨论探究.同学们还有其它的解法吗?[说明] 引起学生求胜心,激发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完成.由等比数列的定义,得32121nn a a a q a a a -====,运用比例的性质, 23121n n a a a q a a a -+++=+++,即1n n nS aq S a -=-当1q ≠时,1.1nn a qa S q-=-当1q =时,12n a a a ===,则1.n S na =2、概念分析(1)对问题结构的观察分析,不同的视角获得不同的解题方法.要勤思考. (2)方法一称为错位相减法.这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不仅仅在解决数列问题时有重要应用,而且在类似问题(如:函数)中也将发挥它的作用.我们既重视公式的应用,也要重视公式的推导方法.(重结论,也重过程.)(3)使用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必须注意到公比是否等于1,1q =与1q ≠的公式形式是不一样的.(4)在1q ≠时,求和公式将根据已知条件有不同的选择.1(1)1n n a q S q-=-,1.1n n a qa S q -=- (5)求和公式中有5个量1,,,,n n a q n a S ,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分析得到:若已知其中的3个量,则可以求得其它的2个量,即所谓的“知三求二”.3.例题例1.求下列等比数列的各项的和: (1)11111,,,,24816; (2)127,9,3,,.243-选题目的:直接应用公式,选择公式,熟练公式.答案:(1)3116;(2)4921.243 例2.已知公比为12的等比数列的前5项和为318,求这个数列的1a 及5.a选题目的:逆向应用公式. 答案:12a =,51.8a =例3.已知等比数列11,,1,93,求使得n S 大于100的最小的n 的值.选题目的:综合应用公式.答案:使得n S 大于100的最小的n 的值为7.例4.设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3n n S a =+.当常数a 满足什么条件时,{}n a 才是等比数列?选题目的:沟通n a 与n S 的关系,灵活应用公式. 答案:1a =- 4、练习P27—练习7.3(4)—1,2,3 5、小结先由学生进行小结,再由教师进行小结.本节课从一个实例出发,探索了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错位相减法是我们的重要收获.不仅重视探索得到的结论,更应重视探究的过程,重视思维方法(还有两种推导方法).应用求和公式时一定要首先判断等比数列的公比是否等于1,再选择公式.本节课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方程思想、等价转化. 6、作业七、教学建议与说明(1)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特点,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式推进教学.(2)具体实例是浅层次要求,使学生有概括印象,从而推广到一般情形.让学生自己推广,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3)重点是公式的推导,这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灵活性、严密性的良好素材,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4)公式推导中,以启发性强的设问层层推进,让学生尝试探索,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宽松的、开放式的环境,可以小组讨论等,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胆量.八、教学反思现实课堂教学中必然会有教师备课中预想不到的问题出现,恰如其分地处理能反映教师的机智,更表现了尊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比如就有学生在求解64S =1+2+4+8+…+632时注意到了数字的特殊性,灵活解决1+64S =1+1+2+4+8+…+632=2+2+4+8+…+632=4+4+8+…+632=…=264,则64S =632-1. 简单明了.若将公比2改为3,则该方法就不能发挥作用,真正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特殊性的方法不见得适用于一般性.抓住时机进一步理解特殊与一般的关系.由等比数列的定义,运用比例的性质探索求和的方法学生不容易想到,需要教师启发引导,“回到定义去!”,并及时进行数学文化渗透:这是两千多年前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提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但都紧紧围绕等比数列的定义,所谓“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强调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和实质,并强调错位相减法的重要性:在解决特殊数列求和中的价值体现.7.3(4)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2)一、教学内容分析7.3(3)主讲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及基本应用,7.3(4)重点讲公式的应用,突出求和公式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公式的回顾,从等比数列定义出发,挖掘等比数列的特点,强化错位相减的目的性,渗透“类比”、“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补充例1,加强公式的灵活运用,引导学生探究题目内在的特征,并进行归纳、推广;补充例2把握准阅读理解,实施文字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转化,突破数学建模这一难关,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实际,用于实际,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设计1.准确、熟练、灵活运用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形成观察、归纳、推广的意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分类讨论、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3.营造探究的气氛,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应用;实际问题数学化 四、教学用具准备 五、教学流程设计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公式回顾(1)等比数列前n 项公式推导方法① 错位相减(突出错项相减的目的性)② 方程思想111()n n n n S a qS a q S a -=+=+- (突出构造方程的思想) ③ 定义出发运用等比定理(突出转化思想) (2)公式的再认识111(1)11nn na q S a q q q=⎧⎪=-⎨≠⎪-⎩①公式的形式(分类思想) ②公式的应用(方程思想) (3)巩固练习 ①求和1111393n ++++(突出项数变化) ②求和2335(21)n x x x n x +++- (培养观察的意识,突出分类思想)2.公式应用例1.已知等比数列{}n a 中, 4820,1640S S =-=-,求12S .设问1:能否根据条件求1a 和q ? 如何求? 一定要求q 吗?(基本量的确定) 设问2:等比数列中每隔4项的和组成什么数列? (探究等比数列内在的联系) 设问3:若题变: 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且2,,(0)n n S a S b ab ==≠求3n S222322,()()n nn n n n n n n S S b a b a a ab b q S S S S q b b a S a a a----+===+-=+-=引导学生归纳:若{}n a 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则每隔n 项的和组成一个首项为n S ,公比为n q 的等比数列.(学生类比等差数列相关结论)[说明]解题首先考虑的是通法,先确定基本量1,a q 然后再求和,其次分析题目的特点、内在结构,探索规律,并从特殊向一般推广,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4.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教师提炼)(1)主要内容:公式的灵活运用,求和公式解决应用问题; (2)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方程、转化与化归等. 5.作业七、教学设计思想数列求和问题中,蕴涵着许多重要数学思想方法.如方程思想,函数思想,递推,归纳,分类讨论等.数学教学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获得的过程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第(1)节课主要是公式的推导和基本应用,第(2)节课侧重于公式的灵活应用及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该节内容是发展学生应用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公式的回顾主要再现公式推导思路,强化方法,巩固练习突出项数变化,分类讨论思想,补充的例1可以用通法先确定基本量再求和,但根据该题的结构特点,教师为学生探究学习创设平台,鼓励学生发现规律,推广结论,严格推理,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例2较抽象, 教师设计了三个设问,教学生如何理解题意,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强化学生应用的意识.。

高中数学教案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高中数学教案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一、高考考点1.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定义的应用:主要用于证明或判断有关数列为等差(或等比)数列.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几项和公式及其应用:求;求;解决关于或的问题.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及其应用:求;求;解决有关或的问题.4.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小)综合问题.5.等差数列及等比数列的主要性质的辅助作用:解决有关问题时,提高洞察能力,简化解题过程.6.数列与函数、方程、不等式以及解析几何等知识相互结合的综合题目:以高中档试题出现,重点考察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要点(一)、等差数列1.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认知:{}为等差数列- =d(n∈N※且d为常数) - =d (n 2, n∈N※且d为常数) 此为判断或证明数列{}为等差数列的主要依据.2.公式(1)通项公式: = +(n-1)d:引申: = +(n-m)d (注意:n=m+(n-m) )认知:{}为等差数列为n的一次函数或为常数 =kn+b (n )(2)前n项和公式: = 或 =n +认知:{}为等差数列为n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0或 =n = +bn(n )3.重要性质(1){}为递增数列 d>0; {}为递减数列 d<0; {}为常数列 d=0(2)设m,n,p,q ,则m+n=p+q + = + ;(3)2m=p+q 2 = +.即等差数列中,如果某三项(或更多的项)的项数成等差数列,则相应的各项依次成等差数列.(4)设 , , 分别表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次n项和,再次n项和,…则, , …依次成等差数列.(二)等比数列1、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认知:(1){}为等比数列 =q (n∈N※且q为非零常数) =q(n≥2,n∈N※且q为非零常数)(2){}为等比数列(n≥2,且≠0 ) (n ※,且≠0)2.公式(1)通项公式: = ;引申: = (注意:n=m+(n-m) )认知:{}为等比数列 =c (c,q均是不为0的常数,且n )(2)前n项和公式认知:{}为等比数列 =A +B (其中n ,且A+B=0).3.主要性质:(1)设m,n,p,q ,则有m+n=p+q ; (2)2m=p+q即在等比数列中,如果某三项(或更多的项)的项数成等差数列,则相应的各项依次成等比数列.(3)设 , , ,……分别表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次n项和,再次n项和,……,则 , , ,……依次成等比数列。

等差与等比数列的应用教案

等差与等比数列的应用教案

等差与等比数列的应用教案一、引言本教案旨在介绍等差与等比数列的应用,并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其重要性和实际运用场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等差与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知识概述1.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指具有相同公差的数列,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相等。

其通项公式为an = a1 + (n-1)d,其中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n表示项数。

2. 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指具有相同公比的数列,每一项与前一项之比都相等。

其通项公式为an = a1 * r^(n-1),其中a1表示首项,r表示公比,n表示项数。

三、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的应用1.1 等差数列的求和对于给定的等差数列,通过求和公式Sn = [2a1 + (n-1)d] * n/2,可以快速求得其前n项和。

1.2 等差数列在商业中的应用等差数列的性质使得其在商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利润、销售额、库存等指标往往可以用等差数列来刻画。

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案例来了解等差数列在商业中的运用。

2. 等比数列的应用2.1 等比数列的求和对于给定的等比数列,通过求和公式Sn = a1 * (1-r^n) / (1-r),可以快速求得其前n项和。

2.2 等比数列在科学中的应用等比数列的特性使得其在科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细胞分裂、放射性衰变、物种繁殖等现象可以用等比数列来建模。

学生可以通过具体案例,深入理解等比数列在科学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总结等差与等比数列的特性,并从实际生活中找出案例,引导其分析、归纳和掌握相应的应用方法。

2. 讨论法根据给定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观点,从不同角度思考等差与等比数列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3. 实践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计算,将等差与等比数列的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出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差与等比数列的应用场景。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教案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教案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教案一、引言数列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可以用来描述一系列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最常见的两种数列,它们有着很多有趣的性质和特点。

本教案旨在通过介绍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以及相关性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种数列的规律和应用。

二、等差数列1. 定义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

设数列的首项为$a_1$,公差为$d$,则其通项公式为$ a_n = a_1 + (n-1)d$。

其中,$n$表示第$n$项。

2. 性质(1)首项与公差确定一个等差数列;(2)通项公式$ a_n = a_1 + (n-1)d$可以推导出公式$ a_n = a_{n-1}+ d$;(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可以通过求和公式$S_n =\frac{n}{2}(a_1 + a_n)$来计算。

三、等比数列1. 定义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比都相等的数列。

设数列的首项为$a_1$,公比为$r$,则其通项公式为$ a_n = a_1 \cdot r^{(n-1)}$。

其中,$n$表示第$n$项。

2. 性质(1)首项与公比确定一个等比数列;(2)通项公式$ a_n = a_1 \cdot r^{(n-1)}$可以推导出公式$a_n =\frac{a_{n-1}}{r}$;(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可以通过求和公式$S_n = \frac{a_1 \cdot (1-r^n)}{1-r}$来计算。

四、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比较1. 基本特点等差数列的相邻两项之差相等,而等比数列的相邻两项之比相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中有一个常数项$d$,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中有一个常数项$r$;等差数列中的公差$d$可以为任意实数,而等比数列中的公比$r$必须为非零实数。

2. 差异点等差数列的相邻两项之差为定值,而等比数列的相邻两项之比为定值;等差数列的项之间的差值随着项的增加保持不变,而等比数列的项之间的倍数随着项的增加保持不变;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中涉及到项的位置$n$,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中涉及到项的幂数$n-1$。

高中数学数列单元整理教案

高中数学数列单元整理教案

高中数学数列单元整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常用数列的定义和性质;2. 理解数列的递推关系;3. 掌握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的方法;4. 能够应用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了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3. 能够求解数列的前n项和。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数之差都相等,则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an = a1 + (n-1)d前n项和公式:Sn = n/2 * (a1 + an)2. 等比数列的定义和性质: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数之比都相等,则这个数列称为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an = a1 * r^(n-1)前n项和公式:Sn = a1 * (1 - r^n) / (1 - r)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举例说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特点以及求解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解答相关问题。

四、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介绍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性质、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2. 示例演练:以具体例子演示如何求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

3. 练习与提问:让学生进行练习,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解决。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课堂积极性、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3.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竞赛和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六、教学反思:1. 及时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3. 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灵活运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高中数学数列单元整理教案范本,希會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教学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

高中数学教学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

高中数学教学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高中数学教学: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高中数学中常见的数列类型,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性质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以及它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是一种数学序列,其中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相等。

等差数列的一般形式为an = a1 + (n - 1)d,其中a1为首项,d为公差,n为项数。

1. 公差的概念公差d是等差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差值。

等差数列中的任意两项之间的差值都等于公差d。

公差可以为正数、负数或零。

2. 常见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有以下一些重要性质:- 求和公式: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n可表示为Sn = (n/2)(2a1 + (n - 1)d),其中n为项数。

- 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第n项可表示为an = a1 + (n - 1)d。

- 任意三项关系:等差数列中,已知任意三项,可以通过关系式解出公差d。

- 对称性质:等差数列中,如果一项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那么它的位置是中间项。

- 逆序数列:等差数列的逆序数列也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与原序列相等。

二、等比数列的性质等比数列是一种数学序列,其中每一项与前一项之比都相等。

等比数列的一般形式为an = a1 * r^(n - 1),其中a1为首项,r为公比,n为项数。

1. 公比的概念公比r是等比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比值。

等比数列中的任意两项之间的比值都等于公比r。

公比可以为正数、负数或零。

2. 常见等比数列的性质等比数列有以下一些重要性质:- 求和公式: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n可表示为Sn = a1 * (1 - r^n) / (1 - r),其中n为项数,且公比r不等于1。

- 通项公式:等比数列的第n项可表示为an = a1 * r^(n - 1)。

- 任意三项关系:等比数列中,已知任意三项,可以通过关系式解出公比r。

- 正比例关系:等比数列中,任意两项的比值都等于公比r。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教学设计

高三第一轮专题复习一、课程说明(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及其他性质公式;②进一步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化思想以及体会类比与归纳的数学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典例剖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勤思考、善总结,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探索、创新的学习品质。

(二)教材分析教材上基础知识详细,基本方法归纳基本到位,但对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运用及通项公式,求和公式例题讲解不足。

而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所以在本次复习中要弥补教材上的不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三学生,随着高二一年的学习,对于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一些基础知识有点模糊,对性质运用,基本方法不够深入,但是基础知识还是比较好,而且思维敏捷,所以本次复习也有了针对性。

(四)教学重点1.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概念,性质,和公式的理解。

2.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难点1.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性质的灵活运用。

2.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方法的相互渗透。

二、课前准备(一)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回顾旧知,通过常见重难题的讲练结合,让学生在自我探究合作、交流中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知识,并能在高考中得分;(二)教学器材(根据辅导地点所定)若是教室则为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扩音器;若在家中则借助小白板即可。

(三)时间分配虽内容较多,但重难点突出,且有针对性,所以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复习基础知识,用三分之二的时间重点讲解和练习性质及方法的运用,课后会有适量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三、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巩固有关等差、等比数列的结论1.等差数列{}n a 的任意连续m 项的和构成的数列232,,,m m m m m S S S S S --仍为等差数列.2.等差数列{}n a 中,若m n p q +=+,则q p n m a a a a +=+ 3.等比数列{}n a 中,若m n p q +=+,则m n p q a a a a ⋅=⋅ 4.等比数列{a n }的任意连续m 项的和构成的数列232,,,m m m m m S S S S S --仍为等比数列.5.两个等差数列{}n a 与{}n b 的和差的数列{}n n a b ±仍为等差数列. 6.两个等比数列{}n a 与{}n b 的积、商、倒数的数列{}n n a b ⋅、⎭⎬⎫⎩⎨⎧n n b a 、⎭⎬⎫⎩⎨⎧n b 1仍为等比数列. (二)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性质的灵活运用典型题例示范讲解例1已知函数f (x )=412-x (x <-2)(1)求f (x )的反函数f --1(x );(2)设a 1=1,11+n a =-f --1(a n )(n ∈N *),求a n ;(3)设S n =a 12+a 22+…+a n 2,b n =S n +1-S n 是否存在最小正整数m ,使得对任意n ∈N *,有b n <25m 成立?若存在,求出m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命题意图 本题是一道与函数、数列有关的综合性题目,着重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知识依托 本题融合了反函数,数列递推公式,等差数列基本问题、数列的和、函数单调性等知识于一炉,结构巧妙,形式新颖,是一道精致的综合题错解分析 本题首问考查反函数,反函数的定义域是原函数的值域,这是一个易错点,(2)问以数列{21na }为桥梁求a n ,不易突破技巧与方法 (2)问由式子41121+=+nn a a 得22111nn a a -+=4,构造等差数列{21na },从而求得a n ,即“借鸡生蛋”是求数列通项的常用技巧;(3)问运用了函数的思想解设y =412-x ,∵x <-2,∴x =-214y +,即y =f --1(x )=-214y +(x >0)(2)∵411,14122121=-∴+=++nn nn a a a a ,∴{21na }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a 1=1,21na =211a +4(n -1)=4n -3,∵a n >0,∴a n(3)b n =S n +1-S n =a n +12=141+n ,由b n <25m ,得m >1425+n , 设g (n )= 1425+n ,∵g (n )= 1425+n 在n ∈N *上是减函数,∴g (n )的最大值是g (1)=5,∴m >5,存在最小正整数m =6,使对任意n ∈N *有b n <25m 成立例2(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设等比数列{a n }的各项均为正数,项数是偶数,它的所有项的和等于偶数项和的4倍,且第二项与第四项的积是第3项与第4项和的9倍,问数列{lg a n }的前多少项和最大?(lg2=0 3,lg3=0 4)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与对数运算法则,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之间的联系以及运算、分析能力知识依托 本题须利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合理转化条件,求出a n ;进而利用对数的运算性质明确数列{lg a n }为等差数列,分析该数列项的分布规律从而得解错解分析 题设条件中既有和的关系,又有项的关系,条件的正确转化是关键,计算易出错;而对数的运算性质也是易混淆的地方技巧与方法 突破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等比数列各项的对数构成等差数列,而等差数列中前n 项和有最大值,一定是该数列中前面是正数,后面是负数,当然各正数之和最大;另外,等差数列S n 是n 的二次函数,也可由函数解析式求最值解法一设公比为q ,项数为2m ,m ∈N *,依题意有⎪⎩⎪⎨⎧+=⋅--⋅=--⋅)(9)()(1)1(1)1(312131122121q a q a q a q a q q q a q q a m m 化简得⎪⎩⎪⎨⎧==⎪⎩⎪⎨⎧+==+10831 ),1(9114121a q q q a q q 解得 设数列{lg a n }前n 项和为S n ,则S n =lg a 1+lg a 1q 2+…+lg a 1q n -1=lg a 1n ·q 1+2+…+(n -1)=n lg a 1+21n (n -1)·lg q =n (2lg2+lg3)-21n (n -1)lg3=(-23lg )·n 2+(2lg2+27lg3)·n可见,当n =3lg 3lg 272lg 2+时,S n 最大 而4.024.073.043lg 3lg 272lg 2⨯⨯+⨯=+=5,故{lg a n }的前5项和最大解法二接前,⎪⎩⎪⎨⎧==311081q a ,于是lg a n =lg [108(31)n -1]=lg108+(n-1)lg 31,∴数列{lg a n }是以lg108为首项,以lg 3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令lg a n ≥0,得2lg2-(n -4)lg3≥0, ∴n ≤4.04.043.023lg 3lg 42lg 2⨯+⨯=+=5 5由于n ∈N *,可见数列{lg a n }的前5项和最大例3(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 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的和为30,前2m 项的和为100,求它的前3m 项的和为_________解法一将S m =30,S 2m =100代入S n =na 1+2)1(-n n d ,得11(1)3022(21)21002m m ma d m m ma d -⎧+= ⎪⎪⎨-⎪+=⎪⎩ ① ②2102)13(33,2010,4013212=-+=∴+==d m m ma S m m a md m 解得 解法二由]2)13([32)13(33113d m a m d m m ma S m -+=-+=知,要求S 3m 只需求m [a 1+2)13(d m -],将②-①得ma 1+ 2)13(-m m d =70,∴S 3m =210解法三由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公式知,S n 是关于n 的二次函数,即S n =An 2+Bn (A 、B 是常数)将S m =30,S 2m =100代入,得⎪⎪⎩⎪⎪⎨⎧==⇒⎪⎩⎪⎨⎧=⋅+=+m B m A m B m A Bm Am 1020 1002)2(30222,∴S 3m =A ·(3m )2+B ·3m =210解法四S 3m =S 2m +a 2m +1+a 2m +2+…+a 3m=S 2m +(a 1+2md )+…+(a m +2md ) =S 2m +(a 1+…+a m )+m ·2md =S 2m +S m +2m 2d由解法一知d =240m,代入得S 3m =210 解法五 根据等差数列性质知S m ,S 2m -S m ,S 3m -S 2m 也成等差数列,从而有S 2m -S m )=S m +(S 3m -S 2m )∴S 3m =3(S 2m -S m )=210 解法六∵S n =na 1+2)1(-n n d ,∴nS n =a 1+2)1(-n n d∴点(n , nS n )是直线y =2)1(d x -+a 1上的一串点,由三点(m ,mS m ),(2m , mS m 22),(3m , mS m 33)共线,易得S 3m =3(S 2m-S m )=210解法七令m =1得S 1=30,S 2=100,得a 1=30,a 1+a 2=100,∴a 1=30,a 2=70∴a 3=70+(70-30)=110 ∴S 3=a 1+a 2+a 3=210 答案 210(三)十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归纳总结,不用于课堂讲解,只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个别指导,弥补学生没有掌握的那种方法)3((2221](1)1a a n ++-++⨯+++++-+3(a a ++-2222(33213()331)13a a ++-+++++++22(33a a ++-的通项公式。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等比数列》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等比数列》教案

《等比数列》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2、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3、通过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体会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教学重点: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认识等比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重要的数列模型之一,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与其对应函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 、复习旧知:1、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二、探究新知1、(1)有人说:如果能将一张厚度为 的报纸对折、再对折。

对折50次后,报纸的厚度超过了地球与月球间的距离,你信吗?每次对折后报纸的厚度依次构成数列:(2)《庄子》一书中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3)某人年初向银行贷款1万元,如果贷款年利率是6%,那么,5年内各年末应该还款总额依次为:1×1.06, 1×1.062, 1×1.063,1×1.064, 1×1.065结合实例分析上述几个数列的共同特点。

mm050、.2050 ...... 2050 ,2050.2050......2050,20502,050 2,05050325032⨯⨯⨯⨯⨯⨯⨯⨯、、、、、、、、 (32)1,161,81,41,21,12、探究等比数列的定义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 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 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通常用字母q 表示 (q ≠0).3、类比等差数列探究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一)不完全归纳法 (二)累乘法4、探究通项公式与指数函数间的关系思考:教材第50页的探究题课后探究:当 满足什么条件时,等比数列 是递增数列、递减数列?三、例题精析例1:在等比数列{a n}中, (1)a 4=2,a 7=16,求a n ; (2)a 2+a 5=18,a 3+a 6=9,a n=1,求n . (3)a 3=2,a 2+a 4= ,求a n . 变式训练:变式训练:已知数列 满足 , (1)求证:数列 是等比数列 (2)求 的表达式. 四、课堂练习1.在等比数列{a n }中,a 1=8,a 4=64,则a 2等于( ) A .16 B.16或-16 C.32 D.32或-322.若等比数列的首项为4,末项为128,公比为2,则这个数列的项数为 ( ) 320 【例1】 在等比数列{a n }中,已知a 5-a 1=15,a 4-a 2=6,求a n . 分析:设公比q,列出关于a 1和q 的方程组来求解. 解:设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为q, 则有 a 5-a 1=a 1q 4-a 1=15,a 4-a 2=a 1q 3-a 1q =6,①② 由①÷②,得q=12或q=2. 当q=12时,a 1=-16. 当q=2时,a 1=1. 故a n =-16· 12 n -1或a n =2n-1. 【例2】 已知数列{a n }满足lg a n =3n+5,求证:{a n }是等比数列. 分析:可由lg a n =3n+5求出a n ,再证明a n+1a n 是与n 无关的常数. 证明:∵lg a n =3n+5,∴a n =103n+5. ∴a n+1=103(n+1)+5=103n+8.∴a n+1a n =103n+8103n+5=1 000. ∴数列{a n }是等比数列.{}n a 12,111+==+n n a a a {}1+n a {}n a q a 1和{}n aA.4 B.8 C.6 D.323.已知等比数列{a n}满足a1+a2=3,a2+a3=6,则a7等于() A.64 B.81 C.128 D.2434.若数列{a n}的前n项和S n=23an+13,则{a n}的通项公式是a n=________.。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备课教案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备课教案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备课教案一、引入在数学中,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两个重要的数列类型。

本节课程将会对这两个数列类型进行详细介绍,并给出一些相关的例子和实际应用。

二、等差数列1.定义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两个相邻的项之间的差值相等的数列。

其通项公式为:an = a1 + (n-1)d其中,a1为首项,d为公差,n为项数。

2.性质等差数列的常用性质有:(1)前n项和公式为:Sn = (a1 + an) * n / 2(2)若an + am = ak + al,则n + m = k + l(3)n个等差中,最小值为a,最大值为b(b>a),则它们的平均数为(a+b)/23.应用举例(1)高中物理中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利用等差数列求解数学中的递推数列问题三、等比数列1.定义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两个相邻的项之间的比值相等的数列。

其通项公式为:an = a1 * q^(n-1)其中,a1为首项,q为公比,n为项数。

2.性质等比数列的常用性质有:(1)前n项和公式为:S_n = (a1(1 - q ^ n)) / (1 - q)(2)首项和公比已知,n项和也可求出。

(3)对于公比大于1的等比数列,其和为无穷大。

3.应用举例(1)金融领域中的复利计算(2)人口增长问题中的增长倍数四、综合应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经济增长率、利率计算、股票价格变化等等。

同时,也是学习高中数学和竞赛数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深入理解这两个数列类型的本质。

五、总结本课程对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给出了一些实际应用。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列的本质和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和应用奠定基础。

高中数学教案:必修5第二章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

高中数学教案:必修5第二章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

数学 5 第二章数列一、课程要求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模型。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通过对日常中大量实际问题的分析,建立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两种模型,探索并掌握它们的一些基本数量关系,感受这两种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了解数列的概念,概念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体会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3、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体会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与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4、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体会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指数函数之间的关系。

5、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体会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与指数型函数之间的关系。

6、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二、编写意图:1、数列是刻画离散过程的重要数学模型,数列的知识也是高等数学的基础,它可以看成是定义在正整数集或其有限子集的函数,因此,从函数的角度来研究数列,即是对函数学习的延伸,也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模型。

2、本章力求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展现,帮助学生了解数列的概念,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究,理解与掌握两类特殊的数列,并应用它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相关的一些问题。

编写中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这种基础学科的特点,使学生感觉到又亲切又好奇,充满魅力。

3、教材在例题、习题的编排上,注重让学生重点掌握数列的概念、特殊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渗透函数思想解决问题。

4、教材在内容设计上突出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类比思想、归纳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算法思想、方程思想、特殊到一般等思想贯穿于全章内容的始终。

5、教材在知识内容设计上,注意了数列与函数、算法、微积分、方程等的联系,适度应用现代信息计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建议本章教学时间约 12 课时2.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约2课时12.2 等差数列约2课时2.3 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约 2 课时2.4 等比数列约 2 课时2.5 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约 2 课时问题与小结约 2 课时四、评价建议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数列知识学习过程中,是否对所呈现的现实问题情境充满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体会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与一次函数、指数函数的关系。

新课标高中数学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教学设计

新课标高中数学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一、课程说明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等差与等比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并加以初步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概念、公式和例题的教学,渗透类比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以及从特殊到—般等数学思想,着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并进—步培养运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的能力;通过对有关实际问题的解决,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心理和心里都日趋成熟,认识能力也有提高,对事对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同时他们思维的独立性也较为成熟,喜欢独立思考问题以获取答案,还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因此,将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一些基本性质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进而引导他们探究新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等差与等比数列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难度不是很大。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与解题思路。

3、难点、重点分析教学重点:等差与等比数列的概念的形成与深化;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等差与等比数列性质的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二、课前准备1、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探究发现教学法。

2、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学工具。

3、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先由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引出等差与等比数列的概念,再由归纳演绎法得出通项公式,既让学生感受到等比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列模型,也让学生经历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列模型的过程。

4、时间分配:(一)等差与等比数列的概念 (10分钟)(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基本性质。

(20分钟)(三)、等比数列的通项、基本性质。

(20分钟) (四)、总结 (10分钟)三、课程设计(一)等差与等比数列的概念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展示图片)引例⒈小明觉得自己英语成绩很差。

人教版高中数学《数列》全部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数列》全部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数列》全部教案人教版高中数学《数列》全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求解方法。

2、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特点及其求解方法。

3、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据特点,建立相应的数列模型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2、等差数列的特点及求解方法3、等比数列的特点及求解方法4、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讲授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加深学生对数列的理解。

2、通过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特点及求解方法。

3、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据特点,建立相应的数列模型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了解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2、讲授新课:(1)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2)等差数列的特点及求解方法(3)等比数列的特点及求解方法(4)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课堂练习:通过一些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特点及求解方法。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对数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1、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的理解。

2、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解方法。

3、如何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据特点,建立相应的数列模型。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学生对数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评价学生对数列的应用能力。

3、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了解学生对数列的理解情况。

七、教学建议1、加强对数列概念的理解,注重数列的实际应用。

2、练习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解方法,掌握其特点。

3、注重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和讨论,加深对数列的理解。

八、教学实例例1:已知某品牌汽车的价格为20万元,每年按发票金额的10%递增,求5年后该汽车的价格。

数学等差数列教案(优秀5篇)

数学等差数列教案(优秀5篇)

数学等差数列教案(优秀5篇)高一数学等差数列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版)第二章数列第二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

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

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教学内容针对的是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中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可能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所以在授课时要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引导、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数学,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设计思想1.教法⑴诱导思维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⑴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⑴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四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女子举重奖项设置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

用多种方法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推导。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空白”,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能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引导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

高三数学必修五教案等差数列优秀4篇

高三数学必修五教案等差数列优秀4篇

高三数学必修五教案等差数列优秀4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主题班会、教案大全、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工作计划、文案策划、文秘资料、活动方案、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theme class meetings, lesson plan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work plans, copywriting planning, secretarial materials, activity plans, speeche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三数学必修五教案等差数列优秀4篇等差数列是常见数列的一种,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你对等差数列了解多少呢?这次为您整理了高三数学必修五教案《等差数列》优秀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3篇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3篇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3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等差数列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等差数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应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2)账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3)会应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定义的理解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体验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提高熟悉猜想和归纳的能力,渗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用于发现的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①等差数列的概念;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难点】①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学情分析】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一(7)班的学生(平行班学生),经过一年的高中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设计思路】1.教法①启发引导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②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③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2.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三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从0开始,将5的倍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的数列是什么?2.水库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库的办法清理水库中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单位:m)组成一个什么数列?3.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息计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按活期存入10 000元钱,年利率是0.72%,那么按照单利,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一个什么数列?教师:以上三个问题中的数蕴涵着三列数.学生:1:0,5,10,15,20,25,….2:18,15.5,13,10.5,8,5.5.3: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设置意图:从实例引入,实质是给出了等差数列的现实背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等差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由特殊到一般,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二:观察归纳,形成定义①0,5,10,15,20,25,….②18,15.5,13,10.5,8,5.5.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思考1上述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思考2根据上数列的共同特点,你能给出等差数列的一般定义吗?思考3你能将上述的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符号语言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三列数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让学生抓住数列的特征,归纳得出等差数列概念.学生:分组讨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前数和后数的差符合一定规律;这些数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教师引导归纳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另外,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符号角度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设计意图: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使学生体会到等差数列的规律和共同特点;一开始抓住:“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为同一常数”,落实对等差数列概念的准确表达.)三:举一反三,巩固定义1.判定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若是,指出公差d.(1)1,1,1,1,1;(2)1,0,1,0,1;(3)2,1,0,-1,-2;(4)4,7,10,13,16.教师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并强调求公差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公差d是每一项(第2项起)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防止把被减数与减数弄颠倒,而且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为0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等差数列“等差”特征的理解和应用).2思考4:设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3n+1,该数列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设计意图:强化等差数列的证明定义法)四:利用定义,导出通项1.已知等差数列:8,5,2,…,求第200项?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如何求出它的任意项an呢?教师出示问题,放手让学生探究,然后选择列式具有代表性的上去板演或投影展示.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评价、引导,总结推导方法,体会归纳思想以及累加求通项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尝试处理数列问题的常用方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学生在分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会找到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要逐一点评,并及时肯定、赞扬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创新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学生自主解答,培养学生运算能力)五:应用通项,解决问题1判断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31,求a1,d和an.3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和第10项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操练,教师巡视学生答题情况.学生:教师叫学生代表总结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教师补充: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就可以求出其通项公式(设计意图:主要是熟悉公式,使学生从中体会公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基本量法”求解等差数列问题.)六:反馈练习:教材13页练习1七:归纳总结:1.一个定义: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定义表达式2.一个公式: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3.二个应用:定义和通项公式的应用教师:让学生思考整理,找几个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给出补充(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联想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在新的高度上去重新认识和掌握基本概念,并灵活运用基本概念.)【设计反思】本设计从生活中的数列模型导入,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归纳出等差数列定义,然后由定义导出通项公式,强化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教学采用启发方法,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为途径,以相互补充展开教学,总结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差数列教案二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教学重难点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教学过程等比数列性质请同学们类比得出.【方法规律】1、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联系着五个基本量,“知三求二”是一类最基本的运算题.方程观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2、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常用的方法使用定义.特别地,在判断三个实数a,b,c成等差(比)数列时,常用(注:若为等比数列,则a,b,c 均不为0)3、在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小)值时,常用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加以解决.等差数列教案三【示范举例】例1:(1)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30,前2n项和为100,则前3n项和为.(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三项之和为26,前六项之和为728,则a1=,q=.例2: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例3: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奇数项之和为44,偶数项之和为33,求该数列的中间项.【篇二】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等差数列定义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能力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定义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归纳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推导及应用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等差”的理解、把握和应用教学过程由_《红高粱》主题曲“酒神曲”引入等差数列定义问题:多媒体演示,观察----发现?一、等差数列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教学案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教学案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教学案一、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基础而重要的概念,对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题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教学案将重点介绍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和解题方法,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数列。

二、等差数列的介绍1. 概念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

设数列为a₁,公差为d,则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有递推公式:aₙ = aₙ₋₁+ d。

其中,a₁为首项,d为公差。

2. 性质(1)首项和公差的关系:a₁ = a₂ - d。

(2)通项公式:aₙ = a₁ + (n - 1)d。

(3)求前n项和的公式:Sₙ = (a₁ + aₙ) * n / 2。

3. 解题方法(1)已知首项和公差,求任意项:利用通项公式aₙ = a₁ + (n - 1)d,代入已知的首项和公差,即可求得任意项。

(2)已知首项和公差,求前n项和:利用前n项和的公式Sₙ =(a₁ + aₙ) * n / 2,代入已知的首项和公差,即可求得前n项和。

三、等比数列的介绍1. 概念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相等的数列。

设数列为a₁,公比为q,则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有递推公式:aₙ = aₙ₋₁* q。

其中,a₁为首项,q为公比。

2. 性质(1)首项和公比的关系:a₁ = a₂ / q。

(2)通项公式:aₙ = a₁ * q^(n - 1)。

(3)求前n项和的公式:Sₙ = a₁ * (1 - q^n) / (1 - q),其中q ≠ 1。

3. 解题方法(1)已知首项和公比,求任意项:利用通项公式aₙ = a₁ * q^(n - 1),代入已知的首项和公比,即可求得任意项。

(2)已知首项和公比,求前n项和:利用前n项和的公式Sₙ = a₁* (1 - q^n) / (1 - q),代入已知的首项和公比,即可求得前n项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一、高考考点1.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定义的应用:主要用于证明或判断有关数列为等差(或等比)数列.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几项和公式及其应用:求;求;解决关于或的问题.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及其应用:求;求;解决有关或的问题.4.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小)综合问题.5.等差数列及等比数列的主要性质的辅助作用:解决有关问题时,提高洞察能力,简化解题过程.6.数列与函数、方程、不等式以及解析几何等知识相互结合的综合题目:以高中档试题出现,重点考察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要点(一)、等差数列1.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认知:{}为等差数列- =d(n∈N※且d为常数) - =d (n 2, n∈N※且d为常数) 此为判断或证明数列{}为等差数列的主要依据.2.公式(1)通项公式: = +(n-1)d:引申: = +(n-m)d (注意:n=m+(n-m) )认知:{}为等差数列为n的一次函数或为常数 =kn+b (n )(2)前n项和公式: = 或 =n +认知:{}为等差数列为n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0或 =n = +bn(n )3.重要性质(1){}为递增数列 d>0; {}为递减数列 d<0; {}为常数列 d=0(2)设m,n,p,q ,则m+n=p+q + = + ;(3)2m=p+q 2 = +.即等差数列中,如果某三项(或更多的项)的项数成等差数列,则相应的各项依次成等差数列.(4)设 , , 分别表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次n项和,再次n项和,…则, , …依次成等差数列.(二)等比数列1、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认知:(1){}为等比数列 =q (n∈N※且q为非零常数) =q(n≥2,n∈N※且q为非零常数)(2){}为等比数列(n≥2,且≠0 ) (n ※,且≠0)2.公式(1)通项公式: = ;引申: = (注意:n=m+(n-m) )认知:{}为等比数列 =c (c,q均是不为0的常数,且n )(2)前n项和公式认知:{}为等比数列 =A +B (其中n ,且A+B=0).3.主要性质:(1)设m,n,p,q ,则有m+n=p+q ; (2)2m=p+q即在等比数列中,如果某三项(或更多的项)的项数成等差数列,则相应的各项依次成等比数列.(3)设 , , ,……分别表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次n项和,再次n项和,……,则 , , ,……依次成等比数列。

(三)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联系与个性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定义中的一字之差,导致它们的主要性质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造就出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的必然.然而,它们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数列,各自又必然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认知联系,了解个性,是我们分析和解决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综合问题的必要的基础和准备.1.联系(1)正数等比数列各项的(同底)对数值,依次组成等差数列.即{}为等比数列且(i=1,2……,n,……){}( 且 )为等差数列.引申:若{}为正项等比数列,且定义=,则{}亦为等差数列.(2)取一个不等于1的正数为底数,则以等差数列各项为指数的方幂依次组成等比数列.即设a>0且a≠1,则{}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3){}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是非零常数列.2.个性(1)倒数等比数列各项的倒数仍成等比数列;除常数列外,等差数列各项的倒数不再成等差数列(它们组成一个新数列,称为调和数列).(2)中项任何两数的等差中项存在且唯一;只有两个同号数才有等比中项,并且它们的等比中项是互为相反数的两个值.(3)解题策略解决等差数列基本策略:两式相减,消元化简;解决等比数列基本策略:两式相除,消元降幂.三、经典例题例1.已知数列{}共有k(定值)项,它的前几项和=2n2+n(n≤k,n∈N※),现从这k项中抽取一项(不抽首项和末项),余下的k-1项的算术平均值为79.(1)求;(2)求数列的项数k,并求抽取的是第几项.分析:注意已知=2n2+n,欲求,立足于公式=解:(1);当n≥2时,又=3适合上式,∴=4n-1,(n≤k,n∈N※).(2)设抽取的是数列{}的第t项(1<t<k),则=4t-1 ①由题意得-=79(k-1)∴(2k2+k)-(4t-1)=79k-79∴4t=2k2-78k+80②∵1<t<k∴由②得 4<2k2-78k+80<4k∵k∈N※∴k=39 ∴由②得t=20. 于是可知,数列{}共有39项,抽取的是第20项.点评:捕捉并利用题设条件中的不等关系,是解题成败或失分的重要环节.在这里,设抽取的是数列{}中的第t项之后,揭示并利用1<t<k,便成为解题深入或成败的关键.此外,从不等式关系中寻出所求整数值,也是数列问题乃至其它关于整数的命题的基本解题方略.例2.设数列{}的前n项和为,对所有正整数n都有≠0,且+=k ,是否存在正整数k,使得数列{}为等比数列.分析:关于和的问题,仍要立足于公式=,只是在处理特殊与一般的两种情况能否“合二为一”的环节,大家要格外小心.解:假设符合题意的正整数k存在,则有+=k (本题特殊性)①又-=(数列普遍性)②∴①+②得2 =(k+1)(n∈N※)③∴2 =(k+1)(n≥2)(近亲繁殖)④∴③-④得 2 =(k+1)(-) =由题设易见k≠1(不然,便会由④导出=(n≥2)的矛盾)故得=(n≥2)⑤另一方面,由题设得+=k (注意特殊情形的考察从原式入手)∴2a1+=k ∴=⑥由⑤⑥令=,则此方程无解,∴≠ (n≥2)⑦于是由⑤⑦知,数列{}不是等比数列,这与题设矛盾因此,不存在满足题设条件的正整数k,使得数列{}为等比数列.点评:解决数列{}的递推式问题或与的关系问题,仍然是一要注意“细节”:对n的范围的认定与标注;二要注意“晚节”:综合结论前要特别注意对n的特殊取值的考察.对于本例,若将④错认为是2 =(k+1)(n∈N※),则会导出=(n∈N※),进而作出错误判断.例3.在等差数列{}中,公差d≠0,是与的等比中项,已知,,,,……,成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 .分析:此题是等差数列{}和它的子数列的问题,因此,解题要立足于等差数列{},从认知{}的特性入手去了解.认知它的子数列{}或相关数列{}.解:由题设得=+(n-1)d ①2=②∴由①②得又d≠0,∴d=∴=nd(数列{}特性)③∴又由,,,,……,成等比数列得:d,3d, d, d,……, d成等比数列又注意到d≠0,故有1,3,,,……,成等比数列.由此得即(n∈N※)点评:解决数列和它的子数列问题,务必要注意子数列中各项的“双重属性”.对于本题中的数列{}的子数列,,,,……,是等差数列{}的第项,有=+;又是上述子数列的第n+2项,又有= q n+1(这里q=3).解决此类问题时,这“双重属性”都要注意考察与运用.例4、(2005江苏卷)设数列{}的前n项和为,已知=1,=6,=11,且(n =1,2,……)其中A,B为常数.(1)求A与B的值;(2)证明:数列{}为等差数列;(3)证明:不等式对任何正整数m,n都成立.分析:关于与的问题,当然要利用基本关系式=,只是要注意捕捉应用这一公式的最佳时机:有时,一开始便运用公式为好;有时,对已知式化简或变通后再用公式为上.在这里,注意到已知关系式的复杂性,考虑先化简或转化,条件适当时再用公式.解:(1)由已知得==1,=7,=18 又在已知关系式中分别令n=1,2得由此解得A=-20,B=-8.(2)证明:由(1)得①∴由①得(近亲繁殖)②∴②-①得③∴由③得(再次近亲繁殖)④∴④-③得⑤此时,注意到∴由⑤得又5n+2≠0故得即⑥又-=-=5 ⑦∴由⑥⑦知数列{}是首项为=1,公差d=5的等差数列.(3)证明:由(2)得=5n-4又①∵=25mn-20(m+n)+16∴要证原不等式成立. 只要证明对任意m,n∈N※都有①成立只要证只要证②此时注意到=5m+5n-8 又15m+15n-29>0∴即∴②式成立∴原不等式成立.点评:(1)证明(2),两次利用近亲繁殖,两次运用两式相减:②-①消去原来右边的(-20n),④-③消去原来右边的-20,从而使得新递推式左边为0.这种战略眼光和胆略值得我们学习.(2)证明(3),分析转化,有目的地凑项,也是经常运用的解题策略,值得我们细细品悟和借鉴.例4.已知数列{}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且,,成等差数列.(1)求q的值;(2)设{}是以2为首项,q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其前n项和为,当n≥2时,比较与的大小,并说明理由.分析:(2)仍是与的问题,解题或讨论时要注意q取特殊值及n取特殊值的细节之处.解:(1)由题意得,又,∴∵,∴∴q=1或q=- .(2)若q=1,则=2n+,∴当n≥2时,-===∴ > ;若q=-,则=2n+∴当n≥2时,-==由此可知,当2≤n≤9时,-,即 > ;当n=10时,=当n≥11时, < .于是综合上述讨论可知,对于n≥2 (n∈N※),若q=1,则 > ;若q=-,则当2≤n≤9时, > ;当n=10时,=;当n≥11时, < .四、高考真题1.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前n项和为,若,,成等差数列,则q的值为()分析:从运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切入. 注意到当q=1时,又,∴2 ∴这里q≠1.而当q≠1时,由得2 (1- )=整理得由此解得q=-2,故应填-2.2.已知实数a,b,c成等差数列,a+1,b+1,c+4成等比数列,且a+b+c=15,求a,b,c.分析:注意到这里a,b,c成等差数列,且已知它们的和为15.故运用“对称设法”.解:设实数a,b,c所成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则a=b-d,c=b+d.∴由已知条件得由(1)得b=5 代入(2)得36=(6-d)(9+d)(d-3)(d+6)=0∴d=-6或d=3 当d=-6时,得a=11,c=-1;当d=3时,得a=2,c=8;∴所求a,b,c的值为a=11,b=5,c=-1或a=2,b=5,c=8.3.数列{}满足=1,且,记(1)求的值;(2)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及数列{}的前n项和 .分析:欲求,可先求关于数列{}的递推式.因此,考虑以{}的递推式向{}的递推式的转化切入.解:(1)由得①①代入已知递推式得由此解得②又,=1,∴∴由②得∴所求,(2)解法一(变形、转化)由②入手凑项得又,∴数列{}是首项为,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2 即(n∈N※)③于是由①得==∴===(n∈N※)解法二(列举――猜想――证明)由(1)得,注意到由此猜出:数列{}是首项为,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由此可得=(以下证明从略).4.设无穷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 .(1)若首项=,公差d=1,求满足的正整数k;(2)求所有的无穷等差数列{},使对于一切正整数k都有成立.分析:(1)注意到这里要求的是项数k,故选用第二求和公式(2)解决此类恒成立问题,从“特殊”入手切入.故这里也从k=1,2入手突破. 解:(1)当=,d=1时,=∴由得,又k≠0,故得k=4.(2)设数列{}的公差为d,则在中分别取k=1,2得解得=0或=1(ⅰ)当=0时,代入②解得d=0或d=6 若=0,d=0,则=0,=0,从而成立;若=0,d=6,则=6(n-1),由=18,=324,=216知,≠ ,故所得数列不合题意.(ⅱ)当=1代入②解得d=0或d=2 若=1,d=0,则=1,=n,从而成立;若=1,d=2,则=2n-1,=1+3+……+(2n-1)=从而成立.于是综合以上讨论可知,共有3个满足条件的无穷等差数列:(Ⅰ){}: =0,即0,0,0,……;(Ⅱ){}: =1,即1,1,1,……;(Ⅲ){}: =2n-1,即1,3,5,……,2n-1,…….点评:对于(2),从k=1,2入手求出及d的值,而后再说明或论证这样的数列{}是否符合题意,循着“一般~特殊~一般”的辩证途径切入问题并引向纵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