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蜡染的创新传承浅议
苗族蜡染保护措施
苗族蜡染保护措施引言苗族蜡染是苗族传统手工艺之一,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以其独特的图案和鲜艳的色彩而闻名于世,是苗族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人们对苗族蜡染技艺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苗族蜡染正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为了保护苗族蜡染的传统手工艺和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
1. 加强对苗族蜡染技艺的传承培训苗族蜡染技艺的传承需要确保有足够的人员了解和掌握这一技艺。
地方政府和文化组织应该加强对苗族蜡染技艺的宣传和传承培训活动。
他们可以组织专业的培训班,邀请有经验的苗族蜡染艺人来传授技艺,同时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学习和继承这一传统技艺。
2. 建立苗族蜡染传统工艺保护中心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苗族蜡染技艺,建立一个专门的传统工艺保护中心尤为重要。
这个保护中心可以提供展览和教育活动,向公众展示苗族蜡染的历史和制作过程。
此外,保护中心还可以承担起收集、保存和研究苗族蜡染相关资料和文物的重要任务,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技艺。
3. 设立苗族蜡染专门展示区域为了促进苗族蜡染的发展和推广,我们可以在旅游景点或文化艺术中心等地设立苗族蜡染专门展示区域。
这些展示区域可以展示苗族蜡染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制作过程,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观众了解和欣赏苗族蜡染的魅力。
同时,展示区域还可以提供销售苗族蜡染产品的机会,帮助苗族蜡染艺人实现经济增长。
4. 加强法律保护措施为了有效保护苗族蜡染技艺和作品的版权,需要加强相关法律保护措施。
政府应该制定专门的法规和政策,明确规定苗族蜡染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以便追究侵权行为的责任。
此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和设计,促进苗族蜡染技艺的持续发展。
5. 增加对苗族蜡染的宣传推广苗族蜡染的宣传推广对于提高公众对其重要性和美感的认识至关重要。
地方政府和文化组织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来宣传苗族蜡染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
此外,可以参与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将苗族蜡染引入更广泛的舞台,提高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苗族蜡染图案现代设计创新和应用论文(共5则范文)
苗族蜡染图案现代设计创新和应用论文(共5则范文)第一篇:苗族蜡染图案现代设计创新和应用论文(共)一、苗族蜡染图案的特点贵州有很多少数民族会做蜡染,尤以苗族为甚。
贵州安顺被誉为“蜡染之乡”,是少数民族传统蜡染中最著名、最典型的。
苗族的蜡染图案多半是花、草、鸟、兽、虫、蝶等,根据图案的寓意大体分为三种类型:民间传说、图腾崇拜及生殖崇拜、动植物组合图案。
民间传说:如,蝴蝶纹来源于苗族神话古歌《妹榜妹留》与《十二个蛋》中的故事,龙纹来源于民族传统文化,旋涡纹来源于民间流传的故事,等等,这些图案都是根据本民族的传说或者信仰衍生至今的,具有深刻的寓意。
图腾崇拜及生殖崇拜:鱼鸟纹的内涵是生殖崇拜,是歌颂生命力的美的纹样。
动植物组合图案:花草植物纹表现的是自然与生活,如荞花、蕨花、梅花、桃花、杏花、棉花等。
不难看出,苗族人热爱生活,这些花纹通过他们的创造,有的大气、变化多端,有的严谨、构图精美,手法多样,富有艺术力和表现力。
二、蜡染图案在现代设计中运用的不足图案的创新最主要的是对原有图案的理解,并将其简化,就像中国汉字一样,但简化不是从繁到无,而是再简也能体现出本民族的东西。
我们在设计图案时,考虑更多的还是怎样对传统元素进行对接,找出本民族的特色,这是图案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
综观当代设计现状,存在以下不足:其一,一些图案设计只是在传统蜡染的基础上,模仿和微改以前的蜡染图案,设计出的新图案没有原来的耐看。
其二,由于设计水平不高,没有获得很好的市场效应,使设计者更加缺乏信心。
其三,抄袭、模仿国外的图案,本土品牌较少。
从这三点可以看出,图案的设计对于市场营销至关重要。
在手工时代,人靠的是感官和技能,而在高科技时代,艺术创作更强调思维、观念的重要性。
三、苗族蜡染图案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如同文字一般,蜡染图案可以作为载体,用来记录和传承民族文化,呈现出独特的历史记忆。
苗族蜡染纹样描绘了人们对宗教图腾的崇拜,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与向往。
苗族蜡染工艺的背景和意义
苗族蜡染工艺的背景和意义
苗族蜡染工艺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苗族蜡染工艺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当时苗族人通过使用植物染料和蜡制技术,制作了许多精美的蜡染布。
这些蜡染布被广泛用于装饰和礼仪用途,成为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苗族蜡染工艺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苗族蜡染工艺所使用的材料和技术都是自然、环保和可持续的,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
同时,苗族蜡染工艺还是苗族人民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通过它可以传达苗族文化和历史的精髓,同时也为苗族人民提供了一种展示自己美好形象和传承文化的途径。
总之,苗族蜡染工艺的背景和意义都非常深远和重要,它不仅是苗族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
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 1 -。
浅论安顺平坝桃花村苗族蜡染纹样的传承及审美意义
浅论安顺平坝桃花村苗族蜡染纹样的传承及审美意义安顺平坝桃花村是贵州省苗族自治县一个风景秀美的村庄,这里的苗族蜡染技艺历史悠久,而这种蜡染技艺所制作的纹样又是具有显著的苗族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传承和审美意义两个方面,对安顺平坝桃花村苗族蜡染纹样进行浅论。
一、苗族蜡染纹样的传承苗族蜡染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也成为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蜡染技艺的传承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从母亲代代相传,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文化传承方式。
而在安顺平坝桃花村,苗族蜡染技艺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家庭传承的方式,但是也受到了现代科技的影响,一些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学习苗族蜡染技艺,这种传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传承的不足。
在苗族蜡染技艺的传承中,纹样的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安顺平坝桃花村苗族蜡染纹样的传承是由家庭长辈亲传给家庭晚辈,这些纹样不仅是非常精美,更是承载了苗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同时,苗族蜡染纹样并不是僵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更迭,这些纹样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这也是苗族蜡染技艺能够不断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安顺平坝桃花村苗族蜡染纹样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艺术遗产,这些纹样形态各异、色彩绚丽、寓意深刻,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首先,这些纹样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符号。
以苗族兴安布依为例,这个纹样寓意着幸福团圆、美满家庭,由于安顺平坝桃花村的苗族居民多为农民,因此兴安布依这种吉祥的纹样也成为了一种“护农符”,并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其次,这些纹样呈现出苗族文化的独特风格。
安顺平坝桃花村苗族蜡染纹样经过长期的沉淀、积累和创新,形成了具有苗族文化特色的审美方式,加之蜡染手法的独特,使得这些纹样呈现出一种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最后,这些纹样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安顺平坝桃花村苗族蜡染纹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不仅可以通过这些纹样了解苗族文化的历史演变和民族特色,更可以体验和领悟苗族文化的丰富内涵,这也是这些纹样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苗族蜡染工艺的背景和意义
苗族蜡染工艺的背景和意义
苗族蜡染是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手工艺品,是苗族文化宝库中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种染织技艺可以追溯到苗族的祖先,在古代就已
经有所应用。
苗族蜡染是一种复合型的手工艺品,包括了设计、蜡画、染色、烧蜡、脱色和洗涤等多个步骤。
苗族蜡染以其色泽鲜艳、千姿
百态的花纹和独特的手工技艺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闻名。
苗族蜡染工艺的意义在于传承了苗族的文化遗产,是苗族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蜡染产品富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通过表达苗
族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等方面来传递苗族文化。
此外,苗族蜡
染还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可以作为各种礼品和装饰品,以及服饰和
饰品等方面的应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收藏品。
总的来说,苗族蜡染工艺是苗族文化的精髓,是对苗族文化传承
的延续和发扬。
同时,苗族蜡染也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一个了解苗族文化、欣赏地方特色风俗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个人对云南苗族蜡染产品适应于时代新的设计思路
个人对云南苗族蜡染产品适应于时代新的设计思路
云南苗族蜡染产品适应于时代新的设计思路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1. 结合传统和现代元素:蜡染是苗族传统手工艺,可以保留其传统的图案、色彩和工艺特点,同时结合现代时尚元素,如简洁的线条、抽象的图案等,以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2. 新材料的运用:传统的蜡染产品通常使用棉质布料,但可以尝试使用新材料,如丝绸、麻布、皮革等,以增加产品的质感和档次感。
3. 创新的设计创意:通过创新的设计创意,将蜡染运用于不同的产品上,如服装、家居用品、配饰等,以满足现代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4. 可持续发展:在设计思路中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用环保材料和工艺,遵循可持续的供应链管理,以提高产品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5. 融入当地文化:蜡染是云南苗族的传统手工艺,可以通过设计将当地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如苗族传统服饰的图案、苗绣的元素等,以增加产品的文化魅力。
总之,云南苗族蜡染产品需要在传承传统的同时,注重创新和变革,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思维相结合,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潮流。
传统工艺制作蜡染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工艺制作蜡染的传承与创新摘要:蜡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学和创造性。
在当前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举措。
本文重点对传统工艺制作——蜡染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美术;传统工艺;蜡染;传承;创新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蜡染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和迷人的艺术表现力。
与传统的绘画和雕塑不同,蜡染是一种多元融合的艺术形式。
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蜡染作为美术教学素材,可以有效丰富小学美术教学内容,极大地提高美术教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对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和艺术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蜡染工艺的传承传统技艺的传承环境受到很大的制约,在大学校园或是职业学校中,通过社团活动开展蜡染实训课程等方式是很好的传承和创新的阵地。
通过老师讲解、图片欣赏、视频观看、分组查找资料、海报设计、橱窗展示等方式学习蜡染知识、宣传蜡染技艺、传承蜡染文化。
通过系统的实训,掌握蜡染制作技巧,创新蜡染设计。
(一)传承蜡染文化蜡染纹饰题材主要分为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两大类,自然纹样中又可分为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
自然纹样中的植物纹有菊花、莲花、蕨菜花以及山里无名花卉等纹样,动物纹有牛、龙、鸟、虎、狮等纹样。
这些题材都来自贵州少数民族十分熟悉的大自然,但在造型上又不受自然形象细节的约束,而是做了大胆的变化和夸张的艺术处理。
几何纹样包含有十字纹、万字纹、太阳纹、回纹以及各种方式方形纹等自然物象几何化的纹样,多是他们祖先留传下来的。
这些纹样都有古老的传说,按习俗,这类蜡染图案是不能随意改动的。
(二)传承蜡染技艺传统的蜡染工艺制作主要有五个工序:织布、点蜡、制作靛蓝染料、浸染、脱蜡,最后再将制作好的蜡染布料做成苗族传统服饰。
1.织布苗族传统蜡染工艺从自己种植棉花、采收棉花、纺线到织成布匹需要大小70 多道工序。
浅谈苗族蜡染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传承的实践研究
浅谈苗族蜡染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传承的实践研究摘要:蜡染是苗族的一项传统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与传承,对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阐述了苗族蜡染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进行传承的一些教学探索。
关键词:苗族蜡染意义传承教学实践一、苗族蜡染概述蜡染,也称蜡缬,与绞缬、夹缬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我国的染织工艺早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西周时期)已得到较大的发展。
早在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在整个染织美术界久负盛名。
二、传承意义重大首先,苗族蜡染是活历史的文化再现, 苗家妇女利用蜡染倾其心血去绘、去染,去记录她们的生活、生产、战争、迁徙和情感,并寄托着她们的希望,苗族蜡染正是这记录历史的载体。
其次,苗族蜡染是崇尚自然的追求,蜡染图案主要的来源是大自然的各种景象,如螺旋纹、蝴蝶纹、蕨菜纹等,都是生活常见的,其花纹有疏有密,各种自然纹相互交错、浑然一体,表现了苗族人们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然的美好愿望。
第三,苗族蜡染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是苗族人勤劳和智慧的载体,其结构严谨,图案特别讲究“对称性”和“归整性”,每一个构图都体现着智慧,每幅图案都反映着苗族人民的内心情感世界, 每一笔都透着灵气,每一道工序都彰显着她们的勤劳。
因此,苗族蜡染的传承,除了对制作工艺本身之外,传承的更是苗族人民丰富的民族文化以及智慧。
三、教学过程的实践研究这一课程主要在初一年级进行,因为初一的孩子学习任务比较轻,学习起来专注程度会高一些,所以我将一个学年40周作了一个大致的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4周,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工具及示范作品的筹备。
第二阶段16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与蜡染相关的内容,通过操作演示、优秀作品赏析、学生合作学习、创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图案的创造力和提高民族图案的审美能力,引导其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作品,以达到本次课题研究的预期目的。
苗族蜡染心得体会
苗族蜡染心得体会蜡染是苗族传统的手工艺之一,它是一种将蜡涂在布上,然后染色的技艺。
苗族蜡染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在我参加苗族蜡染活动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苗族文化的魅力和蜡染技艺的精髓。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苗族蜡染心得体会。
蜡染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苗族蜡染是苗族传统的手工艺之一,它起源于苗族的祭祀活动。
在苗族的祭祀仪式中,人们会穿上蜡染的衣服,以示尊重和敬意。
蜡染技艺在苗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身份象征。
苗族蜡染的图案和颜色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们反映了苗族的历史、传统和信仰。
蜡染的制作过程苗族蜡染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
首先,需要准备好布料、蜡和染料。
然后,将蜡涂在布上,形成图案。
接着,将布放入染料中,染色。
最后,将布晾干,用热水将蜡融化,洗掉蜡痕,就完成了一件蜡染作品。
蜡染的技巧和要点苗族蜡染的技巧和要点非常重要,它们决定了蜡染作品的质量和美观程度。
以下是我在蜡染活动中学到的一些技巧和要点:1. 蜡的涂抹要均匀蜡的涂抹要均匀,不能有漏涂或重涂的情况。
否则,染色后会出现不均匀的色差和图案模糊的情况。
2. 染色要注意色彩搭配染色时要注意色彩搭配,选择合适的颜色组合,使图案更加鲜明、美观。
3. 晾干后要注意蜡的融化晾干后要注意蜡的融化,蜡的融化温度要适中,否则会影响染色效果和图案的清晰度。
4. 洗涤要注意温度和方法洗涤时要注意温度和方法,不能用过热的水或过于强力的洗涤剂,否则会影响蜡染作品的质量和寿命。
蜡染的意义和价值苗族蜡染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保护。
通过蜡染活动,我们可以了解苗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感受到苗族人民的热情和友好。
同时,蜡染也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它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不会浪费资源。
因此,苗族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总结苗族蜡染是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蒙究”苗族蜡染艺术的人类学考察
“蒙究”苗族蜡染艺术的人类学考察蒙究苗族蜡染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苗族文化的载体和传承。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对蒙究苗族蜡染艺术进行考察,探讨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意义及传承现状等方面的内容。
一、历史渊源蒙究苗族蜡染艺术源远流长,据传始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蒙究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其中以云南省的蒙自市为主要聚居地。
他们以农耕为生,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深受自然环境和历史风俗的影响。
蒙究苗族蜡染艺术是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是这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制作工艺蒙究苗族蜡染工艺主要包括图案设计、蜡涂抹、染色和蜡熔化等几个基本步骤。
制作者需要设计出要绘制的图案,这些图案通常融合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动植物和宗教符号等元素,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接着,制作者将蜡坯放在加热的容器中,待蜡液熔化后,用特制的工具在布料上绘制出想要保留的图案部分,然后将布料浸入染料中进行染色。
待染料干燥后,再次用热水将蜡融化,清洗掉蜡层,这样就呈现出了布料上的蜡染图案。
蒙究苗族蜡染工艺采用的主要材料包括棉布、蜡块和天然植物染料等,这些材料都是当地丰富的资源,保证了蜡染工艺的可持续性发展。
蜡染工艺自古以来就是由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下来,所以蒙究苗族蜡染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意义蒙究苗族蜡染艺术对于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一种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表达,它融合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动植物和宗教符号等元素,是苗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的具体体现。
蜡染作品是蒙究苗族人民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中的重要装饰品,如节日服饰、祭祀用品等,它们不仅美观实用,更承载了苗族人民的情感和祈愿。
蜡染作品也是苗族文化的一种外向表现,它在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
四、传承现状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和全球化的影响,蒙究苗族蜡染艺术面临着许多问题。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共3篇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共3篇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1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蜡染是苗族传统的工艺技艺,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丹寨县和榕江县是贵州省著名的苗族聚居地,这里的苗族蜡染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审美特点。
在过去的历史中,丹寨、榕江苗族蜡染起初是为了满足生活需求的一种手工业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给苗族人民提供足够的衣物和装饰品。
在这个时期,丹寨和榕江的苗族蜡染多为地域性的,每个村子中的图案和颜色都有所不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蜡染的技艺得到不断传承和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苗族蜡染的生产从实用性转向了艺术性。
这也是苗族蜡染进入现代艺术领域的标志。
同时,这也是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从地域性向全国蜡染纺织市场走向的转型期。
在新时期,丹寨、榕江的蜡染出现了很多变化。
首先是工艺品的材质,这点从早期的棉质、布质转变为现如今的丝绸、真丝等。
其次是图案和色彩的变化。
从过去多为像狮子、豹子、老虎等动物形象的图案,逐渐向现代化、艺术化的图案转变,如人物、山水、花鸟等,同时颜色也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丹寨、榕江苗族蜡染还吸纳了一些现代艺术的元素,如毕加索绘画、莫奈印象派、艾显等,这些元素被有机结合在蜡染工艺中,退一步说,这些元素的加入也是苗族蜡染工艺的一项更新和加强。
然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也开始发生变化。
在一些新的艺术家和品牌的加入下,苗族蜡染开始向更加国际化、现代化的设计走去。
这不仅是苗族蜡染手工艺的一种转型,同时也是丹寨、榕江地区对外扩展文化的一种方式。
总的来说,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风格变迁和审美转型,体现了苗族文化长河中的一个小小部分。
苗族蜡染这一手工艺作为苗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新时期的变化,不仅是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其在当今市场竞争中适应时代变化的一种方式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不断创新和转型,体现了苗族文化的活力和包容性。
浅谈贵州民间传统蜡染艺术
浅谈贵州民间传统蜡染艺术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和传统技艺。
在贵州,蜡染艺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它源远流长,传统技艺精湛,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浅谈贵州民间传统蜡染艺术,探讨其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传承与发展。
一、蜡染的历史渊源蜡染艺术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贵州作为蜡染艺术的发源地之一,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技艺和文化遗产。
蜡染源于古代织布工艺,它最早出现在唐朝时期,当时的蜡染是用来生产皇家服饰的。
在宋、元时期,蜡染技艺逐渐传入民间。
到了明、清时期,蜡染技艺更加成熟,成为了民间织布加工中的一种常用工艺。
通过蜡染,可以制作出具有独特纹样和图案的布料,极受民间人们的喜爱,成为了当时的时尚之一。
贵州的蜡染艺术在清末民初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当时的蜡染工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不但制作出了许多绝美的蜡染布料,还应用到了服饰、饰品和家居用品等方面。
蜡染的传统技艺丰富了贵州的文化底蕴,成为了贵州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蜡染的制作工艺蜡染是一种以蜡为媒介,通过对织物进行染色的方法。
蜡染的制作工艺是非常复杂的,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包括设计图案、制作蜡纸、蜡染、脱蜡、晾晒、定色等。
在一张干净的布上,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和纹样,然后用蜡纸把这些图案勾勒出来,接着进行染色。
在染色的时候,蜡部分阻挡住了染料,形成了蜡与布料间的防护隔离,而布料的其他部分被染上了颜色。
之后,将布料浸泡在热水中,使蜡脱离开来,晾晒后进行定型,最后就做成了蜡染布料。
蜡染的制作工艺需要熟练的手艺和精湛的技艺,蜡纸的处理、蜡的倒熔、染料的控制等都需要高超的技术水平。
蜡染工匠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秘诀,使得蜡染工艺更加纯熟和完美。
三、蜡染的艺术特点蜡染是一种独特的传统工艺,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蜡染布料的图案和花纹多样化,可以绘制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如花鸟鱼虫、山水人物、传统纹饰等等,这些丰富的图案是蜡染艺术的精髓和灵魂。
海南苗族蜡染刺绣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海南苗族蜡染刺绣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摘要:苗族是海南世居名族之一,历史悠久,由于环境闭塞,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古老传统文化和民俗。
海南苗族传统刺绣蜡染技艺指的是海南苗族人民在布料上进行各种装饰图案绣制和使用传统方法将布料进行蜡染加工的技艺,该技艺于2009年入选第三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图案色彩多种,构图明朗,朴实大方,造型飞舞张扬。
但是经历了千年风雨,该门技艺至今,已经临近失传。
海南苗族蜡染刺绣技艺急需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海南蜡染刺绣;艺术探索;传承与发展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苗族蜡染刺绣工艺,是苗族人民使用蓝靛(也叫大青)等八种植物的叶、石灰、火灰、清水、米酒等,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成。
这些文化,是民族世代相传,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在迅速发展的时代里,他们逐渐将要泯灭在历史之中。
随着国家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民族非物质文化名录的出现,让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被更多人知晓。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1.2.1 国内发展现状刺绣在东方形成体系后,通过贸易传到了西方。
刺绣与当地文化融合。
(1)欧洲刺绣,更讲究各种刺绣材料,珍珠、磨细的贝壳、宝石甚至金链子,线也不拘泥于传统绣材。
(2)印度刺绣,其特点是它的针脚绣在衣服的反面,却在正面呈现设计样式。
(3)日本刺绣,在公元500年,由丝绸之路从中国传来的“佛绣”,发展到现在的京绣、加贺绣、江户绣。
国外的刺绣作品,都由中国早期贸易传入,并在当地与其文化融合,形成的特色刺绣风格。
1.2.2 国内发展现状尽管蜡染刺绣对于苗族有着特别不一样的重要性,随着科技发展,机器的普及,传统刺绣渐渐没落和被取代。
刺绣作为一个分布广泛的手工艺品。
不同的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融汇其自身文化特点。
在中国有着众多特色的民族刺绣。
刺绣市场机器刺绣占领大片,但部分手工刺绣不可撼动并占据中高端市场;部分刺绣爱好者敏锐捕捉市场,招聘手艺人,开发和占据市场份额。
苗族蜡染的创新传承浅议
艺术价值 。保护 和传 承苗族蜡 染的意义 重 大 ,影 响 深 远 。
随着社 会的飞速发展 ,文化的传承 与全球现代化消 费文 明的结合 大潮 ,已 经小 可避免地席 卷到中国这个 卉老而又 年轻的 国度 。伴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 ,从
前些年对西方文化 的盲 目热捧 ,到现在 中国梦的提出 ,民族传统 文化 已经受 到 越来 越多的人的关注 。随着各级政府部 门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高度重视 ,使具 有艺术性与功能性 的苗族传统蜡染 ,更 多 地 被 非 遗 文 化 创 新 设 计 企 业 所 青
炭盆 、染缸等 。蜡染所用的织物一般都 苗 族蜡 染技 艺 流传 的减 弱。 随着拥 有
(1)传统手艺 的传承需 要发展 民
是苗族 女l 胜 自织 的土布 、亚麻等 ,防染 传 统精 湛蜡 染技 艺 的老一 辈 苗家 人逝 族产业链 ,缩短传统与现代的距离。将
材料则 主要是蜂蜡和石蜡 ,至于染 料则 去 ,苗族蜡染人才 的缺失问题更加紧迫。 民族文化转化 为商 品,这样才能够既提
苗族 蜡染 实 际上 的原 理 是利 用蜡 今快节奏的社会 中 ,由于苗族传统蜡染 蜡染 在技 艺以及 图案传 承上 存在 的问
进行 防染 。苗族 民间蜡染的制作 _ T具 主 的制作工序烦琐 ,耗 时较长 ,大多数的 题 ,本 文作 者参 考之 前 专家 学者 的意
要 有 铜 刀 、瓷 碗 、水 盆 、大 针 、骨针 、 苗族青年不再愿意学 习蜡染技艺 ,造成 见 ,对苗族蜡染 的传承提出以下建议 。
理 论 LiLun
求 知 导 刊
Journal of Seeking Knowledge Guide
文章 编 号 :2095-624X(201 8)1 3-0055-02
湖南湘西苗族蜡染心得
湖南湘西苗族蜡染心得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是用特制的铜腊刀沾腊液按图案花纹绘于白布上,待腊凝固后,将织物在土靛染液中浸染。
然后晾干,再用沸水煮去蜡质。
这样,有腊处因有腊防染而未着色,便形成各种美丽的蓝底白花纹样。
大块的腊质防染处,由于靛蓝浸入腊的裂痕中而形成冰裂纹。
所以,每一块在刻意却不确定中产生的蜡染布料,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作品。
是将白布平铺于案上,置蜡于小锅中,加温溶解为汁,用蜡刀蘸蜡汁绘于布上。
绘成后,投入染缸渍染,染好捞出用清水煮沸,蜡溶化后即观出白色花纹。
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壳火使蜡融化,便可以用铜刀蘸蜡,作画的第一步是经营位置。
有的地区是照着纸剪的花样确定大轮廓,然后画出各种图案花纹。
另外一些地区则不用花样,只用指甲在白布上勾画出大轮廓,便可以得心应手地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浸染的方法,是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
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
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
如果需要在同一织物上出现深浅两色的图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后,在浅蓝色上再点绘蜡花浸染,染成以后即现出深浅两种花纹。
当蜡片放进染缸浸染时,有些”蜡封”因折叠而损裂,于是便产生天然的裂纹,一般称为”冰纹”。
有时也根据需要做出“冰纹”。
这种“冰纹”往往会使蜡染图案更加层次丰富,具有自然别致的风味。
经过冲洗,然后用清水煮沸,煮去蜡质,经过漂洗后,布上就会显出蓝白分明的花纹来。
民间蜡染所用的彩色染料,是用杨梅汁染红色,黄栀子染黄色。
蜡染,同扎染、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往往盛行于我国苗族和布依族之间。
苗族蜡染的分析
摘要:古老的蜡染艺术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流行很广,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创作了多姿多彩的蜡染图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成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装饰形式。
尤其在苗族地区,由于苗族特殊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蜡染还具有了深层次的文化含义。
从苗族蜡染中不仅反映出苗族的审美观,也体现了苗族的自然、社会、历史和宗教思想。
因此本文将苗族蜡染作为一项专门课题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促进这门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也可以作为理解苗族文化的一个切入点。
关键词:蜡染,苗族Abstract:BatikartisaprevailtechniquefordecoratingclothandhascarftedownforgenerationsinethnicareainthesouthwestofChina.Withlong—timepractice,theethnicwomenhaveaccumulatedmanyskillsanddesignsbywhichembodyparticularstyleofthenationality.Becauseofuniquehistorybackground,livingenvironmentandculturaltradition,thebatikinMiaoareanotonlybecamecommondecoratingform,butalsoperformeddeep—levelculturalfunction.FromMiao’Sbatik.wecanunderstand也eirtasteandanddevelopingit,apperceivetheirinteriorthought.ForthesakeofspreadingMiao’Sbatikartiscarefulstudiedinthisthesis.ThefartherpurportofthisthesisisprovidinganapproachforpeopletoprofoundlycomprehendMiao’Sculture.Keywords:Batik,Miaopeople导言蜡染是中国古老的印染技艺之一,古称“蜡缬”、“点蜡幔”或“蜡缁”。
浅论安顺平坝桃花村苗族蜡染纹样的传承及审美意义
浅论安顺平坝桃花村苗族蜡染纹样的传承及审美意义安顺平坝桃花村位于贵州省安顺市,是苗族聚居的地方。
这里的苗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服饰、手工艺品而闻名于世。
蜡染是其重要的手工艺之一,而蜡染纹样则是其中的精髓。
这些纹样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义。
本文将从传承和审美意义两个方面来浅论安顺平坝桃花村苗族蜡染纹样的价值。
一、传承安顺平坝桃花村的蜡染纹样传承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至苗族古老的文化传统。
苗族人民将蜡染技艺代代相传,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纹样艺术。
在这个过程中,纹样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蜡染纹样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苗族文化的载体和传统的延续。
在平坝桃花村,这些古老的纹样每天都在苗族人民的手中得以传承,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蜡染纹样的传承还体现在技艺的传授上。
在安顺平坝桃花村,年长的苗族手艺人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他们将自己蕴含多年积淀的经验和技巧传承下来,使蜡染纹样的传统艺术得以延续。
这种传承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传授,更是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通过学习蜡染纹样的传统技艺,年轻一代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审美意义蜡染纹样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意义不容忽视。
蜡染纹样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使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苗族人民根植于山川大地,他们将美好的愿望和对生活的热爱融入到蜡染纹样之中。
这些纹样以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神话传说等为题材,展现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蜡染纹样所具有的独特美学价值也是其审美意义的重要体现。
苗族蜡染纹样以其线条流畅、图案精美、色彩艳丽、构图对称等特点,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功底和审美品味。
这些纹样在细节上体现出了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态度,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语言,成为了苗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安顺平坝桃花村苗族蜡染纹样的传承及审美意义深刻而丰富。
传承蜡染的意义和价值
传承蜡染的意义和价值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工艺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蜡染是一种传统的工艺,代表着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蜡染技术源自古代,通过世代相传,成为了许多文化的一部分。
蜡染作品常常融入了当地的传统图案、符号和故事,因此可以看到蜡染作品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其次,通过蜡染技术可以表达个人的创意和审美。
蜡染可以根据个人的想法和需要进行设计,将独特的纹样和色彩融入到织物中。
这种自由创作的过程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美感。
此外,蜡染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由于蜡染是手工制作的,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蜡染作品的色彩鲜艳、纹样独特,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些优秀的蜡染作品甚至成为艺术品,被收藏家和博物馆收藏和展示。
最后,蜡染在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蜡染这种古老的工艺在世界各地都有流传,通过蜡染技术的传播和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同时,蜡染作品也成为了一种具有商业价值的商品,可以为当地的手工艺产业和旅游业带来经济利益。
综上所述,蜡染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技术,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
通过传承和发展蜡染技术,我们可以保护和
继承传统文化,丰富个人的创造力和审美体验,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苗族蜡染故事
苗族蜡染故事苗族蜡染是中国苗族传统手工艺之一,源远流长。
在苗族文化中,蜡染被广泛应用于衣物、饰品以及室内装饰品的制作中,并传承至今。
以下是关于苗族蜡染的相关参考内容,包括起源传说、技艺特点以及文化意义等方面。
起源传说:苗族蜡染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苗族的祖先曾在一个偏僻的村落里遭遇到了麻烦。
村子里的蚯蚓数量异常多,无法控制。
苗族人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选择将蜡涂抹在身上,以驱赶蚯蚓。
然而,蚯蚓并未如愿离去,而是在苗族人的身上留下了美丽的图案,从而形成了蜡染的艺术。
技艺特点:1. 蜡涂染色:苗族蜡染的制作过程中,首先需要用蜡将图案在布料上涂抹出来,然后再进行染色。
蜡的涂抹可以使用蜡烛、蜡块或者蜡烛熔化后的蜡液。
通过涂抹蜡的地方不会吸收染料,从而形成了图案。
2. 多样的图案:苗族蜡染的图案多样化,常见的有植物、动物、几何图案等。
这些图案形象生动、富有民族风格,往往需要经验丰富的蜡染师傅进行手绘。
3. 手工制作:苗族蜡染是纯手工制作的艺术。
从蜡涂抹、染色到去蜡,都需要手工操作。
这些繁琐的工序需要经验丰富和细致耐心的师傅来完成。
文化意义:1. 彰显民族特色:苗族蜡染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文化独特性的象征。
蜡染作品中的图案与纹样往往表达着苗族人民对于生活、自然和美好愿望的向往和追求。
2. 传承与交流:苗族蜡染作为一种传统艺术,通过代代相传,使得苗族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和延续。
同时,苗族蜡染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国多民族的文化底蕴。
3. 经济价值:苗族蜡染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其作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旅游业的发展,苗族蜡染逐渐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关注,成为了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艺术产品。
总结:苗族蜡染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
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富有创意的图案设计,凝聚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苗族蜡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世人展现了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蜡染的创新传承浅议
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苗族蜡染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苗族蜡染的传承、发展局限于传统应用的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苗族蜡染的传承、发展已经受到严重威胁。
文章从传统蜡染技艺和蜡染图案设计两方面对苗族蜡染的传承进行讨论,并提出创新传承方法。
标签:苗族蜡染;技艺;传承;创新
蜡染技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贵州苗族蜡染于2006年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
苗族蜡染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与乡土气息,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
保护和传承苗族蜡染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全球现代化消费文明的结合大潮,已经不可避免地席卷到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
伴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从前些年对西方文化的盲目热捧,到现在中国梦的提出,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随着各级政府部门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高度重视,使具有艺术性与功能性的苗族传统蜡染,更多地被非遗文化创新设计企业所青睐,慢慢地,苗族传统蜡染的创新设计研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苗族蜡染技艺特点
苗族蜡染实际上的原理是利用蜡进行防染。
苗族民间蜡染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铜刀、瓷碗、水盆、大针、骨针、炭盆、染缸等。
蜡染所用的织物一般都是苗族女性自织的土布、亚麻等,防染材料则主要是蜂蜡和石蜡,至于染料则是蓝靛及其他植物染料。
整个蜡染的传统制作过程是先用草木灰滤水浸泡土布,脱去纤维中的脂质。
接下来把适量的黄蜡放在小瓷碗里,将瓷碗置于热木灰上,黄蜡受热熔化成液体后,即可用蜡刀蘸蜡汁点画于布上。
点好蜡花的布再用温水浸湿,放入已发好的蓝靛染缸,确认布料已经染好后可拿到河边漂洗,让清水冲去浮色,再放进锅里用清水煮沸,使黄蜡熔化浮在水面上,融化的蜡经冷却回收后可以再次使用。
点蜡的布料在蜡熔化后会现出没有上染颜色的白色花纹。
之后,再将蜡染布反复漂洗,使残留的蜡脱干净,蜡染布的制作就算完成。
对于蜡染,“蜡裂纹”是其特色工艺,“蜡裂纹”是由于点在布上的蜡块经折叠抓揉产生裂纹,靛蓝渗入蜡块的裂纹中而形成的独一无二的图案纹理。
苗族蜡染除了上述的点蜡以外,还有画蜡的技艺。
苗族画蜡是用铜刀(蜡画工具)醮上高温加熔的蜂蜡,在白布上信手画出花鸟鱼虫,江河湖泊,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然后绘画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填以各种颜色即成。
传统的蜡染图案多取材于大自然或先民传说,有祖先传下来的图腾纹样,如
铜鼓纹、龙纹、云彩、水波等,也有在生活和生产中撷取的纹样,如飞禽走兽、花蝶鱼虫等,题材多样,不拘一格。
对称而多变的布局、夸张而得体的构图,灵动而自然的线条都包含着深刻的意蕴,渗进了该民族的审美感受和民族特色。
在千般寓意、万种风情的隐语式文化符号中记录着他们悠久的历史,对图腾的崇拜和对理想的追求。
当然苗族蜡染技艺也存在其不足之处,例如,传统的苗族蜡染布由于染料的因素以及上色技术的限制,染成面料的染色牢度较差。
传统蜡染以手工操作为主,效率低下,影响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对消费需求的满足。
还有历来苗族女性都是通过手口相传的方式,一代代地将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下来。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由于苗族传统蜡染的制作工序烦琐,耗时较长,大多数的苗族青年不再愿意学习蜡染技艺,造成苗族蜡染技艺流传的减弱。
随着拥有传统精湛蜡染技艺的老一辈苗家人逝去,苗族蜡染人才的缺失问题更加紧迫。
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不足将严重威胁到苗族蜡染的发展与传承。
二、苗族蜡染传统纹样特征
苗族蜡染从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大类。
丹寨苗族蜡染的作者们更喜欢以自然纹为主的大花,这种图案造型生动、简练传神、活泼流畅、充满夸张,乡土气息十分浓厚。
安顺苗族蜡染以几何纹样为主,图案结构松散、造型生动。
织金苗族蜡染以细密白色为主,布满几何螺旋纹,图案结构相互交错,浑然一体。
苗族蜡染工艺品无论从造型上还是从构图上,都体现了少数民族妇女以饱满为美、以齐全为美的审美观念。
从造型上看,苗族传统蜡染工艺品中的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所表现的对象都符合形式完美的原则。
如榕江、三都的一些苗族蜡染工艺品中,动物的头部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从侧面看,都有双耳、双眼、双脚。
苗族妇女在创作时不会追求表现透视效果,而是要力求形体完整,即使比例失调也要使得造型显得完美而齐全。
苗族蜡染的图案也是通过手口相传,一代传一代,由于现在多数年轻人无心于蜡染的传承,相应的图案寓意的传承也在流失,越来越少的苗族女性会点绘传统纹样。
另外,伴随旅游业的发展,蜡染手工艺制品被当作特色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
为了满足市场兴起的大量需要和追求经济收益,蜡染工艺开始趋于简单,图案单一、做工粗糙,粗劣的蜡染产品大量涌现。
以上这些都严重妨碍了传统蜡染纹样的发展、传承。
三、苗族蜡染的创新应用
作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的传承问题历来为大众所关注,也有不少专家学者给出自己的建议。
但这些专家学者的建议多集中在传统工艺的传承、蜡染继承人的培养、传统蜡染图案的研究等方面。
基于苗族蜡染在技艺以及图案传承上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参考之前专家学者的意见,对苗族蜡染的传承提出以下建议。
(1)传统手艺的传承需要发展民族产业链,缩短传统与现代的距离。
将民族文化转化为商品,这样才能够既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保护传统手工艺,又能
让它传播范围更广,为大众所知。
(2)文化意识与审美意识的现代化转变,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社会环境的结合。
在工业社会的发展潮流中,传统手工艺品的普通生活资料的功能性基本已经消磨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它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只延续它的传统手工艺是不可行的,必須将其与现代相结合,才能够让其依附于现代社会的前进潮流的同时,拥有更为广阔的传播范围。
如果苗族蜡染仍然按照传统的家族传承方式走下去,也许摆在苗族蜡染面前的未来就是陈列在博物馆的展柜。
但如果只是将这个手工艺单纯与市场结合起来,也许苗族蜡染面临的将来仅是尴尬的旅游纪念品。
没有灵魂的传统手工艺,失去的不仅仅是人们对它的理解,更是会失去人们将它传承下去的勇气。
所以,我们要实现苗族蜡染作品的多元化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元素,将蜡染纹饰图案元素加以提炼,运用在现代的服装服饰上,让受众很广的服饰配件,既具民族精神又不失时尚,这不仅能实现苗族蜡染文化的活态传承,同时还能促进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带动当地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胡维汉,马正荣.贵州苗族民间蜡染[J].装饰,2003(9).
[2]彭应美.丹寨苗族蜡染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3]李方建.蜡染工艺技术的进步和贵州蜡染行业的发展[J].四川纺织科技,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