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能动性特点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客观实在实践观客观实在性主观

合集下载

实事求是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实事求是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 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 ❖ 不正确: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 5、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
程。
❖ 不正确: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 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 6、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 6、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 条件的
❖ 不正确(注意:颠倒了二者) ❖ 7、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 不正确: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
改变、消灭)规律。 ❖ 8、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 不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 9、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又来源于间接经验 ❖ 错误(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
❖ 2、真理的含义真理及其属性
❖ 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属性:
❖ ①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是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是指人 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期 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 人平等)。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方法论要求:学习科学理论,树立正
确的认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4、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
有条件的。
❖方法论要求: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
而行的,要正确对待真理。
5、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认识发展具有反复性和
无限性。

马原主观题

马原主观题

马原主观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案: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有哪些?答案: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这些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3、结合当代世界所面临的课题和当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答案:(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1.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2.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3.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1.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2.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3.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结合自身)4、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答案: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2.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第四,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结合自身)5、什么是物质?答案: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答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

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

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是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那么知识点你掌握了多少了呢?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

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将二者等同,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

马哲物质观的意义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③“客观实在”→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2、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马原知识点

马原知识点

第一章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统一的。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由此分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个问题是世界是否是可以被认识的,由此分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世界是怎样存在的: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学说。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5.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也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6.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意识从其本质上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包括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运动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8.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世界,使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虽然受到意识的指导,但若仅仅停留在意识范围,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9.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第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前提条件,又是使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人通过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同时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到要追求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和谐人,不单单是自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我们要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第二讲客观实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讲客观实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界的作用;
•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 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四、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 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1、规律及其客观性
• 规律含义:规律是事物事物发展中本身 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 规律特点:具有必然性、稳定性、客观 性
意识而存在。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而不能制造、更改、消灭规律,也不能违背规 律。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世界的物质 本原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 •把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
本原.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泰勒士: “水”是万物的始基
阿拉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 约在前570年)
他用多元和运动来解释宇宙:一切物质都由微粒组成, 这种微粒无限小,世上没有比它再小的东西,因此它是不可再分的。
无数的原子在无限的空间或“虚空”中运行; 原子是永恒存在的,没有起因,“不可分”,
也看不见,相互间只有形状、排列、位置和大小之区别。
古代抽象意义的物质观
毕达哥拉斯---数是万物之源
老子-----道,万物之母
一个残废!
有伤风化! 真美!
5、 意识的能动作用
•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地指导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1)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 的性和计划性;
•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 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 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 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 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马克思
观的统一。

马原知识点

马原知识点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1)(创造者和继承者)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2)(阶级属性)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1)基本立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9世纪40年代●社会根源(社会两极分化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阶级基础(无产阶级)、思想渊源(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直接的理论来源、三大科学发现~自然科学前提)●1948.2《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资本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发展:十月革命,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强大生命力: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经典问答题

马克思经典问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如何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的品质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财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意义: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时空观运动观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3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时空观: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5.发展的实质及发展的过程性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的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6.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7.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穿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大得到发展.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8.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及意义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统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掌握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无题)量变,质变及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变和量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9.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五一节,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0.必然性与偶然性及其辩证关系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疑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11.如何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一,意识是能动的,是有目的性的计划性.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2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1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13.如何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4.如何理解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而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辨证关系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优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16.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过程(规律)17.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及其相对性1真理具有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2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3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18.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1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字节现实性的特点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3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20.如何认识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2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效的产物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22.如何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当时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三,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2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中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因素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1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2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3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即使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2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或两者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就其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25.如何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或两者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6.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表现在哪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27.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28.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1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2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3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29.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途径与实质1实质:所谓资本原始积累,94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2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30.如何理解资本的实质?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31.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及作用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作用: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3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作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作用: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为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34.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现实: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35.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历史趋势实质: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94酱积累.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资本越来越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里,在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36.资本循环周转规律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毓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劳动,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即购买,生产,售卖阶段,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循环就叫资本的周转,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许多,关键的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37.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意义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否则社会再生产就会停顿,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所以,使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这比例不只是总量上的比例,还是结构上的比例.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3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在两方面: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的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39.私人垄断资本产生的原因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序,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4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的根源,表现形式及实质形成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首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机关机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主要形式有四种1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2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3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4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4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表现是多样性的1生产的全球化2贸易的全球化3金融的全球化.后果:积极后果,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1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3解决产品销售问题4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消极后果: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4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4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原因和实质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原因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1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2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43.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5以马克思主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认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认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认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性认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意识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1 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

人的意识按照一定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2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识是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提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指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仅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而且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总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

所以,意识虽然是物质的反映,但它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能动的力量。

如果意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没有作用,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的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总有基于某种实践需要,并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所要达到的思想蓝图,构成准备行动的计划。

这就是意动性的具体表现,而且是人所特有的。

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积极主动地进行加工制作,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

意识的主观创造性,还表现在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不仅能够“复制”所反映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和幻想的世界。

第三,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意识的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计划、蓝图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还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

辨析题及分析题

辨析题及分析题

二、辨析题:1、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

因为(1)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2、和谐不包含矛盾,因而建立和谐社会将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错误。

因为(1)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

(2)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优势互补,推动事物的发展。

(3)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并不会使社会发展失去动力,和谐社会建设会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地发展。

3、世界上既有物质现象,也有意识现象,所以不能说世界统一于物质。

错误。

因为(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世界上既有物质现象,也有意识现象,但意识是派生于物质的,是第二性的现象,其本原仍然是物质性的。

(3)世界的统一性说的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而不是世界的现象的多样性。

在世界的本原或本质意义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4、矛盾就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错误。

因为(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论述题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志向四个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宝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主义志向。

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与主要内容答:①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其次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其次方面,是思维能否相识或正确相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行知论的标准。

3、怎样理解社会物质性答:社会的物质性性表现在:①人类社会依靠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

②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旧是以物质力气改造物质力气的活动,仍旧是物质性的活动。

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离开自然界)就无法获得物质生活资料。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气,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所以人类不行能离开自然。

总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4、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其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中:“物质是标记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靠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导论部分:①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③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④十九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⑤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⑥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③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④(简答题)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这一界定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实现了物质定义的科学化。

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⑤(简答)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理论意义: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⑦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一马克思主义总论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其次,无产阶级的形成及其独立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根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包括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来源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发现是什么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1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为解释资本何以产生价值,反驳是资本家养活工人的谬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资本家用更少的钱,让工人做出可以被他卖的更多钱的商品.2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地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为什么说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6.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政治经济学是密不可分的,“生产方式决定人性”的哲学基础,使其政治经济学担负起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使命.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政治经济学与其科学社会主义也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普遍规律,而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规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现实.所以说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7.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是如何统一的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表现在它强调理论依赖并服务于实践,哲学的任务不只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2科学性表现在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根据,以揭示事物的规律为己任.3阶级性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学说.4革命性表现在它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通过统一了科学性,革命性,将理论付诸实践,成为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8.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而非包容一切的知识总库”9.马克思主义具有指导作用,它是批判旧世界的有力武器,也是建设新世界的光辉指南.但是它不是包容一切的知识总库,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在马克思主义的着作、理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而应该学其观点、立场、方法,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新的问题,也在解决新的问题中发展马克思主义.10.为何说分割论、学派论、过时论都是错误的1分割论把马克思主义分割为知识分子,职业革命家,农民,工人四种马克思主义,它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2学派论只承认其科学性而否认阶级性,实践性.只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学说,而忽视了它也是治国纲领,有阶级性和实践性.3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年代久远,在今天已经不适用了.它把马克思作为包容一切的知识库,只希望在其理论中找到现成方法.而我们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活得灵魂,即观点,立场和方法,在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的同时,发展马克思主义.11.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哪些新课题的挑战1)马克思主义和当今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由经典力学变为量子力学,技术方面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各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2)马克思主义和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情况:世界格局由两极走向多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由对抗局面变为既对抗又对立的局面;各国之间的国力较量,由政治军事的较量变为经济,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的较量.3)马克思主义与当今西方世界的新思潮:哲学思潮,包括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经济学思潮,包括庸俗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包括反对暴力革命,主张议会争斗,提倡私有制.1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在十九世纪的丰富和发展,即理论学说上的发展和完善.1共产党宣言阶段,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资本论阶段,标志着经济理论的成熟.自然辨证法阶段,标志着哲学原理的成熟.2国际的理论家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包括考兹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完善,普列汉诺夫把马克思主义翻译成俄文,传到瑞典,梅林着写了马克思传.2)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丰富和发展,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夺取社会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1列宁结合俄国国情,提出“一国胜利论”和“落后国家先发展论”.2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应该是农民,中国革命道路应该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3)马克思主义在二战后的丰富和发展,即利用马克思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中心是对传统斯大林模式的突破和对各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二完备的唯物论1.什么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从大自然观到社会历史观的完备、彻底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而完备的唯物哲学,它不但在实践基础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并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真正的科学基础之上.把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高度统一在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旧哲学物质观的特点是什么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万物的始基具有具体的物质形态.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万物的始基是具体的物质层次.3)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主义.4.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有何种关系1)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的一种抽象.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则强调某种具体物质形态,可见自然科学的“物质”隶属于哲学的“物质”.2)两者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哲学的角度看,哲学中所指的物质不是某种具体的无患子,而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即物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在某些哲学概念中,也有重合部分.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万物的始基具有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万物的始基是具体的物质层次.5.列宁的物质定义与其意义是什么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6.怎样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7.什么是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何意义8.相对静止有三个方面,一是指相对特定参考系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三是一种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是一种不显着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因而静止是相对的.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一是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在相对静止状态下的量变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而是承认相对静止是区分事物的必要条件,不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就看不到事物的确定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界限.三是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理解运动.9.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何关系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的,不可逆的.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结构性,其特点是三维的,可逆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物质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内容.10.如何理解时间、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1)绝对性通常用来指时空的客观性,即时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坚持时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相对性是时空的可变性,即时空的具体形态和特征是可变的,即坚持时空意义上的辩证法.2)有限性是指任何具体事物在时空上都是有限的;无限性是指整个宇宙在时空上是无限的.1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世界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2)物质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运动与静止: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属性暂时不变.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4)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又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5)人类社会也有物质性: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时间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2.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对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有何指导意义1)指导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2)指导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3.为什么说意识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从起源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2)意识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劳动是社会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产物.14.简述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也叫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15.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这一原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重大意义16.1)意识的客观规律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2)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海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4)意义:首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实际出发,事实就是,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其次实践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脚踏实地.最后,主观能动作用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三彻底的辩证法1.什么是联系和发展试阐述唯物辩证的联系观和发展观.1联系是一切事情和事情之间,以及事情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观是指将事情放在具体的时间,地点,环境下考察,放在与其它事情的联系中考察.2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的过程.发展观是要求我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处理问题.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三种形态———不变论、循环论、倒退论.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有哪些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四个方面:1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2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3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两者的根本分歧.3.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两者的关系如何4.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结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三个层次: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三个层次:相互差异,相互排斥,相互否定.3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也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斗争性是前提;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同一性是寓所.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4.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5.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中,发展阶段上以及不同的发展条件下各有其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共性和个性相互区别,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之中共同而本质的东西,个性中总有许多独有的东西是共性所包含不了的.其次,共性和个性相互依存,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最后,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5.什么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理解他们的关系有何意义6.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着决定和主导作用.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和主导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他们的关系告诉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6.矛盾解决的形式有哪些矛盾的解决不是矛盾的消失,而是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其形式有以下几种:1矛盾一方冲破另一方的束缚,形成一种新的适应关系.2矛盾一方战胜、克服、以致吃掉另一方.3矛盾双方同归于尽,形成新的对立统一的关系.4矛盾双方融合统一,形成新的更高的事物.7.试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论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改革开放”的关系.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即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据,它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有时外因甚至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第三,外因的作用无论多大,也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2)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和对外改革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内因是事物的根据,首先依靠我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第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又必须坚持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从我国实际出发,加以消化和吸收,使外因通过内因发挥积极作用.8.什么是“质”,“量”,“度”如何理解“认识质是起点,认识量是深化”1)质,是事物成为自身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如规模,程度,速度,次序等范围和等级.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规定性和量的界限,它将质和量联结起来,当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之内,就是量变,若超过这个度,就是质变.2)“认识质是起点”即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也就是定量分析要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之上.“认识量是深化”即指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也就是不能纯粹的用量和质来考虑问题,两者之间还有“度”的衡量.9.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量变是数量上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1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3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产生新的量变.这样质变和量变不断的相互转化,无限的循环往复,构成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10.什么是肯定、否定它们的辩证关系是什么11.肯定是指事物保持其存在,维持其性质的方面.否定是指促进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肯定与否定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也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否定不是纯粹的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一个事物在否定自己不是另一个事物的时候,就在从反面肯定自己是这个事物;肯定不是纯粹的肯定,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11.什么是辩证地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指的是事物自身的一种必然趋势,往往会借助外力作用而造成,但外力只是一个条件而已,没有外力,事物也会完成自我否定,但外力可以加速或延缓这一过程.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事物总是在否定自我的过程中发展的,事物虽然通过否定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它与前一个阶段是有联系的.3辩证的否定是一种扬弃,而不是简单的抛弃.扬弃是指既克服又保留,克服其不合理成分,保留合理成分,辩证的否定是去粗取精的过程.12.怎样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掌握它有何重要意义13.1)从发展方向上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事物经过两次否定,克服了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增加更高级的新内容.2)从发展道路上看,事物发展是迂回曲折的,出现了仿佛回到原点的运动,有时还会出现暂时性的倒退,说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3)掌握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会取得巨大成功.要做好走曲折路线的准备,要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一定要不畏艰难.四实践的认识论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推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与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揭示和说明世界,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的和辩证的,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从而看到了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是人们在实践中由不知到知,由现象到本质,由不深刻的本质到深刻的本质的不断深入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是有别于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区别.2.什么是实践它的基本形式和特征有哪些3.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各种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其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还包括各种非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的特点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3.怎样理解时间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实践在认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性.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怎样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利用这个原理批判教条主义和狭隘经验主义5.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哲学: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心主义:断言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机械唯物主义:亦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历史形态(课本为狭义)。

它以近代科学对自然现象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新的实证知识和科学方法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摆脱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自觉提出和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研究了认识内容的来源等问题,确认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性原则。

局限性在于把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规律加以解释(机械性);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具有形而上学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

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基本形式之一,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并把物质世界说成是“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

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基本形式之一,把个人的感觉、心灵、意识、观念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形而上学: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哲学史上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

二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即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从感觉上直接或借助中介间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能为我们的意志所反映,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改变和确证。

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三种基本类型。

自在世界:属人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人类活动尚未涉及的自然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6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6题

1. 什么叫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的特征。

(1)科学性: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验为检验标准。

(2)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3)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4)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 结合当代世界所面临的课题和当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当代价值:(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探寻人类社会的奥秘,揭示人类历史的规律,指明人类前进的方向,它的基本结论和方法中所蕴含的历史洞见和历史智慧,所展现的真理魅力和真理光芒,对于人类走向未来具有不可或缺的启示和引领价值。

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 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

第一,资本主义社会确立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第二,无产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第三,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科学前提;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物质观: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章重点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章重点内容

总结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三章要点复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客观实在性的意义:1.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意识的反作用)和可知论3.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4.自然论与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从起源来看:1.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4.意识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四)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其表现为: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实践物质概念恩格斯:物的总和列宁:客观实在——客观实在的意义物及其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4.条件性(二)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1.新事物适应了环境变化2.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消极腐朽的因素,保留了旧事物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意识能动性特点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客观实在实践观客观实在性主观PPT课件

意识能动性特点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客观实在实践观客观实在性主观PPT课件

材料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
杨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一毕业,小杨打破传统观念的,只
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任职期
间, 在村党支部和,村她委走会访的农领户导,下宣传党和有关方针
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

, 人刻苦学,习使雕该刻村知濒识临失与传该的村木艺雕
认识观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标准
真理观
客观性 具体性 条件性
追求真理 是无止境 的过程
追 求 真 理:
联 普遍性

客观性 条件性
观 多样性
发 普遍性 展 实质 观
矛 盾
同一性与斗争性 普遍性与特殊性

用联系 的观点 看问题
用发展 的观点 看问题
用矛盾 的观点 看问题
(2010高考)30.下面的漫画《超常发挥》(作者:盖桂保)给我们的 哲学启示是
A.要坚持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认识能力 B.要满怀必胜信念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C.要善于通过量的积累去实现事物质的变化 D.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作出正确的 价值选择 •解析]B项不是哲学启示,排除B。漫画中的主人公唯独对射击钱孔有“超常发 挥”,讽刺了社会上那种拜金主义的金钱观,从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 价值选择D项符合漫画的的意旨。A、C项均与漫画意旨无关。答案选D。

创 新 意 识
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

社会发 物质资料

展规律
生产方式 经济基础
展认
社 历史观 会
上层建筑
趋识 势社
存 在
社会历 史主体
人民是历 史创造者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发明了剩余价值规律 •引水上山是消灭或改变了万有引力规律吗?
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八十年代红富士苹果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价格一直居 高不下。有些商贩为牟利,就不择手段,用普通苹果 冒充红富士,欺骗消费者。 在适宜果树生长的北方 许多地方,农民在高价驱使之下纷纷投巨资大种特种 红富士。几年后,果农们迎来了大丰收的季节。但此 时红富士苹果的价格却急转直下,每公斤优质的红富 士苹果也只卖几毛钱,连肥料钱都赚不回来。望着果 园里累累的硕果,果农们却哀声叹气,一筹莫展。
同于动物无目的的本能活动)
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 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 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他在用蜜蜂蜂蜡建筑蜂 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完成了。”这段 话指出了 A、蜜蜂的活动是实践活动而不是认识活动 B、蜜蜂具有创造能力而人具有认识能力 C、人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而蜜蜂进行的只是一种 本能活动 D、人具有创造能力而蜜蜂具有认识能力
看事例,明哲理
达尔文对生物学、人类学作出了巨大的成就,但 在自己的婚姻上,他却是失败的。1893年达尔文与 表妹埃玛结婚。婚后15年生下6男4女。大女儿一直 体弱多病,10岁夭折。四女儿早亡。二女儿和两个 儿子终身不育;其他四个儿子也常年生病。达尔文 晚年通过大量实验,比较植物异花传粉与自花受粉 的效果,证明自花受粉的植物大多后代不良而慢慢 被淘汰。这一发现使达尔文恍然大悟。 思考一下,达尔文遭受了什么规律的惩罚?
宗教观念的形成
鬼神观念的形成
小结 1、错误的思想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 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2、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 歪曲的反映 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 意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错误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江苏卷29)右边的漫画《爱鸟工程》给我们的启 示是 A.人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 B.要勇于突破和改变现状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主要 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漫画中的爱 鸟者砍倒大树建鸟窝的做法,违背了一切从实际 出发的要求,故C项正确;其余各项说法均不符合 题意。
实践观 决 定
认识观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标准
真理观
客观性 具体性 条件性
追求真理 是无止境 的过程
追 求 真 理:
联 普遍性

客观性 条件性
观 多样性
发 普遍性 展 实质 观
矛 盾
同一性与斗争性 普遍性与特殊性

用联系 的观点 看问题
用发展 的观点 看问题
《放生》
【解析】 回答本题首先要读懂漫画的含义。画面情景显示,工厂的烟 囱正在向河中大量排放污水,河中污水滚滚,河水呈现黑色。 “放生 者” 要将桶中的鱼倒人河中“放生”;被“放生”的鱼儿一边挣扎, 一边发出了“N0 ! N0!!”的喊声。显然,放生者的主观愿望是好的, 但是他孤立地看待“放生”这件事,以为只要把鱼放入水中就可以给它 以生命,而看不到鱼的生存与客观环境的联系,不懂得发挥主观能动性 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所以这样的“放生”无疑于“杀生”!由此 可见,题中①③④的说法都是《放生》这幅漫画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本题应选项为D
非选择题审题的一般过程: 第一步:审设问
第二步:审材料——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 心意思。 第三步:调用知识,组织答案
第一步:审设问
1、审范围 2、审角度(问题指向) 单一型:是什么(体现了,反映了什么哲理)
为什么(依据、理由、必要性、重要性、 影响)
怎么办(措施、对象、启示、建议) 复杂型:谈认识、作分析 3、审主体
【例】(2008·江苏政治卷·30)下边的漫画给 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要坚持运动的观点 C.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D.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解析:要理解漫画的寓意,首先要读标题,“顾上不顾下” 表明没有坚持全面的观点。漫画中间的那个人一只脚正在 跨入下水道,危险正在悄然来临,由于别人用伞为他掩住 了头部,他就以为自己是安全的,却忽视了脚下的危险, 他对危险的认识是片面的。本题的四个题肢都是正确的, 但从干肢的关系来看,只有C符合题意。
(2010高考)30.下面的漫画《超常发挥》(作者:盖桂保)给我们的 哲学启示是
A.要坚持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认识能力 B.要满怀必胜信念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C.要善于通过量的积累去实现事物质的变化 D.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作出正确的 价值选择 •解析]B项不是哲学启示,排除B。漫画中的主人公唯独对射击钱孔有“超常发 挥”,讽刺了社会上那种拜金主义的金钱观,从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 价值选择D项符合漫画的的意旨。A、C项均与漫画意旨无关。答案选D。
用矛盾 的观点 看问题
否 定 肯定与否定 观
用辩证 否定的 观点看 问题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系 统 优 化方法 人们…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发展的趋势前进与曲折 发展的过程量变与质变 发展的原因内因与外因 一分为二或承认矛盾… 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革命批判精神 创新意识
材料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 杨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一毕业,小杨打破传统观念, 的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任 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 宣传党和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 任处理一系列村务。她 刻苦学习雕刻知识 ,与该村艺 人共同努力 ,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 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 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 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 , 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唯 物 辩 证 法:
思 想 方 法
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创 新 意 识
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

社会发 物质资料

展规律
生产方式 经济基础
展认
社 历史观 会
上层建筑
趋识 势社
存 在
社会历 史主体
人民是历 史创造者
会 与





价值与价值观

意 识 价值观
价值判断与 价值选择

价值创造与 价值实现
• 讲解解题技巧 提高解题能力
以漫画为载体的选择题,一般由题干设问、漫画 (含漫画中的文字)和选项三个部分构成。
一、读题干 二、读漫画
1、看清标题
2、看其中的语言文字
3、透过画面,挖掘出漫画蕴涵的深刻道理。
三、读选项(分析题肢)
三、读选项(分析题肢)
分析题肢,不能单纯看题肢是否对错。
漫画选择题中的题肢重要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漫画表达的是对某种现象的肯定、褒 扬和倡导,选择要求是“漫画的启示是”“符合漫 画意思的是”等,在这种情况下正确题肢才可能入 选,错误题肢肯定不选。
《生活与哲学》
构建模块知识体系,把握宏观知识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客观实在)
物质根本属性是运动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
物质观:
物 质 与 意 识
意识观:
人能动认识
人能动改造
意识能动性特点
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发挥意识 能动作用
探 索 世 界:
客观实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反复性 无限性 上升性
另一种情况是,漫画表达的是对某种现象的讽刺、 挖苦和否定,选择要求是“漫画所反映的是”等, 在这种情况下题肢观点正确与否都有可能入选,关 键是看题肢是否符合题意和选择要求。
例:漫画《放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要善于分 清主流和支流 ③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 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
(09高考)以下说法与漫画《落潮》(作者刘庆涛) 的哲学寓意相符的是
A 恐惧归根到底源自内心的怯懦 C 无知则无畏,真正有知则有畏
B 自信就能超越环境的限制 D 人往往自己把自己打倒
漫画<落潮>的寓意是:此人在涨潮的时候既然能蹦过去,从理论上讲在落 潮的时候也就能蹦回去!但是由于他失去了自信,最终还是自己打败了自 己,说明错误的意识会使人误入歧途。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