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重点
第一章绪论水资源的概念:广义:指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大气中的降水、河湖中的地表水、浅层和深层的地下水、冰川、海水等。
狭义:指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水资源的自然属性:流动性、可再生性、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多态性、不可替代性、环境资源属性。
水资源的社会属性:社会共享性、利与害的两重性、多用途性、商品性。
水资源的主要用途: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水力发电、生态用水。
水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环境污染。
第二章水资源概况水的组成:可分为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四部分。
地球总水量为13.86亿km3。
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水(约占淡水总量的0.27%)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
以年降水量和厚度计,大洋洲各岛(除澳大利亚外)水量最丰富,多年平均降水深达2170mm,年径流深达1500mm以上。
总体而言,世界上水资源总量是够用的,但全球淡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约65%的水资源集中在不到10个国家。
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有余有缺;我国水资源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很大,水旱灾害频繁。
第三章水资源的形成水循环:指水圈中的各种水体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地表径流的往复循环过程。
水圈中的各种水体在在太阳的辐射下不断地蒸发变成水汽进入大气,并随气流的运动输送到各地,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降落的雨水,一部分呗植物截留并蒸发,一部分渗入地下,另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沿江河回归大海。
渗入地下的水,有的被土壤或植物根系吸收,然后通过蒸发或散发返回大气;有的渗入到更深的土层形成地下水,并以泉水或地下水的形式注入河流回归大海。
水循环分为:大循环、小循环、内陆水循环。
从海洋蒸发的水汽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冷凝形成降水后落到陆面,其中一部分以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形式从河流回归海洋;另一部分重新返回大气。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1-7章
第二节 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
三.水资源管理的原则
1.坚持依法治水 2.坚持水资源国有的原则 3.坚持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 4.坚持市场经济原则
第二节 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
四.水资源管理的准则
1.综合效率 2.技术效率 3.实施的可靠性 4.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联系及工作流程
一.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联系及区别
第三节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1、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定义
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 ,它是指根据区域水资源潜力,按照水资源利用 的底限,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排放标准,并 用最严格的行政行为进行管理的制度。
第三节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2、主要内容
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 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四项制度: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 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第二节 水资源数量评价
2、降水量计算
(2) 流域或区域面上的平均降水量计算方法有:
a.算术平均法:此法简单,但当降水量随地形变化 较大时,精度较差;只有当地形起伏不大,且降水 量观测站分布较均匀时,计算效果较好。
第二节 水资源数量评价
2、降水量计算
(2) 流域或区域面上的平均降水量计算方法有: b.等值线法:一般来说,等值线法是计算流域(或 区域)平均降水量的较完善方法,因为它考虑了地 形变化对降水的影响。因此,当地形变化较大,区 域内有足够数量的降水量观测站,又能够根据水资 料结合地形变化绘制出降水量等值线图时,采用等 值线方法是比较理想的。 c.泰森多边形法:当流域内待选的降水量观测站比 较少,绘制降水量等值线又比较困难时,可以选用 本方法。
地下水安全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下水安全管理,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利用,防治地下水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监督和违法行为查处等活动。
第三条地下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单位和个人有权依法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第四条地下水安全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统筹规划、合理开发、节约用水、保护优先、防治污染、保障安全;(二)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公众参与;(三)区域协调、部门协同、责任明确。
第五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下水安全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安全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第二章地下水开发利用第六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当符合国家水资源总体规划和地方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七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实行总量控制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地下水水资源量、用水需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制定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指标,并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实行取水许可制度。
单位和个人开发地下水,应当依法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
取水许可证的有效期不得超过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指标。
第九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当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农业灌溉、生态用水等基本用水需求。
在保障基本用水需求的前提下,方可用于工业、服务业等其他用水。
第十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当采取节水措施,提高用水效率。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当采用节水型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十一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当加强监测和计量。
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安装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计量设施,并保证计量设施正常运行。
第三章地下水保护第十二条地下水保护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综合治理、源头控制;(三)污染者担责、公众参与。
地下水保护利用管理办法最新
地下水保护利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下水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保障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地下水管理条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事地下水节约保护、开发利用管理、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等活动的水行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水利部所属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水利部负责全国地下水统一监督管理工作。
自然资源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地下水调查、监测等相关工作。
流域管理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和水利部授权,负责管辖范围内地下水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分级管理权限,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统一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调查、监测等相关工作。
第二章调查评价与规划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可开展年度调查评价和周期调查评价。
周期调查评价中,地下水超采治理地区可每五年开展一次,其他地区可每十年开展一次。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部署,会同同级自然资源部门编制地下水保护利用规划,依法履行征求意见、论证评估等程序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部门后向社会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的地下水保护利用规划,应征求所涉流域管理机构的意见。
地下水保护利用规划需要修订的,按原程序批复实施。
第六条地下水保护利用规划应当服从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和上一级地下水保护利用规划。
地下水保护利用规划应包括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存在问题、地下水保护利用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等,对辖区地下水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及治理修复等作出系统部署。
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赤峰市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赤峰市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赤峰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9.12•【字号】赤政字〔2014〕129号•【施行日期】2014.10.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赤峰市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赤政字〔2014〕129号各旗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现将《赤峰市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4年9月12日赤峰市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地下水污染与超量开采排泄造成地质灾害、地下水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节约用水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管理办法》等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地下水资源属国家所有。
地下水资源管理应当遵循全面规划、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科学配置、采补平衡、厉行节约、防止污染的原则,充分发挥地下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第四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其下设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地下水资源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保护管理工作。
旗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权限,负责辖区内地下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五条市、旗县区人民政府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责任制度,并对旗县区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全市相关规划应与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控制地下水开发利用,禁止非法取用地下水。
对保护地下水资源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市、旗县区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水文地质报告【范本模板】
宁都青塘地区水文地质测绘报告单位:09水工(1)班编写:岳成龙指导老师:刘伦华日期:2011 . 10 . 23目录绪言—-———---—---—---————--————----——--————---—----————--——————2第一章实习区水文地质简介———-—-—--———-—-—----———---——4第二章地层、构造、岩浆岩--———-—-———-—————-—---——-—-—7第三章水文地质条件—--——————-—---—--—-----—————-——-—--—14第四章地下水资源初步评价—--—-—--———-———-————--—————20第五章工程地质概况—--—————--—--——-——-----—---——---—--—22第六章结论与建议——-—-——-—-—--——--—-——--—--------———--—24绪言青塘地区位于江西省中甬部丘陵地带,在宁都县西部与兴国县交界的山区,它是一走向为NE至NNE向的小型盆地,地理坐标为北纬26°23'-26°30',东径115°48'-115°54',国际分幅编号为C1—SO-52—D 有公路通往县城及赣州等地,交通尚称方便。
区内四季分明,最高气温可达42℃,七月份为7℃,最低-5℃,年平均气温19℃,年平均降雨量1500mm多集中在4-6月,11月~次年1月降雨最少,区内最大的河为青塘河,该河由北向南径码后流入盆地内至王村树下急转为由东流向西南至水口芋最后流入盆地之外,常年不干,好水期流量约1。
16m3/s。
区内以农作物为主,是宁都县商品粮生产基地,此外还有其他经济作物,矿产开采和初加工业等是该县工业产地之一.此次实习就在该地区内进行,测绘比例为1:50000地形底图1:2.5万在水文地质测绘结束后,每个测绘小组提交实际材料图一份,每个测绘小组可提交综合水文地质土地貌图各一份并附有泉流量统计表等表格,个人提交实习报告书一份,具体如下: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完成了实习任务。
经济学第四章水资源质量评价课件
*结果分别以离子含量、毫克当量、毫克当量百分数的方式来表示。 离子毫克数表示法:以每升水中含有的某种离子或化合物的毫克数表示(mg/L)。这种表示法只能表征化学成分的绝对含量。 离子毫克当量数表示法:以每升水中含有的某种离子的毫克当量数表示(meq/L)。这种表示法能反映各离子间的数量关系和化学成分,并可验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表示法:通常以阴、阳离子的毫克当量为100%,求取各阴、阳离子所占的毫克当量百分比(毫克当量%,meq%)。这种表示方法能直接反映水中各种离子含量的比例关系,便于对不同化学类型的水体进行对比。
*
*
自然力导致环境质量的变异规律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上。 从空间角度来看,环境质量的变异规律还可进一步分为地带性(维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两种。 从时间角度来看,环境质量的变异规律有可以分为节律性变异和非节律性变异两种。 这些变异一般都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但将同样引起环境质量的极大改变。
*
*
目前,水化学分类的方案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舒卡列夫分类、阿廖金分类、苏林分类等。例如,舒卡列夫分类是根据地下水中6种主要离子(K+合并于Na+中)及矿化度划分的(见表4-7),简明易懂,在我国广泛应用。
库尔洛夫式表示法
*
*
二、水质分析的种类及其方法 水化学成分的分析是研究的基础,因水体类型、工作目的与要求不同,分析项目与精度也不相同。
*
*
(2)测定方法 用高锰酸钾(KMnO4)或重铬酸钾(K2Cr2O7)在加入硫酸等酸性条件下加热分解(酸化法),或加入苛性钠的碱性条件下加热分解(碱性法),对水中有机物及还原性无机化合物进行氧化,求出消耗的氧量。对于淡水一般采取酸化法,其化学反应式如下:
地下水安全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预防和控制地下水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等活动。
第三条地下水资源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保护优先、合理开发、节约使用、严格保护的原则;(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三)统筹规划、分区管理、分类指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四)公众参与、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建立健全地下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地下水监测、调查、评价、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监督等各项工作。
第五条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等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第二章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第六条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全面、客观、准确、及时;(二)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三)充分考虑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类型、数量、质量、功能、环境等因素。
第七条国家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形成全国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第八条地下水调查与评价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调查与评价。
第九条地下水调查与评价成果应当向社会公布,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提供依据。
第三章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第十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当符合国家水资源战略规划,遵循以下要求:(一)符合水资源保护要求;(二)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三)优先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四)符合地下水功能区划和地下水水质标准。
第十一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单位应当依法取得取水许可证,并按照规定程序向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单位应当采取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十三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单位应当加强地下水监测,及时掌握地下水水位、水质等动态变化情况。
第十四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单位应当定期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
水文地质手册(第三稿2007.8.21)
《水文地质手册》修编提纲(第三稿)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二○○七年九月三日目录第一篇地质-水文地质基础 (1)第一章地质基础 (1)第二章水文地质基础 (2)第二篇普通与专项水文地质调查 (6)第一章普通水文地质调查 (6)第二章城市水文地质调查 (7)第三章矿山水文地质调查 (8)第四章农业水文地质调查 (9)第五章医学水文地质调查 (10)第六章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 (11)第七章地热资源调查 (12)第三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方法 (15)第一章遥感水文地质调查 (15)第二章水文地质物探 (17)第三章水文地质钻探 (18)第四章水文地质试验 (24)第五章地下水模型技术 (26)第六章同位素技术 (27)第七章现场采样与测试 (28)第八章地下水监测系统建设 (29)第四篇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环境保护 (31)第一章水文地质计算 (31)第二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32)第三章地下水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 (35)第五篇图件编制、成果及信息系统建设 (38)第一章水文地质图件编制 (38)第二章成果整理 (39)第三章信息系统建设 (40)附录 (42)参考文献 (42)第一篇地质-水文地质基础第一章地质基础第一节地质年代与地形图的分幅及编号一、地质年代表二、地形图的分幅及编号(一)1﹕100万(二)1﹕50万,1﹕20万,1﹕10万(三)1﹕5万,1﹕2.5万,1﹕1万第二节地貌一、地貌类型的划分二、河谷地貌形态类型(一)河谷类型的划分(二)河漫滩的主要类型(三)河流阶地的主要类型三、黄土地区地貌形态类型四、干旱地区荒漠类型与地貌形态类形(一)荒漠的类型(二)地貌形态类型五、冰川地貌形态类型六、岩溶地貌形态类型七、海岸带地貌形态类型第三节第四纪地质一、第四纪堆积物成因类型二、第四纪的划分三、松散堆积物的岩性分类及野外鉴别(一)松散岩石分类(二)砾石类土和砂类土的肉眼鉴别方法(三)粘性土按塑性指数的分类及野外鉴别方法第四节岩石的分类及其特征一、主要造岩矿物的特征二、沉积岩的分类及其特征(一)沉积岩分类(二)沉积岩的结构与构造三、岩浆岩的分类及其特征(一)各种类型岩浆岩的基本特征(二)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四、变质岩的分类及其特征(一)变质岩的分类(二)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第五节地质构造一、褶曲(一)褶曲要素(二)褶曲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二、断层(一)断层要素(二)断层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三)构造岩的类型及其特征三、裂隙、劈理(一)裂隙的类型及其特征(二)裂隙的统计与制图(三)劈理的类型及其特征(四)劈理的类理及其特征第二章水文地质基础第一节自然界中的水一、自然界中水的分布二、自然界中水的循环与均衡三、水在岩石中存在形式及其特征四、水的物理性质(一)水的主要理化常数(二)水的导热系数(λ)(三)水的动力粘滞系数(μ)(四)水的运动粘滞系数(γ)第二节控制地下水形成的气象、水文因素一、气象资料的分析与应用(一)空气的湿度(二)大气降水的特点及其变化的表示(三)蒸发的形式与影响因素(四)气象基本要素的综合表示方法二、水文资料的分析与应用(一)径流的表示方法(二)流量过程线中地下水补给的分割第三节岩石的主要物理和水理性质一、岩石的空隙性(一)岩石空隙的成因类型(二)岩石空隙的形式(三)岩石空隙的参考数值二、松散岩类水理性质的参考数值(一)持水度和毛细上升高度(二)在常压下平均渗透系数值(三)某些松散岩类给水度平均值三、一些岩石的热性质第四节地下水分类及其特征一、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一)地下水主要类型(二)各类地下水的主要特征(三)我国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的主要水文地质类型(四)裂隙水的水文地质类型(五)岩溶水的主要水文地质类型(六)多年冻土区地下水类型四、泉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第五节地下水水质一、地下水按物理化学特征的分类(一)按温度的分类(二)按矿化度的分类(三)按酸碱度的分类(四)按硬度的分类(五)按放射性分级(六)按耗氧量的分类(七)按卫生条件的分类二、地下水某些物理性质的定性表示方法(一)水中存在物质与水的颜色的关系(二)地下水透明度的野外分级(三)气味的强度等级(四)水中存在物质与口味的关系(五)引起味觉的盐类近似浓度三、水分析成果的表示方法四、水化学分析成果的审查五、地下水的水化学分类方法(一)舒卡列夫分类(二)布罗茨基分类(三)阿廖金分类(四)皮帕尔图解法六、水化学中常用资料和数据(一)常用化合物的分子量、当量、比重(二)地下水硬度换算(三)几种难溶物质的溶度和溶解度(四)不同温度下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五)不同pH值的水中各种弱酸存在的形式第六节地下水的循环一、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二、三水转换及其关系第七节地下水的运动一、地下水运动的形态(一)渗流运动(二)紊流运动二、地下水渗流运动的基本定律三、地下水流态的判定方法第八节地下水系统理论一、地下水系统理论二、地下水系统分析与概念模型三、地下水系统组成与结构分析第二篇普通与专项水文地质调查第一章普通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不同类型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平原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二)冲积平原区(三)冲积、湖积平原区(四)山间河谷平原区(五)山间冲积、湖积盆地二、戈壁沙漠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山前戈壁平原区(二)山前细土平原区(三)沙漠、盐漠、盐湖区三、黄土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黄土高原(黄土丘陵区与黄土塬区)(二)河谷平原区中的黄土台塬四、丘陵山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沉积岩分布地区(二)火成岩分布地区(三)变质岩分布地区五、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裸露型地区(二)覆盖型地区(三)埋藏型地区六、红层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七、滨海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滨海平原和大河河口三角洲地区(二)岛屿、半岛和狭窄的滨海平原区八、多年冻土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第二节野外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一、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一)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二)对地质构造的观察与描述(三)对第四纪地层的观察与描述(四)对地貌的观察与描述(五)对物理地质现象的调查二、水点的观察与描述(一)水井、钻孔的调查(二)泉的调查(三)岩溶水点的调查(四)地表水体的调查第三节基岩山区的找水途径一、基岩蓄水构造的基本类型和富水特征二、基岩区找水途径(一)变质岩地区(二)火成岩地区(三)沉积岩地区三、地植物法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一)水文地质指示植物调查方法(二)地植物分布参考资料四、民谚与地下水第二章城市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调查内容一、主要地下水环境问题调查(一)地下水与土壤污染调查(二)城市垃圾场调查(三)海、咸水入侵调查(四)其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调查(一)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二)应急和后备地下水源地调查(三)热、矿水资源调查第二节调查方法一、一般常规调查方法二、城市水文地质问题调查方法第三节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评价一、地下水环境评价(一)地下水背景值与开发利用分析评价(二)地下水质量评价(三)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与预测二、地质环境评价(一)土壤污染评价(二)固废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三)固废场址适宜性评价三、地下水资源前景分析(一)水资源保证程度分析(二)应急或后备地下水水源地论证(三)地热、矿泉水资源论证四、城市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及区划(一)评价原则(二)城市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三)城市地质环境区划第三章矿山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矿山水文地质调查一、调查内容(一)现有矿山水文地质调查(二)老窑水文地质调查(三)关闭矿山水文地质调查二、调查方法第二节矿床充水条件分析第三节矿床的水文地质类型第四节矿坑涌水量计算一、相关分析法二、水文地质比拟法三、水均衡法四、分析计算法(一)竖井涌水量计算(二)狭长水平坑通涌水量计算(三)坑通系统涌水量计算(四)露天采矿场涌水量预测五、模型法六、矿床疏干计算第五节矿山疏干、突水与矿井水利用一、矿坑排水疏干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二、矿坑水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一)排水对供水的影响(二)排水对水环境的污染三、矿坑排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四、矿井水排供综合利用第六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一、现有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二、老窑地质环境评价三、关闭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四、矿井水排供综合利用评价第四章农业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农业水文地质调查内容一、农业供水与利用现状调查二、疏干为目的的水文地质调查(一)沼泽地类型及地下水的作用(二)疏干土壤水文地质条件调查三、灌溉为目的的水文地质调查(一)农作物对土壤水的要求(二)灌溉对潜水动态及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影响第二节农业灌溉用水水质评价一、农田灌溉用水来源(一)天然地表水(二)地下水(三)工矿废水与生活污水二、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评价(一)灌溉用水水质评价指标(二)盐碱害类型双项灌溉水质评价指标(三)评价模式与方法(四)灌溉用水危害类型的划分(五)城市污水灌溉农田水质标准(六)肥水水质评价(七)评价结果第三节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一、地下水的开发模式的优化二、微咸地下水综合开发利用三、土壤水的开发利用四、肥水的农业利用五、节水技术的推广第五章医学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饮水型地方病分布调查一、地方病病情调查主要包括病种、病况(轻重)、性别、年龄分布。
浩勒报吉水源地水资源评价
浩勒报吉水源地水资源评价设计目录第一章引言 (3)1.1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1.2 以往的研究程度 (3)1.2.1 国外水资源评价 (3)1.2.2 国内资源评价 (4)第二章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6)2.1 地理位置 (6)2.2 气象水文 (6)2.3 地形地貌 (7)2.3.1 地形 (7)2.3.2 地貌 (7)2.4 区域地质概况 (9)2.4.1 地层 (9)2.4.2 地质构造 (9)2.5 水文地质概况 (10)2.5.1 含水层空间分布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10)2.5.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12)2.6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14)2.7 本章小结 (14)第三章工作部署 (16)3.1工作部署原则 (16)3.2工作部署依据 (16)3.3工作部署内容 (16)3.4工作量 (20)第四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21)4.1模型范围和边界条件 (21)4.2水文地质结构模型 (22)4.3水文地质参数 (23)4.4数学模型 (23)4.5预期成果 (24)第五章施工组织设计 (25)5.1 人员组织 (25)5.2 设备配置 (25)5.3 安全保障 (26)5.4 进度安排 (27)5.5安全保障 (27)第一章引言1.1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我国地域辽阔,区域自然地理条件极不相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变化很大,地下水源地的建设为工农业及生活用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源,缓解了很多地区特别是干旱地区的用水压力。
但是,目前在不少地区都存在盲目布井、过量开采的情况,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影响水源地的正常运行,甚至还会引起水质恶化或其它不良环境地质问题(殷昌平等,1993 ) 。
在已查明和开发的数以千计的供水水源地中,其水文地质特征呈现出极大的差异,即水资源系统的结构及其输入、输出关系存在极大差异。
如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含水层;山间河谷、冲洪积扇、冲湖积平原的含水层;山丘区、平原区、沙漠区的含水层等。
水文地质学-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译名】:Hydrogeology【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学分数】:2【总学时数】:32【实践学数】:0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重点讲授有关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赋存、地下水运动的规律、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的物化性质、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的生态环境特性。
介绍了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气带水的运动、化学成分成因类型、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等。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为学生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所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熟悉水文地质工作的技术和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应具有分析、研究、解决水文地质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
后继课程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注:“*”为重点部分;“#”为难点部分。
绪论水文地质学概念;研究内容;地下水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水文地质学的分支;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1章地下水概论1.1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的概念、水文循环、地质循环;*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1.2 地下水的赋存岩石的空隙性:孔隙、裂隙、溶穴的概念、表征和特征;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岩石骨架中的水、岩石孔隙中的水(重力水*、毛细水*)。
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的概念、表征及相互间的关系;有效应力原理与岩土压密:有效应力原理*、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包气带与饱水带:概念;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理解掌握概念;地下水的分类: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介质条件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地下水管理条例
地下水管理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1.10.21•【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48号•【施行日期】2021.12.01•【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48号《地下水管理条例》已经2021年9月15日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2021年10月21日地下水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地下水管理,防治地下水超采和污染,保障地下水质量和可持续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地下水调查与规划、节约与保护、超采治理、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表以下的水。
第三条地下水管理坚持统筹规划、节水优先、高效利用、系统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下水统一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地下水调查、监测等相关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下水管理负责,应当将地下水管理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采取控制开采量、防治污染等措施,维持地下水合理水位,保护地下水水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统一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调查、监测等相关工作。
第六条利用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地下水取水工程管理,节约、保护地下水,防止地下水污染。
第七条国务院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情况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考核评价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
第四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动态
第四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动态地下水的循环是指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过程。
地下水以大气降水、地表水、人工补给等各种形式获得补给,在含水层中流过一段路程,然后又以泉、蒸发等形式排出地表,如此周而复始的过程便叫做地下水的循环,其中资源量的增减正是补给与排泄不平衡所致。
第一节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即为地下水的补给,其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入渗、地表水入渗、凝聚水入渗、其他含水层或含水系统越流补给和人工补给等。
一、降水入渗补给大气降水包括雨、雪、雹,在许多状况下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式。
当大气降水降落在地表后,一部分变为地表径流,一部分蒸发重新回到大气圈,剩下一部分渗入地下变为地下水。
一般状况下,入渗补给含水层的水量仅占降水量的20~50%,其余的水量通过各种途径耗失了。
L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机制大气降水抵达地表便向土壤孔隙渗入,假如土壤初始含水率很小,则入渗水首先形成薄膜水,到达最大薄膜水后,又连续充填毛细孔隙形成毛细水,只有当土壤含水率超过最大持水量时,才形成重力水下渗补给地下水。
一般的降水入渗过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属于受供水强度掌握阶段;后期为受入渗力量掌握阶段。
降雨后包气带水的下渗方式一般认为有两种,即活塞式(PiSton type)及捷径式(short-circuit type)o活塞式是指上部新的入渗水推动下部较老的水作面状下移,此类下渗主要发生于比较均质的砂层中。
捷径式指水流不作面状推动,而沿着某些通路优先下渗,例如在粘性土中下渗水往往沿着某些大孔道——根孔、虫孔及裂隙发生的移动。
⑴均质土的活塞式下渗: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动,如同活塞的运移。
分两个入渗阶段:①土壤吸水阶段:降水入渗水用于补充水分亏缺,由于表土干燥,毛细负压大,毛细率很大;②稳定入渗阶段:湿锋面下渗到肯定深度,重力水力梯度起主要作用,毛细水力梯度渐渐变小,入渗率趋于稳定值。
⑵粘性土的捷径式下渗:当降水强度较大,细小孔隙来不及汲取全部水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先快速下渗,并沿通道水分向细小孔隙集中。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人均占有量低;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年内、年际变化;水资源与耕地、人口分布不匹配。
我国水资源面临主要问题:(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2)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尖锐(3)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4)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5)水资源开发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方案:1、合理开发使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2、加强技术开发,改进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3、确定合理的用水价格4、淡化海水和回收废水、雨洪水利用5、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
水资源评价定义: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水资源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状况所做出的分析和评估。
水资源评价的意义:•水资源评价是保证水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和管理的基础;•水资源评价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是保证水资源持续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评价的原则1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2水量水质并重3全面评价与重点区域评价相结合4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
水质:水和水中物质所共同表现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
水质评价:根据评价目标,选择相应的水质,采用水质标准和计算方法,评价水质利用价值和水处理要求。
水质指标标识水中物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是判断水质的具体衡量标准。
物理性指标:感官性状:温度、色、臭和味、透明度其他:总固体、总浮固体、可沉淀固体、电导率化学性指标:一般指标:矿化度、ph、常规离子 (KNa/Ca/Mg/CI)有毒指标:重金属(铅、汞、铬、砷、镉》氧平衡: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生物化学需氧量生物学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菌数、各种病原细菌、病毒等。
常见供水水质评价生活饮用水:《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工业用水(锅炉用水):成垢作用定义:水沸腾时,水中的一些离子和化合物相互作用形成沉淀,附着在锅炉壁上。
第四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②确定单井涌水量(Qp)和影响范围(f)
经常遇到的情况有两种:
a.抽水达到稳定状态
当主孔和观测孔的水位达到稳定状态时,表明抽 水流量等于抽水时的补给量。此时的实际抽水量 就是Qp,影响范围可根据观测孔的观测数据用图 解法或外推法求出R后,由下式算出。
第四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4-1 概述 §4-2 地下水水量计算 §4-3 地下水质量评价
§4-1 概述
一、地下水资源的概念
地下水资源是指有使用价值的各种地下水的总称,其内涵包 括质量和数量两方面。
二、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1.系统性
补给、径流和排泄组成一个完整的地下水系统。
2.复杂性
地下水的影响因素很多,有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地貌、 构造和人为因素等。
典型年一般分为枯水年、中等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等, 分别相当于保证率为95%、75%、50%、20%的年份。为了 供证供水安全,常取保证率为75%的中等枯水年和平水年做 为典型年。通常按河流流量或降雨量确定。
计算步骤:
a.计算各均衡要素(补给量、排泄量或叫消耗量 和储存量的变化量) b.开采条件分析及预测,找出补给量、消耗量 中可能会发生变化的量和变化规律,确定允许 的水位降深。 c.计算允许开采量。
3.可恢复性
这是同其它资源最大的区别,开发利用后可得到恢复,但是有 限度。 由此可见地下水资源评价要以补给量为核心。
三、地下水资源分类
一般是单指水量,直接用地下水的各种量来表示。目前,我国 采用的分类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 50027-2001)中将 地下水划分为补给量、储存量和允许开采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确定单井涌水量(Qp)和影响范围(f)
经常遇到的情况有两种:
a.抽水达到稳定状态
当主孔和观测孔的水位达到稳定状态时,表明抽 水流量等于抽水时的补给量。此时的实际抽水量 就是Qp,影响范围可根据观测孔的观测数据用图 解法或外推法求出R后,由下式算出。
一、补给量
包括天然补给量和开采条件下补给增量。
1.天然补给量
降水入渗量:Q降水=αPF 河流补给量:W河=(Q下-Q上)( 1-λ)L/L‘ 侧向径流补给:Q侧入=KIF 灌溉回渗量:Q渠=β渠Q渠灌
Q井=β井Q井灌 β=μΔH/h灌
2.开采条件下补给增量
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①侧向径流补给量增量,由于开采时分水岭外移引起。 ②河流入渗补给增量,由于开采时地下水位下降,水位差增 大引起。 ③越流补给增量,由于开采层水位下降,与相邻含水层水位 差加大引起。 各项补给增量的计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好的解决办法。解 析法多用粗略估算的方法,数值解更合理一些。计算的关健 是正确地分析开采时的条件。
一般用于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计算,尤其是在研究程度较差的 地区。
(1)适用条件
含水层分布较为均匀的地区,如松散含水层分布区,较为均匀 的裂隙水分布区。岩溶水分布区一般不适用。
(2)计算步骤
抽水试验;确定单井涌水量(Qp)和影响范围(f);计算 全区允许开采量。
①抽水试验
可在有代表性的地点施工或选择一眼完整井,并在与 地下水流向成45º的方向上布置3眼观测孔。观测孔 距主孔的距离为:第一个可取2~20m,一般多为10 ~15m;第三个观测孔可结合影响半径的经验值来 确定。
计算均衡要素
评价区各项补给量和消耗量,习惯上称均衡要素。 这些均衡要素计算的是否符合实际,直接影响调节分析的精 度。可采用前边介绍的方法进行计算。
均衡调节分析
均衡分析常用典型年法和多年调节法。前者是利用典型年的 补给量计算评价允许开采量;后者利用多年平均补给量计算 评价允许开采量。
鉴于各年的补给量相差较大,要使开采量有补给保证就不能 单纯以勘察年为依据。必须选择有一定保证率的典型的进行 均衡分析,所以称典型年法。
二、排泄量
1.天然排泄量
潜水蒸发量:E=CE0F
侧向径流流出量:同流入量计算 河流排泄量、泉水流出量:采用实际观测资料 人工开采量:实际调查结果
2.开采条件下排泄减少量
①侧向径流流出减少量,由于开采时上游水位下降引起。 ②潜水蒸发减少量,由开采时地下水位下降引起。 ③地表水流出减少量,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和泉水流出 量减少。
(2)非稳定动态
按等于或大于需水量抽水时,动水位降到设计降深仍不停止, 持续下降。如果减少抽水量,也有水位回升,但停抽后的动水 位迟迟不能恢复到原始水位。这说明抽水量已经超过开采条
件下的可能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没有保证。
出现这种动态时,可按时段均衡法分离补给量做为开采量。
4.不同目的和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区别对待的原则
不同供水目的对水量、水质和水温的要求各异,评价时应按 不同标准区别对待。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其评价的方法与 要求也不尽相同。
例如:
补给充足、水交替积极的开放系统,可用稳定流方法评价; 而水交替滞缓的封闭系统,适宜非稳定流方法。
地下水盆地,可利用储存量的调节作用以丰补欠评价开采资 源。而山区,则可利用夺取地表水的转化量评价开采资源。 地质环境稳定的基岩地区,可根据水均衡条件,评价最大允 许开采量;而地质环境脆弱的第四系平原地区,必须考虑“ 环境容量”,限制水位降深与开采量。
第四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4-1 概述 §4-2 地下水水量计算 §4-3 地下水质量评价
§4-1 概述
一、地下水资源的概念
地下水资源是指有使用价值的各种地下水的总称,其内涵包 括质量和数量两方面。
二、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1.系统性
补给、径流和排泄组成一个完整的地下水系统。
2.复杂性
地下水的影响因素很多,有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地貌、 构造和人为因素等。
三、储存量
1.潜水 计算容积储存量,公式为:
Q容 F H
计算内容包括全厚度容积储存量、可动用储存量和调节储存 量。 2.承压水 计算弹性储存量,公式为:
Q弹 S F H
四、允许开采量
目前,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分为解析 法、数值法、模拟法三类。
三种方法各有优点,也均有其局限性。
1.补给量
天然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以各种形式进入含水层的量。
2.储存量
赋存于含水层中的重力水体积。分弹性储存量和容积储存量。
3.允许开采量
也叫可开采量,是指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在整个 开采期内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 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 危害性环境地质现象等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该水文地质单 元或取水地段开采含水层中可以取得的数量。
3.可恢复性
这是同其它资源最大的区别,开发利用后可得到恢复,但是有 限度。 由此可见地下水资源评价要以补给量为核心。
三、地下水资源分类
一般是单指水量,直接用地下水的各种量来表示。目前,我国 采用的分类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 50027-2001)中将 地下水划分为补给量、储存量和允许开采量。
f R2 或 f 4R2
b.抽水未达到稳定状态
如果经过长时间抽水后,水位仍不能达到稳定,说 明抽水量无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可计算抽水时的 补给量做为允许开采量。计算方法如下: 进行两次不同流量降深的抽水试验,联立其均衡方
程式求出补给量Qc和f。以Qc代替Qp。
Q1 Qc fs1
Q2
Qc
fs2
开采条件下,地下水将获得更多的地表水和降水的补给,并减少 向地表水和大气的排泄和蒸发,甚至出现地表水的反补给。 “三水”统一考虑的宗旨是:充分利用含水层中的水量,合 理夺取外部水的转化。后者是指不干扰国家的水资源规划, 不使地表水的用户受到经济损失。
对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统一评价,既可避免长期存在的水资源重 复计算问题,也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
Q开=ρQ补 (ρ为开采系数,取0.6~0.95) ρ的取值可根据当地不同区域实际开采量与补给量的关系来 确定。
3.水均衡法
水均衡法是把赋存地下水的均衡区看做地下水库,利用库 容的调节作用进行均衡分析(也称调节分析)以便确定可以取 出又有补给保证的开采量。
原则上水均衡法可适用于任何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可 做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也可用于局部资源评价;既适用于山 区基岩裂隙水,也适合于平原区的孔隙水;可用于潜水区,也 可用于承压水区等。但因均衡要素不易测准,所以目前主要 用于平原潜水区。
5.技术、经济、环境综合考虑的原则
地下水资源评价必须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环境三个方面的 利弊,要求确定的开采量和开采方案,既有良好的技术经济 效益,又使开采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具有合理的 环境效益。
§4-2 地下水水量计算
主要内容:
➢补给量计算 ➢排泄量计算 ➢储存量计算 ➢允许(可)开采量计算
2.利用储存量“以丰补欠”的调节平衡原则
在补给量极不稳定的地区,维持地下水的持续稳定开 采,储存量调节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差异极大,造成地下水的补给量 有季节和多年气象周期变化,不同季节和水文年的补 给量相差悬殊,尤其那些以降水补给为主,或有季节 性地表水补给的地区更是如此。这时,充分发掘储存 量的调节作用。
具体方法是:根据实际需水量,施工相应数量的水 井进行抽水试验,实际验证保证程度。一般是在枯 季进行抽水试验。
抽水结果可能会有两种:稳定或不稳定。
(1)达到稳定动态
按等于或大于需水量进行抽水期间,动水位降到设 计降深以前便相对稳定下来。停抽后的动水位又能 恢复到原始水位。这说明,在一定开采水平上可以 形成均衡开采。按需水量开采显然是有补给保证的, 这时的实际抽水量就等于允许开采量。
四、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分为水量评价、水质评价和开采后对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
1.水量评价
计算地下水的补给量、排泄量、允许开采量、水位降深等。
2.水质评价
按不同用户对水质的要求,对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化学成分与卫生条件进行综台评价。一般分为饮用 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建筑业用水等。
在满足允许水位降深的前提下,采用枯水期“借”丰 水期“补”,以丰补欠多年调节平衡的方法,可扩大 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
3.考虑人类括动,化害为利的原则
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水 库、运河、灌渠等地表水利工程,它既可对地下水起人工补 给作用,也可起截流阻渗的作用。 矿山等疏干工程,则与地下水水源地“争水”,其中矿井的 疏干水位远低于可供水的允许水位降深值,影响极大。化害 为利的宗旨:一方面通过优化地下水开采的布局及其允许水 位降深,更多地截取流向矿井的地下水,另一方面重视矿井 水回收与利用。
③计算全区可布井数n和允许开采量Q允 n F f Q允 n Qp
说明:上述方法一般是选择在枯季进行抽水试验。 因此,单井允许开采量可能偏小。如有必要,可用 此方法再求出雨季的单井允许开采量,然后二者取 平均值(时间加权)。
2.开采系数法
在研究程度和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可用开采系数法确定 允许开采量。计算公式为:
3.环境影响评价
评价地下水开采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是 否会引发地面沉降、地裂、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 以及海水或污水入侵,泉水干枯,水源地相互影响 等不良后果,提出并论证相应的技术措施。
五、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 1.“三水”转化,统一考虑与评价的原则
在天然水循环中,地下水与地表水、降水(简称“三水”)是互 相转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