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学校研学旅行申请报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学校研学旅行申请报告》郝斌中学803张钧益

一、关于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xx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为巩固皇权,中央设臵中朝,为加强对诸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臵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另有开辟丝绸之路,在轮台、渠犁屯田等创举,并臵使者校尉,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影响极为深远。

汉武帝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因此留下负面评价。征和四年(公元前xx),汉武帝下罪己诏。后元二年(公元前xx),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二、汉武帝东巡概况

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元封元年(公元前1xx年),汉武帝到泰山行封禅大礼,听信一些“山若将可得”的鼓惑,“乃复东至

海”,以“望冀遇”。所希望见到的“”仙山在山东海边没有“遇”到,其“并海”(并为沿之意)而“北至碣石”,沿着海边一直来到有“神岳”盛名的碣石山祭神求仙。汉武帝此行碣石,使碣石山一带沿海地区的求仙活动在时隔百年之后死灰复燃。而他搞的求仙活动,比秦始皇要热闹许多,如召鬼神、炼丹沙、候神等,各种名堂数不胜数,而且动辄就入海求“”,指山说封禅。当时,为了迎合他祀神求仙,“于是郡国各除道,缮治宫观名山神祠所”。为此,碣石山一带又留下不少祀神求仙的各种各样的建筑。在碣石山南麓,迄今存有汉武帝行宫的遗迹,1958年在修建位于昌黎县城的西山东坡原二中(昌黎一中)校园操场时,曾出土了大量“千秋万岁”瓦当和大型汉瓦,其地当为汉武帝来碣石山时驻跸的行宫所在地。

在碣石山,刘彻也像秦始皇一样,进行了刻石纪功活动。对此,郦道元的《水经注·濡水》有明确记述:“濡水(滦河)又东南至絫县碣石山……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絫县为昌黎在西汉时的县名,坐落在昌黎县城之北的碣石山主峰仙台顶之所以又名“汉武台”,当以“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得称。“汉武台”,极可能为碣石山主峰最古的专有名称。

汉武帝晚年曾经三次巡幸琅琊(包括琅琊郡所属不其县)。元封五年(前106)年末,武帝南巡,次年初由长江口浮海北至琅琊,直到三月才离开。太始三年(前94),武帝再幸琅琊。太始四年(前93)夏四月,汉武帝巡幸不其,在女姑山建太乙仙人祠和明堂。太乙(泰一)是楚人祭祀的至高无上的大神,原只有京城甘泉宫一座太乙祠庙,

而不其县太乙仙人祠,则是武帝在京城之外修建的唯一一处太乙祠庙。汉武帝还在琅琊交门宫祭祀仙人,登琅琊台观沧海。

三、汉武帝东巡原因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他在位期间,对琅琊台港湾情有独钟,数次光顾流连。

汉武帝自元封元年(前110)至征和四年(前89)曾七次巡幸山东半岛,六抵沿海。史书明确记载的至少两次抵琅琊台港,即前1xx 年、前xx。

就中国历史上封建帝王而言,数次到琅琊巡视的也仅有秦始皇和汉武帝二人。且二人都是开疆扩土、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何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辞劳苦,跋涉数千里巡游山东沿海。翻阅前人著述,多解释为寻求海外长生不死之仙药。此种说法,自有道理。然将全部原因归咎于此说,尚不全面。还应将秦始皇、汉武帝东巡琅琊等山东沿海地区放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去分析考察,才能更完善地反映出两位杰出帝王东巡之原因。

汉武帝东巡山东沿海,首先与当时山东地区政治形势有关。自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到征和四年(前89),在短短的二十余年内,武帝竟九次巡视山东,六次进行封禅泰山的活动,六次到沿海地区,其活动范围超过了秦始皇。这种对山东地区频繁巡视,也是与该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密不可分的。

汉初,刘邦在山东境内先后分封了齐国、淄川国、济南国、胶东国、高密国、城阳国和东平国。由于诸侯国势力强大,在文帝时就发

生了齐王和济北王叛乱;景帝时又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山东的胶西、胶东、济南、临淄都为叛乱者所控制。虽然在叛乱被镇压以后,景帝将各王国地盘缩小,但在武帝即位以后,对前代诸侯国之乱仍忧心忡忡。他采取两个果断措施,一是采用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规定诸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王子部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成为侯国。如在山东的淄川国内,武帝封了淄川王xx的儿子15人为侯,封了城阳王刘延的儿子20人为侯;在济北国,也封了8个侯国。其它如胶西、胶东、齐等小王国,也采用类似分封办法,如此以来,山东境内“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他还“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严禁封国官吏与诸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从而达到孤立诸的目的。甚至不惜寻找借口对诸侯夺爵削地。因此,汉武帝时期,诸虽存在,但地盘权力日小,封土不治民,只能“衣食租税”而已,对中央已构不成大的威胁。与此同时,武帝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在山东境内设臵兖州与青州,每州设刺史,专门督察各诸侯国政事。如青州刺史就曾先后二次奏淄川王和齐王子女有罪,并获准加以惩办。州刺史的设臵,是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一个重要举措,但真正效果如何,则是武帝东巡视察需要亲自了解的。

再从经济上看,山东地区从战国时期经济已很发达。西汉初,全国设铁官50处,山东就有12处,分布在琅琊郡、临淄、历城等地,铁的产量达到全国的四分之一;汉初全国设盐官35处,山东有11处,盐的产量达到全国三分之一;山东还是全国纺织业中心,临淄、定陶、元文(今济宁)是当时三大丝织业生产基地。临淄的三服官手工工场,

还成为专门为皇室和西汉政府生产丝织品的场所。秦汉时期,山东商业也很繁荣;时有"宛、周、齐、鲁,商遍天下"之说。汉武帝时,主父偃说:“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山东地区已发掘出土的汉初半两钱币已有500余斤,10万余枚。就当时经济地位而言,秦汉时期山东也是仅次于关中的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地区。在如此重要的地区,武帝时却多次出现水旱灾情和小规模农民起义。山东形势的变化对全国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影响。这就不难看出武帝东巡首先要稳定山东局势。从武帝东巡行程看,除了在琅琊东莱等地巡行大海,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宣扬自己的功德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封禅仪式结束之后,让山东各地官员、诸侯汇集泰山脚下,听取汇报,考察他们的政务;或接受郡国上计(向中央汇报);或亲临治水第一线视察。可以说,了解山东情况,稳定山东局势,巩固在山东的统治是武帝东巡最重要原因。

其次,汉武东巡,也与当时反击外患,对外用兵的军事行动有关。

汉武帝东巡山东沿海,同样与对朝鲜用兵密切相关。汉初,燕人卫满率众到朝鲜北部,建立卫氏政权,仍服从汉朝辽东太守节制,但到其孙执政时,卫氏朝鲜不仅与汉朝背盟断约,攻杀辽东地方官吏,而且破坏半岛上其它小国如真番、辰韩与汉朝的交往,为汉朝所难容。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夏,正值汉朝与卫氏朝鲜关系恶化之时,武帝东巡东莱一带,名曰为求仙,实际上是为对朝鲜用兵进行实地考察。同年秋,在汉朝使节涉何赴朝谈判破裂之后,武帝立即派兵讨伐。汉朝军队分兵二路,一路由左将军荀彘从辽东陆路进发;另一路由楼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