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两汉文学理论批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经训》云: 心和欲得则乐,乐斯动,动斯蹈,蹈斯 荡,荡斯歌,歌斯舞……故钟鼓管箫,干 戚羽旄,所以饰喜也……兵革羽旄,金鼓 斧钺,所以饰怒也。必有其质,乃为之文。

其一,《淮南子》接受老庄关于美丑的相 对性观点,认为刻意求美丑,则不得美丑; 不求美丑,则得美丑。 其二,《淮南子》又认为美丑有一定的质 的规定性。美玉既便在污泥中,也不失其 价值;破笼颇带既便在祖茵上,也无法抬 高其价值。
一、关于文学的原则 二、关于文学的功用 三、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 四、关于文风 五、关于作家修养



一是反对‚虚妄‛。《佚文篇》云: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 二是反对‚增实‛。《艺增》篇云: 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实,著文垂辞,辞出溢 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何则?俗人 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誉不增其美,则闻 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于心。
一、成一家之言 二、‚发愤著书‛思想 三、对屈原及《离骚》的评介

明确提出‚成一家之言‛观点的是司马迁,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 ‚仆窃不逊,近自讬於无能之辞,网罗天 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 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 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 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 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而 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 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 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其一是‚和‛。‚大乐与天地同和‛。这里的 ‚和‛有两层含义:一是政治伦理上的‚和‛, 亦可以看作是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二是艺术 表现上的‚和‛,亦可以看作是文艺批评的艺 术标准。 其二是‚正‛。崇尚和张扬‚正声‛,批评和 抑制‚奸声‛。 其三是‚真‛。《乐记》中十分重视‚乐‛的 真实性,也即文艺的真实性,‚唯乐不可以为 伪‛。
一、两汉思想文化的发展 二、两汉文学理论的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汉代的思想文化走向是十分复杂的。汉代 距‚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不远,诸子百 家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地影响汉代的哲学思 想构成,但起主导作用的则是儒道两家思 想。两汉时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基本走向 是儒道兼宗。汉初崇尚‚黄老之术‛,道 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但儒家思想也融于其 中,许多哲学家的思想往往是以道为主、 以儒为辅的。
(一) 汉代文学理论的深化 (二)汉代文学理论的基本层面 (三)汉代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阶段





首先,从文学理论形态看,出现了《楚辞章句 序》这样的理论性强、观点鲜明的序文。还有 像王充《论衡》中的有关篇章及班固《汉 书〃艺文志》等。 其次,从论述的范围看,汉人所论大大超过先 秦人所论。 其三,汉代理论家论述的自觉性也大大超过了 先秦诸子。 其四,汉人的文学观念较先秦也有很大提高。

王充认为文章写作作品内容与形式应统一, 《超奇》云: 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 有皮壳于外……实诚在胸臆, 文墨著竹帛, 外内表里,自相副称……人之有文,犹禽 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

一是主张文章‚易晓‛朴实,通俗易懂。 《自纪》篇云:‚夫笔著者,欲其易晓而 难为,不贵难知而易造;口论务解分而可 听,不务艰深而难睹。‛ 二是主张‚自为佳好‛。 《自纪》篇云:‚饰貌以强类者失形,调 辞以务似者失情。百夫之子,不同父母, 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 好。‛
针对当时虚妄空作的文风,王充特别重视文 学的社会功用,提倡文有‚世用‛,反对 ‚空作‛。《对作》云:‚贤圣之兴文也, 起事不空为因,因不空作。作有益于化,化 有补于正。‛ 《自纪》篇云:‚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 为用者,一章无补。‛ ‚世用‛的 第一义是‚劝善惩恶‛。 ‚世用‛的第二义是‚歌功颂德‛。 ‚世用‛的第三义是‚聪人之知‛。
一、乐感论——关于文章的源泉与作用 二、乐礼论——关于文章与伦理道德 三、乐准论——关于文章写作的标准




其一是认为音乐是由人心感物而生的,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 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其二是音乐的感物作用。《乐记》的作者不仅阐述 了‚人心‛‚感于物‛而‚形于声‛,最终形成了 文章——音乐,同时亦强调了音乐对‚人心‛的感 染作用,‚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 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嚳, 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 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 其志絜,其称小而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 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 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 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一是指出《离骚》是怨愤而作。《屈原贾生列 传》云:‚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 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 思而作《离骚》。‛ 二是分析了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屈原贾生 列传》云:‚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 其指极大,举类迹而见义远。‛ 三是对屈原的思想及人格予以高度评价。《屈 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其志洁,其行廉‛。
一、原道、征圣、宗经 二、关于汉赋

‚书恶淫辞之淈法度也。‛(《法言〃吾 子》) ‚不合先王之法,君子不法也‛。(《法 言〃吾子》) 或问曰:‚人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 将谁使正之?‛曰:‚万物纷错,则悬诸 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或曰:‚恶 覩乎圣而折诸?‛曰:‚在则人,亡则书, 其统一也。‛(《法言〃吾子》)

一、对情与文的理论阐示 二、对文与质的科学论述 三、对美与丑的审美阐发 四、对屈原及《离骚》的评价

《缪称训》云: 文者,所以接物也,情系于中而欲发于外 者也。以文灭情者失情,以情灭文者失文。 文情理通,则凤麟极矣。 《椒真训》云: 且人之情,耳目应感动,心志知忧乐…… 所以与物接也……令万物之来 推拔吾性, 探取吾情,有若泉源,虽欲勿禀,其可得 邪?
其一,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 其二,对汉赋的评论。

一是西汉中期以前。这一时期尚黄老之学, 思想较自由,文学理论明显受道家思想影 响。 二是西汉中叶至东汉。这一时期在思想上 ‚独尊儒术‛,文学理论受其影响,表现 为依经立论的思维模式。 三是东汉时期。此时谶纬迷信思想流行, 经学进一步神学化,使文学理论依经立论 的倾向愈加严重。



其一是赋‚卑‛说,即把赋的存在价值看得很 低。他在《法言〃吾子》中说: 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 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其二是赋‚丽‛说,即赋的自身特点应该是 ‚丽‛。《法言〃吾子》中说: 或问:景差、唐勒、宋玉、枚乘之赋也,益乎? 曰:必也淫。淫之奈何?曰:诗人之赋丽以则, 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 升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


首先,乐与礼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 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 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发作于 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 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 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 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 其次,从乐与礼的对应关系中强调文艺的社会 功能。



其一,‚胸臆‛。‚实诚在胸臆‛‚文由胸中而出‛, ‚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 其二,‚德盛‛。《书解》云: 德弥盛者文弥得,德弥彰者文弥明。 其三,‚才力‛。王充在《效力》篇论述了作家才力的 重要性:‚少文之人,与董仲舒等涌胸中之思,必将不 任……才力不相如,则其知思不相及也……其才劣者, 笔墨之力尤难,况乃连句结章,篇至十百哉!力独多 矣!‛ 其四,学识。作家仅有才力还不够,还需有广博的学识。 《别通》篇云:‚不能博众事,守信一学,不好广观, 无温故知新之明,而有守愚不览之暗……夫闭心塞意, 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