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的一生
风云人物张学良
![风云人物张学良](https://img.taocdn.com/s3/m/1de37551312b3169a451a441.png)
风云人物——张学良张将军生于1901年6月3日,诞生于辽宁省台安县桑树林子乡,名学良,字汉卿,号毅庵,是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长子。
一生投身战争事业,深谙用兵之道,军功卓著,声名显赫。
1936年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囚禁生活,直至1991年才被允许离开台湾。
后定居夏威夷,2001年10月15日,因病抢救无效在夏威夷逝世,享年101岁。
他说:“我的一生只到1936年。
”是的,他的辉煌、他的梦,一切都终结在了36年的寒冬。
那年,他只有35岁。
姑且叫这位英年早“逝”的英雄一生,少帅。
可想而知,少帅的一生是多么的绚丽、不凡与惊心动魄。
最惊心动魄的便要数西安事变了,可西安事变也只是一切是非纷争的高潮,在那动荡的年月里,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单独拿出来说事儿的。
事情要从28年说起。
那一年,少帅27岁。
这一年制定是他一生中最重要是的转折点之一,因为在这一年,大帅被日本人杀害,少帅失去了他一生中最敬爱的人。
悲伤是无法估量的,而且随之而来的重担更是让他无暇喘息,东三省这块日本人眼中的肥肉,现在一下子全落到了少帅的肩上。
而这一年,他才27岁。
接管东三省,他必须这么做,否则东三省的人民将全部沦为奴隶。
从少帅秘密潜回奉天,到公开发表大帅去世的消息,再到接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这一切的事宜少帅做得果决而冷静,他充分显示了他超凡的军事政治才能。
而这一年,他仅27岁。
年底,少帅作出决定,东三省与南京政府实行统一合作,从此,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而东三省也从沦陷的绝境中有了重生的希望。
转眼到了31年的9月18日,日本人策划发动了令人发指的“柳条湖事件”,一时间,日本与东三省陷于千钧一发的境地。
作为东三省总司令官的张少帅,自然是国恨家仇齐涌心头,誓于日本鬼子血战到底。
可就在此时,少帅接到蒋介石的电报,其内容坚决阻止少帅与日本人交锋。
此时的少帅也傻眼了,面对仇人的挑衅自己只能退避三舍?可军令如山,不得不从。
而且,纵使少帅一意孤行坚决抗日,仅凭东三省的兵力也只是以卵击石。
历史趣谈:张学良:走了五步臭棋丢掉东北 最后一生被软禁
![历史趣谈:张学良:走了五步臭棋丢掉东北 最后一生被软禁](https://img.taocdn.com/s3/m/9415463f192e45361066f555.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张学良:走了五步臭棋丢掉东北最后一生被软禁
导语:《少帅》热播后,关于张学良的话题越来越多了。
回看历史,张学良走了三步臭棋,结果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软禁终生,也成为全国人民众矢之的
《少帅》热播后,关于张学良的话题越来越多了。
回看历史,张学良走了三步臭棋,结果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软禁终生,也成为全国人民众矢之的,骂不绝口。
第一步臭棋:服从南京政府
张作霖1928年6月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在张作相等人的支持下,年纪轻轻就当了东北军的家,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了他对东北的统治,上任不久,张学良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并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易帜之举从形式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但是,这种统一的基础是非常不牢固的,无论蒋介石还是张学良,都是各怀心腹事。
不久,张学良即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陆海空军副司令,这时候他才28岁。
如果张学良不服从国民政府的统一,就没有必要在日本侵占东北三省的时候请示蒋介石,而是要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做决定。
第二步臭棋:要抢回中东铁路
张学良当家不久,年轻气盛,也想扬名立万,发动“中东铁路事件”,当然本质上这是一次反侵略的爱国战争。
1990年张学良向唐德刚作口述时,是这么给自己下的定论,“我跟俄国人打仗,是很自不量力呀。
”当年年轻气盛的张学良“很想施展一下子”,于是1928年希望能通过战争把掌握在苏联人手中的东清铁路权、电话权和电报权统统收回,结果导致一场惨败,东北军死伤及被俘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名人张学良的故事
![中国名人张学良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bf6b956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6.png)
中国名人张学良的故事中国名人张学良的故事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和变故,但他的人生经历却是一个丰富而又充满教益的故事。
一、家庭背景、早年经历张学良出生在辽宁省奉天市一个富有的官僚家庭。
他的父亲张作霖是东北军的主要领袖之一,家族也因此成为了东北军的大门户之一。
张学良从小就享有受过良好教育和优越的生活环境。
他在15岁的时候,便被父亲送去了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的一所军事学校。
在日本学习期间,张学良表现出了军事天赋和才华,深受日本师长们的欢迎。
张学良在日本留学时期,视察了日本的建设和军事装备,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他在日本遇到了他的妻子,日本人小松清子,两人在1919年结婚。
二、东北军洪流中崛起1920年,张学良回到中国,开始进入父亲的东北军阵营,成为了东北军的主要干将之一。
他在东北军中从一个无名的士官迅速崛起,并在1928年成为了东北军的正式指挥官。
在这段时间里,张学良经历了很多重大事件,也为东北地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1928年之后,张学良成为了东北军的主要领袖之一,切实掌握了东北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大权。
他积极推进着东北的现代化和工商化,大力开发了当地的资源,并创造了很多创新的军事思想和技术。
他的政治志向也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他试图创造一个具有中国国内稳定和外交势力的东北政权,并获得了国内外社会,特别是日本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三、张学良的政治和家庭生活在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地区。
张学良对此持有不同的态度,他既想维护自己的家族势力和东北地区的利益,又不希望陷入不利的政治格局。
在这种情况下,他与日本建立了全面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并被推出为“东北国家”的总领袖。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地区的日益加强,张学良的政治和家庭生活也逐渐开始发生变化。
他与家族内部发生矛盾,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军队和公权力。
张学良
![张学良](https://img.taocdn.com/s3/m/4e77e77da45177232f60a274.png)
生平主要事件
一、东北易帜 二、中原大战 三、九一八事变 四、西安事变
• 东北易帜 • 1917年在其父张作霖军 中服役。1919年就读于 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一 年后毕业,在张作霖手 下任职,并迅速得到提 升。
•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 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 死,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 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 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 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 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 府,同年7月1日,张学良 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 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 形式上走向统一。后被国 民政府任命为陆海空军副 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
冯玉祥
汪精卫
阎锡山
• 但是,因为处理中原大战的善后事宜,张 学良对东北事务的精力被分散;而且中原 大战后入关的大批东北军没有回防,1931 年张学良为了讨伐石友三又再度征调部分 东北军精锐入关,导致了东三省兵力的进 一步空虚。这些都给图谋东北已久的日本 帝国主义以可乘之机。正好是张学良入关 的一年之后的同一天(1931年9月18日), 日本少壮军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 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力的人——他戒掉了鸦 片,更忍受了五十余年的监禁生活。 • 纵观张学良一生,尽管也犯下过较大的错误, 如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寇 不费一枪一弹就尽占我东三省,但瑕不掩瑜, 他后来通过“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 为祖国统一、抗击法西斯立下了丰功伟绩。 因此,他的功绩大于过失。 • 总之,张学良不失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 九一八事变 •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在南满拥有铁路特权的 日本和长期处于内战状态的中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升高了。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电告东北政务委 员会说:“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 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 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9月6日张学良又致电 臧式毅、荣臻:“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衅,我 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即希 迅速密令各属,确实注意为要。”是年9月18日, 日本关东军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驻守 北大营的一万多名东北军将士因遵循张的严令没有 抵抗。
民族英雄张学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将领
![民族英雄张学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将领](https://img.taocdn.com/s3/m/1234c45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de.png)
民族英雄张学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将领民族英雄张学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将领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一段历史,这场战争中有许多英雄将领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民族英雄张学良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将领,其勇敢和智谋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张学良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事迹,展现他作为一位杰出将领的形象。
一、早年经历张学良于1901年生于一个军人世家,他的父亲是清末时期东北驻防将领。
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张学良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家族的军事传统。
他在军事素质上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他未来成为一名优秀将领奠定了基础。
二、与抗日战争的关联张学良的抗日之路始于他的早期抗日情结。
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张学良目睹了许多残暴的事实,这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
他认识到只有通过抗战,中国才能重回独立和自由的轨道上。
因此,他积极投入到中国抗日战争中,并获得了国共两党的肯定和信任。
三、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张学良在抗日战争中参与了多个重要战役,并表现出杰出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参与领导的淞沪会战和辽沈战役。
在淞沪会战中,张学良率领东北军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密切合作,与日本侵略军展开浴血奋战。
他凭借灵活的战术和勇猛的作战风格,有效地阻止了日军向上海扩张的势头,保卫了国家的重要城市。
而在辽沈战役中,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的联合指挥取得了重大胜利。
他们采取了运用兵力、地理优势和战略转移等多方面手段,最终将日本侵略军全歼于辽沈地区,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转折点。
四、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张学良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不仅仅是勇敢和智谋,他还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首先,张学良在战争期间积极组织民众进行抗日宣传和动员工作,提高了国民的抗战意识和斗志。
其次,他在参战过程中,注重与其他抗日力量的合作,包括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协同作战。
这种民族团结的精神不仅加强了中国抗战的统一指挥和力量,还为日本侵略军造成了重大困扰。
张学良
![张学良](https://img.taocdn.com/s3/m/7c2dbd260b4c2e3f57276347.png)
过
张学良之失:
1
易旗谋权求荣; 不报杀父之仇; 弃东三省给日本;
4
2
3
围剿红军;
发动“西安事变”;
56Biblioteka 迷醉酒色纳妾;张学良的幽禁岁月:
良 自 自 便 陪 开 送 起初,出于战事和安全的需要,张学良的囚住地点一直变换不定: 始 蒋 年 了 介 西 1937年初,张学良被囚禁在奉化溪口的雪窦山; 漫 石 安 长 到 事 1938年秋,又迁徙贵州修文县; 的 南 变 幽 京 , 1946年11月,张学良被骗解到台湾新竹井上温泉; 禁 后 张 生 , 学 1949年,搬至台北近郊的阳明山。 活 张 良 。 学 亲
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 族的千古功臣。
李敖:张学良是民族英雄。
东北易帜:
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完成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
皇姑屯事件之后,拒绝日本人的利诱,毅然决定易帜。归顺中央,粉碎了日 本人分裂东北的图谋。
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 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西安事变
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 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 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 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中国历史的进程由此改变。
功
共产党人对张学良的评价: 西安事变在共产党人来看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功绩。
毛泽东: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 周恩来:不论张学良将军死活,我们中国共产党评张学良将军
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从民族与国家的根本利益上来衡量,张学良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
张学良
![张学良](https://img.taocdn.com/s3/m/39a60c06b52acfc789ebc96d.png)
原因探讨
• 1928年张学良之所以在日本的巨大压力下坚决选 择“易帜”与南京政府合流的行动不仅是为了报 父亲被日本所杀的“家仇”,更主要是“爱乡爱 国”的壮举,是代表正在壮大的东北地方民族经 济对占绝对优势的日本殖民地经济之压迫的反抗 认为当时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是实现使中国成 为近代国民国家的必要前提——统一的唯一力量 • 而这第二个认识也是1930年他毅然率大军入关挫 败当时强大的反蒋联合派倒蒋局面的主要原因。
赵 四 小 姐
启示
• 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顶天 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 ---- ---- “富二代”张学良
老年的张学良
谢谢欣 赏!!拜 拜喽!
二、个人经历
• 1928年7月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继其父成为 东北最高统治者。12月毅然宣布东北易帜,遵守三 民主义,服从南京政府,被任为东北边防军司令 长官。
• 1931年奉命在北平(设立陆海空军副司令行营,节 制东北、华北军事。“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 石不抵抗命令,致使日军迅疾侵占东三省,受到全国 人民谴责。1932年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 员长。
• 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力的人——他戒掉 了鸦片,更忍受了五十余年的监禁生活。 • 是一个重义气、重感情的人——他 的部下,上至军长下至士兵,几乎没有 不尊重、拥戴他的;他和赵四小姐的爱 情故事更是传为佳话。然而,他也为此 付出惨重的代价:“兵谏”快要成功之 时,他因为担心蒋介石的安全,事前没 有跟任何人商议(包括当时就在他身边、 对他的安危非常关注的周恩来),就匆 忙拉着杨虎城陪同蒋介石夫妇乘车直奔 机场,并且陪送他们回南京,从此被监 禁。他关心蒋介石,蒋介石却对他心狠 手辣。
片面评价
•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事变 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 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 力避冲突。”当时,日本关东军不到两万人,中 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在关内还有近 十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 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 令英勇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但是,大家也 不要过分指责蒋介石,因为在“九一八事变”前, 他的主要精力不在日本军队上,因此,为了不至 于和日本人闹僵,使自己手忙脚乱分身乏术,才 出此下策。 ---- ----引自度娘
中国近代爱国将领张学良生平简介
![中国近代爱国将领张学良生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9f4b44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a9.png)
中国近代爱国将领张学良生平简介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人,北洋军奉系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国名革命军将领,中国近代非常著名的爱国将领,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爱国将领张学良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张学良的简介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
张学良是民国时期的著名的爱国将领,是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
在张作霖皇姑屯事件后继任为东三省总司令,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软禁,蒋介石退守台湾时,张学良也被带到了台湾,直到1990年恢复自由,1995年移居美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国,在美国去世享年101岁。
张学良早期在父亲张作霖的军中当兵,1919年进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结交郭松龄,毕业后负责保障张作霖的人身安全。
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张学良和郭松龄是唯一取胜的队伍。
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张学良所带的第三军成为主力军,直系被全面击败,张学良升为京榆地区总司令。
1928年,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成为东三省总司令,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完成统一。
1930年,中原大战中张学良的声望达到顶峰,但在东北三省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选择退守锦州。
1936年,日军侵略意图越发明显,而蒋介石还是与共产党内战,所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由此国共两党联合抗日,但张学良和杨虎城最后被蒋介石软禁。
如何评价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张学良的评价在两党之间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但是站的角度不同自然对这个人的评价不一样,因为张学良的“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都有两面的效果,所以,对张学良的评价也就两面化了。
对张学良消极的评价就是他是个纨绔子弟,东北三省的沦陷,张学良要负很大的责任,而且当时他东北易帜,就可能没有九一八事变,还有他和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蒋介石到死都没有原谅他,因为蒋介石的夫人是张学良夫人的义妹,所以张学良才没有像杨虎城那样被杀死。
但是反面,从周恩来、毛泽东共产党角度看,张学良就是一个救民族于危机之中的民族英雄,正是因为张学良,国共才有第二次合作,一致对抗日本。
少帅张学良的传奇一生【精品-PPT】
![少帅张学良的传奇一生【精品-PPT】](https://img.taocdn.com/s3/m/304b9e98a0116c175f0e48a3.png)
谢谢大家
铭洋出品
• 在这位千古功臣盖棺论定的时候,我们才可 能去从人生另一侧面透视张学良的感情世界。揭 开历史的画卷,发现这位军中儒将的感情世界亦 如他文炳雕龙的伟业同样精彩。 张学良曾对采 访他的美籍学者唐德刚公开袒露封闭多年的情感 世界。他坦荡地说:“我现在已经老了,才肯说这 些话。我有两句诗:‘平生无憾事,惟一好女人。 '……我的女朋友好多,行的却没几个。其实我并 没有怎么追求女人,除一两个我主动追求外9日,张学良(右二)在沈阳 宣誓就任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后,与张群 (右一)、吴铁城(左二)合影
年轻时的张学良
从不抵抗将军到民族英雄
• 1936年4月,在延安与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会 谈,双方达成联合抗日的协议。12月4日,蒋介石 率数十名国民党军政要员到西安督战“剿共”。 张与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 多次向蒋苦谏:消弭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未被 采纳,反被勒令率部进攻陕北红军。张、杨遂于 12日毅然在西安举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并通电全 国,提出八项政治主张,逼蒋联共抗日,同时致电中 共中央。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达西安,与 张、杨协商,一致同意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随后与 蒋达成停止“剿共”、改组国民政府等六项协议, 从而为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走向全国抗战奠定了 基础。史称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张学良的历史定位
• 张学良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属于过去 的时光。但对于千秋青史,对于滚滚历史 长河,他又是其中不朽的一个英魂。历史 ,时间可以让世人忘却,可以沧海桑田, 但无法使其中真正的光辉黯然。
• 历史不会掩埋真正的光彩,华清池一声枪响,在 西安——一个中国人骄傲的地方,一个有过光荣 有过耻辱的军人,用自己独特的言行,又一次深 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走向。此情此景不禁使我 们感叹造物的神奇,但张学良个人的魄力也在这 震烁古今的壮举中得以不朽。如果说历史中很多 豪杰,随着时间的消失都已经或是消失,或是归 结为一个符号的话,那么在这单调的色彩中,张 学良绝对以他人格的风采成为其中一个独特的亮 点。
张学良
![张学良](https://img.taocdn.com/s3/m/0148060602020740be1e9b74.png)
颇具影响力的六个女人
影响张学良人生的六个女人: 赵春桂、 宋美龄、 于凤至、 谷瑞玉、 赵一荻、 蒋士云
赵春桂:教会少帅坚韧性格的母亲; 宋美龄:张学良蒙难岁月的庇护人; 于凤至:身后空穴以待的结发妻子; 谷瑞玉:战火中舍生忘死的随军夫人; 赵一荻:陪监伴狱五十春秋的红粉知己; 蒋士云:保持“柏拉图”情谊的海外友人。
他与宋美龄相识早于蒋介石,相见之下“惊
为天人,极为倾倒”,和她还约会了几次, 坦言如果当时不是因为已经有了夫人于凤至, 说不定会猛追“美如天仙”的宋美龄呢。 他 还对友人说:“于凤至是最好的夫人,赵一 荻是最患难的妻子,贝太太是最可爱的女友, 我的最爱在纽约。”正因为如此,当张学良 第一次离开台湾到美国时,即专程赴纽约探 望他的最爱——贝太太蒋士云女士,并一起 度过了晚年中最愉快的30天……
张学良和赵四
张学良的学校
东北讲武堂
东北讲武堂
“东北讲武堂”是东北地区历史最久,培养干
部最多的军事机构。东北讲武堂初称东三省讲 武堂,张学良主政时期改名为东北讲武堂。作 为奉系军阀的军官学校,奉系军队的高、中级 军官基本都经过它的培训。它在提高奉军的战 斗力,促进奉系军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 过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军校史上也非常著名, 与云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及后来的 黄埔军官学校并列为当时中国的四大军官学校。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 改校名为东北讲武堂。到了1931年,“九· 一八”事变爆 发,沈阳沦陷。东北讲武堂从第一期到最后的第十一期, 培养了8900余名学员,从这里走出大批优秀军事人才。其 中,既有张学良将军,也有黄显声、耿继周、唐聚五等诸 多抗日义勇军将领,更有鼎鼎大名的我军将领马本斋、吕 正操、万毅等。
张学良的故事
![张学良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0e31c82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2.png)
张学良的故事张学良,一个传奇的名字,一个承载着历史沧桑的人物。
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和坎坷,他的故事也成为了许多人津津乐道的传奇。
张学良,一个名字,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一生。
张学良,字国良,号东莱,辽宁海城人。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抗日将领,也是中国国民党陆军中将军阶最高的将领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将门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他的父亲张作霖是东北军的统帅,对他的影响深远。
张学良自小就在军营长大,军人的血脉在他的身体里流淌,注定了他将来的人生道路。
张学良年少时就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天赋,他在东北军中崭露头角,很快就获得了父亲的器重。
他参加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屡建战功,逐渐成为东北军中的佼佼者。
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的赏识,被调到南方担任重要职务。
在南方,他继续发挥着自己的才能,成为国民党军队中的一员。
然而,张学良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曾经和日本人合作,甚至出卖了自己的父亲。
这段历史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也给他的名声蒙上了一层阴影。
但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积极投身抗日救国的事业,成为了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将领,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学良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部缩影。
他经历了家族的兴衰,也经历了国家的沉浮,他的一生承载了太多的荣耀与悲哀。
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的一生也是一个传奇的故事。
张学良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一生可以如此波澜壮阔,可以有如此多的曲折和起伏。
他的一生也告诉我们,历史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每一个故事都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思考。
张学良,一个名字,一个故事,让我们铭记他的贡献,也让我们思考他的人生。
张学良的故事
![张学良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d01cbaf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b.png)
张学良的故事张学良,字荣欣,号达生,辽宁海城人。
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也是中国国民党军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令人感慨的故事。
张学良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自小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
他聪明好学,勤于钻研军事理论和战术,很快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天赋。
年少时期,他就参加了北洋军阀的军事行动,展现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受到了上级的赏识和重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学良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北洋军阀的重要将领之一。
他在军事上屡建奇功,深受部下和士兵们的爱戴。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在军事上取得的成就,而是开始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1924年,孙中山逝世,中国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裂。
蒋介石代表着南方军阀,孙中山的遗孀宋庆龄和张学良等代表着北方军阀,形成了两大势力。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张学良选择了支持国民党,成为了国民党的一员。
张学良在国民党内部也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他积极参与国民党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许多富有远见的建议和方案。
他主张军队应该接受现代化的训练和装备,提出了一系列军事改革的方案,为国民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张学良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国共内战期间,他曾经积极参与抗日战争,带领军队浴血奋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
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他最终选择了投降日本,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张学良的故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缩影。
他的一生经历了战争、动荡、内讧和挣扎,留下了许多令人深思的故事。
他的选择和抉择,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现实,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探讨和反思的问题。
张学良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受制于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影响。
在动荡的时代,他们往往需要做出艰难的选择和抉择,而这些选择和抉择往往会对自己和整个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张学良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张学良ppt
![张学良ppt](https://img.taocdn.com/s3/m/fe733328482fb4daa58d4b31.png)
二、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经历
三、英明之举 四、真挚爱情
小组成员:回宁超、梅兴盛、范 晨宇、王天佑、肖明坤、姚文歌
一、个人简历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 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陆军一 级上将,汉族,祖籍辽宁海城,奉系军阀首领 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纵观他的 一生是伟大的,他施行易帜使中国从形式上走 向了统一,虽然他被迫接受蒋中正(字介石) 的不抵抗政策,但据中国历史教科书及张学良 纪念馆资料记载是蒋介石下达的不抵抗命令), 致使日寇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东北三省,但 日后的西安事变不仅将中国共产党从危机中解 救了一把同时也拯救了中国革命(此处有争 议),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 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 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2001年10月14日逝于 美国,与其妻赵一荻安葬于夏威夷檀香山!
那种不离不弃,其实已经很感人了~~小说般的故事, 却在一个人的身上真实的存在~~
谢谢
张学良赵四小姐的爱情
赵四小姐 赵一荻,人们多称她赵四小姐。很多女 人都会爱上风流少帅,但能没名没份地 陪伴一个失意的男人度过数十年寂寞生 涯的,只有赵四小姐!赵一荻经大姐绛 雪介绍,与张学良相识。两人一见钟情, 很快坠入爱河。但是遭到其父的阻挠, 而她毅然选择了私奔。1936年12月“西 安事变”后,张学良在送蒋介石夫妇回 南京前,有两件事放心不下。一是东北 军,他写下手谕,交王以哲、于学忠等 人代管;二是赵四母子,为防不测,吩 咐参谋长在他离开西安后,立即将赵四 母子送往香港。但此时的赵四小姐,说 什么也不肯离开张学良,直到大姐于凤 至匆匆从国外赶来,她才回到香港,可 心却一刻没有平静过,时时刻刻都在挂 念着被蒋介石软禁的张学良。
张学良的生平事迹
![张学良的生平事迹](https://img.taocdn.com/s3/m/35a91d5084868762cbaed5ad.png)
张学良的生平事迹张学良的一生虽然活了101岁,但他的一生却留下了太多的秘密。
张学良的一生,主要事迹击中在他三十六岁之前。
自从他的父亲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日本人轰炸致死后,张学良成为了东北之王。
但是说实在的,那个时候张学良主政东北,可能是由于年纪尚轻还是什么原因,明显有些仓促和气势不足。
但是在他主政的期间,还是有一些功绩的。
主要表现在建立中国空军、鼓励农桑、兴建铁路和对外引进大量的先进军事设备。
但是尽管如此,在皇姑屯事件后,他并没有找日本人算账,反而与日本人讲和,背上了不孝的骂名。
之后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入侵中国东北。
张学良错误地判断形势,主张实行不抵抗政策,将东北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人。
而在目前的教科书上,都一致认为当时是南京政府下达的不抵抗政策。
可是事实上,张学良晚年回忆当时的九一八事变的事后,从不承认这是南京政府下达的指令,而完全是出于其个人的错误判断。
而在当时,张学良有个不雅的称呼,叫做“不抵抗”。
之后的西安事变中,张学良为了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强行将蒋介石一行扣押在西安,从而促成了中国内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局面。
从这一点上来讲,张学良的形象是正面的,他促使了全国抗日的迅速推进,从而达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全国抗日统一战线。
张学良的爱情故事可谓是机缘巧合,这是关于他和原配夫人于至凤小姐的爱情故事。
话说郑家屯附近有个粮站,掌柜叫于文斗,某日他生下一个女孩,请来算命先生给她算命。
先生看过这女孩的八字后说:这女孩无煞逢二德。
言下之意就是说,她日后是个旺夫命。
当时正好东北的大军阀张作霖听到了,因为张作霖和于文斗两家是世交,所以他就找到于文斗,说,我想让我家第六个儿子张学良娶你家的女儿,不知道你能否将你女儿的生辰八字告知,我也让算命先生去算算。
如果他们八字相合,这门亲事就这么定了。
于文斗小小的一介粮站掌柜,当然愿意攀附东北第一世家张家了,马上就同意了。
张作霖把八字拿回去一算,果然十分匹配,当即就下了聘礼。
名人传人物主要事迹
![名人传人物主要事迹](https://img.taocdn.com/s3/m/4f8ed6ef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ef.png)
名人传人物主要事迹张学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将领和政治家,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名人。
他出生于1898年,是张宗昌的第三子。
张学良的传人所要探讨的是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主要事迹。
以下将从他的家世背景、军事才能和政治成就三个方面来介绍张学良的主要事迹。
1. 家世背景张学良出生于满洲一个重要的将门世家,家族世代务军。
他的父亲张宗昌是北洋政府的重要将领,对张学良的成长影响深远。
在父亲的教育下,张学良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优秀的教育。
这样的家世背景为他在军事和政治领域的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2. 军事才能张学良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以出色的战略眼光和领导能力而闻名。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率领东北抗日联军,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战役。
最著名的是他的“平津战役”胜利,这场战役对于中国军队打响全面抗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彰显了张学良作为一位优秀将领的才能和智慧。
3. 政治成就除了在战争中的卓越表现,张学良还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
他同蒋介石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在中国内战后担任各个地方政权的要职。
他积极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包括农业改革、工业发展和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工作。
他的政治成就确立了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结:张学良以其出众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在军事领域的战役胜利和在政治领域的主要成就,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名人传人。
他的事迹表明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将领和政治家,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学良的一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他的传人所要探讨的正是这些重要事迹。
千古功臣———张学良
![千古功臣———张学良](https://img.taocdn.com/s3/m/b67b83e6e009581b6bd9eb4c.png)
千古功臣——张学良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1901年6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2001年10月14日在美国夏威夷逝世。
陆军一级上将,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
他发动东北帜,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之后在九一八事变中,由于奉行蒋的不抵抗政策,导致沈阳失守;1936年12月12日又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幽禁了五十余年,1990年起张学良逐渐得以恢复人身自由。
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将军因病抢救无效在美国夏威夷逝世,享年一百〇一岁。
张学良是现代主义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陷,但瑕不掩瑜,纵然他被蒋介石软禁50年,对蒋介石却没有怨言。
悉看少帅与老蒋的关系,还是少帅为老蒋所写的挽联最为准确、深刻:“关怀只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短短十六个字,便涵盖了他们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东北易帜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
他受命于危难之时,集国难家仇、内忧外患于一身,面临的军政形势十分险恶。
由于张学良将军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在当时全国各地高涨的反日浪潮推动下,于1928年12月29日,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以青天白日旗替换共和五色旗。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电令张学良不许抵抗,张要求其率领的东北军力避冲突、退守锦州,驻守北大营的一万多名东北军将士因遵循张的严令没有抵抗,日军很快便侵占了东三省全境。
西安事变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
张学良的故事
![张学良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b535345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fa.png)
张学良的故事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合作对象。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一、家族背景张学良出生于1898年,是辽宁省沈阳市一个军人世家的子弟。
他的父亲张作霖是东北军的创始人之一,曾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担任重要职务。
张学良从小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出色的军事才能。
二、东北抗日联军的创立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
面对日本的侵略,张学良决定组建东北抗日联军,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他积极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进行接触,达成了共同抗日的共识。
东北抗日联军的成立,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始于上世纪30年代初。
当时,中国共产党正处于艰难的时期,面临着国共内战和日本侵略的双重压力。
张学良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他决定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他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进行了多次秘密会晤,商讨了抗日战略和合作事宜。
这段合作关系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也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张学良的转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学良逐渐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产生了疑虑。
他认为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势力日益扩大,对他的影响力构成了威胁。
此外,他也对共产党的一些政策和行动表示不满。
因此,他决定与共产党断绝合作关系,并与国民党合作,共同对抗共产党。
这一转变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也为中国内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五、后期生活在中国内战期间,张学良曾担任国民党军队的高级指挥官,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
然而,随着国共内战的结束,张学良的政治地位逐渐下降。
他在1949年后被软禁在台湾,直到1975年才获得释放。
之后,他选择在台湾过上了平静的生活,致力于军事研究和教育工作。
他在1981年去世,享年83岁。
张学良的小故事
![张学良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b2e3da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fe.png)
张学良的小故事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合作对象。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一、少年时代的张学良张学良于1901年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东北军阀张作霖,因此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尽管他出身于权贵家庭,但他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而是积极向上,努力学习。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深受父亲的影响,学习了许多军事知识。
他对军事战略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很早就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他还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写诗和书法。
二、张学良与东北抗日联军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
面对日本的侵略,张学良毅然决然地投身抗日斗争。
他与其他抗日志士一起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成为该组织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游击队,他们采取游击战的方式,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张学良在组织和指挥抗日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示。
三、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在抗日战争期间,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他与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多次会面,商讨抗日战略和合作事宜。
他们共同制定了一系列抗日计划,并积极推动抗日斗争的发展。
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他还积极参与了社会事务的改革。
他提倡农村改革,推动农民组织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他还积极参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青年学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四、张学良的后期命运然而,张学良的一生并不如意。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发生了剧变,国共两党关系紧张。
张学良因与国共合作而备受批评,被迫离开政治舞台。
他的家庭也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父亲被暗杀,家族财产被没收。
在后来的岁月里,张学良一直过着低调的生活。
他致力于农村建设和教育事业,默默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还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政治改革,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历史人物评价————张学良
![历史人物评价————张学良](https://img.taocdn.com/s3/m/ed66497e6bd97f192279e9d1.png)
历史人物评价————张学良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英雄的赞歌——少帅张学良张学良,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
其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前半生戎马征战,后半生却遭幽禁。
谈到他,我们耳熟能详的包括“东北易帜”、“西安事变”、“九一八事件”,可以说他的一生是伟大的。
一个人的个性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生活环境,年少艰苦的生活条件造就了他坚毅的性格。
父亲母亲的影响,也让他有了正直、冷酷、坚强的一面。
在了解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他的晚年回忆中,可以发现他喜欢开玩笑,平时则和蔼、平易近人,在公事上就刚烈正直,就是这样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却也真真实实地谴责自己是罪人。
如此谦卑恭谨、正气浩然、明敏坚定、待人真诚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敬仰的。
然而他却也因为发动“西安事变”而饱受非议,从不同的政党角度来看,“西安事变”利弊各不相同。
可是从他本人的角度来看,他的出发点却是为了“民族统一”大义。
张学良和他父亲张作霖是不一样的,他接受的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厌倦军阀统治和封建主义的世袭制度。
在西安事变后期送蒋宴会上他曾说:“一个人要有救国救民的志向,我父亲有我父亲的志向,我有我的志向。
”他生平一贯的主张就是拥护国家的统一,他坚决反对内战,看到老百姓因内战被蹂躏失所,饥寒交迫,内心会非常难过和内疚,希望今后不要再打内战。
西安事变结果——蒋最终获释,而国民政府提前停止剿灭共产党,中国建立形式上抗日战争统一战线就是对此的最好体现。
同时,他也痛恨日本,绝不卖国,绝不事仇,曾立下生做抗日雄,死成抗日鬼的豪言壮语。
对于“九一八事变”痛失东三省,我相信那并不是他愿意看到的,他也不愿意同胞受苦、惨遭蹂躏。
在面对各界声讨与谴责时,张将军说“丢失东三省,我是有责任的,但我是奉命这样做的。
九一八事变中的英雄传奇抗日民族英雄张学良
![九一八事变中的英雄传奇抗日民族英雄张学良](https://img.taocdn.com/s3/m/d6cf66e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78.png)
九一八事变中的英雄传奇抗日民族英雄张学良九一八事变中的英雄传奇——抗日民族英雄张学良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在这场惨痛的战争中,许多英雄涌现,其中就包括了张学良。
张学良是一位传奇的抗日英雄,他的战略眼光和坚定意志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本文将以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的英勇抗日精神为主线,介绍他的一生和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
张学良,原籍辽宁,出生于1898年。
他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教育。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担任东北军军官,他认识到九一八事变的严重性,并决心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战斗。
他积极参与组织抗日力量,努力推动东北地区的反抗。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抵抗日本侵略。
首先,他与东北其他抗日将领合作,建立了东北抗日联军。
这支军队是由各个地方和军事力量组成的,旨在共同对抗日本的侵略。
其次,张学良主导了东北的地方抗日斗争,发动了人民群众的参与,组织地下抗日团体,并积极开展游击战。
同时,他还协调了国共两党的合作,为中国的抗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在东北地区的抗日工作外,张学良还积极参与了全国性的抗日斗争。
他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军事家朱德、周恩来等密切合作,共同制定了抗日战略。
他们共同组织了一系列抗日行动,包括游击战、游击战和正面战争,有效地遏制了日军的扩张势头。
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良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
他在战术上善于运用机动战和游击战,对敌人实施了反击,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他坚持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斗争,带领东北抗日联军一路抵抗,为抗日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
除了在军事上的表现外,张学良还具备了政治上的远见和勇气。
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推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国共合作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他与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抗日力量建立了积极的合作关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学良的英勇抗日事迹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学良的一生姓名:司宝华班级:教科系学本二班学号:22号摘要:1928年底,东北保安总司令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东北易帜”。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两人以为会得到共产国际的高度赞扬和大力支持,不料结果竟事与愿违。
对于一个为国家统一,为中国革命独立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的人,我们应该怀着崇高的敬意,深深的缅怀。
关键词:张学良幼年、军旅生涯、张学良政治方面、获得自由后正文: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
然而,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困难险阻。
一、张学良幼年1901年六月三日,就在张学良出生之时,为了躲避金寿山的偷袭,张作霖带着自己的妻子打开了一条缺口,使得其家人安全逃出。
就在逃跑的途中,一个婴儿降生在大马车上。
他就是张学良。
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
,乳名双喜、小六子。
双喜是因为他的父亲升官发财了,又加上他的出生,所以才叫她为双喜。
然而小六子的来历更为有意思,因为算命先生说他命硬,在做完一些准备后,出门后有人喊出的第一声就当为他的名字,然而出门后就听到小六子。
所以才由此得到小六子。
但是,张学良命硬,11岁丧母,28岁丧父。
这是历史的巧合。
张学良自幼天资聪颖、活泼顽皮、胆大妄为、善于观察人物、喜爱写作,所以在他幼年时就能下笔千言。
张学良没有进过正规的学校,收的是家教,不经有旧的文化功底,而且还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在张学良的一生中,有两个妻子伴随着他。
一个是他的结发凤至,一个则是终身赵四。
在台湾,张学良被软禁在台北北投居所,过着软禁下的隐者生活。
张学良原配夫人是于凤至,因病去美国就医,张学良在长期的幽禁生涯中得“赵四小姐”赵一荻的陪伴。
他于幽禁中信奉基督教,但按基督教教规只能一夫一妻,1964年于凤至主动提出离婚,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结婚。
二、张学良军旅生涯(一)“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为侵占华北悍然发动了“华北事变”。
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顽固的“剿共”政策终于逼反了张学良和杨虎城。
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了在西安督战“剿共”的蒋介石,。
兵谏发生后,张学良要刘鼎立刻向中共领导人发电:“吾等为中华民族及抗日前途利益计,今已将蒋介石等扣留,逼其释放爱国分子,改组联合政府。
兄等有何高见?速复。
请派人前来商大计。
在西安事变过程中,张学良曾试图寻求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支持,但却事与愿违。
最终在强大的国际压力和国民党内部压力下,张学良不得不牺牲自我,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以自己被囚禁的代价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
(二)东北易帜1928年底,东北保安总司令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东北易帜”。
它标志着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为什么张学良心甘情愿将张作霖起家和发家致富的老本、关乎生死存亡的“心头肉”割给蒋介石,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不忠不孝”的败家之事呢?事实也是张学良与日本有血海深仇,是不可能投降日本的,从而服从于国民政府。
1928年6月4日,由于张作霖未满足日本在东北筑路、移民和中国停止在葫芦岛建港等无理要求,被日军在沈阳皇姑屯炸死,史称“黄姑屯事件”。
毫无疑问,对于杀父仇人,张学良必定是满腔仇恨。
如果他归降了日本,那便是认贼作父,那才是千夫所指,那才是“大逆不道,不忠不孝”。
因此,在日本一而再,再而三的死亡威胁之下,他始终没有屈服。
失地事小,失节事大,气节,在当时显得尤为重要。
从这一点上,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张学良将军绝对不是贪生怕死之徒,而是一个有骨气,有毅力,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中国军人。
如果说不投降日本在情理之中,那么为什么,张学良要投靠国民政府呢?1928年4月,国民政府还曾出兵讨伐奉系军阀,将奉系打回东北老家,他投靠国民政府,不也是与敌为友吗?第一,局势所迫。
试想,一旦张学良宣布东北既不实行自治也不改易旗帜,而继续保持现状,势必遭到日本与国民政府的双重忌恨,从而使东北陷入两面夹击的危险境地。
因此,张学良不得不与南京国民政府达成一致。
关于这一点,张学良曾经说过:“我引国府及国民党势力下之与论相助,外人其奈我何?”所以,“东北易帜”不失为张自我保护的最有效途径。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张学良内心根本的想法和主张。
实际上,张学良对军阀混战,列强侵侮深恶痛绝,历来张励精图治,主张统一。
也就是说,“东北易帜”更多的是出于张学良自己的政治主张,出于他的自愿,而且,自始至终,张学良一直都把“东北易帜”当作关乎国家统一的重大事件,并且坚持这一主张从未动摇。
第三,也是最客观的原因——国民政府的努力。
“东北易帜”毕竟需要奉系军阀和国民政府达成一致才能实现。
张学良有心归顺,还要看蒋介石是否有意接受。
事实上,国民政府在实现和平解决东北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且国民政府政策所表现出的政治魅力远远超过了日本,更有吸引力。
“皇姑屯事件”发生后,日本企图建立“满蒙新国”的阴谋未能得逞,竟然恬不知耻的转而迫使张学良就范。
1928年6月15日至7月19日,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三次令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警告张学良不得与南京政府妥协。
而在日本不断给张学良施压的同时,国民政府给了张学良极大的支持。
其实,国民政府早在占领京津后,就决定和平解决东北问题。
此时,为了缓解张学良的压力,国民政府表示东北外交由中央应付,还每月允拔1000万元给奉军做军饷,并同意东北“内政仍由现职个员维持,概不更动重大人事”等。
这一系列拉拢政策与日本的威逼政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而坚定了张学良归顺国民政府的决心。
主导事件发生的张学良将军的爱国爱民和不畏强暴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后来人认真体会和学习。
1931年9月18日,一个令中国人永远都无法忘记的日子,于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诬陷是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由于一系列的不抵抗,很快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20余万的东北军为何机会没有进行任何抵抗,是不是东北军无心与日军抗争,是不是张学良执行了所谓的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还是会有什么其它原因呢?张学良也有着国耻家仇的反抗理由。
可他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是一个军人,一个将领,他不能感情用事。
他最后还是选择了不抵抗,有这样一段材料:张学良在后来的自述中说是自己命令不抵抗,而事实也证明了他曾下达过多次不抵抗的命令。
从个人的情感方面上讲,也没有人愿意留下历史的骂名,为蒋介石开脱好象也没有必要。
但并不能抹掉蒋介石作为领导国民政府领导人的责任。
张学良的确是不抵抗的始作佣者,而不抵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我认为关于不抵抗的问题,张学良要负主要责任,这也是他人生中的一次失误。
三、张学良政治方面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两人以为会得到共产国际的高度赞扬和大力支持,不料结果竟事与愿违。
此事遭到了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领导人和共产国际的强烈反对,他们几乎众口一词地猛烈抨击张学良、杨虎城事变为日本和投降派汪精卫的阴谋。
14日,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发表社论,把的义举说成是“叛变”,是“利用抗日运动进行投机”,甚至把西安事变同亲日派首领汪精卫联系在一起。
苏联政府机关报《消息报》也称张学良的“叛变”可能会瓦解中国抗日力量的统一,不仅给南京政府,而且给整个中国人民都将带来危险。
共产国际机关刊物《国际通讯》则著文斥责张学良为“叛徒”、“强盗”。
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还专门向孔祥熙表示,苏联政府与事变无关。
斯大林还亲自草拟了电报,请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转告中共中央:“应该首先了解到:蒋介石是抗日的,打倒蒋介石,必会引起内战,而内战只能有利于日本侵略者。
”斯大林还解释说,张学良分量不够,怎能做全国抗日领袖,中共也一时没有领导抗日的能力。
蒋介石虽是一个可憎的敌人,但他是中国唯一有希望的抗日领袖。
毛泽东主张有条件地恢复蒋介石的自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借此机会变国内战争为抗日战争。
会后,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及中共中央联名向南京、西安当局发出通电,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8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中央电》,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六条建议。
12月20日,中共中央收到了共产国际执委会的电报,其内容和中共中央已做出的决定基本一致,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四、获得自由后关于张学良为什么在获得自由后不回国,对于他来说算是一个遗憾,而原因又是复杂的。
张学良被长期软禁在蒋家后园,难免对政治隔阂,一旦出山,会引来诸多不便,不过这还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应该是他性格上的弱点和政治环境的干扰。
张学良常说自己是政治旋涡的“闲云野鹤”,“采菊东篱”的老翁,没有特权的普通人,其实不然,在我看来,他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政治,他被蒋介石幽禁期间,他矢志不渝,非常关心祖国的和平统一。
获得自由后仍然表示,只要国家需要,他将像年轻时一样尽心尽力。
其实,张学良就是怕自己回国的事给海峡两岸带来政治上的不必要麻烦。
1991年,因为,李登辉的干预,张学良未能实现他在美国作出的“回家决定”。
第二年,发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岸关系又紧张起来,而美国违反中美的三个联合公报的精神,悍然向台湾出售F16战机,中国向美国提出抗议,这些都是政治环境的干扰。
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张学良有家不能归,可他在异国他乡无时无刻不思念祖国内地人民,他曾将自己培养了20多年的兰花(爱国号)托黄秀球转赠给江泽民主席,这足以表达自己爱国赤子之心。
夕阳终于经受不住时间的的考验,沉入了地平线,余辉染红了西方的天空,却给了东方一片凄凉和寂寞。
张学良将军已经离去5年了。
虽然他早期的政治生涯犯下了不小的错误,但我们绝不能以偏盖全地认为张学良是历史的罪人,而更应该铭记的是张学良伟大的功绩,是张学良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操。
是张学良冒死兵谏的果敢气魄。
对于一个为国家统一,为中国革命独立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的人,我们应该怀着崇高的敬意,深深的缅怀。
参考文献:[1] 张友坤张学良画传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2] 张永滨张学良大传(上)国读出版社[3] 张永滨张学良大传(下)国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