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理解
劳动密集型企业认定标准
劳动密集型企业认定标准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指用工人数较多,劳动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比重较高的企业。
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促进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因此,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认定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认定标准。
首先,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认定应当从用工规模和劳动力成本比重两个方面进行考量。
用工规模是衡量企业劳动密集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以企业用工人数来衡量。
劳动力成本比重则是衡量企业用工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所占比重的指标,一般以企业用工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来衡量。
当企业用工规模较大,且劳动力成本占比较高时,可以认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其次,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认定还应考虑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
不同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不同,因此在认定劳动密集型企业时,还应考虑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
一般来说,劳动密集型企业多集中在纺织、服装、鞋帽、家具、玩具等行业,这些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劳动力成本占比较高,因此在认定时应予以重点考虑。
另外,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认定还应考虑企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认定也应有所区别对待。
一般来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更容易被认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因为这些地区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比重较高。
最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认定还应考虑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程度可能会有所减弱,因此在认定时还应考虑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的影响。
综上所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认定标准应当综合考虑用工规模、劳动力成本比重、所处行业特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等因素,以便更准确地认定劳动密集型企业,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
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现状 问题与对策
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现状的问题:
1. 成本压力: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包括工资、社保费用等,这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2. 劳动力供应不稳定: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一些地区可能面临着劳动力供应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3. 技术水平低下: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更新缓慢,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竞争力下降。
4. 环境污染问题:由于传统生产方式的限制,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过程可能会产生污染物,不符合环保要求。
5. 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对劳动力的替代: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作岗位可能被替代,影响企业的发展。
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对策:
1. 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技术升级和工艺改进,提高每位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以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成本。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注重培养企业内部的专业化人才,吸引高素质劳动力的加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4. 优化生产结构: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企业的环保等级,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5. 加强技术创新和科研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企业的科研合作,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创新能力,以应对市场需求
的变化。
6. 多元化发展:寻找新的市场和业务领域,降低对特定劳动力的依赖,减少劳动力供应不稳定性对企业的冲击。
7. 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积极参与政府的产业政策,争取政策支持,共同解决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问题。
智能制造促进中国产业优化
智能制造促进中国产业优化作者:赵予澄招玉春顾振涛张恒唐敖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2年第11期摘要:2012年,科学技术部发布了《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表示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技术,使制造过程具有更完善的判断与适应能力。
智能制造是实现企业研发制造服务管理全过程的精确感知、自动控制和自主分析和综合决策具有高度感知化、物联化和智能化特征的一种制造模式,包括综合集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智能自动化技术在制造企业各个环节的融合应用,可以使制造系统具有学习能力,通过深度学习、增强学习等技术显著提高创新和服务能力。
关键词:智能制造;产业优化;中外对比智能制造技术是未来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是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强国转变的重要保障。
发展智能制造业已经成为实现我国制造业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的重要途径。
智能制造能够让现有制造业发展达到未来制造业的需求标准,包括达到设计智能化,制造智能化等标准,做到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成本、优化质量、提高效率等优势,减少对外国零件的依赖,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实现制造业升级。
一、政策优势,中外对比经济学十大原理中提出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政府在产业优化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致力于中国制造业升级,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
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
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新基建”浪潮下,工业互联网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的“必选项”。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技术,通过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解决农村劳动力闲置问题的有效途径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解决农村劳动力闲置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村劳动力闲置问题一直是中国农村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农村劳动力的闲置现象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成为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本文将探讨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在解决农村劳动力闲置问题方面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重要性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是指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以农村土地、劳动力和资源为基础,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产业形态。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在解决农村劳动力闲置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就业。
由于农村闲置劳动力数量庞大,发展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可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发展可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减少农村劳动力闲置。
其次,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有助于提升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
农村劳动力闲置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发展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最后,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对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发展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发展可以使农村经济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二、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解决农村劳动力闲置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发展是解决农村劳动力闲置问题的有效途径,以下是具体的实施措施:1. 政府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支持力度,包括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
通过制定发展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相关政策,降低办厂用地和办厂审批的门槛,减免税收和贷款利息,激励企业投资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
2. 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哪些
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哪些?2020年7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进城民工就近打工提供机会。
在人们的印象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低端加工企业、“血汗工厂”、重体力劳动行业等相关,代表的是低端产能,是产业升级的淘汰对象。
现在总理郑重其事的提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下子竟让人无所适从。
结合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外贸行业几近熄火,房地产行业被严格管制,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就业?数以亿计的中低端就业人口,大部分没有念过大学,更没有掌握高、精、尖的科学技能,只能因人设岗,重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情理之中。
考虑到今后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长期发展。
那么,我们可以先梳理一下,哪些行业可以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去发展:一、黑砖窑、小煤矿、无证作坊等以往重点打击的对象,虽然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绝不会容忍其死灰复燃。
二、新农业大有可为,种植业、养殖业、捕捞业、畜牧业,农产品粗加工、深加工行业,以后会成为重点发展对象,就近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三、纺织行业、服装行业、家电行业、电子行业、五金行业等轻工产业,仍是吸纳就业人口的大产业,需要重点解决的是内循环的销路问题。
四、物流、快递、客运、餐饮、美发、家政、保姆等现代生活服务行业,能够大量吸收中低端就业人口,会成为经济内循环的重要环节。
五、房地产、建筑、建材、装修、路桥、水电等传统基建行业,以及国务院公布的新基建行业,是劳动力密集型关键产业。
甚至可以说,其吸纳巨量就业人口的作用无可替代。
另外,在内循环系统中,应该是各区县错位、均衡发展,不会再容许个别超级企业垄断市场,虹吸全国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市场和资源。
名字就不点了,某宝、某东、某多型企业可能会受到严格限制。
韦伯工业区位论名词解释
韦伯工业区位论名词解释1. 引言韦伯工业区位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提出的一个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工业区位的形成和发展。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工业区位选择的动因、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对韦伯工业区位论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2.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概念2.1 工业区位选择动因根据韦伯,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受到以下三个动因的影响:•地理条件:地理位置、气候、交通运输等地理条件对于工业区位选择至关重要。
靠近原材料和市场的地点更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水平、市场需求、政府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也会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人口密集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吸引了许多制造企业。
•政治环境:政治稳定与否、政府对企业的支持程度等政治环境因素也会对工业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政府提供的税收减免和土地优惠政策可以吸引更多企业入驻。
2.2 工业区位的类型根据韦伯,工业区位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原料密集型:该类型的工业区位选择是基于原材料资源的丰富程度。
煤炭和石油等资源密集地区通常会吸引重工业企业。
•市场密集型:该类型的工业区位选择是基于市场需求的规模和增长潜力。
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会吸引消费品制造企业。
•劳动力密集型:该类型的工业区位选择是基于劳动力资源的充足程度。
人口稠密、教育水平较高的地方通常会吸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行业。
2.3 工业区位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工业区位不仅对经济产生影响,还对社会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影响:合理选择工业区位有助于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
选择地理位置优越的工业区位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社会影响:工业区位的选择会对当地社会产生就业、收入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引进制造企业可以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环境影响:不合理选择工业区位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一些工业区位选择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可能会加剧水资源紧张问题。
产业转型
一、定义1、劳动密集型产业:定义: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
其衡量的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
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高度依靠劳动投入。
二是劳动者素质较低。
三是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2、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是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应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应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
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
二、现状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最新统计,2003年,全国15~64岁的人口有9097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4%,约占全球1/5强;年末全国就业人口7443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
劳动力成本低,成为我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优势的要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003年,全国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等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766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3%;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241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2%。
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纱、布、化纤等纺织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5.72%、16.21%和19.16%,微型电子计算机、传真机、房间空调器、集成电路、移动电话机、光通信设备等电子、家电组装加工产品分别增长119.79%、151.13%、59.27%、53.99%、50.1%、和34.11%。
从近10年看,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就业数量远远高于第二产业。
据统计,1992~2002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13098万人增加到21090万人,增加799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近800万人,占总就业的比重由19.8%提高至28.6%。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方向-精品文档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方向一、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状(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内涵生产产品需要投入各种生产要素,比如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
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投入的劳动相对较多,则该产品可以被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同理,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投入的资本相对较多,则该产品可以被称作资本密集型产品。
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应的产业则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品对应的产业则为资本密集型产业。
当今,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国之间进行产品内分工,不同国家在产品的不同环节进行生产。
不同的环节需要投入不同的生产要素。
因此,尽管可能生产整个产品需要投入相对多的资本,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但是,生产该产品的某一个环节却可能属于劳动密集型环节。
根据上述内涵,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以下产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则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产品内分工背景下,中国往往进口这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零部件(中间品)进行加工组装生产最终品。
加工组装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
因此,虽然中国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占有很大比重,但是中国主要专注于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
为了便于分析,这里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包括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
(二)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利用劳动力丰裕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坚持出口导向型战略。
在这一背景下,第二产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
比如,2010年,中国第二产业的规模达到2.76万亿美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6.9%。
第二产业主要由工业组成,工业主要由制造业组成,因此,制造业的发展是中国崛起的主要力量。
由于中国充分利用了劳动力禀赋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的生产和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
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前景地理科学 0802班 XXX 0855010213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顺利承接了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新一轮的高新技术产业革命使得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我国也适时提出了加快产业的转移和升级,尤其是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密集使用劳动作为生产要素的产业,其主体多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发展阶段性、存在广泛性、费用低成本性、就业高适应性的特点。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个长盛不衰的产业,现代经济的起源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终结还是劳动密集型。
近几年来,严峻的内需不足引致了经济增长减缓。
我们认为,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民可支配收入(特别是占总人口73%的农村人口的收入)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协调。
80年代末以来摒弃了80年代的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化模式而着力发展重工业,即放弃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而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这个过程的结果是抑制了农村人口收入的增长,也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化转移受到扼制。
研究表明,尽管在局部某些方面已显示出达到了工业化的较高阶段,但中国的整体工业化阶段仍是处于钱纳里所划分的经济增长阶段的第二时期末,即传统工业化的初期向中期转型阶段。
产业结构也正经历着从低层次向高度化的调整变迁的过程,以及经济体制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正逐步整入世界经济体系。
在这种全面的转型阶段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存在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空间。
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有助于我国工业化的真正完成,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坚实的产业基础,而且对我国整体经济优势的发挥具有同样巨大的作用。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占据着基础性阶段,也是延续时期最长的阶段。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第一节产业1.产业的含义:(1)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2)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①需求角度,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或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②供求角度,具有类似生产技术、工艺、过程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3)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2.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目的:制定产业政策,调节产业结构(1)关联方式分类法①技术关联分类法: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等;②原料关联分类法③用途关联分类法④方向关联分类法:单向、双向、环向关联;(纵向关联的前向、后向关联)⑤战略关联分类法:主导、先导、支柱、重点、先行产业.(2)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阶段(初级生产阶段):农业、畜牧业;第二阶段(18C60。
英国工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纺织、钢铁;第三阶段(20c)大量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商业、旅游、娱乐、文化等. (3)生产要素分类法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资本、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活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
如纺织、服装、食品、零售、餐饮等。
②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构成水平较高,产品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如交通、钢铁、机械、石油化学等基础工业和重工业。
③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大,即知识含量高、脑力劳动所占得比重较大的产业。
如航天、生物、高分子、信息、计算机等。
3.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1)四次产业分类(2)产业发展阶段分类:分幼小、新型、朝阳、衰退、夕阳、淘汰产业等。
(3)霍夫曼分类法消费资料工业(食品、服装、家具)、资本资料工业(金、机、运、化)、其他工业第二节产业经济学学科领域: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政策研究第二章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产业组织的理论基础(哈佛大学-——SCP基础上)一、产业组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概念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概念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指在投入的劳动力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中,单位劳动占用的资本数量较少的那一类产业。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称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实质上是指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产业。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产品成本中劳动耗费所占比重较大,而物质资本耗费所占比重较小。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包括工业文明国家中过去几十年主要支柱的买卖密集型行业、金融服务行业等以及大量的农业、服务和娱乐行业等,也称为低技术产业或劳动密集型行业。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助力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的解决方案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助力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的解决方案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
年轻人纷纷离开农村,涌向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种人才流失对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来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一、推动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发展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是指那些集中利用劳动力的产业,如农业、养殖、加工业等。
通过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吸引农村人才就地就近就业,减少人才流失的情况发生。
首先,政府应该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
比如,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提高产出效率,增加就业机会。
此外,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土地政策等方式,激励企业在农村地区投资兴业,为农村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加强农村专业技能培训。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较高,因此,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政府可以组织培训班,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帮助农村人才提升自身技能水平。
同时,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基地建设,为学员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培训效果。
二、解决农村人才流失的问题除了推动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发展外,还需要采取其他措施来解决农村人才流失的问题。
首先,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这也是吸引人才留在农村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为农村人才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其次,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创业是吸引人才留在农村的重要方式之一。
政府可以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扶持等支持措施,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农村人才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加强对创业者的保护与扶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回流农村。
三、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解决农村人才流失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常情况下,人才流失是由于城市相对于农村地区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资源优势所致。
现阶段中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性产品
现阶段中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性产品我们组主要从四方面来进行说明1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背景2选择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原因3劳动密集型产品现阶段面临的挑战4什么样的中长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可以应对挑战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背景背景: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
劳动力素质快速提高。
劳动力价格优势较长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
劳动生产率提高还有很大潜力。
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在市场、投资、产业配套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空间和消费能力。
同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效应非常明显,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等地区,通过专业化的细分,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产业链,不仅功能齐全,而且配套能力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大。
越南、印度等国在很多方面不能替代我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外对我出口产品依存度高。
物流效率明显高于周边国家。
从上,我们小组根据国贸学知识讨论:按要素票赋理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因为要素票赋状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中国现阶段是劳动丰裕度相对高而技术稀缺的国家,我国劳动力具有无限供给的性质,而其他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却面临要素投入的巨大约束。
所以,在劳动要素供给上升,技术要素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快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正常的。
这是我国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品来参与国际分工。
二、选择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原因(我们组从两方面进行讨论与归纳)从优势上的选择1.中国人多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分配这项资源也是个重要的问题。
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吸纳为数众多的人口。
劳动密集型的轻纺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的2.5倍,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大企业的10倍以上。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解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有效需求,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2.劳动力成本相较而言比较低廉,在国际市场上有优势的存在。
当前技术水平下,仍存在对于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例如精湛手工艺的制作,这些必须保留或采用人工作业。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效策略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效策略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正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可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本文将从优势、政策支持和实施地方特色等方面探讨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一、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优势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指的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形态。
相比于其他形式的产业,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具有以下优势:1.1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地区人口众多,具备大量的劳动力资源。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能够有效吸纳这些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1.2低成本优势:由于农村地区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这为企业提供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竞争力的机会,有利于产业的良性发展。
1.3潜力巨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可以通过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增加就业机会。
二、政策支持为了促进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当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提供系统的支持,包括:2.1财政扶持: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为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强竞争力。
2.2用地支持:政府可以划拨土地,提供优惠条件,为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建设提供必要的用地保障。
2.3人才培养:政府可以支持农村地区的技术培训和人才引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增强就业能力。
2.4市场开拓: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市场开拓,通过组织展销会、农产品展览等活动,促进农村产品的销售,提高企业订单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三、实施地方特色不同地区的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发展存在差异,应根据当地的特点和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
3.1农产品加工:农村地区农产品丰富,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
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增值,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经济地理学
名词解释:区位:指的是决定人类活动场所位置的各种因素和关系的总和。
区位主体:是指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如人类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条件:是指能够吸引并确定人类活动场所位置的支持条件,或者说是不同场所所具有的不同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也称区位因素、区位力量,最早由韦伯提出,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节约的费用。
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区域性因子:指能够在宏观上决定或影响工业区位空间分布结构的那些区位因子,可以将工业导向地球表面上某些地方,从而形成一个工业空间分布的基本结构。
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如企业协作、相关设施共享等),为集聚因子。
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地价上升、交通拥挤等),则为分散因子。
原料指数:是生产所需的局地原料的重要与产品的重量之比,即生产每单位重量的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重要。
区位重量:是生产所需的局地原料重量加产品重要与产品重要之比,即生产单位重量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劳动力成本指数: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
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的劳动费。
中心性: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货物的供给范围即中心地供给的货物所能到达的范围,指的是消费者从居住地到心地的移动距离或商店发送货物的移动距离。
企业最佳规模:在一定产量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
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
规模经济: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企业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要比这些活动分离地由多个企业进行更为有效率,称为范围经济。
劳动密集型企业判定标准
劳动密集型企业判定标准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指生产中主要依赖大量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的企业。
这种类型的企业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劳动力需求大:劳动密集型企业通常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为它们主要依赖人力完成生产任务。
因此,这些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员工数量和较大的劳动力成本。
2.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相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技术和设备依赖程度较低。
它们通常使用简单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而对高级技术的需求不高。
3.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主要依赖人力,因此其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
也就是说,这些企业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单位产品的成本相对较高。
4.产业附加值相对较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因为它们的产品通常是以低成本、低技术含量的方式生产的。
因此,这些企业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小。
判定一个企业是否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员工数量:通常来说,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员工数量相对较多,因为它们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完成生产任务。
因此,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数量较多,那么它可能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
2.劳动力成本: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动力成本通常较高,因为它们需要支付大量的工资和福利来吸引和留住员工。
因此,如果一个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占比较高,那么它可能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
3.技术含量:如果一个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主要依赖人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较低,那么它可能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
4.产业附加值: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也就是说,它们的产品是以低成本、低技术含量的方式生产的,那么它可能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
总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判定标准主要涉及员工数量、劳动力成本、技术含量和产业附加值等方面。
如果一个企业在这些方面表现出色,那么它可能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
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一般因子:为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如运费、劳动力等。
特殊因子:为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等。
区域性因子: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
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
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
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等费用线:所有运输费用相同的点连线。
综合等费用线:为全部费用(包括运输原料和成品费用)相等地点连线。
临界等费用线:在综合等费用连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的劳动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称为临界等费用线。
劳动力成本指数: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
劳动系数:即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来表示劳动力成本的吸引力。
加工系数:即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
中心性: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课件CH03—02 P6)中心地:为周围居民提供中心商品和服务的场所,通常为城市、城镇。
门槛人口:门槛人口是能使某项城市商业服务活动正常开业、并获得基本赢利的最小服务地域范围内的居民数。
区位: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交通网:连接不同地点的交通线即为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交通网的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路线的总长度,当然也要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劳动密集型行业用工法律风险分析
劳动密集型行业用工法律风险分析1. 介绍劳动密集型行业及其特点1.1 定义和范围1.2 特点和重要性劳动密集型行业是指劳动力需求较高、人力成本占比较大的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酒店餐饮业等。
这些行业对大量的工人进行雇佣,创造了就业机会,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法律风险。
2. 劳动合同与用工关系风险2.1 合同订立前的风险2.1.1 招聘过程中的歧视问题2.1.2 公平竞争和非竞争限制问题2.2 合同履行中的风险2.2.1 薪资支付与计算问题2.2.2 加班工时管理问题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合同是员工与雇主之间约定权利义务关系的主要依据。
然而,在合同订立以及履行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潜在的法律风险。
例如,在招聘过程中可能发生歧视问题,导致员工对雇主提起诉讼。
另外,在合同履行中,薪资支付与计算存在争议,加班工时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也容易引发纠纷。
3. 劳动保障与劳动权益风险3.1 劳动保障制度的不完善3.1.1 社会保险缴纳问题3.1.2 工伤认定和赔偿问题3.2 劳动权益保护的挑战3.2.1 违法开除和解雇补偿问题3.2.2 职业安全与健康问题劳动密集型行业普遍存在劳动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况。
由于人力成本较高,部分用人单位可能规避社会保险缴纳义务,给员工的福利待遇带来风险。
同时,在劳动权益保护方面,违法开除、解雇补偿以及职业安全和健康等问题也是常见的法律风险。
4. 竞业限制与商业秘密保护风险4.1 竞业限制合同的约束力问题4.2 商业秘密泄露和保护的挑战劳动密集型行业普遍存在员工流动性大、技术含量低等特点。
为了保护企业的商业利益,雇主通常会与员工签署竞业限制合同,并提醒员工保守商业秘密。
然而,竞业限制合同的约束力以及商业秘密泄露和保护仍然是容易引发法律纠纷的风险。
5. 法律风险管理与避免策略5.1 就业合同与薪资支付规范化5.2 完善劳动保障体系5.3 合理制定竞业限制措施要有效管理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法律风险,用人单位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途径,以促进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发展并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一、加强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关键措施之一。
政府可以积极投资,建立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
通过培训,农民将学习到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村劳动产业发展的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生产能力。
二、培养技术人才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持,因此培养技术人才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另一个关键。
政府可以鼓励高校和职业学校在农村设立分校,提供技术培训和教育,以满足农村劳动产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同时,引导技术人才回乡创业,提供相应政策和经济支持,激发他们回归农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热情。
三、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农村工业化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工业化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推动产业由农业转向工业。
通过农村工业化,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参与到工业生产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素质。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对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
这将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好的生产和工作环境,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五、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必然要求。
政府可以采取产业政策引导农村发展新兴产业,如农村电商、农村旅游等,以提供更多多样化的就业机会。
同时,加强农村产业链的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和地位,推动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必要条件。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力度,包括农民工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理解
中国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否意味着中国在世界产业分工中只能赚到血汗钱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概念进行更进一步的理解。
劳动密集型产业,狭义是指在生产成本中,工资支出与设备折旧和研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大的行业;广义是指单位资本雇佣劳动力较多或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较少的产业。
据一般测算,每一单位固定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约是非劳动密集型企业的2.5倍。
到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的潜意识往往就会想到商贸餐饮、纺织服装、运输等传统产业。
其实,传统产业并非一成不变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就拿运输业这一典型的传统产业来说,过去靠的是人挑马拉,自然需要投入很多劳动力。
但随着现代化装卸运输工具的使用,传统的运输业已逐渐转变为现代物流业,不再需要太多劳动力,已经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往往被认为是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立的。
其实不然,这也是一种误解。
一般地讲,有很多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比如现代电子产业中的一些产品,就同时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的特点。
东北财经大学赵建国教授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决不是落后与传统产业的同义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绝不意味着是对资金和技术的排斥。
相反,只有与资金和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才可能实现产业开发的持续和高效。
因此,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前提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再回到过去那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劳动密集与先进技术实现有机结合。
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进而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当资本丰富到一定的程度,要素禀赋结构发生变化,比较优势也会改变,使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转移到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甚至信息密集型上去。
当然在促成这个转变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努力。
要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首先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支持。
其次,应强化政府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创设宽松的政策环境,在税收、审批和管理制度上进一步放宽限制,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宽松的外部环境。
并运用就业奖励、劳动成本补贴、减免税收等政策工具,激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应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要加快技术改造,更新设备,改进工艺,改善劳动条件,开发新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在生产规范、质量标准、环境卫生等方面努力与国际接轨。
参考资料:《推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面向现代化》大连日报2005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