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外交中的中东战略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利益对立
冲突根源
2.在空袭利比亚问题上法、美、英等国家为 什么共同合作?
存在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
合作基础
四、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利益
A.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 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B. 共同利益 利益对立
合作的基础 冲突的根源
C.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 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
含义 国际关系 内容
形式 决定因素
本课小结
共同利益 合作
国家
利益 利益对立 冲突
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1、主权国家 (1)构成要素。包括人口、领土、政权 和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是 一个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 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权利和义务。①基本权利。独立权、 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②履行义务。 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 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2、国际组织 (1)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政 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世界性的和区域性 的。 (2)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 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 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 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3)联合国。①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 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②作用。联 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
ACD
A.温总理出席第六届亚欧财长会议
B.胡锦涛会见香港特区行政长官
C.美国宣布全面恢复与利比亚的外交关系
D.胡锦涛访美
E.索马里内战已造成至少150人死亡
二、国际关系内容
政治关系(最活跃最重要)、经济关系(最基 本)、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外交关系名词
外交关系名词“战略协作”在中国对外的伙伴关系中独一无二。
战略协作指的是不仅两国之间有普通合作,还涉及军事等核心领域的合作,而且还在国际事务上协调立场,共进退。
这是中国对外所有伙伴关系中的最高层级17日和20日,随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到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相继与中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在外交领域也颇为积极主动,与不少国家的外交关系升级,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各种“伙伴关系”。
那么,究竟何为伙伴关系?中国在世界上有多少“伙伴”?这些关系间又有什么不同?《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了外交部文件,逐一核查中国与这些伙伴关系国的联合声明、宣言或领导人正式谈话等资料,确定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伙伴关系的最新定位和关系确立的时间。
记者发现,伙伴不同于同盟。
同盟的合作成员间一般签署具有国际法意义条约,要承担约束力强的责任,并针对某些目标而合作。
而“伙伴关系”一般不签署任何条约,彼此不受结盟条约和义务约束。
中国与他国的伙伴关系一般以双方元首联合声明为标志确立。
当然,名称不同表明合作领域和关注点不同。
简单地说,“全面”或“全方位”指的是合作领域多、范围广;“战略”指的是在双边或多边国际事务中,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交集,关系重要,领域高端;“合作”指的是政策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其中不加战略修饰语的合作多指经济合作;“友好”指的是政治关系良好。
这些词汇的排列组合构成不同侧重点,形容强调点不同的伙伴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伙伴关系的名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但也存在名实不符的情况。
一些国家,例如某东南亚国家,顶着“全面战略合作伙伴”的名号,两国关系最近却陷入低谷。
而另一些国家,例如某中东国家,因为是美国盟国,因而与中国没有伙伴关系的名称,但是两国的合作关系却非常良好。
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罗斯(2011)“战略协作”在中国对外的伙伴关系中独一无二。
战略协作指的是不仅两国之间有普通合作,还涉及军事等核心领域的合作,而且还在国际事务上协调立场,共进退。
21世纪中国的外交战略与格局
21世纪中国的外交战略与格局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的外交战略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也在不断地积极参与全球事务。
中国的外交政策旨在推动和平、合作、共赢,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21世纪中国的外交战略与格局。
一、中国的利益导向中国的外交战略重点是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也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来支持其经济发展。
因此,中国的外交政策必须与国家核心利益相一致。
中国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与中国对世界的前瞻性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在中国的外交政策中,非传统安全威胁越来越重要,例如能源安全、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等。
中国的外交政策必须确保中国的能源供应和国内的发展,并且通过国家间合作和协调推动解决地区性安全问题。
二、中国的世界观和大国角色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已经拥有了较高的国际地位。
中国主张和平与合作,拥抱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
中国强调所谓的西方价值观与中国的发展道路并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这些价值观来源于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难以在中国等非西方国家得到广泛认同。
中国的外交政策也要反映同时代大国的特点。
中国在其外交政策中很少以其他国家为对手,而是主张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特别是在全球性问题上,例如气候变化和反恐,中国能够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来推动解决问题。
三、中国的区域外交战略区域外交战略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部分。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日益增强地位,中国的周边环境、商业、文化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
因此,中国的区域外交战略十分重要。
中国在亚洲、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外交政策是不同的,但总体上是以强调经济合作为重点。
例如,中国是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之一,与中东国家的贸易额也在不断增长。
此外,中国通过与周边国家进行合作,提高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性。
例如,中国已经成为泰国和缅甸的重要合作伙伴,并积极推动和平解决中东地区的冲突。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具体名词解释第八章杜鲁门主义(Trumen Doctrine):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拉开了序幕。
1946年9月24日克利福德报告全面勾画了美国在以后一个时期将推行的以军事抑制为主的遏制战略。
西南河土耳其危机为杜鲁门主义的出来提供了机会。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会参众两院特别会议上发表了后来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
杜鲁门把世界所有国家分为两类,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自由的”;另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不自由的”,是“少数人强加于多数人的”。
他说所有国家面临两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美国必须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威胁。
杜鲁门主义实质上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终结和美国对苏遏制战略的正式实施与美苏全面冷战的正式开始。
美国对外战略正式进入冷战时代。
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和动因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控制西欧的需要◎输出商品与资本◎遏制苏联。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1947.6.5),Marshall Plan官方名字“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ERP)马歇尔计划的运作方式—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
历史作用:◎西欧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政局趋向稳定◎美国是最大的受益者◎马歇尔获得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布鲁塞尔条约》:1948.3.17签署(英、法、荷、比、卢五国)1948.8.25生效主要内容及其性质: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多边军事条约,是在美国操纵下,建立欧洲军事集团的第一步。
始创成员国:美、加、英、法、意、荷、比、卢、丹、挪、冰、葡12国1949.4.4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1949.8.24生效北约成立的宗旨是:通过集体防御,维护北大西洋地区的和平、安全、稳定和利益。
当时12个缔约国签订的北约文件包括1个序言和14项条款,其核心是第5项条款,即“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的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将被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进攻。
中东战争简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对波斯湾及其沿岸的酋长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这场争夺战中,英国是最大的赢家,先后强迫阿曼、巴林、麦什哈特阿曼(即现在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和卡塔尔等各酋长国缔结了一系列保证英国享有垄断特权的协定,把波斯湾各酋长国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或保护国,把波斯湾视为“英国的内湖”。中东的许多国家例如伊拉克、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仍然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但在该帝国土崩瓦解之后,这些国家纷纷沦为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就是伊朗也没有摆脱这种命运,沦为英国的半殖民地。另外应该单独提及的就是沙皇俄国。在17世纪末,沙俄仍然是一个内陆国家。为了开辟一条从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通道,沙俄占领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预谋已久。1851到1853年,沙俄借口基督教“圣地”所谓的监护权,对土耳其施加压力,要求土耳其承认其对土耳其基督教徒有监管权,企图干涉土耳其内政,进而占领两海峡。但由于英、法的干预,沙俄的计划受挫。在情急之下,沙俄先后两次发动对土动武,但均已失败告终。但随后的《圣斯蒂发诺和约》却使沙俄达到了占领土耳其的目的。由于沙俄占领两海峡的预谋没有达成,矛盾不断加深,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火种。
二、 中东内部虎虎相争
(一)两伊战争这是在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爆发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这场战争又被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相对于1990-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导致的“第二次波斯湾战争”或“海湾战争”而言)。战争的起因是由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Shatt al-Arab水道。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而在 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 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对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的军力。另外,Shatt al Arab 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两伊战争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为使这场战争早日结束,联合国、伊斯兰国家、不结盟运动及有关大国对两伊进行了大量调解工作。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结束两伊战争的第598号决议。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战,把一切军队撤到国际边界内;联合国秘书长派观察员监督停火与撤军;交战双方释放和遣返战俘;委托一公正机构调查冲突责任问题;在适当国际援助下进行战后重建工作;就一切未决问题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全面、公正和体面的解决方案。伊拉克当即表示接受这项决议,伊朗开始既不接受也不拒绝,直至1988年7月才正式表示接受。8月,两伊实现陆、海、空全面停火,随即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开始直接谈判,讨论落实安理会第598号决议有关的问题。战争使两个国家都受到惨重损失,经济发展停滞,石油出口加少,死伤人数以百万计。伊拉克因此也积累了大量的债务,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这也是后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状况。这场战争是二战以后伤亡最大的战争之一,仅次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具体伤亡数字有很多说法,一般认为死亡人数为一百万人左右。伊拉克军队由战前的24万人发展到战后的120万人。
国际体系转型与新时期大国在中东的准联盟外交
l 8
绝大 部分阿 拉伯 国家 处于英法 委任统 治之下 ,其 中外 约旦 、伊 拉克 、埃及 、 巴勒斯坦 、沙特 和也
门等 属于英 国的势力 范 围,叙利亚和 黎 巴嫩 属于法 国的势力 范围 。 。二战 的爆 发在 一定程度 上 是欧 洲殖 民外交 白热 化 的必然 结果 ,它削弱 了欧洲列 强的实 力 ,并最 终使英 法在 中东的殖 民外交 走到 了历史 的尽头 ,世 界的权力 中心从 欧洲转移 向欧亚大 陆的腹地 苏联和西 半球 的美 国 。 二战结 束后 ,两 极格局 取代多极 格局 ,美苏联盟 外交也 开始代替 欧洲 的殖 民外 交 。因此 ,真 正 瓦解欧洲殖 民外交体 系的 是美 国和 苏联 。从美 国宣布独立 到二战 结束约 19年 的历史里 ,美 国 6 坚信 自己是 “ 山巅之 国 ” ,厌恶西欧 的殖 民外 交 ,当时中立外 交成为 美国对外 安全战略 的基石 。 威 尔逊 提 出的 “ 四点计划 ”在一 定程度上 否定 了欧洲列强 的殖 民外交 ,代 表 了一 种新 的国际战 十 略理 念和全球 治理模式 。战后 ,支撑美 苏两 极格 局 的是 以美 苏为中心 的威权联盟 ,可 以说 2 0世纪 就是 联盟外 交的世纪 。尽管 美 国政府 经历 了民主党 和共和党 多次轮流 执政 ,对外战 略 的基本 理念 经常 发生变 化 ,但联 盟外交 始终构成 美 国对 外安全 战略 的基 石 ,其 全球安全 战略表现 为 “ 巨弧形 战略 ” :在大 西洋 ,以美 国为 首的北约和 以苏联 为首的华约 形成 了地 域广 阔的两大意 识形态 阵营 ; 在太 平洋 ,美 曰、美一 澳一 新 、美 菲 、美韩 、美泰相 继确立 联盟关 系 ,从 而形成 了美 国维 系太平 洋 安全架构 的双边军事 联盟群 ,亦 即 “ 五指战略 ” 中东 ,美 国通 过鼓励 英国组建 巴格达条 约组 ;在 织 ,与土耳 其 、伊 朗、伊拉克等 国建立 了 “ 特殊 关系 ” 。苏联 也针锋相 对 ,先后 与中东欧社会 主义 国家 、 中国、蒙古 、朝鲜 、越 南 、老 挝等 国开展联盟 外交 ,并在 中东与埃及 、伊拉 克 、叙利 亚 、 利 比亚等 国建 立 “ 特殊 关系 ” 。美苏冷 战实 际上 就是 争夺盟友 的过程 ,也 是双方 开展 联盟外 交的过
二战期间列强对叙利亚和黎巴嫩的争夺
二战期间列强对叙利亚和黎巴嫩的争夺叙利亚和黎巴嫩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要冲,自古以来就是有关强国的必争之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全面爆发后,中东地区直接遭受战争军事行动影响的仅有马格里布,但是列强在中东地区政治外交舞台上的角逐愈演愈烈,对叙利亚和黎巴嫩的争夺就是其中之一。
当代叙利亚和黎巴嫩两国所在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英、法占领,大战结束后,经协约国最高理事会决定交出法国实施委任统治。
1940年6月,法国被德国击败,叙利亚和黎巴嫩战略地位的重要性陡增,德、意、英、法(维希政府与“自由法国”)等国争相加紧了对该地区的控制与争夺。
这其中既包括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盟国之间的争夺,也包括反法西斯盟国内部的冲突与摩擦。
列强的争夺虽然在形式上各有不同,但都是为了实现争霸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手段。
在列强争夺的夹缝中,叙利亚和黎巴嫩人民抓住了摆脱殖民统治的机遇,实现了国家独立的愿望。
首先是法国对叙、黎委任统治的确立及演变。
众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瓜分世界而进行的一场非正义战争,战争的目的就是争夺新的殖民地。
法国获得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委任统治权经过两个步骤:一是通过与其他国家签订一系列条约实质上的占领;二是通过联合国委任,以受任国的身份实现名义上的占领。
列宁曾一针见血的指出“所谓分配殖民地委任统治权,就是分配被委任去盗窃和抢劫的权利,就是分配地球上一小撮对大多数人进行剥削的权利。
1920年,法国在完全占领包括黎巴嫩在内的整个叙利亚后,法国总理首先对这块委任统治区进行了规划。
高级专员古罗将军将该地区划分成四个部分,即大黎巴嫩、阿勒颇(包括亚历山大勒塔)、拉塔基亚、大马士革(包括南部的德鲁兹地区),并允许它们组建地方政府。
1922年6月,德鲁兹地区宣布独立,不久亚历山大勒塔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这样,叙利亚就被一分为六。
到1924年,在第二任高级专员魏刚将军离开贝鲁特之前,他承认拉塔基亚地区的阿拉维斯单独成立政府,将阿勒颇和大马士革合并,改成叙利亚。
马克龙时代法国中东政策初探
2017年5月8日,法国大选揭晓,“非左非右”的“前进运动”领导人马克龙当选法国新一届总统。
马克龙胜选,正值欧盟发展的关键时期。
英国脱欧引发人们对欧盟前景的担忧,而法国、英国以及欧洲境内不断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预示着恐怖主义威胁的阴影正笼罩欧洲上空。
应对恐怖主义威胁已经成为法国必须优先关注的问题。
法国的中东政策,既需要与俄罗斯、美国等大国的中东政策进行协调,甚至竞争,同时也需要与中东国家开展合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主张维系欧盟现有体系的马克龙的当选,对法国的中东政策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充满挑战。
法国是对中东事务具有重要影响的欧盟国家第一,在欧盟国家中,法国与中东的联系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利益。
在欧盟与中东的关系中,法国一向比其他任何欧盟国家都关注中东,甚至把中东视为与自身政治、经济与安全利益息息相关的地区。
这源马克龙时代法国中东政策初探作为对中东有重要影响并在中东有重要战略利益的欧盟国家,法国对中东的政策对欧盟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马克龙当选法国总统,有利于法国外交和中东政策的延续性,但也面临着应对国内外反恐局势、与相关大国及地区国家进行政策协调的挑战。
■ 余国庆/文DOI: 10.19422/ki.ddsj.2017.09.011于法国与西亚、北非地区的特殊历史联系,以及法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地中海联盟”的特殊地缘政治情结。
属于中东范围的北非国家在历史上大都是法国的殖民地。
法国与北非法语区国家在历史、文化、民族、经贸等领域存在着密切联系。
西亚的黎巴嫩和叙利亚在历史上也曾被法国“托管”。
同时,法国也是穆斯林人口最多的欧盟国家,根据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统计,2013年法国穆斯林人口约640万,占当年法国人口总数的10%左右。
[1]二战后法国大部分移民来自于北非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和西亚的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等国家。
近十年来,法国人口总数中穆斯林的比例不断提高。
此外,法国与中东的经贸联系也非常密切,其在很长时期内扮演着西亚非洲一些法语区国家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国。
基辛格十大计划
基辛格十大计划基辛格十大计划是美国外交家基辛格在担任国务卿期间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和战略,旨在推动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这些计划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对华关系、苏联问题、中东和拉美地区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十大计划的内容和影响。
一、展开与中国的对话与合作基辛格提出,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力量,应与之展开对话与合作,以实现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这一计划为中美关系奠定了基础,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改善与苏联的关系基辛格认识到苏联是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但也主张通过对话和外交渠道改善两国关系,以避免激化冲突。
这一计划为美苏关系的缓和和战略稳定奠定了基础。
三、实现中东和平基辛格致力于推动中东地区的和平进程,通过外交努力促使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进行和平对话,并促成了1979年的埃及-以色列和平协议,为该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采取战略性对拉美地区基辛格认识到拉美地区的重要性,主张采取战略性措施加强与该地区的合作,以防止共产主义势力在该地区扩张。
这一计划在保护美国的利益和维护地区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推动欧洲安全与合作基辛格主张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合作,推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建立,以促进欧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这一计划为欧洲的安全架构奠定了基础,并在冷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推动全球能源安全基辛格重视全球能源安全问题,主张通过多边合作和国际对话解决能源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以确保全球能源的稳定供应。
这一计划为全球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七、加强与非洲的合作基辛格认识到非洲是一个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地区,主张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合作,推动非洲的发展和稳定。
这一计划为美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八、推动国际组织改革基辛格主张推动国际组织的改革,以适应当时的国际形势和需求。
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包括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机构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等,为国际秩序的建设和维护做出了贡献。
中国的中东外交要彰显中国特色
CONTEMPORARY WORLD16名眼观察·聚焦中东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一个全方位、多领域的系统工程。
中东地区是当今世界最复杂、最动荡的地区,也是近年来中国外交面临机遇和挑战最多的地区之一。
因此,在中东外交中推进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必须紧密结合中东地区的实际,形成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符合中东实际情况的外交理念、外交政策和外交机制。
第一,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积极加强中国与中东国家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
中东地区是“一带一路”的交汇地带,具有联通欧亚非的重要枢纽地位。
在“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国家属于中东国家。
因此,做好在中东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对实现“一带一路”建设总体目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两年来,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已经形成了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中国的中东外交要彰显中国特色■ 刘中民/文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新的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
当然,中国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安全风险,但中国并不会因畏惧安全风险而止步不前,而是要根据中东国家风险程度的差异精准施策,继续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海合会国家、土耳其、伊朗、以色列为较为安全的国家,将是中国在中东推进互联互通、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合作、产能合作的重点对象国,高铁、新能源、航天、核能、高端制造业将成为重要合作领域。
在埃及、突尼斯等已经逐步趋于稳定的转型阿拉伯国家,中国将重点推进与民生关系密切的经贸与投资合作项目,并配合适当的经济援助和优惠贷款,助力转型阿拉伯国家的社会稳定。
对于伊拉克、叙利亚、也门、利比亚等动荡国家,在政治上劝和促谈的同时,中国将积极支持和参与其经济重建,同时鼓励中国企业在安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到这些国家投资兴业。
为中国的长远战略利益在中东创造一个新的区域性帝国极其重要
为了中国的长远战略利益在中东扶植一个全新的区域性帝国极其重要中美在21世纪陷入全面冷战的态势已经无法回避。
中国要想在与美国所进行的漫长冷战竞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务必做好外交战略上的全新布署。
而在中东大地扶植一个全新的区域性帝国就是21世纪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最重要国家战略。
英法七年战争之后,大英帝国的统治高层就决心在北德平原上扶植一个全新的帝国来压制法兰西帝国,并将此一外交策略忠实地执行了一个世纪之久,直到威廉二世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尾大不掉”为止。
我在《精修高凉陈君帝国学文集精选》一书中就反复提到中美爆发全面新冷战就是未来中东大地再次崛起诞生新帝国的唯一机会。
因为21世纪只有中美间爆发新冷战,美国帝国今天常驻中东地区的庞大海军、空军全球机动打击力量才会不得不大量地撤出中东大地(即撤往西太平洋海域来重新布署)。
而随着美国帝国海、空军机动力量从中东大地的大量撤出,权力空白地带的出现必然会引发中东本土势力(如土耳其人、阿拉伯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与犹太人)新的一轮战争大角逐,最后无论谁能够在中东本土成功“做大”,未来都不会再容忍美国帝国的军事势力重返常驻中东的腹地(如波斯湾沿岸)。
现在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事实就是未来中东大地上只要成功崛起了一个领土面积达300、400万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2、3亿以上的区域性帝国之后,其首先能够威胁危险到的就只有欧洲与美国帝国在中东、东欧地区的核心战略利益。
反正今天的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本身就非常薄弱,因此中东地区本土势力成功做大之后也难以(未来100年内)立即影响到中国的政治军事势力范围来。
当年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还在全力围攻东欧腹地的维也纳城之时,大英帝国与法兰西帝国也一样没有心情、没有实力去遥远的东方去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因此未来100年时间内,无论是波斯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还是犹太人,只要其表现出要一统中东大地,并重新建立中东帝国的勃勃野心,其就注定是中国人的天然政治军事盟友。
[最新]中东战争简史
中东战争简史中东战争简史中东位于欧、亚、非三洲的连接处,他是欧洲的侧翼,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境内有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处于“五海三洲”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中东地区占有17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人口1.6亿左右,分布有17个国家。
这些国家民族构成非常复杂,大约有20多个民族,其中最主要的是信奉伊斯兰教、讲阿拉伯语的阿拉伯民族,约占中东人口的一半以上。
中东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在各个国家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清真寺。
其中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每年来这里朝圣的信徒多达150万以上。
中东有80%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余的则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和东正教,还有少数人信奉拜火教。
耶路撒冷是中东的一座古城,这里有犹太教的神庙和伊斯兰教著名的阿克萨清真寺,是两教教徒心目中的“圣城”。
许多国家把伊斯兰教规定为国教,并写入了宪法,可见宗教信仰在中东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也成为本地区许多矛盾的焦点和起因。
此外,中东地区是世界的能源中心波斯湾及其周围广大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有“石油海洋”之称。
据统计中东地区石油储量占世界的2/3以上,天然气储藏量也是世界之首,可以说中东是世界的能源宝库。
中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尼罗河流域、幼发拉底河流域、底格里斯河流域都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东地区创造出了极其灿烂的文化。
古代阿拉伯人很早就掌握了医学、建筑、文学等,是人类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辉煌。
正是中东地区的这种极其优越的战略地位和能源地位注定了中东不会是一个安宁的地区,加上本地区民族成分与宗教信仰极为复杂,战乱在所难免!一、外国势力对中东虎视眈眈早在1789年,法国帝王拿破仑就率领其远征军从亚历山大港登陆埃及,占领开罗,企图借助他的战略优势牵制英国。
在1801年法军撤出之后,英国又将其纳为自己的殖民地,对埃及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
十几年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又将其魔爪伸向了波斯湾地区,占领了许多阿拉伯酋长国,中东成为英国资本聚集的重要来源。
20世纪西方大国及俄国外交中地缘政治因素
东欧的地缘政治特点及地缘战略地位
①、东欧的地缘政治特点;
②、东欧的地缘战略地位;
东欧的地缘政治特点
从自然地理方面来说:地理位置上处于俄国、西欧的中 间位置;地形上以平原为主,没有天然障碍。
从人文地理方便来说:这一地区由众多具有自己独特的 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小国组成;
在此基础上,斯皮克曼认为,并非是位于欧亚大陆的 “心脏地带”造成了对海权国家的威胁,而是位于心脏 地带和西方势力控制的沿海地带之间的缓冲地带。因此, 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是各强国占领和控制的核心地区。 斯皮克曼的主要观点是:谁控制了边缘地区,谁就能控 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能决定世界的 命运。
冷战时期美国的地缘战略
⑴、冷战进程:遏制与缓和;
⑵、冷战时期美国实施地缘战略的途径;
遏制
“除非俄国碰到铁拳和 强硬抗议,再一次大战 就可能发生。他们所了 解的只有一种语言—— 你究竟有多少个师?”
遏制
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已经被一个庞大的均势强国所 控制,海洋国家如果要保持在全球范围内的力量均势, 就必须遏制住这个国家向大陆边缘地带的扩张。
第二章 西方大国及俄国外交政策中的地缘 政治因素
第二章 西方大国及俄国外交政策中的地缘政治 因素
一、地缘政治与美国世界霸权的建立与巩固;
二、欧洲的权力中心地位及其地缘政治变化趋 势; 三、日本的地缘政治脆弱性及其地缘战略选择; 四、苏俄“心脏地带”的地缘政治嬗变;
重点问题
美国地缘政治学理论沿革;
支持“颜色革命”
Ⅰ、“颜色革命”的爆发;
Ⅱ、美国非政府组织是策动“颜色革命”的重要工具; Ⅲ、美国策划“颜色革命”的意图;
中国对于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智慧
中国对于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智慧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对于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智慧是指中国在处理与中东欧国家的外交关系时所采用的成功策略和成功实践。
中东欧国家作为欧洲东部地区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
与此同时,中东欧国家与中国在历史、文化等方面也有着深厚的联系。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不仅在经济、贸易、投资等方面有了显著进展,还在政治、文化、人文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交流。
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智慧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平等互利的合作理念、灵活多样的外交策略、务实高效的合作机制等。
通过对中东欧国家的深入研究和了解,中国对于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智慧逐渐形成。
中国在与中东欧国家的交流中始终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尊重各国的核心利益和发展道路选择,并致力于构建彼此互信、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与此同时,中国还注重灵活多样的外交策略,通过政府间交往、高层互访、商务合作和人文交流等方式,推动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向多领域、多层次深入发展。
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智慧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并形成了一系列成功的合作模式。
这些经验不仅为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的合作提供了借鉴,也为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提供了参考。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智慧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双方的合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以下几个部分来展开讨论中国对于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智慧。
首先,我们将在第二部分探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历史联系。
这一部分将回顾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交往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的交流。
通过了解双方的历史联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外交策略的形成过程。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详细分析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外交策略。
我们将着重讨论中国在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则和战略重点,包括经济合作、政治互信、人文交流等方面。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中国在处理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时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措施,以及这些策略的效果和意义。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具体名词解释第八章身为美国驻苏联代办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必须把苏联看作政治上的敌手,采取强硬政策,提出了以遏制苏联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
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符合普遍接受的国际准则。
杜鲁门主义(Trumen Doctrine):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拉开了序幕。
1946年9月24日克利福德报告全面勾画了美国在以后一个时期将推行的以军事抑制为主的遏制战略。
西南河土耳其危机为杜鲁门主义的出来提供了机会。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会参众两院特别会议上发表了后来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
杜鲁门把世界所有国家分为两类,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自由的”;另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不自由的”,是“少数人强加于多数人的”。
他说所有国家面临两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美国必须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威胁。
杜鲁门主义实质上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终结和美国对苏遏制战略的正式实施与美苏全面冷战的正式开始。
美国对外战略正式进入冷战时代。
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和动因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控制西欧的需要◎输出商品与资本◎遏制苏联。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1947.6.5),Marshall Plan 官方名字“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ERP)马歇尔计划的运作方式—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
历史作用:◎西欧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政局趋向稳定◎美国是最大的受益者◎马歇尔获得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布鲁塞尔条约》:签署(英、法、荷、比、卢五国)生效主要内容及其性质: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多边军事条约,是在美国操纵下,建立欧洲军事集团的第一步。
如何看待中东局势中的外 交博弈
如何看待中东局势中的外交博弈中东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政治舞台上的焦点,局势复杂多变,而其中的外交博弈更是引人瞩目。
外交博弈在中东局势中犹如一场复杂的棋局,各方势力都在精心布局,谋求自身的利益和影响力。
这种博弈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能源等多个领域,且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从政治角度来看,中东地区的国家在外交策略上各有考量。
一些国家试图通过与大国建立紧密的关系来增强自身的政治地位和安全感。
例如,某些国家与美国保持密切的政治和军事合作,以获取其在地区事务中的支持和保护。
然而,这种依赖关系并非没有代价,可能会导致国内政治的一些失衡以及在地区中引发其他国家的警惕和不满。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大国也在积极施展外交手段,试图扩大自己在中东的影响力。
它们通过参与地区冲突的调解、提供经济援助、建立政治联盟等方式,努力塑造对自己有利的地区格局。
这种外交努力既包含了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也有对地区稳定和发展的一定考量。
经济因素在中东的外交博弈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的中东地区,能源贸易成为了各国争夺经济利益和外交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各国在能源市场上的竞争与合作,直接影响着它们之间的外交关系。
例如,石油出口国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和价格主导权,常常在外交层面展开激烈的交锋。
同时,能源进口国也会通过外交手段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和价格的合理。
再者,中东地区的水资源问题也是外交博弈的一个关键领域。
由于水资源的稀缺性,各国在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上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和竞争。
这不仅涉及到国内的发展和民生,也影响到国家之间的关系。
为了争夺水资源,各国可能会在外交场合上展开激烈的争论和协商,甚至可能因此引发紧张局势。
军事力量在中东的外交博弈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筹码。
各国不断加强自身的军事建设,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与其他国家进行军事合作或对抗。
军事演习、军事援助以及军事联盟的建立等,都是外交博弈中的常见手段。
例如,某些国家通过向其他国家出售武器,不仅获得了经济利益,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购买国的外交政策和地区立场。
评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下的中东关系
评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下的中东关系作者:季雪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7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多年来的外交关系为背景,分析了随着中国崛起、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特色大国理念如何在中阿关系中得以实施,如何在地缘战略、中东乱局中体现出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展现大国地位的外交思路。
【关键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阿关系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1、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幻莫测。
国内改革开放成纵深方向发展,国外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微妙的变化,所以在面对国际形势如此的情况下,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
在双边、多变、区域、全球等多个层面统筹兼顾,涉及高层交往、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公共外交和民间往来等领域,提出了“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提议,这就形成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基本外交思路。
中国外交方面更加开拓进取,探索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推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方针,并提出了六大经济走廊如: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以及“一带一路”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区域合作方面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系列新倡议,引导了国际和地区合作方向,提升了亲和力和感召力。
在合作的过程中不免会有误解和摩擦,中国提倡要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为共同的经济合作与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这体现了中国外交统筹内外的大格局与胸怀全球的大战略。
2、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中国经济新常态仍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以“一带一路”为主线推动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全球治理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并积极推动和平与发展,这使得中国外交越来越呈现出鲜明的大国气派和中国特色,这使得中国外交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讲到,中国是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国家。
在过去一年的中国外交中,中国面对全球政治、安全、发展、气候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建议,如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协议、推动伊朗核问题取得积极进展、建设“一带一路”、推动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货币篮子等,都有重大突破和进展,这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并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刮目相看。
中东战争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中东战争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随着中东地区多年来的动荡和不稳定,中东战争成为了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
这些冲突不仅对当地国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对全球社会和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既要注重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又需要考虑中东地区的复杂情况以及国际社会的各种诉求。
本文将探讨中东战争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以及中国在中东问题上的应对策略。
一、中东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东地区被誉为“世界石油宝库”,而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
因此,中东地区的稳定和动荡都会直接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
在多起中东战争期间,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巨大波动。
此外,部分中东国家的政治纷争和内部不稳定也可能影响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贸易往来。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中国需要加强与中东地区的经贸合作,稳定能源供应,并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来保护海外投资。
二、中东战争对中国的军事政策和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中东地区是全球最动荡的地区之一,多年来的战争和恐怖主义活动已经给当地国家和整个地区带来了深重的伤害。
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中国也需要在这个地区扮演积极的角色,协助处理各种紧急危机。
同时,中国也需要对这种可能冲击国家安全的危机进行预测和风险评估。
中东地区的军事冲突和恐怖活动,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军事现代化和国家安全机构的优化,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安全挑战。
三、中东战争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作为一个长期贯彻和平发展政策的国家,中国一贯推崇和平、稳定和合作的原则,坚持和其他国家进行友好合作并在各种全球性问题上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调。
中东战争等局势的危机和挑战,则更需要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推动国际社会尽早寻求解决办法。
中国通过积极参与中东和平进程、发声呼吁安倍南美国家尽快停火等各种外交手段,践行了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责任和义务。
四、中国应对中东战争的战略针对中东地区的战争和动荡,中国可以采取多种战略应对措施。
首先,中国需要加强与中东地区的经济合作,包括促进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加强投资和贸易往来等。
中东局势
埃及局势演变
局势大事记
2011年2月11日,副总统苏莱曼宣布,穆巴 拉克已经辞去总统职务,并将权力移交给 军方,授权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掌管 国家事务。同日,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 会发表声明说,支持穆巴拉克关于政权和 平过渡的计划,并保证穆巴拉克在电视讲 话中提到的各项承诺得到执行。
埃及局势演变:美国的态度
茉莉花革命
茉莉花革命——小贩引发的骚乱 小贩引发的骚乱 茉莉花革命
这名青年的过世,在激起突尼斯人同情 心的同时,也激起了突尼斯人长期以来潜藏 的对失业率高涨、物价上涨以及政府腐败的 怒火。 事后,当地居民与突尼斯国民卫队发生 冲突,冲突进而蔓延到全国多处,形成全国 范围的大规模社会骚乱,并造成多人伤亡。
利比亚局势
时间 2月16日 16日 20日 20日 简介 利比亚多个城市开始出现抗议活动,要求政府下台,抗议活动随后波及首都的黎波里。游行示威者与安全部队发生冲突。 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之子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发表电视讲话,警告说利比亚有发生内战的危险。
22日 22日
26日 26日
3月1日 12日 12日 13日 13日 17日 17日 18日 18日
1月25日埃及开始陷入动荡,美国表态暧昧 ,未与穆巴拉克划清界线。 ★希拉里表示“相信埃及政府是稳定的,并正 寻求回应埃及人民的合法需求与利益”。 ★奥巴马称,埃及需要有切实与和平有序的过 渡,且必须“从现在开始”,此言被视作对穆 巴拉克做出的最强硬表态。
埃及局势演变:美国的态度
★2月5日,美国特使威斯纳公然称穆巴拉克 是美国的“老朋友”,在目前的转变期间, “穆巴拉克总统能继续领导相当重要”,这 无异于表示美国对穆巴拉克的态度又有所软 化。 ★ 2月5日,希拉里紧急出面澄清:“威斯 纳发表的是个人意见,并非代表美国政府。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版权所有 西亚非洲杂志社法国外交中的中东战略赵慧杰 内容提要 战后戴高乐制定的法国外交战略被称为“法国全球战略”,它是法国对中东战略的指导思想。
法国在中东通过重新确立与殖民地国家的关系,实行“倾向阿拉伯”的中东政策,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帮助中东地区实现和平与发展等战略,不仅发展了法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也使法国在中东地区建立起政治与经济的全面合作关系。
中东成为法国再现世界大国地位及其影响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新世纪法美外交战略冲突的集中表现地区。
关键词 法国 外交 中东 战略 冲突作者简介 赵慧杰,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007)。
战后法国外交战略及在中东的利益追求战后国际关系在雅尔塔会议确立的两极格局的框架下发展,但是具有战略眼光的戴高乐将军在战后初期就萌发了“建立独立于美苏的西欧集团”(即第三种势力)的设想。
1958年10月戴高乐再次执政,成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他的战略思想得以实施。
戴高乐执政后制定了一整套具有鲜明的戴高乐色彩的内外政策(被后人称为“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制定的法国外交政策被称为“法国全球战略”。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皮埃尔·米盖尔(Pierr e Miquel )曾评价戴高乐的这一战略为“50年来法国第一次恢复了它的传统,即制定世界规模的对外政策,全局在胸,既有原则,又有具体办法。
戴高乐使法国外交恢复了它的职能,此前法国外交只是在国际组织中充当传声筒或派几名代表而已”①。
戴高乐的“法国全球战略”概括起来有3点主要内容:(1)恢复法国在全球事务中独立自主的大国地位;戴高乐总统曾多次强调,“法国要做法国,法国是法国,法国要能有它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精神、自己的行动和政策”;“法国能够为世界作出特殊的贡献,……法国并不是由另一个国家拖着走的国家”。
②戴高乐在论述法国1964年的对外政策时说:“法国应当在世界上执行世界性的政策,因为它有能力这样做,因为一切因素都要求它这样做,因为它是法国。
”③(2)实行欧洲联合,建立独立于美苏之外的西欧集团。
戴高乐说,“法国正在努力从事联合欧洲的工作……我们要使西欧变成一个整体,使世界上不再只存在这两个敌对的巨人(指美苏),而且存在着一支强大的力量,一个发挥明智影响的伟大中心,这是只有欧洲才能充当的”④。
(3)支持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与自决,与它们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
戴高乐曾经说过,法国对外关系中的一项伟大事业“在于把以前我国进行的·22·①②③④同上,第352页。
同上,第475页。
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戴高乐言论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版,第353页。
皮埃尔·米盖尔著:《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601页。
殖民地转变为合作……即我们同它们(殖民地国家)的关系改变成为有成效的,尽可能有友爱的合作关系”①。
“法国全球战略”的这3点主要内容高度涵盖了战后法国外交战略的总体思想。
戴高乐的外交思想实际表达了3种意思,即:法国只有甩掉在几个世纪建立起来的殖民帝国的阴影,实行战略收缩,才能在主要的国际关系中确保法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只有实现欧洲联合,特别是法德和解,才能使法国真正具备同美、苏、英平起平坐所需的实力;只有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才是保持大国地位的基本条件。
1962年12月31日,戴高乐总统发表全国电视广播演说时进一步指出,法国要取得国际上的进展,就必须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两个方面的努力。
“首先是西欧在经济上、政治上、防务上、文化上的联盟,这样就可以建立同美国的均衡。
……其次是对需要得到援助以便进行现代发展的人民提供援助,特别是同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希望同法国合作的国家进行合作。
”②戴高乐制定的“法国全球战略”,其中心目标是确保法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
戴高乐为此将法国外交战略定位于“法国要保持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独特而又灵活的政治军事关系”。
他从调整法国与北约组织的关系开始,于1958年向美英首脑发出备忘录,指出,“北约组织已不再适应整个西方世界的基本安全需要,法国实力已经发展到可到达世界各地的地步,北约应建立一个由美、英、法三国组成的理事会,这样一个适应新情况的结构,掌握世界政治和战略问题的决策权”③。
实际上,戴高乐总统此前已表达过对美英控制北约的不满,他认为“北约实际上是围绕美国指挥棒转的从属机构”,他提出“北约应该是一个完全平等的主权独立国家的同盟”。
戴高乐在备忘录中提出的建议自然不会得到美英的支持,但法国并没有改变既定的外交战略,它最终选择脱离北约④,朝着欧洲联合的既定目标大步迈进。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宣告成立和1965年欧洲3个共同体(钢铁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合并成“欧洲共同体”,是戴高乐的“法国战略”的重要体现⑤。
戴高乐的“法国全球战略”的另一目标是,迅速摆脱法国殖民帝国的阴影,支持殖民地国家的解放和自决,重新确立与殖民地国家的关系。
1959年9月16日戴高乐总统提出著名的“自决政策”,是战后法国重新建立和发展与殖民地国家关系的行动纲领。
积极发展与殖民地国家的关系也是保持法国原有的世界大国地位和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
法国除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还在西亚北非具有传统影响。
战后,戴高乐政府根据“法国全球战略”的总体外交路线重新定位法国在中东的战略及其利益。
综观战后以来法国在中东采取的外交战略主要有3点:第一,采取积极措施,摆脱殖民帝国的阴影,重新确立与殖民地国家的关系。
戴高乐执政后首先在法国对中东外交中采取的重大行动是,1959年宣布:法国允许阿尔及利亚独立。
戴高乐的这一行动结束了“阿尔及利亚问题”⑥对法国外交的较大影响,使法国摆脱了战后在国际关系中的被动局面。
同时,法国与阿尔及利亚关系的重新确立(已是两个主权国家的平等关系)极大地缓和了战后法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紧张关系。
第二,实行“倾向阿拉伯”的中东政策,积极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使中东成为再现法国的世界大国地位的舞台。
战后,中东成为法国发展国际关系的重要地区。
但是中东的和平问题成为影响地区国家间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法国在中东和平问题上采取偏向阿拉伯的中东政策。
法国的主要考虑是:充分利用法国在中东地区的传统影响,通过积极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使法国在战后国际关系中不断扩大影响,使中东成为法国再现世界大国地位的舞台。
第三,与中东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从政治、经济等·23·法国外交中的中东战略①②③④⑤⑥阿尔及利亚曾被法国视为其领土的一部分,成为法国最大的“海外省”,与法国有132年的殖民宗主国关系,阿尔及利亚的独立问题对法国构成了较大的影响,成为战后法国对外关系发展的大问题。
戴高乐和法国外长舒曼是欧共体建设的先驱,戴高乐的“大欧洲设想”和舒曼的“舒曼计划”是欧洲走向统一的基础。
1952年成立的“欧洲钢铁联营体”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雏形,舒曼因此得名“共同体之父”。
1959年3月开始与北约分道扬镳,撤出受北约指挥的法国地中海舰队。
1966年正式宣布退出北约,同年10月北约理事会迁出法国。
朱成虎等著:《走向21世纪的大国关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同上,第401~402页。
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前引书,第351、354页。
多方面促进中东的和平与发展。
法国力主“南北合作”,积极援助发展中国家。
戴高乐等有关总统先后领导的法国政府推行“构筑南北对话桥梁,争当发展中国家代言人”的外交战略①。
中东和平在经历了4次战争②之后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中东和平进程中,法国始终是国际上促进中东和平的重要一方,且与中东国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特别对有关中东和平的关键国家提供政治、经济上的援助,以期通过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中东和平的实现。
法国对中东战略与法国在中东传统的政治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战后法国在中东的利益是这些传统利益的延续和扩展。
法国在中东的经济利益主要是石油利益和贸易利益,其中前者是法国战后积极发展与中东国家关系的一个重要考虑。
战后西方工业国家积极发展经济,需要能源保障,建立稳定的石油供应渠道是法国重要的经济利益之一。
法国看中中东地区的石油,把获得中东地区稳定的石油供应作为法国对中东外交的一个目标。
法国与阿尔及利亚、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中东产油国都确立了良好的经济关系。
法国在中东的贸易利益还包括军火贸易,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向中东地区出口的军火占法国军火出口总额的50%以上。
法国与中东国家的贸易中军火贸易占了很大比重。
法国与中东国家的贸易额迅速上升,跃居西欧国家对中东贸易的首位。
法国在中东的政治利益主要是,利用中东地区,施展法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影响,摆脱战后法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被动和受排挤(美英在国际事务中联手对法国造成的打压)的局面。
中东成为战后国际政治的焦点地区,集中了多种利益与矛盾,法国不仅要确保在中东的已有利益,还要在中东发挥法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影响,体现它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
法国在中东奉行倾向阿拉伯国家的政策与美国在中东推行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法国靠其“倾向阿拉伯”的中东政策发展了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在与美国争夺中东的较量中也增加了得分。
战后法国对中东外交的主要表现战后法国对中东外交所体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战略思想。
1958年戴高乐执政后提出“给予殖民地国家自决与独立”,明智地打开了法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瓶颈”。
法国在战后对中东国际关系中出现了新的机遇,特别是法国与阿尔及利亚关系的重新确立(法国放弃了宗主国的地位)改变了法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被动局面,重新确立了法国在阿拉伯世界的世界大国地位及其影响。
(一)阿尔及利亚问题的解决开创了法国与中东关系的新里程1959年戴高乐总统对阿尔及利亚独立问题的表态,是战后法国在中东国际关系中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开端。
1960年的《埃维昂协议》,是战后法国与中东殖民地国家重新发展关系的标志。
此前法国虽已与叙利亚和黎巴嫩两个托管地重新确立了关系,但阿尔及利亚的独立问题一直是战后法国发展与中东国家关系的羁绊。
阿尔及利亚问题的解决开启了战后法国对外关系新的历史,法国殖民帝国的历史逐渐被法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关系所代替。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法国谴责以色列夺取大片阿拉伯领土的侵略行径,要求以色列从被占领土撤军。
1969年以色列大规模轰炸贝鲁特时,法国政府又立即做出反应,认为以色列的军事打击行动“是不能接受”的,并宣布对以色列实施全面的武器禁运。
法国积极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成为战后法国对中东关系的主旋律。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法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关系再次得到体现。
在美国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做出一项敦促阿以停火、恢复战前状况的决议时,法国政府则表示不支持美国的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