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2捅马蜂窝》教学设计_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记叙的要素,理清文章的思路;

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结合自身体验,正确理解文章主旨。

揣摩文章深入细致、充满情趣的语言。理解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马蜂那样保家卫国的精神,将这种精神运用到生活与学习中。

教学重难点

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理解文章中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步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你童年经历过的什么事使你记忆犹新?(学生交流)

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作为孩童,我们有过淘气的惬意,有过冒失的忏悔。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

真与稚趣,一起感受作家冯骥才童年的一件趣事。(板书课题“捅马蜂窝”)

二、关于马蜂:

马蜂,学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色横纹,尾

部有毒刺。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

三、关于作者: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

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

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

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

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

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

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

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组内部分段朗读,读懂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文章叙写了儿时捅马蜂窝的故事。

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1-8):写“我”捅马蜂窝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原因:奶奶的叨念和好奇心。

经过:“我”去捅马蜂窝,妹妹由于害怕忘了事先的约定,把“我”关

在门外,我被蜂蜇了。

结果:“我”被马蜂蜇病了,并且因害怕马蜂而不敢去后院了。

第二部分(9-19):写“我”听了爷爷的述说,后悔自己捅马蜂窝,盼望马蜂重返檐下

筑巢的心情。

第三部分(20):写捅马蜂窝的启示——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

用各段内容归并概括全文内容的方法,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这是作者少年时代的故事。它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冒失行动: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的“我”不顾爷爷的反对捅了马蜂窝,结果遭到马蜂的反击,差

点儿丢了性命。通过这件事,“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并获得了人生的启迪——要关爱

生命,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情。

文章描写细致,充满情趣,表现了孩子幼稚、好奇的心理,以及淘气、单纯、勇于反省

的特点出于好奇心。

第二课时

一、细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思考,圈点勾画。

交流探究:

1、为什么说爷爷的后院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乐土,也是“我”儿时的

乐园?写爷爷奶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马蜂窝的句子,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我”对马蜂窝观察的仔细。)

(1)略显荒芜却又不乏生机的自然环境既给了马蜂生存和活动的机会,也滋养了一个

活泼好动、顽皮莽撞的“我”,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有力的铺垫。

(2)奶奶的抱怨是激起“我”捅马蜂窝的原因,爷爷的警告则撩拨了“我”的好奇心,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及

关键词语体会,理解细节描写对于生动形象地展示情境的作用。)

(1)“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上衣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

包裹得这么严实,表达出“我”既想捅马蜂窝,又有些害怕的孩童心理。

(2)“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

往小门那边跑。”

“嗵”写其声,“沉甸甸”写其沉重。“一团黄色的飞虫”用“团”来形容,只见黄色,

看不见马蜂的个体了,写蜂群聚集之多,“腾空而起”写蜂群受惊后猛然逃出的可怕情景。

(3)“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

的战斗机。”

“径直而凶猛”、“扑来”写出了马蜂不顾一切的气势。又用了一个比喻“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比喻生动、形象、新奇,写出了马蜂与战斗机的相似点,二者

都有翅膀,都能快速飞行,都有嗡嗡的响声,都能进行凶猛的进攻。突出了马蜂复仇时的那

种高速度,那种追击人时的凶猛,那种拼死一搏、决不后退的气势。

3、与爷爷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

爷爷的讲述让我知道,那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的一只马蜂,就是因蛰“我”而死的。爷爷

说的“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那句话,让“我”对小小马蜂有了

新的认识。也让“我”带着一种罪孽感等待马蜂的归来。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4、捅了马蜂窝之后,“我”对马蜂有什么新的看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看法?

(1)“我”认为马蜂不再只是一只令我好奇的小昆虫,而是会“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的英雄;马蜂虽然是一只小虫,但“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它能够视死如归,直至壮烈牺牲。“我”敬重它,也为自己的冒失行为而后悔、内疚,

希望马蜂能重回家园,弥补自己的过失。

(2)“我”产生这样的看法,一方面是“我”自己切身的感受,在捅了马蜂窝之后,一

只“不顾一切而拼死的”的马蜂狠狠地蜇了我。另一方面是爷爷的讲述。爷爷告诉“我”,那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的一只马蜂,就是因蜇“我”而死的。爷爷说的“你毁了它的家,它当

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那句话,让“我”对小小马蜂有了新的认识。

5、本文围绕捅马蜂窝,“我”的心理和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好奇渴望——胆怯迟疑——浑然不顾——心悸害怕——吃惊、赞叹——懊悔、自责和盼望马蜂归来的心理流程。

围绕捅马蜂窝而产生的“我”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像一条红线贯穿情节的始终,牵动着故事的发展,揭示出文章的主旨,表现了“我”的成熟和长大。

6、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为什么有一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