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解读
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剖析角色塑造与个性解读
![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剖析角色塑造与个性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69e21c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dd.png)
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剖析角色塑造与个性解读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通过描写边境小镇上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的角色塑造和个性特点。
本文将对边城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剖析,探讨角色塑造手法以及他们鲜明个性的解读。
第一部分:大背景下的人物形象边城作为一个边境小镇,其特殊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决定了这里的人物形象有着独特的特点。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首先,小镇的开创者兼镇长杜鹃是一个勇敢而坚定的女性形象。
她在战乱中扛起了家族的大旗,坚持为小镇的安宁和繁荣而努力。
她的形象展现了一个坚强而充满韧劲的女性角色。
紧随其后的是小镇上一个贫苦的家庭,他们以农耕为生。
作者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细节,展示了他们适应边境环境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个家庭的形象是边城人物中普通百姓的代表,他们生活在特殊环境下,但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乐观的精神。
第二部分:角色塑造与刻画手法在边城中,作者通过不同的角色塑造手法,让每个人物形象都独具个性和特点。
首先,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和举止,展示了他们的身体特征以及内心的特点。
例如,杜鹃的突出特点是她那双坚毅有力的眼睛,这体现了她坚定的性格和果敢的行动。
其次,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对话描写,塑造了他们的性格特点。
比如,小镇上的年轻医生张小凡,他专注于医学研究,慢慢地融入到了边城的生活中。
他的言行举止表明了他聪明、善良的天性,同时他对待患者的关爱也体现了他的温情。
第三部分:个性解读和角色发展边城人物的个性及其发展是边城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他们的解读和角色发展的观察,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复杂性和变化。
在小镇家庭的形象中,作者展示了主要人物从单纯、天真到成熟的转变。
他们在充满艰辛和困苦的环境中逐渐变得坚强和勇敢,这是他们适应环境变化的经历,也是他们个性的发展。
另外,杜鹃作为边城的镇长,从一个年轻的女子成长为一位坚定的领导者。
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的力量和坚持,同时也展示了她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困境中的勇敢面对和奋斗。
《边城》的全文赏析
![《边城》的全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132a2f102de2bd960588ec.png)
《边城》的全文赏析《》的主要的冲突矛盾在于傩送和天宝之间的争取翠翠的事情上。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下面小编供大家带来《边城》的全文赏析。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便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
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
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
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
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这是抒,也是风俗画。
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他的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
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二、内容辑要:内容辑要(梗概)提示川湘交界的茶峒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
城边“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3c1f459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18.png)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创作的一部以中国南方农村为背景的作品,小说以故事中的一座小镇为中心,通过塑造小镇上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一个真实、丰富的民俗文化世界。
本文将从民俗的角度解读《边城》,探讨其在叙事中所起的作用。
一、民俗解读1. 婚俗:在《边城》中,描绘了南方农村的丰富多彩的婚俗。
婚礼上的喜事、热闹的场面以及各种仪式都展现了南方农村的婚俗文化。
通过对这些婚俗的生动描绘,读者能够感受到南方农村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2. 节庆:节庆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边城》中,作者对一些传统节庆的描写生动而细腻。
比如春节的鞭炮声、灯笼和花灯的绚丽夺目,清明时节的扫墓活动等,这些都展现了南方农村节庆的独特风情。
3. 习俗:在《边城》中,作者通过对一些习俗的描写,展现了南方农村的丰富民俗文化。
比如在小说中出现的赶集、问卜、祭祀等等,这些习俗的描写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南方农村的生活风俗。
二、叙事功能1. 增强真实感:民俗是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民俗的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
在《边城》中,通过对各种民俗的生动描写,使小说更加具有真实感,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南方农村的生活场景,增强了小说的可信度。
3. 塑造人物形象:民俗是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对民俗的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在《边城》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参与民俗活动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更富有生活气息,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通过以上对《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南方农村的丰富民俗文化的生动描写,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民俗文化不仅是作品的一个重要元素,更是作品展现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边城》的民俗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文化内涵,还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南方农村的生活风俗,深化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2409062a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34.png)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边城》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边境小镇边城为背景,展现了一幅真实、生动的边疆风情画卷,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本文将从民俗解读的角度,探讨《边城》中的民俗元素及其叙事功能。
一、民俗解读1. 婚俗《边城》中描绘了当地的婚俗,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瑞儿与杨家二爷的婚事。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刻画了婚礼的热闹场面,以及瑞儿被送到杨家的过程。
这些描写反映了当地的结婚习俗和民俗风情,展现了边疆地区的特色。
2. 赛马比赛《边城》中描绘了赛马比赛的场景,这是当地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
在小说中,赛马比赛的描写生动而真实,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勇敢和豪迈。
赛马比赛是当地人们一年一度的盛事,也是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一个窗口。
3. 龙船比赛龙船比赛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活动,在《边城》中也有所体现。
小说中描写了当地人们在端午节举办的龙船比赛,场面热闹而震撼。
这一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也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和团结精神。
4. 音乐舞蹈《边城》中还描写了当地的音乐舞蹈,特别是土家族的歌舞。
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土家族的歌舞表演,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欢乐和热情。
音乐舞蹈是边城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反映当地民俗风情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叙事功能1. 丰富情节《边城》中丰富多彩的民俗元素为小说的叙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婚俗、赛马比赛、龙船比赛、音乐舞蹈等民俗活动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使小说更加生动、具有感染力。
2. 塑造人物形象在《边城》中,民俗元素还被用来塑造人物形象。
瑞儿的婚事和当地的婚俗相关联,从而揭示了瑞儿的性格特点和命运,使其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3. 展现风土人情《边城》中的民俗元素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塑造了人物形象,还展现了边城的风土人情,丰富了小说的背景细节。
这些民俗元素的加入,使得《边城》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为小说的叙事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边城(节选)》教材深度解读
![《边城(节选)》教材深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7400907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ae.png)
《边城(节选)》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赏析句子1.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
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明确:翠翠在河边焦急地等待爷爷,爷爷迟迟不来,时近黄昏,落日西沉,于是她触景生情,联想到爷爷也是年近黄昏,好比落日,从而生出一个可怕的想头:“假若爷爷死了?”这段描写细腻地刻画了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少女害怕失去归依的惶惧。
2.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升起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明确:这句话的含义很深。
对雾的描写,暗示祖父对翠翠的心思和翠翠的未来都还是隔雾看花,仿佛明白,仿佛又不明白。
“另外一种什么东西”“吁了一口气”,是指祖父从翠翠的婚事联想到女儿,即翠翠母亲的婚事,他担心翠翠像她母亲一样倔强,会重蹈她母亲的覆辙。
从祖父忧郁的神态中,人们预感到等待翠翠的婚姻也可能是一场悲剧。
重点解读1.小说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子比赛和人们争相观看等情节有什么作用?明确:正是在这热闹的场面中,作者让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天保、傩送等相继出场,并在端午节的活动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为下文展开故事、塑造人物做好了铺垫。
2.作者通过顺顺不下水与儿子争显本领但可以下水救人这一描写,想要揭示什么?明确:作者通过这一描写表现了顺顺,也表现了当地人纯朴、善良、纯真、无私的性格和品质,洋溢着人性美。
作者揭示了人性的纯朴和本善,认为帮助人是人最本质的特性,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是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是“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寄寓着“爱”的美学理想。
3.翠翠与傩送初次见面的情形是怎样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二人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情形:初次见面时,翠翠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所以骂他“悖时砍脑壳的”;在她知道是傩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心里又吃惊又害羞”。
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等;挨了翠翠的骂,他没有介意,仍派人把翠翠送回去。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630eca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87.png)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夫愿意让翠翠自己作主,因此没有直接答应天保的提亲。
待天保明白傩送也爱翠翠,同意傩送提出的公平解决办法:兄弟俩轮流对翠翠唱歌,谁唱动了翠翠的心,翠翠便归谁。
结果,天保自知不敌傩送,赌气乘船下行,不料不小心被竹篙弹入激流淹死了。
顺顺家以为这事与老船夫有关,傩送也以为他做事“弯弯曲曲”,不爽快,面子上对他冷淡了许多。
为了求得人对自己命运的自主,老船夫陷入了不为人理解的孤独。
傩送父子的冷淡,中寨人关于傩送决定要碾坊的谈话,翠翠外柔内刚的脾性,当年女儿悲惨的死,全都综合在一起,“命运”仿佛给了老船夫当胸一拳,他终于无力再抵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伴随白塔的坍塌而死去了。
后来便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及的许多事。
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的理会,又被逼着接受那座碾坊,因此赌气下行。
祖父的死因,又如何和翠翠有关……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情,如今可全明白了。
翠翠把事情弄明白后,哭了一个晚上。
翠翠终于独自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关注文中描写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的文字,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三、名段助读1、茶峒风情【情节概要】茶峒凭山依水筑城。
贯穿各个码头的是一条河街,街上的吊脚楼是茶峒富有特色的建筑。
春水上涨时,茶峒人便搭了梯子进城,待水退后再从城门口出城。
若大水特别猛,茶峒人便在城头上呆望,若见水中有被飘起的人或物,茶峒人便急急地敢去救起。
茶峒很美,白河清澈,两岸多山,山中翠竹丛立。
河边住户自然随意,黄泥墙,黑瓦顶,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
边地风俗淳朴,即便是妓(ji)女,也做得很义气,相熟了有钱无钱都无所谓,如果遇见相爱的,便会全身心地投入。
《边城》一部深度解读人性的作品
![《边城》一部深度解读人性的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d7c6f4ba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61.png)
《边城》一部深度解读人性的作品《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人性的角度对《边城》进行深度解读,分析其中展现的人性之美与丑、善与恶。
第一章:人性的复杂性《边城》以小说家张四爷的视角展开,通过他与七娘的爱情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张四爷既是一个有着善良本性的人,又面临着道德和生活的选择。
他对待七娘的痴迷与执着,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传统家族道德的挣扎和束缚。
第二章:人性的善与恶《边城》通过描绘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中的善与恶。
七娘的聪明和善良,使她成为小说中的典型英雄形象,她的才智和勇气感染了周围的人。
而小黑则代表了邪恶和残暴,他的行为暴露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
小说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对比,深刻揭示了人性中对善与恶的深层次挣扎。
第三章:人性的渴望与追求《边城》中的主要人物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渴望与追求,这些渴望与追求体现了他们的人性。
七娘追求自由和幸福,她勇敢地为自己的爱情而战斗。
张四爷追求真理和正义,他始终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他们的渴望和追求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同时也启示着人性的力量和坚韧。
第四章:人性的改变与成长《边城》中的人物随着故事的进展,经历了各种挫折和磨难,他们的人性也发生了变化和成长。
七娘从一个单纯的少女逐渐成长为坚强独立的女性,她的悲剧经历塑造了她坚强面对人生的品质。
张四爷在面对家族的压力和对爱情的挣扎中,逐渐明白了人性中真正重要的东西,他的成长展现了人性的脆弱与坚定。
第五章:人性中的爱与牺牲《边城》中的人物都展现了对爱与牺牲的理解和追求。
七娘和张四爷之间的爱情是小说的核心,他们为了彼此的幸福而做出了牺牲。
他们的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更是对人性中最美好品质的追求。
小说中其他人物的牺牲也体现了他们对爱与正义的价值观,通过这些牺牲,作者成功地表达了人性中最崇高的品质。
第六章:人性的解放与困境在《边城》中,人物在边疆小城里体现出了人性解放与困境的同时存在。
《边城》的解读与分析
![《边城》的解读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a3f01e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9c.png)
《边城》的解读与分析《边城》是沈从文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小说以湘西边境一座小村庄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以世间间性的恋爱故事为主线,描绘了湘西地区的独特风情和农村社会的喜怒哀乐。
小说通过描写女主角贵妃的命运,暗示了两个层面的意义。
一方面,贵妃是一个孤独、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被压制,她们往往被限制在家庭之中,丧失了自主权。
而贵妃则不愿被束缚,她在婚姻和爱情之间徘徊,渴望自由和个性的表达。
她不满足于传统女性的角色定位,希望通过爱情实现自我价值。
这种追求自由的个性特点,使得贵妃成为一个奇特的形象,吸引着男主角高湖。
另一方面,贵妃也象征着湘西一带的民族特色。
她身上具备了湘西地区的特有的自由、野性和豪放。
小说中描述了湘西的山川、河流和乡村生活,正是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贵妃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
她不仅自由,而且敢爱敢恨,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的束缚,是湘西特有文化的体现。
小说中,贵妃和高湖之间的爱情被视为禁忌,社会舆论一度非常谴责他们。
然而,贵妃不畏舆论压力,坚持自己的爱情信念。
她宁愿失去一切,也不愿放弃与高湖在一起的机会。
贵妃的敢爱敢恨、坚持爱情的精神也给了读者很大的启示。
沈从文通过贵妃和高湖之间的爱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爱情的伟大。
贵妃和高湖的爱情不是简单的甜蜜,而是经历了层层考验和波折。
两人之间的感情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社会舆论的谴责,但他们依然坚守自己的爱情信念。
这个过程中,他们展现了坚强的意志力和对真爱的不懈追求,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小说《边城》还揭示了湘西地区的乡村社会的特点。
小说描写了农村社会中男女之间的权力关系和亲情关系,展现了湘西乡村社会的独特风情。
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家族的纷争以及乡村生活的种种细节描写,展示了一个真实而独特的农村社会。
总之,《边城》是一部描写湘西边境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通过贵妃和高湖之间的爱情故事描绘了湘西地区的独特风情和农村社会的喜怒哀乐。
《边城》对封闭世界的深度解读
![《边城》对封闭世界的深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b5fbb42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5.png)
《边城》对封闭世界的深度解读《边城》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封闭的社会环境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封闭世界中人们的情感、欲望和命运。
本文将对《边城》这一作品进行深度解读,探讨封闭世界对人们的影响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真实情感。
一、封闭世界中的人际关系《边城》这一作品以边塞小镇为背景,塑造了一幅封闭世界中人际关系的群像。
在这个封闭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交往相对有限,因此彼此之间的了解和相互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小说中的主人公刘老根与农妇斯玲之间的爱情传统禁锢,导致他们被迫分离,表达了封闭世界对于人际关系的限制和束缚。
同时,《边城》也揭示了封闭世界中人们心灵的孤寂,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渴望。
二、封闭世界对人的性格塑造众所周知,环境对人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说中,封闭的边境环境不仅限制了人们的交往,还对他们的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主人公刘老根在封闭世界中长大,渐渐形成了懦弱、优柔寡断的性格,习惯性地逃避现实。
这种性格塑造既是对封闭环境的适应,也是他在这个封闭世界中生存的一种方式。
三、现代性与封闭世界的冲突随着现代性的不断发展,封闭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日益显现。
在小说中,随着铁路的修建与发展,原本封闭的边塞小镇逐渐接触到了外界,引发了社会风气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同时,也揭示了封闭世界在现代性面前的困惑与抗争。
四、封闭世界中的爱情与悲剧小说中的爱情叙事贯穿了整个作品,也是封闭世界中人们情感的一种释放。
刘老根与斯玲的悲剧爱情正是封闭世界中被情感禁锢所导致的悲剧。
他们对于美好爱情的渴望与封闭世界的现实产生了冲突,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因封闭世界而导致的悲剧爱情反映了一个封闭社会所带来的心灵禁锢。
总结:通过对《边城》这一作品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封闭世界对人们的巨大影响。
封闭世界不仅限制了人际交往,也对人的性格及心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封闭世界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也成为作品中的重要主题。
《边城》的解读与赏析01
![《边城》的解读与赏析01](https://img.taocdn.com/s3/m/32ef9a6d58fb770bf78a55ef.png)
《边城》的解读与赏析《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作品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一、人物形象分析文中有四个主要的人物,翠翠、爷爷、天保、傩送,他们四个人物没有主次之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衡的,每个人物都有较大的独立性。
他们是类型化、平面化的人物,并没有引人注意的独特行为。
但他们四个在文中的形象对于作者塑造纯朴和谐的乡村世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时时刻刻体现着本地的风土文化气息。
把握好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对于理解作者建造的理想乡林世界起着绝对的作用,因此,想要把握本文的精髓,必须先对四个人物有个比较清晰的理解。
(1)翠翠: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作者笔下“爱”与“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聪明乖巧的少女。
自幼父母双亡的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
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内心无比孤独。
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
但少女的羞涩又使她难以明确表达。
面对爷爷的委婉引导,旁敲侧击的询问,虽心知肚明,却又闪烁其辞地表明态度。
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但她仍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的人的归来,表现了她爱的执著。
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是一个成功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
(2)爷爷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他善良纯朴、重义轻利、热心好客、甘守清贫。
为了心爱的孙女,他献出了一切。
她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
《边城》的文本解读
![《边城》的文本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161af13cf84b9d528ea7ad4.png)
《边城》的文本解读作者:何国勇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2期1933年冬,沈从文怀着“乡下人”对理想人性重构的巨大忧患,怀着对农人和兵士不可言说的温爱,以“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的姿态开始动手创作《边城》。
他希望通过《边城》给那些“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一种勇气同信心”(《边城·题记》)。
《边城》是一部奇异动人的作品,具有浓重的湘西人生活气息,一整部作品可以看作是湘西人日常生活的缩影,那里的一山一水,那绕城流过的小溪,那一丛丛翠绿的竹篁,那溪面若隐若现的薄烟,那过节的如满天花雨的大烟火与耍狮子,那人物的率真纯朴和粗犷,那爱情故事的缠绵、哀婉,在沈从文的妙笔点染下,共同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民俗风情图。
在沈从文的笔下,茶峒是湘西边地的一座小城,这里山好,水好,人更好。
这里没有现世的喧嚣与纷争,也没有都市的冷漠与矫饰,有的只是静穆与和谐,清新与淡雅,宛若一个世外桃花源。
这里的人们淳朴而善良,厚道而简单:“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的少女——翠翠,忠于职守、厚道好施的饱经沧桑的老船工——爷爷,健壮如虎、热情诚实、情谊笃深的兄弟——天保、傩送,豪爽慷慨、心底善良的船总顺顺等。
他们对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就像那城边的溪水一样清澈透明,永不止息地静静流淌。
刘西渭认为《边城》是一部idyllic(田园诗)的杰作,“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
这不是一个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与》)正是通过这样一颗珠玉,我们感受到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乃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理想所在;也正是通过这样一颗珠玉,我们体会到沈从文为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良苦用心。
在《边城》的故事中, 每个人的身上都笼罩着人性至善至美的光环。
但细细品味,字里行间,却有一种淡淡的隐忧向你袭来,那是沈从文内心深处一种挥之不去的悲情。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8e47a90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b.png)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一部名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作者以饶河边的一个小镇为背景,描述了一段复杂的民间故事。
这些故事既承载着各种各样的习俗和风情,又通过叙事的方式展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关系。
对《边城》的民俗解读和叙事功能的分析对于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俗解读1. 习俗的符号意义《边城》中有很多涉及乡村习俗的描写,比如祭祀、婚礼、丧礼等。
这些习俗不仅是当地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象征意义。
在小说开篇,作者就描绘了饶河边的一场祭祀活动,通过这场活动,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乡村人们对于土地和祖先的尊重,更可以理解到这些习俗对于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2. 习俗的演变和变迁通过《边城》中对于乡村习俗的描述,读者也可以深刻理解到这些习俗的演变和变迁。
小说中描绘了婚礼习俗的变化,从最初的大操大办到后来的朴素简约,反映了当地社会风俗的变迁和发展。
这种变迁不仅体现了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更折射出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演变过程。
3. 习俗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边城》中习俗的解读,读者还可以感受到这些习俗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作者对农民的祭祀活动的描写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和歌谣,以及对祖先的崇拜和对土地的感恩之情。
这些都反映了乡村人们内心深处对于自然、对于生活的感悟和领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二、叙事功能1. 叙事的情感表达《边城》通过叙事的方式,将当地人们的生活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表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书中对于婚姻、家庭和友情的描写中,让读者可以感受到当地人民在爱与恨、喜与怒之间的挣扎和矛盾,展现了他们的情感丰富和真挚。
2. 叙事的社会反映《边城》也借助叙事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通过描写不同家庭、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的人物,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不平等。
这种叙事方式既激发了读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更展现了作者对于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批判。
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解读
![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f4d56d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b.png)
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解读摘要:《边城》是沈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描述了20世纪川湘交界之处的一个普通小镇里,老船夫与孙女翠翠之间的生活故事。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了边城茶峒的风土人情,通过对船家女孩翠翠的描写,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纯朴的人性美。
本文分别从乡情、亲情、爱情等方面,阐述边城中的人性美。
关键词:《边城》人性美、文学欣赏在川湘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小镇叫“茶峒”,小镇的渡口住着以摆渡为生的一家人,这个家里只有一个老人和她的外孙女翠翠,还有一条大黄狗。
翠翠是一个私生女,她的父母相继殉情自杀,她是由外祖父抚养长大的。
在端午龙舟比赛中,翠翠邂逅了船总的儿子傩送,此后上演了一幕幕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
《边城》这部作品将描绘山水景色与叙述人与人的故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示了人性之美。
一、透过淳朴的乡情,展现人性之美在《边城》这部作品中,沈从文对淳朴乡情的描写尤为触动心扉。
老船夫这一生中为无数的过溪客人摆渡,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收费而且热情周到、有求必应。
有时候客人给钱实在推辞不了的,就用这些钱买茶煮水为邻里解渴。
在这个边城小镇,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以诚相待,到处都充满了纯朴的乡情。
老船夫热情好客,经常让别人品尝他的美酒,把酒葫芦推给别人直到喝光才觉得无憾。
作者用朴实的笔墨为读者展现了小镇乡里之间人们的和谐关系,赞扬了老船夫热情敦厚、重情重义的美德。
人性之美不仅体现在老船夫身上,在颇有家资的船总身上也充分体现了这种邻里之间浓浓的情义。
船总虽然富有但并没有凭借自己的富有而欺负贫苦百姓,他慷慨大方,总是救人之急,深受小城人们的爱戴。
船总既明事理也不贪财,当有人遇到困难请求他帮忙时,他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他身上看不到自私和虚伪,只有仗义的豪气和宽阔的心胸。
在这个边睡小镇,没有欺骗、没有利益,有的只是和善和真挚。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一个原始、封闭的村落,人们勤劳、正直、纯朴、至善,营造了一个既宁静和平又繁华的美丽小镇的景象。
沈从文边城的解读
![沈从文边城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80d722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6.png)
沈从文边城的解读对于《边城》,只有当作诗来读才能体会其魅力,现在请欣赏店铺带来的沈从文边城的解读。
沈从文边城的解读一沈从文创作中所关注的是人类发展中的本质问题——人本身的健全性。
他将湘西世界与都市商业社会相对照,通过湘西世界来审视和健全人生。
沈从文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30年代,将自己拉离那个时代,在自己的世界中进行构思和创作,使作品具有“浓浓的地方风貌,淡淡的时代色彩。
”《边城》就是最能体现他这一创作思想的作品。
《边城》以二男一女的爱情悲剧为基本框架,讲述了一个哀婉曲折的动人故事。
掌管码头的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渡船老人的孙女翠翠。
最终兄弟俩却一个身亡,一个出走,老人也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死去。
小说除了小儿女爱情之外,还拓展情节容量,讲述了少女和老人的故事以及翠翠已逝母亲的故事。
其中描写了人与人的冲突,但冲突中格外和谐。
翠翠在一系列冲突之后仍保持安然。
安然地摇着老船公留下来的渡船,等着那可能明天会回来,可能永远不回来的情人傩送。
对于这样一部作品意蕴的定位。
主要有这么几种观点:一部证明人性皆美的著作。
被称为是“歌颂人性的至善之美”,“人性美的赞美诗”,“表现人性美的力作”,类似的论述我们可见于许多相关的论文中。
安徽大学中文系的刘永泰认为《边城》中的人性并非优美健全反而是一种人性贫困的体现。
认为《边城》中太看重“原始的丰富性”,这是一种人性诸多要素没有充分展开前的原始的的充满、原始的丰富,沈从文无法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想到“柳岸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前景。
无法看到人性的扭曲比人性的贫困更好,仅仅看到既有的社会形式对人性的压抑,缺乏足够的历史眼光。
现代文学重要评论家凌字在《从(边城)走向世界》中提出,《边城》是现实的。
提出《边城》中存在许多不完美的地方,描写了很现实的东西:翠翠母亲故意饮大量江水而死,表明这个边城中仍存在某种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再如团总顺顺先给大儿子天保提亲,有很浓的宗法印记;而大段对傩送的对象送来的丰厚陪嫁的描写,则有一种利益取舍关系在其中。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ec2b3023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78.png)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以描绘湘西边陲的民俗风情为主题。
在这篇小说中,沈从文通过对民俗的描绘和讲述,展现了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和人民生活,同时也达到了叙事人物性格塑造和情感表达的功能。
民俗是某个地方特定时期人民生产、生活和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对湘西边陲民俗的细致描绘,展示了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
小说中描写了扫墓、烧香、祭祀等传统习俗,以及踩沙舞、跳花篮舞等传统表演形式。
这些民俗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了湘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祖先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民俗的描绘也有助于叙事人物的性格塑造。
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对不同人物参与和表演民俗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小说中的女主角玉荷就是一个勇敢而坚强的女孩子,她在舞台上自信的表演和生活中坚持不懈的精神,都体现了她追求自由和独立的个性。
而男主角尚豪则是一个痴情而忠诚的人,他对玉荷的爱和对边城的眷恋体现了他对生活的坚持和对情感的执着。
民俗的描绘也有助于情感表达。
在《边城》中,民俗的举办和参与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情感沟通的媒介。
在小说的结尾,玉荷和尚豪在民俗表演中再次相遇,并通过舞台上的互动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情感和心意。
民俗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现形式,更是人们相互关心和沟通的桥梁,通过参与和展示民俗活动,人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ec7edaca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7d.png)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部代表作品,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描绘,展现了中国边疆地区的丰富生活和人文风情。
在小说中,作者描绘了丰富的民俗风情,如婚丧嫁娶、宗教信仰、节庆习俗等,展现了福尔摩沙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
这些民俗的描绘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起到了叙事功能,在展现人物性格、情感世界的也呈现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在《边城》中,作者对婚丧嫁娶的民俗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如婚礼上的燕子穿针、酒宴、嫁妆等,给人一种生动的感受。
这些婚俗不仅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比如在小说中,作者描绘了千岛大院的世族婚礼,展现了世族地位的不同,奢华的场面和繁杂的程序,体现了世族对于婚姻的重视和对家族血统的维护。
这种描绘不仅使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多彩,也对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进行了生动的再现。
作者还描绘了宗教信仰的民俗情节,如观音庙的祈福活动、道观的祭祀仪式等,展现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与崇拜。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物信仰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内心的恐惧、虔诚和对未来的期许。
比如在小说中,白孔雀、杨铁心等人物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通过对他们的信仰心理和行为的描绘,使他们的性格更加丰满和饱满,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向往和依赖。
小说中还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节庆习俗,如元宵节的灯笼秧歌、端午节的赛龙舟等,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这些节庆习俗不仅为小说增添了喜庆的氛围,也使小说更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
比如在小说中,作者描绘了元宵节灯笼秧歌的情节,通过对人物身穿演出的细节描写,使情节更加生动,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节日的热闹和喜庆的期待,让读者更容易融入小说的情节之中。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ae09b84b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6c.png)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1940年代的湘西边城为背景,通过对当地民俗的描绘和叙述来展现小说的氛围和人物的性格。
民俗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生活智慧和文化内涵,能够真实地反映当地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
本文将通过对《边城》中的民俗进行解读,探讨其在小说叙事中的功能和作用。
通过对《边城》中的民俗进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情。
在小说中,作者描述了湘西边城的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细节,比如饮食习俗、婚嫁礼俗、节日习俗等,这些都是民俗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这些民俗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湘西边城的独特风情和生活气息,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传统。
民俗在《边城》的叙事中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功能。
作品中的民俗不仅是衬托故事情节的背景,更是小说情感表达和人物性格塑造的重要元素。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当地民间故事的描写,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和神话传说的氛围,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空灵感。
民俗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智慧也为小说的人物形象注入了生动的个性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小说中的女主角三儿就是一个典型的湘西女子,她的爱情观念、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都受到了当地民俗的熏陶和影响。
这些都为小说的情感表达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
通过对《边城》中的民俗进行解读,我们还可以发现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传统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小说《边城》中,作者通过对当地民俗的描写和叙述,表达了对湘西边城丰富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深切眷恋和热爱。
作品中的民俗不仅是一种形式的表达,更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珍视和传承。
通过对这些民俗的解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湘西边城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情,体味到小说所传达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张力。
沈从文《边城》意境解读
![沈从文《边城》意境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badd44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45.png)
沈从文《边城》意境解读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典型的文学作品,通过小说情节和人物塑造来传达一些深刻的思想和意境。
其中的意境也是其中一大看点,值得较为深入的解读。
《边城》的主人公克家让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南方人,他的性格温文尔雅、深居简出,和北方的刚烈、豁达的性格截然不同。
整个小说通过克家让和他所在的“边城”来寄托沈从文对于南北文化差异的体察。
首先,小说里的意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对于大自然的描写,其二是对于人性的探讨。
大自然在小说中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各种自然元素被细致而生动地描绘,同时也通过自然变化来直接影响着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小说的一个主要主题。
其次,对于克家让的性格描写,沈从文非常细致地解构了他的内心世界。
他的追求、决断、坚持和自我克制,都是作者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的。
在这里,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的一些看法,以及对于人性理性和感性的平衡的一些呼吁。
总体而言,沈从文的《边城》探讨的是人与自然、人性的关系,也表现了南方和北方文化的差异。
小说中呈现的意境深刻而富有
情感,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是能够
感受到这种意境的深远影响,与作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边城》的解读与分析
![《边城》的解读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400737011ca300a6c390d4.png)
《边城》的解读与赏《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作品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边城》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
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作品,《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同样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解读这篇文章呢?我将从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心理分析、细节分析、结构分析、艺术特色这几方面来解读这篇文章。
一、人物形象分析文中有四个主要的人物,翠翠、爷爷、天保、傩送,他们四个人物没有主次之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衡的,每个人物都有较大的独立性。
他们是类型化、平面化的人物,并没有引人注意的独特行为。
但他们四个在文中的形象对于作者塑造纯朴和谐的乡村世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时时刻刻体现着本地的风土文化气息。
把握好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对于理解作者建造的理想乡林世界起着绝对的作用,因此,想要把握本文的精髓,必须先对四个人物有个比较清晰的理解。
(1)翠翠: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作者笔下“爱”与“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聪明乖巧的少女。
自幼父母双亡的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
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内心无比孤独。
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
但少女的羞涩又使她难以明确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1002班燕芸 071009067解读《边城》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
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
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
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
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
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
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
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从文论》)的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在创作思想上,主要是注重湘西地域性的古朴民风、淡淡的乡情,突出一种原始典雅的人性美。
他极力探索下民的风雨人生,揭示人生规律。
他的着笔点在渡口、码头、石板街、店铺、石拱桥、山间人家、水上船民。
这一切都是在他逃学与从军的特殊学习方式中习得的。
读沈从文的作品既有山风扑面、爽心润肺之感,又觉有水性柔美、滴水穿石的钢强之情。
春季山风可是他的风度,水的品格与性情是他的处世之道;看得出温柔中的倔强与倔强中的温柔紧密地结合。
当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深受残蚀的时候,他用一种自然美去点化它,以唤起千百万民众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他同样用这一手法,呼唤一个愚昧民族心灵上的觉醒。
在他那一串串的字符中,看不到刀光剑影,更嗅不到战火消烟,然而在平静的水面下涌动着浊流,在盛开的玫瑰花中带有尖尖的刺角。
读者可感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
正如金介甫说:“沈从文的乡愁就像辰河一样静静地流在中国的大地,流动在他和他的民族记忆中的是一条染红的河流,是一腔斩不断的乡愁,是一种古老情绪的振颤,是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的体现。
”《边城》是中外读者交口称赞的精美的艺术品之一,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
作品主要是以30年代湘西的社会为背景,以湘、渝、黔边交界的茶洞渡口为描述对象,以老船公和外孙女的生活经历为载体,把湘西朴实的民风及独特环境中那种人性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一条清澈见底的茶洞河畔的渡口中,住着一个年过花甲的老船公和他的外孙女。
他们任风吹雨打,长年累月摆渡,护送日月星辰,过着山里人宁静的生活。
随着岁月的流逝,外孙女翠翠慢慢长大了。
奔波于湘、黔、渝做生意的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在翠翠爷孙俩护渡中,兄弟俩不约而同地爱上了翠翠,而翠翠的心里只有傩送。
爷爷不知外孙女的心思,二佬的双亲也猜不透年轻人的心,按照苗家人的礼节,把翠翠“放话”给大佬天保,为二佬傩送也物色一个富家的千金,并有碾房作陪嫁。
但傩送宁愿要渡船也不要碾房。
在河边游水长大的天保怀着重重心思竟然在一次乘船外出中溺水身亡,傩送悲痛不已,外出未归。
老船公在一次山洪中谢世,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埋葬了老船公。
翠翠依然在渡口的船中静静地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边城》中人物的塑造是以湘西30年代那真挚、朴实的山民为原形而设计出来的。
作品的主人翁翠翠是一位美丽、聪明、大方的苗家姑娘。
她能歌善舞,过着无忧无虑的清平生活,只有当爱情的潮水凶涌而来时,自己才觉得彷徨不安,这恰恰构成一幅苗家姑娘从少年走向成熟的人生画卷。
老船夫是一个为人厚道善良、勤劳朴实、待人诚实、勤勤恳恳、乐于助人又富于敬业精神的苗家阿公。
他以苗家老人特有心境来关心下一辈。
在翠翠的终身大事上虽然操心,但还是由“翠翠自己做主”,塑造了一个开明、自主的老人形象,说明苗家人千百年来婚姻的自由。
至于后来发生的一切都是爱情生活中荡起的涟漪,更能增添故事的曲折性和趣味性。
天保、傩送兄弟俩的勇敢、剽悍、诚恳,富有进取精神,撑船下海,肩挑背驮,样样在行,那典型的苗家后生形象浮现在眼前。
当地有权有势的富户船总顺顺,出船下海也是一马当先,与伙计也如亲戚朋友之一般。
就连奸诈的商人屠户,当老船夫站在摊前时,也要有意给他多砍点或赠送一刀肉。
沈从文笔下完完全全是一副老少无欺、理想化的人间天堂。
这种山美、水美、人性美融为一炉的写作手法不是该篇独创,在他不少作品中亦有。
从而证实他自己说的:“用一枝笔来好好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20世纪生命取予的形式”,达到自己理想化的艺术境界。
在这里,自然不是人们欲望索取的对象,而是处于与人类一样独立平等的地位。
禽兽会做梦,草木能谈吐,边地茶峒独有的山光水色、地域风貌、地方风物、民风民俗等都是有灵性的存在,它们不仅赋予了人类以生命,而且它们的灵性与人类的灵性也是互动和相互依赖的。
比如翠翠。
小说中翠翠的一出场,作品就有一段精彩的描写:首先写翠翠常年跟随祖父在渡船上生活,披星戴月,皮肤自然变得黑中泛红,显示出力与美。
其次以触目的青山绿水与清明如水晶的眸子相对映,描绘明亮而幽深的眼睛,勾勒出纯洁而可爱的少女形象。
进而以“黄麂”喻人,自然既养育她又教育了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作者选取了自然环境中的三种典型事物,把一个勤劳、善良、聪明、纯洁的山村少女形象描摹得像浮雕一样突现在读者面前,这里把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写,找到了湘西少女翠翠的生活特点,既根源于自然、符合自然,又超越自然。
这种恬静的自然环境陶冶了少女们的性情。
生活在湘西农村的乡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年以风雨为伴,与日月为伍,人与山与土地形成了一种天然联系,凭着双手来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
作者把翠翠与自然山川灵气融为一体,使翠翠更加焕发出青春的气息。
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中,良好的道德风尚,理想的人物范型也凸现出来了。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边城》把这一切巧妙地编制在一起,凝固在个人之外的场景因而也更具典型意义。
小说是用情节来推动故事发展的。
《边城》中的故事情节具有独到之处,人物的命运完全是依照苗乡的生活规律而铺张安排,尽量捕捉自然界与社会中永远留在记忆中的生活物象,像绘制珍珠图景那样拼凑粘合起来,一层层地深入,一层层地向纵深发展,以小见大,以虚见实。
在处理人物命运时玩了高档手法。
如人物春风得意时,却尽情掩盖那种喜悦心情,控制大起大落的分寸与尺度,不让其达到癫狂的程度,可谓喜中不尽喜;而命运操在险滩激流中时,作者尽量避开悲剧的正面冲突,借用次要人物的闲谈而道出来,减少悲剧的凄凉程度,可谓悲中不见悲,减缓人们心里承受的坡度,达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边城》的亮点。
作者把人物揉进一个浓厚的风俗环境中,利用风俗来铺摆故事情节,活灵活现地展示湘西原始古朴的民族风俗。
如清澈见底随手可摸的小河,千百年来挂在河边的苗家吊脚楼,穿着节日盛装,男女老少立于河边,人山人海观看一年一度端午龙舟赛,河边水车、碾房、渡口,悠悠的月夜中传来男女青年夜伴歌声……令人神往,引起无限遐思。
另一方面,《边城》的成功与语言的巧妙运用是分不开的。
其基本语言是湘西方言。
作品中尽量选用湘西精炼、朴实的语言,避开那些苦涩难懂、深奥费神的次方言土语,采用俗语和接近生活的口语,就是比喻也是山民们经常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在语言的表达方面,做到新奇、状物、传神,让读者感到犹如一阵山风,清凉宜人。
因此凌宇先生在编《沈从文小说选》第二集中这样评述:“所以这一切,作者企望用下层民众中保留的健康、纯朴、充满活力的道德原素来救治虚伪、怯懦、自私的民族老化症。
……他看到了历史演变的无情规律,眷念着乡村社会朴素的人情美,但总是不断地遭受现代‘文明’的洗刷和吞蚀。
”从而达到他自己所说的“我的过去痛苦的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在这个故事上,方得到排泄与弥补。
”作者极力地渲染人物的人性美,失去了阶级性及人原本的丑恶的一面,这只不过是作者的一厢情愿罢了。
但这丝毫不减作品的艺术魅力,它不愧是苗族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优秀作品。
生命是由身和心合而成的,其中以心灵为主体,边城的人们在自然长期的融合中,早已形成了对自身的独特观照,赋予了自己生命一种独特的意义。
在边城,生死自然,爱恨自然,所有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
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
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
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的身上:成人之美”,这种给予自身的独特观照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
年老的一代渡船老人、顺顺、杨总兵等,勤劳、善良、本分、敦厚……;年轻的一代天宝、傩送、翠翠也是正直、仗义,豪勇、乖巧……。
在他们身上,都尽显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功利性、非社会化、自然性的诗情品质,展示了一种阔大、庄严、浑厚而又不失浪漫的品质。
比如渡船老人,他五十年如一日的管理渡船,无论刮风下雨、寒暑春秋,他都非常地忠于职守,虽然清贫,但从不贪心,有时候给他一些,他都一概极力退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所接受的一点好处,也总是想方设法地超量去报答,“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比如书中有这段描写:“翠翠,翠翠,帮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翠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那第一个下山人。
那人笑着说:‘不要拦我!’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
翠翠明白了,更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的吠着。
其余商人皆笑着,一时不能走路。
祖父气吁吁的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