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教材分析和导入设计)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Ⅲ,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湘教版高中地理Ⅲ,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湘教版高中地理Ⅲ,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一课时)一、总体思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进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充满创新活动的课堂;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本节课程的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出发点,针对不同知识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采用比较法和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本节课共计2课时完成。

二、解读课标与教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位于地理必修Ⅲ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前面已经学习了1.1区域的含义、1.2区域发展阶段、1.3区域发展差异,本节内容是对区域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是本章的重点,为后面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第四节内容分成2个课时,本节课程设计是第1课时,主要内容有:一是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二是资源跨区域调整。

重点在于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2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产业转移。

本节课通过三大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进行案例分析。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②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和意义。

③知道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两个显著例子——能源与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④了解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基本措施、线路等。

⑤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作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读图分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②通过讨论及代表发言,培养学生地理语言表述能力,正确理解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出区、调入区以及沿线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增强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资源观。

②通过对资源跨区域调配内容的学习,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导教案设计: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导教案设计: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4 区域经济联系【学习目标】1.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的成效与意义2.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3.掌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措施、线路等4.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难点】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课堂导学】新一代波音737尾翼,分别由我国上海、西安、沈阳三个飞机制造厂生产。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会不会影响到飞机的质量?它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具有怎样的特征?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节内容。

【自主学习】1.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什么?2.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3.什么是区域经济合作?它是如何形成的?4.什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5.什么是经济全球化?6.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有什么关系?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它给世界各国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给包括我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提出了新了挑战。

我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异明显,那么东西部之间应该如何合作呢?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明显加快,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自主学习】我国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有哪些?(一)南水北调【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空格内容南水北调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____________”的总体布局,因此,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26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下表。

方案东线方案中线方案西线方案路线水源区供水区优点评价缺点(二)西气东输【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空格内容西气东输的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________铺设管线到________,全程4167千米。

该工程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地形复杂的区域,三次跨越________,一次跨越________,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最终送到________。

地理必修3湘教版1.4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地理必修3湘教版1.4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状元笔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两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比区域经济一体化包涵的意义和范围更加宽广,内容更加丰富。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具体的保证,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

通过区域一体化组织的扩大和各个一体化组织的联合,可以推动经济全球化。

在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不仅会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也会给东部地区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市场,促进东部地区的腾飞,所以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是一种“双赢”。

华北地区缺水严重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①华北地区年总径流量小,且季节分配不均;②华北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城市密集;③水污染严重;④水的浪费严重。

图示法记忆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带来的影响。

①西气东输主干线经过的地形区主要有: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②西气东输工程自东向西,水分逐渐减少,自然景观出现有规律的经度地带性的变化。

西部电力资源的开发应该以水电为主,水火并举。

水电与火电相比具有无污染、可再生、运营成本低等优点。

燃煤发电,无论是在煤炭产地建坑口电站,还是在东部消费区建火电厂,燃煤造成的废气污染和炉渣占地、土地再利用等问题都不解决,所以说水电的开发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非常大。

通俗地讲,坑口电站就是在煤炭产地建设的大型火电站,就地发电,变运送煤炭为输出电力。

基础整理本节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二是资源跨区域调配;三是产业转移。

综合探究1.对比天燃气与煤的特点,利用状况及对环境的污染状况,分析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探究:可如表1-4-5所示。

特点利用状况对环境污染我国分布优点缺点天然气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价格比较低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利用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我国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仅占2.7%,世界平均比重为23%污染轻东北、华北、新疆等地煤炭开采成本低,储存、运输方便,价格便宜使用不方便,燃烧效率低,废气、废渣排放量大煤炭在我要能源消费中结构中占66.1%,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27%污染重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从表中可以看出,煤炭作为能源的优点恰好是天然气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开发和利用的技术难度和成本大小及储存、运输的难度大小和回收周期的长短上;煤炭作为能源的缺点正是天然气的优点,主要表现是燃烧效率高低及对环境污染的大小。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第1章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 导学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第1章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 导学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第1章第4节区域经济联系导学案1.4区域经济联系(第2课时)——产业转移【目标导学】1.能够结合身边产业转移案例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2.能够复述我国现阶段产业转移的三个典型案例;3.能够结合案例,分析产业转移的目的,归纳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前预习】1.产业转移的作用: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促进、资本与在区域间的流动。

2.我国的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案例原因主要影响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寻求廉价资源和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也会对地区的造成不利影响第 2 页第 3 页加重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圈定问题】【思维导图】【课前预热】(2009·湖南省学业水平考试)1.我国由沿海向内地迁移的企业类型主要是()①资源密集型②劳动力密集型③资金密集型④技术密集型A.①②B.②③C.①④ D.③④(2019·湖南省学业水平考试)2.右图是某发达国家与某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和人口密度示意图。

下列工业中,最可能由甲国转移至乙国的是()A.飞机制造B.电子装配C.精密仪表D.宇宙航天(2019·湖南省学业水平考试)3.2019年中国汽车销售量居世界第一位,据此分析跨国公司在中国建汽车组装厂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的()第 4 页A.技术水平高B.石油过剩C.工人工资高D.消费市场广阔(2019·湖南省学业水平考试)4.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加工制造业向我国东南沿海转移,主要原因是我国有()A.优美的环境B.狭小的市场C.廉价的劳动力D.落后的交通(2019·海南高考)6.下图示意制鞋业在两个地区的转移。

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描述制鞋业在M、N两地之间的转移情况。

(2分)(2)分别简述制鞋业转移对M地区和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8分)参考答案1.A2.B3.D4.C(1)M地区制鞋业企业把生产企业都转移到N地区,在M地区只保留研发中心。

地理ⅲ湘教版1.4区域经济联系教学设计

地理ⅲ湘教版1.4区域经济联系教学设计

地理ⅲ湘教版1.4区域经济联系教学设计课题 1.4区域经济联系备课人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双层次问题导学法教材分析及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为例〕和产业转移〔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等三个方面,揭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型案例分析〔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与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要求学生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

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或调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应关注资源调配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通过对产业转移的三种情况分析,第一种情况,因为当地的环境、资源等问题而将当地的产业向其他区域转移。

第二种情况,因为要寻求新的市场而发生的产业转移。

第三种情况,是为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要求学生通过实例的分析,认识产业的转移对产业迁出区和移入区地理环境不同的影响。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知道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方式;了解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2、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和意义;知道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类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查找资料认识当前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2、通过读图1-21分析南水北调的调水线路,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通过读图讨论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线路及意义。

3.联系当地的实际例子,讨论转移企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及造成的环境污染〔负面影响〕1、理解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全球观。

湘教版必修三1.4《区域经济联系》教学设计(精品).doc

湘教版必修三1.4《区域经济联系》教学设计(精品).doc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2、了解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3、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4、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5、掌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图示6、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8、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用多媒体展示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等2、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的方法获得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于当代世界经济趋势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领域。

2、通过“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人类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的信念。

3、激发学生热爱地理学中关于社会建设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1、资源夸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及其意义2、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2、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区域发展差异,了解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情况及其差异。

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今天,我们来学习区域经济联系,本节主要有三大部分,即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夸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教师问:大家知道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什么?(让学生在看了书的前提下回答该问题)学生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也是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如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教学过程二)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教学过程二)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教学过程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区域发展差异,了解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情况及其差异。

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今天,我们来学习区域经济联系,本节主要有三大部分,即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夸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教师问:大家知道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什么?〔让学生在看了书的前提下回答该问题〕学生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也是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如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区域经济组织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自由贸易协定〔AFTA〕、欧洲联盟〔EU〕、欧洲自由贸易协定〔EFTA〕、欧洲经济区〔EEA〕、东亚经济论坛〔EAEC〕、美加自由贸易协定〔CUS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等。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包括生产资料、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配置与重组。

它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交织、逐渐融合的重要表现。

在世界范围内,需要确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国际规那么,逐步建立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它给世界各国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给包括我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提出了新了挑战。

【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一是对口帮扶成效明显,使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人都有了明显增长。

二是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西部地区实际引进的资金逐年上升。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学案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学案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学案1、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成效与意义:对口帮扶成效明显;合作项目不断增多,对西部地区投资力度加大;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实现了合作双方的“双赢”,实现了合作双方的共同发展。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经济合作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b〕我国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空间分布不均,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

能源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图示〔c〕⑴南水北调工程:从长江引水向北,途经鄂、豫、冀、苏、鲁、津、京7个省市,供水至华北、西北地区。

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等河道作为主干线进入天津。

主要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东线把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

中线: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开渠输水,途经郑州、石家庄,终点北京。

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西线: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为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和山西6省区提供灌溉、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促进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黄土高生态环境。

【拓展提示】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具有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可促进工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具有为工业、居民、农业供水,防洪,排涝等经济效益;利于回升地下水位、保护生物多样化、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⑵西气东输工程:主体工程是自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出发,由西向东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终点到上海市。

沿途将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并跨越黄河、长江、淮河等江河,全长4000多千米。

工程总投资预计高达1200亿元,输气量最终达到200亿立方米/年。

【地理】湘教版必修3 第一章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地理】湘教版必修3 第一章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3、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双重性:(学生举例说明) 草原放牧,一方面获得了经济效益,一方面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
第 1 页 共 5 页 Βιβλιοθήκη 一、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区域人地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因此,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反作用。 例:东部季风区主要进行种植业生产,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要进行畜牧业生产,这本身是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是反过来,由于这种影响,东部季风区的人类活动(种植业)使很多自然景观变成了农田景观,而西部则为牧场等。
2、 人地关系中,人类起主导作用。(学生解释其原因,或举例说明)
原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可以对环境进行主动自觉的改造,使之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活动也可不自觉地破坏环境。(在整个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人处于中间的管理调控地位。)例: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就体现了人的主导作用。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原则。
2.能够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全面地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以“珠江三解洲”产业转移为例,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回答思考题:
小山坡因政府投资大学和商人对学校外服务的建设,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自然环境上,大力发展校园绿化和美化,将不毛之地变得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在人文环境上,由长期无人问津到文化教育、科技、商业活动繁荣,人口稠密。

地理必修3湘教版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教学过程一)

地理必修3湘教版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教学过程一)

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区域发展差异,了解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情况及其差异以及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今天,我们来学习区域经济联系,本节主要有三大部分,即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前半部分。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段,回答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什么?[学生回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过渡]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也是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多媒体显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如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区域经济组织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自由贸易协定(AFTA)、欧洲联盟(EU)、欧洲自由贸易协定(EFTA)、欧洲经济区(EEA)、东亚经济论坛(EAEC)、美加自由贸易协定(CUSF 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等。

[多媒体显示]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包括生产资料、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配置与重组。

它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交织、逐渐融合的重要表现。

在世界范围内,需要确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国际规则,逐步建立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它给世界各国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给包括我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提出了新了挑战。

[板书]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教师提问]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略[多媒体显示]一是对口帮扶成效明显,使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人都有了明显增长。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_《区域经济联系》参考教案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_《区域经济联系》参考教案

《区域经济联系》参考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及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2、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通过经济合作所取得的重大成效;3、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掌握我国几个重点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概况,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影响;4、正确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堂导学】导入:美国信用评级下调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北京时间8月6日,国际评级机构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宣布,出于对美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增加的担忧,把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顶级的AAA级下调至AA+级。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丧失AAA主权信用评级。

美国信用评级下调拖累全球股市。

学生自学课文前两段。

教师设问: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什么?学生回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阅读材料,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加强区域经济联系与合作是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我国东、中、西差异明显,加强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势在必行。

探究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学生回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师生共同回忆,教师略作板书。

①缩小东、西部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②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③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④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

实施西部大开发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明显加快。

学生阅读:得出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成效。

①是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②是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

③是东、西部的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

④是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

探究二、资源跨区域调配教师设问:我国的水资源、能源资源的分布有何特点?我国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能源和水资源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案-教育文档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案-教育文档

湘教版必修III《区域经济联系》设计思想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引入新闻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供合适的材料与图片,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内容:东、西部合作的成效与意义;资源跨地区调配的具体方案、图示及意义。

在此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深入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对调出地和调入地、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等进行全面地分析,从而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教材分析课标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规定是:“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条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认识产业的转移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产业迁出区和迁入区及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本节教材也是以我国为例来阐述区域经济联系的,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二是资源跨地区调配,三是产业转移。

本节内容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概括与总结,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对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本节内容与初中内容联系较密切。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中涉及到的水资源、煤炭资源和天然气资源的地区分布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都在初中学过,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应用。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资源的地区分布及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但从学生的基础看,大多数的学生只是有模糊的印象,并不十分清楚具体的内容。

部分学生可能会事先去复习一下,小部分学生可能会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具体方案、图示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正确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知道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的具体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正确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1.4区域经济联系导学案设计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1.4区域经济联系导学案设计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学习目标】1.明确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2.明确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主要表现在哪四个方面。

3.知道资源跨区域调配包括能源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4.明确“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路径、意义和影响。

5.明确区域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重点】资源跨区域调配第1课时【自主预习】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预习课本P24-25回答以下问题1.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趋势是什么?2.一般情况下,区域经济合作是如何形成的?3.请同学们举例:常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主要表现在哪四个方面?二、资源跨区域调配1.资源跨区域调配包括哪三大方面?原因是什么?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_______和_________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南水北调南水北调的原因,线路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原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且年际变化。

2、“四横三纵”指的是?3、三条线路及其优缺点:①、东线:从长江下游引水,沿提水北上,分两路分别输往和。

优点:有运河现有河道及沿线湖泊可以利用。

工程量较少,建设成本;缺点:水质,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耗用大量电能,运行费用高②、中线:从引水可基本自流到、。

优点:可以自流、水质好;缺点: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

③、西线:从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开凿输水隧洞调水入。

为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和山西6省区提供灌溉、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促进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

优点:水质,既可缓解华北缺水,又可缓解西北缺水;缺点:地形,工程量大。

4、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P27活动题参考)有利影响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基本相同。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第1章-第4节区域经济联系导学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第1章-第4节区域经济联系导学案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课前自主探究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1.对口成效明显,使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有了明显增长。

2.西部地区发展较快,东部和西部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西部地区实际引进的资金逐年上升。

3.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和力度,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4.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和的联系日益密切,发达地区选派大批优秀人才支援内地,为西部地区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5.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

东部地区企业在与西部地区企业合作中,在输出、、等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

尤其是通过合作,西部地区丰富的得到了合理利用。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1.能源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是缩小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南水北调(1)南水北调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把、、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的总体布局,因此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2)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输送到。

(3)中线工程:从水库引水,输送到北京、天津。

(4)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支流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越长江与黄河分水岭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3.西气东输(1)西气东输的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铺设管线到,全程千米。

(2)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对于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有效治理,改善沿线地区及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4.西电东送(1)西电东送是指开发、、云南、、、、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和北京、等地区。

(2)我国水能资源分布不均匀,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及西北地区。

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能源紧缺,能源的消耗量很大。

西电东送工程将给我国沿海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高中地理湘教版三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三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三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1.4 区域经济联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白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两大进展趋势。

2.明白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3.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4.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5.明白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两个显著例子―能源与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6.正确明白得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阻碍。

7.了解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措施、线路等。

8.明白得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作用及在此过程中须注意的诸如对生态、环境爱护方面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1 一21 分析南水北调的调水线路,培养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1 一22 、1 一23 ,明白我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线路,明确能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及其对地理环境的阻碍。

3.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对话活动,正确明白得“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出区”、“调入区”以及沿线区域地理环境的阻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图、析图、角色扮演和模拟对话等活动,正确看待产业转移和资源跨流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所产生的有利和不利阻碍,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分析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阻碍。

[教学难点][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大伙儿明白APEC 吗?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什么缘故要成立那个组织?我国什么缘故要加入那个组织?强调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进展趋势。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要紧形式。

【板书】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一、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进展趋势1.区域经济一体化【点拨】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爱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排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和谐成员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过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1.4《区域经济联系》教材活动解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1.4《区域经济联系》教材活动解析

《区域经济联系》教材活动解析P27“活动”【点拨】注意这个活动应在学生课后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答案】有利影响:①有利于提高调入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改善人民生活;②有利于遏制并逐步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③有利于地区间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不利影响:①枯水期长江口咸潮河段将有所增长;②黄河以北地区存在局部地区的土壤盐碱化;③发电量减少;④占用土地,移民搬迁。

原因及对策略。

P28-P29“活动”【点拨】第(1)题,甘肃省的影响,可从自然、社会、经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是一道开放性题,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

题目中的观点是对的,这种说法符合全面看待问题思想。

【答案】 1.略。

2.(1)有利影响:①可以促进甘肃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②增加就业机会;③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成为甘肃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④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⑤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

不利影响:①甘肃段沿线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尤其是工程要穿越降水少、风沙大、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将直接破坏植被及地表保护层,影响到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裸果木、麻黄等第三纪孑遗植物的生长环境;②施工会阻碍甚至隔离南北山区动物活动的通道,造成物种资源的流失;③管道工程会造成施工带内植被破坏,局部生态环境退化,加剧环境恶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④管道工程穿越区有古丝绸之路保护价值较高的众多文物古迹和雅丹地貌,施工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2)同意。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调入区及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地理环境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进行工程建设时,要密切关注工程对涉及的有关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不利的影响要采取工程或技术等手段加以克服。

P32-P33“活动”【点拨】珠三角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产业已呈现饱和状态,加之环境污染、地价上涨、利润减少,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教材分析和
导入设计)
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4节区域经济联系
本节教材分析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解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2〕了解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
(3)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4)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5〕掌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的具体方案及图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讨论及代表发言,培养学生地理语言表述能力,正确理解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出区、调入区以及沿线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人类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的信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资源观。

(2)通过对资源跨区域调配内容的学习,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资源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的意义
2、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
〔四〕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的资源调配部分,在学习的过程中应适当的添加一些视频、图片让学生从感官认识而逐步深入。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出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的原因要让学生进行探究,从而还应更深一步介绍一下北煤南运的现象及原因等。

另外产业转移部分也应结合实例来进行分析。

对湖南籍学生来说这一现象容易理解。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区域发展差异,了解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情况及其差异以及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今天,我们来学习区域经济联系,本节主要有三大部分,即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只能讨论前半部分。

导入二利用幻灯片投影播音737飞机,并提问如下;
新一代波音737尾翼,分别由我国上海、西安、沈阳三个飞机制造厂生产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会不会影响到飞机的质量?它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具有怎样的特
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区域经济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